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课_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涵及产生演变过程及实践。2.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3.理解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4.对比顽固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思想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该思想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学生自学,参与和教师点拔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揭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第一页;从中体西用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中体西用思想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发展过程。教学难点:洋务派与革命派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态度差异。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教学过程
导入: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这也意味着我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更漫长、更艰难。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康庄大道上时,让我们再次向那些曾经为推动近代中国民主事业而殚精竭虑、义无返顾的志士仁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必修3,学生自学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
康梁维新派—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思想—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
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内容,概括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含义,产生背景,形成过程。选代表分别阐述各自观点,教师加以总结。
1,含义:全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系统理论。“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
2、背景:(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思考:简要概括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的? 3、思想形成的过程: ①、“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问题:这种主张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提出的?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一:“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材料二:“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学躬”。
材料三:“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材料四:“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思考:上述材料都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思想?
你知道他们分别都是谁说的吗?为什么是他们最早提出了这种思想? ②、“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代表一: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 /地位:第一次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 其它代表:郑观应、王韬等
材料一:“天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沈康寿(1895年《万国公报》上提出)
材料二:“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家鼐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 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 ④、“中体西用”思想的完善
代表:张之洞《劝学篇》/
派别:洋务派/
地位:“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劝学篇》“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 4、实践: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19世纪60-90年代)清末新政(1901-1912)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
5、评价:结合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和相关重大事件去评价:进步性体现在?局限性体现在?
材料一: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奕訢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问题: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二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
答案:顽固派:用忠信礼义救国(或中国传统文 化),因为礼义人心是国家根本。洋务派: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内容,分析比较:(分组代表洋务派与顽固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请一名同学担任记者,随机对各小组进行采访,对个小组代表回答情况由学生代表评判组给予评判,教师点评)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ü
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ü
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学习西方以自强— 仁义礼信御辱)②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ü
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分化出来,君主立宪思想 ü
晚期维新派:比早期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思考:为什么说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ü
一、奋斗目标更高:民主共和制——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ü
二、宣传力度更大: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邹容、宋教仁等
ü
三、思想体系有创新:三民主义——孙把西方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ü
四、政治实践更深入:辛亥革命——中国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ü
态度:比维新派更进步(民主共和制)ü
体现: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都失败但使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巩固练习:
1,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2,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4,阅读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 会有何影响? 答: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课后反思;课堂上通过访谈参与,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活动将学生通常认为呆板的历史生动化,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并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组织协调的能力,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都失败但使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课后反思;课堂上通过访谈参与,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活动将学生通常认为呆板的历史生动化,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并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课后习题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ü
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ü
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学习西方以自强— 仁义礼信御辱)②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ü
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分化出来,君主立宪思想 ü
晚期维新派:比早期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思考:为什么说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ü
一、奋斗目标更高:民主共和制——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ü
二、宣传力度更大: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邹容、宋教仁等
ü
三、思想体系有创新:三民主义——孙把西方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ü
四、政治实践更深入:辛亥革命——中国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ü
态度:比维新派更进步(民主共和制)ü
体现: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板书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篇: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关键词:传统节日 冷落 继承 弘扬
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在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乎,大家一起忽悠,“情人”过节的话题,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这些西方节日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遭遇冷落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总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然而我们要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保护不够,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几乎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大多数的中国青少年过西方的这个“情人节”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绝大多数的中国年轻人都是在对西方节日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了过节而过节,盲目地对其进行追捧,从而不自觉而愚昧地加入到情人节狂欢的行列,这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和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不对等,这种现状亟需得到改观。社会在发展,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与时俱进,节日文化也是如此。西方节日之所以能在我国兴起,其前提条件就是,我国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很多方面都与国际社会接轨,也只有这样,西方文化才能传到中国来。对于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没有必要将它视为洪水猛兽,把它拒之于门外,以示自己的爱国情结。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叹不如,事实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它的优秀成分;但是,我们也不要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盲目地拒绝一切,反对一切。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化无疑显示出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洋节的“入侵”,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
面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日渐盛行,我们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理智且有原则地对待。顺其自然,接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一经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和时代性。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西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地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也热闹非凡地过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其中并不存在矛盾,相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自然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西方节日中,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更加精彩;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使孝敬老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上会蔚然成风。我们要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牢记传统,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智慧的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节日,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它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在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让“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我们尚未真正成熟的年轻一代被完全西化!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不仅要靠学校,还要靠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西方节文化,我们只是将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娱乐本质拿过来为我们自己服务,同时融入中国的特色和内涵,为中国人带来愉悦与享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对西方节日的进入采取不过度关注,但也不听之任之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让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第三篇: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独立宣言》的意义、作用和局限性。
理解与运用:比较分析《独立宣言》的思想渊源以及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和独具的历史价值。
情感价值观:《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难点:《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美国《独立宣言》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独立宣言》发表的背景
【问题探讨】《独立宣言》是在怎样的情景下颁布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理论基础)
2、北美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的推动
3、潘恩发表《常识》,激励人民为独立而战
4、独立战争爆发
5、杰斐逊等五人委员会草拟《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通过)【探究延伸】学生阅读教材26页上面小字,了解杰斐逊的生平及贡献。
二、《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学习探究】《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1、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
第二部分高度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政治思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
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第四部分庄严宣告独立。
【学习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
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国宪法(1787年)》
请回答:(1)材料一发表于何时?由何机构发布?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什么学说?
(2)针对材料
一、材料二保守性表现在哪?
答案提示:
⑴发表于1776年7月4日;由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自由平等原则,人民主权学说。(2)保守性表现在:材料一宣称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而材料二则以纳税的多少,把人区分炎公民或非公民,来限制选举权,也材料一的精神相悖。
2、民主思想:平等与自然权利、主权在民、人民革命的权利。
3、发表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从对美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贡献两个层次来认识:
(1)对美国:《独立宣言》表达了北美殖民地追求独立自由的愿望,在动员革命力量、鼓舞人民斗志、赢得战争胜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崭新国家的诞生,而且深深地影响到的它的未来
⑵对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它提出的民权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的民权,穷苦人白人、妇女、契约奴工和黑人没有民权。
【探究延伸】请同学们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为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会在中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答:(1)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求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获得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2)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宣言》体现出的民主思想给中国人民极大鼓舞。【巩固总结】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三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四(此年前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5)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确认的原则作简要分析。
答:(1)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战争。(2)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方式发展;南北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取得内战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3)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限制。(4)(评分说明:依据材料,符合史实的看法,)如美国公民选举权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即可满分。)(5)天赋人权的原则虽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哲学上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论证人的本质,是对抽象人性论的深刻批判。
课堂小结
(1)《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宣称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反映了北美人民独立的愿望和要求,成为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
(2)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3)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课后习题
亚伯拉罕·林肯对杰斐逊在《独立宣言》的发布上所作的伟大贡献作出高度评价:“一切光荣属于杰斐逊,属于这样的一个人:在单独一个民族为其独立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中,他具有足够的冷静、远见和聪睿,把一条可以适用于任何民族和任何时代的抽象真理纳入一个纯粹革命的文献,并使这条真理在那里永垂不朽,以致无论是在今天或永远的未来,它对于死灰复燃的暴政和压迫的先兆,都必定是一种谴责和阻碍。”
有人说,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强化了美国人民的法治观念,使美国人受到了充分的法律熏陶,奠定了美国人民主的思想和传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 美国《独立宣言》
第四篇: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2.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内容有三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线索:筹备—成立—解放全国领土。
重点: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老师展示提纲,请学生结合自学提纲看书,并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共同纲领》的内容、作用。
2、开国大典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教训。
3、祖国大陆最后解放的领土是______.西藏是通过什么方式解放的?解放西藏有什么意义? 重点内容强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2、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3、地位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宪法制订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要说明纲领之所以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它规定了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954年,此文献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
讲述这个标题时,注意区别政协会议的内容和共同纲领的内容。新中国成立意义:
教师展示图片(、火烧圆明园、《马关条约》签订、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请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意义。
难点突破: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的图片,并解说其过程。
解释:解放前西藏情况十分复杂,外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和历史上遗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问题,企图使西藏与祖国分离。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应采取和平解放的办法。消除汉藏之间的民族隔阂,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数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国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课堂延伸: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播放**集团在西藏“打、砸、抢、烧”视频。
总结: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决不会有丝毫让步。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拓展练习】
1.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五四运动
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D.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2、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A.中华民国成立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改革开放
3、右面的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刑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战役
B.开国大典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
6、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7.下列关于西藏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成公主嫁予吐蕃赞普
B.元朝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行政区
C.清朝时设驻藏大臣
D.1950年和平解放
8.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他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照此说法,当年的完美答卷应该是()
A.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被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C.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D.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第五篇:第1课_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
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重学习过程,重能力培养,以展示思维过程、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从而体现伟大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达到陶冶情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中山陵照片、孙中山的他头像;中共中央200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举行的纪念大会图片;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大会上的一段讲话。学生通过诵读胡锦涛主席的讲话进入本课学习。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我们看的图片和胡锦涛主席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赞扬。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又是如何对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评价?
[生]:(学生兴奋,踊跃回答问题,各种评价都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中国的“国父”等等。[师]:同学的回答都很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但是我们要学会对历史人物的全面的评价就必须对历史人物的一生经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通过全面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展示本课的标题:“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下面显示本课的课标要求。让学生从总体上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创设情境】
孙中山一生不同时期的五张照片,配一段文字说明: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出代表。
为了更好的了解孙中山的生平事迹播放一段视频材料,《孙中山简介》(2分25秒)。在播放前告知同学们:综观孙中山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如何划分?
[生]:(情绪高涨,积极欣赏历史资料视频。欣赏结束后对照课本,相互探讨孙中山人生可以分为哪几大阶段)
[师]: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提高形成统一的认识:孙中山人生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第1阶段:出生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第2阶段: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二次护法运动;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那么接下来我们按照孙中山人生的三个时段来来孙中山一生的主要事迹。
【提出问题】
通读课文第1-2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一阶段的“大事”。请同学思考的问题
1、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
[生]:弃医从政;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2、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有何转变? [生] 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3、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中山先生理想和思想转变的原因。
[生](学生思考提出的回答,假设历史情景)假如我处在那个时代,我的职业选择也会以服务祖国、报效国家联系起来。比如我会选择实业救国,振兴国家工业。
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廷落后腐败,孙中山先生以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总结问题,形成概念】(投影板书)
一、第1阶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
1、从“医人”到“医国”: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2、《上李鸿章书》后: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3、1894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4、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
5、呕心沥血流亡于欧美各地 6、1905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教师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孙中山在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过程中,其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演变,政治纲领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与孙中山的革命认识与实践活动,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本两目内容中有很多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要回顾以前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在讲解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时,通过一则材料题:孙中山的1894《上李鸿章书》部分内容,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部分内容对照比较,感受孙中山人生思想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结合一些历史图片:兴中会成立的图片、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时的照片、同盟会成立的照片、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文件投影。通过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认识。
【创设问题】 通读课文第3-4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二阶段的“大事”。(学生根据课本,按时间顺序回答)
1、论战与革命并行
【创设情境】让学生代表模仿革命派和保皇派,双方模拟论战。让学生感触历史。
论战的结果带来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2、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
【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回答】展示一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图片,学生来简单复述这些历史事件。3、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 【创设情境】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投影。[师]:这部法律的性质是怎样的? [生]: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师]:你如何认识这部宪法?
[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4、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发展实业
[师]: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但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辞去大总统职位的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他认为民生主义最重要的是在于发展实业。并且孙中山把发展实业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上。他表示自己计划在十年之内,修建二十万里铁路。实现中国的富强。
孙中山满怀信心和希望踏上了去日本考察铁路及工商业状况,但一个月后国内的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行程。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由此引发了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
5、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
①1913年反袁的“二次革命”;【创设情境】播放“二次革命”的历史视频。(4分40秒)
[师]学生观看历史视频资料。但是在袁世凯强大的北洋军面前,孙中山所领导的反袁“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②1915年反袁的护国运动;[师]:袁世凯于1915年复辟帝制,出卖国家利益,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这引起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积极参加护国运动。而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③第一次护法运动与第二次护法运动
[师]:袁世凯死后,政权落到了北洋军阀手中。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了国会和废除了《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领导护法运动。但是受到军阀、政客的排挤,护法运动失败。这是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1920年,他返回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的叛乱,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设置问题】
[师]: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种种努力和活动,但是都失败了。我们从孙中山的这些活动中能看出孙中山那些品质?请同学们谈谈? [生]:一往无前,越挫越勇。[生]:屡败屡战,不屈不饶。
[师]:同学们讲的都很好。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体现了孙先生为追求民主共和进行不懈的努力。但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革命理想和斗争方式在当时的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了,历史期待着翻看新的一页。
【创设问题】通读课文第5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三阶段的“大事”。(学生根据课本,按时间顺序回答)
三、第3阶段: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1、改组国民党:
①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②提出三大政策,发展三民主义 ③创办黄埔军校
2、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带病北上 3、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找到了孙中山这段时期的人生大事。在这个阶段中,孙中山发生伟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生]:主要原因要三个大的方面: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和中共的帮助。
[师] 孙中山的转变带来了国共首次合作,那么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标志是由各是什么?
[生]: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
[师]:孙中山与共产党人的合作,使他的思想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为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毅然决定接受冯玉祥等人的邀请,离粤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讲解此目的时候,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国民党一大召开的视频(4分34秒),加强学生的兴趣,增加直观的感受。讲解孙中山逝世时,配合一些历史图片,加强情感教育,明白孙中山的一生是为中国民主革命奉献的一生。)【课堂小结】(通过课件列表的形式,总结孙中山一生每个阶段的大事件,以及对她每个阶段的评价)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本课采用了自学指导式和情境复现式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式的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自学教材——讨论交流——教师精讲——练习总结。此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新课导入和第一目孙中山人生第一阶段的大事。情境复现式主要流程是:复现情境——观察想象——激发情感——情能转化。本课采用了三段2-4分钟的视频材料,复现历史情境,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回到孙中山的那个时代,直观感受孙中山人生不同阶段变化。体验孙中山精神的伟大和他的人格魅力。
2、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大多比较熟悉,在学习的时候侧重让学生在整体上加以把握,并且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在老师指引下得到新的结论。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点。
3、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课件资料丰富,既有图片资料,又有视频资料还配合材料分析题,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昂。从多种角度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4、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语言方面还有锤炼,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课堂效果大不相同,在授课中要尽量把话讲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同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听课,积极接受知识。为此本人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多看看中央10台的《百家讲坛》等等节目。从中吸收说话的技巧。
5、通过这节课,我也意识到,平时的积累对于一个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意生活,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时代气息,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
课后习题
从历史地位、失败原因、历史教训散方面分析、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