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袁宏道《西湖》教案(本站推荐)
袁宏道《西湖》教案
一、导入新课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又以西湖为最,有诗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西湖的文章,仔细品味西湖的美。
二、简介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扦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三、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并用多媒体设备打出生字词,学生在书中画记。
①突兀:高耸的样子。②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③勒:抑制。④相次:一个接一个地。次:按顺序排列。⑤发:打开、开掘,引申为“花开”。⑥数:屡次。⑦去:离开。⑧弥漫:满,遍。⑨歌吹:唱歌奏乐。这里是说歌妓很多。吹,管乐器的演奏。⑩罗纨:精细的织品。这里指富贵人家的装束。⑩艳冶:美丽,妖艳。⑩染翠:变成绿色。⑩岚:山气。⑩设色:用颜色描画。⑩夕舂 :夕阳。⑩尤:更。⑩目酣:形容非常爱看。酣,喝足了酒。⑩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意思是一切景物。2.学生自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试着翻译。3.教师答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安排
打开多媒体,展示画片。1.学生根据画面了解作者游踪。
“西湖一”:武林门一保叔塔一昭庆寺一西湖 “西湖二”:断桥—苏堤(全在湖上)指名学生在文中找出写景部分与画面一致的语句,并齐读这些语句。这一过程可灵活安排,主要使学生对西湖有更形象的认识。
五、作业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西湖游记二则》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二、结构内容
《西湖一》全文共5句。
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西湖二》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
三、写作特点 1.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于景物描写之中。
2.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多姿。
3.运用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
四、关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文情并茂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简洁,内容意趣盎然,非常适合诵读,因此将诵读作为自读的第一个步骤。其要点是通过诵读活动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受到感染。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①进入情境。诵读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本文作者袁宏道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西湖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等等,以激发学生兴趣,进人课文学习的情境,从而为诵读活动酝酿情感,作好准备。②诵读感知。在这个步骤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诵读课文,对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感知。本文描写了秀美如画的西湖风景,表达了作者轻松喜悦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诵读时要指导学生用心体会,读出感情。为了增强诵读感知的效果,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如低声吟诵、表情朗诵、分组朗读、随机(VCD、计算机)跟读等。③诵读评估。诵读结束,师生就诵读情况进行交流,作出简要评价。如,诵读是否正确流畅,对语调、语速的处理是否恰当,对课文的感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评估既可以由教师评述,也可以由学生互评,个人自评。
五、关于引导学生鉴赏阅读的教学建议
鉴赏是本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分析比较,品读出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文化内涵,以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他笔下的西湖如同青春靓丽、婀娜多姿的少女,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灵性。鉴赏本文如果没有个体生活体验的融入,没有联想和想像的参与,将是苍白无效的。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驱遣丰富的想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者口头言语,调动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投身处地”地体验描写的对象,以增强鉴赏的效果。
其次,鉴赏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本文可以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作比较,认识两篇诗文的异同;还可以与晚明小品作家张岱的《西湖七月半》相比较,从而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欣赏修养。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西湖一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阅读分析
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
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了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写在札记本上。
第二课时
西湖二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袁宏道对抗州西湖心往神驰,那么我们欣赏一下他的《西湖二》,看他怎样以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来描写西湖胜景的?
二、阅读分析
l.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2.请学生疏通文字。
3.分析欣赏本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
(l)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三、总结、扩展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西湖二》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着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扩展:开展一次关于写景的散文朗读比赛。让同学们先准备好材料,以备上课用。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作文素材和积累。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西湖游记二则习题精选
一、给下列加重的字注音。
保叔塔()突兀()棹小舟()花光如颊()为朝烟()为夕岚()石篑数为余言()罗纨之盛()夕舂未下()
二、解释下列加重的词。
1.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光如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不觉目酣神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四、阅读《西湖二》,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发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西湖二》的作者_________,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______朝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时称“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各组加重的词。
今发春雪甚盛________________① 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________________ ②今发春雪甚盛________________ ③
与杏桃相次开发________________ 白发汗丈________________ 石篑数为余言________________ ④ 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 西湖最深,为春为月________________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解释。
篑数为余言()________________
数舟蒙艟数百()________________ 计之以数()________________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①石篑数为余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可为俗士道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哪些句子是全文的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西湖最盛”“为月”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与“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对红男绿女的“杭人”含有讽诮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chù wù zhào jiá zhāo lán kuì wán chōng
二、1.高耸的样子 2.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3.喝足了酒 4.迷住
三、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四、1.袁宏道 明 三袁
2.①极、很 快 ②美的季节与时辰 大 ③年 花开 头发 ④跟、对 被 是 成为、如 3.shuò屡次 shù几 shù数目 shǔ计算 4.①石篑屡次跟我说
②我当时被桃花的美丽所迷住,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③月光下的美景尤其难于用语言来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趣,是一种特殊的情趣。
④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5.①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③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④安可为俗士道哉!
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本文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______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2.《西湖一》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从___觉和___觉的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
3.《西湖二》第2段写了________至________一带的景物,作者由________及________,着力渲染了西湖“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山水;描写;抒情;热爱大自然
2.山色如娥 ;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视;嗅
3.断桥;苏堤;物人艳冶
二、阅读分析题
下面是明代作家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试比较它与课文各写了游人在什么时间的什么活动。突出了游人的什么特点?
小船轻幌(薄薄的帷慢),净几煖炉,茶铛(小锅)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隐树下,或逃嚣(逃避喧哗)里湖(西湖靠里的部分),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参考答案:
《西湖七月半》写了游人白天游湖的盛况,课文写了士大夫湖边赏月的情景;《西湖七月半》突出了游人的闲适和清雅,课文则着重写出了游人的“多”和“绝冶”。
译文: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奇特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功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原文“绿烟”的“烟”有比喻义,唐温庭筠有句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可证。故译文如此。),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妇女们汗流如雨,衣著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盛”,有热烈意,极言来者之众,这里用意译。),比堤边的草还要多,真是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暮烟凝聚在山间(原句是“对文”,“工”“妙”同义,只好把它们合二而一,用“佳景”作意译并移入下句充当主语。),这两种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第二篇:袁宏道散文
爱我荆楚、健康成长”演讲稿
因为有爱情更浓
清晨,当你美梦醒来,鸟语花香,晨练的人群欢歌笑语;傍晚,当你倚窗而立,灯火珊斓,一派祥和安宁景象;空中俯瞰,湖泊星罗棋布,林木葱郁茂盛,楼宇鳞次栉比;穿行城中,工厂机器轰鸣,学校琅琅书声,车水马龙,穿流不息,一派繁荣和谐盛况„„
是啊!有谁会不向往这样美好的都市生活?又有谁不仰慕大城市的现代气
息?潜江,具有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现代新城,河网纵横交织,林木葱郁茂盛,荷花万里飘香,人物享誉海内外。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见证着她的历史,奔腾不息的东荆河书写着她的恢宏,龙湾古章华台遗址诠释着她的文化„„
我爱你,潜江!
静静的森林是小鸟的家,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清清的河水是蝌蚪的家,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我爱我家,我爱它的美丽,我爱它的和谐。碧海蓝天,让我们触摸壮丽;莺飞草长,让我们体味斑斓。为了家的美丽,为了家的和谐,有人挥洒着汗水,有人奉献着青春,有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长江大学的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短暂的生命却书写了永恒的青春!
美丽的自然带来美丽的心境,美丽的心境创造美好的生活。自然是我们的,我们是自然的,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家园!
我爱你,地球家园!
读书是快乐的,我们在书中健康地成长。
当我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书会娓娓动听地向我讲述故事,讲述道理。于是,翻不上几页,我就会忘却自己,翩翩飞进书的世界里。读着这些书,内心时而如泉水在山谷轻淌,时而如骏马在草原奔腾。我知道,那是心灵和作品的共鸣。“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让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读《雷锋日记》,我知道助人乃快乐之本;读《大地的儿子——周恩来》,我明白读书是为了祖国。我和冰心奶奶一起去感受人世间无私的母爱;和法布尔一起去探索昆虫世界的奥妙;和《健康成长》一起走进青少年朋友的心灵„„每次与古今中外人物一起神交畅游,我就深深地感到读书的乐趣。我爱你,书籍!
当清晨的阳光缕缕射向田间的幼苗时,春天来了;当路边的枫叶再一次吹动悬挂的风铃时,秋天来了;当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时,亲情来了;尤其是你,我的父亲,一本意蕴深厚,永远读不完的故事!
每天回到家的你总是疲惫不堪,很是狼狈,偶尔带瓶啤酒也会被我指责的毫无心情去喝酒,你总是说解乏,解乏,我就不明白怎么就这么乏?心里默默的想,干一天活也不用这么邀功吧,我还学一天习呢,找谁说去啊!终于有一天,我目睹了一切——
我和妈妈给你送饭时,只见你拼命地举着板子,举到要3米高的地方,然后用气泵打进去,为了多挣点钱,你没有请人帮忙,因为你面对一家三口的生活、一个中学生的浪费,无可奈何!你只有拼命的干,努力的挣钱,才能养活的起我这个不孝顺、爱慕虚荣、任性的女儿!这时,你回头了,看到的是你灰头土脸的面容、唇干得裂缝的嘴、粗糙的可以和石头相比的手„„爸爸,女儿何德何能啊!对自己好一点,行吗?
我爱你,父亲!
因为有爱,我更喜欢幸福宜居城市——潜江;因为有爱,我更喜欢和谐美丽家园——地球;因为有爱,我更喜欢心心相印的朋友——书籍;因为有爱,我更喜欢勤劳善良的——父亲!
谢谢大家!
第三篇:西湖游记二则原文及翻译_袁宏道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西湖游记二则原文及翻译_袁宏道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前一篇:五人墓碑记 后一篇:峡江寺飞泉亭记
西湖游记二则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袁宏道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西湖游记二则全文翻译: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奇特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功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原文“绿烟”的“烟”有比喻义,唐温庭筠有句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可证。故译文如此。),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妇女们汗流如雨,衣著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盛”,有热烈意,极言来者之众,这里用意译。),比堤边的草还要多,真是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暮烟凝聚在山间(原句是“对文”,“工”“妙”同义,只好把它们合二而一,用“佳景”作意译并移入下句充当主语。),这两种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西湖游记二则对照翻译:
初至西湖记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桥待月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奇特的景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功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原文“绿烟”的“烟”有比喻义,唐温庭筠有句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可证。故译文如此。),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妇女们汗流如雨,衣著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盛”,有热烈意,极言来者之众,这里用意译。),比堤边的草还要多,真是美丽、妖艳极了。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暮烟凝聚在山间(原句是“对文”,“工”“妙”同义,只好把它们合二而一,用“佳景”作意译并移入下句充当主语。),这两种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经典文言文:
硕鼠 陋室铭 蜀道难 一剪梅 行路难 如梦令 小石潭记 鱼我所欲也 湖心亭看雪 雁门太守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钗头凤 过秦论 鸿门宴 使至塞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江城子 密州出猎
相见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故人庄 夜雨寄北 苏幕遮 买椟还珠 归园田居其一 秋兴八首
旅夜书怀 五柳先生传 鹊桥仙 湘夫人 短歌行 李凭箜篌引 水龙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商山早行 秋词 涉江采芙蓉 关山月 春夜洛城闻笛 公输 江南逢李龟年 峨眉山月歌
望海潮
扬州慢 石钟山记 扁鹊见蔡桓公 将进酒
第四篇: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之探究
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之探究
摘要:袁宏道是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以他为核心的公安派文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力主以心为师、“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观念。袁宏道的思想在万历二十八年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本文具体分析了他后期诗文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尚“淡”,尚“质”,追求浑厚蕴藉的风格。关键词:袁宏道诗文理论浑厚蕴藉
在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袁宏道作为公安派的主将,以其锐利的目光、直率的语言道出文坛积弊之所在,并与之针锋相对,一扫文坛之摹拟之风。他的诗文理论是公安派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复古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明代和后来文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通过对袁宏道诗文理论的研究,强烈感受到他思想转换的脉络。作为晚明文学革新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袁宏道的诗文理论是一定的时代思潮、学术文化、自身天赋及成长经历等诸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前行的发展完善的过程,表现为中郎由任性狂傲到淡定自适。在这一过程中,中郎始终坚守“自由”和“真”的信念,用充满才情之笔,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一、倡“淡”
万历二十九年之前,中郎受王学左派和禅宗影响颇深,又直接继承李贽的“童心说”,在诗文理论上大力推行“性灵说”。对于他这
一时期的作为,钱谦益曾评价说:“机锋侧出,矫枉过正,于是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1]在生命的后期,中郎深入、系统地研读了大量唐宋著作。他通过研读宋代诗文,特别是批点欧阳修、苏轼的文章,一方面为自己的诗文改革理论找到依据;另一方面也感到自己以往的文学创作过于粗率。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和自身心境的转变,中郎开始反省以往的矫枉之论。在悼念同是公安派的好友江盈科的文中,他说:
进之才俊逸爽朗,务为新切,嘉、隆以来所称大家者,未见其比。但其中尚有矫枉之过,为薄俗所检点者。往时曾欲与进之言,而竟未及,是余之不忠也。然余所病,正与进之同证。[2] 同时在阅读了大量宋朝大家作品的基础上,他感到自己以往的诗多刻露之病,对于自己盲目的反对复古多有内疚之情。“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
九、老苏、曾子固、陈同甫、陆务观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自以为未尝识字。”心态日趋沉稳平静,文风也在发生转变。小修在描述中郎文风转变时说:“盖自花源以后诗,字字鲜活,语语生动,新而老,奇而正,又进一格矣。” 他秉承性灵,但已由前期的矫枉趋于平淡,不再强调自我感情的真、直率是诗歌精神所在,而以“淡”为诗歌的完美状态。在写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叙呙氏家绳集》中,中郎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淡”:
苏子瞻酷嗜陶令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
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东野、长江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香山之率也,玉局之放也,而一累于理,一累于学,故皆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3] 中郎以苏轼的话来阐述“淡”。苏轼曾云:“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4]他认为陶渊明、柳宗元的诗歌于淡泊中寄托着韵味,冲淡宁静,浑然天成。中郎将“淡”的审美范畴扩展到性灵说之中,认为“淡”是诗文的真性灵,而不再将直率、狂放之真作为性灵的精髓。淡与真都出于自然,真只是自然的不加修饰、缺少内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激情的衍化,表现出率真疏狂的风格特征;而淡是自然有所沉淀、有所提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激情的蜕变,表现出物我相融、平和的风格特征。对于如何才能求得淡,中郎认为它是不可造,又无不可造的,不可以强求,而应该顺其自然。淡是不加修饰的,与真、自然相联系而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淡”与其说是中郎所追求的一种文学风格,不如说是他所追求的最高的一种审美理想。因为淡之不可强求,中郎感慨说:“往只以精猛为工课,今始知任运亦工课。精猛是热闹,任运是冷淡,人情走热闹则易,走冷淡则难,此道之所以愈求愈远也。”
中郎还认为具备理想的人格才可能达到“淡”的诗文创作境界。他继承了庄子论“淡”的观点,追求一种自然而恬淡的意境。庄子
曾说:“淡而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认为“淡”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是朴素的、恬淡的。中郎之“淡”也是企慕一种自然闲淡的境界,向往一种闲淡的生活。只有心境平和、恬淡,才能创作出真正“淡”之作品:“(遂溪)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东篱也。” 在晚年生活中,中郎本人即是如此。他超越了世俗生活,安居柳浪馆,看山光水色,与友泛游,读书念佛,寻求一种“韵”之理想人格:
大都士之有韵者,理必入微,而理又不可以得韵。故叫跳反掷者,稚子之韵也;嘻笑怒骂者,醉人之韵也。醉者无心,稚子亦无心,无心故理无所托,而自然之韵出焉。由斯以观,理者是非之窟宅,而韵者大解脱之场也。[5] 中郎认为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应表里如一,以身为陶,以韵为理想人格,才能在诗文创作中真正达到“淡”。
二、尚“质”
中郎于《行素园存稿引》中在前期强调“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更加注重内在特质,真正从新的角度对“真”加以变通。他云: 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树之不实,非无花叶也;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文章亦尔。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故今之人所刻画而求肖者,古人皆厌离而思去之。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质,敝精神而学之,唯恐真之不极也。博学而详说,吾已大其蓄矣,然犹未能会诸心也。久而胸中涣然,若有所释焉,如醉之忽醒,而涨水之思
决也。虽然,试诸手犹若掣也。一变而去辞,再变而去理,三变而吾为文之意忽尽,如水之极于淡,而芭蕉之极于空,机境偶触,文忽生焉。[6] 他认为文章仍然应该表现作者的真感情,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真”,而应该有“质”。中郎的“质”与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的“质”、荀子所讲的“情者,性之质也”的“质”是同一个含义,指的是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仅仅是文风的朴素自然。如果说真文的生成是性灵的抒发,那么有质之文则需要创作者不仅有一个真诚的心灵,更要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中郎将“质之至”作为诗文的最高目标,质之文要求创作者有真实的情感,又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灵感与积累碰撞出的火花才是最绚烂的。
中郎论“质”,又有怎样的含义呢?首先,“质”是作品成为好作品、长期流传下去的必然要求。“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他以“物”来作比喻,说明只有好的内容、好的思想才能使得一部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才能使后人喜爱并保存它。其次,“质”的精神内核是“真”,“质”是“真”之文所显现出来的自然、纯朴并有内涵的美学风格。没有“真”的“质”是无根之水,无法持久地流淌;没有“质”的“真”如冬天的树简单苍白,无法让人感到赏心悦目。“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最后,达到“质”的完美境界是经过学识的积淀,去除浮华的表面装饰,最终触机而发的过程。
最初在生活和学识的积累方面,“博学而详说,吾已大其蓄矣,然犹未能会诸心也。久而胸中涣然。若有所释焉,如醉之忽醒,而涨水之思决也”。积累到一定境界,作文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当作文如庖丁解牛般文字自心中自然流泻而出,那么创作出来的文章就是至文。“古之人不自以为文也,曰是质之至焉者矣。大都人之愈深,则其言愈质,言之愈质,则其传愈远。”
中郎的尚“质”之论表现了他后期的美学追求,显示了与前期诗文理论不同的追求。中郎之“质”是含蓄、有所蕴藉的,不再追求前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的创作风格;中郎之“质”又是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达到的,而不再出自于赤子之心。从中郎论“质”可以看出他受儒学影响较深。儒家要求作文应该“文质彬彬”,质与文要配合适当,相得益彰。在中郎的诗文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质”的提出使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起来,使中郎的诗文理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三、追求浑厚蕴藉
随着中郎学术思想渐趋稳实,早年的锐气逐渐消退,诗文也在发生着变化。中郎在晚年悔悟狂禅、注重禅净双修,这种稳实的学风影响到诗文创作方面就是变疏狂轻灵为含蓄蕴藉。小修在《中郎先生全集序》中曾形象地表述中郎的这一变化:
况学以年变,笔随岁老。故自《破砚》以后,无一字无来历,无一语不生动,无一篇不警策,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其中
有摩诘,有杜陵,有韩昌黎,有长吉,有元、白,而又自有中郎。意有所喜,笔与之会,合众乐以成元音,控八河而无异味,真天授,非人力也。[7] 这段话道出了中郎晚年诗文风格的转变和诗文追求内蕴的事实。小修说中郎“无一字不无来历”,虽然言之太过,但中郎注重字句的锤炼、诗文意境的深厚却是事实。中郎自己也对以前作品的刻露直白非常不满,而开始变俚俗为雅致,变直露为蕴藉:“常云我近日始稍进,觉往时大披露,少蕴藉。”
他后期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都和前期不同,内容上多为隐居生活和山水题材,而语言平淡清丽,呈现出清新宁静的蕴藉风格。在诗歌风格方面,后期的作品少了些锐气,多了些平允中和,和对生死命运的无奈。这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邺城道》: 何处魏离宫,荒烟断苇中。猎蹄晴卷雪,高隼怒盘风。苑古梧桐秃,墙崩枸杞红。空台与流水,想象旧廉栊。[8] 这首诗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郎作于赴京途中。意境幽远,遣词凝练。他以荒烟断苇、猎蹄卷雪、高隼盘风、梧桐秃、枸杞红这组意象表现了旧时宫阙颓败的景象,最后点出作者的感叹,情景深远,结构严谨。
他也有些后期的作品简洁、清新,如《王郡丞邀饮阳和楼》: 青天一碧翠遮空,浪卷云奔夕照中。郭外荷花三十里,清香散作满城风。[9] 诗中描写诗人与王郡臣畅饮于阳和楼,语言简洁,表现出一种安
静闲逸的情怀。同样是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这首诗无论在语言的娴熟,还是意境的深厚,都比前期的作品圆熟。
概而言之,在袁宏道生命的后期,生活的变故和思想的转向,使得颂经礼佛、游山读书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在生活方式上,他有意效仿陶渊明,隐居山林,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对自我意识的刻意压制和生活环境的详和安静,使得他的内心世界逐渐平和,并逐步向传统回归。中郎后期文学革新思想的变化,是与其为学主张、人生态度、为文风格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变化的内容主要是对过去矫枉之论的纠正,但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反对复古主义的决心没有改变,对“真诗”、“真文”之美的追求也没有改变。注释: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7页。
[2][3][5][6][7][8][9]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评韩柳诗》,《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09-2110页。
第五篇: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
游记小品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纪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3、关于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4、高梁桥的得名:
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建于辽代。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龙神。龙神在大怒中将全城的水偷走。刘伯温发现后立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在擒获返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车推入长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从此他跳河的那座桥谐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
5、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鳞鬣(liâ)窈窕(yǎotiǎo)几席(jī)缙绅(jìnshēn)趺坐(fū)痴禅者(chán)筵中人(yán)烟霾(mái)喧嚣怒诟(xiāogîu)了不相属(zhǔ)岚(lán)侑(yîu)茗(míng)羸马(lãi)微泮(pàn)飚风(biāo)舛(chuǎn)邸(dǐ)砾砾(lìlì)
6、重点字词:
1)春盛:春意正浓。
2)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色彩变幻让人赏心悦目。
3)士大夫:就是指官吏或郊游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4)以为戏具:当作演出(观赏)。5)临:面对。
6)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7)然则:这样„„那么,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7、需掌握的虚词: 乃急归(于是,就)乃
百苦乃得至邸(才)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连词,表目的的连接)
茗饮以为酒(介词,以为此处“以之为”译“把„当作”)浪纹树影以为侑(同上)
以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同上)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着重裘以敌之(用来)予以问予(因此)
鱼之沉水者(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西山之在几席者(同上)与鸟之飞沉(助词,的)人物之往来(同上)
忽而下,与之语(代词,代人)
之中目塞口,嚼之有声(代词,代指人)何京师之苦之此(助词,的)着重裘以敌之(代词,代指寒冷)舍水石花鸟之乐(助词,的)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同上)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同上)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于乐何有也(语气词,表确认)也吾见其舛也(语气词,表说明)为官职也(同上)
然则是游也宜书(表示同样)颠倒而无计算也(表语气)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连词,转折)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连词,顺承连接)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连词,表转折)而飚风自北来(连词,表转折)
且贵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接)而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同上)屡求而不获(连词,表转折)
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连词,转折)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连词,表转折)流急而清(并列连词)
呼而下(连词,修饰连接)
8、文章主旨:
第一篇:作者仕途顺畅,心情愉快,对京师盛景玩得很开心,写得很详细,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完“极乐寺”而返。(侧重写景)
第二篇:作者屡次求官未果,心情郁闷,对京师盛景没写上几笔,竭力强调北京春日的杀风景,春天比冬天还要让人扫兴。作者在苦苦挣扎中想到了江南的春天的美景。(侧重议论)
9、写法归纳: 第一篇:
1)采取白描的手法。
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积,而是极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2)语句精炼,用词贴切。第二篇: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