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23: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单元三年级数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单元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篇:第三单元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延伸: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 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2)()个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 80厘米+8分米=()分米(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2)测量硬币的厚度。(3)测量课桌的高度。(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米 3000米=()千米 9千米=()米 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师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二篇: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课前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

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 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似点。

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有四条边 有四个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怎么证明?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并会测量并计算出相关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测量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学准备:尺 挂图 学生准备绵线和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2.找一找。

出示例题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书签的周长。小结: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3.围一围。

学生拿出学具盒里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操作 1.描一描。

观察“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课本上图形的边线。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三、应用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2.课后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布置作业: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3及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探索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计算方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2)28+28+15+15=86(米)(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4)28+15=43(米)43×2=86(米)(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

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2)25×4=100(厘米)(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三、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2题。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提问:求长方形的周长时,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2.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3、4题。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追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你是算什么,在算什么的?

完成第3第4,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布置作业: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指名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小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即:课堂作业)1.做“练习六”第3题。

学生各自读题后独立计算各图形的周长。全班交流,集体订正。2.做“练习六”第4题。

学生各自读题后问:要求四周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各自解答后全班交流,集体订正。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六第8题)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练习六第7题)请大家拿出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请大家量一量,算一算,看看你估计得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巩固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

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完成“练习六”第11题。(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3.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六”第9-10题。

(1)完成“练习六”第9题: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六”第10题: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 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你知道吗。

学生各自读一读后告诉学生这些石球距今至少有十万年;玉踪距今七千多年;陶瓷距今三四千年。

四、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第6课时 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周长是多少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挂图、学具、学生准备绵线。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好吗?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 1.拼一拼

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

(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

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 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

(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单元内容:教材第34—4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周长计算方法

单元难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课时安排: 6课时

(1)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2)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3)周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5.巩固

(1)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5)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6)估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第四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

认识轴对称图形 认识平移现象 认识旋转现象 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⒈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⒉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⒊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4.使学生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

⒈ 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⒉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⒉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主题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究

(一)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眼镜图片,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

看到这幅眼镜,同学们都小的前仰后合了。

你们笑什么呀?你们帮我出个注意,我到底要不要买?为什么?

同学们都说这幅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呢?可以说一说、画一画。

预设:两边大小一样了,就是对称。2.提出研讨问题

课件出示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他们在图形王国里可是属于一家人呢!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提出研讨问题:

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都是一家子的呢? 3.暴露学生资源

(1)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预设:图形两边一样(2)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4.组织研讨 认识“轴对称图形”。

(1)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2)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5.提升认识

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二)剪“轴对称图形”

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三)认识对称轴。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四)说“生活中的对称”。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互相交流。

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完成第33页第1题

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2.完成第33页第2题

下面0-9这些数字,哪些是轴对称的?请你指出对称轴。3.完成第33页第3题

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 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4.找对称轴。(玩对称)

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三、全课总结(赏对称)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两边一样 对称 两边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2.通过观察、对比,初步感知平移现象,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体会数学图形变换中的美,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体验、理解平移现象,体会平移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平移现象,体会平移的特点。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感知平移现象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

游乐场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你能用手势做出他们的运动路线吗? 2.提出研讨问题和要求

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3.暴露学生资源

预设:都是平平的运动、直上直下 4.组织研讨

(1)你们说的平平的、直直的运动,能有一句话说清楚吗?

引导出:他们都是沿直线运动。(板书)(2)除了沿直线运动,你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出:物体自身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变化。5.提升认识:

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而且自身的大小和方向没有改变的现象叫做平移。

(二)举生活中的例子

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你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请你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平移运动。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三)移一移

1.认真观察,那几座小房子通过平移后可以完全重合? 2.快试试,还有哪座小房子也可以?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3.你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了平移后小房 子的方向是不变的。

三、知识应用 1.做一做

你能用学具画一排 小汽车吗?画的时 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汽车的大小和 方向不变。2.练习七第5题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两只蝴蝶、两只小乌 龟为什么不连呢? 3.练习七第6题

哪个火箭 是由 通过平移拼成的? 把通过平移拼成的 火箭圈起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在学习美术时,也能用到平移。

这条花边是由哪个图形平移后得到的? 5.独立完成练习七第4题和目标检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板书设计

平移

物体(图形)沿直线运动 自身大小、方向不改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旋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初步体会旋转的特点。2.通过观察、对比,初步感知旋转现象,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体会数学图形变换中的美,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体验、理解旋转现象,体会旋转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现象,体会旋转的特点。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 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现象。(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感知旋转现象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

游乐场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你能用手势做出他们的运动路线吗? 2.提出研讨问题和要求

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3.暴露学生资源

预设:都是在转动 4.组织研讨

对,他们都在转动,那么它们都在怎样转动?你能说的更准确一些吗? 引导出:它们都是围着中心转动。5.提升认识

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或图形围着中心转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二)举生活中的例子

刚才我们认识了旋转现象,你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旋转的例子,请 你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现象。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旋转,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三、知识应用 1.练习七第7题

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七第8题

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数的位置所经历的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3.你能利用这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 美丽的花吗? 4.完成目标检测的相关练习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雪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 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不同 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 么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出示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旋转,你们觉得你能运用旋转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板书设计:

旋转

物体或图形围着中心转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剪一剪,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在观察和对比中,进行简单推理,感受其中的规律。

2.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发展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3.设计创作喜欢的图案,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在观察和对比中,进行简单推理,感受其中的规律。教学难点:

探讨剪纸的过程,体会折的次数与图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 1.出示:

你能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 2.说说下面图形的运动方式。

今天,我们要用这些知识 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

说说你从这些小人花边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

(每个小人都是 对称图形、每个小人都是平移得到的、)2.提出研讨问题和要求

你能试着剪出像这样手拉 手的4个小人吗?要剪出4个一样的小 人,还不能剪断。小组合作,试着剪一剪。3.暴露学生资源

预设1:剪断的、数量不对的 4.组织研讨(1)谁知道1个小人怎么剪?(对折1次)(2)试试剪2个手拉 手的小人。(对折2次)

思考:画的时候要仔细思考,怎么样既不剪出半个小人,还能让剪出的小人手拉手。

(3)剪4个手拉 手的小人。(对折3次)

(4)想要剪出8个手拉手的小人,需要对折几次?16个手拉手 的小人呢? 5.提升认识

看来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但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对折的地方 不要剪断,那里是小 人身体连接的地方。

三、知识应用 1.出示: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形吗?我们还 采用对折,再对折的方法,可以吗?那 该怎么折呢?动手试一试吧!

2.仔细观察我们剪出的两组手拉手的 小人,这里面藏着我们学习过的对 称、平移和旋转吗?

3.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1、13题。4.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案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5.完成目标检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二十二生字,会写三十二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3、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5、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课外书籍,享受读书的快乐。教学重点:

1、认识二十二生字,会写三十二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会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学难点:

1、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

3、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课外书籍,享受读书的快乐。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围绕“名人故事”来编排的。

《数星星的孩子》、《徐悲鸿画马》、《爱问的霍金》三篇课文,没有写名人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知识讲述了他们童年生活的一些小事。从这些小故事当中,古代名人张衡、近代名人徐悲鸿、现代名人霍金童年时期就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提问的品质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古诗诵读《村晚》是描写田园生活的一首小诗,充满农村情趣。

课时安排:

《数星星的孩子》 二课时

《徐悲鸿画马》 二课时 《爱问的霍金》 二课时

《村晚》 一课时

语文乐园三 三课时

下载第三单元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单元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7.菩 萨 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分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结......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内容:教材第91—103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和分母相同的分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单元内容: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 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大全)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内容:教材第112—119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用不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9单元

    五、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第三单元(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主备人:陈梅 第三单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