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言语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案例[样例5]

时间:2019-05-12 23: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言语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言语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篇:运用言语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案例

运用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案例

课题:古诗中的创造性写作

【设计思路】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尤其是整合多种教学策略,探索古诗中的创造性写作。本设计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重点运用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的同时重点促进言语-语言智能的发展。

【教学目标】掌握古诗扩写、改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的发展。

【教学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扩写古诗。【教学难点】迁移重组创新改写古诗。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故事法、讨论法、给诗配画、创造性写作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导写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2、为自己喜欢的诗歌选配一支曲或一幅画,注意诗歌内容与所选曲或画的联系。

3、让学生将自己为诗歌选配的曲或画在班上交流,同时介绍自己选配这些曲或画的理由。再让其他同学对此诗歌与选配的曲或画进行评点。然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将上述内容表述出来,为课堂改写打下基础。

二、课堂操作

1、激趣导入(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故事法)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诗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把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待学生讨论作答以后,教师给出答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代诗歌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多种文体相互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五绝、词和戏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2、分析意象(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讨论法)

训练目的: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取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为准确、全面改写诗歌奠定基础。

训练意图: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常蕴涵着极丰厚的内蕴。其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深刻的情感,还有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哦之间,其幽长的韵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

操作方法: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完成后面各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人物?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有山、雨、月、松、泉、石、竹、莲、渔舟、浣女。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 师生讨论明确:秋天。

诗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意境特征?

师生讨论明确:轻灵清新、明净素雅、纯朴自然,诗中有画。

操作说明:明确上述内容,是我们改写诗歌的前提,它可以使我们将诗歌的 内容全面地表现出来。

3、扩展再现。(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想象扩写法,说一说)

训练目的: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词、句进行扩展,以准确地再现古诗歌的意旨。

训练意图:古代诗歌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就很难将诗歌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因而改写时须将这些精炼的语句进行扩展充实,才能还原作者的诸多感受与意味。

操作方法:阅读《秋思》,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扩词成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分别扩写成一句话。建议可从色彩、形态、性状、声音、气味、感情等方面进行扩展充实。

(2)扩句成段: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句子发挥想象,扩展成几句语意连贯的话。

(3)扩段成篇:将上面的内容再次扩展,使其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操作说明: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熟悉扩展再现古代诗歌的思路,形成完整 印象。

4、迁移重组。(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改写法、即兴演讲)

训练目的:此环节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古代诗歌内容进行迁移重组,从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改写文章。

训练意图:所谓迁移重组,是指改写者根据自己对古代诗歌的个性化的阅

读理解,将诗歌中的有关意象进行调整、加工,组织成新的篇章。因为古代诗歌包含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学生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取其一点重点突出。改写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丰富想象,大胆取舍,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操作方法: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任选一种方法进行改写,并在同学面前即兴演讲。

(1)选取精华,不及其余。(2)借题发挥,重新演绎。(3)穿越时空,嫁接现实。

操作说明:让学生获得迁移重组古代诗歌的体验,为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奠定基础。

5、再造创新。(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改写法)

训练目的: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情节,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大胆创新,改写成构思奇特、意蕴深刻的文章。

训练意图:改写古代诗歌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仅仅着眼于

古代诗歌内容的挖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创造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

操作方法:阅读《雨霖铃》,按下列要求,改写诗歌内容,并形成书面作业。(1)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2)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景片段、精彩对话。

(3)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剧本、书信、分镜头、童话等。

操作说明:通过上述练习,让学生体验创新历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创造中去。

第二篇: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进行高中古诗教学

论文类别: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姓名:陈彩虹

单位: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倡导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理论,在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笔者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选择了其策略中的吟诵法、背景音乐、音乐戏剧、古诗今唱来丰富古诗教学方法。即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把音乐智能迁移到古诗学习中。此举既丰富了古诗教学方法,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又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改善弱势智能,促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中学古诗、吟诵法、背景音乐、音乐戏剧、古诗今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而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存在不利于发展学生多种能力、不利于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因素。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以一种开阔的视野,重新解释了人类的智能理论与人类学习的关系。他倡导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中学古诗教学有启示,我们可改革古诗教学的单一目标和单调的教学方法。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至少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等。这些智能只不过在不同的个体上表现为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智能的强项和弱项不同。把多元智能运用到教学中,与此相对应的有这八项智能教学策略。

笔者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即教师针对性开发音乐智能,选择音乐智能的多种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古诗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改善弱势智能,促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作用。

一、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加德纳认为,音乐智能主要指人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以及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比语言还要古老,是以人的声音和身体为器具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音乐比大多数言辞更深切地触动我们的情感,并使我们用身心做出回应。它是富于表现力的、沟通心灵的感人肺腑和充满灵感的手段,有助于提高我们情感的共鸣,并使之达到单靠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水平。音乐像一把开发智力的金钥匙,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智能得到训练和开发,有助于智能和创造力思维的发展。中学生听觉敏锐,性格上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利用古诗资源,把音乐与古诗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音乐韵律智能的主渠道。

况且诗乐本一家,源远流长。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古诗二者的融合不仅为欣赏 者打开了想象的闸门,而且还能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从表现功能来说,语言长于描述形象事物,而音乐则长于传达微妙的、难以言喻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因此诗乐结合,自然能美文动听,发人深省。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相隔,学生和诗人之间产生遥远的情感距离,对诗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由于知识、生活经验的局限,对显性画面(如美妙动听的音乐)更感兴趣,易于想象;对隐性画面(如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不易理解,较难想象。如古诗文教学中介入音乐元素,可以跨越时空,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一道情感的彩桥,使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外,还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古诗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其它多种能力素质。

二、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几种形式

1、吟诵法

吟诵可称之为吟唱或吟咏。吟诵是一种声情并茂并带有节奏的吟咏,是用一种自然的近似乐曲的语调,像歌唱一样的读文方法,但是它并不采用某种具体的乐曲曲调或旋律,而是根据汉语言的语音语调,依照诗词的格律规则进行即兴的发挥。赵元任在《新诗歌集》中谈到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说的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这种吟法,若是单取一两句来听,就跟唱歌完全一样。诵读是高声响亮的朗读,而吟诵是富有音乐性的朗读,曲调不固定,用声音诠释诗歌感受,颇有个性,是个人真诚的心灵活动的外观。只有曼声歌吟,方能体会古典诗文的神韵所在,体味音节之美,抑扬顿挫之情趣。

但传统吟诵法的局限性是用缺乏个性的调子,吟诵不同的诗词。因此,必须继承而发展,改造而创新,注入新的音乐要素。在吟诵教学过程中,学生未必完全模仿老师的音调,倘能在诗词吟唱中加入自己的曲调,那就更好了。

吟诵古诗是把静态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生动可感的动态声音形态过程。在吟诵古诗必以朗读为基础, 要反复多遍, 达到熟练, 在多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阐述了吟诵的具体作法、要领, 成为后世吟诵的标本。他认为吟诵古诗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这就告诉我们在吟诵诗词要注意“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在吟诵时要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而“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腔调婉转、圆活、动听。

读准字音是吟诵诗歌的基本层次。其要求是读清句读,读顺诗句,不丢字添字。古诗中常有一些平时不常用的生字、难字、多义字、易读错的字,如入选课本中的《诗经》中的《氓》、屈原的《离骚》(节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平时还可要求学生把易读错、易写错的诗句做整理,方便集中精力读准、写准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

读出情感是吟诵诗歌的核心要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然后调动起学生与作者在诗歌某一点上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读出情感的要求是要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读出节奏,可借鉴音乐节拍,边读边打拍子。中国古典诗歌节奏鲜明,表现出各自 不同的式样。如“四言诗”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的节拍则是多变式,或“二一二拍”或“一二二”不等。诗歌句内有节拍,篇内也要注意节奏,时而上挑,时而下降,要么短时停顿,要么长时停顿。因此读出诗词的节奏要注意读出:仄短平长,仄声字短促,平声字稍长,长短协调搭配;有新意的动词或有特别意味的字读强音,其余弱音;情感激昂的诗句,可高声朗读,情感低沉的诗句,当低声吟哦。

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压、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重音、轻音的选择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读重音。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键。教师不妨标出诗句的平仄,指导学生平声要读得平缓悠长舒畅,仄声要读得高亢顿挫急促。

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绵长,或凄楚哀婉,或空旷悠扬。把握住不同诗歌的情感基调,吟诵时方能具有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当然在吟诵古诗时可选择合适的音乐作背景。

学生在古诗吟诵中领悟到了古诗的音乐美,极大促进了节奏/音乐智能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古诗吟诵中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在诵读中识记了许多的古诗,把积累的古诗名句用于写作中,可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的文采,有助于语言智能的发展。当然吟诵法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也促进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因为吟诵中的“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吟诵时,学生的情绪随着诗歌的激昂高亢或低沉舒缓的节奏而共鸣,并逐渐悟出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强烈或深沉的感情。在共鸣和悟的过程中,学生因被诗中的情感感染而激发了内心的各种道德感、理智感,久而久之,可促进这些高级情感的稳定建立。另外,学生在吟诵古典诗歌中在悟出诗中音乐美的同时建构健康的审美情感。

2、背景音乐

古诗教学中的背景音乐是指与古诗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或歌曲,它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功能。教师在运用时应对古诗以及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深入地理解,正确选择乐曲和歌曲来与相应的教材搭配,且使用时间与数量要恰当,这样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适时地穿插些音乐,不仅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而且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此外,我们使用背景音乐只是辅助教学,不能冲淡主题。

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音乐有一个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 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古乐作为背景音乐, 以其动听悦耳的声音, 渲染气氛, 增强感召力, 深化诗词的意境。如《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古曲为古诗词配乐效果不错。运用背景音乐不仅分解教学的难度,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节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智能。

3、音乐戏剧

音乐戏剧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元素的独特艺术形式,简言之,即以音乐唱腔和形体表演来演绎故事,推动情节。概括地说,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统一体的艺术。在古诗教学中运用音乐戏剧的教学策略,是把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古诗学习中。正因音乐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可让具有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趣,有学习的能动性,最终提高古诗学习效 果,促进多方面智能的发展。

合适音乐戏剧教学的古诗主要是叙事诗。因为叙事诗是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合适用音乐戏剧教学。在高中古诗教材中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长恨歌》等。

譬如教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可要求学生设计“兰芝倾诉———仲卿求母———夫妻话别———相约誓盟———县令求婚———兰兄逼婚———兰芝抗婚———尾声”八幕剧。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兴趣爱好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有活动策划小组、剧本创作小组、音乐小组、舞蹈编排小组、幻灯片制作小组、朗读小组、主持人小组。其中剧本创作小组要把每一幕编成剧本,首先要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然后编成简单的戏剧提纲,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舞台幕景、道具,每幕的主题音乐、潜台词等等。在创作中音乐小组成员要提供音乐方面的建议,并找到需要的音乐曲目给幻灯片制作小组。剧本创作小组成员在改写中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组织能力,诗中焦母、兰芝、仲卿、兰母、兰兄的性格在剧作的创造中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兰芝、仲卿的悲剧爱情更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改写中不但对作品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从诗歌的再创作中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创造的价值。音乐小组和舞蹈小组在边歌边舞中尽情演绎了打动人心的爱情悲剧。朗读小组的故事导入和旁白帮助了观众对故事的了解;幻灯片制作小组提供了音响、灯光、字幕、图画等,舞台背景很有氛围,增强了感染力。

音乐戏剧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老师的角色由过去滔滔不绝的主讲者变成课堂内外的策划者、指挥者。学生从过去枯燥单调的倾听者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由他们来决定课堂的学习氛围,用他们易于接受的和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方法去领会、掌握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和谐教学。在音乐戏剧中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发挥个性特长参与活动,均有自己的个性学习方式,均促进了优势智能的发展,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人际关系智能,在与不同优势智能小组合作中也培养了弱势智能的发展。

4、古诗今唱

近两年,教育部公开宣布征集为经典诗词谱写流行曲,古诗今唱已成为古诗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在已有不少流行歌曲是直接采用古诗词配上音乐而成,这类歌曲有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李煜《相见欢》)和《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蔡琴演唱的《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杨慎《临江仙》)等等。这类歌曲可以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因为歌词即诗词,歌义即诗义,歌与诗一拍即合,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学生在听歌、唱歌中学习古诗词,寓教于乐。此外诗词教学中的难点——意境,也可以在歌与诗的结合中得到突破。事实证明学生学唱歌、记歌词比背课文来得快、记得牢,唱过几遍之后,歌词记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也把握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深入感受作品。

此外近些年,一些词作者另辟蹊径,从古诗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文雅别致、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可以借这些歌词回归古诗文。例如陈涛的《孔雀东南飞》在歌词中透视出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心理,学之可对刘兰芝形象的美丽有更深刻的认识。音乐是最美的听觉语言, 用音乐来阐释古诗词, 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新的认识, 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扩大了思维空间,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音乐美、诗词美、意境美, 丰富了情感, 为进一步体会词句奠定了基础。教学实践表明, 在古诗教学活动中,将音乐融入古诗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听音乐会促进输入、内化和习得语言,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唱歌既可以提高音乐的理解力、增强节奏感,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美感熏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活跃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水平。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充分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既可利用学生的音乐智能优势学习古诗,提高古诗学习的有效性,又可强化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改善弱势智能,促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作用。参考文献

[1](美)加得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 [2](美)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 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3版[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3](美)Dar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林恢瑜.把流行歌曲引入古典诗词教学[J].江西教育,2009(1.2):65 [6]黄颖.诗词鉴赏与多元智能.综合天地[J].2005(7)

[7]伍岳,王显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语文教学设计策略[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7 [8]肖艳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研究,2005(12)[9]刘梦溪主编,赵元任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第三篇: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

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

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现为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他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建立了组块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独特教学风格。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未从根本上解决“高耗低效”的难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目标不明。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头绪繁多,方向不明,不知为何而教,因而常常“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2.内容缺失。语文课程、教材未能解决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问题,尚未形成科学的、可表述的语文学科内容结构。教学中内容繁杂,分不清学科界限、年段界限、主次界限,语文教师缺乏鲜活的、适切的语文知识。缺失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必然带来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也必然弱化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3.方法贫乏。语文教学习惯于“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言语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感悟”,然未能就“经验、思维、想象”这些“感悟”的内在要素作学理的解析,没有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与方式,难以应对不同的文本与不同的学生。“组块”是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具有更大意义的信息记忆单位。改善人脑中“组块”的容量与数量,将提升智力活动的质量,促进生命智慧潜能的生长。儿童是以组块的方式进行识记的,也是凭借记忆组块进行思维的。具有组块特征的思维方式称之为组块式思维,而组块式思维、审美性情感及个性化表达,是构成言语智能的三个核心要素。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基于组块原理的语文教学方式,即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板块,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充分生长。情感推动、思维发动、实践(表达)促动是语文组块教学的心理学原理。组块教学以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为核心目标,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其实践模式为:

一、教学内容结构化

组块教学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形成三个动态、即时、开放的教学内容板块:

(1)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核心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摄取性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教师要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这些隐藏着的核心知识,进而围绕某一个核心知识点,从文本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按照“教——学——练”的不同功能,组成教学内容板块,以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语文能力为“内核”的内容板块。基于小学语文课程(能力)标准,依据布鲁姆能力目标分类学,确定学生年段能力发展目标群,并以此为“内核”,从教材中选择适合学生某项能力训练的语文学习项目,整合成教学内容板块,实现“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3)以语文问题解决为“内核”的内容板块。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取学生面临的各类语文生活问题,并以问题解决为“内核”,选择相应的语文解决策略,设计成适合学生实践运用的内容板块,以形成“生本化”的语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唱好“三部曲”,组编切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板块”。

一是“减”: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二是“联”:根据“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进来,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显“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板块”。

二、教学活动板块化

组块教学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并将零散的活动项目整合成综合的活动板块,构建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

(1)读写一体化活动板块序列。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以读写为主的一体化训练序列,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探究性学习活动板块序列。以某个语文核心知识为核心,设计一个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板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探索、建构的过程,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整体发展。

(3)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序列。以社会生活为源泉,选择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并以学生个体喜欢、擅长的活动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沟通各学科教学内容,密切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综合化的训练效益。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以经过重组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每个教学“板块”确立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的目标群,然后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如朗读、体悟、想象、比较、概括、复述等,并整合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三、教学结构最优化

组块教学以学定教,删繁就简,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其灵魂是“联”,读、悟、习的语文学习过程使学生个体与教材语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达到共振,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的过程。因此,组块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读,主要指诵读。诵读教学坚持六个字:读读,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评评,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欢,或不满,提高其评判能力,学习初步的鉴赏;背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背一背、记一记。

(2)悟,即体验、感悟。组块教学注重学生与文本、经验与知识、思维与想象等多维度、多层面的联通,教学中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与想象,达到对文本内容、情感及表达规律的领悟,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育学生的灵性。

(3)习,即习得、运用。习的基本途径有:①读中迁移。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和个体经验,创设综合性的说写活动,促使学生借鉴、迁移教材语言及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言语能力。如组织讨论、辩论、即兴描写、角色表演、创造性复述等。②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编辑班报,课本剧表演,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开展专题性阅读等。③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之后,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寻找存在的问题,坚持写“学后笔记”,既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时加以梳理、整合。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常态化的教学样式,具有“便教利学”“学以致用”“用能有效”的特点。

1.教学内容日渐清晰。变革教师的备课方式,从三个途径研制教学内容,使教学日渐清晰、可测:根据不同文体及相应的阅读策略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根据文本语言的不同层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语言智能发展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而推动教师建构适合自身特点和班级实际的语文课程,实现语文课程的“师本化”。

2.教学方法行之有效。基于组块原理的教学方法“倡简”,简约的课堂教学结构: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媒介简单,用语简要。内容选择的“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不教。阅读教学中提出了“组块识记、语境还原、陌生文本”等7条策略,作文教学中提出了“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等9条策略,实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3.教学过程轻松扎实。在板块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得更充分、更自主,实现了“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言语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组块教学还致力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与自主建构,培植起学生的独立性和学习力,获得终身有益的语文学习智慧。

第四篇:运用智能理论 优化音乐教学

运用智能理论 优化音乐教学

【摘要】加德纳提出的“音乐智能”对我们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论述了运用该理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关键词】音乐教学,智能理论,运用,方法

加德纳提出,音乐智能由三种音乐能力构成:①音乐的感知能力,即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其中自然包括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②音乐的创作能力,即音乐创作的意识、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成分;③音乐的反思能力,即从自己或其他艺术家的感知和作品后退一步,寻求领会这些感知和作品的方法、目的、难点和达到的效果。这三种音乐能力,不仅为确定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音乐教育效果的评价构建了理论与操作框架。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的方法。

1.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人对音乐的感觉就是通过听觉通道,对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产生感觉。然而,音乐是上述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显然,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

1.1 借助其它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华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我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1.2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即加德纳所说的,要教会学生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的内部差异。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月夜》单元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欣赏中国音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和外国音乐德彪西的《月光》,并体验它们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各自特点,而后在课上概述出中西方音乐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差异,使学生由原来对音乐的一般感知而深入到了对相关音乐文化的思索与鉴赏。2.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

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创作意识乃至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了解后,并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价值,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成为了可能。譬如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等。我曾在欣赏乐曲《梁祝》后,在师生共同吟唱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音乐创作并表演小品《梁祝新传》,学生对此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创作热情。他们用方言填词演唱主题音乐,并用电子琴融进爵士元素进行伴奏;在人物形象与内容表现上,又以卡通动物造型,拟人化的演绎现代梁祝的“草桥结拜”。纯真活泼而不失审美趣味,富浓郁民族情韵的表演,不仅体现出学生极具睿智的艺术创意,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的兴趣。此外,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音乐教材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乐于思索、敢于批判创新的创造性精神。3.音乐反思能力的培养

加德纳在探讨有关艺术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时,曾提出过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实在的知识呢,还是认知与元认知的形式?”从心理学上讲,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它包括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调节与监控;从音乐智能来讲,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就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评价,即反省自己是否理解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的效果等。

根据元认知理论及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我在音乐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反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在“进行曲”类音乐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音乐的拓展学习,在注意聆听和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进行曲的同时,关注各类进行曲的特点并予以分类。更为主要的是,要学生谈学习的心得体会。一位同学在所写的心得中,首先描述了进行曲创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表演性进行曲”和“实用性进行曲”,又对每类进行了举例说明,并概述了各类进行曲的特点。最后,他写到:“我突然发现鉴赏音乐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有着相当的文化蕴涵于其中。以前我一味追求流行音乐的潮流,现在开始才对音乐的本质有所注重和认识。”显然,在思索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对音乐的反思能力以及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第五篇:言语交际教学辅导5:修辞格的运用(下)

四 川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5)

责任教师:吴会灵 第五章

修辞格的运用(下)

一、修辞格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式。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对象,而用与这个对象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思考:什么是相似点?

“什么是相似点”这个问题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述,但其意思在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归纳出来。我们认为,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比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相似性,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相似点不明确,就不能构成比喻,即使构成比喻别人也无法理解。

(二)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比拟就是比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2、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三)对比和对偶的区别

对比和对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双方面的特征。对偶就是把结构相同相近、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对立的两个句子或者短语,排列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比的特点是比较,它注重于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意义上的比较,而不管其结构形式换言之,对比突出的是内容上的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的对称,它注重结构相应,字数相等换言之,对偶突出的是形式上的对称。对偶必须是两两两对,而对比有时则可以是多项相比。如上面提到的《凤阳民歌》。

如果从形式上看,是对称的,而从意义上看又是比较的,那么就是对比对偶的兼格。在许多情况下,对比对偶都存在于同一客体之中。例如:

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②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四)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是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或短语的修辞方法。层递是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语、短期培训语或句子构成的项目,按照表达内容的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等逻辑顺序排列的修辞方法。

排比如: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排比)(范曾《梵 高的坟茔》)

层递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对比、逐层递进)(梁启超《论毅力》)

层递和排比往往都由三项以上构成,各句之间往往都有共同的词语,两种修辞方式十分相似。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二者的表达内容不同。

层递叙述或者说明的各项事物,在内容的排列上是逐层递升或递降的,各项内容具有层级性,呈纵式阶梯关系;而排比所叙述或说明的各项则是相关相似的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横式并列关系,没有明显的层级性。

2、形式不同。

层递不要求结构形式的相同或相似,也不必一定使用提挈语;而排比的结构必须相同或相似,不相似的要用提挈语串联起来。

3、修辞作用不同。

层递的作用是使语言产生层级美,增强语句的深刻性;而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加强节奏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着重点不同。

层递着重于内容意义关系的特点,而排比着重于结构形式的特点。

5、层递的内容可以用排比的形式表达,但排比不一定有层递的内容。如果从句式结构上看是排比,从内容上看又有明显的递升或递降关系的,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排比兼层递。如: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五)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关或者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双方面的特征。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构成的基础不同。

衬托由有主从关系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而构成对比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则无主从关系。

2、修辞作用不同。

衬托的作用是以陪衬的事物来突出被衬托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思想;而对比的作用则是通过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比较,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衬托可以不出现本体,只出现衬体,如《祝福》中的最后一段;而对比的双方必须都出现。

(六)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短语、句子以突出强调语意信息的修辞方法。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排比是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或短语的修辞方法。“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反复常与排比合用,但反复和排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它们的区别是:

1、着眼点不同。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的相同,而排比则着眼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当然语句相同的,其结构必然相同,但结构相同的,语句却不一定相同,这是区别反复和排比的基础。如果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平行句中,有相同的词或短语,那相同的词或短语是反复,几个平行的语句则是排比。这应该看作是反复与排比的兼用;没有相同的词语的则是单纯的排比。

2、对象范围不同。

构成排比的各项必须是连续的,反复则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排比一般有几个短语或分句构成,而反复则没有这个限制,可以是一个词语的连续反复,还可以是隔句隔段的间隔反复。

3、作用不同。

反复的主要修辞作用是强调或突出,排比的主要修辞作用是增强语势。

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例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七)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是言语表达中为了强调信息或者引人注意而故意设置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法。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3.设问一般是需要发话人自己回答的,反问不需要发话人自己回答。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八)顶真和回环

顶真就是用前面句子末尾的成分作为后面句子开头的成分,前后相续,上递下接,环环相扣,以突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修辞方法。

回环也叫回文,是用前句的材料,颠倒顺序,构成后一个句子的修辞方法。

两者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

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调遣它们,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有的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顶真如:上级精神有一半听不懂,听得懂的有一半不理解,理解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有效果的有一半没受表扬,受表扬的全都遭到群众坚决反对。(手机短信)

评:这是一则流行的手机短信,虽有一定的调侃色彩,但是其利用顶真往深层推断,虽然推断的结果出乎意料,可它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只善于发号施令,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做法所进行的善意的讽刺批评,还是引人深思的。回环如: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每一个句子完全可以顺读倒读,前一句倒读构成后一句。

(九)双关和歧义有何区别?

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发话人主动设置的,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例1: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那么浪漫,人们说,这猪不正经。(拟人、语意双关)(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二、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修辞格的兼用

修辞格兼用是修辞格综合运用的形式之

一、同一个语言片段如果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辞格,几种辞格就会形成交叉关系,表达效果也会彼此融合。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气热得发了狂。”夸张和拟人兼用。这句话用“热得发了狂”形容天气热,用了夸张的手法;说天气“发了狂”又把天气当作人来写,是拟人。这个句子是修辞格的兼用的典型例子。下面这些句子也都运用了修辞格兼用的方法:

①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浪花》)

②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喘不过气来。(《草地夜行》)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水》)

例句①把浪花当作人来写,是拟人;浪花“跑去又跑来”与娃娃的“淘气”相似,通过“像”构成明喻,是拟人与比喻的兼用。例句②把战士背上的“枪和子弹”比作“山”,这既是形象的比喻,也是战士负重感觉上的夸张,是比喻与夸张的兼用。例句③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是比喻,一连串的比喻又构成排比,是比喻与排比的兼用。

(二)连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三)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三、怎样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语句中的的修辞格。

首先应掌握辞格综合运用的知识。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有三种:辞格的连用、套用、兼用。(具体内容看教材详述)

其次要注意答题的技巧,也就是分析的方法、叙述的顺序。

第一步,拿到一段文字,先看一看,能不能用上面三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方式概括。如果不能概括的话,应划分为几个语段,使每个语段都能用一种方式概括。

第二步,概括之后分别详细叙述。如果是辞格的连用,要指出是什么辞格的连用。如果是套用,要指出从总体看是什么辞格,里面又套了什么辞格。如果是辞格的兼用,也要具体指出是兼用的什么辞格。

下面举些例子加以分析,请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分析的方法。

(1)《于无声处》是以何是非目睹诸人走出和接着来到的一声响雷终场的。亲属“走了”,群众“走了”,他们横行霸道的历史也“走了”,剩下的只是“四人帮”这样一伙立刻就要被人民审判的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历史‘走了’”是拈连,“可怜虫”是比喻。这是拈连和比喻的连用。

(2)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整体来看是比喻,但比喻中又包含反问。这是比喻中套用了反问。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这个语言片断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比拟里套用回文。后一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由三个明喻构成的排比,属辞格的兼用。

(4)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鲁迅《阿Q正传》)从内容上看是层递,从格式上看是顶针,同时也形成了排比。因此这例是层递、顶针和排比三种辞格的兼用。

(5)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是对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引用,“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是排比,“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是比拟。从整体来看是辞格的连用。

下载运用言语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案例[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言语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案例[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能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智能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智能处理的方式 (2)知道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工作过程 (3)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 (1)尝试使用信息智能处......

    教学设计过程 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策略运用的合理性分析

    题目:自主选择阅读教学案例一篇,分析执教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策略运用的合理性表现在哪里? 教学案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学设计的......

    教学案例5

    教学案例5 开放课堂 自主体验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六年制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以为坚硬而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随着时间的流逝,朴素美......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设计中智能技术运用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自动化控制Automatic Control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设计中智能技术运用王金涛(青岛中测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教学机智的运用案例

    常铁校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我校目前问题比较多,即所谓“积重难返”。本人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校领导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谅解。 一、教育方面 (一) 学生管理 1、对严重违......

    06-19《智能导航》教学设计

    课 智能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简要介绍我国自行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特点,并概述卫星导航系统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等;二是介绍卫星定位导航系......

    06-20《智能交通》教学设计

    第20课 智能交通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城市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智能硬件”配置的介绍结合学生对共享自行车使用方式的了解,让学生了解通......

    《智能信息处理》教学设计[5篇模版]

    安徽马鞍山石桥中学 陶孝明 《智能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智能处理的方式 (2)知道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工作过程 (3)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