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幼儿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策略
小班幼儿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一定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面对全班幼儿实施教学过程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发展,是每位幼儿教师一直在探究的课题。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有兴趣参与
1、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2、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能大胆参与
1、恰当运用情感艺术
2、尊重信任每个幼儿
三、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幼儿乐于参与
1、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四、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人人参与
1、色彩艳丽的教具
2、丰富充足的学具
五、共同参与适时指导,让幼儿学会参与
六、体验成功延续快乐,让幼儿期待参与
小班幼儿只有从情感上喜欢这个活动,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只有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探究、主动学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孩子创设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更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点燃他们学习关注的火花,提升他们的情趣和信心。让小班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由地玩、勇敢地说、积极地学、快乐地体验,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第二篇:激发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3岁左右幼儿爱玩爱动、爱模仿,可塑性强,对他们来说平时的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为三岁孩子开设区域活动可以让他们在摆弄和玩耍中学习,在一些无意识的操作中得到锻炼,从而是他们的语言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发展。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活动兴趣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喜欢操作摆弄,能认真地看、听,并尝试各种玩法。
2、兴趣具有随从性,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跟着玩什么,常常会出现争抢现象。
3、兴趣不够稳定,常会玩了一会儿就又去玩另一个玩具。
究其原因,首先是三岁左右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而其情绪又极易受外部事物影响,无意注意占优势;其次,教师如果提供给幼儿的玩具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就不容易使其感兴趣。要让幼儿积极、主动、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兴趣的激发、培养极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有兴趣的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呢?
一、以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概括自己的经验而实现的,小班孩子更是这样,他们的认知经验大多是通过摆弄玩具、材料,在自身的操作中获得的。所以区域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投放尤其重要。
1、投放新颖、鲜艳的材料。
对小班幼儿来说,首先材料的造型要新颖有趣,让他们觉得好看、喜爱、愿意玩。其次,材料的颜色要吸引孩子,幼儿往往会喜欢一些比较鲜艳的颜色,如:大红、黄色、绿色等,这能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使他们一眼就能看到并爱不释手。再次,材料的质地要适用于小班幼儿,一方面小班幼儿喜欢抓、撕、扔等,因此,材料要坚固耐用,最好是能够活动的材料。另一方面,尽量少用坚固的、有棱角的、细小的材料,可用一些柔软的、圆角的、体积较大又比较轻的、不会伤害孩子的材料。例如:生活区“分色”。开始,我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片,要求幼儿将三种颜色分别放在三种颜色的瓶子中,个别幼儿玩了几下后,就再也没人光顾了。后来,我用饮料瓶做了三个小丑,三个小丑分别带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帽子,然后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片分别粘在雪糕棍上变成“魔术棒”,请幼儿将这些魔术棒根据颜色分别放在三个小丑各自的瓶子中,这样的材料一投放到活动区就受到幼儿的欢迎。又如:“夹夹子”的活动,刚开始我们请幼儿给小动物找影子,找到后用夹子把它的影子上。活动中我们发现玩“夹夹子”的幼儿并不多,而且玩的时间也很短。之后,我们改成用各种颜色制成的小动物,如青虫、狮子、刺猬等,请孩子给青虫装上脚,给狮子添上鬃毛,给刺猬安上刺。这样的材料一投放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给青虫装脚,用夹子一夹小青虫就能站起来,孩子们拿着小青虫在地上走,还兴奋地说“小青虫会走路了!”将平面的材料变成立体的,给固定的材料赋予动感,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投放材料。
材料的难度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的效果,从而影响幼儿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断引起幼儿的兴趣。一般起步可低一点,趣味性多一点,知识性少一点,视幼儿的发展情况在逐步提高。如:在语言活动区,第一阶段:教师可先投放单一的图片,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橙色的橘子等引起幼儿兴趣,利用“摘果子”、“给小动物吃果子”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第二阶段:教师可以丰富图片的内容(图片上可有2——3样物体),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活动形式可改为“百宝箱中摸宝物”等。第三阶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材料和内容,放上可爱的小动物头饰,让幼儿学小动物的样子说说、唱唱、跳跳。活动形式可采用“小动物找朋友”“小动物带图片宝宝游玩”等,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既保持幼儿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其获得新的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活动目标。又如“夹夹子”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增加了材料的难度,提供大夹子、大树和剪成橘子、苹果、梨状的泡沫板,让幼儿按特征将水果夹在大树上,比一比谁“结”的果子多。以后,我们又增加了“水果”的数量,不断地调整材料,使幼儿对这一内容始终能保持操作的兴趣。
3、提供丰富的材料,注意一物多用,反复翻新,环境的设要要富有童趣。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小年龄幼儿的特点,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互相谦让的意识不强,遇到问题协商解决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尽量提供丰富、充裕的材料,以免幼儿之间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在教师不断投放新材料的同时,也可以一物多用,反复翻新材料。如:语言区用的小动物头饰、纸偶等,就可稍做加工运用到别的区,新的材料和内容也随之产生,激发了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另外,在提供材料的同时,还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应富有童趣。因为小班幼儿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和感染,具体形象的事物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如:将“娃娃家”布置成家的样子,娃娃睡在小床上,衣服、裤子、鞋子放在固定的箱子里,这样的环境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想到给娃娃穿衣服、裤子、抱娃娃,而且玩得很投入。
总之,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出发,做到适合、适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材料的作用。
二、以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材料的提供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的语言能起到导向的作用。导向正确,就能调动孩子积极的学习兴趣,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尤其对小班孩子而言,教师更应该以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形象生动,拟人化。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化的指导语对小班幼儿进行指导,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投放到美工区的“蘑菇”无人问津,看到这一情况我边以“兔妈妈”的口吻说:“今天午饭吃蘑菇,等我洗完衣服后就来采蘑菇。”立刻就引起了幼儿为兔妈妈中蘑菇的愿望。果然,在活动中,有许多幼儿都陆续到美工区“种蘑菇”。当孩子们看到“兔妈妈”带着竹篮“采蘑菇”时,都显得非常兴奋。
2、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是观察者。为了不妨碍幼儿的探索,在活动中教师要多观察,语言指导要适时、适度。针对小班幼儿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的特点,我们经常采用让孩子互相交流、在个别交流时配以动作演示、教师配合幼儿总结等方法,特别是对于幼儿的成功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班里有一个女孩,做任何事情都特别容易紧张,怕自己做不好。在一次交流中,她非常欣赏地拿着自己用橡皮泥做的作品,说:“我做了一个大饼。”虽然那块大饼做得比较粗糙,但我们都为她鼓掌,肯定她的成功。她非常高兴,之后,她一直都很有兴趣地在美工区玩橡皮泥。又如:“夹夹子”活动中,由于刚开始幼儿没掌握夹得方法,很少有人成功,有的幼儿遇到困难就放弃了。一次,我发现有一名幼儿成功了,就请他演示给大家看,并鼓励其他幼儿:“明天你们可以再试一试,看一看你能夹几只水果。”当幼儿做到时,我再提高夹的难度,再次鼓励幼儿:“xxx小朋友夹了4个水果,你们有谁超过他,比一比谁夹得多。”通过鼓励,使幼儿充满信心,对活动一直很有兴趣。
三、帮助幼儿克服爱活动区活动中的胆怯心理。
胆怯心理是小班幼儿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胆怯心理的存在阻碍着幼儿进入活动区的活动以及活动的质量。而胆怯、退缩严重阻碍了自信心的树立,自信心大约是在三岁左右开始显露,因此,在活动区活动中,对于我班幼儿,主要帮助他们克服胆怯、树立自信心,参与到活动区活动中去,使他们在活动中对活动区活动产生兴趣。
1、创设温暖、互相尊重、轻松的环境,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参加活动区活动。
首先,各个活动区域的设置多分散、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提供的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能让幼儿在视觉上感觉宽松。材料的投放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如在美工区我们发现幼儿喜欢用喜爱颜色的蜡笔进行涂色练习;在劳作区“舀豆”进行用勺练习;在益智区给“小丑分魔术棒”进行分色练习。这些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从而淡化了他们胆怯、害怕的心理。
再则,在活动中我们避免给幼儿过多的限制及负担,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方式。如在活动时,我们注意有的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总喜欢与平时要好的同伴一起活动,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就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带领及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能力弱的幼儿的胆怯心理。
我们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能让幼儿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选择游戏,在愉快的活动中忘却胆怯。
2、丰富必要的技能技巧,强化幼儿的成功体验。
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小班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能经常获得成功,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常遭失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参加活动产生胆怯心理。因此,帮助幼儿丰富、掌握一些技巧十分必要。如在美工区的粘彩链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让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先学习一个接一个连成直线,让幼儿感到“我也会做了”,初步体验成功,为下一步粘彩链树立信心。教师要帮助这些具有胆怯心理的幼儿体验成功,使他们初步树立信心,然后由易到难,在不断获得更大的成功中逐步消除胆怯。
3、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消除胆怯心理。
家长共同配合,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寻找引起幼儿胆怯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如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们想家长反映:每当小朋友或老师请他的孩子到劳做区游戏时,他的孩子总是摇摇头,然后就到其他活动区活动了。后来家长反映该幼儿因不会扣纽扣,所以不去玩“给娃娃穿衣”的游戏,并提出能否让他们把活动区的娃娃带回家,由家长在家指导幼儿学习抠纽扣。家长提出的这个好建议被我采纳了。果然,第二天,那幼儿高高兴兴地来到劳做区,和同伴一起玩了“给娃娃穿衣”的游戏,还对小朋友说:“在家我还跟爸爸妈妈比赛抠纽扣呢。”
四、发现和肯定孩子创新的火花。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小,但他们也会尝试改变玩法。幼儿的思维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而他们看事物的眼光会和成人不同,作为教师要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创新,肯定他们的“与众不同”。例如,在结构区,教师提供了小花篮、伞、花等范例,让孩子能模仿范例进行拼搭。在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幼儿没有按照范例搭,而是拼搭了一架非常逼真的飞机。在交流时,我请他向大家介绍的作品,并肯定他与众不同的搭法,还请他向其他小朋友介绍。那幼儿非常高兴,并经常在建筑区搭出各种东西。教师的做法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欲,没过多久,建筑区中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造型物。
兴趣是活动区活动开展的原动力,这是我们在开展小班活动区活动中的体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就能让孩子较长时间专注地学习,并能从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第三篇:浅谈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指导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指导策略
【作者】 代秀珍
【机构】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教师进修学校 ; 【摘要】 更多还原 【关键词】 ;
【正文】泥工活动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是美工活动的类型之一,是运用泥进行的塑造活动。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还不习惯于有组织的活动,对泥工制作是怎样一回事也不清楚,动手能力差,对于幼儿的泥工活动应怎样指导呢?
一、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与课程单元相依存的活动内容
依据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有关的教育活动内容是一种较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茨曾说过:“兴趣其实是儿童在不预期奖赏的情况下,愿意从事某种活动或追求某个目标的倾向。”我们要深入幼儿的生活,了解他们,从幼儿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出发来选择泥工活动的内容。比如,结合课程单元《宝贝一家》、《车子叭叭》、《动物朋友》、《瓜果乐》,组织幼儿开展泥工活动。幼儿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家人、车子、动物和瓜果。其中,大多数幼儿制作的家人是妈妈;男孩子制作车子兴趣更浓,更有创意;女孩子爱做小兔,男孩子户外活动时爱找蜗牛,因此爱做蜗牛;制作的水果就是他们近期常吃的苹果、香蕉、樱桃、西瓜等。另外,除老师预设外,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让幼儿在自主观察、玩耍的体验中学习简单技能
小班幼儿还处于无目的的感知材料阶段,教师应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发其塑造兴趣,鼓励其大胆地操作材料,体验快乐并提高对操作材料的了解与认识。设置游戏情景能让小班幼儿尽快参与活动,依据这个年龄幼儿的塑造特点及水平,教师应更多地为其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耍的机会。在开展泥工活动前要让幼儿对泥产生兴趣,当他们拿到一团泥时,他们会反复捏弄着玩,一会儿揉捏,一会儿敲打,一会儿又拉长、分块,就是在不间断的反复的玩泥中,体验到泥通过自己手的作用会发生变形。如,在泥塑活动中,不能注重作品的“好不好”、“像不像”,强调教师的“教”,应该更多地用问题引导幼儿去发现泥的可变性。在一次活动中,我只对幼儿说了一句:“你们真能干,今天看看大家可以用泥来变什么?”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纷纷向我介绍:“我的泥变成了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蛇”、“我的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泥变成了蛋糕”„„随着我的一一肯定,孩子们对泥塑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
三、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操作状况,适时给予有效指导
幼儿泥工活动时,更多地是观察活动中的每名幼儿,捕捉幼儿在制作中的情感、行为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分析,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指导和帮助。这样的观察与分析过程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去解读幼儿在制作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懂得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做到放手而不撒手,给孩子们自主而不放任。如,创作型幼儿善于观察事物的细致特征,并积极运用已有经验,大胆创作,及时给予他们的是肯定和表扬。对于常在活动室四处走动,干扰他人创作,不能融入到伙伴中间,常我行我素的散漫型幼儿,就以伙伴身份诚挚地邀请幼儿一起完成创作。一些幼儿遇到问题时,往往会观察同伴的做法,然后模仿同伴,参照他们的做法,继续丰富制作活动。而少数幼儿的制作过程没有一定的规划,只是漫无目的地照搬他人做法,这种模仿是消极的,甚至会限制幼儿的制作过程。这时要用鼓励的语言、动作,给予幼儿创作的动力。在幼儿制作难以坚持时给予适时的帮助,引导其坚持完成创作,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就是教师指导策略有效性的最好体现。
四、让幼儿做幼儿讲,在自我表达中提高创造表现
“小孩子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在泥工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给幼儿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继续创造。先让幼儿介绍作品,互相欣赏、互相讲评。然后我再整理提炼,着重点出作品的独创之处,以诱发幼儿的联想,拓宽思路。同时,让幼儿学会赞赏别人,为别人的成绩感到高兴。让幼儿从评价中逐步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独立地看待问题,学会尊重别人,让他们分享和交流创作的快乐。如:在泥塑“我的梦”活动中,一个幼儿做了很多泥点,周围围了些泥条,说是“下雨机器”,还有幼儿制作的是自己睡在荷花中。在孩子讲述之前,我们根本看不出他们做的是什么,听完他们的讲解,是越看越像,惊叹他们的创造力和制作技能。这种注重探索过程中和活动后的自我表述和互评的方式,使幼儿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及创作的过程中认识需要得到满足,自我能力得到肯定,逐步养成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品质,更激起了幼儿参与泥工活动的兴趣。
五、让家长欣赏和重视幼儿泥工作品,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泥工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教师指导小班幼儿泥工活动时,一定要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留给他们自主创作的空间。另外,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也是开展好泥工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多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农村,认识身边的不同泥土,了解它们的特性,从而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多给孩子玩泥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断增强泥工制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5
2、于红伟《在泥塑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学前教育》2009.03
3、金壮丽《幼儿泥塑活动的特点与指导策略》《学前教育》2006.04
第四篇:浅谈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策略 海区铁幼 李敏
美是一切的开始,绘画,是以感受美和表现美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班的幼儿还处在涂鸦阶段,在这一时期有计划的开展美术活动,不仅对幼儿的审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创造力和注意力,以及良好的情绪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小班开展美术活动是完全有必要且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由于幼儿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我本着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出发,积极准备教学资料。我通过绘画、折纸、粘贴、泥工等多种操作形式锻炼幼儿的动手操纵能力,幼儿收效较好。在本期教学活动中,我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培养孩子的兴趣为目标,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这样幼儿才能有绘画的愿望,才能提高绘画的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绘画过程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无论是对绘画能力强还是弱的孩子,教师都应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善意地接纳每个孩子的作品,对于孩子点滴的进步、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在绘画中很多幼儿都出现不敢画、一不会画就不画的
现象、会出现边画边说话的现象,我采用不制止的方法,给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绘画环境进行创作。在经过这样一学期的培养,大多数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没有好奇产生不了兴趣。因此,我在选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绘画的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题材。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的水果中的苹果、梨、菠萝等,我会设计成涂画;喜欢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火车等,设计成图形的组合,还在美术活动中手指印画《好吃的樱桃》,让幼儿通过用自己的小手指来进行绘画,幼儿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的绘画形式,所以再绘画过程中比较认真,并且我把绘画的内容编成了小故事,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来教幼儿绘画,这样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而且幼儿乐于接受。
三、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如果是依照画葫芦的临摹教学方法,让幼儿简单地服从老师的命令,象木偶一样,幼儿就会觉得绘画肃然无味,要使幼儿对绘画有很高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育内容、方法应该多样化,应在看、说、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用鼓励的口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起幼儿进行绘画的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
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因此,在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如:在进行棉签画“滚动的轮子”活动时,通过游戏“轮子哪去了?”,让幼儿在活动室内寻找藏起来的轮子,让幼儿在边玩的过程中边观察轮子的特征,从而在进行绘画时幼儿会画的很好,通过让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四、绘画材料的提供刺激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重复单一的操作材料不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不仅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让幼儿觉得绘画是游戏,并在游戏绘画中充分挖掘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则用生活中幼儿比较熟悉、喜欢的材料作为绘画的工具。例如:为幼儿提供各色的剪成条状的皱纹纸,让幼儿揉成团进行粘贴、装饰绘画作品。为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颜料、不同形状的绘画工具,让幼儿在纸上进行印画。在教学中,我给幼儿尝试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探索欲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每一种的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画法的效果,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
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活动“我帮妈妈挂窗帘”中,哲哲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不画了!” 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她下去继续作画,而是对她说:“哲哲,你看你画的窗帘之间有这么大的缝隙,别人会从外面看进来的,那你的窗帘不是就白挂了吗,赶快去把窗帘挂好,把它们缝隙之间的距离画的小些。”哲哲听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画了起来。还有一次在涂色活动“给水果宝宝穿衣服”中,路帅拿到是的苹果宝宝,然后他随手拿起一支黑笔涂了起来,我走过去对她说:“你的苹果不是坏了呀?坏苹果吃了可会肚子痛的哦。”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连忙又发了一张纸给她:“画个健康的苹果宝宝好吗?”他又立即跑到座位上带劲地涂了起来。有趣的美术游戏,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愿意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要有法,教时无定法,贵在能得法。”让小朋友感受被肯定的快乐,并由此倍添信心,从而更加主动地参加美术活动。
五、表扬和鼓励也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有效手段。
幼儿“胡乱涂抹”一阵后,即使这张画在成人看来很难看,但在孩子的心中。这仍是世间最美妙的作品。幼儿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们布置在走廊里,只要是幼儿能够解释的作品,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而教师要用肯定的、鼓励的来方式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教师要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美术作品中成功的东西而给予积极肯定,如对小班小孩子说“你真棒”、“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或者说“如果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千万不能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以激发兴趣,发展能力,为幼儿以后的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小班幼儿绘画教学指导的策略反思
小班幼儿绘画教学指导的策略反思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开发幼儿智力及潜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绘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幼儿园的任务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一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认识。
新《纲要》中将儿童画定位为“自主性”绘画,这一科学地定位促使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绘画教学前,必须先理解新《纲要》的艺术教育理念。
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绘画现状,我们对在绘画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小班幼儿绘画进行策略性指导。
一、小班幼儿绘画现状分析。
孩子不爱画画的原因:
一、初入园的不适应;
二、恐惧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解决对策:一,结合手工活动开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状态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
三、变评价过程为过程中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3岁至4岁的幼儿一般都喜欢涂涂画画,可是,我发现班上的幼儿不爱画画,有的孩子甚至一参与绘画活动就哭。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我班幼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爱画画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6%,为此,我与幼儿家长进行了接触,发现孩子不爱画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初入园的不适应性,导致有些幼儿拒绝参与绘画及其他活动。
第二,在“涂鸦期”,有的孩子没受到良好的的启蒙教育,导致其对绘画活动有恐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家长不了解涂鸦对孩子发展的意义而断然制止其“乱涂乱画”,或嘲笑,责怪孩子画得不好而造成。
第三,幼儿园教师组织的集体绘画活动挫伤了部分幼儿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厌恶,害怕画画。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没有尊重孩子之间绘画基础的差异,无论选材还是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都不能做到面向全体,注重个别,使集体中出现“画得好的爱画——多画——画得更好”和“不会的怕画——不画—— 更不会画”两个极端。
2、教师没有遵循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到表现阶段和再现阶段之后逐步进入写实追求阶段的循序渐进规律,而是强迫孩子跨越应有的发展阶段。如,在小班组织大量临摹活动以及枯燥无味的涂色训练,结果使孩子们怕画画。
3、教师忽略了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培养情感是绘画学习的根本,思维及想像是绘画学习的中心,创造表现是绘画学习的生命,而一间斗室,一幅范画加说教是目前很多幼儿绘画教学的真实写照。这不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4、幼儿最重视老师的评价,师评由于通常在绘画结束部分进行而常被教师忽略。教师即便进行了评价,也往往流于形式或者着重于评价画面效果,而忽略对创作过程的评价。再加上教师评价画画的标准受成人审美情趣的影响,使有些思维活跃却画不像的幼儿,由于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肯定,失去了参与活动的信心。
小班幼儿绘画发展主要处于以涂鸦期为主并逐步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这时的涂鸦并非是早期未分化的涂鸦,而是从开始时的一种认识探究活动发展为有意识地命名涂鸦活动。幼儿虽然仍未能画出具体的形象,但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或实物已明显地想表达自己意图。在画面上常常是一些类似象征符号那样的线条和简单的图形,单单只是摆在画面上,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总的来说,命名活动是在画出图形之后出现,而在这一阶段末期,开始形成简单象形图样,图样与图样之间无联系,即向幼儿绘画象征阶段发展。
总之,涂鸦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涂鸦是绘画活动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小班,让幼儿自主地画、让幼儿感受到绘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班幼儿绘画指导中的几个“误区”。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基本按照讲解、模仿、教师评价三段体的模式组织活动。下面就以活动“房子”为例,我们看一下传统的以活动的组织、指导、评价三段体模式的绘画教学活动实录。
案例实录:
活动名称:我喜欢的房子
活动目标:
1、能用三角形、半圆形等图形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房子。
2、能适当进行添画,情节合理。
3、用过的蜡笔归回蜡笔盒。
活动准备:教学图片“房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家的房子的外形特点。
教师导语:“每个小朋友都有家,有的住在楼房里,有的住在平房里,家里的门和窗也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想想,然后说说,你住的房子是怎么样的?从外面看是什么想什么形状?它有几层?你家的周围有什么?”
幼:我家住楼房。
师:房子是什么形状?
幼:方的。
师:房顶呢?
幼:长长的。
师 :是长方形吗?
幼:点头。
师:窗户是什么形状?
幼:窗子也是长方形的。
师:你家的房子周围有什么?
幼:我家楼下有大树、花还有玩的东西。
2、出示范画,交代作画要求。
对话实录:
师:“这里老师画了一幅画,上面有马路,树木和老师的家,今天请小朋友也把你的家用笔画出来,好吗?”
幼:“好。”
师:“看看老师画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
幼:“三角形、长方形。”
师:“窗户是什么形状?”
幼:“长方形的。”
师:“小朋友画房子的时候,想想好画在什么地方合适,想一想房子的样子,然后再下笔。用过的蜡笔送回蜡笔盒。”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幼儿绘画的位置、大小及房子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
4、总结评价活动。
对话实录: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幼:“我画的房子,三角形的房顶,我家住新街口。”
师:“他画的房子好不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幼儿:“好看。”
师:“老师也很喜欢他的画,因为他画的房子很大,颜色涂的很均匀,线条都朝一个方向
—从上往下,我们小朋友涂色时也要向他学习,要细心。”
从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绘画教学的弊端:
误区一:拔苗助长。
1、目标定位起点高。小班幼儿绘画发展处于以涂鸦期为主并逐步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即使能够添画,画面上图样间也是无联系的。
2、不允许幼儿“犯错”。其实幼儿在绘画时,所谓的“错误”
是教师认为幼儿画的和自己原先设想的有差距,在指导过程中,对其加以批评、指责,使幼儿丧失了绘画兴趣。
误区二:忽视带给幼儿丰富的审美愉悦体验。
新《纲要》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单纯的一张教师的范画,并不能给幼儿丰富的审美愉悦体验。
误区三:重技能技巧的传授。
新《纲要》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在案例中,教师注重讲解范画,使幼儿获得错误信息━━房子就是老师画的这种,同时忽略了小班幼儿也有进行自我表达的需求,从而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使自主地绘画变得不自主。
误区四:过分热心指导与帮助幼儿。
教师往往不管自己是否看懂幼儿的画就帮助其修改画面,例如,案例中有的幼儿画了会飞的房子,画面上添画了小鸡,教师看了画,帮助幼儿将小鸡改成小鸟,告诉幼儿这样更好。这样的帮助是教师强加的,让幼儿觉得无所适从,它背离幼儿个人意志,剥夺了幼儿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
误区五:过分重视绘画结果。
教师对绘画活动的评价,常常以教师出示的范画为参照,以与范画相似程度为评价,且在案例中,教师在评价时用自己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代替幼儿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其实,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角度,谁也无法相互代替。
误区六:没给幼儿创作后从作品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由于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对教师有较强的依恋和信任,加上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主要来源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因此,教师的接纳、赞许和分享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通过对教师好评的反馈,幼儿会从内心品味着成就感。
三、小班幼儿绘画教育指导反思与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让小班幼儿爱画画”的研究活动(重点是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从迅速消除幼儿对绘画活动的恐惧、培养他们参与此项活动的信心着手,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针对传统教学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进行如下的反思:
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以幼儿习得绘画技能为目标,注重临摹训练。以画的象不象作为绘画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也按老师意图基本固定,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封闭式的技法训练。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这种封闭性之绘画教学显然是应摒弃的,必须加以改革。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反思━━如何打破传统的绘画教学方法“模仿画教学”,即改变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式教学。如何借鉴自由画优点,使幼儿在绘画创作中更好地发挥自主性的反思。在幼儿自主性绘画中,教师怎样突出主导地位和如何发挥的指导作用的反思。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要突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绘画教学的束缚,挖掘绘画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注重幼儿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和习惯等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的培养,绘画活动内容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也不一定从临摹开始,幼儿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教师要将选择内容之出发点由以老师为主的“我要他画什么”转到以孩子为主的“孩子想要画什么”上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二)结合手工活动开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这里所说的手工活动包括泥工,纸工活动。爱玩泥、撕纸是孩子的天性。手工与绘画相
结合的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撕纸或折纸、粘贴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理解对称,我们先让幼儿玩染纸。通过折叠、印染等一系列活动,幼儿感知了对称,在绘画时,他们对画对称物丝毫不觉得困难。再如,用棉签画“串儿红”前,先进行撕纸、有序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三)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状态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
小班幼儿基本处于涂鸦期、表现期,因此,我们认为小班幼儿不适宜学习临摹及练习大面积涂色。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两套活动方案,一套活动方案是通过在玩中观察、在情境中培养情感及激发兴趣、活动中思维想像,达到主动地创造表现的“故事情境想像画”活动模式。例如,幼儿学画短竖线,多数老师会让幼儿画草来进行练习。我也选择画草,但不是让幼儿临摹,而且是设计了“请可爱的小白兔来做客”这样一个绘画活动。我们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玩,引导他们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即玩中观察。然后,根据小班幼儿特别喜爱小白兔等温顺小动物的特点,在室内设置情境,出示木偶小兔,通过表演向幼儿提出一系列要求,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即情境中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接着,教师紧密围绕情境表演中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像的问题,如,“小朋友知道草长得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吗?”或者提供线索,如,“谁的草地大,草长得多,谁的草地能吸引来许多小兔”等等。教师既面向全体,又对那些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但决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画同样内容。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然、迫切地进入了主动创造与表现的过程。这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励给孩子们。对作品画面丰满、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造型大胆的孩子多奖励些兔子,并仍以情境语言表述:“这片草长得又多又绿,小兔请了许多好朋友来。”这些鼓励会提醒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以致画得不够好的孩子再努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和幼儿兴趣之间的联系而创编故事,设计情境。在活动过程
中,情境表演要自然、贴切地为教学要求服务,决不能牵强附会。特别要注意给孩子充实的创作时间,因此,情境导入应当简短、明了,并且突出教学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另一套方案是:看大师的画,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像创作的“欣赏——想像——画”活动模式。例如:画笑的表情。教师搜集名画家的画、优秀儿童画、戏剧脸谱,教师创作的各类反映笑的头像图片(不超过5幅),提前几天张贴于幼儿能看到的地方。正式活动时,教师向幼儿提问,“他们为什么不同”(从五官大小及疏密、色彩的不同及表现对象的不同,拓展幼儿的思维及想像)。然后,让幼儿创作并讲述。结果,孩子们创作了《自己的笑》、《小猫的笑》、《妈妈的笑》等,每一幅画的笑都是一个有趣的事故。
(四)变评价过程为过程中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并记录其思维闪光点,随时对积极思维、大胆想像的幼儿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思维、想像。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有肋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和发现灵光闪现的儿童画,较之以往活动结尾处的评价要全面、准确。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求老师有责任心、能不厌其烦;第二,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好的表现及时加以鼓励;第三,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允许幼儿边活动边说话,以表达思维——这个年龄的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教师不能为了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说话。
此外,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要从构思是否稚嫩,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富这些方面去评价。关于色彩,我们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爱单色线条画,可引导其自然选择搭配鲜艳色彩,而不作大块涂色要求。因此,对幼儿绘画的色彩效果不作过多的要求。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觉得要体现新《纲要》的精神“让绘画活动成为孩子感受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绘画教学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的策略性指导:
1、帮助幼儿摄入丰富的审美表象。
(1)在各领域选择多种途径,给幼儿不同感官刺激来欣赏感知的对象。
实施策略:扩大幼儿视野,帮助积累经验、将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提炼、为幼儿提供平面的经验。
(2)感知过程中,感知的内容应是科学的,感知的方法应是合理的。
实施策略:感知的内容应是能够揭示事物的表现性(或审美属性)的特殊的感知、遵循一定的感知顺序进行感知
(3)感知过程中的语言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感知时的语言指导策略大致分为四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实施策略:运用启发探索性语言、运用和蔼可亲的语言。
2、对幼儿艺术体验进行加工。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实施策略:信任幼儿,相信幼儿的绘画创作有潜在的可能、减少幼儿绘画中的各种要求、给小班幼儿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
(2)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3)引导幼儿进行想象体验。
实施策略:教师在引导幼儿体验时,要注意自身审美情感的表达,以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儿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状态、根据小班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及泛灵化特点进行“拟人”和“移情”。
3、对小班幼儿操作表现的指导。
实施策略:手的动作:手眼协调、手的控制能力、对工具材料的认识和初步运用、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
经过连续几次的实验论证,上述这些方法对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效果是明显的,并且使幼儿情绪轻松、愉快,思维活跃,言语表现能力明显增强,绘画水平提高很快。
总之,不要把孩子看成是美术家,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鼓励,满足幼儿的表达欲和创作欲,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