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读写结合课 说课

时间:2019-05-12 18:4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雾凇读写结合课 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雾凇读写结合课 说课》。

第一篇:雾凇读写结合课 说课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雾凇》说课稿

——读写结合课

张江霞小语工作室 润城镇中心学校下伏完小 李新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在座的同行进行交流探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雾凇》的说课。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对课程性质的把握,我这样解读本课教材: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科学简洁地介绍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形成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准确精辟,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好课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科学课中学生对云的形成过程的了解,学生已经对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科学认知。但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表达能力尚待提升。

三、说课标

对于中学段的阅读和习作教学,课标提出了以下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6.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7.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读写结合课课型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雾凇的形成原因,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2.能力目标:能选用文中“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语,描述自己眼中的雾景。

3.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雾凇形成的原因,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能选用文中词语,描述自己眼中的雾景。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1.提炼重点词句,还原生活画面; 2.引导语汇想象,丰富语言积累; 3.反复朗读课文,积累内化文字; 3.提供生活素材,激发表达欲望。

文章用语科学简洁,特别是雾凇形成过程一段,我引导学生提炼“弥漫、笼罩、淹没”等几个动词,在朗读品味中还原生活画面,激发学生想象,力求于无形中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感受文章在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方面的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逐层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积累内化文章语言。最后结合当前生活中有雾天气出现较多的特点,提供反映生活雾景素材的图片,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力求使学生达到学生敢于表达,急于表达,乐于表达,自信表达的效果,内化运用所学方法与语汇。

六、说教学流程

依据“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如下流程:

(一)导读:揭示课题,赏景激趣,感受雾凇壮美(5分)1.解题解题,铺垫内容;

首先书空课题,使用彩色粉笔把“雾”的雨字头、“凇”的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两点水两个表字义的形旁标注出来。与此同时,透过字面简单渗透雾凇常识:雾凇就是空气中的小小水滴,在很冷的空气中,凝结在草木等物体上而形成的小冰晶。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从读题开始认真思考。

2.听读欣赏,激发兴趣;

接着播放视频欣赏美景,紧扣学生心理,带领学生乘坐时光快车到松花江畔一睹为快,同时辅以课文朗读的录音,调动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美的兴趣。

3.赞美雾凇,引发情感。

紧接着让学生用词或句赞美雾凇,意在帮助学生积累语汇,引发点燃学生喜爱雾凇、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导疑:诱导质疑,引导探究——了解雾凇成因(7分)1.自主质疑,抛出目标;

学生通过视觉和文字感受到了雾凇的壮美,我抓住这一时机诱导学生:看着如此奇观,你产生了怎样的问题?目的是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拉近师生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2.明确要求,自主学习。

然后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

(三)导悟:交流感悟,研讨释疑——探究雾凇形成(15分)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交流雾凇成因,概括雾凇形成条件; 2.交流文中动词,感受雾气变化过程;

为了学生能够读写结合,较好地完成最后雾景片段的习作,在学习这一段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拎出了文中动词:弥漫、笼罩、淹没……;之后又让其把词还原回句子中,在读中感受雾气的变化;随后交流感受时,又将其拎出来结合生活,结合语境再次深刻感悟;最后通过感情朗读,积累内化文中语言。这样对关键词语多次揉搓,反复咀嚼,辅以形象化的描述,力求为读写结合积累语言作铺垫。

3.交流雾凇形成,品悟作者内心情感。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朗读:一读,体会“镀”字的精妙;二读,体会比喻的妙用;三读,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漫长;四读,感情朗读;五读,积累语言。力求一次一个重点,同时渗透比喻、想象方法的妙用,时时处处力求积累语言,铺垫语用。

(四)导创:选用词汇,创新表达——描写生活雾景(13分)。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我们这儿没有雾凇,但我们最常见的是雾,结合季节特点我力求引向生活,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1.雾景美图欣赏,唤起生活感知; 2.运用所学方法,描述眼中雾景。

布置学生选用文中词语,和着淡淡的乐声,描述自己眼中的雾景。将语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创新语言表达,体验成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功的喜悦,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布置学生课外修改完善习作,目的是在学生交流之后,培养学生学会反思的习惯。

七、说板书 板书设计 雾 凇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弥漫 笼罩 淹没 …… 比喻 想象

板书是微型浓缩的教案,课题是整堂课的眼睛。好的板书不仅要突出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将课题分解,用彩笔标识,力求抓住题眼,激发兴趣。板书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意在直观呈现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弥漫、笼罩、淹没……”“想象、比喻”则是对习作方法的提示。

总之,整堂课的教学,我不仅关注教学结果,更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积累语言,感悟、习得方法。

当然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处理课堂生成的机智有待提高,所以课堂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在此仅作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同仁能畅所欲言,不吝赐教。诚谢大家!

第二篇:雾凇读写结合课 反思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捷径”不便捷 促写有方略

——《雾凇》读写结合课教学反思

张江霞小语工作室 润城镇中心学校下伏完小 李新艳

窦桂梅老师在谈到教师的专业自信时讲道:“现在,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是会写字、会说话,除了具有朗读、写作、书法等更多基本功外,还必须有解读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功力。”但我内心澄明,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是真的,可也必须成长呀。第一次公开上读写结合课这样的课型,纵然上不成,或许也可以收获不成功的经验吧!

最初,我选择了“拿来主义”的捷径。在网上搜来一些名家实录,看了两遍,对比之后选择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想着薛老师的课堂那么轻松,学生学得毫不费力。我就算上得再不好,能差到哪儿去?细化了过程,精心制作了课件,我在自己班课堂进行了实践。没想到后果很严重,开课时,学生就给了我个“下马威”。严重“水土不服”!基于学生本学期《科学》学科对云的形成过程的认知,薛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落实到笔头书写,听写了这样几个词语“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要学生说说对这几个词的了解,学生很自然地就把雾的形成、霜的形成以及这几个词语间的关系阐述清楚了。薛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出,“雾凇,也是霜花,但它不是凝结在地上,而是凝结在树上,俗称树挂。”水到渠成引入了本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的学习。我怕学生说不出,课前还让学生翻看了云的形成,课上依葫芦画瓢,听写后让学生说“雾气是怎样形成的?霜花又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仍然一头雾水,经过焦灼的等待,虽然举起了几个小手,但表达起这样有些难度的科学知识来语不成句,话不成言,好不容易基本搞清,导课却已过去了10多分钟。后面的课堂可想而知,举步维艰,状况不断,等到布置写雾景片段的时候,已经逼近下课,拖堂近10分钟才算草草结课,自己课前写的下水文也不得呈现。一脸囧相的我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与薛老师课堂的孩子真就那么大的差距吗?一定还是我自身的问题,处理课堂生成的功力太欠火候。邯郸学步,学得失去了自我,差得真不是一点点!

课后,老师们也是热心地给我指点“读写结合课怎么能光是说呢?读怎么体现?草草处理写,实在不可取。”“语文课不是科学课,怎么能在科学知识里弯弯绕?”“面面想俱到,结果是蜻蜓点水,什么目标也达不到。懂得取舍很重要!”……听着老师们对课堂问题的直观分析,我纠结了。推翻!重来!

经过取舍,第二次的教学我确定了两个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

2、能够选用文中“弥漫、笼罩、淹没……”词语,来描述自己眼中的雾景。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课堂流程:课题入手,简介雾凇;视听同步,激发兴趣;自主质疑,直入第二节学习。但如何在读中渗透习作方法,指导写好雾景?我又困惑了:记得工作室王育平老师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说过,“教材重组,是最有智慧的读写结合。”《庐山的云雾》应该是指导雾景片段的不二之选,课文第二节围绕总起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写了云雾的四种姿态: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第三节又围绕云雾的瞬息万变,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既有明显的总分的段落结构,又有描写的顺序,还有丰富的想象,排比、比喻手法的运用。对于四年级孩子,雾凇的形成本来理解就困难,一节课拿来两篇课文,我能恰当地处理吗?会不会又是两手空空,丢了芝麻、又丢了西瓜?再三考量前车之鉴,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学校裴老师劝我:你干脆别写雾景了,没法指导,又那么难写。写第三题的造句吧,多创设几个情境,学生反复运用,一样能上出亮点。我又一次困惑了:把目标改成“选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造句”吗?目标会不会太过简单?遇到难题就避开也不是我的本心呀?我又一次否定了。

但裴老师的话点醒了我,“多创设几个情境,学生反复运用”这是王育平老师在《学习表达,从“仿”到“创”》讲座中给我们介绍的方法。我再一次翻开王老师的讲座,细细地品读起来: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句式则是学生有效表达的拐棍。” 语言表达可以对学生要进行分层:“后进生会背诵,中等生会模仿,优秀生能创造。”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

一句句话语像锤子一样撞击在我的心上。对!就这样!给学 小学语文“四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生雾景表达的范例,给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纵然是“模仿”又如何?没有模仿哪来的创造?没有咀嚼怎么能消化?更不可能转化成习作表达的“能量”呀?于是,有了现在的设计。

整堂课的教学,我不仅关注教学结果,更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积累语言,感悟、习得方法。

三次设计,三次实践,每次都有成长。当然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处理课堂生成的机智有待提高,所以课堂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比如:学生有一定的表达欲望,但口语表达的条理性需要训练;能够借用或创造性地使用积累的语言,但重组语言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同仁能畅所欲言,不吝赐教。诚谢大家!

第三篇:雾凇说课

《雾凇》说课稿

柳州市弯塘路小学 陈慧

一、说教材。

《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的极好凭借。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拟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奇特而美丽的雾凇。

(2)通过朗读课文,然后交流。由于充分运用了直观教法和阅读期待,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会大为高涨,不但很快学会生字、新词,将课文读准、读通,而且能迅速进入情境,的学习课文内容。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1)引导学生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时,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严寒季节;(2)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是雾凇形成的一般条件。可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通过重点词反复研读课文,可以明确:雾凇形成的时间是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这个时候的吉林是非常寒冷的;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流经市区时使江面弥漫阵阵雾气,这就让空气中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遇冷后便“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凝结,形成雾凇。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美”。

(1)在品文的过程中,要求通过读将人们对雾凇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2)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 假如你是一名游客,正漫步在这十里长堤之上,你会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你会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呢?……这一环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

第四篇:雾凇说课(推荐)

几年前的小短文,今天突然读到,感慨很懂:

忽然间很,想念已经毕业的学生。那是一群曾今觉得很讨厌,而今又觉得可爱,并且怀念的孩子。

暑假时候,一个学生两次打电话给我,要请我出去吃饭。那是一个被我不知批了多少次的孩子,很调皮,甚至后来有些对他失去信心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毕业了,并没有就此忘记了这位对他很凶的老师。后来委婉了拒绝了他的好意,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前两天,去单位的路上,遇到一群孩子穿着新校服去学校军训,一起朝我喊了声老师好回个他们一个微笑。虽然交汇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几秒,其实有些小小的感动。今天,学生在宿舍发消息给我,关心我的终身大事,说大家都等着吃我的喜糖,呵呵,含糊的回答糊弄过去,勉励了他们几句。看来我不是个失败的老师,同学们都会记得我,并且不是怨恨的记住。人是有感情的,这是从初一就开始相处的一群孩子,整整的三年光阴,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甚至在他们毕业后,回到那个曾今的教室,会产生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谁坐在哪,谁又在哪干过令人捧腹的事„„历历在目。如今,他们都走了,去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开辟人生的康庄大道,我的那群可爱的孩子们,祝福你们。做老师最幸福的是:若干年后仍会被学生记起„„

每位老师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自己教过的、带过的每一名学生都记得住自己,真正感受到桃李满园的芳香。让学生记得住自己不容易,只有在他们成长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老师,他们才会铭记终生。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不管学生成绩好坏,只要你真正发自内心地对他好,学生都会感受到,并转换为动力。是对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最大的褒奖,也是一名教师人生最大的收获。

一、说教材

《雾凇》是苏教四上第七单元的开篇,另外两篇《春联》、古诗两首(《元日》、《江雪》)都是和冬天、春节有关的文章,编者试图通过这三篇文章,让学生通过冬天的美景来体会生活的美好。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三、说目标

课标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在第二学段还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的缓慢过程。

3、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当堂背诵雾凇形成过程的相关段落。

四、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教学目标

一、导入:

板书课题《雾凇》,请同学书空“雾”。教师讲解;雾是空气中弥漫着的像小雨滴一样的水珠,所以是雨字头,书写时为了重心更稳,下面的撇捺要舒展。凇是一种冰花,所以是两点水,表寒冷的意思,像这样的字还有“冷、凉、冻”等,右边的松是他的读音。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雾”是本课的生字,“凇”是一个生僻字,两个都是形声字,出现在课题中,教师可以顺势教学,并让学生归纳、概括掌握形声字的记字方法,也可以适度延伸,说一说认识的形声字,体验学习的乐趣。

2、PPT出示图片,师边诵边出示图片:每到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雾凇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是那么美丽动人。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走进吉林,漫步松花江畔,去欣赏那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设计意图: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配合相关的图片,这时学生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检查预习。

过渡:想要欣赏这奇观,我们先要过一关:

1、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松花江畔 十里长堤 缀满霜花 雾气缭绕 镀上白银 琼枝玉树(难认字,开火车,齐读)

第二组:当年 淹没 模糊(多音字,齐读)读完后学生互相交流易写错字,重点提示“缭”。

2、自由读课文,整体梳理。

请同学们捧起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如果还有不会读的字词,请向同桌请教。读的过程中想一想:雾凇是如何形成的?(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基本的预习习惯,所以字词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基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的检查。本课生字词较多,为了提高识字的效率,在设计时,我将字词精心整合,分为写景的四字词语和多音字两大类,采用开火车,齐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做到读准字音。学生自主交流易错字,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孩子,在主动探究中识字记字,比被动接受更切实有效。学完字词后,再回到文本,自由朗读再一次识记,巩固字词。并提出问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三、交流雾凇形成原因。

1、指名回答。PPT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全班齐读。(随文识字,相机提示“凝”读音,需要强调是鼻音加后鼻音。)

2、原来雾凇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身边有雾凇吗?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为什么没有?生思考、交流、作答,互相补充,师适当点拨、总结。板书:严寒 过于饱和的水汽(引导学生语言表达准确)

3、原来如此,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文中表现哪些词句表现了这两个特点?小组同伴间互相交流。(预设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弥漫、涌、淹没等)指名回答,适当指导朗读。读出“严寒”和“过于饱和”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实际,概括雾凇形成的必要条件,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严寒和过于饱和”的意思,并辅以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帮组学生理解并内化成有感情朗读表达。

四、朗读体会雾凇形成过程。

1、雾凇又是怎么从雾气变成晶莹洁白的雾凇呢?自由朗读“这蒸腾的雾气——银松雪柳了。”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交流。多找几个说一说。师相机点播,出示图片,直观感受到形成过程的“渐变、轻柔、缓慢”。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用感情的朗读,表现出雾凇逐渐变化的过程,先自己读一读,然后组内比读,推荐朗读,互相评价。

4、尝试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主导,抓住关键词“弥漫”、“阵阵”、“涌”、“笼罩”、“淹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最初„„逐渐„„最后„„”相机适当做出一些点播和指导,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进行理解和指导朗读,感受到形成过程的“渐变、轻柔、缓慢”。展开想像,体验形成过程的奇妙。在此教学环节,以读代讲以读促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指名读、范读、男生、女生轮读小组比赛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最后抓住“渐渐、慢慢地、最初、逐渐、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指导背诵,学习按顺序有条理的表达,并积累优美语言,有了前期的大量朗读训练,可以做到当堂背诵。

四、总结课堂

本节课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变化的过程,并且通过朗读体会。下节课让你们老师带着大家进一步去感受雾凇的美丽、神奇。

第五篇:读写结合课

案例

读 写 结 合 课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小学 张柱德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夜莺的歌声》主要内容。

2、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3、赏析例文,巩固学到的写作方法。

4、学生自由写作。

5、赏评习作,修改文章。

教具准备:录音机、歌曲《七子之歌》和《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设计:

一、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二、旧知回顾

1、内容回顾:

(1)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那么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的歌声》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塑造了一个什么英雄形象呢?指答。

(2)几次歌声,各有什么作用?(一诱敌上钩

二、麻痹敌人 三、四暗送情报

五、再引敌人)

2、总结写法: 课文为了表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运用了大量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师生交流:

(1)外貌(2)语言(3)动作

教师总结: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为下文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章的结构特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赏析相关例文,巩固写法。

读文章,感受战争的危害。

看书听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并讲一讲里面主人公的故事。

交流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四、学生自由写作。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战争年代,英雄少年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甚至生命保卫着祖国,在和平年代,在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有没有舍己为人的小英雄呢?课下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的故事,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写一个你最感动的小英雄的故事。写作时要运用上今天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五、赏析

根据学到的写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赏析。

六、学生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夜 莺 的 歌 声

外貌 写 刻画人物

语言 推动情节 作

动作

结构:首尾照应 布局合理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课就是让学生将所学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做到活学活用。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课文,整理出本文刻画人物的三种方法: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让学生理解到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不仅刻画了人物,而且还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结构上采用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其次,通过相关阅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写作特点,并能够灵活运用。最后,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方法进行习作。习作内容我选取了同学们比较熟悉的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的故事。由于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学生耳熟能详,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加上人物描写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习作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下载雾凇读写结合课 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雾凇读写结合课 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写结合课(5篇范例)

    读写结合课: 读写结合课的关键是找好读写结合的关键点,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写作指导点。如:①句式仿写:人教版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火烧圆明园读写结合评课

    火烧圆明园读写结合评课 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进......

    《诺贝尔》第五课时读写结合课

    读写结合”课《诺贝尔》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3.课后收集有关名......

    《荷花》读写结合微课设计(★)

    《荷花》读写结合微课设计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荷花的美。 2、读写结合训练点:了解排比句的写法,并试着运用描写一种熟悉的花的形态。 教学重点:了解排比句的写法......

    音乐读写结合主题教研评课稿(定稿)

    音乐组主题教研评课稿—评《打花巴掌》 这次我们是以“打造灵动课堂,探索有效课堂的教学途径”为教案主题,我认为,从目标上来说,无论是导入、新授还是拓展都体现得比较完整,达到......

    七颗钻石读写结合微课教案

    《七颗钻石》读写结合微课环节设计 教学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 小练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刁青洁 读写结合课“借景抒情”范文大全

    借景抒情 龙口市润新小学 刁青洁 教学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知道适当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作,会给文章时增色不少。 2、掌握借景抒情的基本方法 3、学会简......

    《和时间赛跑》读写结合微课环节设计

    《和时间赛跑》读写结合微课环节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在朗读中品味情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