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数学下《几十加几十几》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2、会口算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加法。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的探索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操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口头完成教师出示的有关数的组成习题。口算:70+6= 90+4= 6+30= 复习:27可以分成()和(),42可以分成()和()。口算: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今天老师就领你们去图书馆看一看。要想选你喜欢看的书,必须要闯过关卡才行,你们有没有信心?恰当合理的复习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和设计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与体验
1、仔细观察,说出图意,并解答。(书架上面有有20本书,书架下面有16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列式是20+16或16+20)
学生按教师要求自己操作摆小棒,边摆边说,使学生充分反馈。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2个十加1个十和6个一,等于3个十6个一,是36。所以20+16=36。还可能有:把16分成10和6,先算20+10=30,再算30+6=36。
3、学生按要说一说,再填书。第一关:教师出示教材72 页的情景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教师提问:如何进行记算呢?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交给学生边摆边说,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了解学生摆说的情况)。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组内说,再汇报。
完成试一试: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说出下面各题十位上得几,再计算。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先同桌或小组交流再填书,最后全班汇报。教师放手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讨论、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的说,即可以深刻领会算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与应用
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第2题,找朋友,可通过故事的形式出现,展示情境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和你捡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再列式口算。
第4题 :小动物回家先展示三个小动物后展示他们的家,提问:每个小动物要回哪个家?然后设计试题。(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代表一种动物进行口算,使每个学生都有口算的机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过程。
2、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减法。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的探索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口头完成教师出示的有关数的组成和口算习题。复习: 1、3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4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口算 :(前几节课所学内容)其中包括36+20恰当合理的复习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与体验
学生按教师要求摆小棒,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集体交流时,可能会出现三种思维过程:
1、从三捆中去掉两捆,还剩一捆和6根,是16根。
2、3个十去掉2个十,还剩1个十和6个一,结果是 16。
3、把36分成30和6,先算30-20=10,再算10+6=16 学生
1、教师提问:如果把36+20改成36-20又该怎样计算呢?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组内说,再汇报。
2、完成试一试: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和理由(先同桌或小组交流,再填书,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放手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讨论、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让学生充分的说,即可以深刻领会算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与应用: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练习。
1、学生观察情景图,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列式并口算。
2、自主小天地,学生编出自己的试题,同桌间互相解答。
3、完成练一练的1、2、3题,第1题:先说想法,再口算:第2题: 制成活动片,让学生 反复进行口算;第3题: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展示情境图。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篇:几十加几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整十加整十的口算过程。
2、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加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的探索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1、口头完成教师出示的有关数的组成习题。
2、仔细观察,说出图意,并解答。左边一箱装有20个苹果,右边右边一箱装有30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列式是20+30复习:3个十和5个十,合起来是()个十,是()……
教师出示教材70页的情景图,说明水果店中原来有一箱苹果装满20个,这时又送来一箱装有30个苹果。问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探究与体验
1、学生按教师要求自己操作摆小棒,边摆边说,使学生充分反馈。
2、学生按图进行操作、交流、表达,然后汇报交流。一捆小棒是10根,两捆加上三捆是五捆,五捆是50根,三个十加两个十是五个十,五个十是50。所以,20+30=50。
3、学生举例认识加数、加数、和
4、学生说图意,并列式计算。说算理。
学生举例认识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问:如何进行口算呢?请大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说说是怎样摆的,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先组内说,再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出的,并板书:20+30=50
教师讲解加数、加数、和。让学生重复这些内容,你能举例说说吗?
回到情景图,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交给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算理。
讲解被减数、减数、差。方法同上。教师大胆放手,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讨论、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实践与应用
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
1、自主小天地:学生把自己编的题写在书上
2、完成练一练的1、2、3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看图说题意,并列式计算。
3、第4题 对口练习:可采用教师和一名学生先做示范(可加、可减)再让同桌进行练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
第三篇:《10加几、十几加几及其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运用11~20各数组成正确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过程。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组成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脱离直观借助数的组成,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填一填。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12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2.看计数器写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及根据计数器写数的活动,为学习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做好铺垫,唤起学生的旧知,帮助学生架起新知和旧知之间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交流算法
1.探究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小棒图。
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根据小棒图列出加法算式。
10+3=13或者3+10=13
由学生介绍算式表示的意义,并说出计算的方法。
(3)根据小棒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13-10=3和13-3=10
由学生介绍算式表示的意义,并说出计算方法。
(4)观察对比
师:观察这3道题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交流算法。
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总结:
①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13减个位上的数,就是10;13减十位上的数,就是个位上的数;
③10加3就把3写在个位上。
(5)尝试练习,内化方法。
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及数的组成,帮助学生自主探究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2.探究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看着计数器你能列一道加法算是吗?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2=13
(3)引导学生思考。
师:2与那位上的数相加?为什么要加在个位上?
(4)课件出示计数器:
把看到的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列式:13-2=11
师:为什么要从个位减3?十位和个位都是1了,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5)教师介绍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6)尝试练习,内化方法。
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10加一位数就得十几;十几减几(个位上的数相同)就得10,十几减十就得几;十几加一位数要加在个位上,十几减一位数要减在个位上。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渗透位值制,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准备。
(三)及时巩固,强化算法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二十八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实际应用。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二十八第5题。
(1)理解推迟3天的意思。
(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练习脱离了直观图的支撑,帮助学生强化算法。第二层次安排了解决问题,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计算问题,请用温馨的话提示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篇:十几加几不进位教学设计
十几加几(不进位)
教学目标:
1.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2.认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3.能够较快、准确的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1个十和6个一是();
2.1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8=10+()13=10+()11=10+()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
先观看一段海鸥的视频。环境经过人们的保护变好了,海鸥又飞回来了。星期天,小明和好朋友带着海鸥爱吃的食物到海边去喂海鸥,咱们也去看看吧。
看课本图片。
(二)探究新知识 1.看图、交流 师:仔细看看这幅图片,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图,交流。2.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从图片上找到那些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选择有关加减计算的问题板书。(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3)还剩多少桶食物?
3.解决问题:天空一共有多少只海鸥?(1)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进一步感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及时地加以引导、纠正、补充,使学生表达更准确。再请一位学生完整的复述一遍。(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说一下自己用的方法,数小棒、分组数海鸥、数指头等。板书:12+3=(只)
(3)如何列算式?你能想出那些算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与自己小组的成员商量自己的算法。(4)学习加数、和
师:
12、3这样的数称为加数,15称为和。4.解决问题:海面上有多少只海鸥? 让学生试着独立列算式计算,说说计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
1.小猫钓鱼
从题目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用的什么方法做的?怎么列算式?
2、比一比,算一算
让学生独立计算,比一比、说一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根据上面一道题的计算体会下一道题的计算方法。
四、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找几个生活中的加法的问题与同学交流一下!
第五篇:青岛版 十几加几教学设计
《海鸥回来了——十几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信息窗二,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及加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的内容有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可以通过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十几的数的意义,也为教学进位加法减法做准备。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学习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第二个红点学习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本节课只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对于这个红点问题,教材预设了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教材还通过小博士介绍了加法各部分名称,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认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2.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思考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与算法的优化,树立优化的思想。
3.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十几加几(不进位加)的算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理解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教学准备】学生方面:学生准备小棒。
教师方面:教师准备实物投影,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来到大海边,和小朋友一起参加了欢迎海鸥回来的活动,海鸥又回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到大海边,看看这些海鸥朋友,好吗? 出示情境图。
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谈话: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沙滩上有3只海鸥。追问:你还能找到哪些有关海鸥的信息? 天空中有12只海鸥,水里有15只海鸥。(板贴)
(课件动态出示3只,4只海鸥)看,又发生了什么?
(2)天空中又飞来了3只海鸥,水里又游来了4只海鸥。(板贴)谈话:谁能把天空中海鸥的信息说完整?跟老师加上动作说一说吧!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板贴)
水里一共有多少只海鸥?(板贴)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情境,老师提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列出算式。
谈话:要解决“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预设:12+3 还可以怎样列式?3+12 教师适时板书:12+3=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或12+3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小结:要求“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就是把原来的12只海鸥和又飞来的3只海鸥合起来,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列出算式,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突出对算式意义的理解,体现出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谈话:12+3得多少呢?自己想一想,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帮忙。(老师参与到小组中学习,指导小组合作,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具,经历独立探索算法的过程。老师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合作者,及时参与到小组同学的学习中,了解信息,为后面的交流做到心中有数。
3.集体交流,共同探讨。
谈话: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分享?要求:先说12+3等于几,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可以边摆边说。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梳理罗列学生的算法。预设:(1)数一数的方法。(在12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13、14、15)
你是怎么数的?(13、14、15)
为什么从13开始数?
我们全班一起来数一数。(板书:13、14、15)谈话:还有其他方法吗?(2)摆小棒的方法。12+3=? 你是怎么摆的? 先把谁和谁合起来?
小结:边板贴边讲解(摆出1个十和2个一,就是12,再摆上3个一。先把2个一和3个一合起来是5个一,用算式表示就是——(2+3=5)再把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15。用算式表示就是10+5=15。也就是先算2+3=5,再算10+5=15)
谈话: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了12+3得多少,你能不能用计数器的方法再拨一拨呢?
(3)计数器的方法。
指名上台前拨。追问:+3,为什么要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先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在个位上拨2颗珠子,表示12,再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表示3,一共是15。也就是先算2+3=5,再算10+5=15)
小结:边板贴边讲解
谈话:孩子们,刚才你们想到的摆小棒和计数器的方法,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 学生交流。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把几个一合起来,再看一个十和几个一就是十几。都是先算2+3=5,再算10+5=15.【设计意图】根据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介绍时,教师对各种算法及时梳理、罗列,为下面的算法的优化做好准备。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的道理,同时在计算教学中突出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而且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困惑在小组内展示,小组交流的过程是进一步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
4.练习
(1)3+12= 15+2= 12+4=(2)学生根据要求解决“大海里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全班交流。师板书:15 +4 = 19(只)
【设计意图】用图画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在低年级渗透学习方法很必要。6.介绍加法各部分名称
谈话:12+3=15,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12 + 3 = 15 加数 加数 和
谈话:+,这是什么?(加号)这两边的数叫加数,把两个加数合起来叫做和。谈话:15 +4 =19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对于加法各部分名称的学习,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交流,学生知道的让学生说,学生不知道老师再来告诉学生。并通过不同形式随机练习,及时巩固。
四、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1.计算,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2+3= 5+4= 6+3= 7+2= 12+3= 15+4= 16+3= 17+2=(1)学生独立做
(2)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口算比赛:教师出示十几加几的口算题卡片,学生口答。13+4= 2+15= 6+13= 12+4= 17+2= 5+14= 11+3= 14+2= 3.看图列式
谈话:要求什么?怎样解决?
4.看图编故事,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通过练习,加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通过编故事,提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既回顾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又在自评、互评中找到不足,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