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09020802班 郝成龙 2008302218
经过了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后,我认识到要分析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首先要全面认识什么是个人。个人的概念是相对于人民群众而言的,个人不仅包括杰出个人,还包括普通个人。个人又可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我们的许多教科书中的个人只包括杰出个人,把普通个人抹杀了,这是不全面的。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人们一直讨论的问题,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答案。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相对于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的。唯心史观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才能决定的,认为人民群众只不过是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也就是说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群众的作用是零,这就是英雄史观。梁启超是英雄史观的代表,他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在他看来,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英雄史观承认了人的作用,这无疑有进步意义,但过分夸大了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认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这是不正确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着,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个人对历史发展起次要作用。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把人民群众比作水,把君主比作舟,以说明君主要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巩固统治,这是比较客观的。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的一般方向,一般进程;个人,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一般方向和一般进程,只能是决定他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个别面貌和个别特点。唯物史观把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比作是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虽改变了个别事件,但改变不了历史的大体走势,这是非常恰当的。
其实个人虽然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但个人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活动构成的。不同个人的意志、目的互相作用,汇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所发展的方向,正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在这种意义上讲,个人对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具有差别性。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较大或较显著,在史册中留下了姓名;普通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大或不显著,因而未能在史册中留下姓名。正面人物的意志和愿望符合客观规律,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反面人物不符合或违背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止或延缓的作用。
普通个人占个人中的大多数,他与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只是量的区别,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此,普通个人与杰出个人是相对的。普通个人相对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大或不显著,但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在历史上,由平庸转为杰出人物是常见的现象。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是对的。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母亲用最后的生命给三个月大的孩子最后一次哺乳,挽救了孩子,自己却献出了生命,这位母亲虽然平凡但又很伟大。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发生“超常性影响”。如一些技工和知识分子,虽说是普通个人,但他们对历史的发展的作用却很大。但普通个人中也有反面人物,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虽小,但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或延缓的作用。如犯罪分子,偷窃、抢劫、杀人、放火等等,制造社会混乱,阻碍了历史向前发展。
杰出个人相对于普通个人来说,对历史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杰出个人不仅包括有重要影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也包括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在今天,还包括在经济社会生活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家、管理人才、科技精英等等。杰出个人包括杰出的正面人物和杰出的反面人物。杰出的正面人物可以推动或加速历史的发展,而杰出的反面人物却阻碍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杰出的正面人物往往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和人格品格,他们一般站得高些,望得远些,能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适应和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可以引领时代的前进;他们往往有坚定的意志和果敢的品格,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关头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坚定地贯彻自己的历史抉择;他们往往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能够团结不同的力量,形成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合力”。杰出的正面人物,不仅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又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能够决定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杰出的正面人物一定是适应历史发展的。毛泽东在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历史作用,在民族危机的历史时刻,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历史的方向和前途。毛泽东作为一位伟人,适应了中国人民人心向背和历史的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杰出的反面人物,无疑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反面人物越杰出,对历史发展的阻碍作用越大。杰出的反面人物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为所欲为,阻碍历史的发展,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注定是失败的。袁世凯是一个杰出人物,但是反面的杰出人物。袁世凯称帝,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违背的,袁世凯也在人民群众的痛骂中忧郁而死。汪精卫也是一个杰出的反面人物,他活跃在中华民国的政坛上,却做了汉奸,与中国人民的愿望相违背,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当然,反动人物也有正面的一面,所以对历史人物一定要一分为二进行评价。
研究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每个个人的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避免走向反面。每个个人都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提高个人素质,最大限度地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第二篇:试论教育对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试论教育对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潮席卷而来,各国为了抢夺战略制高点,展开一轮轮以教育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较量,为了在这场全新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便不约而同地争相使出全新的招数,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倾尽全力培育自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真正与素质教育接轨,以一种更积极务实的姿态迎接教育变革的挑战,重新深化教育对促进个人身心发展极端重要的认识,大力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打造中华民族的科技人才航母,使中华民族在强手如林的世界之林拥有一方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长思之”。
一、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既是时代对个人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个人是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个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出现误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完全侧重于“精英教育”的模式,将目标狭隘地锁定为培养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从客观上无情地剥夺了众多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权利,造成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了人才队伍基础建设的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从而对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产生了诸多的阻碍作用。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化和地区间的经济融合趋势不断强化的现状,我国教育工作者应展开对教育的反思,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途径进行革新,要夯实教育基础,促进劳动者身心的全面发展,使教育紧跟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好的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做出自已的贡献。
二、教育是通向个人身心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代教育哲学家桑新民认为,从历史上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从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的是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传统人文学科教育,最早诞生的学校是宫廷、寺庙学校和书吏学校。这种学校教育诞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为皇亲贵族和剥削者子弟专设,以便其将统治延续下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第二次分化是从自然科学教育的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的,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推动近代学校教育迅速发展起来的内在动力。随着自然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大、中、小、幼的学校体系等都相应发展起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第三次分化是职业技术教育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次分化不仅是人类对这类教育本身的认识和在实施中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过程,而且促进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加速了学校教育在社会成员中的普及,展示了现代教育向多层性和复杂结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为高度科学化的信息社会,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他们从课外、校外接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这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却又强大有力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之后,面临着“知识爆炸”的严峻挑战。为应付这种挑战,当代社会中各种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纷纷出现,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在分析了当代教育的特点和教育发展的未来时,提出要把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考察和规划,逐步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个体只需要拥有很少量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生存下去的话,那么个人身心的发展就不需要受到教育太多的影响,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真正地置身于广义的教育之外,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该利用现代社会为我们所提供的一切物质手段,结合当代社会特征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传授给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更要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他们;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为个人的身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素质划分为智力、道德、情感三个方面,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使个体心理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塑造出德、智、体、美统一的理想个性。要做到全面发展,就应该把德、智、体、美作为一个不可侵害的有机整体来看待和把握,在这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指引下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诚然,理论对现实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表示理论和实践永远都踏着同一节拍翩翩起舞。在当代教育实践中,虽然反复强调要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但事实上常有偏废,片面突出智育的地位,将德育和美育摆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今天的教育,给人以围绕“升学率”这根标杆所展开的角力游戏的感觉而已,没有丝毫的活力。而我们推崇的德育,则变成了诸如升国旗、唱国歌、学雷锋等仪式,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一下如何继承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如何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道德遗产,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德中那些属于民族固有的传统,哪些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价值。
四、如何全力促进个人身心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课题。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里将教育活动变成了一种单向的、无视受教育者人性的、没有生命力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受教育者绝对不会产生出丝毫的乐趣,必然不可能调动受教育者的激情,更不会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制定的全面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宗旨南辕北辙,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我认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1 积极学习并掌握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新的知识,将我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 积极采取多媒体、远程教育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从教室引向广阔的天地;3 深刻反思因地制宜调整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更多知识,获得更高层次美的享受,将受教育者从痛苦能桎梏中解救出来;4 注重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参与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爱国主义宣传的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拓展世界主义能胸怀;5 注重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主的学习知识的建构过程,更加理性的认识未来,愉快地张扬个性,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色。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为国育才的高度上,紧跟时代步伐,汲取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遗产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为受教育者创设一个健康温馨的受教育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思想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陕西省白河县职教中心)
第三篇:市场营销对个人的影响
市场营销对个人的影响
阅读材料:
一个村子里驻着一个犹太商人。一天,一位农夫想喝酒,但摸摸身上没有一分钱,手里只有一把斧头。于是,他便去找犹太商人去借钱。犹太商人说:借钱可以,你必须用斧头作抵押,而且必须付利息。现在我给你一个银元,明年春天你必须还给我2个银元。农夫想了想,便同意了。
于是,这位农夫拿起犹太商人给的一个银元转身就走,准备去喝酒。
突然,这位犹太商人又把这位农夫叫住了。他对农夫讲:老兄,我考虑到明年这时你还2个银元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你现在身上有一个银元的话,不如先还一个银元,这样明年你的负担就会减轻一半。
农夫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摸一摸身上真有一个银元,便还给了犹太商人。
这位农夫没钱喝酒了,只好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农夫仔细想想觉得不是滋味:来时手里还有把斧头,现在却是两手空空,不仅借到的那个喝酒钱没有了,而且 还欠别人一个银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犹太人的聪明和商业经营上的出类拔萃世所公认,无数经典的营销案例都有他们的贡献。综合多个案例便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其实,也就是他们的营销思维与众不同。
所以,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学好营销,除了获得本职工作更大的成就之外,一定会有以下的额外收获:
1、更新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Thinking Style)是指人们在看待和思考问题时的一种基本倾向。也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的思维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和标准分成很多类型,如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内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等。
在营销实践中,人们习惯于按照产品的成本、利润目标、税收、各种营销费用等来考虑定价;由厂家来做广告进行产品宣传;淡季促销、产品滞销就降价等就是所谓的正向思维;而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来定价、反季销售、等则属于逆向思维。许多企业都依照传统的营销顺序开展营销活动,如加油站前期选址论证、进行细分、市场定位、开业筹备、正式营业等,就属于纵向思维,而加油站开办超市则属于横向思维。
所谓更新思维方式,就是通过改变观察、思考问题的视角、着眼点、途径、方法、目标或者改变事物的元素、功能等进而形成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类型。
美国园艺师恩德曼,把酒和西瓜看上去无关联的两回事结合在一起,结果培育出口感独特的酒味西瓜。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让一名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的学
生测量一只电灯泡的容积,毕业生把学校里所有学过的数学方法都用上了,花了很长时间还是测不出来。爱迪生教毕业生往灯泡里注满水,然后将水倒入量杯中,轻易地得知电灯泡的容积。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也是思维创新的经典例子。
2、更佳的人际关系
无数的事实证明,成功与学历,年龄,背景有关,但并非正相关,却与构筑的人脉,把握势的能力及经受的磨难成正相关---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是成功者的宿命。
业务员的日常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要想使客户接受自己和自己的产品,就必须使客户先接受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推销成功的前提条件。营销培训会提高你各方面的素质,教给你人际交往的知识。从而使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比较如鱼得水,获得较好的人缘。
有研究者做出过样的测算,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至少认识100个有价值的关系,因此,一支6个人的队伍就认识600个人。如果这些关系中每个人另外认识100个有价值的关系,那么你就能接触到6万个有价值的关系。
因此,一个庞大数字的关系网络并不是千万富翁们所要追求的,他们所要追求的只是一个重点关系。
整合你的人际资源,充分利用你的人际资源,你会发现,你的空间正在不经意间扩展,而这一切,正得益于存在于你身边的人们。
3、更高的工作技巧
通过基本能力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你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
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会产生一个飞跃,从而使你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4、更好的处世心态
凡是在营销行业比较成功的人员,大都具备许多优秀的素质,如不怕吃苦、百折不回、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品质。营销会使你的心态变得积极向上、不怕挫折、乐观豁达。
销售代表的业绩取决于两点:一是销售代表每次与客户接触的效果,一是销售代表与客户在一起的时间。与客户接触的效果取决于销售代表的销售技能.积极的心态决定了销售代表与客户在一起的时间。一个成天与客户泡在一起的销售庸才的成绩一定超过很少与客户在一起的销售天才。
5、更多的就业选择
不管你以前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营销都是一个非常锻炼人、富有吸引力的行业。经过营销培训后的你,可能会从事不同行业的营销工作,全然不同于你过去的经历,这也许就是营销工作的魅力所
第四篇:论大陆法系的历史发展及对大陆法系特点的影响
论大陆法系的历史发展及对大陆法系特点的影响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成文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大陆法系最先产生于欧洲大陆,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它是西方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较大的法系。大陆法系包括两个支系,即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其历史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1)在罗马全盛时期,罗马统治者以武力扩大其版图,强行适用罗马法,古代罗马法反映和调整了罗马奴隶制社会高度发达的简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法律关系,以完备的法律形式维护私有制,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也因罗马法的发达和完备而自愿采用罗马法,使罗马法成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2)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后,日耳曼法采取属人主义原则,使罗马法得以保存。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编纂的法典受罗马法影响。公元9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法律的属人主义不再适用,罗马法与日耳曼法融合。
(3)12世纪后,罗马法复兴运动兴起,罗马法研究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成为西欧大陆国家具有权威的补充法律。经过改造和发展的罗马法成了欧洲的普通法,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法律传统,从而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西欧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巩固以后,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这些国家的法律制度相互间的联系和共同特征获得进一步发展。首先在法国,以资产阶级革命为动力,在古典自然法学和理性主义思潮的指导下,在罗马法的直接影响下,开创了制定有完整体系的成文法的模式。法国法典成为欧洲大陆各国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标志着近代意义上大陆法系的模式的确立。随后在德国,在继承罗马法、研究和吸收法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德国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经济到垄断经济发展的时代的典型代表。
(5)由于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适应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并且由于它采用了严格的成文法形式易于传播,所以19世纪、20世纪后,大陆法系越过欧洲,传遍世界。
20世纪,自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提出“ 法系”一词以来,对于法系分类问题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问题似乎越来越复杂,但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至少在一点上,中西方学者们是取得了普遍的一致性。即以法、德为主的欧洲大陆被归入大陆法系这一法系之中,随着欧洲一些殖民国家的向外扩张,大陆法系也扩及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由于源流不同,大陆法系大体又可分为法、德两个支系,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各国属于前者;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日本等国属于后者。在同一法系各国中,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有的国家具有较大的特点。例如,日本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美国法很大的影响;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又有其某些固有的特征;荷兰则形成了所谓罗马-荷兰式法律制度。而大陆法系的历史发展对法律法系特点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大陆法系的特点表现为:
(1)在法律的历史渊源上,大陆法系是在罗马法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陆法系不仅继承了罗马法成文法典的传统,而且采纳了罗马法的体系、概念和术语,吸收了许多罗马私法的原则、制度。如赋予某些人的集合体以特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有权的绝对性,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某人享有他人所有物的某些权利;侵权行为与契约制度;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相结合制度等。还接受了罗马法学家的整套技术方法,如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人法、物法、诉讼法的私法体系,物权与债权的分类,所有与占有、使用收益权地役权以及思维、推理的方式等等。因此《法国民法典》即以《法学阶梯》为蓝本,《德国民法典》以《学说汇纂》为模式。
(2)在法律形式上,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对重要的部门法制定了法典,并辅之以单行法规,构成较为完整的成文法体系。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义是大陆法系国家实行法典化的原因之一,1791年法国宪法中的“人权宣言”就明确宣布,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只有成文法才能加以确定。以法国革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在法律上的表现就是开展大规模的法典化运动。立法与司法的严格区分,要求法典必须完整、清晰、逻辑严密。重视法律的理论概括,强调法典总则部分的作用,这是罗马法的一种传统。注重法典的体系排列,讲求规定的逻辑性、概念的明确性和语言的精练。法典一经颁行,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同类问题的旧法即丧失效力。法典化的成文法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3).明确立法与司法的分工,强调立法是议会的权限,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一般不承认法官的造法功能。决案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明文办理案件,没有立法权。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确,强调制定法的权威,制定法的效力优先于其他法律渊源,而且将全部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类,法律体系完整,概念明确。法官只能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不得擅自创造法律、违背立法精神。
(4).大陆法系一般采取法院系统的双轨制,重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分。大陆法系一般采用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分离的双轨制,法官经考试后由政府任命,严格区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比较强调国家的干预和法制的统一,尤其在程序法上如此。例如,许多法律行为需要国家的鉴证、登记,检察机关垄断公诉权,一般采用纠问式诉讼方式,以及法院的体系统一。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采取演绎法。由于司法权受到重大限制,法律只能由代议制的立法机关制定,法官只能运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的作用在于从现存的法律规定中找到适用的法律条款,将其与事实相联系,推论出必然的结果。
此外,法学在推动法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法学创立了法典编篡和立法的理论基础,如自然法理论、分权学说、民族国家理论等,使法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任务由法学家来完成。
当然,这些特点都是相对而言的,在近现代法系发展过程中,普通法与大陆法,案例法与制定法,过去壁垒分明的鲜明对照如今已经淡化,而且这些制度之间已多少有些融合。大陆法系机械地适用法律的说法早就不攻自破,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典,也并没有使法律成为一潭死水,相反,法官们把握时机,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发展了法律,在某些领域,比如合同法和侵权法,大陆法法官没有守株待兔坐等立法上的变更,而是成功地将法典的抽象性条款,灵活地运用到了新的社会条件之中。事实上,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一样之所以至今仍保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们通过法官的创造性,不断更新,以期适应现代社会的千变万化。
界五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简介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罗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多称民法法系,中国法学著作中惯称大陆法系。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它是西方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较大的法系。
古代罗马法反映和调整了罗马奴隶制社会高度发达的简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法律关系,以完备的法律形式维护私有制。中世纪中后期,罗马法在欧洲传播较广,从而产生了一些熟谙罗马法的学者和官吏。近代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制度以后,比较完整地采纳罗马法的体系、概念和原则,加以修改和发展,以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1804年拿破仑按照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以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亲自指导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是这一法系中最典型的立法。德国统一后的法律虽然带有封建残余性质,但是,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在立法原则和立法技术上都更为精细完备,也是大陆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之一。
大陆法系的特点,论者所见不一,概括地说来有:①明确立法与司法的分工,强调成文法典的权威性。虽然也允许法官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并承认判例和习惯在解释法律方面的作用,但一般不承认法官的造法职能,强调立法是议会的权限,法官只能适用法律,决案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②比较强调国家的干预和法制的统一,尤其在程序法上如此。例如,许多法律行为需要国家的鉴证、登记,检察机关垄断公诉权,庭审时采取审问制,以及法院的体系统一,等等。③重视法律的理论概括,强调法典总则部分的作用,这是罗马法的一种传统。英美法系至今没有如大陆法系那样严密的理论概括,法令也只着重分则。④注重法典的体系排列,讲求规定的逻辑性、概念的明确性和语言的精练。当然,这些特点都只是相对而言的。
随着欧洲一些殖民国家的向外扩张,大陆法系也扩及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由于源流不同,大陆法系大体又可分为法、德两个支系,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各国属于前者;而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日本等国则属于后者。在同一法系各国中,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有的国家具有较大的特点。例如,日本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受到美国法很大的影响;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又有其某些固有的特征;荷兰则形成了所谓罗马-荷兰式法律制度。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日尔曼法系。它是以罗马不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它首先产生在欧洲大陆,后扩大到拉丁族和日尔曼族各国。大陆法系渊源于古罗马法,其间经过11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最后于19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法系
大陆法系的特点
1、从法律渊源传统来看,大陆法系具有制定法的传统,制定法为其主要法律渊源,判例一般不被作为正式法律渊源(除行政案件外),对法院审判无拘束力。
2、从法典编纂传统看,大陆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
3、从法律结构传统来看,大陡法系法律的基本结构是在公法和私法的分类基础上建立的,传统意义上的公法指宪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
4、从运用法律的推理方法来看,在陆法系的法官通常采用的是演绎法,即将蕴涵于法典中的高度概括的法律原理进行演绎和具体化,然后适用于具体案个。
5、从诉讼程序传统来看,在陆法系倾向于职权主义,法官在诉讼中起积极主动的作用。
大陆法系的分类: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具体有民法,商法...在大陆法系,法律的渊源可分为主要渊源和次要渊源。主要渊源是指法律规则的直接根据,包括制定法、习惯和一般原则。次要渊源包括判例和学者著作,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主要渊源不存在或不明确时
1制定法2习惯法3判例4法理和一般原则5条约和欧洲联盟法律
(一)判例法在英国和美国发展的历史背景
判例法作为英美法系特有的法律渊源,它的形成与英国法律制度的传统密切相关,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在历史上,英国曾长期实行奴隶制和军事部落的分散统治。827年,威塞克斯王国埃格伯特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法律渊源以习惯法为主。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以地方习惯法为主体的时期。威廉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要消除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一方面,他对原有的习惯法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在没有及时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法律时,国王建立了由亲信组成的御前会议。国王任命巡回法官,代表国王巡视全国,审理和解决纠纷(英国自此被划分为一系列巡区)。巡回法官审理案件的依据除了国王的诏书和敕令以外,还有当地的习惯法。巡回法官办案结束后回到伦敦集中在威斯敏斯特相互交换意见,将各地的习惯法逐渐统一,由于它在全国都通用,因而被称之为普通法。这种习惯法存在于法官判决中,表现为判例。判例一旦形成,就成为法官以后审理相同案件的根据,这就是早期的判例法。14世纪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普通法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时,国王授权大法官创制衡平法来缓和法的严格性和社会矛盾。衡平法主要是弥补普通法的不足,其表现形式也是判例。判例法一旦形成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英国世代相传,即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也未改变其在英国的基础地位。“在英国,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诉讼程序被继续应用和封建法律形式被虔诚地保存下来这方面。”
英国没有像其他欧洲大陆国家那样实行法典化,除了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小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像法国那样彻底,是以保留封建王权的妥协告终,其保守性决定了封建时代的法律形式被继承下来。另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许多法官利用资产阶级观点对普通法解释,使之适应新的需求,并且利用普通法作为反对王权专横的工具。判例法在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一直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才是英国坚持保留判例法作为法律渊源的根本原因。
随着十八九世纪英国的强大和殖民扩张。英国的判例法传统在美国等殖民地国家被广泛传播。最初,英国法在北美只是次要法源。18世纪后,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加强和殖民地熟悉英国法的人数的增加,英国法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显著增长。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美国最初表现出与普通法传统背离的倾向,一些宪法性法律文件都是以成文法形式出现。随着政权的巩固和来自英国威胁的解除,人们的怀旧情绪开始复活。到19世纪30年代,普通法已经成为美国法的基础。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纽约州围绕是否编纂法典展开了争论。主张编纂法典一派以律师菲尔德为代表,认为法典具有固定性、确定性、可预测性,而判例只是法律职业者才能读懂的“天书”。美国律师公会会长卡特则反对编纂法典,认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来自习惯。判例只表明公众对社会习惯的认可,编纂法典会束缚法律的发展。他们的争论最终以普通法传统获胜,美国除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地区以外,在整体上确立了普通法传统。
从历史渊源上来说:
判例法制度在英国首先产生,社会现实要求制定出一种适用于全国的普通法,它没有现成的法律可以借鉴。西欧大陆直到12世纪才开始对罗马法的研究,但那时英国已有了以王室法院为代表的高度集中的司法权。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这样的传统:定期地公布重大的判决,法官在判决时参引以前的判决为根据。这就是判例法一开始的形成原因,便于民众理解,同样便于法官判案。美国的法律制度是从英国继承而来,因此,也保留了判例法的特色。
制定法的产生原因:12世纪后,罗马法复兴运动兴起,罗马法研究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成为西欧大陆国家具有权威的补充法律。经过改造和发展的罗马法成了欧洲的普通法,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法律传统,从而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西欧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巩固以后,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这些国家的法律制度相互间的联系和共同特征获得进一步发展。首先在法国,以资产阶级革命为动力,在古典自然法学和理性主义思潮的指导下,在罗马法的直接影响下,开创了制定有完整体系的成文法的模式。法国法典成为欧洲大陆各国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标志着近代意义上大陆法系的模式的确立。随后在德国,在继承罗马法、研究和吸收法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德国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经济到垄断经济发展的时代的典型代表。
第五篇:浅析定势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浅析定势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摘 要:历史是过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历史现象是复杂万变的,仅仅依据个别情况得出的方法、形成的认识,去解决新的条件下新的问题,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功能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那么,如何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呢?
关键词:历史 定势 影响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在环境条件不变时,定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运用已掌握的规律和方法解决常规问题,能加速问题的解决。但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需要解决一些新问题时,再使用熟悉的方法就会使问题解决出现困难。
在历史教学中,定势对历史的教与学影响很大。由于历史包罗万象,有时运用我们掌握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去解决历史上相似的问题,可很快得到答案。但由于历史事件是在一定条件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看似相似,实则不同,如果再用固有的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解决新问题,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定势的消极影响在历史教学中大量存在:历史教材的死板面孔;高考试题答案的标准化、惟一化,缺了鲜活的灵性;历史教师一味服从大纲教材的标准,按多年的经验教学,抱守残缺的教材,固守着清高但漏洞百出的思想,一味把自己的思想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被教师按自己的模具加工着,变成了等待老师喂食的小鸡、应试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缺失了多元的思维。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去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对于历史的教与学意义重大。
一、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寻找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变式”
“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带有多种表现样式。历史是过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上,每时每刻上演的节目都是不同的,是社会各领域鲜活画面的展现,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表现的个性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如中国古代的六个时期体现的特征各不相同,先秦时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起源,秦汉体现出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体现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开放,辽宋夏金元时期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危机,每个时期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毫无关系,但历史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础和周边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之下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变式”反映着相同的本质属性,相关的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如古代实现统一的三个王朝:秦、隋、元,虽然实现统一的具体条件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人心向背、统一中心的形成、核心人物的具备等。历史上有许多次改革,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改革,改革的实质都是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国家的建立基本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定势的积极影响来很快解决教学中的相似问题。
二、转变教师观念是突破定势消极影响的关键
由于历史现象是复杂万变的,仅仅依据个别情况得出的方法、形成的认识,去解决新的条件下新的问题,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答案,也背离了历史的真相,使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特别是“功能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上加强学习,努力突破定势在历史教学中的消极影响。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重要的一环,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自身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学、自身的体验,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多元的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适应新形势,不断学习,吸收各领域的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突破墨守成规的一套,突破以前的历史知觉定势和历史思维定势,以适应新形势、新课改。教师是新课改的重要实施者,教师转变观念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都相当重要。例如:一讲到满清政府、北洋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告诉学生他们都是专制卖国的政府,都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很少告诉学生其统治时期有没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举措,对他们的评价是否还有另外的说法。一讲到统一就大加赞赏,一说分裂就黑暗不堪,有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呢?一讲到古代中国肯定是引以自豪,某某科技比世界早了多少年。一讲到近代中国的落后的根源就在于列强的入侵,有没有想想自己的不足呢?一讲到都江堰,肯定会强调伟大的水利工程,但伟大在何处?为何存在这么久?却很少给学生讲解是以“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历史教师有许多的固有观念,许多的痼疾和惰性,许多的知觉和思维定势。自己就缺少思维的多元化,缺少批判和被批判的勇气,缺少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大学里学习的历史知识终身享用。教师在观念上的、历史理论上的定势不能突破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进行,也影响到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历史是一门科学,是客观存在过的社会现象,是具体丰富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是有一定规律性和必然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捏造歪曲历史,任何违背历史史实的主观意识,都不能对历史得出正确客观的认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得出结论,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观主张强制灌输给学生,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大量丰富的材料,通过材料启发诱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寻求答案的多样化帮助学生从定势的消极影响中解脱出来,克服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性倾向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多元的辩证思维。例如讲维新人士康有为,怎样评价康有为,可出示材料:
否决甲午之败暂时失势愿出银二千元加入强学会的李鸿章的申请。弄得十分器重康有为的翁同酥在日记里说:“康祖诒(康有为字)狂甚。”梁启超也说他老师:“先生最富于自信力之人。其所执主义,无论何人不能动摇之……”
康有为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其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
康有为对师德颇有研究,十分重视师德修养。他认为儿童正处在发育生长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有教师的照顾和关怀,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德行学问,还应有慈母般的情怀。他对选拔教师是极为严格的。
嘲康有为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康有为不仅是叱咤风云的大政治家,而且是一生好为名山游的大旅行家,他既在16年流亡生涯中周游列国,又于晚年钟情于祖国的壮丽山川,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毕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愫,足以流芳千古!
通过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了解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鼓吹君主立宪、提倡尊孔复古、拥戴溥仪复辟、文学师德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好游的旅行家等,其一生的活动既复杂又矛盾,既多彩又灰暗,这样才能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突破了学生对康有为要么“好人”要么“坏人”的思维定势。
再如鸦片战争的影响,不仅分析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分析对英国、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既要分析破坏性又要分析建设性。
定势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是消极影响,如何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历史教师是关键,首先自身要在观念理论上有所突破,再者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下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冯一下.要注入新的观念.中史参,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