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性教学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全体学生都爱学、乐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之后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我们做老师的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因此我认为在平时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才会有收益,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效。我认为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得到最快乐的体验。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通俗地说,就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作为历史老师,我认为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一教师自身的业务综合能力。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个步骤都令人称道,他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教师问他准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时间。”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厚积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展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堂历史课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听的懂,听完课后有所得,能按时间顺序了解历史事件,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转变;对历史能产生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能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再者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即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历史情感(通过反思悟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这就上升到人文素养的培养层面上。不管怎样,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教学素养就一定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真正实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考的满意”。
2.在你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好用具体案例阐述或列举具体措施。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0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也就是说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甚至有些教学是无效的、负效的。在历史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大汗淋漓、激情饱满地讲课,而下面的学生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忙于做笔记,很少有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这样一节课结束后,学生的收获也就是些笔记了。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那么,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是如何实施教学的:
一.要想达到“有效”,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及策略,在教学设计上都必须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设计,“教师为学而教”。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更由于教师与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特而不断发展中的人,没有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成功的教学案例可以原样复制。因此,对我们历史教师而言,有效教学的学习、借鉴固然重要,更可贵的却是能体现自身教学风格,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常教常新的多元化创造。比如: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历史学科知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有选择地利用形象的教具、优美的历史歌曲、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名言警句、诗句、对联、成语、历史故事、历史古迹、世界名胜、风土人情等资源,结合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技术,努力创设历史味足、富有内涵又充满智慧的历史情境,展现历史的时空变化,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采用丰富多采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讨论法、演讲法、辩论法、表演法等,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通过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一方面保持历史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另一方面努力做到深层次抓住教育教学的本质,保证教学的创造性和科学性,最终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质性。只有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才最容易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的决定作用。教师通过激情澎湃的一节讲述后,学生能够记住多少事件、理解多少概念,这是评价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必须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真正贯彻到底。有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事倍功半的结果。三.要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分析和整合的过程,就是学生由思考到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由接收到吸收的过程,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以《鸦片战争》一节为例:如何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呢?先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然后自己设置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6.落后就要挨打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了比较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老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上面的问题: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解答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小节,建立结构体系,整体掌握内容的主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兴趣浓厚、精力旺盛,教师教得省力且有针对性。惟有如此,学生才有更多机会获取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个人经验以及教学关系的回顾、审视、批判与提升的思考过程及努力,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较之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时有时无、较为随意的反思,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更为制度化、科学化,也更为全面与深入。我们历史教师需要通过自己、学生、同事、家长及其他社会反馈,通过理论解读、案例参照等多途径、多维度反思教学,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培养经验意识,并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行为的合理性,从而不断增加、增强有效教学的行为,不断推进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有效历史教学的综合素质。
五.历史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全面转变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评价观,以全面推进历史素质教育;为适应未来有效教学的发展,我们历史教师还需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丰富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进而建立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的专业成长调控机制;面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多元、开放的社会文化及教育文化,以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理念,我们历史教师更要保持开放、兼容、进取、创新的社会文化心态,视学生为学习共同体的平等伙伴,视同事为切磋交流的亲密战友,视课程为时空无限的创生资源,视教学为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我们就能在有效教学的进程中不断向前。
3.反思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无效和低效的行为和原因。
回想过去的教学组织,有一些教学活动确实是没有起到或达到教学目的,如:教案中对问题设计单一,尤其是创设情景后的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可能是多元的,结果没按心里来,手足失措,缺乏应对。过度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知识容量,机械的按教案教学,强调教案上课的一致性,淡化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和处理,导致课堂生成性问题抓不住或讲不透,出现越俎代庖,或者害怕破坏课前设计好的程序,对学生提出问题视而不见,忘记了课堂是以研究学生存在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单一,不能灵活变更,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疲劳心态,思维受到抑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利用眼神、语言高低停顿、提问等手段组织教学导致一个人的问题影响整个班级,或一个小问题耽误了教学时间,或者是埋头只顾讲,不看学生的反应,导致教师学生思维脱节,上面滔滔不绝,下面昏昏沉沉。作业布置随机性大,为了省事直接用课后练习,或重复抄写课练中册习题,不能根据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布置精选预设好的作业。教师缺乏对“课前、课中、课后”正确的同步归因反思,只局限于看个人教学设计的使用效果,学生配合的怎么样,上完一节后的自我感受如何。将个人主观强加于学生,严重忽略了问题的预设、生成及处理,反过来又将“无效”归因在学生身上或班级管理
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备课不够全面,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平时不注重自身的业务学习等。
4.你认为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变成一节优质课教学就应做的以下一下点:
一、要深刻。我们的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我们要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
二、要独到。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我们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
三、要广博。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我们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会启发。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我们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我们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有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具有绝招。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5.谈谈学习本主题(可以针对整个主题或其中的一个问题)的体会、收获以及意见。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谈谈我的体会: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应具有广阔博大的知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应当比自己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要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我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我们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自己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我们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其次,教学要有绝招。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或有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幽默风趣、妙语迭出的语言,能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经验,我觉得有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教学效益,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有所收获,包括知识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等等。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教师有效性地教和学生有效性的学。
一、教师有效性地教
1、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符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三维目标上都能够获得发展,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选择有用性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学也所得: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有兴趣的材料,同时在课堂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一个层次上的收获。
3、在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学的提高点选择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平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把课堂的提高点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让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果实。
5、关注课堂中生成与预设的统一:课前,要做好较高的预设工作,同时对于课堂中的生成要把握好,使其能够和谐地统一在课堂中。
二、学生有效性地学
1、获得了新知识,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有效的学习中,学生是学有所获的,最明显的是获得了一些基础知识。
2、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学生是学有兴趣的,并且在课堂中积极投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文本中,同时对文本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深深的体验过程。
3、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能力的提高。
4、掌握了学习方法的以及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教学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思维方式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第二篇:教学有效性
“教得对”,才有“教得实”和“教得好”---一谈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的两难问题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那就是“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幼儿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要让自己教得有效”,前者主要为的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后者主要为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
“让孩子玩得开心”其实并不困难,给儿童越多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就玩得越开心。在幼儿园教育的操作层面上,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真正明白什么是儿童游戏,要给与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游戏,要给与儿童充分的自由去游戏,要让儿童自己去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游戏;不要只是以教师的意愿去要求儿童游戏,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儿童游戏,不要刻意地让儿童游戏去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游戏的成分,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比中小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还要把握“如何去教”,即在该教的时候不要错失机会,在不该教的时候不要去干扰儿童的学习。幼儿园课程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纷繁复杂,各种幼儿园课程在“为什么要教”,“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等方面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在一个幼儿园课程或一个教学活动中,儿童游戏的成分越多,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把握就越困难。由于编制一个能够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懂得课程原理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因此要求大部分教师通过编制幼儿园课程去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几近是不可能的;在幼儿园课程操作层面上,要求大部分教师做的应该是如何去有效地实施经由严格审查和精心选择的课程。
只要是教育机构,只要有教师,就一定会有教学,就一定会将教学放置在最重要的地位之一,就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幼儿园教育也是这样。
“教得对”是幼儿园教学的底线
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在思考和评定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时候,前提是“教得对”,然后才是“教得实”、“教得好”;在思考和评定幼儿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起码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让不会教的教师教不坏,让会教的教师教得更好”。
“教得对”、“教不坏”是对教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舍此要求,那么对课程和教师发展的所有问题都是免谈的,对所有有关问题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教得对”、“教不坏”是教学的底线,“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是要追查社会责任的,对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也是要问责的。
原先,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不突出,或者说,“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非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由于课程一统化而带来的诸多弊端,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课程是资深专家精心编制的,是由各方有关人士严格把关和审定的,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出现根本性的“走样”,不用担心因为课程而会出现大的差错。
而今,由于群众性地搞“园本课程”,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不管是否有此资质和能力,都被要求自己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教师教学的底线经常被打破了,换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事情时有发生。在一个医院里,医生的误诊和误医是医疗事故;在课堂里,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是教学事故。在医疗机构里,医疗事故是不可容忍的,是要追究责任的;在教育机构里,教学事故也是不可容忍的,也应受到追究和处置,不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在幼儿园中,屡见不鲜地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看似问题出在实施教学的教师身上,其实幼儿园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涉及对幼儿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的把握,涉及对知识的价值等方面因素的判断,涉及对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优先性的顾及,涉及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等等,这是非常专业的工作而非儿戏。让大部分教师都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经常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是必然的,因为这样做并非大部分教师力所能及。
社会应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而且必定会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看似应对教师和园长追究责任,但是实际上应该追究责任的是幼儿园的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评估部门,因为正是它们,要求和监督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教师和园长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不会做的,而且本来就不是他们应该做的。
“与别人不一样”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吗?
“教得对”与“教得不同”原本不是一对矛盾,“教得不同”应在“教得对”的基础上发生,只有“教得对”了,“教得不同”才可能会有意义。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得对”是底线,“教得好”是目标,无论是“教得相同”还是“教得不同”都是手段,是为达到“教得好”这一目的服务的。
也许是为了强调教学的创新,不少地区都在推行所谓的“同课异构”,期望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的思路兴许来自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等特征的认识。
“同课异构”对幼儿并不存在任何意义,因为哪怕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设计了多个高质量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一个幼儿而言,教学中能用的只有一个,教师们在这方面的求异性不会给幼儿带来什么好处。由是,“同课异构”的价值预期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学习滑冰,不同的人学习滑冰会有不同的预期,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会经由不同的过程。具体地说,初学者先要在冰场上站得住,倒不下;经验不足者先要在冰场上滑起来,滑得稳;有一定经验的人则要在冰场上滑得快,滑得有点感觉;而只有比较专业的滑冰运动员,才会有自如、自由的感觉,他们可以求异,可以在感觉的水平上切磋滑冰艺术,做出各种带有个人风格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由此,对大部分的滑冰者,主要做的事情是模仿,主要是“同课同构”;对小部分的滑冰者,可以做的事情才是创新,可以是“同课同构”,也可以是“同课异构”。
在幼儿园教师中,特别是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幼儿园教师中,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活动,若能保住底线,或许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做或许能加深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问题是以“与别人不一样”作为所有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导向,为求异而求异,那就会产生问题了,特别是会产生触动教学底线的问题。
一般而言,经常被幼儿园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常是经由课程编制专业人员精心设计,经由幼儿园教师们实践的活动,一般不存在突破底线的问题。要设计和实施与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种,其一是设计了比原本活动更好的活动,其二是设计了一些尚可采用的活动,其三是设计了含有错误的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设计和实施“与别人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在少量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中,前两种可能产生的结果还常能看到,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看到的更多是第三种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若幼儿园教学是一个百花争鸣的舞台,或者是一个比试武艺的校场,那么“同课异构”这一类的事情也许会有些意义,因为它能激励艺人和武士去“出类拔萃”,去“出人头地”;因为它能有益于“伯乐”相中“千里马”。但是,幼儿园教学不是舞台和校场,它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幼儿园中每一个教师必须做的事情,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做好的事情,是由不得任何一个教师可以出差错的事情。那么,将“同课异构”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导向或评价依据,这样的做法其意义又在何处呢?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是对幼儿园教学出现的过分自由化和随意化趋向的纠偏,这是对社会、家庭和儿童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幼儿园教师或园长,在幼儿园里哪怕有再多的事情要去做,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都不会比确保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作为各级幼儿园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哪怕有再多的工作精神要贯彻和落实,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也都不会比确保基层有幼儿园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
第三篇:开展有效性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之三
开展有效性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
各位领导、专家,全体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一年一度的教学研讨会今天又胜利召开了,这次研讨会是在我校刚刚通过大同市示范高中学校的初评后召开的,它沐浴着党的十七大的阳光雨露,乘着教育优先发展的东风,既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转变观念,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探讨有效性教学;创新管理思路,落实精细化管理思想,提升办学品位,走内涵发展之路;总结第三届“青蓝杯”课堂教学大赛,表彰获奖教师。会议还邀请到了市教育局教科研中心专家,就“有效性教学、精细化管理”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两个内容作专题辅导,同时将听、评三位“青蓝杯”课堂教学大赛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进行优质教案、优秀作业和听课笔记的展示等。希望大家聚精会神搞研讨,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这次研讨会开成努力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富有成效的大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转变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学习,转变观念,提升智慧,带来愉悦幸福。
转变观念,我想首先从学习谈起。古往今来,但凡有成就的,莫不与学习有关。进行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教师有愿意接受教学改革的思想,确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信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有三种境界,一是向学习工具学习,如读书学习,网上学习等,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二是向经验学习,善于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得到提高,在反思中实现自我发展。三是向他人学习,向成功人士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通过学习,接受新的东西,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智慧,进而产生新思路、新举措,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建树、有创新、高效益,并在获得教学高效益的同时,感受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2、研究,转变方法,探索创新,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陈旧,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教书不研究,只能做教书匠。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来自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也有来自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有来自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问题,也有来自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师研究的课题,要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形成有效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沟通与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沟通与合作。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与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的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不应当只充当领导者、权威的角色来统治课堂,而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
教学策略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转变教学策略就是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这种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格局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要充分认识并承认学生个性、潜能的差异,创设情境、给予时间,尊重、爱护、帮助学生发展进步,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根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要变革传统的教师中心、以教师讲授占据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只有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实践的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德,鼓动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有效性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本质途径
有效性教学是指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佳的效益和最高的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通俗地讲,有效性教学是指一段时间教学以后,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否效益的惟一标准,用以衡量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否得当的教学活动;
开展有效性教学要关注的几个教学环节:
有效性备课。即“个人精备+集体讨论+整合修改”的模式,真正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完善教案与学案的整合,使每个教学案例都能体现教师鲜活的课程理念,精湛的教育艺术和令人回味无穷的教育智慧,让每一个教学设计焕发出生命活力,进行灵魂的对话与交流,使人感受到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的巨大魅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清晰讲授,把该讲的东西讲明白、讲透彻,不该讲的、讲了也不会的坚决不讲;运用启发式教学,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有效的、激励性的、发展性的评价。
有效的训练与辅导。做到分层练习,练习适时、适度、适量,反馈矫正及时,日清、周清、月结,促进学生提高与发展。辅导应做到教辅结合,集中与个别相结合。
二、创新管理思路,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的管理的内涵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学校管理要求,努力实现管理制度化,运行流程化,考核数量化,细节衔接化。靠精细严格管理,靠精细实现公平,靠精细激发活力,靠精细提高质量。
学校精细化管理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要从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有这样一个口号: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抓基础、抓常规、抓规范。不抓规范就没有示范,有示范才能促规范。
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责任明确,落实规章制度,要求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使学校管理无空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培养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强调做事要求“精”求“细”,就是说在做任何事情上都要在“精”和“细”做文章,尤其是师生的行为习惯必须摒弃陋习,让好的行为内化为潜在的意识,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良好习惯。
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上都表现出业务素质精、教学手段精,课堂环节细、作业批改细、耐心辅导细,教学必将产生质的飞跃。“玉不琢不成器”,这“琢”就是精雕细刻之意。要具备这种本领除了刻苦学习、锤炼素质、积极工作之外,只有在精细上下功夫。
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
2、构建适合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精细化教学管理。一是学校宏观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向管理要质量,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课堂教学考核细则》与“成绩管理,绩效工资”的管理思想,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课堂教学管理精细化,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倡导“有效性教学”,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抓好课堂教学管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三是校本研训的精细化,进一步健全《教师教科研考核细则》,支持教师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有效开展研究课、示范课活动,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广泛开展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为迎接今天秋季的高中新课改做好充分准备。
3、构建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系:①新教师选拔工程。坚持“素质第一,公平选拔,专家评定,实力上岗”的原则选聘教师,把好教师入口关;②青蓝工程。培养新型的年轻教师,搭台子,压担子、结对子、指路子,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连续三届“青蓝杯”课堂教学大赛卓有成效;③名师工程。建立客观、科学、具有激励效果、可持续性的“学校骨干教师、名师考核认定办法”与“认定、培养、管理、待遇”相统一的实施办法,真正发挥骨干、名师的领军作用和社会效应。④与大师对话工程。建立与大师的联谊关系,聘请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大师、名师与我校教师对话、培训;建立联谊校合作关系,派出教师跟班实践学习;建立教师培训基地。⑤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各学科教师参加教育硕士学习,并逐步实现在招聘教师过程中招聘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通过三年左右时间,使我校教师队伍中教育硕士所占比例达到25%以上。
4、完善教学资料、档案管理体系。各处室要进一步规范教学资料和档案的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学校意识,注重过程、细化环节,出精品结果。
三、抓住示范校建设契机,走内涵发展之路,铸学校未来之辉煌
1、深入领会示范校建设的意义与指导思想。
示范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建设办学实力雄厚、办学质量高、办学有特色、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高中学校,让老百姓的孩子能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力雄厚就应该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硬件环境优越,能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具有悠久的、良好的文化积淀。办学质量高应该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办学理念、学生发展质量、教师发展质量等,我们要充分理解并实践示范校建设“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
2、优质学校的内涵: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有现代化的学校管理制度,有优质的教师队伍,名师如林,有鲜明的、完全优于他校的、被社会认可的办学特色,有优秀的教学质量,有优越的办学条件。一句话,就是老百姓的孩子愿意去上学的学校。
3、走内涵发展之路。内涵发展之路,是我们的事业之路、幸福之路、造福后代的未来之路。广大教师一定要确立学校发展的意识,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把促动自己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功、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当作自己事业的全部,让自己的专业发展、终身学习伴随自己的生命历程。
让我们的教育智慧照耀一代又一代学子,愿我们的学校人才辈出,愿我们的教师成为名师,愿我校的明天更美好!
第四篇:教学方面内涵工作思路
教学方面内涵工作思路
一、有效开展集体备课
根据课程相近原则,划分课程小组,指定备课小组组长,组织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开展集体备课,加强监督考核。
二、落实自习课目标学习
修订自习课目标学习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组织学习部每天进行检查。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部门文化建设
本学期组织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一些参与面大、文化性强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五、部门督导听课组对部门教师开展一轮听评课活动,尤其对年轻教师。部门内部举行说课比赛。
六、理顺工作思路,修订工作流程。
七、对照部门制度,逐项落实,加强考核。
第五篇:浅谈诗歌教学有效性初探[推荐]
浅谈诗歌教学有效性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99-02
我们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我国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它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珠。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语言精练,形象鲜明生动,节奏和谐,感情强烈,具有独特的意境。一首好的诗歌,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涟漪,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展开想象。在现行的小学教材中,通过诗歌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源远流长的诗歌历史,欣赏祖国灿烂的文化,陶冶健康高尚的情操。可以从简洁、精练、含蓄、富有音乐节奏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提高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切实做好诗歌教学的设计以及诗歌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搞好诗歌教学?在诗歌教学中,我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把握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下面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
1.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叶圣陶(1982)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说,对于语文课文中的诗歌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读诗的能力。要想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意思,必须重视学生的诗歌朗读训练。而诗歌有音乐节奏感的特点,韵律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人,这就为诗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诗歌朗读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即反复读、不厌其烦地读,通过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这样既可以弄懂诗歌的内容,又可以领会诗歌中的意境,饱赏诗歌的美感。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诗歌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读好诗歌呢?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首先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再去领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柯岩在诗中赞扬周总理热爱人民,人民热爱总理的强烈感情,然后分层次了解总理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再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总理无限崇敬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又如陆游的著名诗歌《示儿》的教学,我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这首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渐了解作者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当他看到祖国被瓜分,人民不能团聚,收复失地实现统一的理想没有实现时,表现了极大的遗憾,并把这种理想寄托在下一辈身上。这不是一般人所做得到的。因此,要想学生深刻理解其内容,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重视学生的语言教学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其中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因为,语言抒发诗歌的感情,语言也体现了诗歌的节奏、韵律等音乐美。因此,在教授诗歌时,我特别重视语言教学,在平时诗歌教学活动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讲清诗歌的字面意思。挖掘诗歌的丰富内涵。如《静夜思》一文的教学,诗人面对明月,引起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从字面上,学生就可以明白一个游子虽然身在他乡,但心里时刻不忘故乡。
2.2 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汇教学,分析诗歌的形象。如陈毅元帅有一首诗歌,是在革命战争艰难时期,面对白色恐怖写下的。其中第一章节中“砍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其运用了浪漫主义写作方法,从字面上看,“意如何”就是想到什么。在教学时我抓住第二句的“百战多”来分析说明当时战乱时期,要创业是多么的艰难,抓住第三句的“旧部”,来说明当时许多牺牲的同志,通过第四句的借代手法,借古代大军中的旗帜“旌旗”,来指当时的“部队”,用“阎罗”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及一切邪恶势力。作者用词十分准确,表情达意非常精准。
2.3 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诗歌最后一句“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青春”实指春光明媚,正值美好的春天,而不是指人的青春期。
总之,诗歌的概括能力极强,而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只能以形象思维和语言逻辑作为突破口,通过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和人物给学生一个大体印象,再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地去理解运用,不断地去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
3.诗歌创作的独特意境
诗人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出对社会生活的志向,往往把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怀,融情于景物,融合于生活的画面。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对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有重点的分析。
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教学,我首先让学生明白红军的英雄形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让学生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的意思,突出红军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然后转入寄情于景物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重点感受“金沙江”的悬崖峭壁和“大渡河”的天险,突出红军面对天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接着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把困难当作儿戏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江中的细浪,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再大再高,在革命家眼里,不过是脚下的泥丸。通过对词句诗句的感受体会,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毛泽东把无限的情怀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此诗只有八句,写人写景,绘形绘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情与景融合为一体,意与境巧妙地结合。这样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心领神会。
总之,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阶段诗歌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文学样式,不但让学生掌握诗歌所蕴含的文学知识,更要使之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抓好各种问题的教学同时,务必也要抓好诗歌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广播大学学报2010第三期《汉语教学中汉语语感培养》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小学生诗歌鉴赏辞典》郑魁英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