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23:0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中山市三乡镇博爱中学

陈杨美

摘要:

目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也普遍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采用,本文就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下的教学设计作些探讨。

关键字: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自从2000年教育部将中小学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以及在2001年定为学生必修课后,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培养21世纪的信息人才,加快信息教育步伐,是当今教育领域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是担负着义不容辞的培养信息人才的责任。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刚刚教学信息技术的时候,我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的,也就是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照着练习,这样学生就被动地接受学习,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效果也不很理想。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了,特别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直以来,本人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现代教育引入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少的同行在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本人也借鉴了他人一些经验,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新课标的要求,进行了“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占据主要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下面就本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任务的设计

这一环节虽然不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却是最关键的,因为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后面环节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对该课的任务进行精心地设计,相当于设置一节课的好的情境。那么如何才能设 计好这些任务呢?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的任务要具有情境性。设置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感兴趣,也即是任务要有吸引力,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利用因特网发电子邮件”一课中,在引入过程中设置“(1)亲朋好友如果隔的距离远了,又想多说话,那么有些什么方法可以利用?(2)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能够利用因特网来弥补不足吗?”成功引入之后可以设置“(1)电子邮箱的地址由哪几部分组成?(2)获取电子邮箱的方法是什么?并上网注册一个免费电子邮件。(3)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在学会了如何收发邮件之后设置“给你的朋友写一封电子邮件,并发到对方邮箱中。”这样的任务与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就能够有高度的积极性,也能更加投入地探索这些问题。

2、设计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这个层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例如:在Word的最后一节总结课中,我就布置了一个完成“庆祝国庆”小报的任务。这个任务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任务为仿照教师提供的样张,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完成制作小报的任务。提高任务是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美化,为学校公告栏做一个彩报,教师将择优采用。这样的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基本要求,而基础好的学生也不会因为任务简单而无事可做,他们在互相竞争中争取做得更好。另一个含义是任务的阶段性,也即是有的任务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可能要两节课甚至更多的课时才能完成,所以设计任务时要逐层深入,大任务中含有细化的若干小任务,以便能逐步完成任务。比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设计幻灯片”是一个总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要需要逐步完成以下几个子任务:(1)POWERPOINT的基本常识;(2)一张幻灯片的制作;(3)多张幻灯片的制作;(4)幻灯片的播放设计。而在每个子任务之下又可以设计一些更加细致的小任务,这个就留待后面任务的完成中来阐述了。

3、设计的任务要有系统性。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信息技术课的每一章都有其完整的教学内容,如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电子表格等,都能够设计成一个系统的任务,各个子任务只要一结合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任务。这个完整的大任务就是学生每一章的总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涉及该章的许多知识点,通常要许多课时才能够去完成,所以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像前述的幻灯片制作的任务设计其实也同样体现了它的系统性,这里就不另举例说明了。

4、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设计的任务要力求具体化,目标明确,让学生在经过探索后能够在一节课完成,而一些大任务也是分成若干子任务,让子任务能够在一节课内完成,使得学生每次学习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形成良好的继续学习的习惯。

二、任务的完成

这一阶段是整个课堂的精华,学生在一节课中大部分时间就是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的是指导的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我在这一阶段的做法分以下几个步骤:

1、展示任务。一般在刚上课时是通过投影把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展示给学生,有时也会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就展示下一节课的任务,当然这里的任务是要学生预先在课外完成一部分,像收集素材资料等。

2、分析任务。展示任务后,对简单的任务可以不必要进行分析,但有些复杂点的任务以及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就需要教师进行剖析了,这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可以对任务进行细化,也可以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大体方向,让学生更加明确任务的要求,更好地进行探索和完成。比如前面提到的“设计幻灯片”中的子任务“一张幻灯片的制作”,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再分更小的任务,诸如“文字的输入和编辑”、“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图形的插入的编辑”、“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表格以及图表的插入和编辑”、“背景的设计”等等。这些任务各成一体,比较分散,在刚刚学习幻灯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分别学习探索,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给出更具体的细化任务:(1)在幻灯片中输入一首小诗;(2)对标题和内容分别用不同的字体、字型、字号、颜色进行设计;(3)在诗的旁边插入一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小图片;(4)为输入完的小诗设计从上飞入的动画效果;(5)对幻灯片背景进行设计;(6)观看放映,预览效果。这样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激发兴趣,而且还能通过观看自己做的效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3、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任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讨论,我也十分提倡这种学习方法,还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像通过网络查找所需要的知识和材料等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并非无事可干,而是在课堂中巡视,随时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或者和他们讨论。也随时将有些学生冒出的好想法或者做法提到整个班级中进行共享或者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好的氛围中去完成任务去学习知识。

三、评价与归纳

这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评价与归纳,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没有比较。所以评价与归纳是起到提高的作用的。我是这样来操作的:

1、学生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评价能力,学生评价时要让他们注意评价的重点,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2、教师展示评价。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展示,教师以鼓励为主,以发展为方向,与学习前的能力进行比较,对学生的作品作出点评,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的兴趣。除了对作品进行评价,还要对在完成任务过程学 生自己的创意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在一开始,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应用,效果很快就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得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厚;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任务设计的好坏,在课前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创设一个好的情景,让学生在好的氛围下完成任务;教师讲解不宜过多,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完成任务;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教师要很好地掌控整个课堂节奏,并随时要做到课堂的变式求新。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知识很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学习方法,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的利用课上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多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找到最佳途径,来达到我们的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明群 浅谈建构主义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2.荆学 关于自主学习法的一点尝试

3.李其谟 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

第二篇: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是什么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章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

本节所讲学的是**是**制作过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的灵活应用,它不仅是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也为下一节***学习内容做铺垫,是知识储备的关键点,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同时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可能有差距,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初二的学生对于***的兴趣比较浓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模仿接受能力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方面:第一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本节是上网学习的第一节课,学生基本没有***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村准备方面也能熟练完成,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编辑环境,掌握了**、**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西部”这神秘的地方很感兴趣,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任务设置方面有层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前面各章节内容的学习,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方面实际处理能力,特别是通过对Internet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大量网站的浏览,对网页内容、结构、效果等设计的优劣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评判的能力,基本上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学生学习EXCEL没多久,对于该软件的一些功能还不是很了解。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物质条件等方面比较欠缺,因而学习这节内容相对来说,有点困难。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 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的过程中的,掌握信息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诸方面带来的影响,由此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陶冶信息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会,培养他们多种能力、个性情感的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通过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学生在思考、分析、完成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如果每节课限定一样的学习内容,有些基础好的同学会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这时在教学设计要设计中要设计一些难度大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教学准备: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将相关的资料、素材存放在学生的D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目的。原有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有困难,或者难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学习新知。

(2)设疑导入。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善导的教师常常在章节的开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议、联想,并渗透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实现的呢。

(3)事例、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

任务一:(自主探究)任务二:(协作学习)任务三:(开放、体现创新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3、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促进迁移

将这节课的知识点串一下。

注意知识的总结。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操作中经常遇到,而书上没有讲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讲解。对于知识点钟容易忽略的错误要反复强调。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富有真实性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并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任务”情境下,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在教学工作中,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乐于学习,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执行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是学生在与相识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况或者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与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情境,使得学习直观、形象化。

(2)分析、明确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的任务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面临一个具体的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任务。(3)引导协作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知识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4)总结和评价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看到实用价值和利用信息技术科学性地解决问题的方便之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进而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头脑中构思,在作品中体现,所以,老师应注意安排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品来达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任务的设计很重要,一般一节课有三个任务。任务贯穿学习的始终。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我将采取类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我之所以称之为类似任务驱动,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全放开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思考共同完成的,因为从现在学生的原由水平来说,独立完成新任务的能力比较薄弱,虽然也存在部分学生素质比较好,动手能力较强,但由于有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差,再加上物质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讲解及引导也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学法〗:相互讨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个个小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具有很强操作实践性,其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典型的“任务”(符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时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在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时,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随时调控课堂气氛,不断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时中我采用了观察发现法,鼓励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再结束本课时的内容特点:操作技能性的知识点比较多,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同伴们一起学会操作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性质是操作活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的分配:45分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活动时间为占70%以上;教师主导者,占用时间不得超出30%。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是其他组或全班同学。

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益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协作学习模式包括:合作学习。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任务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观点不完全一样,各个观点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导入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说课稿—89页

首先,我播放了前几年前的奥运会录像片段,同学们看到赛场上运动员飒爽的英姿,场下啦啦队摇旗呐喊的情景,一定会无比激动,此时,问道:“多么精彩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会,让更多的人受到运动会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呢?那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用我们所学的WORD软件为运动会设计一份宣传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好不好?”同学们的激情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查找资源——浏览“资源管理器”说课—95页

用多媒体进行情景设计,生动、直观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在本课教学一开始展示生动、有趣、好看的图片、动画、好听的音乐。存放在某一个盘符下,(放在隐蔽的地方)让学生想办法去找到,去打开。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找不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特别想学“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导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平时经常去图书馆,现在如果你去担任管理人员,你是如何整理图书来方便同学们借阅?

学生活动:学生写出整理的分类方案,并互相交流和弥补方案的不足。

教师总结:演示一个学生分类方案,指出分类的好处。那么我们计算机中有成千上万个文件,我们为了使用方便,也必须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建立素材资料库。

为日记做个封面—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首先我拿出两张设计好的黑板报挂图让学生做比较,一张是用普通的字体做出来的,另一张是插入了艺术字和图片后做出来的,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张图片的效果。借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两幅漂亮的封面,让同学们获得感知,紧接着教导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这一课,你也可以设计出这样精美的版面,成为小设计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层的使用》说课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我采用《美丽的神话》这首音乐动画作为导入,同时指出画面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它的运动与前面所制作的物体运动有所不同,是沿任意路径运动的,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层的使用。《运筹帷幄》说课稿

假设,你是学校的校长。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踏青的好时间。你准备让你们学校的学生出去春游。为了节省学校的开支,只能去一个地方。作为校长的你,想尽可能的让大家自己作主人,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春游。你会怎么做?假设,你是一位教育家,你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同学在网络世界里在做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重点:使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难点: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局域网技术

教师展示一组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图片,学生产生很浓烈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浓烈的兴趣后,教师马上提出“大家不离开座位可不可以欣赏教师机上的图片呢?”,从而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结识“网上邻居”。

导入都以问题结束,开始新的学习内容。原有的方法无法解决,所以,学习新知。

生活中,***(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成品)很美,是如何实现的。

不要浪费太长时间,虽然是创作性的内容,要让收益最大化。

教学过程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

最后,我会说:“今天已经成功地为此次奥运会设计了宣传单,但还不够完美,如艺术字的使用,背景的设置等,这些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给学生造成学习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下阶段的学习热情。

《第6课图表的生成、修饰及调整》

有评价的环节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之“任务驱动”

浅谈信息技术之“任务驱动”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那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这一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认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曾经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高效地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创新的教学要求,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一、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解。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教师营造的情景,提出学习任务,围绕共同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一种认知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通过搜索相关知识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归纳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和规律。“任务驱动”教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探究”,创造了以学定教、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由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来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贯穿自主探究的思想,两者相辅相承、紧密结合,通过一个个课堂教学步骤最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如下: 1.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中,采用“情景体验”或“任务实例剖析”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给学生创设“做一张送给母亲的生日贺卡”、“当一回电脑小画家”等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修改与编辑文章”等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给出实例做为学生学习的总任务给予展示和剖析,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有利于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测。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是基础,是引领,是关键。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具体、真切的情景中提出任务,重在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究学习,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中充分展开讨论、实践,让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使困难在小组内解决,使探究因众人的思维更深入、更开阔,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少、教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全面辅导等难题。3.教师总结。

对于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在完成任务时使用的方法、规律,教师要及时给予解决、总结和提炼,从而使学生更清晰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方法规律等要点。4.任务迁移。

知识的学习是达到“应知”的目标,技能的学习是达到“应会”的目标,而学习的迁移则是要达到“应变”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方法、规律等经验能否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教师可以设臵出迁移的任务和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学到的这些有效地经验和信息技术技能,解决不同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5、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自学效果的评价以个人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基础,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充分展开。可以使用电子教室等展示工具开展学生成果的交流和讨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主创新、合作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沿着乐学、会学、善学的道路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其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因此任务布臵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设臵的任务要能吸引学生。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设臵任务的内容要体现出学生的活动性及活动的效果性。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要能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能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把传统讲授课的作业当作任务,如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在教学行将结束时,布臵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认为这样的教学就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由此导致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练习的汪洋,学生负担加重,反而剥夺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设臵的任务要有层次。任务设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针对学生差异情况,布臵不同层次的任务,对水平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示例完成基本操作任务,而水平强的学生则要对任务进一步完善提高,同时探索相关方面的其余的知识点。

⑷注意任务设臵的合理性。合理的任务,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序,对学习目标的认识也会更清晰。

⑸任务要明确,小组合作要有实效。教师提出任务的语言表述要准确,以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设臵的任务越明确,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方向就越清晰,任务完成时更易操作,小组交流、讨论和评价就更具体,检测标准更统一,这样有利于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掌握和评价。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要防止合作的虚假性,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帮小组其他成员或其他组完成任务。这样必然造成不少学生躲在同伴的背影中,搭便车,滥竽充数,蒙混过关。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⑹教学评价不能过于简单化。要重视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不能忽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成品”的评价,还要关注“半成品”的评价,不能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扬,忽视不佳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表扬。我们说,即使有时出现学生未能完成“任务”或完成的质量很差的情况也是允许的,一方面,如果给予充足的时间也许他们就能完成任务甚至完成得很好;另一方面,学生只要经过了自己的研究探索,做出了努力地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这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因此,要适时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努力,安慰和鼓励学生,克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绪,勉励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可能下一次他(们)就会还你一个惊喜,而不能一味表扬先进,忽视“弱势群体”的存在价值。

四、关于“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

不能把“任务”当作外在的、孤立的静止物,把学习当作教师通过“任务”来“驱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使“驱动”异化为“驱使”,一种自上而下的、充满压力、控制和权威的“驱动”,学生则处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流水线上,“像牛一样被驱赶”,缺乏自主和自我定位的时空感。简言之,学习被误解为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为“任务的驱动”,一种外在的驱动,而不是学生内在动机的自我驱动,如此又如何来寻求学生主体的解放呢?结果只能是,在尚未消解师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又导致了“任务”与学习者的二元对立,甚至于,人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任务反成了教学的目标。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型的任务驱动教学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重新认识:

一是关于任务的内容:“任务”有其质的规定性,它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反映了与学习者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任务不是凭空捏造的,任务设计要把学习者所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浓缩于任务,使学习者与任务的交互就是学习者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

二是关于任务的创设,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习者对他所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有深刻的体会,缺少他们的参与,将影响任务的“真实度”;或者,采用更为开放的任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三是关于学习者与任务和教师的关系:任务作为学习者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它与学习者紧密相连,学习者在与任务和教师的对话中开展学习;教师是任务的创设者之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他们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任务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不能成为教师“奴役”学习者、迫使其学习的手段,如果这样做,只会将任务和教师“神化”、“魔化”以至“目标化”,把学习者“奴化”以至“工具化”,使学习者与“任务”的关系相互疏离。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更能够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追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带给我们的是课堂教学洋溢着的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有优化的教学设计,有活跃的课堂状态,有及时的教学反思,再加上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创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脚踏实地,认真规范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第四篇: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解

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即用计算机知识完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很重要。通过培训,使教师理解掌握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任务驱动的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主要内容:

一、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建构的指导思想: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明确师生地位。

2、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 以特定的任务为驱动。具体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和基于这个目标的若干任务进行。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学习,对任务的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提出新的任务,形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教学模型。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信息技术知识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以“呈现任务——明确(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相对稳定性,教学模式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它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

——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回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不断创新发展,为教学实践服务。——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形成,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对灵活性,人是教学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的形式也就灵活多变了。

三、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1、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均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呢?

①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首先要考虑任务的趣味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因此,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紧密相关的。如教学《下排字母键的认识》教师把西游记作为主题背景,创设了西去取经的情节,以冲关游戏作为铺垫,从而使枯燥乏味的键盘练习变的生动有趣。

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设计任务的限制性和可扩展性。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的任务不仅要包含有基本任务,还要包含有任务的可扩展点。这样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改善。这样的设计既能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欲望。设计基本任务的目的是要解决本节课的问题,难度不要过大,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同学们能运用老师本节课所教的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因此基本任务常常设置的是限制性任务。扩展性任务:学生有一定基础的任务,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学生留下大片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WORD中教学“艺术字的插入”,以“图片的插入与调整”为基础,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艺术字,让学生输入以自己名字为例的各种样式的艺术字,比一比,谁创作的多而漂亮?这样,就需要学生自己找一找如何插入艺术字,如何对艺术字进行美化。第三层次:是具有开放性的综合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如:POWERPOINT的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确定一个主题,设计一份研究报告报,如教学《夸夸我的家乡》要求从网上查找资料,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动画效果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对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建议他们按照书上的范例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处理,有图、文能说明一个主题即可。

③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考虑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以操作性实例为主,很少有理论知识出现,可以说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师在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应尽快将任务交给同学 们来单独或共同完成。因此,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进行操作。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可以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设计的“任务”,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此外,基本任务设置要有可考核性。限制性基本任务的设计就是为了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老师要能够一眼就能看出,以便及时进行记录。

④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研究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心理,贴近他们日常生活,能针对性启动学生内在动力,进而自主性研究学习。如:学校文化艺术节的到来,可设计一个让学生给自己班级的节目做宣传海报的任务。又如:“画图”教学中,针对教师节、元旦等节日的到来,可给学生设计一个制作贺卡的任务。教学任务的确定,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完成任务的冲动。

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注意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它的应用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制作班级版报的任务;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网查询“环境保护”、“生命的起源”等内容之类的任务。

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可以从美术、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中挑选任务设计的素材,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⑦教师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要学习的各软件的功能,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就会产生新的认知需求,这样新的任务就产生了。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的层次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另外,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新任务中既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使用过的功能,又必须加入新的功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功能,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功能,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及方法。(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点拨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培养了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步骤大体分为: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提出”是一堂课的关键。为此,我们在课前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境中发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各种途径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其主动权和创新精神会得到最到程度的发挥。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媒体与技术,并辅以真挚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形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实际问题或某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接受任务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

以《请你带我参观上海世博会》为任务呈现给学生时,我们事先将这大的课题分解成许多小的模块:(1)要解决的问题:如旅游的交通路线及费用,主要场馆;(2)解决问题必备的工具:如学习上网查找、收集资料的软件(网页浏览工具),学会运用软件(制作电子幻灯片)将查找、收集的有用信息表现出来。把这样一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冲突,学生会拟定新的学习计划和完成任务的初步实施方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明确任务,展开讨论

学生接受了任务,对完成任务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借助一定的情境,产生了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对任务将进一步剖析,并从中发现问题。由于任务是纷繁复杂的,完成任务所需的新旧知识及其工具也是多样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难以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有用的信息。这时,教师应创设任 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方法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此,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上网,并且能在网络的海洋中寻找相关信息,同时指导他们制作电子幻灯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不断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和不断总结学习方法,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为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后,教师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教法。如果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任务有难度,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找出哪些是学过的,自己已经会做了,哪些是新的知识,自己还不懂。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操作的步骤,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会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这样可以使操作水平中下的学生,获得比较清晰的思路,在学习中不会产生好同学已完成任务,差同学还没头绪。

(3)完成任务

任务提出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情景,确立了学习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任务,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缜密的思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巧妙的娴熟的问题解决技巧,直接影响到任务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并走进学生之中,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学生一般可按以下方式来完成任务。①自主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 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多变的窗口和桌面》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对已经找到的方法进行比较,整理,归纳得出最优化的法案:制作一个桌面背景——更换一个桌面背景就足可以以假乱真。

②合作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提倡学生们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共同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组,共同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如教学《请你带我参观上海世博会》,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去网上查找去上海世博会的交通路线、旅游景点、风土人情等有用信息和电子幻灯片的制作。

无论自主探究还是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都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把握整个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同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激活学生思维火花,引导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评价任务。

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教师选择不同时机、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而且为学生下一步活动指明改进、优化的策略。我们把它分为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可以先让学生互评,再由教师点评。作品评价:对学生正在完成和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等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如,当学生用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将任务完成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修改不足之处。然后,举行一个成果展示会,聘请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拨。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点,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并适当对其成果 加以点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它体现“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如何更加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待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要现实有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我们要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要系统有度。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反之,所需解决问题知识的层次过深、跨度过大或者过于简单,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不能解决或过剩,很可能出现半途而废现象或者感到无事可做,这都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任务要有事可做。《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或通过同学之间讨论,或自己探索来完成具体的事情。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事可做,或者由教师自导自演,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也违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

4、任务要有果可评。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假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可评的任务,学生可能会漫无边际地乱闯,教师也鞭长莫及,收效甚微。

(二)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但是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再调动他们的创作欲望,使他们进一步地完成任务的可扩展点。

2、要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不能总是以师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更新换代非常快,这样就有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某些方面的计算机知识胜过教师,因此,教师更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即使是问学生,正所谓“能者为师”。

3、教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精心在分析教学目标,然后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涵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从而得到教学任务。另外,设计的任务不但要具有灵活性,还要富有挑战性。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熟悉本学科知识、技能及其内在联系,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使他们能尽快地明确自己的入手点,并逐步提出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防止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另外,在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监视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5、教师要做适当地效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做适当的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学习技巧、思维能力及习惯养成、学习风格、审美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特点与长处,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五、有关任务驱动的思考与改进。

1、关于“任务驱动”的思考 ①关于任务的界定

很多老师认为“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来考虑,完成任务的过程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需要,同时任务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②任务应适当向课外延伸

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例如,下节课要讲解表格制作,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材料,如调查自己家附近市商场里一些商品的价格,也可以调查最近一个星期的天气状况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表格。这样既可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合适的课外任务,鼓励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

③适度的缺陷设计

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设计适当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同时能够从另外一个侧面教学,达到正面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缺陷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被发现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④“任务驱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有些教师认为在“任务驱动”中,学生应尽可能地独立自主地去完成任务,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去干预学生,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所有的学生未必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应适当地进行巡视并介入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⑤“任务驱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组合成的一个小组,“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恰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任务驱动”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提高。

(2)任务驱动的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建——“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 “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和教学模式

所谓“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改以往由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让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由传统的“教学”变为“求学”、“索学”。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与协助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过程是:在教师的激发下“我想做什么”——“我立即能做什么”—— “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激发——答疑——再激发——再答疑。因学生的“索”才教,由原来的主动变为被动,但这个良性的循环需要教师的把握与维持。

教学建议: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资源为信息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完成某一个具体的“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顺利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十分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如绘制一幅宣传画;设计一份电子板报;制作一个网页等。这种任务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是小任务,即“学着做”和“自己做”,如“在电脑中查查今年的国庆日为星期几?”、“用多边形工具画出五角星”、“播放一段音乐”等。这种任务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尝试性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操作技能。

培训建议:

1、下发专题资料,让教师对培训内容进行预习。

2、提供多个案例(年级不同、任务类型不同,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供教师思考并讨论:

(1)分析案例中的任务设计,看其是否符合任务的特点;(2)体会任务对学生的“驱动”效果。

(3)分析案例,总结它主要应用于哪些有内容的教学?或者它更适合哪类知识的教学。

3、结合教学实际,教师设计任务,描述教学片段,交互式地互助讨论。

4、网上交流,将自己的想法在网络平台上,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研讨。

任务驱动练习题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够用“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这一过程概括的教学方法是:()A.教练法

B.任务驱动法

C.案例教学法

D.合作学习法

2、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环节,以下各环节的顺序安排最恰当的是()。

①提出学习任务 ②创设任务情境 ③归纳总结,感悟提升 ④探究学习,完成任务 ⑤巩固练习

A、①②④③⑤ B、②①③④⑤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⑤④③

二、多项选择题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

A、“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B、“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E、“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任务驱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驱动学生操作,用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B、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

C、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应尽可能的大一些,因为任务小,给学生的挑战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会小

D、“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一般是指由很多任务组成的链,且各个任务之间应尽可能的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梯度

5、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中,给学生的设计任务主要是哪些方式()。

A、典型作品设计 B、项目型作业 C、实践活动 D、讨论交流

三、填空题

6、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呈现任务——明确(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四、简答题

7、简述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8、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设计任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0、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五、综合题

11、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搜索引擎的使用”的教学设计

第五篇: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

教学

吉水三中 陈彬 [摘要] 本文论述的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活动性质与目标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

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那么,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这种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素质人才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情况下,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成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焦点。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

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或协作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练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方法通常称为“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来让学生来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 “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

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等子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设计的“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讲不如一练”,“纸上谈兵”

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要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收发电子邮件”的教学,不上机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

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

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更好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3)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

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4)教学时要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一般来说 [1] [2] 下一页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5篇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

    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题总结)

    《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 题 总 结 ————马志才 从2009年9月申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科研课题,到现在已快一学年了,现将前段有关此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如下......

    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学习报告

    《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今天我观看了《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认真的进行学习,对《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教学法有了一定的理解,觉得在新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大......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5篇模版)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题 目]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 [摘 要]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文件(湘教基字[2001]8号),我省普通高中、大中城市初中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必须开设信息技......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设计

    掀起你的盖头来 -------走近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设计 环节一:教学导入 大家一看课件的首页,就知道今天我们的课和作文有关。可是老师不想就讲作文,我想请大家帮我解决此时面临的......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完成任务为标志”。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现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中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中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英语戏剧体裁文章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英语戏剧体裁文章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张雪姣 组别:英语组 所在学校:西安市长安区第二中学 1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英语戏剧体裁文章教学设计 文学作品作为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