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通知(新疆1)

时间:2019-05-15 10:5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通知(新疆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通知(新疆1)》。

第一篇: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通知(新疆1)

关于选拔第四届全国“中语杯”中青年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参赛选手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语会、各地、州(市)中语会:

为了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探求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规律,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急切问题,加强各省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定于2014年7月中旬在湖北省举办第四届全国“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自治区中语会决定,将通过录像课评审形式选拔参赛选手。

具体通知如下:

1.请各地中语会推荐一节初中录像课,教学内容自选。执教者年龄在50岁以下;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较高,能代表本地区较高水平。已获得过“语文报杯”“圣陶杯”“省会城市”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的请勿推荐。

2.经自治区中语会组织评审组对录像课进行评审,选拔出优胜者参加全国现场课比赛;其余录像课设一二等奖,颁发自治区获奖证书。

3.录像课图像一定要清晰;片头标明参赛课题、执教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

请务必于2014年4月28日前将教学光盘快递至新疆教科院,逾期则视为弃权。

联系人:王耀芳电 话:0991-2671557(办)

地 址:乌鲁木齐新民路348号新疆教科院

邮 编:830029

新疆教育学会中学语文学科研究会

2014年3月31日

第二篇:参加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加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观摩研讨会

心得体会

安徽省定远中学 张道权

2012年7月中旬,受学校委派,在县教育局组织下,我非常荣幸地和本县若干同仁一道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语会主办、池州市教育局承办、池州市第一、十、十一中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协办。举办地在池州。观摩课分初中组和高中组进行。高中组观课地点在池州一中礼堂,初中组观课地点在碧桂园凤凰宾馆。初中组共有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16位优秀初中语文教师展示了16节精彩的观摩课,池州市第一、十、十一中学的部分学生参与上课。这次会议规格极高,阵容庞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教师参观摩听课,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安徽省教科院副院长张守祥,中语会副理事长、人教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伊道恩,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张玉新等进行了精彩点评。

16位教师16节精彩的展示课为我们奉上了一道道视觉、听觉的盛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张琳琳老师展示的《金色花》最大的亮点是注重朗读,学生的读书声贯穿整堂课。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逐步深入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批文入情。教师语言生动,课堂活泼有张力。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创新意识,在学生中设立一个评委,由学生适时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实在而又有学生的特点,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活跃。

李红教授的《蒹葭》,抓住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从意境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感悟诗歌的美感。

周小龙教授的作文指导课,通过评析病文,学习借鉴范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修改作文,使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删、改、补;课件展示图文并茂的视频,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评委的点评与启示:

一堂优秀的公开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是有目标意识。教师拿到任意一个文本,首先要有目标意识,目标定位要准确,通过这节课要交给学生什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哪些知识?目标不宜过多,要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力争一课一得,重点突出。切忌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没抓住。

二是有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很多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赛课时与他配合的对象,缺少以学生主体意识,不顾学生课堂接受与否,完全按照自己的既定思路进行教学,不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合理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变化。合理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把教学环节分解为几个大的学生活动的板块,通过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我们要时时听见学生朗读的声音,学生发言的声音,学生质疑的声音,教师及时肯定或指正的声音,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三是有文本意识。教师的教学应抓住文本,合理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利用文本,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比如,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合理解读文本要求解读要符合原文的精髓,不能盲目升华拓展,偏离文本的本身。也要防止解读过于肤浅,没有深度。比如《蒹葭》一文,教师请一位男同学朗读,并且让学生说说,她为什么请男同学朗读。同学的回答很符合老师的初衷:因为这首诗写的是一位男子爱慕一位女子,苦苦追求而不得的苦闷。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是否应该引导学生体会男女平等,女子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再如《小巷深处》一文,不仅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它也体现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恩。而教师的教学似乎更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爱,其实感恩教育也应该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一个焦点。

四是设计意识。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自然而巧妙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第一次真好》这节课中,一般教师都设计这样的问题:第一次真好表现在哪?为什么第一次真好?而教师往往忽略了结尾的感受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作者有感而发发自何处?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一点。这样设计似乎更好:文中写了两件事,为什么第一件事略写,第二件事详写?从而很自然的让学生明白:从第一件事中我们明白第一次的感受的确真奇妙,而通过两件事的对比让我们明白,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但并不是都是愉快的。又如张琳琳老师的《金色花》一文中,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体?苏立康教授就认为不如这样设计:请学生读一读前三段,让学生想一想你读完后,你的眼中看见了谁?这样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要有创新意识,比如张琳琳老师在教授《金色花》一文时,在学生中设立一个评委,由学生评委适时点评。这样的教学设计创新而又有实效,学生诙谐幽默的评价,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很快就融入到教师的课堂中,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这其实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成功的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怎么样往往是衡量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何处理时代背景?这几年,有一种时代背景处理方式被大家广泛运用。把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课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之处,以便于在这里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而现在反思一番,这样的设计,意味着学生在前半节课是很茫然地走进文本,在作者的内心之外徘徊。如果开篇介绍时代背景,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初步感受作者的心境,从而为后文走进作者的内心铺垫。比如《土地的誓言》一文,本次大赛中,教师就将背景放在最后,其实,这篇文章感情极为充沛,开篇介绍时代背景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故土沦丧之痛。就能带着这份爱国的情感朗读课文,走进课文,教学效果将更为显著。

第三篇: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总结

2013年中青年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活动总结

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和两天的说课答辩与课堂教学,我校2013年中青年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活动已圆满结束。9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的说课答辩与课堂教学活动。老师们无论是在个人综合素质、教材把握能力还是在课堂驾驭能力上都有精彩的展示,全体教师在活动中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我校近十年来首次隆重开展的这项活动,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配合下,在参赛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准备下,取得圆满成功。回顾本次比赛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1、高度重视,准备充分。

首先本次教学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务处精心安排,使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其次,教师本人高度重视,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准备,全身心参加活动。活动布置后,全体中青年教师积极报名,无一落下。参赛前教师准备工作非常充分,收集资料,上网查询,制作课件、教具、学具,挖掘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精心准备教案,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及预习,这些工作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活动中所有教师认真对待,绝不敷衍了事。讲课期间XXX老师的孩子有病,但她匆忙安排一下,及时赶回来参加了活动,XXX老师在烈日下带领学生上体育,组织、讲解、示范、指导,一节课下来声音沙哑,额头满是汗珠。

2、全体教师积极性高,通力合作,展现了我校团结向上的精神

风貌。

活动布置后,全体教师踊跃参与,热情高涨。参赛教师积极熟悉教材和学生,准备说课稿和教学设计,并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学具和教具。XXX老师制作了十多张卡片,全部在课余时间完成涂色加工,XX老师在课外时间制作暗箱、转盘,自备乒乓球等学具,XXX、XXX、XXX、XXX等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实用,这都是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反复修改完成的。在活动开展时及前两周,每天晚上办公室灯火通明,直到晚上11点多。

没有参赛的老师在这次活动中也没有闲着,他们作为评委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每天参与说课、听课评课,忙的不亦乐乎。X校长每次都是提前到场,讲课、听课、老师、学生他都要操心;XXX老师停下家庭事务赶来参加活动;XXX和XXX老师更是一节课不落下,还要照顾本班学生,一个人干两个人的事。

全体教师都把本次活动看作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每次听课,除了评委教室后面都坐的满当当的,有时准备的凳子都不够用,他们尽最大努力不落下一节课。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本着学习长处、帮助提高的目的,大家评课十分中肯,对存在的问题绝不稀泥抹光墙,都一一指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风气是值得提倡的,也反映了我校教师间和谐纯真的同志关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课堂教学亮点纷呈,教育理念悄然变化

①情境创设有创意,课堂教学开端良好。XXX的分饼游戏、XXX的《西游记》故事,XX的摸球游戏,XX的《奶奶分饼》故事等,一

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②大量使用课件教具学具,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本次公开课中,除体育课外,所有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精美图片展示的效果是语言表达无法达到的,动画演示把复杂的道理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眼前。卡片、转盘、呼啦圈„„实物教具学具的使用让学生流连忘返,课堂活跃而充满灵性。

③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先学后教的的课堂教学策略。XXX老师在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图片后,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读了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就会自己解答的!”通过自学,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课堂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几乎全部完成。XXX老师的体育课上,让学生用篮球和纸箱分别滚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球体更容易滚动,如果前翻滚时更接近球体,这个动作岂不更容易完成?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探究领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④课堂教学风格各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XXX老师以优美的语言与学生共赏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XXX老师则在平缓随和的气氛中带学生走进英语世界,陈蕾老师的游戏让学生兴趣盎然,XXX、XXX老师的数学推理严密精当,XXX老师的体育专业性极强,XXX老师的课堂设计结构严谨,新教师XX则很好的把握课堂有效教学时间,轻松愉快地带领学生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猛然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教学高手,庾小真是藏龙卧虎啊!

4、评课坦诚,共同提高的效果明显。每上一节课,所有参与听课的老师都坐到一起,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优点相互学习共勉,存

在问题毫不回避,并说出自己的设计参考意见。通过评课,授课教师、听课教师都受益匪浅。

回顾本次活动我们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1、加强学习,精益求精。本次活动亮点多多,但说成瑕瑜互见会更准确些。活动中有的还存在准备不够充分的现象,例如课件制作还有待提高,有的从网上下载后基本未做改动就带到课堂。有的课堂教学中时间把握不够得当,部分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甚至有一两分钟拖堂。有的师生互动实效性不高,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只是少数学生参与。此类细节问题还不少,希望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扬长避短,平时不断学习,储备知识,钻研教材,探讨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功夫要下在课堂40分钟以外,要在实践探索中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崭新舞台。

2、更新教学思想和理念。

本次公开课也发现一些教师墨守成规,只按自己比较成熟或传统的模式开展教学,不敢创新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只把课堂当作自己的讲堂,把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新课程学生研究,理解新课程,提高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以此来指导教育实践,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要大胆实践新教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一节或几节课上失败了,对学生的一生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况且不一定全是负面影响,我们不必顾虑太多,很多人知道的多做的少。我们要放开手脚,敢于探索,善于探索,不仅于我们专业成长有利,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3、关注学生,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平时教学是主渠道,要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与合作,自由平时多积累,才能训练有素,书到用时才不会少。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只有在平时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训练,课堂才能“热闹”,才能获得教与学的快乐。

总之,本次比赛是对我校青年教师常规教学的一次检验,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展示,通过这个小小的舞台能够锻炼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也使全体教师在活动中得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高水准的课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不断学习积累的结果;上一节好课相对容易,上好所有的课不容易。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善于学习反思的人,是在历练中成长的,只有不断学习反思,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导处

2013年4月21日

第四篇:初中教师技能大赛通知(第四届)

关于举办吉林市第四届“学苑杯”初中教师教学技能大奖赛的通 知

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市直初中、民办学校:

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初中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吉林市教育学院初中教研部决定举办吉林市第四届“学苑杯”初中教师教学技能大奖赛。

现将有关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组委会 组 长: 金清玉

副组长: 李志学 李冬梅

组 员: 赵红梅 刘春艳 王 玲 赵 晖 朱传肆 张 春

田 华 于立萍 吴艳明 董 雯 夏 勇

二、竞赛项目与学科 1.竞赛项目

设个人赛项和团体赛项(见附表1)。2.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品、历史、地理。

三、参赛对象

初中各学科任课教师。

四、竞赛安排 1.竞赛内容

个人赛项:现场评比,当场亮分。

团体赛项:根据指定内容,上交试题评改文本。场外小组合作完成,每小组仅限3人。

2.竞赛程序

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1)初赛:由学校自行组织。(2)复赛:由县(市)、区进修学校统一组织,对初赛结果进行审核,选拔确定选手参加决赛。

(3)决赛:由教育学院统一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和名优教师组成的评审组,评选出获奖团体和个人。

3.赛前培训

⑴培训内容:①竞赛内容 ②竞赛要求 ③竞赛细则

⑵培训时间:2011年10月,分学科组织赛前培训(详见附表2)

第 1 页(共 2 页)3.竞赛时间

初赛、复赛:由县(市)区进修学校、市直学校自行安排。决赛:2011年11月,以学科为单位进行正式比赛。4.评比办法

以学科为单位,统一组织决赛,通过大赛评审组进行评审,按单项、团体赛项成绩评出一、二等奖(颁发获奖证书)。按各县(市)区进修学校、市直学校参赛选手(个人及团体)竞赛成绩为各县(市)区进修学校、市直学校颁发团体一、二等奖(锦旗);按各县(市)区进修学校、市直学校参赛人数、组织初赛及复赛情况,颁发优秀组织奖(奖牌)。

本次试题评改大赛,凡获奖的团体,其成员均将获得一等奖或二等奖证书。

5.大赛总结表彰会

2012年召开本次大赛总结表彰会,为获奖选手、团体颁发获奖证书或锦旗(奖牌),会上获奖选手将现场做获奖精品展示。

五、参赛评审费

个人与团体赛项每人100元。

六、报名要求: 见附表3:

按学科报名表分别填报电子表格中的九个工作表,报名时上交纸质文本和电子版。

时间:2011年10月10日(全天)地点:各县(市)区属学校,由进修学校统一汇总后到吉林市教育学院总务处(南一楼)交参赛评审费。市直初中、民办初中直接到吉林市教育学院总务处(南一楼)交参赛评审费。

所有参赛学校交费后,一律将参赛报名表(文本和电子版)交到初中教研部(南四楼)。

联系电话:

王明昌 62042822 初中部 62042837 吉林市教育学院

初中教研部 2011年9月20 日

第 2 页(共 2 页)

第五篇: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台阶》实录

《台阶》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饶美红/执教、整理

吴丹青/指导

一、为小说配插图。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给这篇课文配一幅插图。

生:我觉得这幅插图,应该是:我和父亲一起坐在台阶上,父亲在抽着烟,他被烟雾环绕着。

师:有什么用意?

生:突出父亲觉得自己老了,非常忧愁。

生:我想像的画面是——父亲背着一担柴,手里拿着一些鹅卵石,正在回家的路上。

师: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生:是为了突出父亲为造新房子和新台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生:我认为应该是父亲用左手撑住腰,在新房子的台阶上艰难的行走,但是脸上露出一丝的微笑。

师:同学们配的插图都有一个中心人物——父亲。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幅画面。(课件出示图画和文字):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

作者李森祥说(课件出示):“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李森祥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画面里面却没有父亲,父亲在哪里呢?为什么这个没有父亲的画面,却让李森祥创作了以父亲为主要人物的《台阶》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父亲呢?

二、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

生:父亲以前经常坐在房前的青石板上,现在住了新屋,他觉得不自在了,他觉得自己老了。

师:一般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除了有人物,还应该有原因、经过、结果。谁再来补充?

生: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给我们家盖了一间新房子。

师:他讲出了这个过程,但是原因是什么呢?

生:父亲觉得自己家里台阶低,所以造了九级台阶,但是他觉得自己老了。

师:用文中的话来说,台阶低意味着什么?

生:没地位。

生:父亲觉得自己家地位低,用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把新房造好了,却发现自己老了。

师:好,他跟老师的概括差不多,第一说出了原因——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第二说了经过和结果,父亲不辞劳苦花了大半辈子造了高台阶,结果是父亲走向了衰老。在我们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试着用一个词来解读我的父亲。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课件出示)“我的的父亲,你„„”,来说说你对父亲的理解。

三、品析一个立体的小说人物形象。

1.说说我眼中的“父亲”。

生:我的不服输的父亲,你用手去拖青石板的时候,腰闪了一下,我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捂着腰。

生:我的永不放弃的父亲,你明明已经老了,却还是要自己动手,不让我抬水。

生:我的倔强要强的父亲,我去帮你抢担子,你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还对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吗?

生:我坚韧不拔的父亲,你辛苦了大半辈子,岁月残蚀了你的身体,但是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大山。

师:你讲的真好。刚才经大家这么一描述,老师的脑子里基本上有了父亲的形象了。但是老师想说,我的尴尬的父亲。

2.细品“父亲”的“尴尬”,认识“父亲”质朴农民的特征。

昨天同学们在预习作业的质疑板块中,向老师问了这么个问题。(课件出示):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周亦含、赵翼然、乔迈、毛广辉、赵旭、刘洋、王姝嘉、李书童、樊百川、张逸凡、夏艺榕

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找到描写父亲尴尬的段落,在文章第二十一小节。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课件出示):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生齐读)

师:尴尬的笑。什么叫尴尬?

生:尴尬就是不自然、十分窘迫、难堪。

师:文章中哪些句子、怎么表现出父亲的尴尬?

生: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生: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

师:我们来细细的品读这些句子,看一看父亲到底尴尬在哪里。你刚才说他居然不敢放,为什么觉得这是尴尬的?

生:我认为父亲不是因为胆小不敢放,是因为父亲太激动了,他花了大半辈子的准备才造好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他一方面很激动,一方面又放不了鞭炮,所以就显得尴尬了。

生:我觉得他一生都是一个平民,他现在住上了台阶高的房子,刚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变成现在地位稍高的一个人,他觉得不适应,所以感觉有些尴尬。

师:老师明白了,你觉得父亲他骨子里是一个质朴的人,现在想要他张扬,他也张扬不起来。

生:我认为父亲也是突然从一个平民变成了一个稍有地位的人,所以有些尴尬了。

师:他真的有地位了吗?

生:他只是在别人眼里有地位,自己依旧认为是农民,一下子到了这么高的地位,感觉有点虚。

师:刚才他这样一讲,老师也懂了很多,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要立起来,不仅仅依靠外物,还要靠自身的强大。

我们再来看,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我想问: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

师:有没有目光在望他?

生: 没有。

师:没有吗?

生:有。

师:有还是没有。

生:有。

师:我们知道,农村里要是办喜事,会有很多人围观,他怎么会说仿佛觉得会有许多人在看他?

生:我觉得他是根本没有抬起眼睛去看,所以用了仿佛。他觉得自己很尴尬,不是真的有这地位。

师:父亲真的是尴尬,他这时眼睛不知该看哪里了,他甚至不敢跟人家的眼睛对视。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他尽力想把胸挺高些,无奈他的胸是驼惯了的,却胸无法挺高„„这里给人感觉很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他当农民当惯了,农民都是弯腰工作大半辈子,背是驼惯了,还有一层,农民是比较下层的阶级,他一直很谦卑,所以背一直直不起来。

师:由于长期劳作,以及他的谦卑,让他无法挺起胸,到这里我们理解父亲尴尬的原因了。同时我们也发现父亲的内心其实很复杂。他的外在行动与他的内心心理是有矛盾的。这才是真实的父亲,只有复杂才真实,只有立体才丰满。

因此有同学写到(课件出示):

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张子然

3.解读“我”的“不帮助”,理解父亲作为一般“人”的矛盾心理。

就是这么一个不张扬、不善表达的非常善良的父亲,但他的内心又是如此丰富,他的言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他的言行让我们感到疑惑的还有哪些呢?我们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件出示):

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关渝枫、房野、夏正玖、赵振含、樊百川、叶钦佩、唐融融、姜涂文、刘洋

在哪里呢?

生:28小节。(课件出示):

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请一男生朗读这一段)

师:我想问一下大家,父亲他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当时父亲有哪些言行让我们感到疑惑?

生:他明明自己腰闪了,还不要我挑,说我是凑热闹。

生:一把推开我。

生:粗暴。

师:粗暴说明他内心是怎么样?

生:说明了当时父亲很烦躁。

生: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这种行为觉得很生气,认为儿子瞧不起自己,连扁担都挑不动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生气,自己挑个扁担腰都会闪,真没用。

师:说得很好。一个男人老了的时候,就总会生气,因为他的力量就要丧失了。这个时候啊,没有人帮助他,而儿子看似帮助的行为,实则是不理解的伤害,所以他只好无奈的对自己生气,是对生命的愤怒——我怎么就老了呢?还有吗?

生:我觉得父亲内心不仅是愤怒,还有痛苦,他自己心里已感到自己老了,只是不服输,因此内心很纠结,很痛苦。

生:扁担的叫声,写出父亲内心的痛苦,但是父亲觉得如果就这样放弃的话,又是对自己的生命的羞辱。

师: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认为扁担的叫声把他心里的愤怒痛苦都表达出来了,但是为什么要在“不”字后面加破折号?

生:加破折号,是为了突出这个“不”字,父亲想表明自己是挑得动这担水的,用不着儿子来帮忙。

生:父亲就是非常的疼痛,说话的时候气接不上来,不由自主的把“不”延长了。

生:父亲当时是硬撑着的,很痛,但是他不让自己的儿子、妻子知道。

生:我觉得父亲是因为有点生气,才会加强生气的语气来。十分粗暴地一把推开我,应该是生气的语气,破折号是用来强调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综合前面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生分角色读。

师:这是一个非常要强的,执着的,不服老的父亲,小说中的“我”理解父亲吗?有同学提出了这个疑问(课件出示):

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葛向东、张逸凡、樊百川、周扬

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都不出来帮忙?

生:我很无奈。

生:他认为如果此时去帮助父亲,其实是对父亲的侮辱。

四、理解父亲是“我”人生的一级台阶。

1.两个“父亲”的对比,理解“父亲”对“我”的爱。

师:我听懂你的意思了,是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其实这也是男人对男人的理解,给父亲尊严,就是对父亲的最大的尊重。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家人充满了责任感,我是无论如何插不上手啊!所以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在父亲还没有完全垮下来的时候,我是帮不了他的,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应该说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父亲。他执着,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他为家人可以奉献他所有的一切,他教会了我们永不放弃,但是作者李森祥却说:(课件出示)

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

——李森祥

那他现实中的父亲是怎样的呢?

李森祥在《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一文中,说有两件事情深埋于他的记忆中不得不提(课件出示):他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将他一把扔进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绝望地挣扎扑腾一阵子后,才捞起了他。

有一年,他父亲领着村人搞农田基本建设,刨掉数十个年代久远了的坟墓。父亲竟将那些没有人敢要的坟砖全搬回到家门口,然后命他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泥瘤。那时他七岁,他面对的简直是一座山,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过眼前的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 竟被削没了„„

生:李森祥的父亲好残忍啊。

师:这确确实实是他的父亲。这“山”为什么要加引号?指代什么?

生:指代坟砖。

师:李森祥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的作者。当他创作遇阻时眼前总会出现童年时的这一幕,然后他都坚持下来了,最终获得成功了,你说这山指代什么?

生:困难。

师:那么现实中的父亲,他爱“我”吗?

生:爱。

师:刚才不是说很残忍了吗?现在怎么又说爱了呢?

生:我觉得这父亲对儿子的爱,不是一种普通的爱,他其实是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儿子,让他学会克服困难,这并不是一种平常说的宠爱或是溺爱。

生:我觉得做为一个父亲,他对孩子的爱从来都不是靠言语表达出来的,只是在行动上流露出。他不象母亲如此温暖呵护自己的孩子,而是用看似粗暴的言行让自己的孩子不被困难阻挠,坚持下去。

生:父亲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人,作为龙的他们是要克服困难的。这是伟大的爱,有远见的爱,为了让他长大以后成为龙,在他小时候给就得让他经受磨练,最终成为成功的人。

师:李森祥原先真的是恨死他的父亲了,他曾经这样说:“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为了逃离父亲,我想着我赶快走,当时生活在农村里,除了考上大学,还有一条路是什么,只有参军„„直到父亲去世了,某一天晚上,与母亲在聊父亲时候,我突然泪流满面,我终于读懂父亲了,原来我一直都是踩在父亲的肩膀上,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 李森祥他也明白了,(课件出示):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的人生的《台阶》”——李森祥

2.体会小说人物命运的轮回特征,感悟生命的传承,使命的交接。

我们说文中的父亲,有他现实父亲的影子。那么文中的“我”,有没有踩在父亲的肩膀上呢?文中的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里,我们说,他筑高台阶是为了我们家的地位。我们发现文中好几次这样的一些话,父亲又象是对我,又象是自言自语的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本来跟自己说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跟我说啊?

生:父亲想从我这里获得信心,他问我这人怎么啦,他其实是为了想我回答父亲不老,这样给他有信心,有继续干活下去的动力。

生:我认为父亲他已经做好思想工作,自己老了,如果去世,新房还有台阶都没有完成,他希望我继承他这种精神。如果他倒下了,要他儿子坚忍不拔的完成他当时想的是遗愿。

师:我给你铺好一级台阶,你再上一级台阶。

生:我觉得父亲跟他的儿子说,是为了让我们家地位真正高起来,不仅仅是通过造台阶。

师:不仅仅就是靠造台阶这个外物,而是要我们家的台阶真正的高起来,对我的儿子充满一种期待。

生:还有对儿子的一种惭愧,并没有给儿子一个外表的地位。

师:父亲感到很惭愧,我不能给你很高的地位,那是父亲没用,没有搭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地位,而是父亲的言行在感染着你,带动着你,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坚持,学会担当,是男子汉就要用肩膀扛,就象你们一天天长大一样,父亲终有一天会老下去。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生读)

针对这两句话,我们同学也有许多疑问:(课件出示)

“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

—— 郭祥、邱斯冉

为什么父亲问:“这人怎么了?”难道父亲没觉得自己老了吗? ——钱舒雅、吴晨阳、吴可佳、包凯琳

师:我们说文学的语言是含蓄的,请根据对自己对父亲的理解,为这两句话加标点符号,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加。(课件出示):“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生:我在“怎么了呢”后加问号,后面加感叹号。

师:问谁?

生:问自己,是作者自己自问自答。

生:我觉得“怎么了呢”后加省略号。因为父亲老了,有很多说不出的悲凉。

生:我在“怎么了呢”后加破折号,后面加感叹号。破折号,是延长语气,是说父亲的老,突出他的老。

师:我问一下,父亲的老,老在哪里?

生:是精神上的老。

师:不仅是身体上老,而且是精神上老了。为什么?

生:是他挑担水。

师:挑担水,腰闪了,是身体上的呀?

生:三十段里面写道,我就陪父亲坐那了,他不象原来那样不服输了。就是自从他腰闪了以后,我们不让他干活了,但是上一次他之所以要挑水,是担心自己老了,没有活干了,所以他粗暴的推开我。我们不让他挑水了,现在他感觉自己真的老了,觉得没有事可干了,所以一下子垮了。我在老字上多加一个引号。父亲原可以为家里付出些力量,但是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是力不从心了。

生:我认为在怎么了后面加问号,老了也加问号。父亲在问自己有没有老,父亲知道已经老,但父亲的理解是虽人老了,但心里还是年轻的。在父亲后面加一个问号,问自己有没有老。就以父亲而言,心一直是年轻的,在问自己,是一个反问句。

师:怎么了呢,还可以在问谁?——读者,有可能在问社会呢!父亲老了吗,父亲真的老了吗?

(教师要求同学连读三遍):父亲又象是问自己,又象是问„„

李森祥是用了逗号与句号。他为什么要用逗号与句号呢?

(课件出示):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我们再一起读课文最后的两句话,生读。

师: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让我们感觉到有些地方很可悲,但是他一定不是可怜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跟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艰苦创业,(课件出示)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父亲是一部大书!

五、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来结束我们的课(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学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还有我呢

执教感言: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一、以“文体”定教,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有好长一段时间里,《台阶》被好多教师视为散文,文中的父亲被视为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特定的农民,而且有的课堂教学把“父亲”解读为一个没落的农民,是不适应现代化了的被淘汰的农民。这样的理解是可怕的。

我在进行《台阶》的教学设计时,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尽量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接,还原文本的小说本色——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备课时,我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翻阅有关资料,反复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的“人”的意义。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层递性的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解读细节,不仅让学生品味“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了作为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这样,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与立体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主题的方法。

二、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实践成果。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备课的模式,建构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学生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习《台阶》一文时,我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学生所有的问题筛选、归类,从中选择了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的五大问题,并根据层递性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呈现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为什么‘我’在父亲最苦最累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中主要写父亲,为何以‘台阶’为题?”“父亲明知自己老了,怎么还问‘我怎么了’?”由细节到内容,从情感到主题,提问、赏析、归纳,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的感悟提升一个台阶,并且我特别注意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以学定教,课前让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更是对学生自主体验、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问题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增量,我们的理念是:上课前学生自己已懂了的内容,课堂里就不必要为此浪费时间了;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或者他们容易疏忽却极有意味的地方便是我们关注的地方;而课堂上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力图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上的变化,从而当他们离开教室时,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而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名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既保护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反思《台阶》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梯度的推进以及现场生成、教学效果等,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为我们区的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教改课题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三、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语文阅读课堂的语文味,应该是在字词的咀嚼品析中显现出来的。我的这一教学理念在引领学生探究“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这一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表现得比较充分。我首先问学生:“尴尬”什么意思?进而用“文中的父亲的尴尬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那么尴尬呢”的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反复咀嚼,体验感悟:由表及里,“居然”背后的“必然”就是父亲骨子里的朴实厚道;不是胆小,而是不习惯。语言的矛盾反映的恰是人物的真实的心理状况:“仿佛看见”并非无人看见,恰是在里三层外三层的热闹场景中父亲不愿不会不习惯于“张扬”的常态反应。但还是努力要行动上反映——“挺胸”,可惜已是“驼惯”了;这不是委琐的姿态,而是沧桑劳苦的结果。于是我水到渠成地出示了我的学生张子然的精彩评语:“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这样的一种生命形态,必然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我始终在课堂里实践这一思想。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我慢慢把主题引向普遍态、特殊态。普遍态是阶层,特殊态是人或是生命。当学生们聆听父亲一个人人生经历的命运时,文本也回归到人的本身:生命的本身,生命的斗争,生命的奋斗,生命的衰老和生命的状态。这样的课是深刻而有价值的。“父亲是一部大书”,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朗读对文本具有总结性意味而又凸显父亲形象的诗歌,我试图用“父亲,还有我呢”这样的结束语来强化学生体悟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的意识,而那一声声“我的父亲”必将深深烙进学生的灵魂。

下载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通知(新疆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通知(新疆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