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思考
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思考
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调控教学活动进程,它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
这种目标不明的教学现象在练习课中较为常见,有些老师把练习课当成了自习做作业的课,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但表述却不够明确。
2、目标过大
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3、目标过高。
《数学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确定和安排,对其教学要求进行序列目标化,可有些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超越了教材规定的阶段性教学要求,增大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目标过偏。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二、增强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实效性的思考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它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的作用,具有定向、强化、适应、评价的功能,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调控教学活动进程。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良好开端。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实质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具体化的过程。其中既体现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技术性。
(一)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审视和确定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
从上述的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中折射出的价值取向来分析,总的有四种表现:
1、普遍性目标取向。将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成为教学活动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其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使学生掌握(或认识、理解)„„,受到„„教育。例如:通过单元综合练习,使学生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2、行为性目标取向。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来陈述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行为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益的。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
例如: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3、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强调在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教学目标,体现的是对教学过程的关注。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并发展学生的„„
4、表现性目标取向。把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和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作为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活动(或过程)中,使学生获得„„ 例如:学生在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从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关注结果、关注过程、关注情感”的理念来看,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者并重、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价值取向。
(二)提高确定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技术水平。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学习目标,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可见性、可控性与可测性,一般表述为学生外显的、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其基本要求是明确(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强化教学活动效果的可量化性)、恰当(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起点准,落点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目标对教学行为情境、标准的表述要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尽量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完整(教学目标能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出发,科学整合与选择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领域的要求,利于学生和谐、主动发展)。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外显的、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进行陈述。应对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情境、行为结果、行为标准等因素做出准确、清晰地描述。要坚持整体性、有序性、适度性、可测性的有机统一。
确定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课标规定和教材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不同的学习类型反映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求达到的认识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它包括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3、细化系统分析结果。教师根据上述分析研究结果,从内容和行为两个侧面把系统分析结果细化,列出教学目标细目表,分别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纵横对照、线面结合。即: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本课时教学应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沟通各单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练习,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二,做到“四个同步”。即:同步拟定一单元(至少是一个小节知识点)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练习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控制手段,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学修正措施的有机配合,以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数学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具体说来,(1)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等。(2)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之后的练习课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后的练习课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后的练习课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补漏等方面考虑。(3)整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4)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
4、准确陈述教学目标。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教学、训练、引导。“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使学生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以“教学”和“训练”为主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陈述目标,然后用可以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从而使学生内部心理变化和可以观察和测量。而以“引导”为主的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表现性目标加以描述,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是不精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活动中习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的情感变化,往往不是
一、两次教学活动就能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教师也很难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过程会出现什么变化。
5、制定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几点注意。
(1)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随时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使其紧紧围绕目标,能及时、清醒地判断每一项目标的达成度。切忌“写归写,做归做”。
(2)教师要善于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
(3)教师要讲究教学目标呈现技巧。课时教学目标展示的方法、方式和时机,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篇:数学思考课时教学设计
4.数学思考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探究模式的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探究、记录、归纳、列表等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难点: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探究规律
(一)出示信息,明确问题
最多有2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问题: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动手试一试吧。
1: 预设
(二)合作探究,分享方法
唉,画乱了,也数不清多少条线段了。
问题:想一想,按顺序画有什么好处? 1+2+3+4+5+6+7 =(1+7)+(2+6)+(3+5)+4 =8×3+4 =28(条)——8个点
问题:1.按照规律,8个点能连几条线段? 2.为什么有8个点,列式却依次加到7呢? 3.想一想,能用简单方法计算吗?
1.根据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吗? 问题:按照简单的方法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问题: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数一数每幅图各有多少个棋子? 3.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下图,想一想。
(1)第7幅图有多少个棋子?第15幅图呢?
问题:1.第7幅图每行有几个棋子?有几行?共有几个棋子? 2.每边的棋子数与图形的序号有什么关系? 3.第15幅图共有几个棋子?(2)第n幅图有多少个棋子? 每行的棋子数×行数=棋子总数
n × n = 棋子总数 n2 =棋子总数
问题:第n幅图每边有多少个棋子?一共有多少个棋子?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3、4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推理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掌握利用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会初步搜集信息并借助列表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与应用。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体验问题与信息间的逻辑关联中感受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掌握利用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难点: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探究方法
(一)出示信息,明确问题
(二)独立思考,分享方法
如右图,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
(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
∠1 和∠2、∠2和∠3、∠3和∠4、∠4和∠1,一共能组成4个平角。问题: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2)你能推出∠1=∠3吗?
问题:1.请你独立思考,说说你的想法。2.在推理的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知识?
二、梳理方法,提升认识
问题:对看似不相关的独立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你
会怎样思考呢?
三、布置作业
作业: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教学反思:
第三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学习《教师教学智慧》有感
水鸣中学 赵卫连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应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首先是“我要去那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评价。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 有效性
在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智慧》后,感受颇多,特别是李晓梅老师所写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让我对《新课程标准》中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进行初中数学有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系统化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运用和发明各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安排学生的外部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内部学习活动的发生,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发展。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那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评价。所以,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中应围绕以上展开,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主导着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当然,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目标和数学基本能力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的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如“幂的乘方”一节,教学目标设计为:(1)掌握幂的乘方运算法则,能够运用法则准确进行幂的乘方运算;(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来获取新知的意识;(3)让学生体验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目标(1)是基础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目标(2)是发展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目标(3)是给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提出的,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及其它学科知识都蕴含着的普遍规律性,进而激励学生从诸多的特殊现象中探究一般规律的兴趣。二.有效的数学情境创设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情境可以包含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消息,另一方面,也能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情境创设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题材,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其教育意义是明显的。
另外,数学教育故事的运用,也能激发学生的爱数学之“情”。例如:在学习八(上)第四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情境创设不同于情境设置。“设置”意味着教师提供的只是一种现成的、未经过加工的情境,其中并不含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价值预设,它所带来的危害可能是对情境功能与价值指向的淡化。而“创设”预设了对教师创造性行为的要求,它意味着教师的创造和精心设计,其目的在于激
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如讲授“数轴”时,可以利用了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走进图形世界时,可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三.有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数学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首先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一次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这包括生活素材、基本练习、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
在“幂的乘方”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笔者作了如下的过程设计。
1、导入:将下列各式用一个更加简便的算式表示。(1)5+5+5+5+5+5+5(2)a·a·a·a·a·a(3)32·32·32 [注:(3)式部分学生有困难,在两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受到启示,只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可获得成功]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用更加简便的式子来表示(3)式,计算(3)式?
2、探究:我们来研究(3)式的表示和计算问题。(1)填写下列每步运算的依据。32·32·32=3·3·3·3·3·3
※(32)3=32·32·32
=36
=„„
(2)猜想:(an)m应该怎样计算?请举例验证你的猜想。
3、交流讨论:式子(an)m 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4、总结:公式(an)m=amn 的意义,即幂的乘方法则。
5、实践:计算下列各式:
(1)(22)3(2)(a3)2(3)[(—2)2]3(4)[(—a)2]4
6、让我们自己来编一些类似的运算试试。四.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如教学“有理数的意义”,笔者的设计思路是:(1)从自然数的减法入手,提出问题:大家的掌握的数不够用了!(2)提供一两个实例,指出负数的实际存在及意义,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负数并探究其表示的实际意义。(3)体验有理数。如
果设定向南为正,一步长为单位1,先据动作说出有理数,再根据有理数做出动作。(4)比较“向南5步”与“向北5步”之异同,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吗?
思路(1)在于激起学生求知之欲;思路(2)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应用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思路(3)、(4)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表达方式简洁、明确之特征;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实际意义;使学生体会学数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细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有效的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
对教学活动的评估是教师进行活动设计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评测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效果的检测,具有重要的衡量和指导作用。其次,客观科学的评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检测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基本技能形成状态;二根据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程度与热情来检测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把严谨性和启示性作为检测的重要标准;三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四是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评价和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根据学科特征,数学教学活动的检测可分为:(1)数学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基本概念、式或图的基本性质等。这类检测要渗透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要求严格不留后患。(2)数学基本技能的检测,包括运算能力、判断和辩析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等。这类检测可专项设计小竞赛等活动来进行,要重视对学生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检测。(3)数学综合能力的检测,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际中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等。这类检测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观察和分析,教师要随时向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六、有效的课外活动的设计
初中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实践操作类如:面积的测量与计算,树高或建筑物的高度间接测量,对称图案的设计与绘制,几何拼图与折叠,角平分仪的设计与制作等。理论总结类如:角平线的画法及依据,平行线的几种判定,生活中的函数问题等。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要做到:
一、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
二、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强;
三、提倡和鼓励合作交流;
四、定期展示成果,激励学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
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已经启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充满着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千采。”,教师要呕心沥血“精心设计”:“设计”里凝聚着对教学的理解、感悟、理想和追求,闪烁着智慧和创造精神,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设计”使课堂时时处于自我流动、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一次次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设计”的课堂始终充满悬念,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我,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优化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李向东.《教师教学智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设计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它同时也关系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落实,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要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明确在政治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学业行为的变化,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方法、过程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真正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准确预设一堂课的目标,首先对教科书和学生这两个要素有一个准确的解读。简而言之,我们要弄清楚两大问题:教科书要求是什么?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应从如下两方面做起:
一、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它是显性的语言材料,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教材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编者尽其所能考虑了这些问题,想了一些解决办法。教师可以采用其中合适的处理办法。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
二、认真研究学生。政治课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构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惟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的起点。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制定适度有效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体现全面性
合格的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既有属于知识范畴的直接目标,即《课标》中的知识目标,也应有属于能力、情意范畴的间接目标。在直接教学目标方面,包括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间接目标中,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选择与判断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精神生存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包括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道德、文化、人生等方面的观念形成与发展.第二、教学目标体现发展性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收获。这需要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即围绕学生原有水平上加一个难度。这个难度的把握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原有水平,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前者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定位,即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低于或平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的。后者将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高低。这个难度必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同样也是无效的。假如超出学生能力,教师就要考虑设置支架。如:教师在学习策略目标里设计小组活动讨论、合作探究等来降低其难度。
第三、教学目标体现层次性
教学目标层次性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有层次的。新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针对学生原有基础和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教学策略”,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使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在课堂上可以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高、中、低水平的教学目标,即使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
第四、教学目标体现学科性
课标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政治课它异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原因就是:它是初中的一门德育课程。因此在设计政治课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学科独特性,设计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尤其要突出重点,设计出德育目标。
第五、教学目标体现开放性
政治课的一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生要具有的能力,除了必须掌握课本中的政治原理之外,还应该知道如何用这些原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解题过程的实质就是找出把初始情境变成达到目标的操作顺序。有经验的政治教师往往采用这样的教学步骤,来让学生学会分析: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探索研究;评说讨论,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可以把眼前情景不断与目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同时可生成新的目标,来缩小差异。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题,而是通过典型问题的剖析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理解原理、会使用原理的教学目标,还要掌握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政治原理的策略的教学目标。
总之,任何一堂教学效果突出的政治课,必定离不开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个事关整体的要素,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有内容、有针对性,可执行、可观测。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指南。
第五篇: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与思考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与思考
衢江区实验中学
谢平林
[内容摘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也变得灵活多样,尤其是数学活动课的开展,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使数学的教与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教学的效果明显增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活动 教学 参与探索 合作交流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仍难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巨大变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做一做”“探究活动”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笔者在设计七(上)P126《7.1几何图形》(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做立方体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其它几何体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七(上)2.6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在作业题中七(上)P55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 13(J表示 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马上到黑板写出过程。也可组织活动比赛,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进行小组比赛,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指导学法。如七(上)P10《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P112《丢番图》、八(上)P127《笛卡尔》、八(下)P82《费马和他的猜想》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了《几何图形》后,笔者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活动课中,也应考虑到异步性原则,提倡保留“异步”。数学活动课不象数学学科课,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师生均可“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笔者在教八(下)P96《多边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问题: 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马上得出结论。3.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没有时针的闹钟)”等。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教学的评价
数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习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同时,在评价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叶尧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课程理念的更新》 彭钢,张晓东,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3.《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4.《初中数学活动课研究》 圣济,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