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台阶》实录
《台阶》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饶美红/执教、整理
吴丹青/指导
一、为小说配插图。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给这篇课文配一幅插图。
生:我觉得这幅插图,应该是:我和父亲一起坐在台阶上,父亲在抽着烟,他被烟雾环绕着。
师:有什么用意?
生:突出父亲觉得自己老了,非常忧愁。
生:我想像的画面是——父亲背着一担柴,手里拿着一些鹅卵石,正在回家的路上。
师: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生:是为了突出父亲为造新房子和新台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生:我认为应该是父亲用左手撑住腰,在新房子的台阶上艰难的行走,但是脸上露出一丝的微笑。
师:同学们配的插图都有一个中心人物——父亲。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幅画面。(课件出示图画和文字):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
作者李森祥说(课件出示):“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李森祥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画面里面却没有父亲,父亲在哪里呢?为什么这个没有父亲的画面,却让李森祥创作了以父亲为主要人物的《台阶》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父亲呢?
二、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
生:父亲以前经常坐在房前的青石板上,现在住了新屋,他觉得不自在了,他觉得自己老了。
师:一般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除了有人物,还应该有原因、经过、结果。谁再来补充?
生: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给我们家盖了一间新房子。
师:他讲出了这个过程,但是原因是什么呢?
生:父亲觉得自己家里台阶低,所以造了九级台阶,但是他觉得自己老了。
师:用文中的话来说,台阶低意味着什么?
生:没地位。
生:父亲觉得自己家地位低,用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把新房造好了,却发现自己老了。
师:好,他跟老师的概括差不多,第一说出了原因——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第二说了经过和结果,父亲不辞劳苦花了大半辈子造了高台阶,结果是父亲走向了衰老。在我们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试着用一个词来解读我的父亲。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课件出示)“我的的父亲,你„„”,来说说你对父亲的理解。
三、品析一个立体的小说人物形象。
1.说说我眼中的“父亲”。
生:我的不服输的父亲,你用手去拖青石板的时候,腰闪了一下,我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捂着腰。
生:我的永不放弃的父亲,你明明已经老了,却还是要自己动手,不让我抬水。
生:我的倔强要强的父亲,我去帮你抢担子,你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还对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吗?
生:我坚韧不拔的父亲,你辛苦了大半辈子,岁月残蚀了你的身体,但是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大山。
师:你讲的真好。刚才经大家这么一描述,老师的脑子里基本上有了父亲的形象了。但是老师想说,我的尴尬的父亲。
2.细品“父亲”的“尴尬”,认识“父亲”质朴农民的特征。
昨天同学们在预习作业的质疑板块中,向老师问了这么个问题。(课件出示):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周亦含、赵翼然、乔迈、毛广辉、赵旭、刘洋、王姝嘉、李书童、樊百川、张逸凡、夏艺榕
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找到描写父亲尴尬的段落,在文章第二十一小节。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课件出示):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生齐读)
师:尴尬的笑。什么叫尴尬?
生:尴尬就是不自然、十分窘迫、难堪。
师:文章中哪些句子、怎么表现出父亲的尴尬?
生: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生: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
师:我们来细细的品读这些句子,看一看父亲到底尴尬在哪里。你刚才说他居然不敢放,为什么觉得这是尴尬的?
生:我认为父亲不是因为胆小不敢放,是因为父亲太激动了,他花了大半辈子的准备才造好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他一方面很激动,一方面又放不了鞭炮,所以就显得尴尬了。
生:我觉得他一生都是一个平民,他现在住上了台阶高的房子,刚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变成现在地位稍高的一个人,他觉得不适应,所以感觉有些尴尬。
师:老师明白了,你觉得父亲他骨子里是一个质朴的人,现在想要他张扬,他也张扬不起来。
生:我认为父亲也是突然从一个平民变成了一个稍有地位的人,所以有些尴尬了。
师:他真的有地位了吗?
生:他只是在别人眼里有地位,自己依旧认为是农民,一下子到了这么高的地位,感觉有点虚。
师:刚才他这样一讲,老师也懂了很多,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要立起来,不仅仅依靠外物,还要靠自身的强大。
我们再来看,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我想问: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
师:有没有目光在望他?
生: 没有。
师:没有吗?
生:有。
师:有还是没有。
生:有。
师:我们知道,农村里要是办喜事,会有很多人围观,他怎么会说仿佛觉得会有许多人在看他?
生:我觉得他是根本没有抬起眼睛去看,所以用了仿佛。他觉得自己很尴尬,不是真的有这地位。
师:父亲真的是尴尬,他这时眼睛不知该看哪里了,他甚至不敢跟人家的眼睛对视。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他尽力想把胸挺高些,无奈他的胸是驼惯了的,却胸无法挺高„„这里给人感觉很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他当农民当惯了,农民都是弯腰工作大半辈子,背是驼惯了,还有一层,农民是比较下层的阶级,他一直很谦卑,所以背一直直不起来。
师:由于长期劳作,以及他的谦卑,让他无法挺起胸,到这里我们理解父亲尴尬的原因了。同时我们也发现父亲的内心其实很复杂。他的外在行动与他的内心心理是有矛盾的。这才是真实的父亲,只有复杂才真实,只有立体才丰满。
因此有同学写到(课件出示):
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张子然
3.解读“我”的“不帮助”,理解父亲作为一般“人”的矛盾心理。
就是这么一个不张扬、不善表达的非常善良的父亲,但他的内心又是如此丰富,他的言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他的言行让我们感到疑惑的还有哪些呢?我们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件出示):
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关渝枫、房野、夏正玖、赵振含、樊百川、叶钦佩、唐融融、姜涂文、刘洋
在哪里呢?
生:28小节。(课件出示):
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请一男生朗读这一段)
师:我想问一下大家,父亲他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当时父亲有哪些言行让我们感到疑惑?
生:他明明自己腰闪了,还不要我挑,说我是凑热闹。
生:一把推开我。
生:粗暴。
师:粗暴说明他内心是怎么样?
生:说明了当时父亲很烦躁。
生: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这种行为觉得很生气,认为儿子瞧不起自己,连扁担都挑不动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生气,自己挑个扁担腰都会闪,真没用。
师:说得很好。一个男人老了的时候,就总会生气,因为他的力量就要丧失了。这个时候啊,没有人帮助他,而儿子看似帮助的行为,实则是不理解的伤害,所以他只好无奈的对自己生气,是对生命的愤怒——我怎么就老了呢?还有吗?
生:我觉得父亲内心不仅是愤怒,还有痛苦,他自己心里已感到自己老了,只是不服输,因此内心很纠结,很痛苦。
生:扁担的叫声,写出父亲内心的痛苦,但是父亲觉得如果就这样放弃的话,又是对自己的生命的羞辱。
师: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认为扁担的叫声把他心里的愤怒痛苦都表达出来了,但是为什么要在“不”字后面加破折号?
生:加破折号,是为了突出这个“不”字,父亲想表明自己是挑得动这担水的,用不着儿子来帮忙。
生:父亲就是非常的疼痛,说话的时候气接不上来,不由自主的把“不”延长了。
生:父亲当时是硬撑着的,很痛,但是他不让自己的儿子、妻子知道。
生:我觉得父亲是因为有点生气,才会加强生气的语气来。十分粗暴地一把推开我,应该是生气的语气,破折号是用来强调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综合前面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生分角色读。
师:这是一个非常要强的,执着的,不服老的父亲,小说中的“我”理解父亲吗?有同学提出了这个疑问(课件出示):
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葛向东、张逸凡、樊百川、周扬
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都不出来帮忙?
生:我很无奈。
生:他认为如果此时去帮助父亲,其实是对父亲的侮辱。
四、理解父亲是“我”人生的一级台阶。
1.两个“父亲”的对比,理解“父亲”对“我”的爱。
师:我听懂你的意思了,是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其实这也是男人对男人的理解,给父亲尊严,就是对父亲的最大的尊重。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家人充满了责任感,我是无论如何插不上手啊!所以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在父亲还没有完全垮下来的时候,我是帮不了他的,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应该说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父亲。他执着,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他为家人可以奉献他所有的一切,他教会了我们永不放弃,但是作者李森祥却说:(课件出示)
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
——李森祥
那他现实中的父亲是怎样的呢?
李森祥在《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一文中,说有两件事情深埋于他的记忆中不得不提(课件出示):他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将他一把扔进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绝望地挣扎扑腾一阵子后,才捞起了他。
有一年,他父亲领着村人搞农田基本建设,刨掉数十个年代久远了的坟墓。父亲竟将那些没有人敢要的坟砖全搬回到家门口,然后命他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泥瘤。那时他七岁,他面对的简直是一座山,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过眼前的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 竟被削没了„„
生:李森祥的父亲好残忍啊。
师:这确确实实是他的父亲。这“山”为什么要加引号?指代什么?
生:指代坟砖。
师:李森祥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的作者。当他创作遇阻时眼前总会出现童年时的这一幕,然后他都坚持下来了,最终获得成功了,你说这山指代什么?
生:困难。
师:那么现实中的父亲,他爱“我”吗?
生:爱。
师:刚才不是说很残忍了吗?现在怎么又说爱了呢?
生:我觉得这父亲对儿子的爱,不是一种普通的爱,他其实是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儿子,让他学会克服困难,这并不是一种平常说的宠爱或是溺爱。
生:我觉得做为一个父亲,他对孩子的爱从来都不是靠言语表达出来的,只是在行动上流露出。他不象母亲如此温暖呵护自己的孩子,而是用看似粗暴的言行让自己的孩子不被困难阻挠,坚持下去。
生:父亲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人,作为龙的他们是要克服困难的。这是伟大的爱,有远见的爱,为了让他长大以后成为龙,在他小时候给就得让他经受磨练,最终成为成功的人。
师:李森祥原先真的是恨死他的父亲了,他曾经这样说:“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为了逃离父亲,我想着我赶快走,当时生活在农村里,除了考上大学,还有一条路是什么,只有参军„„直到父亲去世了,某一天晚上,与母亲在聊父亲时候,我突然泪流满面,我终于读懂父亲了,原来我一直都是踩在父亲的肩膀上,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 李森祥他也明白了,(课件出示):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的人生的《台阶》”——李森祥
2.体会小说人物命运的轮回特征,感悟生命的传承,使命的交接。
我们说文中的父亲,有他现实父亲的影子。那么文中的“我”,有没有踩在父亲的肩膀上呢?文中的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里,我们说,他筑高台阶是为了我们家的地位。我们发现文中好几次这样的一些话,父亲又象是对我,又象是自言自语的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本来跟自己说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跟我说啊?
生:父亲想从我这里获得信心,他问我这人怎么啦,他其实是为了想我回答父亲不老,这样给他有信心,有继续干活下去的动力。
生:我认为父亲他已经做好思想工作,自己老了,如果去世,新房还有台阶都没有完成,他希望我继承他这种精神。如果他倒下了,要他儿子坚忍不拔的完成他当时想的是遗愿。
师:我给你铺好一级台阶,你再上一级台阶。
生:我觉得父亲跟他的儿子说,是为了让我们家地位真正高起来,不仅仅是通过造台阶。
师:不仅仅就是靠造台阶这个外物,而是要我们家的台阶真正的高起来,对我的儿子充满一种期待。
生:还有对儿子的一种惭愧,并没有给儿子一个外表的地位。
师:父亲感到很惭愧,我不能给你很高的地位,那是父亲没用,没有搭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地位,而是父亲的言行在感染着你,带动着你,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坚持,学会担当,是男子汉就要用肩膀扛,就象你们一天天长大一样,父亲终有一天会老下去。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生读)
针对这两句话,我们同学也有许多疑问:(课件出示)
“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
—— 郭祥、邱斯冉
为什么父亲问:“这人怎么了?”难道父亲没觉得自己老了吗? ——钱舒雅、吴晨阳、吴可佳、包凯琳
师:我们说文学的语言是含蓄的,请根据对自己对父亲的理解,为这两句话加标点符号,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加。(课件出示):“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
生:我在“怎么了呢”后加问号,后面加感叹号。
师:问谁?
生:问自己,是作者自己自问自答。
生:我觉得“怎么了呢”后加省略号。因为父亲老了,有很多说不出的悲凉。
生:我在“怎么了呢”后加破折号,后面加感叹号。破折号,是延长语气,是说父亲的老,突出他的老。
师:我问一下,父亲的老,老在哪里?
生:是精神上的老。
师:不仅是身体上老,而且是精神上老了。为什么?
生:是他挑担水。
师:挑担水,腰闪了,是身体上的呀?
生:三十段里面写道,我就陪父亲坐那了,他不象原来那样不服输了。就是自从他腰闪了以后,我们不让他干活了,但是上一次他之所以要挑水,是担心自己老了,没有活干了,所以他粗暴的推开我。我们不让他挑水了,现在他感觉自己真的老了,觉得没有事可干了,所以一下子垮了。我在老字上多加一个引号。父亲原可以为家里付出些力量,但是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是力不从心了。
生:我认为在怎么了后面加问号,老了也加问号。父亲在问自己有没有老,父亲知道已经老,但父亲的理解是虽人老了,但心里还是年轻的。在父亲后面加一个问号,问自己有没有老。就以父亲而言,心一直是年轻的,在问自己,是一个反问句。
师:怎么了呢,还可以在问谁?——读者,有可能在问社会呢!父亲老了吗,父亲真的老了吗?
(教师要求同学连读三遍):父亲又象是问自己,又象是问„„
李森祥是用了逗号与句号。他为什么要用逗号与句号呢?
(课件出示):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我们再一起读课文最后的两句话,生读。
师: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让我们感觉到有些地方很可悲,但是他一定不是可怜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跟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艰苦创业,(课件出示)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父亲是一部大书!
五、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来结束我们的课(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学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还有我呢
执教感言: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一、以“文体”定教,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有好长一段时间里,《台阶》被好多教师视为散文,文中的父亲被视为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特定的农民,而且有的课堂教学把“父亲”解读为一个没落的农民,是不适应现代化了的被淘汰的农民。这样的理解是可怕的。
我在进行《台阶》的教学设计时,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尽量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接,还原文本的小说本色——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备课时,我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翻阅有关资料,反复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的“人”的意义。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层递性的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解读细节,不仅让学生品味“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了作为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这样,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与立体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主题的方法。
二、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实践成果。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备课的模式,建构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学生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习《台阶》一文时,我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学生所有的问题筛选、归类,从中选择了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的五大问题,并根据层递性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呈现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为什么‘我’在父亲最苦最累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中主要写父亲,为何以‘台阶’为题?”“父亲明知自己老了,怎么还问‘我怎么了’?”由细节到内容,从情感到主题,提问、赏析、归纳,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的感悟提升一个台阶,并且我特别注意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以学定教,课前让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更是对学生自主体验、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问题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增量,我们的理念是:上课前学生自己已懂了的内容,课堂里就不必要为此浪费时间了;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或者他们容易疏忽却极有意味的地方便是我们关注的地方;而课堂上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力图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上的变化,从而当他们离开教室时,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而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名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既保护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反思《台阶》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梯度的推进以及现场生成、教学效果等,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为我们区的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教改课题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三、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语文阅读课堂的语文味,应该是在字词的咀嚼品析中显现出来的。我的这一教学理念在引领学生探究“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这一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表现得比较充分。我首先问学生:“尴尬”什么意思?进而用“文中的父亲的尴尬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那么尴尬呢”的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反复咀嚼,体验感悟:由表及里,“居然”背后的“必然”就是父亲骨子里的朴实厚道;不是胆小,而是不习惯。语言的矛盾反映的恰是人物的真实的心理状况:“仿佛看见”并非无人看见,恰是在里三层外三层的热闹场景中父亲不愿不会不习惯于“张扬”的常态反应。但还是努力要行动上反映——“挺胸”,可惜已是“驼惯”了;这不是委琐的姿态,而是沧桑劳苦的结果。于是我水到渠成地出示了我的学生张子然的精彩评语:“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这样的一种生命形态,必然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我始终在课堂里实践这一思想。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我慢慢把主题引向普遍态、特殊态。普遍态是阶层,特殊态是人或是生命。当学生们聆听父亲一个人人生经历的命运时,文本也回归到人的本身:生命的本身,生命的斗争,生命的奋斗,生命的衰老和生命的状态。这样的课是深刻而有价值的。“父亲是一部大书”,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朗读对文本具有总结性意味而又凸显父亲形象的诗歌,我试图用“父亲,还有我呢”这样的结束语来强化学生体悟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的意识,而那一声声“我的父亲”必将深深烙进学生的灵魂。
第二篇:全国第二届“蓝宝石”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学习体会
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宴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在这个金风送爽、金英怒放的好日子里,走进开满菊花的昌乐外国语学校校园,我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的一件好事儿,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全国第二届“蓝宝石”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遗憾的是我不是其中的参赛人员,但幸运的是我可以去听参赛者的课,接受他们优秀教学经验的洗礼。
参赛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带来了题材不
一、风格迥异的各类优秀课例,一天八节课,我听了来自河北的陈红叶老师带来的《一枚金币》,来自山西的郑瑞霞老师带来的四年级课文《赵州桥》,来自江苏的徐蓉蓉老师带来的词《清平乐·村居》,有山西的赵静老师带来的《乡下人家》读写指导课,有山西的张晓瑛老师带来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有河南的张四美老师带来的对比阅读《黄道婆》和《提灯大师》,有上海的马晓梅老师带来的生活体验作文《阳光灿烂起来》,还有河北开封的卢娟妮老师带来的精彩课文《掌声》。每一堂课都精彩绝伦、无与伦比,对我这样一个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一场冲击和震撼。
陈老师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她的发声也很好,很标准;徐蓉蓉老师的《清平乐·村居》,是对词的学习,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这个体裁的课,自然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汲取精神能量;赵老师的整堂课让人很舒服,特别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张晓瑛老师的《女娲补天》更是对我以后的神话体裁课文的讲授张四美老师的对比阅读课,对我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马老师的作文课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再把卢老师的《掌声》与我自己之前的授课相比,我更是受益匪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郑瑞霞老师的《赵州桥》。
郑老师的整堂课与我们相比,加入了许多新元素,比如:
一、参考综艺节目,将小组设置为“代表团”,并颁发“任务卡”进行活动。根据赵州桥的设计者、这篇文章的作者将一组、二组设置为“李春代表团”和“茅以升代表团”,而利用大家对赵州桥这类建筑的认识可以采用游览的方式这一特点,三组设置为“旅游代表团”,最后又设置了“评委代表团”,对赵州桥以及各组的活动进行评价。然后为每个代表团分发了分别符合他们身份的任务卡。
比如:“茅以升代表团”的任务是给赵州桥设计名片,包括赵州桥的别名、桥的位置、桥的设计者、桥的年龄、桥的地位,并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给大家。“导游团”的任务则是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配乐”,引用课文中的句子,将赵州桥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
而“评委团”的任务则是给设计者李春致颁奖词。
每个代表团分工明确,又在不知不觉地合作中将整篇文章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和学习。
二、辅助工具新奇、多样。
郑老师不仅为每个组冠上了“代表团”的名称,颁发了任务卡,还给他们每个组设计了“桌签”,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还准备了红贴画、证书,作为优秀、积极同学和小组的奖励,这些精致、新奇、多样的辅助工具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兴趣,赋予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和力量。
三、对整堂课进行了巧妙地收尾。
而最让我佩服的是,郑老师对她这堂课的收尾。在这堂课上,郑老师既让自己融入了我们的课堂,融入孩子中间,却又清醒地记得她是一名老师,是一名外地的老师。所以,在布置好小练笔的课后作业后,发给了每一位同学一个打印着自己地址、邮政编码和姓名的信封,让孩子把作业寄给自己,到时候她会认真批阅并进行回复。不管孩子们会不会真正把作业寄给她,但对这堂课的设计来说,这是一次完整的设计,这也是一次巧妙地收尾。而且,我相信,总会有孩子满怀期待地把自己的作业寄给负责、用心的郑老师的。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的新颖的授课形式和方式,其中的收获不是一句两句语言可以概括出来的,但我从心底里臣服,毫无疑问地承认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饕餮盛宴。虽然听一整天课、不停地伏案记录是很累的,但发自内心的是喜悦的和庆幸的,也期待着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学习机会。而在大家“超能力”的“冲击下”,我也暗暗告诫自己是时候努力了,莫再虚度时光!
第三篇:第二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
第二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评选大赛
暨第二届“心桥杯”全国师生征文大赛启事
为激励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释放正能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依凭先进的教学思想、民主的教学作风、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优异的教学水平走进学生心中,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我刊继第一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评选暨第一届“心桥杯”全国师生征文大赛后,举办第二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评选暨第二届“心桥杯”全国师生征文大赛。
一、组委会名单
组委会主任:王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葛宇虹
组委会副主任:梁明书 罗先慧(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资深编辑)
组委会秘书处:杨冰梅 吉 萍 刘 瑶 佳 茗
二、评委会名单
顾问:曹文轩
评委会主任:王 君 葛宇虹
评委会副主任:梁明书 罗先慧(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资深编辑)
评委:程一凡、储强胜、杨安宝、吴如厂、刘勇、丁卫军、杨富志(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副所长)
三、参赛对象
1.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研员。
2.全国中学和小学高年级一线语文教师。
3.全国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学生。
4.高校中学语文教学法任课教师。
四、参评文本
1.师心生语(即学生评语)若干篇。评语作者需围绕“我心中的语文老师”这一主题,着重谈论对自己心中的语文老师即参评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的认识与评价。篇幅为300字左右,篇数不限(越多越具评选价值)。同时需投寄评语作者与被评教师的合影照片以及评语作者和被评教师的资料(包括学校、班级、性别、成绩、综合素养等)。
2.“心桥杯”征文若干篇。从教师或学生的角度,撰写反映师生在教学或生活中交往的记叙文(内容真实,杜绝虚构;选材典型,细节感人——切忌面面俱到,罗列事实;语言优美流畅;结构精巧别致;1600字以内)或诗歌(感情真挚,意境深邃,音韵和谐,风格清新;20行以内)。要求既有被评教师任教的班级学生所写的征文稿(记叙文的主人公和诗歌的抒情对象为被评教师),也有被评教师本人所写的征文稿(记叙文的主人公和诗歌的抒情对象为被评教师任教的班级学生),篇数不限。
3.一课时(45分钟)的参评教师授课视频或光盘(最好为光盘)。课堂教学力求简约高效,互动效果显著,学生思维积极,学有所得;课堂结构安排合理,主问题设置得当,教学线索明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有令人信服的效果。视频取景合理,转换平稳,画面清晰、流畅、稳定;声音清晰,无杂音;亮度、响度适中;片头应注明学校、教师姓名、学科年段、册数、课题以及拍摄人员等信息;片前需录制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文本呈现60秒时间;片尾须注明拍摄时间、地点;格式为MPEG-2(便于后期制作DVD)。
4.与授课视频配套的创意教学设计。创意设计需包括设计思想和创意设计两部分(样文见近期的中语参中旬“新设计”栏目)。
5.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一篇。要求观点新颖,方法独到,选材新鲜,结构合理,表达精准。
6.以上文体之外的“其他文体”的稿件一篇。
五、大赛时间
2013年10月18日—2014年10月18日。
六、评选和评定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会同相关专家和各地教育科研部门,根据参选文本所反映出来的事实、实用价值和参选文本的思想、学术、艺术含金量以及参评教师平时的实际表现等,评选出——
1.“师心生语”:特等奖3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6名、优秀奖若干名。
2.“心桥杯”: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设奖,教师组设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6名、优秀奖若干名;学生组设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6名、优秀奖若干名。
3.教学设计:设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6名、优秀奖若干名。
4.教学论文:设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6名、优秀奖若干名。
5.“其他文体”:设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6名、优秀奖若干名。
6.“百佳语文教师”或“百佳语文教师提名”计百名:中学“百佳语文教师”35名、中学“百佳语文教师提名”25名、小学“百佳语文教师”25名,小学“百佳语文教师提名”15名。
七、奖励和成果展示
活动结束后,将于2014年10月下旬(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另行通知)举办盛大的颁奖仪式。
1.对于“师心生语”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获得者,将分别奖励价值120元、90元、80元、60元的奖金或奖品,同时颁发获奖证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将以“学生心中的语文老师”为题,择优刊发配有师生合影照片的“师心生语”,并寄发样刊与稿酬。
2.对于“心桥杯”征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获得者,将分别奖励价值160元、140元、120元、100元的奖金或奖品,同时颁发获奖证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将择优刊发配有师生合影照片的“心桥杯”征文,并寄发样刊与稿酬。
3.对于教学设计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获得者,将分别奖励价值180元、160元、120元、100元的奖金或奖品,同时颁发获奖证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将择优刊发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并寄发样刊与稿酬。
4.对于教学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获得者,将分别奖励价值160元、140元、100元、80元的奖金或奖品,同时颁发获奖证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将择优刊发教学论文,并寄发样刊与稿酬。
5.对于“其他文体”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获得者,将分别奖励价值150元、130元、90元、60元的奖金或奖品,同时颁发获奖证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将择优刊发,并寄发样刊与稿酬。
6.对于“百佳语文教师”获得者,将颁发相应的证书和奖牌;对于“百佳语文教师提名”获得者,将颁发相应的证书;“百佳语文教师”的获奖课例,将以“‘语参杯’百佳课例集萃”为题,公开出版发行(光盘或书刊形式)。
八、参赛方式
1.“师心生语”征文每篇评审费30元。
2.“心桥杯”学生征文稿,每篇评审费20元;“心桥杯”教师征文稿,每篇评审费50元。
3.授课视频每节课例评审费360元。
4.教学设计每篇评审费150元。
5.教学论文每篇评审费130元。
6.“其他文体”每篇评审费100元。
(以上项目全部参加,底限为840元)
九、注意事项
1.参赛文本须齐全。
2.请于参赛文本适宜的地方附上电话、电子邮箱、邮编、通联地址和邮局开具的参赛费汇寄收据、发票的复印件(也可以电子邮件形式传送参赛费汇寄收据或发票的影印文件)。
3.附言栏请根据参赛文本性质,在附言栏分别写上A“师心生语”评审费、B“心桥杯”学生征文评审费、C“心桥杯”教师征文评审费、D参评光盘评审费、E教学设计评审费字样、F教学论文评审费、G“其他文体”评审费。以上费用一同邮寄者,请在附言栏写上TA+WB+XC+YD+ZE+OF+LG(T、W、X、Y、Z、O、L分别代表“师心生语”征文件数、“心桥杯”学生征文件数、“心桥杯”教师征文件数、参评光盘件数、教学设计件数、教学论文件数、“其他文体”件数)字样。
十、投寄方式
电子稿请寄:389336232@qq.com或相关编辑信箱。
非电子稿请寄:710062 西安市陕西师大中语参中旬刊“语参杯”大赛征稿组梁明书。汇款地址:710062 西安市陕西师大中语参中旬刊“语参杯”大赛征稿组梁明书。
十一、联系电话
029-68877629或***
第二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评选大赛组委会2013年8月6日
【说明】
1.本启事的解释权属于第二届“语参杯”大赛组委会。
2.第一届“语参杯”大赛顺延至2013年10月中旬。
第四篇:2013第二届全国漫道杯Cosplay大赛
漫道网——第二届漫道杯Cosplay大赛
第二届漫道杯Cosplay大赛
漫道杯cosplay活动大赛旨在弘扬cos文化,丰富青少年动漫爱好者的cosplay生活,为广大cos爱好者提供一个交友及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普通大众了解动漫,认识动漫,并且融入到动漫中来。
参赛方式:
1、注册成为漫道网用户。
2、登录漫道杯cosplay版块,点击“我要参加”,填写个人详细信息。
3、上传自己的cos照片,并做简单的介绍。(不少于两张,盗图将会取消参赛资格)
4、不能重复报名,不可代替报名。
5、选手可同时报名:个人赛、团体赛以及邀请赛。
大赛流程:
网络报名—资料审核—网络投票—实地比赛—评选颁奖
第二届全国漫道杯Cosplay大赛
第五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__全国创新杯教学大赛一等奖
<乌鸦喝水>
教学设计 新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字“乌”,(标上拼音),读,再来一遍。加上一点是什么
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介绍一种鸟(贴乌鸦图)你们看,它是谁?我们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去,看,去掉鸟眼就是“乌”乌鸦的鸦是鸭子的鸭吗?那是哪个鸦呢?谁能告诉我他用的是哪种识字方法?(板书:乌鸦)齐读。今天教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关于乌鸦的童话故事,板书喝水,这个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读,连起来读,加上题号,再来一遍。二新课 读文 认字
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那就快快拿出课文,认真地听老师读一读吧。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想读吗?注意听清 老师的要求,边读边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听清楚了吗?开始吧!课文中的字你都认识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了。(1)看!如果你认识它就把它大声地读出来吧。(有拼音逐个出现)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各种形式读,指读,你读,你读,你再读,组个词读,连起来读)重点:翘舌音(翘舌音你都读得这么,你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3)真了不起,都读对了,小乌鸦可要把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去了,让我们再大声地叫三遍它们的名字吧!(领读乌)(4)如果有哪个字你记得还不够清楚,没关系,我们还会遇到它,到时你可以把它再多读几遍。
(二)读文感知文意
1、接下来,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呢?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第三自然段,老师来读课题!注意听学生读教师纠错
刚才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字(指生读喝)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几次,你能把课文中带有喝的词语找出来吗?比一比谁最快? 找到了吗?读出来
学生边说,老师并依次板书: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了 同学们真会读书呀 结:其实这篇课文就是向我们讲述了,乌鸦先(找水喝),可是(喝不着),最后(喝着了)的故事。这个“着”字,还有其它的读音吗?组个词吧!
二、细读,品读体会 第一自然段 找水喝(1)、(指:找水喝)你知道,小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快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字,长得多像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分清楚吗?快来读一读吧!口字旁的__,三点水旁的__。渴,谁来组个词(2)、同学们,你知道口渴是什么感觉吗?(3)、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 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范读。
是呀,多渴呀,看!小乌鸦找水去了,它飞呀飞呀,飞到了这儿有水吗?又飞到了这儿,有水吗?这儿有吗?小乌鸦还飞了好多的地方,于是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指导语言:谁能把这只口渴的小乌鸦,到处找水渴通过读表现出来。喝不着(1)、就在小乌鸦只剩一点点力气的时候,他忽然看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是这个吗?是这个?还是这个?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把那句话读出来。同意吗?是呀,就是这个瓶子(贴)水不多,口又小
(2)哎,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却盛在这样一个瓶子里,乌鸦的心情怎样呀!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怎么办呢?
读,没听出来你的着急,疑问的语气再强烈一点。
第三自然段
喝着了(指喝不着)是呀,多着急呀!快来看看小乌鸦是怎么做的吧?录像 同学们,谁来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那一个一个放是怎样放呢?用你的手当作乌鸦的嘴来试试吧。另一只手当作瓶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吧。小乌鸦你那么渴又飞了那么远的路,多累呀!快别放了,你真是一只坚持到底,不肯放弃的小乌鸦!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手势快速增高)那是怎么样的,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渐渐的意思就是_____,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再来说一句话。
3、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呀!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指导读 想想乌鸦喝到水的高兴,再读一读!评价语言 是呀,小乌鸦多高兴呀~!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小乌鸦为什么会运用这个办法呢?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呀!快来读读这句话吧!老师也想读。乌鸦看见旁边有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许多 没有它不行吗?为什么不行?(几个不行吗?)许多是多少呀!这么多够不够,再加几个够不够?这回够不够?原来,要这么多小石子呀。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一读吧。指导读 只有这么多,再多一点
评价语言 这回足够了
多好的办法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小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写字
(1)同学们课文我们学完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中要求会写生字,读一读。为了教同学们写好字,我把每个字都认真地练习了好几遍,在练习中我发现,“办”字虽然笔画不多,可是想写好却很不容易,不相信,你就在田字格中写一个试试吧。(强调写字时要注意姿势)(2)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小朋友把办的两个点写成了这样(动作演示),准确吗?我们要把两个点对齐都写在横中线上,而且方向相反,仔细看,老师把它写在田字格中,看清楚了吗?那就再写一个吧。
评价性语言:这回,同学们写得漂亮多了。你们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总结:说到聪明老师想起来了,据科学家的最新调查表明,乌鸦已经被评为所有鸟类中最聪明的了,想知道为什么吗?课下就去搜集一些关于乌鸦的故事和资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