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海燕》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海燕》安排在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1.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难点分析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品味文章语言。3.教学课时
二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进作者
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2、有感情自读课文
3、朗读点评和指导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 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
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
2、背诵课文
3、同步测试(课堂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②、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③、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关键语句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四、联系社会生活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练习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写道:“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鸭”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3、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B、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 是解释说明部分;E、表示强调;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2、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4、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论逆境》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论逆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通过论证的方式让青少年对人生中的逆境有一个正缺的认识。使青少年树立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的勇气。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相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逆境,相信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
4、引导学生领会“最美好的品质正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道理。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对待逆境。
难点:掌握相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在比较中学习,在探究中深入理解。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由章太炎故事导入。
章太炎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的一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事业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不少趣事。16岁那年,章太炎去参加“童子试”。当时考试的题目是:论灿烂之大清国。考场上安安静静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许多考生伏在桌上,苦苦地思考,大写起歌颂清朝政府的文章来。章太炎坐在那里,想起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凌;又想到清朝政府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等。这怎么能证明大清国“灿烂”呢?于是他拿起笔,把一直压在心里的愤怒尽情地写进了自己的文章,并且呼吁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振兴中华民族。不到一个小时,章太炎就第一个交了卷。主考官见他这么快就做完了文章,不由得暗暗称奇。章太炎刚要离开考场,主考官忽然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大声喝道:“慢着,你好大的胆子!你知罪吗?”章太炎不慌不忙,平静地说道:“我写的,都符合当今中国的实情,也都是我的真心话。请问,我有什么罪?”话音刚落,考场里一阵骚乱,考生们开始议论起来。主考官想驳又驳不倒他,气得脸色发青,又怕事情闹大,可能会连累自己,只好叫人把章太炎赶出考场。章家的仆人看见这种情形,知道闯下了大祸,吓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却若无其事地离开了考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章太炎敢怒敢言的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兆言的文章《闲话章太炎》。
二、解释课题。题目为什么叫“闲话”?
教师明确:“闲”在这里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闲话”是相对于严肃话题而言的。什么叫严肃话题?章氏是革命家、大师级学者、思想家,讲他这方面的业绩,属于正经严肃话题。而这里的闲,则是不慌不忙,从容自如,自由、随意谈谈的意思。
(二)随意谈谈,又接近漫谈。漫谈还可能是正经的,不过不系统,不全面,态度比较轻松而已。这里的闲话,比之漫话、漫谈更为随意。
三、作者介绍。
叶兆言,1957年生,江苏苏州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路边的月亮》《绿色陷阱》《采红菱》等,散文集《叶兆言散文》等。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鲁迅评价章太炎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叶兆言认为他是“古文大师”,章太炎却说自己是“医学第一”。读了《闲话章太炎》,你认为章太炎是个怎样的人?(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讨论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章太炎是个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
2、章太炎是个敢于斗争的大革命家;
3、章太炎是个诙诡机智的大思想家。
(二)《闲话章太炎》中认为章太炎最突出的是名士气。所谓名士,指旧时名望高又不做官,常常不拘小节,不守世俗礼法,随情任性,自由散漫的人。课文中,哪些事例表现了章太炎的“名士气”的性格特点?你认为其中哪个例子最精彩?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文中几乎所有小故事都是表现章太炎名士气性格的例子。如打算身穿麻衣,痛哭国门;扇柄坠大勋章见袁世凯;逢酒则醉,醉了则怒骂袁世凯;写无数诅咒袁世凯的纸条予以焚烧。挥杖驱逐宪兵;大骂“袁奴滚走”;纵酒骂袁以致误车;陪朋友聊天、吃饭以致结束绝食。其中最精彩的,从内容讲本应为身穿麻衣痛哭国门,但未展开具体写,也未实行下去,因此,应为陪朋友聊天、吃饭结束绝食最为精彩,因其中一些细节(我陪你吃)很见出章太炎任情率性的“名士气”的性格特点。
五、探究课文的人物表现方法。
(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把本篇课文与《黄河化险》对比。
(学情分析:单篇分析,学生不容易体会到其特点,“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对比,特点自然显 现。)
(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人的文章一般以人物的言行直接表现其性情,本文也是如此,上述的例子都是正面直接写的。但本文的写人物言行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1、所写的都是所谓小事。章太炎“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一生革命的大事很多,但课文没写,而只写这些小事。原因是这些小事中可以体现出大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风貌;其次,这些小事可以表现一种趣味,既名士气;其三,叙写这些小事也符合“闲话”之意。
《黄河化险》则不同,它描写的是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深思熟虑的决断。
2、本文采用的是极简略、概括的叙述,省略了细节,省略了抒情,让读者在简略的叙述中想像、体会。文中所写的各件事都是如此。
而《黄河化险》非常详细地描写了毛泽东思考的全过程:从自然界的风雨到人物的言行,从毛泽东的表情到他的对话,特别是他点火吸烟的过程,描写非常细致。
(三)文章有时也可以借助旁人的态度来间接地表现中心人物,《闲话章太炎》有没有这种间接的表现?请你找出来,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本文也用了不少间接表现的方法。如引用鲁迅的文章中“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的评价;袁世凯忌惮章太炎的学问和资历而不敢杀之;陆建章谓太炎一篇檄文,胜过十万兵马;陈宦则谓太炎一语,可安天下。这样写从侧面刻画突出了章太炎威望之高,影响之大,甚至令对手和政见不同者也不得不敬佩他。《黄河化险》中也有类似的用间接描写反映毛泽东性格特点的写法,比较典型的如“我看主席的最大乐趣就是迎接挑战”等。
六、探究《闲话章太炎》的语言特色。学生讨论,试作分析。教师引导体会:
(一)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除了与作者的才气、习惯、性格有关外,也与所描写的对象有关。本文写的章太炎是古文大师,因此他的语言中必然会有一些文言词句出现,这样也符合人物的性格。而使用口语,则更显行文的活泼。
《闲话章太炎》中,有时用文言词句,如“大诟”“安得”“太炎殁”等;有时则用口语,如“书呆子兮兮的”“正经八百”“送了命”等,可谓亦雅亦俗,各得其宜。
(二)下面几句话,你能否把其中加线的书面词语改为口头语,或把口头语改为文言词语?试进行改动,并体会这样的改动对表达有什么不同。
1、毛泽东似乎根本没注意周围发生的一切,目光淡漠,眉头轻轻皱着。(可以改为“微蹙”,但改后语言虽然简洁了,却与上文的风格不一致。)
2、像我们这些晚辈不敢妄断是非曲直。(可以改为“后来如我辈者”,但原文使用口语更符合“我们”的 晚辈身份。)
3、他……抢过钱往来人的脸上便砸,怒目曰“袁奴滚走”。(改为“瞪圆了眼睛大骂”意思也相同,但这里描写的是章太炎,使用文言词语更符合其身份。)
七、布置作业。
(一)仔细体会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二)预习《论逆境》。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你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同学们回答:培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培根的文章《论逆境》。
二、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的著作是多方面的,但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最为广大读者所欢迎的是随笔集《人生论》,他的著作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常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论说文,论点是:只有战胜逆境才能成功。
四、比较阅读。
学生讨论:这篇文章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主题相近,但写法很不一样,能谈谈你的看法吗?(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只接触过有数的几篇议论为主的文章,如七年级上册中的《我若为王》等,对议论文还不够了解,这里的讨论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议论文特点的了解。)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这篇文章和前面的几篇文章讲的道理相似,都是主张在面临不利的客观条件时,要勇敢地应对。但是,它们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前面的几篇文章,用的是文学描写的方法,集中描写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评价,表达对事物的观点。
本文用的是抽象议论的方法。它提出观点,然后用事实或道理加以证明。这种证明的过程就叫论证。论证可以有多种,有时可以用列举事例,有时也可以引用经典性、权威性的话语。列举事例的方法叫举例论证,引用理论或其他资料 的方法叫引用论证。论证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特点。明确:在本文中,培根突出地用了引用论证这个办法。
五、从《论逆境》中找出格言式句子,分别以《黄河化险》《闲话章太炎》中事例给予说明。学生举例。如:“最美好的品质正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如《黄河化险》中,毛泽东的大智大勇等、周恩来的沉着等、任弼时的责任心等、全体人员的纪律性强等。
“人的美德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香味”,如《闲话章太炎》中,章太炎彻底地公开反对袁世凯。
六、拓展延伸。落难的王子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抓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身罹残疾,从此以后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发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了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1、你从这则寓言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每一个人都要“横渡波涛翻滚的人生之海”;(2)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的面对,顽强地接受命运的挑战;(3)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4)世界上没有不可战胜的苦难。(答出一个方面,或另有自己的合理见解均可)
2、这则寓言与《论逆境》讲的道理相似,但写法上很不一样,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参考答案:《论逆境》是篇哲理随笔,通篇议论,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启迪人;《落难的王子》是篇寓言,以叙事为主,用生动的故事和精巧的构思启迪人。
七、布置作业。
(一)从毛泽东、陆游《咏梅》词中,可联想到《论逆境》什么句子?
参考答案:毛、陆《咏梅》均可联想到“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
(二)模仿“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令人敬佩”,写一句话,表达你对人生的感悟,看谁写得 最有哲理意味。
九、自问自答
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于议论文的结构组成的讲解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 《山海经》两篇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3、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学习鉴赏中国古代神话。重点、难点:
重点:拓展练习,培养想象能力。难点:鉴赏中国古代神话之美。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从网上查阅有关中外古代神话的资料,准备课堂交流。
3、教师查阅中国古代神话的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准备有关的神话故事和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设想:
本课三篇课文都比较浅显,表达上比较简单,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本课与前面的课文加以对比探究,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其次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想像、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小时候,几乎每个人听过像《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曾经引起过多少美丽的幻想啊。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绚丽的花园,去领略它的风采。
你认识下面这些神话故事吗?——投影出示老师准备的神话故事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话的名称或简单讲述故事。
参考图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钻木取火》、《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等。(如果有动画片则更好)
神话故事产生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社会时期,反映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这些故事,大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世界的起源的推想、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今天,我们将要重点鉴赏的是课文——《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二、探究、理解课文。
(一)请学生翻译课文《精卫填海》,其他学生对照课文,指出翻译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应强调的词语(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只须注意个别词语):
其——本篇课文共出现3个“其”字,前一个指代发鸠之山,后两个指代精卫鸟。是——解释为“这”,不能解释为判断词。
(二)请学生翻译课文《夸父追日》。应强调的词语:
饮——本篇课文出现3个“饮”字,前一个指喝的水,后两个指喝的动作。北——到北边。道——在路上。
说明:强调以上词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强调翻译文言文要结合语境。
(三)读了这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回答的几种答案:
1、对精卫填海的精神予以肯定,肯定她敢于与大海搏斗的精神。
2、认为精卫不自量力,以其微小的力量与浩瀚的大海抗挣,是毫无结果的,愚蠢的。其方法也是不足取的。
3、夸父是个失败的英雄。
4、夸父是个愚蠢的人,与日逐走没有意义,最后也是失败的。
5、夸父没有科学知识,当然失败。
6、故事是迷信的。(这个问题若学生提出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提出,可以放在后面由老师提出让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从文本出发思考课文的意思: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2、作者是怎么样描绘精卫的?
3、夸父与太阳竞走的目的是什么?
4、竞走的结果怎么样?
根据以上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内容要扣紧文本,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而不是主观乱猜。
同时理解:精卫填海的原因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不慎淹死在东海里,她衔木石来填东海的目的是复仇,是想填平东海,以后不再发生淹死人的情况。作者对她的行为显然是肯定的,所以对精卫的描写也是正面的——文首、白喙、赤足,短短6个字,突出它美丽的颜色,描绘出精卫鸟可爱的形象。
夸父的故事更简单,他为什么要与太阳竞走,从文中看不出来,但从原始人的社会思想、生产力发展水平推想,当时人对自然几乎是毫无反抗能力的,人们常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困扰,严寒酷暑的煎熬。夸父追日,也许是为了与太阳搏斗,如后羿射日一样,也许是为了跟太阳比赛速度,战胜太阳。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敢于与太阳比赛,就是一个壮举了。结果是夸父失败了,但他把手杖留下,化为大片的桃树林(据说有数千里之大),给后人遮荫,给后人甜美的果实。因此,在古人眼里,这两个形象都是敢于挑战大自然的英雄,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反映了人类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他们是失败的英雄,甚至他们个体的生命结束了,而斗争还在继续,他们代表了古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意志。
(四)《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三篇课文都有神灵出现或者神化、幻想的成分,这是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是不是迷信,关键在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封建迷信着意宣扬人力的渺小和神力的无边,如鬼神故事、星占、卜筮、风水、命相等,它们愚弄人们要害怕自然,相信命运,屈从于不可捉摸的命运的安排。而神话是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那时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受到大自然中水旱寒暑的侵害,人们总是希望战胜自然,改善生活状况,所以神话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一般不是个人的,而是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的。他们实际上是人类力量的代表,他们以自身的力量与险恶的环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人类征服自然斗争的写照,他们斗争的目的是战胜自然。所以虽然他们的斗争往往是失败的,但是他们并不服输,借助神灵或者神化、幻想的形式,是为了曲折地表达他们的愿望。
三、课外作业。
(一)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两篇课文,大家喜欢它们吗?说说理由。对比我们读过的其他课文,显然它们比较简单。简单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表达的技巧还不成熟,也可能是最早记录这些故事时书写的难度还很大。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来丰富它们,使故事更加动人,更加有意味。
二、想像、表达能力训练。
(本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记叙文特点的理解,训练想像能力,提高表达水平,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对比本课的两则神话与学过的课文《黄河化险》,谈谈两篇神话简单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和补充:
1、情节十分简单。
2、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缺乏细节描写。
3、缺少细致的环境描写。教师引导:
1、过于简单的叙述,不容易打动读者,所以要使作品能够感染读者,就要丰富作品的情节,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活动的过程。例如“夸父与日逐走”,要补充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定与太阳逐走的,逐走的具体过程怎么样等。如果把这些“怎么样”细致地描写清楚,文章就可以生动得多,感染力也就增强了。
2、但是也不能不分巨细,所有地方都展开细致的描写,古人说写文章有时要“惜墨如金”,有时又要“用墨如泼”,就是说该详则详,该简则简,要繁简得当。用墨繁简的标准是看所写是否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中心,表达中心需要你用墨如泼时,尽管细致描写,如果用少量文字可以把内容和中心充分地表达清楚时,就要力求简省。
(二)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想像,根据课文丰富故事情节,并交流改写的故事。
可以出示袁珂改写的神话故事与原文对照,作为学生的示范。(参见本教案附录《女娲造人》的原文和改写)
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讲述。其他同学评点。
三、拓展练习。
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是十分丰富的,除了课文学到的这两则,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神话故事吗?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神话故事,加深对神话特点的理解。(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个故事限定一分钟,看哪个小组说得多,说得好。)
(一)学生各学习小组推举1人汇报收集到的中外神话。
(二)其他学生评议。
(三)教师对学生的竞赛予以讲评。布置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回家后把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弟妹或邻居的小朋友、父母听。
四、师生根据同学所讲的神话故事,再阅读课文附录《古希腊飞人》,进一步探究神话、寓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小组意见。也可以各抒己见,能归纳几点都可以,不一定要求形成条理分明的意见。
(二)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共同点: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与《孟子》的议论文是不同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是超越现实的想像;情节都比较简单;都体现了人类以弱小的人力挑战强大的自然力时那种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不同点:《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古希腊飞人》是纯粹的神话,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解释,幻想成分多,幻想自由,富于浪漫色彩。《愚公移山》是寓言,它主要通过故事阐明道理,幻想的成分较少,哲理性较强,寓意明显。如外国的伊索寓言,每个故事后都有一段的哲理。
五、课外作业。
(一)每个学生试编写一则寓言。
(二)课外阅读《寓林折枝》(北京出版社)、《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预习《老翁捕虎》。
附录:《女娲造人》
《太平御览》引用《风俗通义》原文: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 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改写:当天地开辟了以后,虽然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甚或也有了鸟兽虫鱼,可是没有人类,世间仍旧荒凉而且寂寞。行走在这一片荒寂的土地上的大神女娲,她的心里感觉着非常的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当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才有生气了。
她想了一想,就在一处水池旁蹲下身子来,掘了池边地上的黄泥,掺合了水,仿照水里自己的形貌,揉团成第一个洋囡囡样的小东西。刚一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小东西就活了起来,呱呱地叫着,欢喜地跳着了,他的名字就叫做“人”。人的身体虽然渺小,但因为是神亲手创造的,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来似乎就有管领宇宙的气概。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创造品是相当的满意的,便又继续用手揉团掺合了水的黄泥,造成功许多男男女女的人。赤裸的人们都围绕着女娲跳跃、欢呼,然后或单独、或成群地走散了。
心里面充满了惊讶和慰安,女娲继续着她的工作,于是随时有活生生的人从她手里降到地面,随时听得周围人们笑叫的声音,她再也不感觉着孤独了,因为世间已经有了她所创造的儿女。
她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来充满在大地上,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却已经弄得疲倦不堪了。最后,她只得拿了一条绳子——想来就是顺手从山崖壁上拉下的一条藤罢,伸入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居然也还是成了呱呱叫着、欢喜的跳着的一些小小的人。这方法果然省事得多,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类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位置、处于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他们好奇心强,特别对自然未探知领域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他们渴望征服、崇拜强者。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了。基于此,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做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上的一次次“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难点:
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2、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
教学设想:
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最好能结合原文,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全面了解作家作品,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第五篇: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智谋
单元说明
本单元 以“智谋”为主题,编写者的意图主要是:“智慧”和“智谋”都是运用智慧解决难题,都是名词,但二者使用的范围、对象不相同。“智慧”用在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上,等等,当用在解决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时,出发点式解决问题以求“和”;而“智谋”只用在社会生活的范围,出发点是压倒对方、战胜对方。中国历史上“智谋”文化高度发展,争权夺势、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招摇撞骗、欺上瞒下、口蜜腹剑、两面三刀、满天过海、结党私营、挑拨离间„„貌似“智慧”的东西其实是民族文化中的糟粕,这些东西在商品经济的今天,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编写这个单元,为的是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辨别“智谋”与“智慧”的异同,懂得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两篇主体课文和自读课文要结合起来看:《草帽记》《包工审驴》讲对敌斗争、抓坏人要用智谋,《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讲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人要以诚相待,一般不能用智谋。“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等活动都引导学生加深强化对“智谋”的认识。阅读课文时,还要学习旁注资料。
“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前两小题仍然侧重积累。第四小题引导学生记叙中加入心理描写的妙处。“笔下生花”要求学生用尽量少的文字缩写《草帽记》,旨在训练学生提炼信息、把握事情梗概的能力。“金钥匙”对批注笔记所包含的内容做了较全面的归纳。单元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智谋”及其作用,懂得要“把聪明用在正地方”。
2.学习在课文旁旁注资料。了解什么是批注笔记,培养自读时做批注笔记的习惯。
3.理解“面面相觑、人困马乏、丢盔弃甲、喜出望外、神机妙算、悉心照料、惊慌失措、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三十六计等关于“智谋”的词语。
4.做摘录笔记,自主学习生字词,认字23个,写字15个。
5.能体会记叙中心理描写的作用。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内容,练习缩写。
草帽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写摘录笔记,自学生字新词。认字10个,写字8个。2.理解“面面相觑、人困马乏、丢盔弃甲、喜出望外、拍手称快、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简练的文字记录对理解课文内容有用的资料,进一步练习提问题,标画并理解重点词句,写心得体会,标要点。2.在老师的指导下,体会课文对比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英勇作战、巧计破敌的情况:学习贺龙同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聪明智慧。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比较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感受贺龙同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重点段的意思,理清层次,复述贺龙草帽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面面相觑、人困马乏、丢盔弃甲、喜出望外、拍手称快、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3.用尽量少的文字概括贺龙的草帽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计”字。师:“计”什么意思?你能用“计”组词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学生自由说。说多少不限制、不要求。)板书:草帽计。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2.质疑。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草帽计是什么?”“运用了“草帽计”,结果怎样?“草帽计”好在哪里?是谁运用了“草帽计”等)
二、自主学习
过渡语:同学们,要想弄明白以上的问题,就请大家拿起笔,做好读书的准备,读中圈点、批注,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一)出示自学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试着概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4.试着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贺龙的草帽计。
(二)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三、合作探究
过渡语: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都一定有不小的收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你的自学成果吧!
1.出示文中的生字:觑 乏 滥 赞
(指名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辨析形近字: “隐”-------“稳”
2.出示词语并理解意思: 镇定自若 喜出望外 面面相觑 拍手称快 神机妙算
3.指名分节读课文,集体评价。
4.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贺龙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在敌我危急时刻,使用“()”使白军()的事。表现了贺龙同志的()。
5.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段(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第二段(3~5):写贺龙巧用“草帽计”,消灭了敌人; 第三段(6):写红军战士胜利后的愉快心情和对贺龙的称赞。6.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从中找出关键语句,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贺龙的草帽计。(生组内讨论,师巡回指导)
(1)学生自由回答。
(2)师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三自然段:命令摘掉草帽 第四自然段:白军抢戴草帽 第五自然段:敌机轰炸白军(3)师总结贺龙的“草帽计” 正当骄阳似火时,红军来到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命令全体指导员将草帽摘下丢在路边,然后迅速转移。后面的白军炎热难熬发现草帽,争抢着戴在头上继续追赶红军。敌机飞来,发现地上的军队戴着印有红五星的草帽,以为是红军,便狂轰滥炸,导致敌人自相残杀。
四、拓展训练
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真是令人佩服呀!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贺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模仿当时战士们的语气、动作,说几句称赞贺龙同志的话。
五、堂清检测
1.这些词语宝宝躲到句子里去了,你能按拼音找出来它们吗?(1)fěi jūn guān()见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dé yì wàng xíng(),认为红军是diū kuī qì jiǎ()、狼狈而逃,也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
(2)这时,正是jiāo yáng sì huǒ()、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首命令,都miàn miàn xiāng qū(),感到莫名其妙。
2.精挑细选,选择正确的解释打“√”。(4分)莫名其妙 ①名誉,声誉。②叫出,说出。③名字。喜出望外 ①看,往远处看。②名望,声誉。③希图,盼。冒名顶替 ①向外透,往外升。②不顾。③用假的充当真的。3.学文填空。
通过学习,我已经总结出了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4.用自己的话概括贺龙的“草帽计”。板书设计:
草 帽 计 命令摘掉草帽 白军抢戴草帽 敌机轰炸白军
课后反思与建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神机妙算、克敌制胜的指挥才能。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体会“草帽计”的神妙。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复习引入
1.在红军长征路上,贺龙同志巧用草帽计消灭了敌人,战士们是怎样称赞他的?
2.理解“神机妙算”,“ 草帽计”的神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帽计》。(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神机妙算、克敌制胜的指挥才能。
2.深入理解“草帽计”的全过程,明白“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的因素。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用“————”画出相关语句。
2.扔草帽前后红军战士的表现是怎样的?
3.看到红军扔下的草帽,敌军的表现怎样?白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文中那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4.你认为“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
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学习的成果吧!
(一)学生先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读懂的内容,由小组长记录不懂的问题。
1.当时具体情况:①当时是炎夏、天气酷热;②红军上有飞机的轰炸,后有追兵;③贺龙选择了一块山场(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板画当时的情况)
2.帮助学生梳理:①天热——敌人抢草帽;②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③选择了有利地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
3.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4.“人仰马翻、眼冒金花、喜从天降、得意忘形、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眉开眼笑、毫不介意、喜出望外、血肉横飞、叫苦连天”这些词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白军的丑态)。
(二)师生交流,讨论不懂的、归纳不完整的问题。1.“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的因素。
①天时:天热——敌人抢草帽;②地利:选择了有利地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③知人心:是红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对自己的指挥员绝对得信任;敌军纪律涣散,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
2.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全过程。
(三)小结归纳
过渡: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现在你觉得贺龙是个怎样的人?请你模仿当时战士们的语气、动作,说几句称赞贺龙同志的话。
小结: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真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训练
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
五、堂清检测
1.把下列词语按感情色彩分类。
① 举世闻名 ② 喜从天降 ③ 摇头摆尾 ④ 神机妙算 ⑤ 人困马乏
⑥ 叫苦连天 ⑦得意忘形 ⑧ 血肉横飞 ⑨ 狼狈而逃 ⑩ 丢盔弃甲
2.“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3.课文主要写了(),贺龙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在敌 强我弱的危急时刻,使用(),使白军()的事。表现了贺龙同志的()。板书设计:
草帽计
红军 扔草帽 前:面面相觑 莫名其妙 听从指挥
后:拍手称快 称赞贺龙 神机妙算 白军 抢草帽 前:喜从天降 得意忘形 眉开眼笑
炸草帽 后:血肉横飞 叫苦连天
课后反思与建议:
包公审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认识人物,了解计谋,角色体验,表演深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熏陶与启迪。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2.难点:明白课文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熟知课文内容,练习表演课本剧。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教具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说一说:你对包公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包公的资料)。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次包公断案的神奇吧!板题:《包公审驴》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3.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过渡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拿起笔,做好读书准备,读中圈点、批注,完成以下任务:
1.出示自学提纲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结合故事情节给文章加小标题。
(4)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包公为什么要审驴?(5)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一说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是如何审案的呢?结果如何?
(6)思考:课文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7)文中的包公哪些地方最让你佩服? 2.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自主读文、标记。
三、合作探究
(一)字词检测: 1.我会读、我理解:
挣 钱 听 差 圈 栏 辔 头 耷 拉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我的眼睛最亮: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二)小组交流、合作: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刘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破案的故事。)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替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三)师生交流、探讨: 1.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指导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细读故事经过。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3.了解故事结果。
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4.文中的包公哪些方面最让你佩服?(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四、拓展训练 1.小小课本剧表演
过渡: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课本剧表演)
2.讨论: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谋是正当的。)
3.这个故事对于你自己有怎样的启发教育呢?(学生自由表达)总结: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我们更应如此。而且,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五、堂清检测 1.听写词语。
审问 悔恨 案件 手套 遵守 挨打 2.火眼金睛。
审()案()吭()衙()役()神()按()炕()衔()投()3.本文是按照、、、的顺序写的,我觉得包公是一位 的人。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像他一样。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替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课后反思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