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入教学设计的思索与实践
导入教学设计的思索与实践
摘要:悬念导入法的好处是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悬念的制造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状态。
关键词:导入 激情 故事 悬念 情景 诗词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的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入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的开始,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来。所以,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因此,在教学中要因课而导,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入语,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包含生命的激情,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激情式导入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法。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设计精彩的导语来导入新课。这样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生活中时时有感动,处处有感动,它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可以是一种场景,如果你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教师的批评可以给你感动,妈妈的唠叨可以给你感动,甚至爸爸的背影也可以给你感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他是如何被父亲的背影感动的。我认为,当学生听完教师的这段激情表白后,一定会为被教师的情怀所感染,一定会很快地投入学习之中。
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
二、用鲜活的故事情节,带领学生走进教学课堂
故事,是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的,甚而至于有些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总是神采飞扬,个性慢慢。有的人常常陶醉其间,乐不思蜀。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语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听教师讲故事自然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上运用故事性导入语,还是非常合适的。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然后引言导入新课。设计这种导入语,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且对学生而言要颇具吸引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这种导入语的作用。
三、设置教学悬念,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成长
悬念导入法的好处是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悬念的制造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中,我这样给学生设计一段导语:一对非常要好的同学,为了珍视彼此珍贵的友谊,互相赠送心爱的礼物。一个同学把她爸爸从非洲带回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另外的一个同学,她妈妈得知后非常的生气,逼她要回羚羊木雕。你说她该怎么办呢?
通过悬念,让学生简短讨论,因势利导地就进入课文的学习。但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悬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创设教学情境,感受美妙的学习氛围
中学生对过去的事特别感兴趣,而课文作品中都记载了许多历史中的事件,因此,通过对作品历史背景的分析导入新课,常常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陈涉世家》等历史题材的古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背景,理解了秦朝的暴政和酷刑促使农民的起义,懂得官逼民反的道理。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有必要给学生讲清范仲淹的遭贬经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范仲淹的豁达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
五、利用诗词对联,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对联、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它,虽然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引用了“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诗句俗语,再次让学生感知人间的冷暖。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引用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感知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
诗词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的学习不无启迪,它不仅为我们导入新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还可以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思古幽情,营造出相当好的课堂氛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总之,新课的导入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好的导入语对学生学习新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导入教学设计
《导入》教学设计
句容市石狮中学 吴德琴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以新课改的精神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方式,通过对范例的剖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综合实践等环节,掌握在制作动画时导入所需的图片、动画和其他Flash文件中的元件以及运用引导层实现物体沿轨迹运动的动画效果,并能采用恰当的动画方式表现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应用。
二、教材分析
导入是苏科版信息技术(八年级)第1章动画制作第3节制作计算机动画的第3点内容,引导线动画时对导入进行的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有:导入图片、动画和其他Flash文件中的元件;添加引导层和引导线,制作引导线动画。本课是学完逐帧动画、运动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之后的后续课,在Flash动画中,使用引导线是在运动渐变动画的基础上,添加引导线,控制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呈现现实生活中沿着一定的轨迹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本课是初步尝试,但它在Flash动画制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和操作技巧,通过前面的学习,对Flash软件已经不再陌生,虽然学生在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学生对Flash动画制作兴趣普遍比较浓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掌握导入图片、动画和其他Flash文件中的元件
(2)了解引导层的概念及其作用。能够在引导层中绘制对象的运动路径。掌握对象吸附的操作。
(3)能够结合文本信息采用较为合理的动画形式创作出简单动画作品,实现信息的再加工。
2.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导入,剖析范例,了解导入的意义,了解引导层的添加及引导线的作用,激发创作欲望。根据动作设计,掌握导入图片、动画和其他Flash文件中的元件的方法,掌握引导层动画制作的思想与方法及过程。根据主题进行选择来创作动画作品,激发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的再加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3.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践操作和评价作品,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导入动画和其他Flash文件中的元件,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
难点: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元件的中心点必须与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对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探究”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主要采用范例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法,设置三层任务,即基本任务、巩固任务、拓展任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自主研究不同引导线效果制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帮助学件,与同学交流等方式完成任务。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学课件、学习资料、学习资源。
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对比四个蜻蜓动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导入”——导入图片、动画和其他Flash文件中的元件。
(二)新知——导入。
1、导入图片——为蜻蜓动画添加背景层。
对比两个蜻蜓动画文件,剖析时间轴。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一。
学生演示
2、导入动画——制作飞舞的蝴蝶动画。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索制作,完成任务二
教师释疑。
作品展示。
3、导入其他Flash文件中的元件。
教师讲解演示。
学生巩固练习,完成任务三。
(三)新知——引导层动画。
1、情境创设
(1)、对比两个蝴蝶飞舞动画
(2)、分析源文件,蝴蝶沿着某种曲线运动,剖析其实现效果的原因。
(3)、导入新课
如果想让场景中的元件沿着曲线运动,可以通过创建一个特殊的图层——引导层,添加合理的引导线来实现动画效果。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引导线动画的实现过程,体验其效果。
2、讲授新知
(1)、基本概念
引导线动画:使一个对象沿着一定的不规则的路线移动的动画。
引导层:图层图标为,用来放置引导线。
被引导层:图层图标与普通图标一样为,在普通图层上面创建引导层后,普通图层就会缩进成为被引导层。
引导线:引导一个物体沿着不规则曲线运动的路径。
[制作要点]
创建引导层—→在引导层绘制引导线—→在被引导层创建动画—→按Enter键播放动画—→按Ctrl+Enter组合键测试影片
(2)、布置任务
任务四:小组合作,制作蝴蝶引导线动画。
(3)、师生互动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完成。
3、分析任务,巩固新知。
(1)、对部分学生作品展示评价,分析问题。☆思考题
(1)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解决?
(2)元件能够沿着曲线运动,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3)引导层与被引导层有什么关系?
(2).巩固新知
[要点1] 引导层与被引导层关系:引导层一定要在被引导层的上方
[要点2] 在引导层绘制引导线:强调引导线不能是封闭的,要有起点和终点,且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线条必修市连续的
[要点3] 在被引导层创建动画:强调在被引导层中将对象吸附到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为能成功吸附,可选择“对齐对象”工具,指向元件的注册点拖动
4、创作动画 应用迁移
(1)、创作动画
任务五:制作太阳围绕椭圆轨道运动的动画。
(2)、交流学习
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遇到问题可参考资料或请教教师、同学。
(3)、展示交流
师生评价
(四)、课堂总结。
第三篇:导入教学设计
导入:回想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旧的经济形式瓦解;洋务运动——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但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了艰难和曲折。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7课,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请大家把书翻开到30页,首先来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状况。结合材料与书上第一幕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张謇的纱厂属于何种性质?他创办纱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具有怎样的有利客观条件?(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从这则材料与问题当中归纳一下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甲午战争战败后,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根本无力再投资兴办新式企业,失去资金支持的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工业。同时,过重的财政负担使得清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放松了对民族资本的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也有很多爱国的民族企业和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矿厂,抵制洋商洋厂,民族企业由此得到发展。从1895年到1911年,全国的厂矿企业和总资本的增加,特别是民族企业和总资本增加迅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但是由于资金不足,重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民族工业无法与外国资本抗衡。
随着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到民国初年,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北洋政府也执行了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在社会环境方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基础,面对越来越多涌入中国市场的洋货,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在外部条件方面,1914-1918年的一战,使得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些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于是,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短暂时期。
在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让我们通过几则材料看一看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找学生起来阅读资料,回答概况)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厂矿企业和总资本急剧增加,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黄金时期有其鲜明的特点,让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俗话说盛极必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也没有逃离这个规律,在其发展到黄金时期之后,迎来了短暂的高峰,随后便在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之下不断萎缩。通过刚才“黄金时代”的学习,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幕请大家结合导学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民族工业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历程,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至此,我们已经学习了民族工业从产生到发展,经历黄金时代发展到顶峰,又逐渐萎缩的全部历程,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影响中国近代民主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畅所欲言,想到哪些就可以站起来回答。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索(最终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索
摘要: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找出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实践,思索,问题;对策
正文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创设情景,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再如在《信息的下载》伊始,我结合语文课中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播放有关维也纳的文字、图片的PowerPoint的幻灯片,再结合数学课中的《年月日》播放有关年月日知识的电子报刊,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了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学的感情。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策略。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但什么是信息素养呢?
新课程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还处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应用水平也停留在那个阶段,所以对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问题一: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不明确,很多学科教师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还停留在辅助教学工具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课堂演示,将黑板电子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没有达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课程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
对策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让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并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欣赏、游戏软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了解信息技术重要性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在中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既可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又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课程全面整合,才能让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问题二: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意识、情感层面还没有深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重视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学习,由于课时少,学习时间短,很难达到比较熟练应用的程度,更难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情感层面的培养。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热能,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了解不深,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对策二:以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仍是很重要的,是形成信息素养的前提与保证。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问题三: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将信息素养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关健,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而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这样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教学经验不丰富,教育理论的实践还不深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对策三: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教师队伍。2004年12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出台,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它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这一标准的出台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教育技术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这一标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问题四:在教学评价上,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待新课程改革,很难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信息技术还不是中考、高考考试科目,其它学科的考试中也没信息技术的内容,所以,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仅作为电教工作人员,没有发挥其教育技术能力;将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网络管理员、电脑修理员,没有将其纳入到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的角色中去。
对策四: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中小学生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充充分应用各方资源来完善自我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教有机整合的目的,真正推动教学改革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1.[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12.[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电化教育研究,2005,(4).发表于《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第5期;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6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五篇:历史教学导入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论文题目:历史教学中的导入设计
学生姓名: 常璞 指导教师: 王韶励 学科专业: 历史学 学 号: 201209342236 学习中心:甘肃渭源奥鹏学习中心【20】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4 年04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常璞
日 期: 2014 年 04 月
摘 要
一堂课是否成功,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环节就成为上好一堂课的重点,导入环节设计的好坏,精彩与否就回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入起着承前启后的主要作用,能够使新旧知识有一个合理的衔接,也能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是激情的作用。不同的内容要求我们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入;设计
前 言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堂课是否成功,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环节就成为上好一堂课的重点,导入环节设计的好坏,精彩与否就回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入起着承前启后的主要作用,能够使新旧知识有一个合理的衔接,也能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是激情的作用。开始上课,精彩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快速的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的状态。新课程标准里叶明确要求:历史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个良好的环境就开始于精彩的导入情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结了几个常用的比较成功的导入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论语》中说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为了使学生前后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好的衔接,上课前往往要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或前面学过的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这种导入方式是最传统的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可以检查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学情,也能唤起学生对就知识的回忆和巩固,也能为新学的知识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初中历史课一般一周两节到三节,也就是说两天才能上一节课,相隔时间长,学生容易对前面的知识遗忘,而有些历史事件因为内容比较多,往往要两课时甚至更多才能完成,这种内容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编排,不同的课型设计恰当的复习导入环节。
例如: 八年级历史上册的鸦片战争部分,第一课是《鸦片战争》,第二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两节课属于同一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很有必要复习前一节的内容。在导入设计上可以这样安排:
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前一节学习过的鸦片战争,想一想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生:中国战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师:在条约中英国得到了那些好处?
生:割占了香港,获得了巨额的赔款,在对外贸易上获得许多特权。
师总结并导入新课:英国的成功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更刺激了他们的野心,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设计有利于前后两节知识的衔接,也有利于同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一颗知识系统,但这种方法毕竟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图片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图像课唤起和组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和形象的双重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文字内容。所以展现图片,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思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历史中文化部分的导入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灿烂的宋元文化》中导入的设计,可以选择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先让学生说说关于这幅画的故事,然后说明这只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一小部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了解宋元文化的灿烂辉煌。这样设计可以很自然的导入到新授的内容,导入比较自然。
三、歌曲导入
歌曲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也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很多歌曲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歌曲本身就是写历史事件或历史事件的背景的。优美的旋律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疲劳,也可以拉近老师于学生的距离,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很好的配合。也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引起情感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通过播放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歌曲,可以快速的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回到我们的课堂,也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知识。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14课《难忘九一八》的导入设计,可以用多媒体或录音机等教学辅助播放歌曲《松
花江上》,着首凄怆的歌曲,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当时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这样的旋律很能打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听歌,学生能深深感受到当年的东北人民当亡国奴的日子多么悲惨,学生们已经被歌曲带入了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很自然的进入了学习内容。再学习具体内容就更能加深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痛恨,也对当时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四、影视片段导入
学生都很爱看电影电视,如果在上课前线看一段电影或电视剧的话,我想肯定会很兴奋的。而且,心理学家也认为,视频片段能客观直接的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求知思维。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很受欢迎,学生也都很爱看,用他们最喜欢的东西开始,他们在情感上很容易接受,对上课也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好好的认真学习。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乡村学校的硬件建设也进步很大,大多数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也为我们导入情景设计提供的帮助。那么,我们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选择一些当下热播的,家喻户晓的影视剧片段播放一段,一来可以让学生放松精神,得到休息;二来也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八年级上册中的《“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这节课中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南京大屠杀,近年热播的电影《南京!南京!》就是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一部很好的电影,里面的演员也是现在的学生们很喜欢的明星。在设计导入时,可以先播放一段电影片段,比如日本人残杀中国人的片段,从感官上直接刺激学生,让学生感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再上新课,学生就你认识到抵抗的重要和必要。学生带着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学习抗日战争,也会格外认真,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五、历史小故事导入
小孩子都爱听故事,故事导入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一个好故事能扫清上节课的疲劳,提起精神,也能把学生引入故事中的那个年代。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大故事,这个大故事有由许多小故
事组成,中国历史也就藏在这一个个精彩生动的故事里。几乎每一个历史事件里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些故事把学生带进我们要学的知识里,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
例如:商鞅变法的导入设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公元前356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直嘀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扛。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看热闹的人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商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生:为了树立威信
师:对,有了威信才能很好的推行新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商鞅变法。
这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五、文字导入
在历史教学中,会经常用到一些文字资料,这些资料也是我们设计导入的很好帮手,文字资料有很多种,因此导入设计业有好几种,简单归纳有一下三种:
1、诗词导入
利用集中反映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和过程的诗词导入新课,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授《红军不怕远征难》时用毛主席的《长征》一诗,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了解长征历史的兴趣。
2、历史资料导入
历史是实实在在的,不同于文学作品,讲的就是真实,来不得半点虚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真实的历史资料支撑着。这些小资料也为我们导入设计提供帮助,我们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料,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始。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时,先出示“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鸦片战争》中导入时,可以先出示“英
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让学生产生想知道为什么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命令电文,签署的文件等等。
3、名言名句导入
历史是人缔造的,每个历史中都有一个活一些人来推动,这些人在推动历史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大量的很有哲理的名句。在讲历史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这些精彩的话语导入新课。例如:讲《戊戌变法》时引用梁启超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来导入,从这句话中学生能感受到当时为什么要变法。《世界文化杰作》中引用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来带入。从达.芬奇的“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举头向天,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他的母亲”来引入《文艺复兴》。
结 论
教无定法,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老师所用的方法不同,不同的内容页要求不同的导入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多看书,看资料,多积累一些丰富的材料,给每一节课都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情景。只有用心准备,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上好一节课。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5]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