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两首- 山行 1教案 苏教版
山行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情感目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
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江雪》)
一、引入课题
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二)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
(三)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四)简介诗人柳宗元。(展示第三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
(一)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3.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披文入情
(一)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练习朗读
(二)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三)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四)讨论,升华诗情(展示第五屏步骤二):天气这么寒冷,老翁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渔翁冒寒独钓,无疑是迫于生计,但如此严寒中还有孤舟独钓者,正表明他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柳宗元写这首诗,令人想到他在革新失败后的孤寂落寞而仍不畏缩的品格。(展示第六屏)
[
(四)反复朗读,指导背诵。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中去读。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那大雪覆盖江野的意境,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表达出来。]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记(展示第七屏)
(一)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
(二)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指导书写。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建立音与形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一)继续完成生字的书写。
(二)背诵诗歌。
第2课时(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初读,感受情景
(一)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
[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刘长卿。(展示第八屏)
(三)配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
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
[
(四)反复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熟。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宿”的声母是而不是,“芙”“吠”是唇齿音,“蓉”的声母是不是。]
二、再读,感悟诗意
(一)借助课文插图自读诗歌,看看自己从诗歌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里讨论。
[
(二)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寒、贫)读读这句诗。
.诗的一、二两句中,“日暮”、“天寒”点明了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白屋贫”写出了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境况。“远”字把暮色中的山写得非常形象,“贫”字点出投宿的人家是山村里的贫民。
[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2.第三、四句写篱门外听到了犬吠的声音,原来是在这漫天风雪的夜晚,有人从外地回来了。回来的人是谁,诗句没有写明,但从“风雪夜归”来看,这个人必定是辛辛苦苦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的人,很可能是主人家的人,结句这样写,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展示第九屏)
(三)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想象的画面。
[听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三、反复朗读,指导背诵(展示第十屏)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味道,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二、四句押的是“en”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展示第十一屏)
[
(一)利用上节课交流总结的记字方法,识记本课的生字。
(二)利用灵活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写字教学:先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端正、美观;再让学生描、写。]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会写字。
(二)把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三)把本课的两首诗背给家人听。
六、课外拓展(展示第十二屏)
古诗朗诵会——每个学生准备一两首古诗,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另选的。先在小组进行朗诵,然后全班举行一次古诗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学生理解了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3、你有什么问题?
二、探究学习: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三、拓展运用: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四、作业设计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法和学法:
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4、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探究学习: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 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拓展运用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 郭正洁
3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郭正洁 三年级 班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并书写,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山行”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
3、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这么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三、合作学习:
1、讨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惑:
我还有以下问题不明白,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郭正洁 三年级 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山行。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2、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山行”就是_________________。(3)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4)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3、合作学习:
(1)互相讨论,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近处景色。(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山行》这首诗哪两句写远景,哪两句写近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巩固提升:
感受古诗《山行》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课堂检测:
背诵古诗《山行》。
四、板书设计:
山 行
远 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五、教学反思:
第五篇:3、古诗两首山行导学案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法指导:
目标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指导:
阅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预习指导:
诵读古诗,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理解本课生词,收集有关写春的古诗。目标导入:
1、同学们你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预习,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吗? 导学过程:
一、学习板块
(一)板块一 自主学习: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从景色入手,了解古诗主要写什么.]
展示交流:
1、生字自学情况
2、课文朗读情况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二、学习板块
(二)板块二 学习引导:
1、生字新词意思
2、了解词语大意
3、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展示交流:
1、理解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诗意。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读第二句。理解“白云生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红叶比什么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3.展示交流
板块四: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练习背诵古诗.3、填空:《山行》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
写近景的两句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五、总结提升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导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