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版教材第八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普通版教材第八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密云县穆家峪中心小学张秀荣)
小学语文第八册1-2单元教材介绍
第一单元
一、教材的编排及其特点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我们的军长》《鸬鹚》及两篇阅读课文:《爸爸的老师》《在大海中永生》和练习1。
二、本单元重点的教学要求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继续积累词语;同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写出了我的联想。表达了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过程即我的联想。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抓住课题理清结构
本文的课题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点明了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因此,我们可以以课题为切入口,理清课文大的段落结构,落实本单元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这一训练重点。可以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定会谈到写了天安门广场观升旗这件事。教师点明:也就是课题点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看课题,既然是写观升旗,那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教师引导下请学生说出并板书升旗前,升起时,升旗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文,按这三部分将课文分成三段。
2.抓住课后题,引领重点段的学习
课后习题往往能够体现编者的意图,显现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备课时课后习题可以作为我们撰写教学设计的一个参考。本课课后一题: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紧围绕文章重点段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运用此课后习题做如下设计:
教师依据课后习题设计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并分发自学展示题卡(见下表),启发学生围绕阅读理解的重点,任选一种方式认真自学。(学生自学中,教师深入其间,观察、询问、倾听、启发。)
一、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思考: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自学方式(任选一种):
1.表格式。
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2.标画式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3.文字叙述式。
4.其它方式。
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交流基础上,教师适时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抓住学生的学习成果,再次启发学生认真咀嚼、品味课文,既理解文中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又领悟文章通过看到、听到、想到的描写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导读品味
说起读,似有些老生常谈。因为我们的广大教师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读对于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对于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领悟文章表达形式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越来越多地听到了书声琅琅。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琅琅书声中真正有效的读并不是很多。为读而读、漫无目地的读、毫书层次的读比比皆是。学生们甚至读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然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许还停留在课前的水平。文章要读,但却又不要傻读,如何使读真正收到实效,深入人心呢?就本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抓字词品位
抓住文中重点句段,精工细做,大至内容,小到标点,比较体会,品读感悟。深入理解内容的同时,以实现课堂教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教学结构。如下面这段文字:
广场上,华灯还在闪亮,但已云集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有首都的市民,有来自南疆北国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还有穿着彩色服装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一些外国客人也来到这里,有的还举着摄像机,准备把这庄严的场面拍下来。
教学中,可抓住云集一词,通过换词比较在读中品味这段话的含义,体会来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人多。首先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思考云集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学生会将它换成聚集,那就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再读读,体会有什么不同。这两个词都有许多人集中到一起的意思,但聚集往往是在某种命令下的一种活动,而云集则是一种自发的活动。云集比聚集更多了一份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都有哪些人自发的在天还没亮时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有有还有也这个句式,体会人多,此时,对成千上万一词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2)改写语句品位
文中有一反问句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可先引导学生改写句子,改成陈述句,然后在对比读中体会反问句表达语气的坚定,强烈。
(3)联系实际品位
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例如: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这句话写出了我在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真实感受。从未有过指的是从来没有过,生平第一次。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第一次同成千上万的观众一起看,第一次参加真正由国旗班武警战士升国旗的仪式。因此我又怎能不激动兴奋?在理解中还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屏住呼吸,心咚咚地跳是怎样的感觉,该怎样读?在此基础上,再读,激动兴奋的心情自然能够体会和表达。
4.积累词语
本文中出现了()的()这一形式的词语,首先应依据课后三题,引导学生填空,积累文中词语。在此基础上,为了丰富学生积累的词语形式,可以作如下处理:洁白的手套可以说成手套洁白,闪亮的步枪可以说成步枪闪亮,再读文,到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这样说说?学生在读文过程中找词语、进行改写练习,既积累了文中原有的词语形式,又在变换说法的过程中丰富了词语的积累。
5.读写结合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空白点、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像、发散,进行阅读性的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练笔内容),以练笔促阅读,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阅读的效率。本文,也可以抓住文中升旗过程中想到的部分,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练笔。在学文的基础上可出示句式:望着国旗,听着国歌,我仿佛看到了。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我们的军长》
课文简介: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军长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陈毅军长平易近人,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陈毅军长受到小赵阻拦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学习陈毅军长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联系全文及有关资料,理解那就更没错了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陈毅军长的爱戴、敬佩和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是对话多,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故事情节清楚,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多读书少分析。教学时,可以通过自读、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理解人物语言中表达的意思,感受人物的好品质。如对小赵的语言描写谁也不行!这是我们的制度!上后台也要从外边绕。联系文中对他的介绍,只有14岁,参军才半个月,读出孩子气和认真劲。对军长语言的描写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引导抓住关联词语,体会陈毅军长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2.想像写话,加深理解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空白点、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像、发散,进行阅读性的小练笔,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结合,有助于极大的提高课堂的阅读效率。本文中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小赵吐了吐舌头,愣了一会儿,又摇摇头,说:不对,我拦住他,他不但没发脾气,还表扬我呢!教学时可以抓住此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老张说来的人正是陈毅军长,可小赵想了想却怎么也不敢相信。文中只对小赵的语言进行了描写。那么小赵当时又会想到了什么,你能发挥想象,写下来吗?同时出示句式:小赵吐了吐舌头,愣了一会,想于是他摇摇头,说:不对,我拦住他,他不但没发脾气,还表扬我呢!
3.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文章结尾那就更没错了一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更没错了是指陈老总所特有的,是他一贯的作风有更深刻的体会,更真切地感受呢?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入一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的体会。
如:1949年5月10日。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的一间简陋的会场里,陈毅司令员正在向部属讲话。他声色俱厉地批评一些干部战士目无纪律的行为,声称要是到了上海,二次再犯纪律,可别怪我陈毅不客气!
教师可将这些补充介绍给学生,也可提供阅读资料供学生自己阅读,还可根据学生家中情况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交流理解。
4.抓住题目,创设悬念,感悟写法
题目为《我们的军长》,可文中对军长直接描写的语句并不多,只有这么几处: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小同志,劳你驾,请把这个交给你们杜队长。小鬼,你执行命令很认真,这很好嘛!刚才是我们不了解情况。文中大部分笔墨都用在写两次的对话场面上,一是陈毅军长和小杨小赵的对话,一是小赵和杜队长、老张的对话。因此,因该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前者为正面描写,后者为侧面描写。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为我们的军长,可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小赵,这是不是跑题了?当然也可以在学文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可文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老师再杀个回马枪,把问题抛出来引导思考讨论。
5.练习分段
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鉴于本文特点,我觉得还是将这一训练放在理解课文之后。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在学文过程中又知道写了两处对话场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整体读文分段,更有针对性,更能有的放矢。
《鸬鹚》
课文简介:课文记叙了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文章充满了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应该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弄清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想:
1.板书课题,补充资料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共同点,也就是都有鸟字旁,由此引出鸬鹚是一种水鸟,并可出示关于鸬鹚的相关介绍资料,在学文前对鸬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读文兴趣。
2.抓住关键词,理清段落结构
引导学生读文,抓住最后一句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理解恢复一词的含义,就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从而由现在湖面的平静得出湖面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到平静的过程,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段,也就是按照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的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段细读。
3.运用课后习题中的表格,引导自主读文
教学时,运用课后习题中的表格,让学生边读文边填表,在读文过程中填表,在填表过程中思考,真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表格如下:
捕鱼过程渔人动作、神态鸬鹚动作湖面情况
捕鱼之前
捕鱼之中
捕鱼之后
自主阅读填表后,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4.抓住重点字词,显炼字之功
《鸬鹚》一文,对人和事物的描写,显示出作者非凡的炼字功力。几只又小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形象地描绘出停泊在远处的几只小渔船的形态特点。浮字用得极为精当。它准确地说明渔船之小,船身之轻,因而吃水之浅。可让学生换词比较读,学生可能会换到漂停,这时,可以让学生将换到的词放回句子中再读读,在比较读中体会原文用词的精当。如果用漂停等词显然与原文的轻巧、动态不相符。
再如,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句中的抹字,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字眼,它不仅指明了让鸬鹚下水的独特方式,而且活现了渔人动作的敏捷、轻盈和娴熟。它简直让人觉得那竹篙似到未到之时,鸬鹚就到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可见鸬鹚与渔人配合得多么默契,鸬鹚又是何等训练有素和服从命令。从这个意义上说,抹字,如同指挥员下达的一道命令。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换字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精当。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改用扫、排、拨之类的字眼,就逊色多了。
文中像这样精当的用词还有多处,如悠然、站、忽然等词,都应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其精当的用法。
5.注重读中想象
本文写得非常优美,随着渔人捕鱼状态的变化,似乎在我们的面前铺展开来一幅幅的画面,这画面或恬然幽静,或紧张喧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将静止的文字活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图像,想象那一幅幅或静或动的画面,感受渔人的悠然与鸬鹚的训练有素。因此,我们既要给学生留有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可通过动情地描述、形象的画面、变换的音乐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本单元共有三篇精读课文《松鼠》《沙漠里的船》《山沟的孩子》和两篇略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比金钱更重要》及练习2。
单元重点教学要求:
1.掌握本单元31个生字及新词。
2.进行积累词语、朗读、默读、背诵、自学填表等阅读能力的训练。
3.进一步揣摩课文的写作顺序,领悟文章写法及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建议:
《松鼠》
课文简介: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能说出理由。
1.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猜谜引入:教师可出示一则谜语,谜面为松鼠的特点,谜底就是松鼠,猜谜的过程中板书课题。
动画引入: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动物朋友,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松鼠的画面。看完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才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引入不仅为激趣,更在随后地说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增强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质疑引入:板书课题,关于松鼠,你想了解些什么?
无论哪种引入的方法,无非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读文交流后板书:外形、活动、搭窝、食物 引导:如果将课文分成两部分,你认为可以怎么分,为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概括为外形和习性两部分。这样的话,学生不仅仅是给文章分了段,还在分段的过程中领悟了文章的成文结构,便于后继学习。
3.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写法特点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有以下写法特点:结构上属于总分段式,先总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再围绕这一点作具体描写;描写方法上注重通过形容性的词句将松鼠的外形写的形象逼真。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体会的。
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外形)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再读,边读边圈画在对外形进行描写时写了松鼠的哪些部位?在此基础上出示下面这段文字,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长着四肢,小面孔上有一对小眼睛,身上有毛,还有一条大尾巴。
那课文又是怎样将松鼠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呢?再读,边读边标画,体会文中的表达方法。
然后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领悟本段先总后分这种结构方式。如齐读第一句,指名读后面内容。
4.导学第2自然段,自学3、4自然段 2、3、4自然段结构相近,均是在介绍松鼠的一种生活习性。因此,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3、4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通过读使学生明确是写了活动特点和活动时间两方面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方面内容以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
活动活动特点灵活
活动时间夜晚
同时抓住只要就这一关联词体会松鼠的灵活
学习第3、4自然段,可让学生自读或小组合作学习,仿照上例,自主设计表格展示学习成果
第3自然段 搭窝搭在哪高大的老树上
怎么搭先再然后还
作用又暖和,又安全
第四自然段:
食物吃什么
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怎么吃直着身子、坐、捧
储存食物秋天,塞到;冬天,寻找
需要说明的是,自读课文,填写表格,只是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一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文中重点(如第三自然段中的搭窝过程),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朗读,比较、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的写法特点。
5.拓展练笔,课外延伸
仿照课文写法将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给大家。提倡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沙漠里的船》
课文简介:这篇课文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因而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本领,继续学习按不同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导言,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你们知道骆驼与其它牲畜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吗?(驼峰)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骆驼吗?这节课我们学习7课《沙漠里的船》。
二、以课后习题中的表格为依托,引导自学
沙漠环境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
宽广无边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师:以前我们曾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今天这篇课文的许多知识(指板书)也都可以用这一句式练习说话。先由老师做个示范,因为骆驼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望到很远的地方。就这句谁能换种方法说?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因为所以因为所以
师:还有5句(指板书)随你用哪种方法,任选骆驼的一个特点来说。
学生练习说:
师小结:刚才我们进行了说句子的练习,我们知道这些句子都由表示原因和结果的两部分组成,但同样是因果关系,在表达上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学了就应灵活运用。
练习朗读,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是怎样适应沙漠生活的。
三、整理知识(采用填图法)。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骆驼的简图,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填。
印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骆驼简图,要求写出骆驼的各部位名称及作用。
师小结:因为骆驼有许多生理特点,所以有许多特殊的本领。那么,骆驼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
四、运用浏览课文的方法,快速学习后三个自然段。
1.提出浏览要求:概括出骆驼的本领,用﹏﹏画一画。
2.找到后,同桌讨论是否正确。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教师小结:因为骆驼有许多生理特点,所以有许多特殊的本领,因为有许多特殊的本领,所以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被称为沙漠里的船。大家看课文的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五、课外延伸,说动物的美称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类似于骆驼这样的美称吗?
学生讨论,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举例。
例:森林里的医生啄木鸟和平的使者鸽子等等
六、课堂总结,感情延伸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大沙漠?有谁坐过骆驼行走在沙漠里?是啊,在无边无际,无人定居的沙漠里,骆驼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载着人类穿梭在风沙之中,从远古走到现在,在驼铃的叮当声里,驼来了西方的文明,驼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骆驼是为沙漠而伴生的生灵,有骆驼在,沙漠就不再孤单,有骆驼在,人类行走天涯就不再遥远。孩子们,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能到沙漠中去,你一定要体验一下骑骆驼走天涯的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的快乐感觉!
《山沟的孩子》
课文简介:这篇散文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山沟的孩子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的语言很美,极富感情色彩,因此教学中要重在朗读。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学生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去上学的?山里的孩子去上学遭到了哪些困难?那应该怎样读?
另外,可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加强训练。比如,同桌互读、那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老师音读、问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1.引导学习写景内容
(1)比较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写景的部分: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
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
(2)体会,从这些对山沟特有景物的描写中,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
(3)这样写是不是重复?(生动地把山沟特有的景物描写出来)
(4)从这段的描写中你还了解了什么?(山区生活贫困,条件十分落后)
第二段: 1.默读课文,你能读懂吗?山沟里埋藏的那把能够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到底是什么?(勤奋刻苦地学习)
2.思考:山沟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刻苦地学习?(改变)
3.品读:山沟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灿烂的黎明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朗读:充满信心和希望,仿佛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要怀着坚定的信念朗读。
4.小结:山沟的孩子为了使山区脱贫,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不怕天黑,不怕困难,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
第二篇: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整体教学设计
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分析] 教材中涉及的人物,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残疾人、普通人,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执着奋斗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中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几篇课文所涉及的观察和描写人物方法,学生不易把握,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加以体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设想]
1、知识链接。师生共同查找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如,伽利略、亚里士多得和罗丹等)的图片及生平资料,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主人公乐于追求、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充分读书,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设计与文章写作特点相关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目标]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辩论、宣布、清澈、一丝不苟”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学习课文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4、学习文中人物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教学流程]
一、展示交流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所收集的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建议
(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以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初步感知文中人物。
2、反复读文,思考:伽利略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家,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3、交流讨论(要点:伽利略善于思考、执著追求真理、勇敢)。
4、回读全文,交流: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5、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伽利略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6、随文练笔: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二)《全神贯注》
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客人到家中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本文是略读课文,应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感受罗丹的忘我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可参考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一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默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自读探究(了解主要内容,画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交流研讨(交流对画出句子的感受,讨论读了最后一段的体会)、回读整合(有感情课文,小结学习收获,拓展阅读)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二是以人物全神贯注的精神为主线,先弄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重点抓住罗丹工作时的语言、神态、动作,通过讨论感受和反复读文来感受人物的品质,然后联系实际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体会。
(三)《鱼游到了纸上》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教学中,在品味语言的同时,要引导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这位青年的初步印象。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读了句子之后的体会。
3、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平实之美。
4、随文练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六、七、八自然段内容和文中插图,想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围绕着聋哑青年作画的专注态度和画技的高超,老人、青年和小孩是如何赞叹和议论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父亲的菜园》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本文为略读课文,应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
1、根据课题,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2、自主读文,圈划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思考为什么文题叫“父亲的菜园”?
3、讨论交流、质疑问难。
4、读文,摘抄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
四、课外拓展
1、课外查找并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2、在我们的身边,一定也有很多执著奋斗的人,选择其中一位,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他(她)的事迹。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谈
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谈
岭背中心小学:陈素勇
一、本组教材简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单元教学策略:
四、单元教学指引:
五、单元学法指导:
六、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校本教材教学设计
第一周:成语、古诗《长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长歌行》及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突兀森郁和重重叠叠五个成语。
2、激发学生朗读、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诵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熟读会背。教学难点:背诵诗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并能用好宝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诗人也正是告诉小朋友要学会珍惜时间。
2、板书课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
3、齐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长”和“乐”都是多音字。)
二、学习《长歌行》
(一)一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读
2、抽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
(二)二读诗,划节奏,读出韵味。
1、划上节奏依节奏读。(提示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2、练习读
(1)、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朗读,比赛读(个人、分组、男女),师生评议。
(3)、师生合作朗读。
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你们欢迎吗?
(4)、生生合作朗读。
咱们合作得真愉快!下面请同桌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一读这首诗。
(三)读诗,了解代乐府民歌,明诗意。
1、老师简介乐府诗
2、学生自学诗后注释、译文、简析
3、师生合作读诗歌和译文。(师一句,生一句,交换读)
师描述:你看,那园中的蔬菜一颗颗长得绿油油的,那早晨的露水正等着太阳来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世间的生命,这一草一木。也正是无私的太阳让世界有了如此美丽的光辉。大家猜猜老师描述的是哪一句?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猜。
三、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课件播放画面:春天百花盛开、阳光灿烂;秋天草木枯萎,河水向东奔腾;一个小小孩在家中埋头苦读的画面。请你为每一个画面配上相应的诗句朗诵。
2、学生自由背诵,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6、学生展示背诵情况。课件出示,根据意思写出成语。():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平的如同一面镜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
1、学生读意思,试着说出成语,老师在打出答案。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突兀森郁、重重叠叠)
2、学成背诵成语。
老师当堂检查学生的背诵古诗、成语的情况。
1、小组内检查。
2、组长抽查。
3、老师抽查。
第二周:成语、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熟读会背。教学难点:背诵诗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2)明诗意,感情读。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朗读全诗。背诵全诗。背诵成语。
课件出示,根据意思写出成语。():物体的表面颜色不纯净,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形容非常疲乏。():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1、学生读意思,试着说出成语,老师在打出答案。(斑斑点点、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2、学成背诵成语。老师当堂检查学生的背诵古诗、成语的情况。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我来讲如:《三顾茅庐》。
2、三国故事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第三周:成语及古诗《七步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
2、背诵古诗及成语。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点题、读题、题意
二、读诗(1单读解难字、意,2单,3全)
三、解诗意
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理解,然后跟同桌说说,再告诉老师。学生理解喜欢的诗句,师适当出示挂图!引导,全诗梳理!
四、让我们走进诗,走近作者,去感受他当时的内心情感:煎(妒火,迫害等)泣(潸然泪下,小声哭,暗自流泪)挂图理解
想到什么而哭泣:情同手足——小时候一起„„(绝情)当摔倒时,被其他孩子欺负时,是哥哥„„(痛心)
现在,哥哥为了王位竟要迫害同胞的弟弟,忘了亲情„„.植:(悲愤,气氛,悲痛欲绝)
五、兄弟应该怎么相处?哪句是劝诫人们不要兄弟相残的句子?
六、背诵,默写这首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警示人们的诗。
七、熟读并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骨瘦如柴:形容消瘦到极点。
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走街串巷: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或各个角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第四周:成语及古诗《滁州西涧》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作者背景 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诗以山水田园诗著名,风格高雅闲淡。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写的是诗人暮春郊游之所见所感。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三:【注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在滁州县城西。据欧阳修说,西涧无水,大约在宋时即已淤塞。
怜:爱怜。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黄鹂:即黄莺。
深树:树丛深处。
野渡:野外的渡口。四:赏析
1:找出第一句诗的文眼,诗人对幽草是怎样的感情? 答;文眼——独怜感情------喜爱(从独怜可以看出)2:诗人对黄鹂是什么态度?
答;毫不在意(从“独怜”中可以看出)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安贫守节,洁身自好。
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诗中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写照,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五;主题
这首诗描绘西涧晚潮时雨中的美景及恬淡幽静的意境.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情怀。
六、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若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见死不救: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愚不可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我来讲如:《火烧连营的故事》。
2、三国故事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第五周:成语及古诗《敕勒歌》的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三、朗读指导: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六、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多灾多难:指灾难深重。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折不扣: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第六周:成语积累及《塞下曲》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及成语。
二、教学目标:
1、背诵成语和古诗。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五、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枯枝烂叶: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聚精会神: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我来讲如:《赤壁之战的故事》。
2、三国故事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第七周:成语及古诗《游子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能够默写全诗。
2、背诵五个成语。[教学过程]
一、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你先自已轻轻地读或者哼,或者吟唱这首诗三遍。
二、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三、想象诗境,体会母爱
这首诗中哪几句是诗塑造了慈母的形象,哪几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小结:母亲那细小的动作,周到的考虑和谆谆教侮,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慈母的形象。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你们觉得画怎样的一幅画,才能表现这句诗的意境?画中应画些什么?
诗句中的“小草“指什么?“三春晖”又指什么?那么诗人指的仅仅只是这些吗?(“寸草心”指儿女微小的孝心。“三春晖”比喻母爱。)
是呀,这如小草之心的儿女,无论如何也难以报答像春天阳光般广博而温暖的母爱。你看在诗人心目中母爱是多么地伟大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大家再来读一下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
四、背诵课文
五、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模模糊糊:思想上不清晰。
以防万一: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万一:意外变化。断断续续:时断时续地接连下去。
歪歪斜斜:由震颤的状态所引起的不整齐,或属于颤抖的人或物的特征的状态。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速:邀请。第八周:成语及古诗《凉州词》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凉州词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和成语。2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背诵古诗。
五、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
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来讲。
2、三国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第九周:成语及古诗《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背诵古诗和成语。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读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四、品读诗句。
1、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
2、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3、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4、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攻其不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其:代词,指敌人。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 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声:声张。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腹背受敌: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腹:指前面;背:指后面。第十周:成语及古诗《竹枝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背诵古诗、成语。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唳:鹤叫声。兵贵神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神速:特别迅速。突然袭击: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
神出鬼没: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出:出现;没:消失。
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桃园三结义》我来讲。
2、三国故事《桃园三结义》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
第五篇:冀教版第八册第一册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Lesson 1: Ping-pong and Basketball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pign-pong, basketball, shorts, T-shirt, sport, runners,能听说读soccer, either..2、能用“What sports do you play?”及答语“I play„„ ”进行问答对话。
3、能用英语表达“有什么东西”和“要买什么”。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具学具】:生词卡片、运动卡片、兵乓球等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Class opening and review1、Greeting.2、用“What’s your favourite _____”熟悉学生的爱好。
二、New Concepts1、出示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实物,学习badminton, ping-pong, soccer, basketball.Ping-pong is a sport.Basketball is a sport, too.Ping-pong and bdsketball are sports.2.出示运动卡片,提问“What sports do they play?”学生加以回答。学生走到学生中,指名回答“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3、放录音第一部分,学生小声跟读。
4、教师走在学生中间说:“I always wear a T-shirt, shorts and runners to play ping-pong.指几名学生加以提问“Do you have a T-shirt? Do you have any runners? Do you have any ping-pong balls?”让学生加以回答。
提问并回答完后教师说:“That’s okey.We can buy some runners,a T-shirt and some ping-pong balls.并且以”What do you need to buy?”提问,找些学生回答。
5、听第二部分的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6、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游戏“Guess words game.(1)A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运动。
(2)B组学生问A组学生“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A生回答:“Guess!”
B生开始猜,猜对A生手中卡片所写内容时,A组学生把纸片交给B组学生。等B组全猜完时,教师看B组的用时,A、B两组学生交换角色,重新开游戏,用时短的一组获胜。
三、Class closing
1.Tell your mother and father what you have learn today.2.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s?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