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说课、反思

时间:2019-05-12 23:1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说课、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说课、反思》。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说课、反思

厘米的认识

教师:唐真荣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课书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61-63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认识尺子。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会画指定的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测量和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PPT、展示台、学生尺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1、导入: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相同的,由于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这些一样大小的桌子,我们学校校长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特别厉害,所以请我们班同学帮他办这件事,考验一下我们班小朋友行不行。有信心吗?你们认为需要先做什么呢?(打电话联系厂家。)谁来打电话?怎么跟老板讲。要告诉老板什么?(引导学生明白需要告诉老板桌子有多高、多长、多宽。)

教师问:那我们马上该干什么?生明白: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老师指出:老板说了,今天他只想知道课桌的长度,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只测量课桌的长度。开始吧!学生活动:测量桌子的长。

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

教师:用什么方法来量呢?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量一量。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教师:①用什么方法量?②你是怎样量的?③量的结果是多少? 看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的测量情况。

交流启发:为什么同样的大小的课桌,大家测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呢?(生答:教师引导说出,因为测量的工具不一样,量得的结果也不一样。)那我们怎么告诉老板,就把我们测量出的不同的结果告诉老板,他能听明白吗?(不明白到底是多长,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统一,别人是无法明白的。所以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

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便于交流,得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才能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因此,需要向人民币那样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计量。量比较短的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就用厘米作为单位来测量。那么一厘米有多长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评析: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去。让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师出示一厘米的长度并认识:

1、展示1厘米长的吸管。

2、拿在手指间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

3、用心感受1厘米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4、找一找身边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5、引出尺子:用1厘米的吸管测量桌子的长度。

让学生用通过用一厘米来实际测量的不方便产生把一厘米一厘米的链接在一起----就有了尺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尺子。

(二)认识尺子:

1、教师指出: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是用厘米作为单位,及用尺子来。

2、全面了解尺子的结构和表示长度的方法:

刻度线:线条。

刻度:数字。

厘米:可以用cm表示。是长度单位。

在尺子上找出不同的1厘米。(展示PPT,用PPT帮助认识)

(三)自主认识几厘米

教师提问:你们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5厘米、7厘米吗?

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教师引导提问:你找到的是几厘米?从哪儿到哪儿?为什么?因为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所以是几厘米?你从尺子上还能找出几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教师小结:我们明白了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但要找对刻度线。(在提问的同时展示PPT帮助理解。)最基本、最方便的几厘米的表示:

教师继续追问:尺子上的4是什么意思?(4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从 刻度0到刻度4。)6呢?(是表示6厘米)从哪儿到哪儿?(从刻度0到刻度6。)(用PPT帮助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几厘米。在教学“找几厘米”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方法的多样而且注意到方法的优化。)

(四)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

1、同桌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探索测量的方法

教师引导: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什么?(蜡笔长8厘米;线段长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蜡笔和线段的一端都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另一端分别与直尺上的刻度8和刻度4对齐所以蜡笔长8厘米,线段长4厘米)

2、让学生明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管是测量物体还是测量线段的长度,有一端都是对齐刻度“0”,看另一端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以后我们测量就用这种简单的方法。

3、运用方法进行独立测量

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存在的问题。

教师找出对测量还存在问题的同学,让全班同学通过观察发现、指出并大家给该同学纠正,让不会测量的同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4、判断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观察

指名说说每一种测量方法是对还是错,错在哪里?

5、形成认知冲突,认识大约几厘米

教师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展示不同的两种情况:第一条是比几厘米长一些,第二条是比几厘米短一些,它们最接近几厘米,我们就用大“约是几厘米”来表示。如:比6厘米多一些,最接近6厘米,我们就说大约是6厘米。

6、测量身边实际物体的长度,它们各大约是几厘米。自己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自己的一拃大约是几厘米?

7、估测:先估计自己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厘米,再实际测一测。

(五)自主尝试画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会测量线段的长度,那你们会不会画老师指定的长度的线段呢? 学生活动:画4厘米长的线段。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画法。展示不同的画法。

师生交流:明白画线段的方法:可以从“0”刻度开始,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教师:展示一遍画法。

学生:再画,用我们总结的方法画5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教师积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自主探索出测量整厘米数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接着在测量第三题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是所有物体的长都是整厘米,要用大约是几厘米来表示。在此,就按排学生马上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来加深对大约几厘米的认识。在画线段中则放手让学生动手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教学环节体现数学是活动的数学,教师重视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者既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又通过学生自己比较突出最简便的测量方法。)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收获吗?那我们来完成第63页的第5、6、7题吧!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视频展示题目,全班交流订正。

四、总结:通过在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用什么来测量课桌的长度了吗?你们能正确测量出课桌的长了吗?桌子的宽和高呢?能不能帮助我们学校的校长解决问题了。

总评: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的认识

说课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认识尺子。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会画指定的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测量和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PPT、展示台、学生尺等。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他们帮助最想帮助的校长解决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 20厘米长的直尺、1厘米长的小吸管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相同的,由于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这些一样大小的桌子,我们学校校长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特别厉害,所以请我们班同学帮他办这件事,考验一下我们班小朋友行不行。有信心吗?你们认为需要先做什么呢?(打电话联系厂家。)谁来打电话?怎么跟老板讲。要告诉老板什么?(引导学生明白需要告诉老板桌子有多高、多长、多宽。)

教师问:那我们马上该干什么?生明白: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老师指出:老板说了,今天他只想知道课桌的长度,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只测量课桌的长度。开始吧!学生活动:测量桌子的长。通过学生活动,产生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从而产生“厘米的认识”.在此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让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 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五大块进行。

(一)、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分5步完成1、展示1厘米长的吸管。

2、拿在手指间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

3、用心感受1厘米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4、找一找身边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5、引出尺子:用1厘米的吸管测量桌子的长度。

让学生用通过用一厘米来实际测量的不方便产生把一厘米一厘米的链接在一起----就有了尺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尺子。

(评析:先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生会自然明白尺子的由来,再认识几厘米就不用老师过多的解释了,学生会知道几厘米的意义)

(二)认识尺子:分2步完成。

1、教师指出: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是用厘米作为单位,及用尺子来。

2、全面了解尺子的结构和表示长度的方法:

刻度线:线条。

刻度:数字。

厘米:可以用cm表示。是长度单位。

在尺子上找出不同的1厘米。(展示PPT,用PPT帮助认识)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三)自主认识几厘米

教师提问:你们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5厘米、7厘米吗?

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教师引导提问:你找到的是几厘米?从哪儿到哪儿?为什么?因为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所以是几厘米?你从尺子上还能找出几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教师小结:我们明白了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但要找对刻度线。(在提问的同时展示PPT帮助理解。)最基本、最方便的几厘米的表示: 教师继续追问:尺子上的4是什么意思?(4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从 刻度0到刻度4。)6呢?(是表示6厘米)从哪儿到哪儿?(从刻度0到刻度6。)(用PPT帮助理解。)

(评析:因为学生对尺子的由来有了深刻的印象,加上已有1厘米的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几厘米应该比较容易。在教学“找几厘米”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方法的多样而且注意到方法的优化。)

(四)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分7步完成。

1、同桌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探索测量的方法

教师引导: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什么?(蜡笔长8厘米;线段长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蜡笔和线段的一端都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另一端分别与直尺上的刻度8和刻度4对齐所以蜡笔长8厘米,线段长4厘米)

2、让学生明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管是测量物体还是测量线段的长度,有一端都是对齐刻度“0”,看另一端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以后我们测量就用这种简单的方法。

3、运用方法进行独立测量

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存在的问题。

教师找出对测量还存在问题的同学,让全班同学通过观察发现、指出并大家给该同学纠正,让不会测量的同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4、判断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观察

指名说说每一种测量方法是对还是错,错在哪里?

5、形成认知冲突,认识大约几厘米

教师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展示不同的两种情况:第一条是比几厘米长一些,第二条是比几厘米短一些,它们最接近几厘米,我们就用大“约是几厘米”来表示。如:比6厘米多一些,最接近6厘米,我们就说大约是6厘米。

6、测量身边实际物体的长度,它们各大约是几厘米。自己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自己的一拃大约是几厘米?

7、估测:先估计自己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厘米,再实际测一测。

(评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教师积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自主探索出测量整厘米数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接着在测量第三题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是所有物体的长都是整厘米,要用大约是几厘米来表示。在此,就按排学生马上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来加深对大约几厘米的认识。在画线段中则放手让学生动手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教学环节体现数学是活动的数学,教师重视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者既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又通过学生自己比较突出最简便的测量方法。)

(五)自主尝试画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会测量线段的长度,那你们会不会画老师指定的长度的线段呢? 学生活动:画4厘米长的线段。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画法。展示不同的画法。

师生交流:明白画线段的方法:可以从“0”刻度开始,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教师:展示一遍画法。

学生:再画,用我们总结的方法画5厘米长的线段。

(教师展示了线段的画法,学生会画得更规范。)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一课主要建立1厘米的表象,及测量物体和画定长的线段。本节课层次比较清晰,语言也较为简洁准确,但未能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充分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教学1厘米时最好先让孩子自己在尺上找一找哪些是1厘米,然后再呈现屏幕上的1厘米可能较恰当些,应该放手让孩子找和说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并逐渐在大脑中建立表象。在测量小刀长度时,有必要利用实物展台进行全班交流,可找一错一对进行对比让孩子总结出测量方法更好,正如老师说的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最好的课堂资源,可能学生知识的建构会更牢。画定长线段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很重要,所以实物展台更显得的尤为重要,清楚、准确、易懂。在本节课中估计物体的长度是对新课的一种反馈,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是否接近可以体现孩子对1厘米或几厘米感知是否深刻,而从小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和方法则显得相当重要,它与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想要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而挖掘不深,略显稚嫩,有些地方未抓住学生的生成。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很多地方更加清楚自己的优缺点。挖掘教材,抓住生成,孩子主体,教师引导到位,看似简单的十几个字,却是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永兴镇路口小学易文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板书:量:对准 放平。)

(2)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三、总结全课。

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四、拓展延伸。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生:有数字)有哪些数字?读一读。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线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板书(认识)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课件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5厘米、10厘米吗?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5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5个1厘米是5厘米。(学生说10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10个1厘米是10厘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2到刻度7是5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5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出示例3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

(师举起纸)我们用尺量一量这条最短的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板书:量:对准 放平。)(2)判断对错。

(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课件上的量法是否正确。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小朋友们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大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三、总结全课。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同学们真棒。(出示课件)我学会了,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认识厘米》说课

一、说教材.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估、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做作业的课桌有多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课件和实物学具10--18厘米长的直尺、图钉、田字格,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首先教师激趣引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指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引导学生观察尺的过程中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互动新授。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5厘米、10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1)量铅笔和线段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观察课件,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再总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5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cm)测量工具----尺子 量:对准、放平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2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故事简介:从前有一个农夫,想做一件新衣服。店里的老师傅伸出手掌,对着农夫的旧衣服便开始量长度,让他的徒弟记录下来,身长3柞。农夫走后,师傅让徒弟学着做衣服。衣服做好后,农夫试穿了一下,发现太小了,只有两柞长。徒弟觉得很奇怪,心里想我是做了3柞长的呀。(说完后让学生交流原因)

引入:古时候,我们人类都和故事中的裁缝一样,是以人体的手、掌、手臂、脚步等作为标准来确定长度的。后来人们开始感受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因此人们交流时就很不方便,直到近代,全世界才使用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种长度单位厘米,它是用来量较短的物体的。

[评析:故事引入,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长度单位的的产生有了初步了解,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

1、请同学们把尺子与屏幕上的尺子进行比较,找一找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二)、认识厘米

1、指: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出来吗? A: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 B:请一位学生在屏幕上指一下

C:尺子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试着指)D:看电脑显示的1厘米的长度。(一样长)

2、比:请你用手势比出1厘米。(交流你是怎么用手势来比的)电脑显示比的方法

3、找:找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数: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

(三)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那怎样来量物体的长度的呢? 1、师:请小朋友试着来量(量教学卡片上的花边)

2、指明一位小朋友上来演示给其他人看(实物投影)交流评价

3、交流方法: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尺平放,右端对准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电脑演示)把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4、自己测量花边下的线段

5、(电脑出示)说一说,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6、教学估算P66例2

三、巩固应用 检测反馈

1、操作性练习(1)量手掌宽

(2)量一柞的长度后,然后量白纸大约几柞,最后测量正确长度。

2、开放性练习

(1)猜一猜:只露出一端刻度(有的从0刻度,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量)(2)怎样量腰围

3、生活中的厘米:出示生活中一些带有厘米的物体的商标图。

《认识厘米》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课本上首先让学生量出课桌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二、说学情: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度量单位时,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自然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T: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二)探究新知。

1、T:课桌的边就是一条线段。你觉得这条边有多长?你用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学生还不会用尺子量长度。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从中让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从中体验到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切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2、厘米的认识。

T: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用统一的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A、在尺子上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并能在尺子上找出。

让学生认真观察直尺,发现了什么?(有刻度线,有数字。尺子上每相邻两长线的距离都一样。这些数字是有顺序的,尺子长的数字多,短的数字就少。尺子最左端的数字“0”是直尺的起点。直尺上从0刻度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刻度尺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B、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T: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约是1厘米。„„

再让学生看看2厘米、5厘米有多长。C、用厘米作单位量。让学生先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再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注意测量方法。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直尺要与物体平行。

D、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学生自己试着画,再同桌比较。T:应该怎样准确地画出规定长度的线段?

(对准“0”刻度先点一个点,再对准刻度“3”点一个点,用尺子把两点连接起来。„„)

(三)巩固练习:

第1题:哪一种是正确的测量方法: 讨论:为什么其它的方法不正确?

第2题:可以先估计两条线段的长度,再测量,再交流数据。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它们的差;也可直接量出两条线段相差的部分。

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数据。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述。

第4题:具体指导测量的方法。量手掌宽时,先把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找到最宽处,再用尺量出结果。量食指长时,先要把食指伸直,明确测量的起始位置,再用尺量出结果。

第5题:先估计,再测量。实际测量后,再让学生再比一比实际测量与估计的结果,说自己估计得怎样。

第6题: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补充练习: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课堂小结: T:你会用尺子量长度吗?你会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五篇: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导入新课。

谈话:最近,植物学校的小朋友们也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小萝卜,小番茄和小辣椒很想知道数学书封面长边的长度,所以它们分别进行了测量,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测量结果吧。小萝卜:大约8市尺(8寸); 小番茄:大约10英寸; 小辣椒:大约26厘米。

提问:它们都是量的同一条线段,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单位不一样。谈话: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市尺,英寸,厘米这3个长度单位是不同的,市尺是中国人发明的,英寸是英国人发明的,而厘米则是国际标准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补充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意识到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果单位不同,则结果也会不同,建立测量时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1厘米。(1)看一看

谈话: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在尺上这样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闪烁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今天老师还请来了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和我们一起学习,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交个朋友,怎样? 现在请小朋友把1厘米的小棒找出来。学生找一找。

谈话:仔细观察,你觉得1厘米怎样? 预设:比较短。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板书)(2)比一比

①谈话:接下来我们来比划1厘米有多长。儿歌配合手势:小手变孔雀;

小孔雀张开嘴,1厘米小棒站进来;

小嘴不动,小棒出来,1厘米保持不变。

谈话:哦?!原来1厘米用食指和大拇指比划的话,大约这么长,请小朋友仔细观察1厘米大约有多长,记在小脑子里。

(约3秒钟后)提问:小脑子中记住1厘米大概有多长了吗?接下来游戏升级:

小嘴闭起来,1厘米回来。

谈话:你能不用小棒准确地比划出1厘米吗?比划好后,用1厘米小棒去验证一下。学生活动。(3)找一找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1厘米小棒去验证一下。交流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图钉 方格纸 订书钉

小正方体 橡皮 食指

重点介绍身上的“尺”——食指的宽度:①请学生用1厘米小棒验证一下食指的宽度是否大约是1厘米。

②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身边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利用这把身上的“尺”,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观察1厘米小棒的长度,在脑子中建立对1厘米的感性认识,再比划1厘米,由易到难,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初步能够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生掌握了1厘米的长度后,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或者是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加深他们对1厘米的认识,牢固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用1厘米测量。

谈话: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小棒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组长找出绿色的小棒,接下来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摆一摆、量一量。(4厘米)提问:刚才4厘米的小棒小朋友们摆了几根1厘米的小棒?

如果要量8厘米的物体的长度要摆几根?量25厘米的物体长度呢?100厘米呢?

追问:你觉得用这样量怎么样?(太麻烦了)

谈话:这样测量太麻烦了,所以聪明的人们想到了把很多的1厘米连起来,这样就得到了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用1厘米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感知这样测量的不方便性,产生对长度测量工具——尺的需求。】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谈话:对比小朋友手中的尺子,看看这把尺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①数

谈话: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第一个请谁? 预设:“0”。

谈话: 尺上的0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引导回答:0表示起点。

谈话:0表示起点,所以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一般都从“0”开始测量。谈话:接下来还有哪些数呢?我们一起数一数。预设生:0、1、2„„10。追问:还可以继续数下去吗?

小结:如果尺比较长,那尺上的数就比较多,如果尺比较短,尺上的数就比较少,但是不管尺长还是短,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数表示起点,它是„„(0)? ② 刻度

谈话: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线。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9所对的刻度呢? ③cm 谈话: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厘米(板书:cm)。

【设计意图:让新知识在合适时机“闪亮登场”,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由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倾听能力”。】

2、认识1厘米。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

提问:你发现1厘米有什么规律?

(2)小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谈话:1厘米我们会找了,那你能在尺上找到2厘米吗?指名交流。提问:你怎么看出都是2厘米的? 小结: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 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预设:生1:从刻度0到刻度6是6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8是8厘米。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2:从刻度1到刻度5是4厘米。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数大格 减法)

从刻度4到刻度10是6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3是3厘米。

提问:你们觉得从刻度几开始测量比较方便?为什么?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设计意图:由1厘米小棒连接起来变成一把尺的过程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验到在尺上每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引导学生从尺上找几厘米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尺上几大格就是几厘米,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发现从刻度0开始找几厘米比较简便,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埋下知识的孕伏。】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最近青蛙学校正在举行跳远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量几厘米。

谈话:参加比赛的有4名选手,首先他们将进入第一轮淘汰赛,比赛规则是小青蛙必须跳过它们前面的这个小水洼才能进入下一轮比赛,否则将会被淘汰。(1)尝试测量

谈话:我们一起来量一量这个小水洼短的这条边是几厘米,看看小青蛙们至少要跳几厘米才能过关,好吗?

学生动手测量;

指名投影展示量法:并且说一说是从刻度()量到刻度()是()厘米。

(2)明确测量方法

谈话:小乌龟也来测量了小水洼的这条边,我们一起看看它量得对吗?

出示图1(0刻度没对准)和图2(斜了),分别说说错在哪里? 提问: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将刻度0对准被测物体的左端,然后把尺放平,看物体的右端对准尺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测量的过程,以及辨析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物体的一端对齐0刻度,另一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测量的时候尺要放平。】

(3)测量几厘米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学会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学会了,我们就坐神气准备看比赛吧。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号(7cm)和2号(4cm)小青蛙分别跳了几厘米。学生测量;

指名说一说是从刻度()到刻度()是()厘米。

2、量大约几厘米。

谈话:3号青蛙和4号青蛙分别跳了几厘米呢?我们量一量,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3号(比6厘米多一些)和4号(比6厘米少一些)的测量情况。(1)提问:3号跳了几厘米?4号呢? 预设:生1:比6厘米多一些。

生2:大约6厘米。(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齐读: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谈话:第一轮淘汰赛谁被淘汰了?(2号青蛙)接下去我们进入冠军争夺赛。课件出示:

(1)提问:谁是冠军?我们把掌声送给它。

(2)谈话:蟋蟀也来了,它想挑战冠军,它要跳几厘米才能超过1号青蛙?

指名回答。

蟋蟀最终跳了8厘米,你会把这条8厘米的线段画下来吗?自己试一试。

展示画法(介绍一下: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谈话:你们画得准不准呢?我们同桌互换检查一下。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谈话:现在进入颁奖仪式,4号小青蛙得了第二名,它获得的奖品是一块橡皮,小朋友们你们能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长几厘米吗?把估计结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估得准。(从学具中找出橡皮进行估一估)提问:要知道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验证? 预设:用尺量一量。

谈话:可是4号小青蛙只有这把断了的尺,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 学生回答;

小结:一般我们从刻度0开始测量,特殊情况也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测量,只要数一数,量了几个1厘米,那就是几厘米。

2、拓展练习

谈话:1号青蛙得了冠军,它得到的奖品是一条漂亮的项链,这条项链大约几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思考后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青蛙跳远”比赛的情境串联练习,使学生在一节课注意力最涣散的时候还能够做到全神贯注,通过情境使学生学会测量整厘米和大约几厘米的物体或者线段的长度,并且会画整厘米的线段,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呢,这些成员叫什么名字、它们分别有多长、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那食指的长度和手掌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你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课后把它完成填在练习纸上。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用厘米作单位。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几”是几厘米。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说课、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说课、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评课: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案(五篇范文)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 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详细介绍: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

    二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

    教案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册《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向同行、专家或领导有准备地就某一节课来分析教祠·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阐述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向同行、专家或领导有准备地就某一节课来分析教祠·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阐述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 2007-3-16 12:59:00 | By: 陋室人 ]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向同行、专家或领导有准备地就某一节课来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