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弹拨、敲打、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2.过程与方法: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交流、倾听,感受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和学会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法、归纳法和反证对比实验法
教学准备:保鲜袋、橡皮筋、弹簧片、音叉、鼓、绿豆、杯子、水、塑料瓶、泡沫球、音钹、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播放各种声音的视频和录音,学生倾听。(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风声雨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师:关于声音,你们想了解些什么知识?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补充课题板书。
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一让保鲜袋发声
你能用什么办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活动、汇报,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并相应板书。
(二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猜想。
(三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想办法使橡皮筋、弹簧片、音叉、鼓发出声音;感受橡皮筋、弹簧片、音叉、鼓发出声音时,自身有什么变化;在实验记录单上做好记录。
《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第小组
材料发音方法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橡皮筋 弹簧片
音叉 鼓
我们的结论:声音是由产生的。
(2收集实验记录单,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一人汇报一人操作
(3师:物体发声时的“颤动”“抖动”等在科学上统称为振动。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
(4思考:液体和气体发出声音时也会振动吗? 实验:①拿杯子倒水②拿出空瓶子,对瓶口吹
(5小结:不管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物体要想发出声音,物体都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反证法证明
师:一个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样让这个声音马上停止? 师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一名学生迅速按住钹面。
小结: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再次验证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践应用
1、生活中人们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
2、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跟老师一起说“我爱科学”。告诉老师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声带坏了,我们的声音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喊大叫。
3、(播一段学生课间吵闹声提问:这段录音给你什么感受? 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不仅会损坏声带,还会影响他人,希望大家都能从小养成讲社会公德的好习惯,做合格小公民。
四、全课总结
1、谈话: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师:鼓声咚咚,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是声带在振动······,你还会往下编吗?回家编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振动产生声音 物体
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
(2)能借助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2)培养细致观察、积极探索的学习科学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音乐素材、鼓、试管、尺子、纸张、橡皮筋、音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感受声音
1、动物声音歌曲导入,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记住哪些动物的声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2、小组合作,纸张发声
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纸张发出声音。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物体之间产生振动)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假设。科学研究都是从先假设到实验到结论的过程。)
(三)、设计实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1、请你按要求使它们发出声音,完成记录表。(1)橡皮筋
同学合作,一人拉长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2)尺子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尺子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尺子的另一端,松开。(3)音叉 一只手按住音叉盒,另一只手用小锤敲击音叉,用带线的小球靠近音叉顶部。(4)教师演示实验——鼓
将小碎片纸撒在鼓面上,轻轻敲击鼓面。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一。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找共同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2、明确物体的振动的定义。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的运动,科学上叫做振动。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同学,定义不是很强调,关键是让他们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本。)
3、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用实验证明。
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一学生迅速按住钹面。学生做喉咙发声的实验。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二。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时间原因只能做演示实验,但效果明显。反证声音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四)归纳结论
以上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振动发声现象显性化,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五)、应用:应用所学,升华认知,感受快乐
1、教师击锣、锣声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去做才能使锣声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锣面或用其他物体的接触锣面。)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3、欣赏歌曲(幸福拍手歌):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体会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使学生有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声 音 是 怎 样
产 生 的\
/
由物体振动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知识与技能:
△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橡皮筋、保鲜袋(一人一个)、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锥形瓶(内装水)均每组一份。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
1、课件播放“声音”的录像片段
2、学生交流:刚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从刚才的片段中里了解到了什么?
3、现场观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录像上的这些声音之外,还有很多。此时此刻你在教室里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预测:窗外汽车喇叭声、老师讲课声、同学回答问题声„„)
4、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留心生活,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预测: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很多问题)
5、看来同学们有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呢?
6、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板书:声音的产生
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
1、让保鲜袋发声。(1)下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保鲜袋,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并把里使用的方法记录在实验记录单里,我们看看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多。收集实验单,并通过投影仪向大家展示,做简单点评。
(2)请同学们先动脑想一想:在刚才你做过的小实验中你推测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预测:两个物体互相摩擦就会产生声音;两个物体互相碰撞也会产生声音;一个物体敲打另一个物体就会产生声音;用手使劲拍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声音等)
2、利用其它物品,探究问题:
(1)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去研究,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好多材料,下面,请同学们先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但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包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设置问题,进一步探究:
A:你用什么方法让哪个物体发出了声音?
B: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本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研究才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些豆子,看你能否用得上?
3、身体发声。
4、(1)现在我们不借助任何物体,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
(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3)你在让身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随机引导学生感受声带振动的感觉
三、提出问题,猜想原因
1、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们本身都有什么共同的现象?(抖动)
小结:“抖动”,也就时我们科学中所说的“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利用实验反证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当你们手中的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这个声音马上停止?请同学们想办法自己试一试。
(2)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立即消失。
五、得出结论,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明白了些什么?
2、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3、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有趣的新问题吗?
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真多,那就希望你们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我们的科学,让科学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有趣的问题吧!
4、让我们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研究吧!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振动 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写写帮推荐)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 1 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 声音” 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课前准备
尺、音叉、皮筋、泡沫小球、队鼓、钹、烧杯 两只 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 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
师:今天老师带来大家一些声音,想给大家听一听,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倾听,听听看,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都告诉你什么?好吗?(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鞭炮声、国歌、雨声、鸟叫、打雷。)
2、提问:来说说看,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都告诉你什么?(学生汇报,师板书)
师:那现在同学们看看黑板上老师写的这几种声音,你能分成两类吗?(学生汇报:大自然、人为)
小结:确实呀,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3、师:刚刚我们听了一些声音,我们现在试着来制造一些声音。
(1)每个小组桌面上有这样的保鲜袋,一会儿,每个同学拿一个,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使他发出声音,一会儿做给大家看。(学生动手活动)
汇报:学生操作。(提出要求:在做的时候,大家应该怎么办?)
(2)下面呢,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你把保鲜袋放回去。现在老师不给你提供其他任何物体,就请你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试试看,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生汇报。
4、导入新课。
师:刚刚呢,我们去听了一些声音,又试着制造了一些声音,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我们自然界,这么多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指生试着汇报)
二、利用材料 探究问题
1、师: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在你们的桌面上,把实验记录表拿出来。先看一下实验记录表,能看懂吗?(看一看,那一栏老师给你画得图,你在填表时也可以用画图或画箭头的方式表达出你看到的现象)
在实验之前,我们来看一下要求。(投影示要求)
1.实验时,动作轻一些,避免损坏仪器或声音过响影响他人实验。
2.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或摸一摸的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和鼓发出声音时,本身有什么变化? 3.小组分好工(轮流做,一个同学做的时候,其他同学观察),依次开展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记录。师指导。)
2、交流。
师:好,谁来把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3、师:那么,通过刚刚这三种物体发声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就是关于声音的产生方面的?
声音是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我们先不急于下结论。我们再来看几个小实验。
⑴ 用手摸自己的喉部,发出“啊”的声音,发声时,你有什么感觉?(生汇报。)
⑵音叉。敲击音叉,你再听到声音的同时,你会看到什么?(视频)(生汇报)
4、师:对了,你们都是细心地孩子。像刚才的实验中,尺子发声时,在颤动,橡皮筋发声时,会振动,小鼓在敲响时会振动,包括我们的喉部发声和音叉发生时都发生了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要振动。这就说明:声音的产生的原理就是振动。也就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物体的振动)
5、举例证明。
⑴拿杯子倒水。有声音吗?这是什么在振动?
⑵拿出空饮料瓶,对瓶子吹气,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放泡沫小颗粒验证)。
6、反证法证明。
师:既然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那么振动停止是不是声音就停止了呢?
大家看 老师手上的音钹,(敲)注意观察,音钹发声时的状态。谁能让声音马上停止呢?
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停止了呢?
7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只要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这也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所有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呼,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唱歌,那是声带在振动。。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只是还没有写完的,请同学们课后帮老师写完他 好吗?下课!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声音是怎样产生》作为探究的主题,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体验并观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每一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能听见并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学生对声音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依据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原始观念为起点,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认识声音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建构起对声音世界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听声音、找振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结合生活中乐器的使用,分析乐器发声的原理。
3、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人和动物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等方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2、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通过分析乐器的发声原理、阅读动物发声的资料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实验、交流、阅读故事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借助物体可以看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教学准备:
皮筋、扬声器、黄豆、粉笔头、纸团、音叉、木块儿、长弓、尺、水、餐巾纸、带线的乒乓球、不带线的乒乓球
教学动画:乐器如何发声,声带发声原理;
文字资料:动物怎样交流发声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皮筋游戏引入,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和我一起把皮筋拉起来,用手往下拉,松开。
2、你们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3、你们是在什么时间听见了皮筋发出的声音?是吗?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
4、请你们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皮筋发声的游戏,进行第一次方法指导,教会孩子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突出听声音、看振动。(突出视觉的作用)使学生知道不仅仅是让物体发出声音,更重要的是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通过听、看到的信息初步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方向。]
二、通过观察喇叭发声时的振动,学会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的方法进行观察。
1、喇叭发声时是不是摩擦了? 振动了? 让我们用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观察一下。
(板书:听觉、视觉)
2、我把喇叭接通电流,仔细听、认真看。
3、喇叭发声时你们看见它振动了吗?摩擦了吗?
4、怎样做就能知道喇叭在振动?(板书:触觉)
5、大家都想到了借助物体的振动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这真是一个好的观察方法。(板书:借助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喇叭发声时的振动进行第二次方法指导,尤其对借助物体间接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的指导。(突出触觉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利用触觉、借助一些物体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发声物体的振动。]
三、分小组用学到的方法去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1、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去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2、怎样做就能让尺子发出声音?
3、介绍长弓的使用:这是一个长弓,是用线把杯子和衣架连接起来的。使用时把杯子贴近耳朵,用木棒敲击衣架、线、杯子,听听声音。使用时不能用力过大,否则会损坏仪器。
4、谁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5、这三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比较小,所以要尽量保持室内的安静。
6、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我还给大家准备了水、乒乓球、纸,如果需要,组长可到前面来取。
7、当小组研究完一个物体后,请及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表中。
下面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比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想到的方法多,能很快地找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开始。
8、交流、分享。
你们找到了尺子、长弓、音叉发生时的振动了吗?
我们先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找到尺子发声时的振动的。可以演示、可以出示报告说。哪个组愿意说长弓、音叉......9、小结:
通过同学们这么多的实验,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找到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可见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设计意图:学生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活动前教师先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第三次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前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寻找尺子、长弓、音叉发声时的振动,通过交流、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了解乐器发声的原理。
1、在生活中,人们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乐器,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乐器演奏录像
2、这是什么乐器呀?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小号、大号是用嘴吹,使空气振动发声的。
鼓是人敲动鼓皮,鼓皮振动发出声音。
小提琴是用弓毛摩擦琴弦使弦振动发出声音的。
古筝是用手指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出了声音。
钢琴是用手弹琴键,琴键就会打击琴弦,琴弦振动发声。
人们在使用乐器时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都是为了使乐器的某一部位产生振动就产生了美妙的声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各种乐器的发声方式以及乐器某个部位发声时的振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人和动物发声的方法
1、人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声带发声的动画
2、动物又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在托盘下,拿出来读一读。
通过读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
3、看来动物和人也是靠振动才发出声音的。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用手感受自己说话时的声带的振动,然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发声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生物也是靠振动才能发出声音的。]
六、延展:
在刚才听声音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有关声音其他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