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负数的初步认识 1
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12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五第1、3、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能力目标: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活动:先独立思考并举例,然后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抽学生反馈: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奇数,偶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点评:对学过的各种数是熟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积极地回忆、回答,这时教师注意理清思路,点出学过的主要几类数。]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活动:同学们思考,头脑中产生疑问。
[点评:教师利用问题“有没有比0小的数?”制造悬念,并且这时 有一种急需知道结果的需求。]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点评:借助生活中习习相关的天气预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利于新知的学习。]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学生讨论思考后反馈,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引导。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成了发明家。有的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也有的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这些想法都很好。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因此而来的。
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评析:新知的学习,避免直接讲授,而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主动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掌握的是自己认识、理解的知识,发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11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点评:及时练习,巩固反馈。]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点评: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118页上图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课件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118页上图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点评:通过例1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想到用此方法,如果学生用其他方法也应肯定。]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预设一:我是把海平面的高度看作0,比海平面高就可以用+几或几来表示,比海平面低就可以用-几来表示。(教师评价:这位同学会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在的学习中,学会知识的迁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预设二:如学生答不上,教师做适当引导。
最后教师将课件中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18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①
4、+8844.43、3193等这些数归一类;-
6、-155、-11034等归一类;0归为一类。②6、3193等归一类;+8844.43归一类;-
6、-155、-11034等归一类;0归为一类。③
6、+8844.43、3193、0归一类;-
6、-155、-11034等归一类。
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6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对于发表意见出色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
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二篇:西师大版《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希望我的说课能给大家带来一份轻松与快乐。我说课的内容是:《负数的初步认识》,我今天的说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首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认识负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上: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适当利用幽默性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凝聚力。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法选择上,采用引导发现法、观察比较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法指导上:在学法指导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教学环节:激发兴趣,做好铺垫。游戏:《说反话》
老师说一句话,请同学们说出一句和它意思相反的话。
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都得到放松,并且把学生带入到“相反”意义当中,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第二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第一步进行例1教学: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让学生从刚才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知道这两个城市的气温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4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4℃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创造认知冲突,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出示温度计图片,让学生认识温度计,首先演示0℃,告诉学生科学规定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同时引导学生明白0摄氏度是一个确定的温度,不是没有温度,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接着演示+10℃、-10℃,让学生自己认,教师教学生读、写,并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温度表示的意思
第三步进行初步的尝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123页下图的练习。第四步进行例2的教学: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对负数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出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同时出示自学提示,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小组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点拔引导学生明白0米不是没有高度,是一个确定的高度,是海平面以上高度和海平面以下高度的分界。
第五步进行类似的尝试练习:课本第124页试一试。
第六步让学生对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数据进行分类,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每一类数叫什么数?因为正数和负数是两个全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说出两个概念比较难,教师直接告知就行了。然后向学生介绍正号和负号,读写方法,特别要讲清楚“+”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但是读数时,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而“-”不能省略不写。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温度计和海拔图来认识0,让学生知道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第一个练习是指出下列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教师要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二个练习是把温度计向右旋转90度后抽象为数轴,让学生从数轴上来认识正负数。
第三个练习是判断,让学生辨析容易混淆的知识。
第四个练习是抢答赛,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理由。让学生感受正负数就 在我们的身边。
第四环节:让学生说说收获,及时进行知识的总结梳理。
六、说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
+10℃
+20℃
+100℃
+8844.43米 0
0℃
0米 负数
-10℃
-25℃
-30℃
-155米
板书设计简洁的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以及负数、0、正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第三篇:(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几个几” 1.课件演示“校园情境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9+9+9=27(扇)。
(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花的盆数:9+9=18(盆)。坐跷跷板的人数:4+4+4=12(人)或2+2+2+2+2+2=12(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以上算式)[点评: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图,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为学习乘法的意义作好了埋伏。]
2.初步体会“几个几”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交流。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 学生:是3个9相加。
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略)[点评: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疑点,导入新课
教师:该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10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稍停片刻)教师:列完了吗? 学生:没有。教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1:太长了。学生2:太麻烦了。学生3:有没有简便方法?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板书课题:乘法)[点评:在写算式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列式计算确实麻烦,激起了学生主动寻求简便方法的欲望。]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利用课件演示例1“植树图”。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学生1:一共植了32棵。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
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
(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教师板书算式)(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 学生1:8乘4等于3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教师:你真聪明!4×8等于多少? 学生2:4×8等于32。
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
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学生1:用4×8表示。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
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4表示。
[点评:学生通过思考、观察、交流,逐步体验相同加数连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学生能顺利地把加法算式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使情感目标落到实处。] 2.教学例2 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
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 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学生2:3×6=18(个)。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
[点评: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摆小圆片、列算式,在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认识乘法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引导发现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
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上课堂活动的内容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 题: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
2.学生将校园图(课件出示)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3.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
[点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领悟乘法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达到了前后照应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回答略)。
[点评:让学生自己小结,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
第四篇:(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2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角的形状、组成并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角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口袋,里面装了好多物体和图形,你们想猜一猜口袋里到底有些什么吗?(想)学生上台摸口袋里的物品。(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三角板、红领巾、闹钟面等)贴在黑板上。
教师:观察以上图形和物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每个图形和物品上都有角。
出示三角板,问:它的角在哪里?(学生找,教师比画角,学生模仿)请你拿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或物品,找找它上面的角。(同桌相互比画)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学生举例)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角,角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角的一些知识。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点评:用学生喜爱的游戏“猜一猜”引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角,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探究新知作好了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角 1.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
(1)教师:小组讨论一下,你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出以下讨论问题:① 角的形状、组成、各部分名称? ② 角有大小吗? ③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教师:同学们能小组合作,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吗?(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的学习情况汇报交流(1)角的形状、组成、各部分名称。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哪个小组愿意先来? A组:我们这一组是用三角板来研究的。学生1:我用手摸了,这部分是尖尖的。学生2:这两边是直直的、平平的、滑滑的。B组:我们是用纸折的角来研究的。
学生3:两条折痕很直、很光滑,这叫角的边。学生4:折出的这个尖扎人有些疼和痒,这叫角的顶点。
教师:拿出你们带的角,找找边在哪,顶点在哪。(同桌互指)谁能告诉大家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C组:我们画出了一个角的样子。学生画在黑板上。(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2)角的大小。
教师: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角有大小吗? D组:我们是用活动角来研究角的大小的。我们用两根硬纸条和一颗图钉做成了一个活动角,它可以改变大小,因此角有大小。
教师:每个小朋友拿好自己做的活动角,变角的大小。边变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师:用活动角摆出两个角,一个是边比较长,一个是边比较短。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不统一,有的认为边长的角大,有的认为边短的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E组:我们是这样证明的,将两个角重合,结果发现它们一样大。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点评:由学生提出问题,再分组合作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汇报交流展示探索情况,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3-124例
1、例2;P125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五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并能用负数表示相关联的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数系扩大,在学习正数、负数、0中感受数学的分类思想。
情感目标:学生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难点: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并能用负数表示相关联的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首先来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下面请两位同学来参与这个活动。其他的同学就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同学在玩游戏时胜败的次数。
两名学生到讲台前玩游戏,其他的学生记录。(提示:学生可以用文字、颜色、符号、数字等方式来记录)
师:大家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示刚才这两个同学在玩游戏时胜败的次数?
(教师巡视找出2-3个不同记录方法的同学展示)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师:刚才这些同学都正确表达了胜败的次数。另外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知道中国哪个大城市最冷吗?(哈尔滨)看过天气预报吗?
小黑板展现:天气播报——哈尔滨今天白天到夜间零下6摄氏度到6摄氏度。
师:知道上边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说)电视上天气预报呈现的气温是用上边这种文字的形式吗?想想电视中的呈现方式(-6℃~6℃)
引入并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教师讲授温度的表示方法以及以0度作为分界点和0度的意思)
板书:6摄氏度(零上6摄氏度)记作6℃,读作6摄氏度;
零下6摄氏度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
强调:0度并不是没有温度,她只是温度的一个分界点。
练一练:完成123页看图填空。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山峰吗?她在哪个国家?知道她有多高吗?
而离她不远处有个聚宝盆大家都熟悉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我这儿有关于她们的一些数据
小黑板呈现: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什么是海平面?(教师讲解海平面的意思)它是以什么作为标准或是分界点?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8844.43m和-155m)强调:海平面的0米,不是没有高度,而是一个规定的分界点,以上的高度记为正,以下的高度记为负。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18页试一试。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此时教师回头处理课前游戏的统计,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统计胜负(胜一次就用+1,负一次就用-1)
3、分组讨论,突破难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数分为正数、负数和0。
强调(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三、课堂活动
先完成课堂活动第二题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考考大家学的怎么样了,因此在班上搞一次知识抢答赛。
(规则:全班分2~3组,老师念题,完后叫开始,同学站起来抢答,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扣10分,不答得0分)
题的来源:练习二十五第2、4题(可补充一题:0是正数还是负数)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结果。问:谁能看结果说说每组的答题情况,能计算出他们的最后得分吗?
课堂活动第一题
引导学生观察125页气温图,让学生来归纳自己得到的数据和信息。
(如:可以看出某个城市2007年1月16日当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地区要比南方地区冷得多······)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28页练习二十五的1、3题
(集体完成,其中第3题重点让学生明白题上数据是以海平面为分界点,及海平面高度规定为0米。)
五、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数——负数。在这里,我想起了曾经大家学过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其中矛和盾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负数和正数也像矛和盾一样,有了矛必有盾,有了正数必有负数,这也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希望同学们今后运用今天发现数学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数学之路。
六、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5题
要求:看当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并填表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游戏版块)6摄氏度(零上6摄氏度)记作6℃,读作6摄氏度;2板块)
零下6摄氏度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
+8844.43m(8844.43m)-155m
数分为正数、负数和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