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读写结合主题教研评课稿(定稿)
音乐组主题教研评课稿
—评《打花巴掌》
这次我们是以“打造灵动课堂,探索有效课堂的教学途径”为教案主题,我认为,从目标上来说,无论是导入、新授还是拓展都体现得比较完整,达到一种“玩中学、学中玩”良好的教学效果。谢老师的这节课,我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了观察。
1.导入部分: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拍手游戏“进如课题,并发挥想象,拍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充分地展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发孩子们对节奏、对音乐的一种创造性体验。学生100%参与,达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2、新授部分:据我的观察,在这个环节,孩子们从听、看、动、唱四个方面来了解、学习歌曲的,歌曲的学唱环节,一般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同时也是整堂课最精华的部分。在这堂课中,我认为,“看”和“动”这两方面是表现得比较出彩的,在大屏幕上展现的美丽的花朵,足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在中间设置动手采花这个环节相当巧妙,即对歌曲内容作了了解,又让孩子们体会到采花的乐趣,从而达到了《打花巴掌》的主题,但是,在听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相对来说是欠妥的,有的孩子在座位上和其他同学咕噜咕噜讲小话,有的同学则在东张西望,这说明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求还不够,方法还不够细致。专家说“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多听,还要注重听的质量,如果孩子们听的兴趣不高,没认真听,就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唱的部分还是比较扎实,用“LU”莫唱、师生接龙唱、从慢到快唱、有感情地唱,这都是很好的学习手段,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我认为在唱的时候,除了要重视歌曲本身的形态,也要注意学生的坐姿和演唱方法,两者结合就完美了!
3.拓展部分:孩子们进行了分小组进行歌曲创编表演和用围城圆圈集体表演来巩固歌曲,这个环节里,孩子们积极性还是挺高的,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孩子大胆自信的表现自己。
第二篇:读写结合课
案例
读 写 结 合 课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小学 张柱德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夜莺的歌声》主要内容。
2、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3、赏析例文,巩固学到的写作方法。
4、学生自由写作。
5、赏评习作,修改文章。
教具准备:录音机、歌曲《七子之歌》和《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设计:
一、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二、旧知回顾
1、内容回顾:
(1)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那么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的歌声》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塑造了一个什么英雄形象呢?指答。
(2)几次歌声,各有什么作用?(一诱敌上钩
二、麻痹敌人 三、四暗送情报
五、再引敌人)
2、总结写法: 课文为了表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运用了大量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师生交流:
(1)外貌(2)语言(3)动作
教师总结: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为下文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章的结构特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赏析相关例文,巩固写法。
读文章,感受战争的危害。
看书听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并讲一讲里面主人公的故事。
交流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四、学生自由写作。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战争年代,英雄少年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甚至生命保卫着祖国,在和平年代,在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有没有舍己为人的小英雄呢?课下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的故事,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写一个你最感动的小英雄的故事。写作时要运用上今天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五、赏析
根据学到的写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赏析。
六、学生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夜 莺 的 歌 声
外貌 写 刻画人物
语言 推动情节 作
动作
结构:首尾照应 布局合理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课就是让学生将所学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做到活学活用。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课文,整理出本文刻画人物的三种方法: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让学生理解到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不仅刻画了人物,而且还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结构上采用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其次,通过相关阅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写作特点,并能够灵活运用。最后,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方法进行习作。习作内容我选取了同学们比较熟悉的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的故事。由于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学生耳熟能详,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加上人物描写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习作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2014年教研评课
2014年第一次教研课评课
一大班《彩虹鱼》执教者:姜勇娟 本次活动的故事中有许多优美的词汇值得幼儿一学,如:五颜六色、闪闪发光、骄傲、与众不同、小心翼翼等等。对故事主题的提升。教师在讲述故事至“终于,彩虹鱼之剩下最后一片闪光鳞”时,可以问问幼儿:“现在的彩虹鱼还是一条最美丽的鱼吗?为什么?”这样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也是对故事内涵的提升。在陈述故事的时候,由于是音响效果的衬托,结果很完美。
二小班《聪明的燕子姐姐》执教者:乔敏 乔老师讲《聪明的燕子姐姐》的时候,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图片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图片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经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其实一般讲故事第一遍的时候,不应该给小朋友看图片,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三中班《梦》 执教者:蔡云霞
在教学中,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通过启发想象、操作、讲述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通过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先让幼儿说说自己会做什么梦,说说自己的梦了什么;第二环节让幼儿欣赏老师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环节让幼儿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第三环节引导幼儿结合音乐学诗歌采用ppt教学能帮助幼儿较快的理解、掌握诗歌的内容;第四环节引导幼儿仿编诗歌,扩展想象。充分运用课件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交流、扩展联想讲述等活动,引导幼儿创新动脑思维,教师适当的为幼儿提供了创新材料,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尝试着探索创新。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前的准备活动时应丰富幼儿对不同物体特征的了解,猜想不同物体的梦时,应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来想象、讲述,并互相合作创新、交流。在创新活动中教师要适当的抛出问题,逐步提升幼儿创新思考的能力和技巧。
四大班《桃树下的小白兔》执教者:管营
这个故事吸引幼儿,内容浅显,充分扩散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想象还有什
么小动物会收到桃花瓣?这时候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同时注意幼儿想象的合理性,孩子的想像力很丰富,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如果孩子的想象不合理,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幼儿发现动物和桃花比例的问题。第三,经验迁移,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至两片的桃花瓣,请幼儿想象桃花瓣在现实生活中的可利用性,这样使童话故事更贴近现实生活。考虑到桃花瓣比较轻,放在桌子上会飘走,影响教学秩序,所以我用透明的小塑料袋将桃花瓣包好。准备桃花瓣的目的是为了隐性提醒幼儿注意人与桃花的比例问题。最后故事一起讲述的时候,故事太简单,幼儿很容易就说出来了,挑战性不是很强。
杨公苑
2014年3月
第四篇:校本教研评课记录
校本教研评课记录
时间:2014、3、26
授课教师:李延艳
年级:一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月亮的心愿
观课点: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赵生玺 山永琴)
赵生玺:本节一年级语文课“月亮的心愿”,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灵活、形式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及时、具体。
在这节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情感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当学生鼓足勇气回答完问题时,他在等待老师的评价,这时授课教师把信任的眼光给了学生,并且口头赞扬和鼓励,增强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评价有引导。
课堂上,教师设置了一个学习语文情景场,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顺畅时,教师没有粗暴的语言否定学生,反而适当地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引导,将学征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正确的方向,提升了学生的领悟能力。
3、评价有情感交流。
本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评价富有激情,具有真情实感,他用爱心和耐心与学生交流,发现闪光点及时还给学生,使孩子在平等、愉快的数学情景中学到了知识。
山永琴:
1.学生间相互评价,有利于同伴间相互促进、提高。
本节语文课,同伴之间评价形式多样。课堂上同学们能自主探究,乐于合作交流、能大胆地发表同学之间的见解,同桌不断地及时评价,鼓励。
2.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
在这节课堂上,练习题设计有坡度,从练习中突出了学生的自评,反思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情况。
3.小组评价,引起了小组间相互竞争,团结协作。
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首先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以上的评价方式,在这节课上,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看到了希望。只要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好,学生、老师、小组对你的评价就高,好与坏是自己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教师和学生说的。由此我也深深地体验到了开放性的、激励性的评价,它留给了孩子们渴望成功、追求进步的机会和空间,课堂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参与性。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研评课稿
《孙权劝学》评课稿
抚远四中
王艳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的教研活动由我来进行评课。下面我就对王新宇的这节课进行简要点评。
首先,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王新宇的这节公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内容比较饱满,教态自然亲切,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基本完成了预设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效果。我个人觉得王老师本堂课的亮点基本体现如下:
一、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读”贯穿课堂始终。
语文课是基础课,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学生掌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熟悉的程度。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丢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往往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王老师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贯穿课堂始终:初读——译读——品读——悟读。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译读、穿越时空演绎对话等。并且由读通到读出语气停顿,再到读出感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二、充分体现了我校“生动课堂”的教学理念。
王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进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比如:在译读环节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而王老师却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比赛翻译,看哪个组翻译得好。然后用竞赛的方式检测各组翻译效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又能在竞赛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学习的愉悦感。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穿越时空,演绎对话”这一环节中,由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等角色,其余学生读旁白,学生在品读分析人物形象之后,对人物的语气把握得十分恰当,读得入情入境,同时体现了学生的整体合作精神,效果很不错。
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也能展示张老师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素质,这的确是张老师平时训练有方,管理有方。
三、由语气评析到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本文的又一亮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说话者语气来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发现。每一次的诵读都能看到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的深入,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对话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注重基础,实而不华。现在的公开课,谁上得活上得有特色上得花哨谁就能赢得好评。其实上课要以学生的基础和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王老师则抓住文本,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五、王新宇老师的教态大方自然,语言比较有感染力,展现出一个年轻语文教师很好的素质。
然而,任何课堂都没有尽善尽美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我认为新宇的这节课在以下方面有些不足:
一、品读课文的环节中问题设计不够细化,屏幕上虽然显示的是两个问题,但在品析过程中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2)孙权几次劝说吕蒙学习,结果如何?
(3)文中哪些句子揭示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
二、有些知识点还需注意准确,如:“蒙乃使就学”中“乃”字可解释成“于是,就”,与“肃遂拜蒙母”中的“遂”同义。
三、细节上还需注意。如:在黑板上板书应该清晰,有条理。
四、课堂各环节时间分配上还要得当,如:译读环节用时过多,如师徒对充环节可删去。
总之,王新宇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能沉浸在轻松的教与学中。
(读书名言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