第一篇:四年级《大学》中华文化传统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四年级《大学》
一、教学内容:“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二.教材分析:明确经典的主要精神内涵以及理解文章中的意义。
译文意思: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三.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思想并背诵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能熟读成诵。3.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以诵读为主,理解文章大意。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诵读VCD、注解课本、拓展故事。六.教学过程:
复习:
1.复习前周所诵读的内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2.学生自己诵读学过的内容。
一、导:
1.请学生说说怎样修养自身的品性,重点突出如何才是真正的真诚? 2.出示本节课的诵读内容。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二、读:
1.听视频录音范读。
2.学生认真跟读。画出难读和不理解的字词。3.师板书疑难,正音,【注释】 忿懥:愤怒。
4.师逐句范读,读出节奏和语气,生跟读。5.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句。
6.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7.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理解,练读:
1.学生尝试理解诵读的内容,一两句都行,把不明白的字或句子提出来。2.老师解释这些内容的大概意思。
出示译文意思: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3.师生对练理解:师讲意思或原文,生讲原文或意思。4.同桌练习。
5.学生自由诵读,汇报交流,同伴检查诵读情况
四、学生熟读,熟读成诵
1.小组练读。(比赛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接读、开火车读)2.指导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价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感悟:
1.老师进行拓展延伸,讲述关于“怎样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小故事。出示故事: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东汉时的一个高官叫杨震,他博学又清廉。有一次,杨震路过昌邑县,该县的县令是杨震推荐才当上的,这县令当晚带了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可你怎么不了解我呢?” 县令说:“现在已是晚上,没人会知道我送你金。”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于是这县令惭愧地退出来了。这就是杨震的修身之道。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3.请学生讲讲自己收集的“怎样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小故事,共同分享。六.积累名言警句:
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背诵后抄到名言积累本上。2.学生畅谈收集到的“怎样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名言警句。
七、板书:
读经典 学做人 明道理 八.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1、课后到同伴和家长处诵读或背诵本节课的诵读内容。
2、继续阅读“怎样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小故事。
3、收集“怎样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名言警句。
第二篇:《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
教学目标:
一、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区别和联系。
二、学会辨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三、学会正确对待文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区别和联系。
二、学会辨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正音正形
媲pì美箝qián制自戕qiāng攻讦jié污垢gòu一蹴cù而就威慑shè蜕除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二、了解作者:
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发展文化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四、课文探讨
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定义:不死的民族魂,产生于民族手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实质是民族精神
内容: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的发生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事过境迁,后人应辩证的批判吸收。
特征时代性、民族性缓慢性、惰性、民族性、共同性、主导性、兼容性、选择 性,聚合性、变化性 性质实虚
形成历史上产生过的带有过去时代烙印创 成于民族祖先历代存在过的积累
文化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回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补充为传统新成份;受外部世界影响,特别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也会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成份。但不管怎么变化,这一变化是缓慢的。
生活在同一园地的人有同样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从而形成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这种为这同一群人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大行其道,成为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加以时日,文化传统就形成了。
交流(存在接触,交流变化)态度进行分析批判:明辨其时代风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 余风遗响
联系(共性)历史性,民族性、惰性 2.如何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
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的两重属性? 从文中看出“惰性”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造成原地踏步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欺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五、探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1.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2.具体做法
(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2.抄写字词
第三篇: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把握文章观点,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又较为清晰的认识,能正确对待传统。3. 能从文章中领会一些议论文的写作规律,理解形象说理的作用。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所讨论的抽象的概念,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
能结合文章的论述正确评价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来学习第四个专题:文明的对话。既然要对话,就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先了解对方,更要了解自己。
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先送给大家一句话:
感觉了的东西,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真正感觉它。出示课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者庞朴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学习下面几个词语,注意加点词的读音 媲美pì 自戕qiāng蜕除 tuì钳制qián一蹴而就 cù 攻讦 jié 2.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 „„
3.解题:题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妨把它们简化为“文化与传统”。本文就是从“文化”与“传统”的关系着手来论述自己观点的。那么,请问:“文化”、“传统”,哪一个概念是本文最具核心意义的概念? „„ 传统
4.注意结构:按照“传统”这一核心概念,本文的结构实际上可以浓缩为: 总——分:传统文化——总 文化传统
5.结合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完成下面两个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尝试用一句话(一般为单句)来概括之。„„
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对应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就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民族精神。
6.为了使文章的议论显得直观起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两处。„„
(1)66页: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性、古典文化、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说的民族文化。
(2)68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7.根据你的理解,你也来说说什么是传统文化。比如—— „„
教师补充:
它是龙,是周庄,是茶壶„„ 它是中国画
它是出土的兵马俑 它是故宫,是长城 它是春节,是端午
8.除了举例论证之外,为了使说理形象,作者还采用论证,例如: „„
(1)65页: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没i蜂和蜜蜂的差别想媲美。
(2)68页: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三.微观揣摩
阅读“财富和传统”部分,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两重属性的。„„
2、对于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传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它?课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么? „„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四.看看下面的几组图画,结合课文的有关论述,谈谈你对传统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1.第一组画
北京传统四合院——20世纪90年代,苏州建造的住宅小区 „„
教师解说:作为文化实体,四合院与现代化的住宅,确实有很大差异,但也有作为传统一脉相承的地方,如封闭观念-----用墙隔开,色调的使用-----灰淡的冷色调,朝向-----坐北朝南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作用。2.第二组画
古代待字闺中的少女——赛场上的中国女排姑娘 „„
教师解说:这两幅图片放在一起,反差很大,一静一动,一个娴静地坐于自家闺房内,另一个则在大庭广众之中。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可变性,贤淑的少女变成了富有活力的勇于拼搏的奥运健将。3.第三组画
昔日的儿童游戏——今天的儿童网上冲浪 „„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捉迷藏的游戏体现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不过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作用不是很大。
电脑世界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游戏、休闲融为一体,显示了文明的交流。电脑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外来文明的冲击力。
五.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型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第四篇: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优秀习作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四年级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舞千年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可是眼下好多人都把传统文化抛在了脑后,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没人管的孩子”。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四大文化之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珍惜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对待传统文化,就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必须会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啥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无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有一颗中国心,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组成部分。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队中华传统文化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是不是因为进步,就可以把传统文化当垃圾一样遗弃,然后再去对外国文化趋之若鹜,最终导致传统文化遭到冷漠呢?如果真是这样,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不是龙的传人,我们的文化自尊何在?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美德。他坚持不懈的帮助他人,帮助同学,多少年来,一如既往的乐于助人。这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作为学生,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使之得以源远流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学习中华美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创建和谐社会”,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不要让中华文化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指导老师:王兵兵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教案《爱我中华》
课题《
爱我中中华
》
教学内容:
教材第 二单元的《爱我中华》
。学习目标:
1、认字1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雄姿英发、星座、健儿”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歌唱,体会诗歌中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教具学具:
小黑板.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15分钟)
1.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
族
健
伐
姿
2.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3.重点讲解易错字,多音字。生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师补充。4.强调个别生字的笔顺。
5.通过预习,你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板题示标
(3分钟)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爱我中华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齐读目标)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15—20分钟)
出示自学指导:
1.文中“星座”“花”“兄弟姐妹”“家”都各指的是什么? 2.诗人为什么这样比喻五十六个民族呢? 3.如何理解“中华雄姿英发”?
(一)看一看
生认真读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 5 分钟,学生可以读读、想想,如果学生读完,可以复读,思考答案)
(二)议一议
学生充分讨论,交换意见,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加强指导。
(三)教一教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读课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找出阅读规律,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老师小结(7分钟)
理解作者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星座、花朵、兄弟姐妹,表达了作者对五十六个民族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的赞美之情,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亲密团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3分钟)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歌唱。2.体会诗歌中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二。第二次先学后教(10分钟)
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指导自学批画,可以同桌、小组交流。)
1.说说各族人民为建设祖国做过的光辉成就。
2.跟唱《爱我中华》,体会“爱我中华”每次重复所表达的感情。
三、全课小结
(3分钟)
课文通过写各民族人们亲密团结、同心同德建设祖国,表现了爱我中华的强大凝聚力,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建祖国的雄心壮志。
四.“多“的学习(12分钟)出示自学指导: 1.2.3.(可以适当拓展讲解或训练。)
五、课课清环节(练一练)
(8分钟)
分层次进行训练,看拼音写词语、写句子、课内阅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1.背默《爱我中华》 2.做《伴你成长》
3.与同学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