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时间:2019-05-12 18:1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一篇: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分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单位“1”概念的扩展。

[教学过程]

一、拿铅笔。

1、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结果两位学生拿得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3枝。

2、思考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了铅笔的,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3、在班里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发现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4、师生共同小结:一盒铅笔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 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了。

二、说一说。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联系一本书的,一块蛋糕的 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 是□,请学生画出这个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 都是一个□,但是这个图形的形状可能不同。

四、练一练。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选择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第2题:请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请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第4题: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第5题:根据圆木的 的实际长度去推断整根圆木的长度;根据一个圆的,去推断一个圆的。第6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有什么发现。[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再 认 识

拿出你所有铅笔的

我拿了3枝

我拿了4枝

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且,还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分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教具准备] 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分饼。

1、创设“分饼”的情境。帮八戒将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应该怎么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来探索理解。用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结:有两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分法是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再结合3个 是 来理解;第二种分法是将3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到3个 的饼,合起来就是。

4、试一试将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1)想一想每人能得到多少张饼?说一说你的分法。

(2)也有不同的两种分法,分法一是一张饼一张饼的分,然后再合起来,即先分1张,每人 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 是 ;分法二是先分8张饼,再分一张饼,然后合起来,即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 张,合起来是2。

(3)提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13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24437112 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252(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5)介绍带分数。

(6)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1 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4二、练一练。

第1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

第2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第3题,让学生在直线上填假分数、带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序。[板书设计]

分 饼

像、、„„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24437112 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521 2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分蛋糕。

1、创设分蛋糕的实际情境: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

2、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7÷3=。

3、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 商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关系式的意思,思考“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

二、试一试。

1、第1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独立完成。

2、第2、3题,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下列的题目。

第1题,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几块?平均分给5个人呢? 第2题,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提问:

1、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

2、怎样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呢? 总结:

1、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2、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与证书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第3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将15个,共4千克的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四、实践活动。

制作一个长方形纸条,以它为单位测量教室中某些物体的长度,测量前先估计,再用整数或分数表示实际测量的结果。[板书设计] 分 数 与 除 法 1÷2=,7÷3=。被除数÷除数= 商。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教具准备] 水彩笔、8月份的日历

[教学过程]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将50以内6的倍数以及9的倍数分别找出来,然后得出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并得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

三、练一练。

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这是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知识,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人人掌握。[板书设计] 去少年宫(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50以内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48 50以内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的数是:12、18、24、36、48 最小的公倍数是12 其中最小的叫做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重组,使课堂里的数学能够以一种充满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整体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具体地说,就是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自动地”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内部结构特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拉长”了,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通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源”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生活中的问题”,为数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这一一进之间,也许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这一退一进之间,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校园面积。

1、创设“校园面积”的情景,引出 和 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

3、汇总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二、试一试。

将 和 通分,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2)第2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3)第3题,运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选做第4题。

第4题,引导学生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交流比较的策略。可以是先将三个分数一起通分后进行比较;还可以以二分之一为标准进行比较,比 大,比 小,这样就能得出 结论。

3、第5题,看图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思,然后将这3个分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可以利用统计图的直观性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用通分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4、第6题,先计算出合计数,再计算各种农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并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1、估测一片树叶的面积。

第一步是选择树叶;第二步是进行估计。

2、估算整棵树的所有树叶的总面积以及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3、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感受,说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大 小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教学反思: 在设计复习课时,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二要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的学习的平台。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如果只采用师生之间问答式的交流,只能实现第一个目标,了为实现目标二、三,在教学过程中试图让学生经历整理、归纳复习的全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布置了具体的预习要求,因此在小组里都能积极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但通过全班的汇报交流还是表现出学生知识再现的零散性、不够精炼、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但这恰恰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教师应当给予极大的尊重。但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对教学的关键处仍应给予疏导,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知识逻辑体系整理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他们自主设计题目、自己解答题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适当地补充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第二篇:北师大第九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第2-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教学过程]

一、数的世界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二、因数与倍数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

3、-

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5×4=20(元)20是4和5的倍数 4和5是20的因数

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第4-5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判断练习。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

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第3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特征(第6-7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 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2)30、54(3)30、45(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找因数(第8-9页)[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教学重、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六、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七、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八、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 的长方形有:6种 1×12=12 2×6=12 图形 3×4=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质数(第10-11页)[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 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观察:因为2,4,6列除2外,其他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2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的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题理由:用6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板书设计] 找质数

拼长方形表格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2-13页)[教学目标]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的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有4种可能:9、18、27、54。第3题:

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先判断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项结论是5,第2项结论是13和2,第3项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2问是引 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第6题:

本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3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第14-15页)[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第二单元 图形面积

(一)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第16-17页)[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方格纸,小图形。[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书中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 知道的?

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的,它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交流使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的几种比较方法。

一、练一练:

第1题: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图形的分割和平移,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形状变化,但面积的大小不变这样一个事实。第2题:

在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时,首先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然后在组织讨论中引导学生画一些非矩形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者非标准的图形。第4、5题:

这两道练习题都是操作性活动。在练习前让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些类似的图形,通过这些不同图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他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第18-19页)[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教学过程]

一、地毯上兰色部分的面积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尝试数出地毯上兰色部分的面积。

组织交流不同的数法,对于学生的不同的分割方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二、练一练: 第1题:

本题的3道题都可采用直接数格子的方法。第2题:

本组的每一道题都有多种解法,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第3题:

学生在解答本组的两道题后可以有两个发现:第(1)题的4个图形的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的3个图形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第3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22-23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平行四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公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第24-25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三角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一块三角形的彩纸,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三角形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3题:学生在测量三角形的底与对应高时,提醒学生测量的对象应是一组对应的底与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第25-2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

公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梯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个梯形的堤坝的横截面,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梯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梯形的底和高相 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4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再交流方法。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28-29页)[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复习面积的计算。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练习面积的基本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中所给的表格。集体订正。第2题:让学生先画出高,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二、图形的变化:

第3题:通过动手让学生剪一剪,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第5题: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学生能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

二、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再交流方法。

三、探索活动: 学生通过找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四边形,有哪些,进而讨论怎样使这个四边形的周长尽可能小。第 7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二)(第30-32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学重、难点]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第一单元

让学生先罗列出所学知识,再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整理复习第二单元

所学的面积公式,讨论他们之间的联系。

归纳所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结合图形来说。

三、练一练: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5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解答,再交流解题方法。

第三单元 分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第33~3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拿铅笔。

1、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结果两位学生拿得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3枝。

2、思考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了铅笔的,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 22 多,这是为什么?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3、在班里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发现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4、师生共同小结:一盒铅笔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 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了。

二、说一说。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联系一本书的,一块蛋糕的 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 是□,请学生画出这个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 都是一个□,但是这个图形的形状可能不同。

四、练一练。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选择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第2题:请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请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第4题: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第5题:根据圆木的 的实际长度去推断整根圆木的长度;根据一个 圆的,去推断一个圆的。

第6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有什么发现。[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再 认 识 拿出你所有铅笔的我拿了3枝 我拿了4枝 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分饼。(第35~36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圆纸片、剪刀。[教学过程]

一、分饼。

1、创设“分饼”的情境。帮八戒将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应该怎么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来探索理解。用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结:有两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分法是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再结合3个 是 来理解;第二种分法是将3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到3个 的饼,合起来就是。

4、试一试将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1)想一想每人能得到多少张饼?说一说你的分法。

(2)也有不同的两种分法,分法一是一张饼一张饼的分,然后再合起来,即先分1张,每人 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 是 ;分法二是先分8张饼,再分一张饼,然后合起来,即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 张,合起来是2。(3)提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像,,……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5)介绍带分数。

(6)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2,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二、练一练。

第1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让学生进 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

第2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第3题,让学生在直线上填假分数、带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序。[板书设计] 分 饼

像,,……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2,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第37~38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学过程]

一、分蛋糕。

1、创设分蛋糕的实际情境: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

2、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7÷3=。

3、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被除数÷除数=。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关系式的意思,思考“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

二、试一试。

1、第1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独立完成。

2、第2、3题,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下列的题目。

第1题,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几块?平均分给5个人呢?

第2题,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第3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将15个,共4千克的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四、实践活动。制作一个长方形纸条,以它为单位测量教室中某些物体的长度,测量前先估计,再用整数或分数表示实际测量的结果。[板书设计] 分 数 与 除 法 1÷2=,7÷3=。被除数÷除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39~40页)[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复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过程]

一、练一练。

第1、2题,学生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2题的,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第3题,用分数表示没涂色的部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时是怎样思考的。

第4题,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组织学生对第3个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主 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第5题,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第6题,在○里填上“﹥”“﹤”或“﹦”。第7题,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第8题,观察今年的年历,并填空。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卡片,让学生根据年历自己数一数,再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年历卡片引导学生用分数进行交流。

二、实践活动。

1、课前组织学生间要设计一张数学报,自己想一想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2、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3、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分数的应用。[板书设计] 练习三

一、练一练

二、实践活动 活动要求: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规律(第42~43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然后从中找出相等的分数:

=

2、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找到与 相等的分数:

= =

3、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

4、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5、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试一试。本题是规律的直接运用,让学生交流自己思考的过程。

三、练一练。

第1、2题,两道题的解答都是运用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3题,在6×6的方格中用彩色涂出这张纸的。学生要直接表示 比 较困难,提示学生可以先找到与 相等的分数 或,然后再表示。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把图形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4个方格,在表示其中的3分。

第4题,把 和 化成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四、数学游戏。

你出我对。一学生说一个分数,同桌马上说出与它大小相等的其它分数。[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找最大公因数(第44~45页)[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1、呈现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31(2)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讨论其它的方法。

二、练一练。

第1、2题,通过这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里第一行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第二行的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对于这样有特征的数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现自己写一写,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三、数学探索。

1、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1)先让学生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2)再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2(3)组织学生观察表格,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18=()×()=()×()=()×()12的因数: 18的因数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约分(第44~45页)[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准备] 示意图。[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设计找相等分数的活动,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 33 的分数: = = =

2、请学生尝试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接着引出约分的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3、介绍最简分数的名称和意义以及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二、试一试。

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第1题,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进行约分。学生独立练习,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碰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第2题,用“猜灯谜”的形式进行约分练习,请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在○里填上“﹥”“﹤”或“﹦”。这里包含了多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其余的要约分后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大小比较的思考过程。

第4题,写出三个与 相等的分数。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答案可以是,,等。

四、你知道吗?

通过学生阅读,再加上教师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板书设计] = = =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练习约分,综合运用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练一练。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

(1)第1题,指出下表中20的因数,15的因数,说一说20和15的公因数。这题主要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2)第2题,投篮,这题主要练习约分,先将这些数进行约分,再连一连。

2、(1)第3题,请学生现自己用分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

法。这题要综合运用到分数的意义以及约分等知识。

(2)第4题,用分数表示图中各种颜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找出分数,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请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3)第5题,将题中的图形分成几部分,并用分数表示各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鼓励学生自由分割。

(4)第6题,请学生现读懂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在于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因为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所以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砖。

二、实践活动。

1、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练习四

第1题 第6题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去少年宫(第48~49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

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教学准备] 日历表。[教学过程]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3、引导学生探索“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的解决策略。(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将50以内6的倍数以及9的倍数分别找出来,然后得出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并得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

三、练一练。

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这是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知识,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人人掌握。[板书设计] 去少年宫(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大小(第50~53页)[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准备] 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校园面积。

1、创设“校园面积”的情景,引出 和 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

3、汇总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二、试一试。

将 和 通分,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2)第2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39(3)第3题,运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选做第4题。

第4题,引导学生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交流比较的策略。可以是先将三个分数一起通分后进行比较;还可以以二分之一为标准进行比较,比 大,比 小,这样就能得出 > >。

3、第5题,看图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思,然后将这3个分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可以利用统计图的直观性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用通分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4、第6题,先计算出合计数,再计算各种农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并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1、估测一片树叶的面积。

第一步是选择树叶;第二步是进行估计。

2、估算整棵树的所有树叶的总面积以及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3、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感受,说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大 小

可以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 =,=

所以 >

还可以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 =

所以 >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与交通(第56~57页)[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相遇问题 [教学准备] 示意图。[教学过程]

一、送材料。

1、创设“送材料”的情境。

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

2、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的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离村附近。

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与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两辆车行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是什么车行驶的”,从而分析得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

二、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三、练一练。

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3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5题,先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数学信息,可以设牛的体重为x千克,大象的体重就是10x千克,再根据“大象比牛重4500千克”的数量关系了出方程并求出解。[板书设计] 相 遇

路线图 线段图

第12 课时

[教学内容] 旅游费用(第57~58页)[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教学过程]

一、购买门票的策略。

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即4个大人,1个小孩。

2、了解教材已经提供的两种优惠方案的含义。方案一是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方案二是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

3、分别计算出两种不同的方案所需要的总钱数,然后通过比较,从中选择较为经济的方案。经计算,方案一要花680元,方案二只需500元即可。因此选择方案二。

4、出示第二幅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即2个大人,4个小孩。经计算,此时采用方案一只需480元即可,方案二要花600元。43 因此这次选择方案一。

5、通过两种不同情境的计算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6、练一练。

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规律应该是:大人多,小孩少,按B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小孩多,按A方案买票省钱。

第3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后展开讨论,可以用两种方案相结合,即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小孩票。鼓励学生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租车的策略。

1、出示情境图,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如“限乘40人”是什么意思。

2、谈谈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填写表格,小组合作,分工计算。

5、大家交流后找出最合适的方案。

6、试一试用上面的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购买门票: 租车选择: 情境图一 情境图二 表格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看图找关系(第58~60页)[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找出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学会根据图表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图表 [教学过程]

一、时间和速度。

1、出示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2、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使学生了解到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含义。

3、根据图表回答问题。除了交流结果,重点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试一试。

第1题,题目呈现了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独自思考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然后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是家里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

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先请学生思考,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中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

第3题,题目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仔细观测题中的三幅图表,准确判断出哪一幅才是能描述这件事的图表。第4题,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来描述王老师上午的行为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图的变化编一个故事。

第5题,题目呈现的是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看图回答问题。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个行程的变化情况。[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第63~65页)[教学目标]

1、对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2、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几张6厘米长,4厘米宽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先仔细阅读教材,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对每个专题栏目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与同学交流,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2、你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并与同学交流。

二、练一练。

第1题,猜一猜他俩各有几本书。主要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画一画直观图,以帮助理解。第2、3、4题,请学生们独自完成。

第5题,将下列分数分类。分成接近的和接近1的这两类。学生先填写,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借助第33页的分数图进行思考。

第6、7、8、9、10题,请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第6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第7题,填一填。

第8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第9题,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第10题,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第11题,剪一些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纸片,至少需要几张这样的纸片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先请学生拼一拼,试一试,观察所拼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然后概括出运用求最小公倍数直接进行计算的方法。[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1、2、3、48

第四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 1课时

[教学内容] 折纸(第66~67页)[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折纸。

1、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 49 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3、交流汇报。

“ 与 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练一练。第1题,看图填一填。

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50

第三篇: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案

9鲸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

一、广、斤、市.◆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第二课时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吃食

呼吸

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教学反思:

因为说明文比较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以有趣的故事引入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还蛮不错个个都很踊跃,只是讲的不够生动。在上课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读课文如:分角色读,只名读,齐读等。在学习鲸的进化过程时让学生以鲸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进化过程。这个方法很好,但在教学鲸的生活习性时,我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通过小组学习来理解课文只是在这个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学生汇报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倾听情况。在这个环节应该要在指名汇报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这样才能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松鼠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松鼠》这篇说明文时,在学生读文之后,研究课文分为几部分,抓住主要内容对课文进行概括,说出每部分内容,并讲出自己这样分的理由,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加以总结,得出写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具体到生活习性又可发分细分为:它的生活、住所和吃食。接着,抓住本文重点部分,了解松鼠的外形是如何地美丽和可爱,如何地讨人喜欢,通过读,让学生知道该段由几句话构成,并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说出理由,这样学生便会感到由总到分或是由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加上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写作上学到怎样把一件事物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由总到分。这样,对学生进行说明文习作训练大有裨益!

1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及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自己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l自然段,从中找答案.◆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汇报,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系.◆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指导朗读句子.谚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

利用表格.自主学习

◆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布置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新型玻璃名称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

防盗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藕断丝连

高层建筑采用,安全

变色玻璃

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调节室内光线

吸热玻璃

使房间冬暖夏凉

阻挡强光和冷气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教学反思:

让学生充当各种玻璃,通过“自叙”这种形式来展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并让学生展望未来,设计心目中的新型玻璃,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12假如没有灰尘

学习目标

.认识4个生字.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全班交流汇报.a.灰尘的特点:

小.于土壤和岩石.在空中飘浮.b.灰尘的作用:

反射光线.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灰尘具有吸湿性能.◆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出示句式: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小结说明方法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

教学反思:

《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解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的原始状况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目标,虽然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制定有特色的个性目标,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教学目标的弹性化。备课前我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目标能使更多的学生知识储备达到最优化?对于课文及其相关的内容,有多少学生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致达到什么程度?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总结

◆评出最佳“推销员”.◆你认为怎样才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

第二、三课时

习作

确定习作内容

◆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确定习作内容.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有什么不同.◆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教学过程

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说明的方法,你能填写一下这张表格吗?

说明的方法

课文中的例子

举例子

用数字

做比较

打比方

除了课文中的,在其他的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你还能找到吗?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你还发现什么好方法了吗?试着填一填.说明的方法

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

举例子

用数字

做比较

打比方

除了用表格的方式小结单元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日积月累

◆读读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课外书屋

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明确阅读要求.◆你喜欢《森林报》吗?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四节“倒数”北师大版

倒数

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倒数”

教学目标: 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

新的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一个很大的空间,特别鼓励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应该由过去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因此,我对本课的定位,坚持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实现新课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我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法,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理念,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提供研究性素材,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主动的参与探究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从中得到成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

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的倒数,也就是说

互为倒数。

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

呢?

2.深化理解

提问:①什么是互为倒数?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

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②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

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3.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师设疑:“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①出示例题

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出示课件一下载)

2.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出示课件二下载)

3.判断

①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②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③0没有倒数。()

4.提高

会填了吗?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或: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分数: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整数:

整数做分母,分子为1

小数:

先化成分数,再按求分数的倒数的方法进行

(求A的倒数,既求1除以

A的商。)

第五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第三单元练习三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第三单元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明白算理。教学准备:

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看第2题,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2、独立完成。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

1、分小组模拟比赛。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八、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下载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第九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单元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5篇)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 认识轴对称图形 认识平移现象 认识旋转现象 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最终定稿)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9、鲸 主讲人:执教人:个人实施: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懂得说明事物要......

    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作者:斯茅来源:小学教育博客时间:2007-12-6 18:07:36 阅读:1294 投稿信箱:raysm@qq.com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四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信·互助”课堂导学学案——第四单元《手》 4.1我们的手 导学目标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到手在人与人交往中所表达的关爱与......

    2014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至第三单元)

    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 第1节精打细算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