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册第二单元试卷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测试
一 读拼音,写词语。(10分)
huánghūnbǎolǎnguāncháhuīfùmìmì()()()()()xuànlìjìxùpànduànjiâshàojùlií()()()()()二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12分)
无()不至花草()生五()缤纷怒气()()一()一样凶相()露绘()绘色()()不舍聚()会神名()其()枝()叶()指()画()三 比一比,组词。(10分)
访()敞()锦()洒()探()纺()蔽()绵()栖()深()四 补充歇后语,再写一个你熟悉的歇后语。(10分)
门缝里看人----姜太公钓鱼----小葱拌豆腐----千里送鹅毛----五 修改病句。(10分)
1、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2、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3、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
4、《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写的。
5、我们要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六 按要求写句子。(10分)难道说变色龙如此迟钝,就不能捕捉食物了?(改陈述句)]2 她跑得非常快。(改比喻句)晚霞映红了半边天。(改拟人句)不但„而且„(造句)
七 按课文内容填空。青山说:攀登吧。绿水说:。2 整个动作。脱壳的蝉儿,过了好一阵子,才蝉壳。八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祖国的海关,在人民的法庭上,每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的国徽,心里便会荡起一种崇高的爱国之情。
国徽呈圆形,圆形的中间上方是璀璨夺目的五颗金星,下方是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的正一方部是一个金色的齿轮,齿轮两边的稻穗对称地向上环抱,至居中的顶部相合,齿轮的中心又系着两幅红绸,呈弧形伸向两边,而后向下垂挂,使圆形的国徽有了坚定、稳定之感。国徽的基本色彩是红、黄两色,热烈、美丽、崇高、庄严。
天安门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民族特色的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的正面图景,横贯国徽的中下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
齿轮、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金色的齿轮,仿佛带动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硕大的稻麦穗,也同样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
国徽是的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正上方的一颗大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党是灯塔,是太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颗小星在一部呈半圆形环抱,象征亿万人民,心心向着共产党,坚强团结,众志成城。
我爱你啊,美丽庄严的国徽;我爱你啊,光辉灿烂的祖国!
1、从短文中找出四字词抄写下来。
2、比一比,组词。
微()孤()稳()端()徽()弧()隐()瑞()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第一自然段写了的象征意义。
(2)第二自然段说明了国徽的整体形状与图案。整体形状
是,图形的中上方是,下方
是,正下部是,两边是和红绸。
(3)第三自然说明图案的象征意义。
(4)第四自然段说明齿轮和的象征意义。
(5)第五自然段说明了的象征意义。
(6)第六自然段抒发了之情。
4、国徽为什么用红、黄两色?请选择。
(1)表示热烈、美丽。()
(2)表示庄严、崇高。()
(3)表示热烈、美丽、庄严、崇高。()
5、针对短文内容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
答案:
九 作文。
题目:可爱的要求:写一种小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再看看每个部分的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试卷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黄梅兰编制2002年10月16日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试卷
一、读拼音写词语(10%)
zhihuishitimazuisuranqijing
()()()
()
jujuenianlingtufeiyizhenjianxie
()()()()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用“”画出描写人物精神的词。7%
一()不()居高()()坚强()()
()七()八()天()地()身()骨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
()的目光()的光芒()地端详
()的神情()的地形()地包住
四.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8%
1.昨天傍晚下了一夜大雨。2.每年秋季,我们学校都要校运会。3.我们热烈响应学校“争当文明小公民”。4.李明的弟弟已经加入了少先队员。
五.把下面的爱国名言和道得修名句补充完整,并写出课外自学的一句来:7% 1.捐躯_____________,视死_____________。
2._____,亦我所欲也,____,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3+2%
1.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
神!”————————选自《军神》
(1)这句话中的“你”是指____________。(2)“堪称军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选自《狼牙山五壮士》
(1).斩钉截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句子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13%)
1.五位壮士()在狼牙山顶峰,()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班长马宝玉()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了,然后()悬崖边上,像()一样,第一个()深谷。战士们也(),相继从悬崖()。
以上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写出你最近在课外阅读的一本好书或者一篇好文章。3%
书名(文章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这本书(这篇文章)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3+2+2+2+2)%。
风 雨 中
突袭而来的夏日风呜呜叫着,时而紧贴地面,将街头的纸屑高高扬起,时而窜上天
空,将一朵朵黑羊般的云絮赶到一块。于是,天色迅速阴沉下来。
顷刻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急雨如箭,行人躲在屋檐下,仰望着墨泼的天空。
就在这时,“叮铃铃„„”驶来一辆棕色的三轮车,就像惊涛骇浪中浩荡而来的小
船。
“上车,每位二元。”车工人迎着风雨呼喊。
困在雨中的行人争先恐后地登上车。棕色的三轮车在风雨中唱着欢乐的歌。“叮铃铃„„”一辆最年轻的三轮车工人,绕城一圈后就要返航了。
霎时,他仿佛忆起大街拐角处,还有三双忧郁的黑眼睛。他们蜷缩在屋檐下,小小的单衣早已被雨水溅湿,只有紧搂在怀中的小书包还没有沾上一滴水。
“掉头。”年轻人的三轮车在风雨中勇往直前。“叔叔„„我、我们„„没钱„„”三个孩子可怜的声音在颤抖。
谁说我们认钱不认人年轻的三轮车工人愤怒地大叫我不要钱这沙
哑的声音撕开雨帘在与暴雨的碰撞中闪烁着光芒
在这座被夜色笼罩着,被短暂的暴雨统治者的小城中,这辆三轮车严严地垂下湿透
了的帆布,载着三个小孩,穿过风雨,向前驶去,一路上留下一串新歌。
1.给自然段中没加上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选择省略号的用法,填上序号。
省略号的用法有以下三种:(1)声音的延续。(2)内容的省略。(3)说话断断续续。“叮铃铃„„”()“叔叔„„我、我们„„没钱„„”()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这个句子用比喻
4.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 5作者通过这件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给短文选择正确的中心思想。
(1)歌颂了三轮车工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2)说明了三个小孩子很可怜。()
(3)说明三轮车工人虽然脾气不好,但富有同情心。()
十、习作(30%)。扩写作文
1.要求:文章比较长,我们把它改短一些,并且做适当的改写,就是缩写。而扩写
作文就是根据提供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
请你认真读读下面一段话,展开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扩写成4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2.材料: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做一做家务,既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又锻炼一下自己。我克服了不少的困难,洗衣、做饭、烧菜„„ 爸爸妈妈回来后,高兴地笑了,直夸我长大了。
第三篇:语文第九册七、八单元试卷_
小 学 语 文 第 九 册 七、八 单 元 测 验 试 卷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卷面占3分)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guī bǎozhuǎnyítiàowànglíngnïngtì tîu
()()()()diànniǔxiōngtángzhānyǎngwànshuǐqiānshān
()()()()
2、把下列词句填写完整,并选择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10分)中流()柱奋发()强()精图治 再接再()同仇敌()众志()城
已是悬崖百丈冰,()。(2分)
(2分)
3、修改病句。(8分)
(1)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可以吃到苹果、梨子、桔子和水果。
(2)今天的植树活动,我觉得我们可能肯定种了30棵小树苗。
(3)小明的建议基本上是完全可行的。
(4)星期天,我画了一幅画和一篇作文。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中。(6分)
生: ① 生长;② 具有生命力的;③ 产生,发生;④ 果实没有成熟.⑴ 这西瓜是生的,还不能摘。()
⑵ 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
⑶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扎:① 刺;② 钻; ③ 驻扎。
⑴ 野鸡冷极了就把头往雪里扎。()
⑵ 我们安营扎寨,开发北大方。()
⑶ 小明不小心被钉子扎了手。()
二、阅读与感悟(33分)
(一)(11分)
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自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圆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有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
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请选择一个写一句话。(5分)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1分)
3、给没有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3分)
4、从画横线的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2分)
(二)七律•长征(7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素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劲开颜。
1、请把诗中的错别字用“——”画出,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4分)
()()()()
2、判断对错:“走泥丸”的意思是走动的小泥丸。()(1分)
3、这首诗的作者是(),请你再写出他的一句诗。(2分)
(三)小河与大海(15分)
秋天,河水上涨,河面变得宽阔了。小河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最
大了。他得意洋洋地流向大海,想和大海比一比谁大。
小河这样一边得意地想着,一边走着,别提多高兴了。一路上,他仰着头,挺着胸,兴奋地翻着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到了大海,只见一片汪洋,往远处看,天连着海,海连着天,小河用尽全身力气,抬起脚跟,怎么也看不到对岸。他懊丧地自言自语说:“我以为自己很大,原来海比我大得多。”
大海听了,笑着说:“不错,我是比你大得多,可是如果没有无数江河流到我这里,我也不会有这么大呀。”
小河听了,更佩服大海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2分)
得意洋洋:
2、根据短文内容,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小河和大海的特点。(3分)()的小河()的大海
3、写出这篇短文的梗概。(3分)
4、短文最后写“小河听了,更加佩服大海”了。请你想一想小河佩服大海什么?(3分)
⑸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读了《小河和大海》,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启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请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根据提供的情节,展开想象,续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早晨,天气晴朗,我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心里特别高兴。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第四篇: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úoyuè xiàn hài xiūcán fā pèi
()()()()
nǎohèn ping jià zhèn fèn kuǎn dài
()()()()
二、改正下面词语的错别字。(4分)
依草付木()蛮不讲里()错手不及()迫不急待()
言行一至()不卑不抗()惹事生非()奴颜卑膝()
三、用“——”画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2分)
1、青菜 包菜 韭菜 蔬菜 芹菜
2、希望 盼望 期望 失望 眺望
3、汽车 卡车 小轿车 大客车面包车
4、爷爷 舅舅 祖母 老师 叔叔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6分)
1、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
瞧!那边的女孩身穿一()粉红色上衣,头戴一()太阳帽,手握一()画笔,正专心致志地画一()美丽的春景图。
2、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使它们能与括号外的词语搭配。
优美的()()的湖水 热情地()
品尝()生活()阳光()
3、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不少小朋友都知道,我们居住的陆地是非常大的。(),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辽阔的地区,那是海洋。陆地()很大,()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海洋的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海洋()广阔无边,()深不可测,里面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4、选词填空
光芒光亮光彩亮光
①太阳的()照亮了世界。
②周黑洞洞的,只有萤火虫那一盏“小灯笼”发出了微弱的()。
③走出山洞,我眼前是一片()。
④大街上,霓虹灯发出了悦目的()。
5、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在美国看到祖国的水兵,听到《歌唱祖国》的乐曲,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呢!
五、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海洋大得很,一眼望不到边。
1、今晚的月亮真圆呀。
2、小溪的水清得很。
3、早晨的雾可真大啊。
六、修改病句。
1、我等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他才到了。
2、李明的语文没有考好,心情十分繁重。
3、他把两件新旧运动衫都捐给了灾区人民。
七、排列句子。(3分)
()太阳出来了,它仿佛知道睡莲的心愿,便把第一束阳光洒在睡莲身上。
()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待着。
()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
()湖里的睡莲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东方刚露出晨曦。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来访,不仅,也使。这段话在文中这它是
段,起 作用。
2、,溪上青青草。选自《 》是 代爱国词人 写的,词牌是,题目是。词中的“无赖”的意思是。
3、陈增巧破巫术的方法是。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来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1、本文课题为《 》选自 代 写的长篇小说《 》。
2、文中的、、、等词语写出了洪教头傲气十足的样子,这个写出了林冲被逼无奈。
3、选自 代 写的长篇小说《 》,其中还诸多故事如、、……
(二)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时代打玻璃球,青年时代打纸牌,中年时代搓麻将,家产都败光了!如今我云雾山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返老还童?”流浪汉,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做起,干一番事业!”“好(吗呢吧)!只要你好好努力,你就能获得真正的生命!”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变成了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吗 呢 吧)。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他看到几个孩子玩玻璃球,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起来。他仍然按照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起来。正巧,他又碰到了时光老人。
1、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下面划“—”。
返老还童(a、交还原主b、回报c、恢复)
试探(a、暗中打听 b、探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c、看望)
2、在短文的“()”内选择恰当的词,在下面划“—”。
3、联系上下文,在短文中的“ ”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4、短文1—2自然段可并为一段,请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5、你对时光老人所说的“真正的生命”是怎么的理解的?
6、流浪汉后来又到时光老人,时光老人可能会对他说什么?展开想象,给短文补写一个合适的结尾,写在文末的横线上。
九、作文。
题目: 的我要求:
1、用一个词概括自己某个方面的特点,写在题目的横线上。
2、选择一两件最能表现这个特点的事例,有条理地写下来,内容具体,语言通顺。
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月是故乡明”为专题进行编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组成。本组选编的内容都是描写游子们思乡怀乡的。《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体会不会深刻,但可以通过读书来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和挚爱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作者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在读书品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幽芳、漂泊、唯独、顿时、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课前准备:
1. 搜集名人思念家乡的故事。2. 制作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 ;
5.古诗词三首
6.梅花魂
7.桂花雨
8.小桥流水人家
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单元测试
5古诗词两首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二、学习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三、学习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简介环境。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3、同学们,你们喜欢“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欢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4、指名回答。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二)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体会作者用“绿”字的准确。
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这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又” “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
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二)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三)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拓展延伸知识
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王安石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倾诉心声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luî yánɡ yú shù jiānɡ pàn wãn zhànɡ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行人(xínɡ hánɡ)数重山(shǔ shù; chïnɡ zhînɡ)
还乡(huán hái)一水间(jiān jiàn)风一更(ɡēnɡ ɡânɡ)
三、辨字组词。
瓜()夏()帐()问()
爪()复()账()间()
临()伴()匆()落()
监()畔()忽()洛()
四、将古诗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静夜思》 张 籍 清
《长相思》 李 白 唐
五、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诗中“一水”指的是:()。
A、珠江;B大运河;C黄河;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
A、从北到南,先经京口,再到瓜洲。
B、从南到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D、从南到北,先经南京,再到北京。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六、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冰心在玉壶。
七、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6梅花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继续开展“浓浓乡情”的活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⒈搜集有关赞美梅花、思恋祖国和故乡的诗文读一读。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以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
⒉把重点句制成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激情启思
⒈引导学生诵读关于梅花的古诗。
⒉交流:听了大家的朗诵,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⒊是呀,梅花,自古以来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悠悠的乐曲,传达了对梅花的赞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林和靖眼中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这是陆游笔下的梅花。那么,在老华侨的心里,梅花,又是什么呢?
⒋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梅花魂》,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
三、对比朗读,感悟情怀 ⒈指名读第一段,谈感受。
边读边想读出梅花的冷艳与幽芳,感受梅花的清高品格。
⒉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几件事?哪几件与梅花有关?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件事: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还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生读后交流体会文章是写“莺儿”的外祖父“爱梅”情结。)
⒋读最后一段,谈谈读后感受。
⑴对比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⑵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⑶全班交流,感悟外祖父与梅花的关系,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滞留问题,布置作业
⒈小结: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让作者屡屡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是怎样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呀,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体验。
⒉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⒊收集热爱祖国的词句、诗文、歌曲,以及具有梅花一样气节中国人。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谈话导入
二、潜心会文,感悟“梅花魂”
⒈再读课文,你觉得哪几件事写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学生默读课文,找找,画画,品品,议议)
⒉从你们的神情中,从你们的朗读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你的那份感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梅花,走进外祖父的心灵深处吧!⒊品读第三段,感受惜梅之情。重点指导:
⑴“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②你们认为,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玩和一幅墨梅图相比,在我们心中古玩更有价值。然而,在外祖父的心中,古玩可以碰得,“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爱梅之情哪!请你读出外祖父的这份“唯独”,这份“分外爱惜”!⑵“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①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你是不是与莺儿一样觉得又害怕又奇怪?为什么? ②文字是有灵性的。你们仔细读读,细细品品,这一字字,一句句,一个个标点,不都在向你诉说着一段感人的情怀吗?你听到它在诉说着什么吗?从祖父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祖父的话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一处标点来谈你的独特感受。
圈圈描写外祖父动作的词,如 “轻轻刮去”“细绸子慢慢抹净”等,朗读体会外祖父的爱梅之情。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引导学生理解外祖父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而且还用上了反问的语气训斥呢?(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学生朗读体会。
过渡:是呀,不就是一枝画梅吗,有什么稀罕的呢?犯得着这么生气吗?你们说呢?引读13段。
⒋紧扣三个“!”,体悟“赞梅”之意。⑴品读第13段:
①面对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的无意过错,一顿训斥,让我们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还有哪段话也写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衷?(相机引出第13段)②细细品读第12、13段,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③你能联系生活和课外阅读来谈谈梅花的希罕吗? ④在外祖父的心中,这梅花是怎样的一种花呀?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你发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用得多?(愈„„愈„„愈„„愈„„,最„„最„„最„„)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你能用好词、佳句、诗文来赞美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吗?
这里的一个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到这里,你对“梅花魂”的“魂”字有何理解?(赞扬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朗读体会,读出赞美、感叹的语气
⑤在外祖父心中,这梅花还仅仅是梅花吗?你又从哪儿感受到?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朗读,这里的一个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相机理解“秉性”。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岳飞、戚继光、江姐„„)你能不能用简洁的文字来介绍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学到这里,你对梅花魂的“魂”字有何新的理解?
(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⑥外祖父嘱咐儿莺好好保存墨梅图,用意何在?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反复读,这里的破折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到这里,你对“魂”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寄托着外祖父对下一辈发扬梅花精神的殷切期望。)
⑦引发思辩:既然外祖父对墨梅图那么喜爱,为什么还要赠给莺儿带回祖国去呢?你能从中悟出“魂”的真正含义吗?
⑵朗读体会:
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两段吧。
(生诵读第12、13自然段,升华情感。)
三、品味“三哭”,感悟“爱国心” ⒈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⑴读第二段,谈谈自己对这些唐诗宋词的理解。
⑵字字乡思,句句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的那份思乡的情弦呢!外祖父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莺儿到底不懂什么呢?(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⑶你们懂外祖父的心思吗?请你告诉年幼的莺儿为什么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经常落泪吧!⑷朗读体会。
⒉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⑴师朗读第4——11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⑵学生交流。
⑶交流理解:如果你是莺儿,你看到这情景,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你理解外祖父的哭吗?
⑷是呀,看到自己的儿孙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那是怎样一种痛呀!读出那份痛楚吧!
⑸朗读体会感情。
⒊送别亲人,思归难归。⑴自由朗读第14—15段。
⑵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⑶品悟“血”色梅花。
①外祖父把他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我”。临别时还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腊梅有黄色的,粉红色的,雪白的。)
②过渡小结:载着无尽的思念,船儿越飘越远,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深切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想,此刻,不仅是我,还有你,还有他,我们所有人的心都被一种真情深深地震撼着,同学们,震撼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板书:爱国心)③ “血”色梅花赤子心吗!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再一次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一齐诵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即时拓展,加深体验
⒈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但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却随着“墨梅图”和“血色梅花手绢”回到了家乡。面对着这幅墨梅图和梅花手绢,你最想在上面题上一句什么话?
⒉同学们,当莺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⒊“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适时引导学生朗诵课后的“阅读链接”《故乡》和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游子思恋祖国和故乡的情怀。
五、总结谈话,升华情感
⒈梅花,我们的国花。她,是我们民族的气节,民族的骄傲,民族的象征!悠悠华夏史,梅花精神传!“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无论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只要心中有“梅花”,就会添一份信念,添一缕幽香!
⒉摘录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背诵。
板书设计:
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
分外
失声
泪下
爱惜
痛哭
爱国心
临别含泪
送图递绢
作业设计:
一 我会读,也会写。
yōu fāng shuāi lǎo zàng shēn yǐ guï()()()二 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⑴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⑵.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⑶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⑷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三 我能在书写错误的词语下做上记号,还能更正呢。1.漂泊 偶尔 惟一 份外()()2.训斥 灵魂 慈详 镜遇()()3.年记 郑重 厉经 欺凌()()四 我能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不管„„都„„ 尽管„„还„„ 虽然„„但是„„
1.他们()历经很多磨难,()是顶天立地,从不低头折节。2.他们()历经多少磨难,()是顶天立地,从不低头折节。3.他们()历经很多磨难,()从不低头折节。五 我能照样子写句子。例: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2.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7桂花雨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2 个生字。正确认读“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往事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一同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琦君(1918——2006)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 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 26 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 30 余种,主要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桂花:也称木樨,木樨科。常绿乔木,高达 15 m,树冠卵圆形。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那“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故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第二至六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画出有关的词句。(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1)重点理解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①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②画出描写“我”摇桂花的句子。
a.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b.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c.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了故乡童年的快乐。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香飘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思绪回到故里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茁()捧()吩()栋()
拙()棒()纷()拣()
二、给下列句中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桂花树上长满了茂密的叶子。()
2、母亲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3、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三、课文填空。
1、“桂花开得()时,不说(),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若将句中“没有不”换成别的词语,可以是:()。
2、父亲闻着()和()的混香,诗兴大发:“(),()。(),()。”
3、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小枝小叶,()在簟子上,()好几个天太阳。桂花晒干了,()铁罐子里,()茶叶中泡茶,()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在桂花香中。这正是父亲诗中所说的:“()。”
四、拓展练习
1、填写读书名言。
(1)“书犹()也,()读之可以()。”这是刘向说的,说明读好书可以让人变得()。
(2)“我扑在书上,就像()的人扑在()上。”高尔基把书比作(),说明读书可以使我们()。
2、填写歇后语。
茶壶里煮饺子--()。
八仙过海--()
刘姥姥进大观园--()
()(自己写一歇后语。)
8小桥流水人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学生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想象画面,情境导入 1、“月是故乡明”,家乡──始终是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有关思念家乡的课文。
出示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2、出示看了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3、同学们想不想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播放课件:《小桥流水人家》再读读这个题目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吧!(资源来自“新跨越” 五年级上《小桥流水人家》)
过渡语: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梳理步骤,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你是怎样学习这类课文的?(指名说),师给予肯定并梳理阅读步骤:
⑴ 读准读顺 ―― ⑵ 读思结合――⑶ 圈画批注――⑷ 交流讨论 2、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3、师走到学生中间,对学困生多关注;纠正不良的读书姿势等。
4、抽读字音拗口或易读错的字。课件出示生字词(自制课文生字词课件)小结: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热爱家乡)。
(三)、读悟交融,顺学而导,领悟写法
1、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爱乡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在相应的地方圈画批注。)
2、生自读自悟,师走下讲台当“顾问”,了解学生情况,随时帮助学生排忧解疑。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要求注意倾听,互评互学。4、全班交流:
师顺学而导,或点拨偏差、或引发讨论、或指导朗读、或归纳方法等。预设如下:
⑴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乡的景色写得很美丽,从中可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⑵ 从第五自然段的“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这几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
⑶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从这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家乡。
⑷ 第二自然段的“„„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童年时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记得这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念着家乡、深爱着家乡。
⑸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⑹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一直爱恋着家乡。
(四)、回归整体,小结学法,积累延伸 1、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制课件)
3、小结学法:
书是读懂的,但要有恰当的读书方法。这节课,大家都用了哪些读书方法?
4、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五)、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点评:有效拓展,实现了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利用,充分体验思乡情深,恋乡心切。
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描写景物
思念故乡
间接抒情
回忆往事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qīnɡ châ chuí liú ɡuàn ɡài shū fú
()()()()
xī hàn línɡ hún qī línɡ suǒ wâi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潺(chán chánɡ)婀(ē ā)涸(ɡù hã)缀(zhuì zuì)
三、组词。
撤()说()既()傍()
澈()悦()溉()螃()
从()漂()朝()波()
丛()飘()潮()玻()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印象()的声音()的舞姿
()的清风()的野花()的杨柳
()的野菌()的流泉()的波纹
五、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中法直航等于架起一座空中长桥。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小溪上。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朝人民用鲜血架起的一座友谊长桥。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恰当的词语连起来。
欣赏 小鱼 清澈的送到 石头 美丽的寻找 野花 舒服的扒开 远方 美好的
七、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水也唱和着”的“和”字,应该读作“hâ”。(2、“日出而作”,“守望相助”是成语。(3、“我爱我的老家”,说明我是不爱现在的新家。(4、流水也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中的“悦耳”,意思是“听得见”。(八、选词填空。
充分 充满 充足
1、这是一个()希望的早晨,阳光也在向我祝贺。
2、这是一个阳光()的房间,光线直射进来。
九、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喜鹊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2、桂花盛开的时候,真是香飘十里。(3、校园内的两棵高大的松树像卫士一样守卫着校园。(十、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2、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
印象
溪水
花草
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课前准备
1.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2.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2.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
子?
二、大胆想象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2.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2.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2.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五、小组评议,互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4.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2.赏评.回顾·拓展二
一、教学准备
1.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2.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
(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
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⒈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⒉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⒊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⒋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⒌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⒈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熟读成诵。
⑶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⒉课外拓展。
⑴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⒈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⒉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⒊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⒋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作业设计:
一、.我来当裁判(判断下列每组中带点的字的读音是否相同,相同的打“√”,不同的打“×”)
1、一水间 间隔()。
2、泊船 湖泊()。....
3、重要 重复()。
4、照我还 归还()。....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葬身异国: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2、颇负盛名:①、背;②、担任;③、遭受;④、具有;⑤、违背;⑥、跟“胜”.相反。
3、夜深千帐灯:跟“浅”相反、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大久程度高;颜色重。.
4、故园无此声:①、意外的事情;②、原因;③、老,旧,过去的;④、原来的;.⑤、存心;
三、选词填空
反应 影响 反映
1、用户都()“永久”牌自行车质量好。
2、这堂课在听课的老师中引起了强烈的()。
3、上课随便说话,会()别人听课。
四、修改病句
1、会场上,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2、每次老师提问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
五、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2、那些美好的印象,我怎能忘记呢?
六、古诗内容我知道
1、默写《秋思》
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意万重:_____________ 行人:_____________ 开封:_____________
4、默写《长相思》
七、排列顺序,把序号写在句子前面的括号里。(6分)
()人们都说这个山村真像一幅风景画。()村前有一口大水塘,塘水清如明镜。()山脚下有个村子,村子景色秀丽。
()塘里荷花点点,偶尔还有小鱼跳出水面。
()村后有一片青翠的竹林,林中鸟声清脆悦耳。()水里倒映着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