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文复习——翻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倩
古文复习——翻译(第一课时)
秀全中学高三(15)班 王倩
【学情分析】:已经结束了实词、虚词模块的复习,学生增加了知识积累,可是翻译方面仍然有很多困惑和知识漏洞,对古文并没有增添信心。基于此,希望通过翻译模块,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答题技巧,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知识融汇贯通。【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翻译中认识自己古文知识的漏洞和不足
2、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及基本方法
3、学会运用翻译技巧准确完成翻译 【教学过程】:
一、回顾做翻译题的经历,“拷问”自己:
拿到翻译题是怎样着手翻译的? 是否明确翻译的考查重点? 有运用什么翻译的方法吗? 回顾最近做过的翻译题:
1、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
2、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
3、迁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明确——考查重点(即考查点)、命题规律
积累性知识: 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固定用法(句式)、古文化常识
规律性知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二、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还原句式,表意流畅。
翻译的常用的具体方法:(提前预习金榜P67)
留、换、增、删、补、调、拆、转
三、实战演练:
温故练习——明方法(学案)
1、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2011年广东卷)
2、奚重而不更也?(2013山东卷)
3、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2013年广东卷)
6、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2012广东卷)
7、时廞丁母忧在家,恭檄令起兵,廞即聚众应之。(2013湛江调研)
8、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2013广州市古诗文调研)
讲评,将方法、理论运用于实践演练中。
四、课堂巩固:翻译下列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前请先圈出各句的“得分点”。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
⑴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3分)
⑵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2分)
五、作业布置:
复习消化翻译方法,运用所学翻译技巧做完学案第2页。
第二篇:11-20教学设计_王倩
教学设计评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王倩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教材简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1~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教学过程:
一、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尝试2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受生活中“10个一是1个十” 的应用。
1、创设给小朋友们贴笑脸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笑脸的过程中进行20以内的数数练习。
小美19个笑脸。先数到14个,出现还有笑脸没地方贴的问题,引出有了10个笑脸可以换一个大拇指。接着一个一个数,一直数到19。
小东15个笑脸。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将10个笑脸换成一个大拇指,再接着数到15。
小西8个笑脸。强调要10个笑脸才能换大拇指。小波、小涛都是13个笑脸。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会把10个笑脸换成1个大拇指数数更方便。
2、介绍数学文化。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记数时就想出了像这样的方法。他们用石子来记数,数一个物体,就在地上放一块小石子,这样下去,小石子越来越多,怎么办呢?他们也想出了个办法。有了10块小石子,再把它们换成一块大一点的石子,表示已经有了10个。这种方法高明吧!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到20,是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在笑脸的出示时就让学生练习数数,整体回顾20以内的数,渗透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的观念。实际生活中10个笑脸换1个大拇指的事例和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将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的记数方法既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是让学生初步直观体会把“10个一”变成“1个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一,2个一,……(屏幕出示)你能拿出10根小棒摆一摆并数一数吗?
追问:刚才一根一根地数了几个一?通常我们把10根捆成1捆。(指导捆小棒)举起来,这捆小棒有几根,1捆小棒表示1个十,这1个十是由几个一捆起来的?10个一捆在一起还表示1个十。所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板书)
小棒放回盒子,如果现在老师要你从盒子里拿出10根小棒?还需要一根一根数吗?
小棒摆在桌上。
小结过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可以表示1个十,认识了10个一就是1个十,“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
师介绍:把10根堆起来和把10个笑脸换成1个大拇指、把10个小石子换成1个大石头一样,都是想直接告诉别人这有10个不用数了。
2、认识12.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先等一等,想一想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动动脑筋试试看。开始摆12根小棒。
谁上来介绍自己是怎样摆出12根的?举起来,左边摆了一捆是多少?右边再加—两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吗?
教师小结:(屏幕显示)左边一捆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比较两种摆法:一眼看出,不需要1根1根数。下面这种摆法也是12根,不能一眼看出来,需要从头到尾数一遍。像这样左边摆1捆,右边摆两根才让人看得更清楚,没有这样摆的小朋友也像这样摆一摆,摆好的小朋友像老师这样举起来:左边摆1捆,是1个几?(1个十)右边摆两根是几个一(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放回盒子。
3、认识其他11-20个数。
(1)认识11.(看屏幕)谁能一眼看出这有几根小棒(1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刚刚在说根数时,都讲成一捆和几根。这是对的。但是,“捆”和“根”是生活语言,“捆”表示的是1个“十”;“根”表示的是1个“一”。要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这里应当把“一捆”换成1个“十”,把“根”换成1个“一”。请各自重新说一说。(学生练说)(2)认识13.(屏幕出示)这又是多少啊?它表示什么和什么合起来?一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3)摆出16.大家认识这个数吗?你能像这样很清楚的摆出16根小棒吗? 学生操作交流。
过渡小结:刚才摆11、13、16根小棒时,都是在左边摆什么?(一捆)1捆就是1个十,再在右边1根,3根,或者6根,它们都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如果继续摆你还想摆十几?(指名说)每个小朋友都在心里想好摆十几,注意一定要是十几,想好的举手,开始。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了12的摆法后,让学生充分感知十几的摆法,认识到十几里都有1个十,体会摆十几根小棒都是摆几捆带几根,直观感知十几是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对十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4)认识20.交流:你是怎么摆19的?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19。下面不是摆19的小朋友想一想你再添几根也是19根呢?
如果在19的右边再添上1根,多少啦?你们也添上1根。(看屏幕)左边1个十,右边几个一?右边又有了10个一,咱们又可以把它们—--捆起来。你们像这样把右边的10个一捆在一起。
学生操作,问:现在一共有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连起来说一说)屏幕出示,板书。齐读,追问:20里面有几个十?
【设计意图:从19到20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跳跃。通过摆、添、捆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2个十是20”的建构更加透彻。】
三、感受数在生活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观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感受数的顺序。
2、创设小美和大家做游戏的情境,进行数的顺序、数感的训练。小美出题、生猜。13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5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1和13的中间一个数是多少?和17相邻的数是多少?
3、感受生活中的这些数。⑴ 公交站牌。
小东和小西是邻居,住在一幢楼上,放学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看看这是她们要坐的公交车站牌,你知道她要坐多少路?(18路)
先出示16路公交车,学生辨别发现不对。再出示18路公交车。⑵ 红灯读秒。
他们上了18路公交车。走到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还有多少秒?(20秒。)师:等红灯的时候数是怎么数的呀?我们一起帮着数一数。学生从20倒着数到0。
⑶ 电梯间楼层标志。
师:终于到楼下了,他们进了电梯间,小东家比小西家住得高,你知道小东家住几楼?小西呢?电梯上行,先到谁家?再上几层就到小东家了?
【设计意图:互动游戏是对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数感的训练,同时调节课堂气氛,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生活中的数通过故事情境的描述、直观素材的呈现让学生切身感受数的应用,同时也穿插认数、读数、比大小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四、总结延伸。
小朋友们,下课之后、走在路上、回到家里,你也找一找,在哪里也会有这些数?明天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好吗?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课后在生活中主动去找一找学过的数的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通讯地址: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邮编:212124 联系电话:05114316860
第三篇:《平行四边形》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章《平行四边形》
教师姓名
罗玉洋
学校名称
金沙县马路乡初级中学
学科
数学
学段
初中
课型
复习课
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复习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与性质。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是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此课时为复习课,它不同于起始课,内容的安排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明确出本节重点及考点,在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为进一步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对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是没有多大问题的。针对这部分学生,需要的是在知识层面上应有一定的提升,并且要能够有条理的进行表达和书写推理过程。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认知水平差,不能积极参与学习。这部分学生只能进行区别对待,鼓励并辅导他们完成基础性的、简单的问题,不作知识提升的硬性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回顾本节知识点,领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参与讨论、思考、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性质,并能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总结、归纳知识,勤动脑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始终围绕学生“以学定教”开展教学,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辅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
2.学法:学生讨论研究、合作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回答问题,并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课件、电脑
执教日期
2022年4月
日
执教学校
金沙县西洛街道初级中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
预设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中考即将来临,为备战中考,我们一起加油!“备战中考,加油!加油!加油!”我们已经学习了第十章《平行四边形》,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平行四边形》(一)
教师导语,直接叙述今天的学习主题。
鼓励学生学习信心。
二.明确目标
回顾本节知识点,领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积极参与讨论、思考、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教师叙述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目标,有的放矢。
三.知识梳理
一、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A
B
C
D
O
图1
边:对边平行(定义)、对边相等;
在▱ABCD中,AB//CD,AD//BC;AB=CD,AD=BC。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BAD=∠DCB,∠ABC=∠CDA;
∠ADC+∠DCB=180°,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
OA=OC,OD=OB。
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点O.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边: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
AB//CD,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D=BC且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AD=∠DCB,∠ABC=∠CDA,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OA=OC,OD=OB,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A
B
D
E
C
2.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在△ABC中,点D、E是AB、AC的中点,则线段DE叫△ABC的中位线。
所以,DE//BC,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知识点复习,课件展示出标题,学生回忆,然后提问,尽量顾及学习水平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让学生能对知识点识记、理解。
在复习中,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转化。
四.直击考点
考点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110°,∠B=70°,∠1=7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2.在▱ABCD中,若∠A=100°,则∠B=
度,∠C=
度。
考点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如图,在▱ABCD中,AB=6cm,AC+BD=14cm,△AOB的周长是多少?
考点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4.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若要使四边形ABCD成为平行四边形,可再增加一个条件:。
考点四:三角形的中位线
5.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若DE=4cm,AE=3cm,AD=2.5cm,则△ABC的周长是多少?
教师展示问题,学生读题、思考、交流,然后教师提问。
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及交流情况时,要关注和辅导差生。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完成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好辅导即可。
运用“直击考点”的方式呈现出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知识点,让学生明白并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四边形通常转化为三角形)
五.小试牛刀
展现自我:
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BE=D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试说明理由。
作业:
1.D
A
变式训练,提升自我:如图,在▱ABCD中,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试说明理由。
F
E
C
B
2.在▱ABCD中,若周长为44cm,AB-BC=2cm,则CD=,AD=。
教师展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在练习本上规范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巡查学生完成情况,做好辅导,抽学生上黑板书写解答过程,做好指导和评价。
如果学生能在课堂完成的,就在课堂完成,不能完成的就作为课后作业。
通过知识点的复习之后,能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在四边形的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六、归纳总结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
2.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
3.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转化。
学生谈学习所感
再次回顾知识点及课堂所获。
板书设计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一)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
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边、角、对角线
四边形
三角形
转化
四、教学反思
第四篇: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理解)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认同)和高考的具体要求,确定本节课的复习导引。
四个考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比较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4、免疫失调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典型性例题切入,而后分层次进行探究。)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问题探究】如图(图略)为某生物体中的一系列生化反应示意图,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场所1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 b.过程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过程b产生的物质x可以和y特异性结合 d.细胞c和细胞e中核酸完全相同
对题目的分析、运用:
①请学生选择答案并讲明理由;②对题目的图形进行分析,利用突破点(物质x;场所1,场所2),强化审题的方法;③分析外源异物y能否直接作用于细胞a细胞b,分析一般途径;④总结免疫系统组成的三个层次(可以利用‘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进行总结)。
【问题拓展】?免疫系统的组成
通过对图形进行分析,完成以下内容(图略)
①图形的进一步完善,淋巴因子的作用,免疫系统的构成 ②补充溶菌酶的来源
③延伸:免疫的三道防线
【体验高考】:(2011?重庆卷,3)
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内容
问题导引:如图(图略)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题目的运用:①吞噬细胞的分布特点,与t、b细胞分布的区别;②吞噬细胞的作用;③免疫调节的方式
【过渡】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对这两类免疫中的有关问题咱们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问题探究】
①完成表格的填写(表格略)
②对照表格和之前的内容,请同学们尝试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问题拓展、核心突破】
①以学生为主导,分别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②讨论、完善免疫过程,并延伸到二次免疫;
③进一步探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过渡】在这部分内容中,抗原与免疫活性物质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
3、抗原和抗体比较 【核心突破】
①由抗原的异物性,探讨免疫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②抗原大多为蛋白质,可以与基因工程联系;③由抗毒素和凝集素分析抗体的具体作用;④利用下面的高考题分析做题的方法技巧,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进一步介绍淋巴因子的有关内容。
(2011?大纲全国卷,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利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免疫调节》的内容复杂而且细节多,通过问题立教将复习课的各个环节通过问题进行串联,精心挑选问题,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合理运用,将本节课内容进行系统有效的复习。
第五篇: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王芳)
风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读准“磨坊、垂头丧气”等字音,会写12个生字。理解“精心、依然、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情意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重点难点: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谁还能背诵?指名读,全班齐读。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关于风筝,你课前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
4、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风筝,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浏览完毕提示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
5、师:风筝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写的文章——《风筝》。板书课题,齐读
说明:从背诵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用“○”圈出生字词,看清字形,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师随机纠正读音。
憧憬 凌空飞起 翩翩飞舞 依然 歇不下来 嘣地断了 田埂 垂头丧气 大惊失色 倏地 水 磨 坊 半沉半浮
重点指导:丧:平舌音 磨坊 去掉拼音全班齐读。(2)课件出示:你能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
1、山东潍坊(fāng fáng)是著名的风筝之都。
2、那是我们村的水磨(mó mò)坊(fāng fáng)。
3、磨(mó mò)刀不误砍柴工。
(3)小组合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形难记?小组内交流学习。师巡视指导
精 希 却 依 拼命 奔 村 抖 丧 磨坊 课件出示小提示:
识字的方法: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形近字识字法、编顺口溜等。指名汇报识字情况,生字组词,读词语卡片。(4)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词语难理解?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利用换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精心”“憧憬”“依然”。
说明:老师布置的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反馈检查时也要紧扣预习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自学能力。
三、再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快速地标好自然段。再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同桌讨论: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四、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开书40页,仔细看田字格,你认为哪些字难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丧”字不要多加一撇,“却”字右边不要写成了双耳 “磨”字是半包围结构,撇要写得长些,里面要写得紧凑。学生在田字格的本子上把难写的字写两遍。
五、总结
今天大家运用了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真棒!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会更轻松愉快。那这篇文章中孩子们是怎样做风筝的,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动作、心情怎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