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几种意识

时间:2019-05-12 23:3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几种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几种意识》。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几种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几种意识

摘要:数学新课程在学科观和知识观上的变化,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探索符合数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模式,凸现数学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特点,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根本,树立超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精心设计教学,这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要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应树立这样几种意识。

一、探究意识 1.对《标准》的探究

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探究,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如,在“基本理念”中《标准》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认真研读这段话,对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对教材的探究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少儿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我的体会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几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3.对学生的探究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注重生活中数学资源开发的意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思考的依据,教师在细心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后,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优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对教材做二次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教师除了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外,还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中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计算机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其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

三、注重学生的发展的意识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树立注重学生发展的意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

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论证他们获得发现、创新的体验。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学会使用模型或其他的表达方法来交流他们的思想。

2.体现数学问题的情境性和可接受性

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应该来自学生的真实水平,使他们可以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扩展学生的知识。为了保证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任何活动的基本水平,要么定位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知识基础,要么定位在一些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上。随着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丰富,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类型的问题情境或更难的应用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

四、预设与生成意识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教师课前需要教学设计,需要预设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预设方案忠实地加以实施,就会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抹杀学生的创造智慧。当现成的新情境和新的课程资源不能和教师预设的结果一致时,仍强行按“预设”方案进行,实质还是在上演“教案表演剧”。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存在,学生往往是凭着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的,这就使得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课堂教学不能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应当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不及的体验。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正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可以这样说,强调互动生成的课程,一定会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一堂好数学课应该是一节不完全预设的课,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多方互动,给人以启发。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实践新课程教学参考).长春出版社,2004.1 3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论坛征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摘要]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设计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重视对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发展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正文]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在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一、传统教学设计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

道。但是,教材里叙述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知识,它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第二、重视知识的最终结论,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重构后输送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其实,学科知识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是载体之上的内容,却不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第三、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表达、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大多是通过课后练习和测验进行的,同时,知识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交流,如果不能够把掌握得知识正确、清楚得表述出来,那么这样的知识学习并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传统的检验方式形式单

一、时效性差、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公平,也忽视了学生今后发展所必需的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的要求。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在现代课程观中,认为好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设计要注意完备性和系统性,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于是在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充满了意义、理解和‘交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

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第二、要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需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就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保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交流与操作训练等方式,使教材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注意创设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内化知识。言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水平,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能力,促使知识内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如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仔细描述所观察的内容;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对话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相互问答和相互议论;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并进行交流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训练中内化知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只有放手让学生在概括定义、发现结论、证明原理、解答习题等训练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及时地修正错误,才能使他人的知识经验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有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习落到实处。

第三、教学设计的目标要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转而变为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第三篇: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已经成为我们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知识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钟的认识、年月日的认识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其中综合性、弹性的知识点,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信息。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下列的问题作出认识的思考。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经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和知识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

(2)在校内外生活和网络上可以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

(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我们以教材为基础,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我们要常常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了四性:(1)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2)是思考性。问题虽与以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3)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对与学生来说的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拓展思维。(4)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体验。

2.讲究实效。

我在教学备课时会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不?(2)如果要合作,哪个知识点要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有哪些情况出现?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得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也注意了这个问题: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我们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建立数模――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但由于教材限于严谨、精炼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而实际上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是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那我们的学生就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和创造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我们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随着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的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四性”

泗洪县第三中学

华伟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渠道。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优化课堂教学抓起。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化课堂教学应有“四性”

关键词:

创新 鼓励 育人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主动学习,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要坚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设计任务要力求创新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想象的翅膀,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设计任务愈是有创新性,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任务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作模仿、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增添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浓厚兴趣。

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任务型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任务的设计体现创新性,教师自身应具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准确地把握任务型活动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创设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宣布过本课学习任务后,不需要把整个流程、诸多环节交代得滴水不漏,应给学生创新提供足够的时空,鼓励学生思考、讨论为完成任务所要采用的措施,确立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环节,这样,学生在进行活动时会积极主动。如在跳高素质练习课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山羊、跳高架、小方凳、橡皮筋、篮球、排球、3公斤负重袋若干,让学生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活动内容,我规定:不管你采取什么措施、运用什么器材,目的只有一个——-锻炼提高弹跳力。任务下达后,各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研究活动方案后,递交了活动方案表,我审阅后,科学地分发了器材,他们充分利用本组的器材,按照自己设计的活动方式津津乐道地实施着教学任务,尽管各组的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使用的器材不大一样,活动的环节步骤先后有别,但是,他们都能充分围绕提高弹跳力组织活动,达到了预计的目的,在欢快、愉悦中创新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实施任务要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发展目标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贯彻这种理念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中产生愉快感、自豪感。任务式教学就是针对这一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让学生由他主到自主,被动到主动,依赖到独立,使学生从根本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师由“教学生学习”过渡到“教会学生学习”,并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自我锻炼中才能受益无穷,轻盈自如地享受终身体育。如:教三级跳这一内容时。我仅仅用了3分钟讲解动作要领,2分钟作示范动作,然后将任务交给学生,我建议学生首先试跳一次,然后针对自己在完成这一动作的过程和成绩,总结、想象、调整、再总结、再调整,学生经过几次试验,20分钟后,每位同学都掌握了三级跳的动作要领和取得好成绩的秘诀。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创造能力,师生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完成任务要注重全员性

坚持任务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考虑到了任务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适合所有的学生,吸引全体学生参加,而不是仅仅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这样,任务型教学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选用分层次教学法,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各班学生客观存在上(A 层次)、中(B层次)、下(C层次)的水平差异,把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设置成熟练掌握动作技能、掌握动作技能、基本掌握基本技能三个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后都能摘到自己的“桃子”,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任务的难度与学生水平相一致,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还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体验。学生只有在经过磨练,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把活动设计成若干种形式,确立不同的要求或难度差异,充分尊重学生意向,让学生自己决定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同时,活动时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层次教学的效果,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热心参与并保质完成一定的任务。如在学习跳绳这一内容时,针对班级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喜爱程度、动作掌握程度,我就设定了上(A 层次)、中(B层次)、下(C层次)三个不同的任务指标,让喜爱和不喜爱的、动作技术好的、差的都能体会到成功,一节课下来,人人都有收获感。

四、评价任务要倾向鼓励性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最突出的是引入了形成性评价的机制与方法。当前,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进行评价时,很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只注重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活动过程的肯定,从而导致只表扬成绩好的“金凤凰”,而忽视了一直在努力去做而成绩却不突出的“丑小鸭”。

活动结果的评价要使学生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更需要得到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明确差距,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不懈努力、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用一个分数,一次成功来评价一切是非常片面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另后,在任务活动过程中还存在只重视对整个合作小组的评价而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和奖励,这也是片面的。因此,应将结果与过程、集体与个体的评价和奖励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对活动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享受成功,维持其学习的长久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真正体会到在任务式教学中,教师起着活动的策划者、促进者和向导的作用。任务式教学要求教师从一个机械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被动者转变成一个课堂活动的主动创设者,从一个现成理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执行者、消费者变成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探究者、引导者。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是该模式实施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能力,并不失时机地客观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终身受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1、1、游正论《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任锡训《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尝试》体育学刊1995.[2]

3、王广虎《体育教学必须走出四大误区》、[成都体育学院院报1998、[1]

单 位: 泗洪县第三中学

联系地址: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三中学 华伟 邮 编:223900 电 话:*** 电子邮箱:shszhw@163.com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昌江县峨港中学 许义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发散性、变通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看问题,挖掘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数学材料的潜在功能,在变化和引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习知识和获取创造力统一起来。

四、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会并掌握数学建摸的方法,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一题多解的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如"字母表示什么"一节中,利用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得到了4种不同表达方式,这一方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七、创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本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能有效发挥例、习题的功能。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乱轻率的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深刻把握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刨根问底,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兴趣特长,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这些本性,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校园生活也有局限性,所以探究性学习既要走出课本,也应走出课堂,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创设课外的思维空间是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如学习了"代数式的求值"后让学生写一篇运用代数式的求值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或编一个能用代数式的求值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愿数学教学能真正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几种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几种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数学作为初中的必学科目,必然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老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要让自己的......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福建省晋江市南湾中学 林文权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合集]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平磊 1、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

    新课程下数学设计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课堂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与途径教学反思 -----------杨毕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标准下作业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正在进行一次语文教学的革命——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而语文教学离不开作业,作业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要顺应语文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浅析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浅析 蒋坝小学 付启春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创造性强,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征的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旨,从“知识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