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构建主义理论对历史教学设计的影响
浅谈构建主义理论对历史教学设计的影响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围绕这一基本功能进行的,因而在实践中应注意应用激发兴趣,、营造民主氛围,合作学习,主动建构等教学策略来学习历史。
经过学习,我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对历史教学设计的影响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教学目标设计
即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而建构主义理论正是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这个中心而展开。因此,教学的目标必须增加新的内容。
(2).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3).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①如果是支架式教学,则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② 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又称“实例式教学”),则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例如,在进行初三关于“联合国”内容的教学时,在了解联合国的基本知识后(章程、主要机构等),迅速选定“实例”,如“在处理当今国际事务中,联合国遇到了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抛锚式教学的最大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与教师思想和心灵的交流,才能自觉地接受科学的理论。同时它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强调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各个环节。事实上,教学环节中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教师只有根据反馈来的信息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教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两者功能互补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构建主义理论,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篇:浅析定势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浅析定势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摘 要:历史是过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历史现象是复杂万变的,仅仅依据个别情况得出的方法、形成的认识,去解决新的条件下新的问题,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功能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那么,如何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呢?
关键词:历史 定势 影响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在环境条件不变时,定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运用已掌握的规律和方法解决常规问题,能加速问题的解决。但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需要解决一些新问题时,再使用熟悉的方法就会使问题解决出现困难。
在历史教学中,定势对历史的教与学影响很大。由于历史包罗万象,有时运用我们掌握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去解决历史上相似的问题,可很快得到答案。但由于历史事件是在一定条件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看似相似,实则不同,如果再用固有的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解决新问题,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定势的消极影响在历史教学中大量存在:历史教材的死板面孔;高考试题答案的标准化、惟一化,缺了鲜活的灵性;历史教师一味服从大纲教材的标准,按多年的经验教学,抱守残缺的教材,固守着清高但漏洞百出的思想,一味把自己的思想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被教师按自己的模具加工着,变成了等待老师喂食的小鸡、应试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缺失了多元的思维。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去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对于历史的教与学意义重大。
一、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寻找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变式”
“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带有多种表现样式。历史是过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上,每时每刻上演的节目都是不同的,是社会各领域鲜活画面的展现,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表现的个性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如中国古代的六个时期体现的特征各不相同,先秦时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起源,秦汉体现出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体现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开放,辽宋夏金元时期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危机,每个时期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毫无关系,但历史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础和周边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之下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变式”反映着相同的本质属性,相关的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如古代实现统一的三个王朝:秦、隋、元,虽然实现统一的具体条件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人心向背、统一中心的形成、核心人物的具备等。历史上有许多次改革,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改革,改革的实质都是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国家的建立基本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定势的积极影响来很快解决教学中的相似问题。
二、转变教师观念是突破定势消极影响的关键
由于历史现象是复杂万变的,仅仅依据个别情况得出的方法、形成的认识,去解决新的条件下新的问题,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答案,也背离了历史的真相,使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特别是“功能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上加强学习,努力突破定势在历史教学中的消极影响。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重要的一环,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自身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学、自身的体验,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多元的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适应新形势,不断学习,吸收各领域的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突破墨守成规的一套,突破以前的历史知觉定势和历史思维定势,以适应新形势、新课改。教师是新课改的重要实施者,教师转变观念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都相当重要。例如:一讲到满清政府、北洋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告诉学生他们都是专制卖国的政府,都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很少告诉学生其统治时期有没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举措,对他们的评价是否还有另外的说法。一讲到统一就大加赞赏,一说分裂就黑暗不堪,有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呢?一讲到古代中国肯定是引以自豪,某某科技比世界早了多少年。一讲到近代中国的落后的根源就在于列强的入侵,有没有想想自己的不足呢?一讲到都江堰,肯定会强调伟大的水利工程,但伟大在何处?为何存在这么久?却很少给学生讲解是以“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历史教师有许多的固有观念,许多的痼疾和惰性,许多的知觉和思维定势。自己就缺少思维的多元化,缺少批判和被批判的勇气,缺少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大学里学习的历史知识终身享用。教师在观念上的、历史理论上的定势不能突破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进行,也影响到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历史是一门科学,是客观存在过的社会现象,是具体丰富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是有一定规律性和必然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捏造歪曲历史,任何违背历史史实的主观意识,都不能对历史得出正确客观的认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得出结论,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观主张强制灌输给学生,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大量丰富的材料,通过材料启发诱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寻求答案的多样化帮助学生从定势的消极影响中解脱出来,克服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性倾向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多元的辩证思维。例如讲维新人士康有为,怎样评价康有为,可出示材料:
否决甲午之败暂时失势愿出银二千元加入强学会的李鸿章的申请。弄得十分器重康有为的翁同酥在日记里说:“康祖诒(康有为字)狂甚。”梁启超也说他老师:“先生最富于自信力之人。其所执主义,无论何人不能动摇之……”
康有为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其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
康有为对师德颇有研究,十分重视师德修养。他认为儿童正处在发育生长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有教师的照顾和关怀,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德行学问,还应有慈母般的情怀。他对选拔教师是极为严格的。
嘲康有为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康有为不仅是叱咤风云的大政治家,而且是一生好为名山游的大旅行家,他既在16年流亡生涯中周游列国,又于晚年钟情于祖国的壮丽山川,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毕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愫,足以流芳千古!
通过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了解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鼓吹君主立宪、提倡尊孔复古、拥戴溥仪复辟、文学师德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好游的旅行家等,其一生的活动既复杂又矛盾,既多彩又灰暗,这样才能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突破了学生对康有为要么“好人”要么“坏人”的思维定势。
再如鸦片战争的影响,不仅分析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分析对英国、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既要分析破坏性又要分析建设性。
定势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是消极影响,如何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历史教师是关键,首先自身要在观念理论上有所突破,再者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下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冯一下.要注入新的观念.中史参,2006年.
第三篇: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历史教学
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历史教学
河北廊坊市大城县第一中学齐建良 新的课程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这才是历史教育的归结所在。既如此我们就应该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安排历史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可操作性。建构主义理论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作出的被动的条件反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外界环境提供的新知识进行整合、同化或顺应、吸收,主动建构而成的。历史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这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1)学生原有经验;2)提供新知识的外界环境(即问题情境);
3)学生的主动性。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这三个切入点来探究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
一、学生的原有经验与历史教学
不同学生会因为原有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个人喜好、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原有经验会有各自的不同。即使对同一的历史现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不一,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速度是不一样的。孔子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与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永恒的教育话题仍绽放着智慧的光芒。让学生能飞则飞,善跑则跑。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学情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下一步史料的选择及情境教学中设问的梯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否则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已知的已会的知识应避免简单地重复而浪费时间,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上来教学。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我们历史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从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上升到潜在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举个例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必修一已经做过系统的介绍: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三个拨乱反正和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必修三中又提到这次大会,就没有必要对会议内容这些已知已会的知识再进行简单而重复讲解,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最邻近发展区”上来。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理清这个脉络新课程就变得清晰了,讲好一节历史课,不仅学生受益,教师也是一种愉悦。
二、情境教学与历史教育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成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建构主义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在现阶段得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多媒体教学在各种各类学校中正走向普及。多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聂幼犁先生讲,“历史教育的本
质和特点就是在于历史本身的观察力,洞察力、感染力、震撼力,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大象无形。”适合的史料创设真实的情境,会让学生和老师都会感到《论语-述而》所提到过的那种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的时候,我们分明听见学生身体和智力快乐成长的声音。一节又一节的微小的课堂就是历史教育的成长记忆。情境教学首先要有好的史料,我们一般有以下几种实用的方法来获得:
1)教材中的拓展资料,2)其他版本教材资料(岳麓版、人教版、北师大版),3)试卷中的经典试题,4)教学参考书中史料,5)网络资源(历史教师博客、中学历史课程网、各大出版社网站等)6)专业的历史书籍杂志等。我们通过史料解析、寻找例证、比较概括等方法解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三维目标。
我们创设问题就是把陈述的的知识结构转化问题性的知识结构。但教师们不能认为只要使用提问的方式就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不能体现出教学的主体是“学”而不是“教”,也不可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景教学中的“问”应该成为“学”的依托。教学内容问题化的方法:1)教师提出的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应当要有激疑的作用。要有预设性但也要充分考虑生成性的问题。学生课堂上的“接话把”式的提问或对教师的答案提出质疑,都需要教师予以适当关注,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质疑转变成课堂生成性资源。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互相提问、讨论分析然后解决问题。3)让每位学生处于自己
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以这种主动的方式时刻准备着“牛刀小试”“华山论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设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技术含量的真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处于
“愤”“悱”的状态。反之,课堂上有外在的热闹而没有思维是喧闹,有思维而没有有效的思维是瞎闹。
伴随着新史料的大量涌现,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何选择史料问题就摆在教师们面前。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切入点和评价点所在。教师不可把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条理化整理的程度上,只是“知识能力”历史史实 “是什么”这一层面。还要有“过程与方法”的训练,获得前人“怎样知道是什么”和“怎样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认知方法和策略的知识。以及中学历史课程第三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黄克剑先生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心灵的塑造。历史教育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人文教育,有教无育的教育不是历史教育。情境教学中史料的选择、问题的提出都应以三维目标为根据。
三、意义建构中的学生主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新知识就像盖房子,但是盖房子的砖头又不是统一的形状,需要被学生自己理解、消化、吸收,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培养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就要从历史课程本身入手。无数的先哲们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一个“熊与朋友”的故事教育人们几千年。“认识你自己”,识己者方可识天下。2)康德语:”人非工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每每接触学生的主动性都会被激起。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教案转移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也不是靠不断的外界刺激让学生掌握新知识,而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教师要抛弃灌输者的角色。以前是一根粉笔一张嘴的灌输,现在是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方位多形式的灌输,变成了生动活泼灌输。指导思想不改变,表象的改变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新瓶装旧酒,只是看上去高雅了些,多说了些正确的废话,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如何“学”。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着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历史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所提供的有利契机,让自己教学实践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让理论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
参考资料:
【1】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何成刚 夏辉辉: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1997-1998年。
【6】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四篇:教学设计太阳对地球影响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阅读资料,结合日常生活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了解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3.利用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天天沐浴在太阳的阳光下,但太阳有哪些活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知道的较少,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会懂得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太阳外部大气分层及在各层中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消除神秘的上帝创造世界观,产生正确的唯物观。教学重点难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2.影响太阳的辐射因素。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的级别示意图中正确填写有关内容(投影)
1.说出八大行星公转的运动特征。2.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哪些条件? 3.距离地球最近的是哪颗恒星?
很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一、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 K,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1个氦原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能量,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质量转化为能量。据估计,太阳的寿命为100亿年,目前正处在旺盛的中年时期)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根据波长的不同,我们将太阳辐射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结合教材P8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结合图
1、图2讲解)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图3)
太阳辐射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人们即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电,看上了电视。
结合“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提问: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由低纬向高纬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2)相同纬度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否相同?(不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哪些?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板书)
纬度位置: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多。天气状况:晴天云层薄且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地势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
观察教材P9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图回答以下问题。
(1)太阳辐射呈怎样的纬度分布规律?提示: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提示:热带雨林的生物量远远大于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
(3)对比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和景观有什么差异?提示:热带雨林地区生物量多,植物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层次多,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多,藤本植物纵横缠绕;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少,植被树种单一。
(4)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同,热带地区较为丰富,亚寒带地区较为贫乏。
(过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是太阳辐射对地球并非只产生有利影响,如果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过多地到达地面,可能会杀伤地球上的生物,也会造成人体皮肤的灼伤或出现病变。另外,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麻烦。例如,2003年10月23~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那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板书)1.太阳的大气结构(板书)(投影)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
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就称为太阳活动。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板书)
太阳大气常有变化,甚至是激烈的变化。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有哪些呢? 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射电等的变化,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和耀斑。(投影)太阳黑子
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投影)太阳耀斑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作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11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总结:太阳黑子和耀斑比较表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太阳活动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了解这些影响。
PPT展示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示意图。
读图指导:阅读注记,图中三组曲线分别代表三个地点的经纬度及观测站名称;阅读图例,红色线代表太阳黑子数,蓝色线代表降水量;阅读坐标,横坐标代表年代,右侧纵坐标代表黑子相对数,左侧纵坐标代表降水量。
读图分析:太阳黑子数与降水有什么关系? 提示:12观测站: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大体呈正相关性。22观测站: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大体呈负相关性。36观测站: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在1910年前大体呈负正相关性,1910年后大体呈负负相关性。
因此,根据我们的观测记录可知,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阅读案例,提取信息。案例1:太阳活动对地球有突发性影响,典型事件之一是1972年8月7日耀斑大爆发。爆发后,强烈的X射线、紫外线和射电波伴随着大量带电粒子流,连续猛烈轰击地球达一个星期之久。其中在爆发开始后5个小时之内,有一股直径约16千米,长达7000多万米的带电粒子流以6500千米/秒的速度闯进地球大气层,顿时引起地球电离层和地磁场发生变化,当时几乎所有飞机和轮床的磁罗盘指针都摆动起来,全世界的短波无线电通信彻底中断,极区出现明亮的极光,在一些地区甚至影响到电力线路,致使电灯忽明忽暗,仿佛发生了强烈的雷暴,至于弱电仪器和电子设备更是变化无常,不能正常工作。
案例2: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有人形象地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太阳风暴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通信设施受损。据报道,2003年10月23日到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例如,日本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提取信息: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影响无线电通信,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发生短时间的中断)太阳活动是高纬度地区出现美丽的极光,且极光出现的频次和范围随太阳活动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带电粒子流进入南北极上空,出现极光)总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比较表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有关部门及早作好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你知道么?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的区别。两者都是太阳能量的释放形式,但其表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地进行,而太阳活动是周期性地进行。太阳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其中的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能量,促进了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因此人们更重视对太阳活动的研究、观测和预报。
(本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于地球的影响,前者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时又对地理环境发生作用;后者的主要表现是黑子和耀斑,它们同时出现,对地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练习:见练习题活页;作业:练习题活页课堂没有做完的习题
第五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4)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科学发展紧密相关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也必然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极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当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为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事实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不仅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理论,反而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5)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将为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契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地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汲取养份,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哲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