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研究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研究
——定边县县级课题
阶段汇报
课题负责人:王彦平
2011年9月28日,我校课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研究》被县教研室审批通过并立项,承担此次课题人员主要是我校理化生教研组部分骨干教师,经过2个月的前期准备和研讨、论证。相关的准备工作已就绪,在本学期我组将按照前期的准备和安排,如期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现将本课题介绍如下:
一、实验背景
我校从2007年率先在全县开展课堂改革,其中经历了最初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到“25+20”课堂教学模式,再到“25+20”课堂教学模式,直到现在我校的“双20”课堂教学模式,无不体现着“学习—展示—反馈”的这条主线。虽然课堂教学一改传统模式,但是效果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一定差距。基于此种现象,我组在听评课时,就发现一些较好的课堂其实来源于老师的课堂问题设计,课堂问题的设计如果设计的巧妙、有趣、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必然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而缺乏生机的课改课堂,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课堂问题设计不科学、不实际,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种现象和我们的反思,我们组提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研究》。
1.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对高效课堂的亟需迫切,是我们老师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当然来源于老师的引导。新课改赋予老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只有老师组织得当,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为我们农村学校来说,“课题”这一字眼,起初我们没有多少认识,根本谈不上
研究,也许每个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些心得体会或者问题,都没有系统提出来,并通过自身或者与同事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我校市级课题的顺利结题,才使我们明白“问题即课题”这一高度认识。因此,我们也要通过在课改过程存在的问题,来梳理成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寻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也可以使我们教师明白,课题研究的流程和做法。以便于我校教师能在今后的小课题中懂得如何去研究课题,从而提高我校的教科研水平。
3.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优势有四点,第一,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学生距离近,便于同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二,我们都是青年教师,有着蓬勃的朝气,我们年龄相仿,我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去搞研究。第三,学校提供了优良的平台,我校有13套多媒体设备,可以将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和不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对比起来搞课题。第四,我校与二中建立了“手拉手”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县城老师的送教下乡来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借鉴作用。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强有力的后盾,才使我校课题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二、课题界定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问题设计,问题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手段,它包括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质疑。
1)教师的问题指的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启发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交流与合作探究而设计的问题。
2)教师的问题设计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既有主问题的设计,也有解决问题时的追问,提问要有层次和梯度;既有预设的问题,也有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
3)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是学生主动学习产生的疑问。
4)问题的设计还包括语言的表述和问题提出的时机。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要准确、简练,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问题设计的研究”指的是教师教学设计中为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而采取的相关的办法与措施。它包括:(1)“问题设计”的依据与出发点;(2)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3)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4)问题解决的反馈与评价方法。
三、课题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农村中小学提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的科学方法,有效的为课堂服务,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高效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来提供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技能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研究内容:
1、调查现有课堂教学的现状。
2、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问题设计技巧。
3、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方法和实施步骤。研究重点:
①课堂教学过程问题的科学设计。②课堂教学问题与课本内容的结合。③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步骤。
④课堂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的实施方法。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
1、准备课题(2011.9.5 — 10.30)提出初步构想,组建课题组,报学校科研部门批准。
由王彦平、谷晓慧、杨祖斌老师担任分析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课题组讨论后撰写《中小学现有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2、研究课题(2011.10.30—12.28)设计问卷调查报告,并分析结果,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整理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
由王彦平、谷晓慧、杨祖斌老师结合课题组的讨论结果,形成调查报告,并统计调查结果。由王廷运、梁智老师总结整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方法,在课题组研讨会上讨论并实施。
3、整合课题(2011.10.28—2012.9.28)由王彦平、谷晓慧、杨祖斌老师现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相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实施方案,并指导实验教师上课实践,查找问题与不足,在课题组研讨会上分析再总结。
4、总结阶段(2012.09.28—10.10)由王彦平老师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和收获、成果以书面方式总结出来,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材料。再提交到课题组,由课题组统一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具有较强操作的书面材料。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的引导下,有步骤的操作,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加以研究,在制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总体设计并总结提升。细言之,在课题实施的四阶段中,经过每一个阶段,通过总结、反思、逐步形成资料。
2、调查法:包括问卷、座谈,有目的地搜集能反映教师、学生关于现在此种课堂教学、学习状况的资料加以研究。主要用于设计论证此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与信息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研究归类形成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科学认识,提高实验教师的操作水平,直接应用相关成果,寻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的实效性
本课题主要中小学现有课堂教学角度出发,通过比较以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由教师提出科学可行的问题来牵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
本课题的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同时还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的操作方案。这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实施方案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基础:
(1)、我们组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可以从教师、学生分析教学与学习者的心态和需求。
(2)、我们组有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以及涉及到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老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科的课堂问题设计有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2、条件保障:
(1)、我校被评为市级示范初中以来,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我们每年都派出教师和校干外出培训,同时还请县城教坛能手到我校开讲座和上课,有力的推动了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现在又把本课题确立为县级课题,以本课题的研究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
(2)、理化生教研组教研氛围十分浓厚,不同学科教师交流能够积极参与,且教师与教师无隔阂,而且每位教师业务能力强,科研能力也较强。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结语
虽然我们的课题才开始探索研究,但是我们会积极立足于课堂,研究课堂,我想我们毕竟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将迎难而进,勇于探索,不断实践,负责人:王彦平
课题组成员:白湾子镇学校理化生教研组部分成员
第二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之一——“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
岚山区高兴镇工农小学语文教研组
形式:
教学案例—问题提出—学术沙龙—策略交流—微格教学—评价反思—总结提升—关注生成 参加人员:
组长——丁兴 成员——语文组教师 时间、地点:
办公室 理论依据:
学源于思,学源于思,思维总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问题设计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之中。所以提问要展现思维冲突,形成悬念,调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形成满堂问的局面;问题设计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如果不会降坡引路的话,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这样学生思维受到阻滞,永远无法向高层次迈 进。教研目的:
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如上),使教师能够恰当地应用提问策略,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学习的层次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层面,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研究,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促进研究习惯、研究氛围的形成;通过分享经验,完善自己,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准备:
1、下发活动通知。布置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内容是关于课堂教学提问的内容。
2、布置思考的问题,要求教师按照如下问题准备参与教研,使教研的方向更加明确,解决的问题更加具体,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1)举例说明怎样设计问题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层层提升?
(2)举例说明什么样的问题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分散难点?(3)教学中你设计的哪个问题曾经使学生无法作答,你是如何处理的?
实践研究(教研过程):
本次教研活动共分八个环节,教学案例—问题提出—学术沙龙 —策略交流—微格教学—评价反思—总结提升—关注生成,通过教研最终达到“在研究中反思、在总结中提升”的目的。
一、教学案例:播放青年教师研讨课光盘。全体教师观看,把本节课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二、问题提出:本学期的一节教学研讨课上,由 于老师对“问题设计”的缺乏思考,上课赶着问,随意答。这也是被多数教师忽视的方面,属于共性问题。课堂上当问题设计得太简单、或是太难、或者问题不明确的时候,学生往往不举手作答;有的学生回答的答案如果和教师预设的不一致,得不到教师的评价,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让司空见惯的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学术沙龙:一线教师大多数是经验型的,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理论高度,而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教学也很难提高层次。因此,活动前,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交流,可以结合光盘上的教学案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对问题设计的看法,回答上面的五个问题。
四、策略交流:教研员针对教师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提出具体的问题设计的策略,如:
(1)把问题提在“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跷跷脚就能够着,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层层提升;
(2)问题设计力求揭示矛盾,形成一直认识冲突,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和亚里士多 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哪个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拓展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在探究实验中,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猜想,目的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因为问题而感兴趣,因为感兴趣而积极解决问题。
五、微格教学:现场三组,针对一个策略,用最短的时间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落实一个策略,体验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
六、评价反思:教师针对教学片段进行综合评议,总结提问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使教师在研究中反思,在总结中提升。使教师理论水平获得提高,对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
七、总结提升: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总结教师的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提出指导意见:
如何设计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效率提高?
1、设置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层层提升,由“现有发展区”,顺利向“最近发展区”跃进。
2、设置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延展学生的准确性。
3、设置问题要深浅适度,可使学生思有所得,思有所获。
4、设置问题要使学生因问入情,因情探“向”。
5、设置问题要扣住教材重点,分散难点。设置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梯度,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诱导,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2、广度,设问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3、深度,问题的深浅程度要适当,既不能深不可测,又不能表面肤浅。
4、亮度,设问要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5、精度,科学巧妙的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很高的精度。
八、关注生成:
在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或者在教学案例中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以此作为今后教研要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就是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发展。体现了校本教研的问题性、连续性、发展性。布置骨干教师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备一节课,下次活动观摩研讨。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来教改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已有所改观。课堂上,空泛的教材,机械的作业,几乎成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它们远离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在老师的强迫下单向地传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往往很少沟通,缺乏合作,很少有理解与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空泛的,缺乏策略的。表现为:多灌输式,少启发探讨;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死记硬背,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的设想。我们想通过关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与解决,课堂教学中,研究相关的策略与方法,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的分析
“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问题设计,问题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手段,它包括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质疑。
1)教师的问题指的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启发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交流与合作而设计的问题。
2)教师的问题设计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既有主问题的设计,也有解决问题时的追问,提问要有层次和梯度;既有预设的问题,也有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
3)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是学生主动学习产生的疑问。
4)问题的设计还包括语言的表述和问题提出的时机。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要准确、简练,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问题设计的策略”指的是教师教学设计中为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而采取的相关的办法与措施。它包括:
(1)“问题设计”的依据与出发点;(2)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3)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4)问题解决的反馈与评价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体验,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动机、闪趣、情绪等非智力因素都不再是与教学无关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本课题研究思路:
1、以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为主线带动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和课堂教学实施研究
2、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研究意识的形成研究水平的提升。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利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的问题设计策略,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积极推进我校各学科的课程改革。
研究的难点:以课堂为主阵地和切入口,研究新理念下的问题设计新策略,把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把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使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及时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修正,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六、研究的方法、措施及原则。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研究前,要对学校目前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弄清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的策略;在研究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研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发现有效而又典型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2、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有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更新教育观念,借助理论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3、实践研究法:在理论指导下,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实施过程中碰到实际问题,可以修改方案,调整目标。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措施:
1、作为研究者把课堂实践、教学实录、课堂反思作为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式,做到课题研究常规化,制度化。每次课题研讨,提前确定研究主题,理论先行,实践尝试,交流提高,增强参与研究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争取教育专家理论指导与现场点评,研究过程中及时向教研室汇报情况,及时得到指导。
2、注重学习、培训与交流。结合课题研究坚持组织专题学习,培训与交流。定期发放学习资料,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3、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改进,在实践中提高。
1)人人讲课堂教学比武。每期一次课堂大比武活动,以课例研究带动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学习、实践、交流、锻炼、展示的舞台。
2)认真开展典型课例研究。领导随即推门听课、教研组内研究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诊断式课例研究等。
3)积极组织专题研讨。召开定期专题研讨会。4)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
(三)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课题研究要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来开展研究。
2、方向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落实教育方针,着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师素质,把研究与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3、针对性原则:问题设计研究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科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要针对课堂实际的需要。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起动阶段(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定期交流研讨,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中期成果报告,积累课题研究过程资料)
3、提高推广阶段(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八、预期成果:
1、收集、整理各阶段的实践研究资料,撰写相关教学科研论文,送各级学会参评并获奖。
2、择优编辑教师个人在课题研究过程形成的各种成果,并制订成册,在校内推广。
3、提练问题设计及解决的各种实施策略,形成可推广的科研成果。
4、教师研究意识增强,骨干教师研究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成熟起来,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内容丰富,体系繁杂,已成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论中一个重要分支。从1999年开始我国学者在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设计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对教学设计发展轨迹的回溯和总结,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领域。
一、教学设计本身的研究
教学设计本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模式,新理论发展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影响,教学设计研究的本土化探索,教学设计中某个要素的研究等。
1、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如何确切理解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国内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一般以“过程论”居多,其表现形式是特定的教学设计模式。据此,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会误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几个环节,由此还曾经引发了教学设计和教学论的关系之争。为此,有学者采访了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学院教学系统技术系查尔斯·M·赖格卢斯(Reigeluth C M)教授。赖格卢斯指出: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这一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教学设计”常用于指称过程和结果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确定“教学设计”的含义,但无论将教学设计看成结果还是过程,其根本任务都是为改进教学实践服务的。
2、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可操作性、灵活性,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学者在介绍了自导式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自导式学习的四种教学设计模式:学习依赖型教学设计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型教学设计模式,学生主导、教师主动提供帮助的教学设计模式,自导学习模式。进而,作者认为,自导学习模式是学习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社会中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保证,但是,并不是说只要自导式学习模式,放弃其他模式。实际上,其他三种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时第一阶段的模式可以很快地让学习者掌握一门新学科(或介入新领域),具有很高的学习效率。另外,还有学者探索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针对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
3、新理论发展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影响
近年来,新理论不断涌现,如后现代理论、复杂性理论、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探讨了后结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问题,并构建了后结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国外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和维恩(Winn W)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新理论发展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影响。基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乔纳森从解释学的视角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追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诠释”。维恩例举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结果、元认知发展、情境认知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强调了人类行为不可完全预测的观点,倡导“教学设计者的活动需要发生在学生与教学材料互动之时,而不是之前。这就意味着可以在‘运行中’选择与拓展方法,并对学生所思所为作出迅速反应”。
二、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主要是指把已有的教学设计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领域,2003,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教学设计在各教育阶段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于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媒体的设计等。
1、教学设计在各教育阶段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各教育阶段中的应用是研究的热点,应用的范围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如有学者认为幼儿真正有意义和有实际效果的学习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将来能够迁移的关键,在于经验的连续性和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对于幼儿来说有两种顺序:一是学科的逻辑,二是心理逻辑,但主要是心理逻辑,而心理逻辑更多是教学设计的任务。据此,幼儿园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经验的准备、表达的需要、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对于教学设计理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语文、初中数学、高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中的应用,其文献至少有近百篇。关注比较多的学科是物理和数学。此外,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问题已引起了多方的注意。
2、教学设计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向大众化、终身化方向发展,远程教育成了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教育形态,这种教育形态的发展需要相关理论的运用。为此,学者们探索了教学设计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1)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设计远程教育课程平时的作业。(2)应用教学设计理论设计并开发“网络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3)探讨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原则,有学者在介绍教学设计的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教学过程设计原则、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3、教学设计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从不同视角结合网络课程自身的特性,研究了网络课程开发中遵循教学设计理论的必要性。有学者认为,网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网络课程只是简单的书本搬家这一现象,提出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十大要点,并以这十大要点为根据,开发了《刑事诉讼法学网络课程》等;还有学者认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总体的发展来进行。
三、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科教学的实施迫切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因此,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的文献很多。这里所指的实践研究主要是指各学科根据教学设计理论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由于不同层面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该研究,故不归纳于“教学设计应用研究”,而专门以“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为主题单独综述。除了论文外,也出版了一些以“××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为书名的书籍。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教学设计已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尤其是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除了理论工作者继续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并应用于相关领域外,一线的基础教育教师已普遍关注到需要由传统的经验式备课向科学的教学设计转变的重要性的迫切性。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空间。同时,由于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尚停留于引进和介绍阶段,系统化、本土化的理论研究缺乏,这直接导致一线教师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于实践时遇到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又由于一线教师既缺乏对教学设计理论的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思考,也缺乏基本的教学设计操作规范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科学研究是认真、严肃的工作,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这正如美国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斯所说:教学科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还非常年轻,各种理论观点都带有某些合理性,但每一种理论只能部分把握教学的本质。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模式简述[J].外语电化教学 [2]钟启泉.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J].教育研究.
[3][美]Walter Dick etc.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eduuction(5th Ed.)(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美]William W Lee,Diana L Owens,徐新逸、施郁芬译.多媒体教学设计[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5]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J].开放教育研究.
[6][美]David H Jonassen,钟志贤,谢榕琴编译.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
[7]刘雨昕编译.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性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8]徐晓东,穆肃,余 丽.基于GBS的教学设计的方法.电化教育研究.
[9]盛群力,程景利.教学设计要有新视野——美国赖格卢斯教授访谈.全球教育展望. [10]裴新宁,透视教学设计观[J].中国电化教育.
[11]王兴辉,陈向东,张际平.基于自导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 [12]杨家兴.远程教育情境下的媒体选择与教学设计.中国远程教育. [13]李赫,陈晓慧.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电化教育研究. [14]冯秀琪,钱玲.基于后结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策略.现代教育技术. [15]裴新宁.谁是教学设计者?.全球教育展望.
[16]王丽华.系统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
[17]朱细文.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 [18]张绘宇,孙勇毅,张燕青等.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第五篇: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摘 要: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以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对现代化教学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讨论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使其在课堂教学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松散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以现代化教学为背景,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用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思路对当前课堂教学设计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崭新的视角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最终给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希望对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职称论文。
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分析
可以说,将课堂教学设计应用于现代化教学的实践,目前还算是一种较新的尝试。笔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对部分科目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现对实践的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势
笔者将课堂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于《机械原理设计》和《机械基础》科目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及其应用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效果是好的,是成功的。
1.1.1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等现代教育思想。由于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为宗旨,无论是教学信息的选用与组织,还是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自主权,能够主动参与,并且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学习和提高,这样,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也恰恰符合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
1.1.2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简单地说,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执行的“处方”,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备课活动,是一种更为系统的教学设计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所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分析,使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学习资源提供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大有益处。另外,由于课前充分的设计准备,即使在课堂上出现突发的事件,教师也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启动备用的教学策略,做到对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因此,无论是在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效益方面,还是在增强学生能力生成效益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都不可小视。
1.1.3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讲课与考试测评的分离,认为只有课终的考试评价才是学生是否学好的依据,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甚至走进了“我教我的,你学你的,他考他的”的“教、学、考”相分离的误区,这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而课堂教学设计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进行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时机,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的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使课堂教学思路更顺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融洽,也迎合了现代化教学对课堂“教、学、评”有机结合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无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建构知识都是非常有效的一项教育技术。
1.2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技术更具优势,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仍处于起步尝试阶段,教师对这一教育技术的掌握并不很到位,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所以笔者认为,认真地分析这些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设计技术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1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脱节的问题。即课堂教学设计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活动没有按教学设计程序进行的现象,教学设计是一回事,教学活动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是并行关系,而不是指导、反馈、执行相统一、相协调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对课堂设计过于理想化,片面地追求现代化教学的形式外显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对教学情况把握不准,没有客观地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风格的分析,对教学任务的分析等等。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学设计主要依赖的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因素进行。所以即便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由于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相左而出现课堂教学无法继续的尴尬,从而使教师放弃教学设计的指导,又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工作就变成了“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1.2.2教师对在教学设计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身角色认识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次序。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既想按照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进行,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无奈,致使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定,现代化教学的实施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教师既要做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又要做教学设计的组织者、执行者,还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中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指导的作用。认识了教师的作用,还要有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不断的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在实践中增长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1.2.3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排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从属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使学生失去学的信心,并产生排斥心理。为此,我们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1.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自主获取信息的技能,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接受多重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2.帮助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学习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3.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由教师或班集体共同讨论。4.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5.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并参与同学间的竞争,使学生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成就感。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逐步实施现代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另外,还存在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教学设计执行中断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放,现代教学手段的丰富,现代教学方法的千变万化,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有一些盲目性的选择。而教师在课前的准备确不充分,比如,没有对所选的媒体播放工具的功能进行熟悉,没有事先检查教具是否完备,没有对学生上课前的情绪状态进行了解,没有对学生的前期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进行摸底等等,这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甚至会使课程被迫中断。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分析、解决,为课堂教学设计在现代化教学的课堂上大展异彩而努力。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技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2.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
教学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对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进行整体协调、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科学安排,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决定的。系统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一是做到各个教学要素内部的有机结合,二是实现教学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这样,教学活动程序运行的才能更加有序、更加稳定。
2.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客观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了大量具有客观属性的因素,比如,真实的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知识信息,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从属技能的掌握,现有的教具、教学条件等等。因此,客观性原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要求做到对教学过程中的各因素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从而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客观性的教学资料,使教学设计的目的更具针对性,并在应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
“为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而教”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与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2.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联系的。因此,教学没计要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唤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5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将这种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可行性是衡量课堂教学设计是否优化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可行性就是由教学设计将教学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连接起来,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科学”的作用,使其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际,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设计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2.6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一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干扰性因素,课堂教学的设计不应过于程序化、模式化,而应留有教师现场发挥的余地,充分调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必须是开放性的。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有着极强的个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决定了它的评价标准不可能是一个僵化的教条式的标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也是难以预测的;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不可能涵盖众多的教与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既定的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必须为评价者的评价留有余地。
2.7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和谐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在动态的组合中具有高度的和谐性,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高层次的特征。和谐性具体表现为有序性与波动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具体到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它又表现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教与学互动的和谐,原理引证、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的和谐,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的和谐,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的和谐,超越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的和谐等等。可以说和谐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较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