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3、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分类 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具准备:风车、摆、小车、乒乓球、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我们上节课知道了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中,即使一些物体咋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在一直在生长或运动。那么物体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这节课老师将会和你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课题:运动的方式)
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一)观察分析
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物体,它们分别是:小车、乒乓球、小球、摆。我们首先来看看一下小车是如何运动的。
1、小车的运动
(1)教师拖动下车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让学生用手指随着小车一起运动.(重复演示)(2)这辆小车运动的轨迹(路线)是什么样的?(3)学生回答
(4)你能用线条加箭头的方式来表示小车的运动轨迹(5)学生画图。请一学生上台画图
2、风车的运动
(1)利用几何画板演示风车的运动(在风车的不动点和转动的叶片上各点一个红点帮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它的轨迹(3)学生画图。请一学生上台画图
3、乒乓球、摆的运动
(1)教师简单演示乒乓球、摆的运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乒乓球和摆,自己尝试,体验
(2)学生探讨并分别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它们的运动轨迹,请两位学生上台分别画图
(二)分类
1、仔细观察上面四种运动轨迹的特点,将它们分成两类。
2、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
3、小结:按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分成直接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
三、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出示影像:火车行驶、橡皮筋、玩跷跷板、水轮转动、锯木头、转椅等(学生观察分析)
2、学生交流汇报,并指出哪些是直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3、小结: 火车行驶——直线运动
橡皮筋——往复运动 玩跷跷板——往复运动 水轮转动——转动 锯木头——往复运动 转椅——转动
四、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出示易拉罐,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易拉罐的两个底面是什么?
2、演示:易拉罐在水平面上运动,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3、几何画板演示。它包括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行
4、小结: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就是复合运动。
5、(出示教材第34页插图)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哪些运动方式。
6、学生交流,汇报
7、小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运行都属于复合运动。
五、巩固,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了四种运动方式,分别让学生齐读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2、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板书设计 :
运动的方式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往复运动
旋转运动
摆动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努力使体验转化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运动的方式》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速度,能判断运动以及分析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针对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联系生活导入:
阳光体育是当今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从学生熟悉的“阳光体育”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
二、研究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四、分析复合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
五、巩固、拓展
师:请同学们把今天带来的玩具拿出来,下面我们就在小组中玩一玩?也可以相互交换着玩一玩,要求:边玩边判断这个玩具做的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还是包含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这样,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边分享着玩玩具的喜悦边把自己刚才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玩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本课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在简单物体运动方式的图示方面给予示范、指点,指导学生抓住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位移来合理设计、画出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示意图,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本课要研究的重点,我利用了课件,想通过实景、实物的演示让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方式。
1、研究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谈话: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
当画面出示后,学生不知道“轨迹”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当看到老师出示的图示,有部分同
学明白,对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完成下面一些物体的运动轨迹仍有难度。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把问题分解开:
1、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1)师:同学们请看,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用手随小朋友一起活动,试着画画小朋友运动的轨迹。
(2)谁能用线条和箭头画出小朋友运动的轨迹?
(3)指一生到黑板,其余生在书中32页画)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
画后追问:a、为什么这样画?
b、线条表示什么?
c、箭头表示什么?
然后把图示在实景图上展示,学生很容易画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本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总之,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其独特的经历。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运动的方式》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落实的阵
地是课堂。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八字”教学思想的教学研究,我们从理念的层面,推进到实践操作的层面。自学是基础,解疑是关键,合作是枢纽,演练是保证。四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作“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四个基本环节;将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浑然一体的“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三结合教与学的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作“八字”教学模式,使模式的运作具有目标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可行性,让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人将结合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运动的方式》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八字教学思想的运用。《运动的方式》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本课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并了解五种运动类型各自的特点,能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按照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针对当前我市课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八字”教学思想,我在教学中是这样体现的。首先,在课的导入上我由前两课的基础自然过渡到这一课(同学们,以你们为参照物,我是静止的;以我为参照物,你们是静止的。那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方必须运动起来,从而引出课题)。其次是探究运动的方式,我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
学生自己探究,通过身体部位和身边物体的运动亲自体验做出多种运动方式,小组讨论这些运动方式的特点,归纳并汇报常见的五种运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肯定会产生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不同的意见,但只要组内同学稍加讨论,就能解决小组成员产生的分歧,实现了个体疑问,小组解决。然后是画运动路线,并按运动路线将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这一过程,大多数学生会在画图的细节上产生争论,如箭头的方向、圆点的位置等,这时就需要发挥老师导的作用,实现了全班疑问,引导解决。在学生掌握了画运动路线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演练,自主完成书上32、33页的练习并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33页相关知识的同时即可引出复合运动,即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最后,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的物体的运动方式,这既可以是对复合运动的一种演练,也可以是整节课的拓展练习。我对小组的评价也面向了全体,只要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这节课都说了、做了且有收获,每组便可得三颗星。其实每个组的同学都做到了,当然每个组的同学都很高兴,这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就感。总之,整节课我就是进行了必要的导和引,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第三篇: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总起,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这一切,都将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出生活中那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和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度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2个方面的因素(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多媒体课件(船在水面上航行、人们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装着水的桶(水以学生能提起为宜),弹簧。把学生分成8个实验小组。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必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剪成条形的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大屏幕出示“帆船在海面上”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什么力使帆船浮在水面上?(师板书:浮力)什么力推动帆船向前进?(师板书:风力)这是我们以前学的有关浮力和风力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力,看一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力?(板书:力)
(二)分小组活动 活动1:力的作用
(1)进行 “拍皮球”、“提水”、“掰手腕”、“推门”、活动。活动前,教师分工,每个小组体验一种活动,并向学生讲清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多媒体出示需思考的问题: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如:你推门时,感觉到门也在推你的手吗?如果有这种感觉,这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做好简要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可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清楚的表达,如:向前面推门时,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用力向上提盛水的水桶,可以感到水和水桶对人也有向下的拉力”、“向前面推门,可以感到门对人也有向后的推力,用力小了,门推不动。
(2)活动
二、进行“压海绵”、“压弹簧”“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活动。
教师活动前提示:这几个活动组内同学不必人人都操作,可以个别同学或部分同学操作,其余同学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即可。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问题: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当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可把磁铁放在不同的地方,如分别放在左边和右边各实验一次,看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教师指导交流:向下压弹簧时,你有什么感觉?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向下压海绵,有向上反弹的感觉,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磁铁的磁力可以影响小铁球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 力。
课件出示: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活动2:弯道“竞走”
1.竞赛前,教师多媒体出示要求
(1)竞赛前,先用准备好的硬纸条做个蛇形弯道,蛇形弯道一旦做好,必须用胶带固定不变,组内成员可轮流监督;
(2)必须预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明显的标记(可以用画线的方法),终点距起点不能太近;
(3)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必须使用同一个乒乓球;
(4)用力时,可以吹、可以弹、可以用笔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获胜者;
(5)可以进行多轮竞赛。
2.学生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并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动态:可以旁观多数小组的竞赛,为后续的交流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听取某个做成功了的学生的经验,看看他是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
3.教师组织“竞赛情况交流会”。
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成功的原因和或失败的原因,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2个方面的因素(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关于怎样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如果学生既能说出与力的大大小和方向(如“吹的角度”)有关,还能说出“与力用在什么地方有关”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不能要求学生用“力 的作用点”来规范地表述。
(三)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1.学生自由说。
2.大屏幕出示图片(见书第40页),让学生说说图片中的人们分别用了哪些力。在这里,只要学生能用“举力”、“压力”、“风力”、“推力”、“拉力”等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即可,不必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力学名词。
师板书:水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2.教师小结:看来呀,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力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师板书补充完整课题:无处不在)
(四)总结(引导学生回答)。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知道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2个方面的因素(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教师引导勾划和阅读39页指南车信箱里面的资料,然后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力,同时教给学生有关力的单位名称的知识。(板书:力的种类:风力、水力、浮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力的单位:牛顿 “N”)
七、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有关力的资料,做成资料卡供以后研究。附板书设计:
无处不在的力
力的种类:风力、水力、浮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力的单位:牛顿 “N”
第四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设计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更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概念,我将检测橡皮改为了检测铜丝和塑料,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铜丝和塑料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同时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看看要求学生学会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让四年级孩子通过自己的讨论制订出这一计划是十分困难的,曾做过多次这样的实验,每次都是浪费了大量时间,而结果都事倍功半,由于
时间关系,后面的研究活动只能草草收场。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检测铜丝和塑料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更多种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
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铜丝和塑料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铜丝和塑料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计划。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实验盒(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回形针、干布条、铁片、纸板、铜片等)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线(铜丝和塑料)、插头等,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指着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认识。
2、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物体,例如:桌子、板凳、铜、铁等等。这些物体有的容易让电流从自己身上流过,有的则不容易让电流从自己的身上流过。
3、师:拿出一根塑料和一根铜丝,抽同学辨别:老师拿的是什么物体?
4、生作答。
5、师:你认为哪部分容易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生预测)
6、师:同学们的预测是不是就可以作为结论呢?
7、生:作答。
8、师:到底塑料和铜丝哪部分容易电流通过?哪部分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来检测它们呢?
9、生:电路检测器(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导电性的方法
1师:下面我们以塑料和铜丝为例,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一下塑料和铜丝是否容易让电流通过?
首先学习一下检测的方法。(课件出示方法学生齐读)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师:老师说这个检测方法很科学,那么到底科学性在哪里,谁能说说?
生:把橡皮预测后放实验桌左边,检测完后放到右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生:连续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节省时间。3师:课件演示科学的检测方法
4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5生:发现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说明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说明塑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6师生小结:电流容易通过铜丝使小灯泡发亮,说明铜丝容易导电;电流不容易通过塑料使小灯泡发亮,说明塑料不容易导电。
设计意图: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检测更多种物品
1师:同学们都认识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摆放在桌子上的实验盒里有许多种物体,到底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
2师:下面我们以小组长为单位进行一下实验竞赛,小组认为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的,在这个物体对应的方框内打勾,有疑问的可以打个问号。(师示范课件——我们的记录),竞赛中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设计意图:先对这些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老师检测塑料和铜丝一样,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第三,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少部分的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身边的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检测笔、钥匙等等。
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在研究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老师叫停下时,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
4师: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
5师: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同时这个实验较花费时间,因此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可以促其抓紧时间展开实验。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2、生:汇报。
设计意图: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容易让电流通过的一些物体的共性。
它们都是()
亮,它们都是()
1们?
、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展示)()、()、()等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材料做的,我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等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小灯泡不发材料做的,我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设计意图:通过检测,观察,归纳,丰富了学生导体概念的外延。
五、安全教育、瞧瞧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
2、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3、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需要有电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像 铜丝 一样 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导体
回形针、铁片、铜片(多为金属)
像 塑料 一样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橡皮、干布条、纸板(多为非金属)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二、说重难点与教学目标
教材的重点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过程,难点是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课堂更具有效性,我特选定了以下几种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①情景教学法。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并运用课件。让学生置身于本课所描述的情景之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接受。
②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
针对以上学法,我在准备学具时,分开了老师和学生。
1学生方面:每组学生一份材料: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有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教程
1、情景激趣,引出问题。
理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导入与学生经常见到的事物融合,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而采用这种方式引出课题,能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
1)、在检测计划的指导下,对各种物品进行检测区分,并做好记录以及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情况。
2)、温馨提示,让学生在提醒中强化行为;同时以小组竞赛为形式,减少学生走神的现象。
3)、老师加强对各组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检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3、交流汇报会
1)、老师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的汇报会氛围,让学生根据科学文件夹的检测结果进行交流与汇报,对被检测物品进行分类。
2)、通过分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老师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马上判断课室内的导体和绝缘体。
2)、针对插头,引发知识冲突,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得出: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理念: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哪些知识?
理念:归纳、总结我们的课堂,对学生的进行发展性评价。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本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处于研讨生成状态,先后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比如,本课提到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在课堂做20种物体,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们而言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而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而言,这个检测的面又过于狭窄。总之,不管检测数量有多少,我认为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实验,怎样去检测,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给予学生以钥匙,学生才会去开启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相信教材但不迷信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的材料”和“现场寻找身边材料”并检测其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会更自然。
对于上述两点,自我感觉比较满意;但下面的两点,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因为这是一节公开棵,所以我在课上不敢信马由缰,有时显得畏首畏尾,本该“放”的地方没放开,导致课上缺少了生成的精彩。孩子们普遍显得有些拘谨。比如,在汇报自己找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情况时,虽然我在巡视时发现最少的一小组也增加了两种自选材料,多的补充了四、五种,但孩子们好象和我有距离感,没人敢站起来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这也是我和孩子课前沟通少的原因,孩子对我感到些许陌生。
不过,不管怎么说,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充实,也有了些许提高,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行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同时也希望能为小学科学教育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设计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更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概念,我将检测橡皮改为了检测铜丝和塑料,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铜丝和塑料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同时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看看要求学生学会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让四年级孩子通过自己的讨论制订出这一计划是十分困难的,曾做过多次这样的实验,每次都是浪费了大量时间,而结果都事倍功半,由于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关系,后面的研究活动只能草草收场。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检测铜丝和塑料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更多种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 2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铜丝和塑料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铜丝和塑料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教学重点: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计划。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实验盒(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回形针、干布条、铁片、纸板、铜片等)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线(铜丝和塑料)、插头等,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指着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认识。
2、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物体,例如:桌子、板凳、铜、铁等等。这些物体有的容易让电流从自己身上流过,有的则不容易让电流从自己的身上流过。
3、师:拿出一根塑料和一根铜丝,抽同学辨别:老师拿的是什么物体?
4、生作答。
5、师:你认为哪部分容易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生预测)
6、师:同学们的预测是不是就可以作为结论呢?
7、生:作答。
8、师:到底塑料和铜丝哪部分容易电流通过?哪部分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来检测它们呢?
9、生:电路检测器(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导电性的方法
1师:下面我们以塑料和铜丝为例,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一下塑料和铜丝是否容易让电流通过?
首先学习一下检测的方法。(课件出示方法学生齐读)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师:老师说这个检测方法很科学,那么到底科学性在哪里,谁能说说?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生:把橡皮预测后放实验桌左边,检测完后放到右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生:连续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节省时间。3师:课件演示科学的检测方法
4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5生:发现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说明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说明塑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6师生小结:电流容易通过铜丝使小灯泡发亮,说明铜丝容易导电;电流不容易通过塑料使小灯泡发亮,说明塑料不容易导电。
设计意图: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检测更多种物品
1师:同学们都认识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摆放在桌子上的实验盒里有许多种物体,到底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
2师:下面我们以小组长为单位进行一下实验竞赛,小组认为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的,在这个物体对应的方框内打勾,有疑问的可以打个问号。(师示范课件——我们的记录),竞赛中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设计意图:先对这些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老师检测塑料和铜丝一样,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第三,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少部分的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身边的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检测笔、钥匙等等。
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在研究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老师叫停下时,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
4师: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5师: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同时这个实验较花费时间,因此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可以促其抓紧时间展开实验。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2、生:汇报。
设计意图: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容易让电流通过的一些物体的共性。
3、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展示)
()、()、()等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它们都是()材料做的,我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等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小灯泡不发亮,它们都是()材料做的,我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观察,归纳,丰富了学生导体概念的外延。
五、安全教育
1、瞧瞧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们?
2、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3、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需要有电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像 铜丝 一样 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导体
回形针、铁片、铜片(多为金属)
像 塑料 一样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橡皮、干布条、纸板(多为非金属)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二、说重难点与教学目标
教材的重点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过程,难点是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课堂更具有效性,我特选定了以下几种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①情景教学法。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并运用课件。让学生置身于本课所描述的情景之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接受。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②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
针对以上学法,我在准备学具时,分开了老师和学生。
1学生方面:每组学生一份材料: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有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教程
1、情景激趣,引出问题。
理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导入与学生经常见到的事物融合,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而采用这种方式引出课题,能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
1)、在检测计划的指导下,对各种物品进行检测区分,并做好记录以及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情况。
2)、温馨提示,让学生在提醒中强化行为;同时以小组竞赛为形式,减少学生走神的现象。
3)、老师加强对各组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检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3、交流汇报会
1)、老师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的汇报会氛围,让学生根据科学文件夹的检测结果进行交流与汇报,对被检测物品进行分类。2)、通过分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1)、老师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马上判断课室内的导体和绝缘体。
2)、针对插头,引发知识冲突,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得出: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理念: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哪些知识?
理念:归纳、总结我们的课堂,对学生的进行发展性评价。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 黎均
本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处于研讨生成状态,先后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比如,本课提到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在课堂做20种物体,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们而言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而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而言,这个检测的面又过于狭窄。总之,不管检测数量有多少,我认为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实验,怎样去检测,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给予学生以钥匙,学生才会去开启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相信教材但不迷信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的材料”和“现场寻找身边材料”并检测其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会更自然。
对于上述两点,自我感觉比较满意;但下面的两点,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石柱县小学科学教研课堂教学设计
因为这是一节公开棵,所以我在课上不敢信马由缰,有时显得畏首畏尾,本该“放”的地方没放开,导致课上缺少了生成的精彩。孩子们普遍显得有些拘谨。比如,在汇报自己找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情况时,虽然我在巡视时发现最少的一小组也增加了两种自选材料,多的补充了四、五种,但孩子们好象和我有距离感,没人敢站起来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这也是我和孩子课前沟通少的原因,孩子对我感到些许陌生。
不过,不管怎么说,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充实,也有了些许提高,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行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同时也希望能为小学科学教育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