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如茉莉》课堂实录(薛法根)(邹丽丽推荐)
《爱如茉莉》课堂实录(薛法根)(邹丽丽推荐)
板书: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爱如茉莉 弥
漫 诗
意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开始已经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评价: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平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板书这两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
三、交流
师:先把自己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没有动静)
师:不管对错,要敢于表达。(教师鼓励)(指名说)
生:第一篇(页)最后一个段落„„我感到妈妈对爸爸的爱,平淡无奇却又是真挚的爱,善意的谎言表现了真挚的爱。师:还有补充吗?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学生有一会沉默)
生:“你爸爸在床边睡着了„„”手脚麻木了,表达了妈妈特别爱爸爸。
师:再读一下行吗?(学生读)
师: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生:(没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还从“我夜里睡得沉沉的„„”中可以看出父母互相为对方着想。
师:两处联系起来看,爱是双方的。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第八自然段“爸爸没有吃饺子,也没有听我„„”爸爸的心情多焦急,反映了那份纯洁的爱。
师:文中很多这样的地方,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次鼓励)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师:幽香钻进鼻子,为什么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生:“钻”在现实中不行,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心的,是父母之间的爱。
师:“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十分纯洁„„人们心情好,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好的。
(评价: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者感受不深的。)师:第九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的留意?认真读,读完谈留下什么印象。读出声音。师: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一下。生:读得不太好。师:怎样才能读得好? 生(齐):读熟练。
师:推荐一名同学,你觉得她会比你读得好。(一名学生朗读。师:自己评价一下。生:不怎么好。
师:要读好,要读熟,还要投入地读。自己大声读,一会找同学来读。(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合唱,老师希望独唱。现在有两位同学举手了,还有没有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师:第五位(举手的)同学来读。
师:谢谢!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读一下,我读的不是最好的。你听老师读,细心体会。(师范读)
(评价:在教师的设计里,这里可能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这种现场的“尴尬”。这时,“听众”也应该放松一下,不是来看学生平时训练的精彩,不是来看学生平时能力的展示,我们所期待的是执教的真正精彩,是感受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独特理解,是看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时刻即使尴尬,同样有价值,同样值得喝彩。)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教师板书:探)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生:这样写比较„„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师生笑)师:完了吗?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学生齐读)
(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能够感受到“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 生:强调。
师:爱就如茉莉?还有吗? 生:表示一种感叹,可以深入心灵。师:充满温馨。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啰嗦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的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师:拿出感情来读行不行?
师:作者心中这样的爱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
(评价:我觉得这个班的学生还是很有个性的,他们似乎没有理解作者意图,也没有理解教师意图,而恰恰是这种不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过于理解教师意图的学生往往让公开课的过程变得平淡无味,让学生的发言变得假、大、空。这些学生不理解而努力去理解,展示了学习的真实,也展示了教师执教的真实,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拓展 师:同学们眼前,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各自)写一句话。(学生写,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生:爱如百合,我看到一个动画片上,一个女孩特别白,比喻成“白百合”。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师:爱如玫瑰,轰轰烈烈,也不要忘记爱如茉莉。
生:爱如柠檬糖,有酸也有甜。爱如卡布西诺,带泡沫的咖啡„„ 师(笑):什么东西? 生:卡布西诺,苦中有甜。生: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一把火,给汽油就燃烧,给空气就灿烂。(全场笑声)
师:要有热烈的爱,爱也要有理性。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生:爱如繁星„„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掌声)
生:爱如星光,虽然月亮遮住了它,但不能阻止放光。生:爱如动力„„
生:爱如月光,给人光明而不耀眼。师:爱如咖啡„„
(评价:这个部分是这堂课中学生发言最热烈的时候,不乏精彩语句,说明学生能够思考,并且能够表达。我想是因为教师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给学生鼓励,都给学生机会。无论多么“艰难”,教师都没有越俎代庖,都没有越过学生去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案。)师:人生不同阶段,对待爱情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下课。
第二篇:爱如茉莉课堂实录 薛法根及点评
《爱如茉莉》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教: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教师课前板书: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爱如茉莉 弥
漫
诗
意
课前交流:请同学们读老师的名字。
一、引入。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学生说)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三、交流。
师:先把自己划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没有动静)
师:不管对错,要敢于表达。(教师鼓励)(指名说)
生:第一篇(页)最后一个段落„„我感到妈妈对爸爸的爱,平淡无奇却又是真挚的爱,善意的谎言表现了真挚的爱。
师:还有补充吗?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学生有一会沉默)生:“你爸爸在床边睡着了„„”手脚麻木了,表达了妈妈特别爱爸爸。师:再读一下行吗?(学生读)
师: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生:(没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还划了“我夜里睡得沉沉的„„”,可以看出父母互相为对方着想。师:两处联系起来看,爱是双方的。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第8自然段“爸爸没有吃饺子,也没有听我„„”爸爸的心情多焦急,反映了那份纯洁的爱。
师:文中很多(这样的地方),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再一次鼓励)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师:幽香钻进鼻子,为什么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说说是怎样体会的。生:“钻”在现实中不行,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心,是父母之间的爱。师:“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十分纯洁„„人们心情好,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好的。
师:第9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的留意?认真读,读完谈留下什么印象。读出声音。(自由读)
(指一名学生朗读,学生把叮嘱读成叮属)师: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一下。生:读得不太好。师:怎样才能读得好? 生(齐):读熟练。
师:推荐一名同学,你觉得她会比你读得好。一名学生朗读。
(仍把叮嘱读成叮属,教师纠正。)师:自己评价一下。生:不怎么好。
师:要读好,要读熟,还要投入得读。自己大声读,一会找同学来读。(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合唱,老师希望独唱。现在有两位同学举手了,还有没有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师:第五位(举手的)同学来读。
师:谢谢!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读一下,我读的不是最好的。你听老师读,体会给你什么感受?(师范读)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教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师生笑)师:完了吗?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 生:强调。
师:爱就如茉莉?还有吗?
生:表示一种感叹,可以深入心灵。师:充满温馨。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啰嗦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的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师:拿出感情来读行不行?(学生读)
师:作者心中这样的爱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
四、拓展。
师:同学们眼前,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各自)写一句话。
(学生写,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生:爱如百合,我看到一个动画片上,一个女孩特别白,比喻成“白百合”。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师:爱如玫瑰,轰轰烈烈,也不要忘记爱如茉莉。
生:爱如柠檬糖,有酸也有甜。爱如卡布西诺,带泡沫的咖啡„„ 师(笑):什么东西?
生:卡布西诺,苦中有甜。生: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一把火,给汽油就燃烧,给空气就灿烂。(全场笑声)
师:要有热烈的爱,爱也要有理性。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生:爱如繁星„„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掌声)
生:爱如星光,虽然月亮遮住了它,但不能阻止放光。生:爱如动力„„
生:爱如月光,给人光明而不耀眼。师:爱如咖啡„„
师:人生不同阶段,对待爱情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下课。
(注:此实录据2005年7月25日下午阿远整理,四部分内容的划分为阿远所为。)
附:
爱如茉莉
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我见从妈妈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 “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已是不可救药的“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朦胧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萦不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评课交流:
课如茉莉幽香远
——薛法根《爱如茉莉》课后互动实录
北京市崇文区教学研究中心
吴琳整理
【研讨背景】
2006年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东方北师教育培训中心主办,《人民教育》杂志社、《小学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北京小语会等单位协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菁英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四位新生代特级教师作了主题演讲和现场教学观摩课,课后,就老师们共同关心的语文教学问题,授课教师和应邀到会的课程专家、教研员进行了现场对话。对话中,菁英们热烈的讨论碰撞出无数闪亮的思想火花,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听课教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时,也给予老师们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人物简介】
主持人:吴琳 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著有《梅林看课堂》、《静下心来学语文》等著作。
坛主:薛法根 江苏省吴江市舜湖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曾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60余篇论文,著有《薛法根教学思想经典课堂》。
特约嘉宾: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多部学术论著和译著。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等。
特约嘉宾:赵士英 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主任、教授。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学会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编了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长春出版社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互动再现】
来自听课教师的声音
吴琳:厨艺高超的厨师给我们吃的菜都是天然本味的,是张扬菜的精神的,而手艺差的厨师往往会在菜里放些不合时宜的调味品,以至于盖住和改变了菜的味道。观摩课也是如此,它的最高境界是向“家常课”回归。让我们听一听现场听课的老师们刚刚发过来的手机短信:
(以下数字为手机尾号)
1982:薛老师的课淡淡的,但淡中有奇,奇中见智,智中溢美,北京之行,闻着花香,拥着真知,爱着生活,此行不虚。
1114:薛老师如邻居大哥般亲切朴实(众笑,继而掌声),薛老师的课也如茉莉般纯净自然,缕缕幽香弥漫于整个课堂,平平淡淡才是真,薛老师的教学平而不淡,细节中体现教学智慧,这才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掌声)
老师们觉得薛老师的课与我们的课堂,与我们的家常课贴得很近,因而倍感亲切,在听课中发来很多手机短信:
9491:薛老师的课自然但脱俗,让聆听者时刻都能感受到他教育的智慧,我也希望自己能变成他们班的学生,每天都可以享受这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掌声)
9629:我现在听课的感觉就像在品闻着茉莉淡淡的幽香,每一缕中都散发着教师的智慧、水平,学生的学习在细雨滋润无声中学会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掌声)
1831:一支粉笔满腔爱心,您演绎着平实幽默而又智慧的语文,让孩子收获真正意义的语文。爱如茉莉,薛老师亦如茉莉!(掌声)
0479:薛老师的课就像茉莉,表面平淡无奇,却无时不散发着缕缕幽香,弥漫在整个课堂。真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就像一句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众笑、掌声)
3653:薛老师的课如茉莉,不温不火,不骄不躁,蹲下身子,慢慢将学生引入情境,入境始于亲,学生真正品出了文章的冷暖。课上得朴素、真诚。(掌声)
0690:好一朵清新的茉莉,孩子们的芬芳,老师的用心浇灌,使整个礼堂弥漫着爱的轻松与欢乐。我欣赏薛老师的课,思想,人,人生!(掌声)
1945:薛老师的课也如茉莉,纯净、清香,在简约的课堂上,教师、学生以及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感到心灵的舒展,在交流、开放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灵光。(掌声)
0709:我觉得薛老师这节课就如《爱如茉莉》一样,平实中见真情,朴素中见真功。就如同我们平时上课一样,有一种亲切感!(掌声)
8766:如果说前面两位教师(指王崧舟、窦桂梅)的风格像牡丹令人仰慕,那么薛老师的课则如茉莉,静静的开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掌声)
读着这些短信,听着老师们发自心底的声音,令人感动。千言万语,可以化做下面这位朋友的一句话:
7439:课都这么讲,不怕学生学不好语文。(笑声,长时间掌声)
……
这是来自现场听课教师的感受。对这样一节课,我们的课程专家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张华——“我看到的”和“我听到的”
感谢活动的主办者邀请我来参加这么好的一个活动,也感谢薛老师给我们上了这么好的一堂课。很多想说的话和自己的情感,刚刚梅林老师读的短信当中已经表达了,我也很有同感。我想,我们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听课的老师们,我和赵教授就在中间穿插着说一说,你们看,这样好吗?(掌声)既然让我讲,我想先简单地讲两点体会。
第一点,我在薛老师的课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第二点,我对薛老师的课,有哪些自己的想法。
先讲一讲我看到了什么,我相信,我看到的东西和你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主要不在于我们坐的位置不同,而在于我们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对自己对所看到的同一件东西的不同的理解。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看同一件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特别注重每一个人自己在课堂上看到了什么,而首先不去谈“提什么建议”、“做什么评价”。
在这堂课中,要消化薛老师和他的这班同学所展开的一个小时的会话般的课堂,需要很多时间来琢磨。我只是把我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东西来和老师们分享,想到哪儿说哪儿,老师们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第一,我看到了“等待”。
我在薛老师的课上,看到了很多等待的场景。比如,一开始,薛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六个词汇,用了比较长的时间。他静静地、慢慢地写,下面的学生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我由此想到我们国内许许多多的课堂,无论是学语文还是学其他,特别是在小学,好像孩子等待一点时间就是浪费。于是,背唐诗吧,背宋词吧,唱歌吧,弄成语吧,有时还弄一些很无聊的东西,比如:一九怎么样,二九怎么样,三九怎么样„„(众笑),那些东西,在我看来,意义不大。薛老师是让孩子们在等待当中享受期待。
一开始他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同样也有许多这样“等待”的情节。比如:当让学生静静地读整篇课文的时候,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每一个同学都能读完,而且还能回过来再读。再比方说:他让学生写一句话,写出“你对爱的理解或打个比方”。这时依然是等待。他在教学中这许多“等待”的情节,让我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前,我们教学中常说的一句口号是“追求效率”。所谓追求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里,所完成内容越多,所完成的内容越熟练,所达到的目标越多就越好。但我觉得,这种“效率观”有时却适得其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一分钟!”“前后桌讨论,三分钟!”在薛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他没有一次是这样给出时间限定的。
在阿尔卑斯山的一条山路上,经常出车祸,为了避免车祸,交通管理部门树了很多警示牌都没用。后来,立了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前方景色很美,请慢慢欣赏”。于是,长途驾车的人们在旅行的过程中,慢慢欣赏,感受无限风光,车祸也锐减下来。
所以说,等待的品质,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浮躁的氛围中,是尤为可贵的。这也许与薛老师来自苏州附近有关,苏州、杭州与上海最大的区别就是,上海不会等待。所以,这也许是苏杭出名师的一个原因吧。(众笑)
第二,我听到的“声音”。
在薛老师的课上,很少有那种声嘶力竭的声音。(众笑,继而热烈鼓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声嘶力竭的声音。(众笑)比如:有表情地朗读,那声音把话筒都震得发出嘶嘶的响声。(众笑)特别是那种:“怎么样,给他点鼓励!”“哈!哈!你真棒!”(众笑)“老师听不见,你再大声一点!”“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于是整齐划一地齐读„„这样的声音掩盖了思想,掩盖了情感。
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没有听到那种声嘶力竭的声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给你一种很静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感觉是非常之好的。只要在课堂上形成了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氛围,用很自然的声音说出来,同样是有力量的。
老师们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长时间掌声)
第三,我看到了“日常会话”。
我们的课堂有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在课上40分钟里与学生的会话,往往跟课下的时间里与学生的会话不一样。老师们只要一进课堂就立刻变了一个人,变了一种声音,变了一副情感。我对这种现象是不满意的。为什么我们在课堂里面就不能和学生有日常的会话呢?我觉得课堂当中有日常会话,有日常交谈,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品质,这正是薛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平静、自然的一个理由。
你们记得一个细节吗?有个戴眼镜的男孩,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忽然问薛老师:“对吧?”薛老师笑了,听课的老师也笑了。这个孩子在跟薛老师商量。像这样的细节在你们的课堂上是不是经常出现呢?这样的情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坐在沙发上闲聊时才会有的。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薛老师的课堂上,那种本味、本色的东西,我非常喜欢。(掌声)
第四,我看到了“语言与思想、情感的交融”。
我们的语言是为了表达思想、表达情感、创造意境而讲的。在这节课中,薛老师很好地处理了语言与思想,语言与情感的关系。他不是非常地、过多地拘泥于某一个语言的特定的确切的理解,而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表达感情。
第五,我看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景致。
假如我们让这些孩子上了这课以后去参加考试,一定不会考低分。这也是薛老师的课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点。他首先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整体当中,然后他在理解课文当中不失时机地把一些关键的语汇、词汇抓出来,来分析和理解它,较好地处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比如说,这里有几个字。对“直奔”的“奔”字的分析,对“阳光探进来”的“探”字的分析,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等词汇的分析,他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汇,同时又不会因为熟记某一词汇的含义而使这个词汇和课文的整体割裂开来。这样一来,一个个词汇也就有了意义,有了意境,与课文情境联系起来了。
我相信,这样的课,学生既能够体验到语文的境界,同时在考试中也不会落下。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得很好,考试时也一样可以考高分的。因为老师们在课程改革当中,最担心的一点就是,如果我放开讨论,考试成绩降下来怎么办?我们的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一些宣传:某某学校参加课改了,成绩降下来了。老师们,参加课改而成绩降下来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的内容和课改的精神不一致,这是可以改变的。但即使我们考试的内容和课改的精神一致了,是不是学生就一定能得高分呢?那是不一定的。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们对课改的理解过多地追求了形式的东西、表面热闹的东西,课不够扎实,不能把课堂上让学生的创造和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当我们将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时候,孩子们的理解真的会让你吃惊。
我不知道今天这个班的语文老师有没有在底下坐着,如果在的话,你可以单独和薛老师再交流一下。你看你的孩子们,在谈到对“直奔”的理解时,第一个孩子说“奔”(bēn)表示“走”,“奔”(bèn)表示“跑”,他是从字的本身来理解。当时,薛老师马上说:你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无论是“奔”(bēn)还是“奔”(bèn)都是“走”和“跑”的意思,当即就指出了学生的错误。第二个学生谈到“奔”(bēn)是无目的地跑,而“奔”(bèn)是有目标的、着急地跑。我不知道字典上是不是真这样解释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学生没有去查字典,他们不是将字典上“奔”字的两种含义“背”下来的,而是根据课文的情境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恰就是对这个词本义的理解,这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吗?这是我们语文的东西,所谓语文的东西,就是对一个词准确无误的理解不一定非得由你直接告诉他,他有时可以悟出来,悟出来以后,经过教师的点拨,正好接近了、附和了对一个词语的准确无误的解释。但是,这种准确无误的解释又是自己悟出来的,自己发现的,寄予自己的创造性的。
像这种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的来回的穿梭和巡回当中,使课文具有了整体感。
第六,我看到了“适当的重复”。
薛老师在课上有时会让学生适当地重复,这种“重复”不是为了熟练而整齐划一的那种重复,而是让学生把语速慢下来:“讲得不错,请你再说一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薛老师的这种“重复”的品质和“等待”的品质是结合在一起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上,我看到的东西很多,这里只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下面,基于我看到的东西,我适当地做一点儿评论。
薛老师的课我们都觉得不错,他哪里不错,特点在哪里呢?评论,总要对好的方面和“换一种思路该怎么做”来谈。我希望我这种“优点”和“缺点”分开来的做法,不要把它只作为一种评价,我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想法。
好的方面:
第一点:一堂课要上好,所选择的课文很关键。《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好,里面有各种会话,中间的独白又那么亲切自然,没有一句“口号”。我以前听过王崧舟老师上过《一夜的工作》,那篇课文就不好。(众笑)那篇课文与小孩子的心理逻辑和当前的发展水平距离非常远,“周恩来现象”小学生怎么能理解得了呢?所以,伴随着他们的只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或是简单的情感的渲染。而这篇课文,非常朴实自然地讴歌了爸爸妈妈之间一种朴实自然的情感,具有普遍性,人人读了都会受感动。
所以,选择一篇好的课文,或者,老师们为我们的学生主动地去开发课程,这是一个教师专业素养中非常核心的东西。也许你会说,课文都是定好的,我说了不算怎么办?尽管如此,教材有规定的内容,但老师们可以根据你的教学实际来做调节。比如,这篇课文你认为不必花规定的那么多时间,你少花些时间总可以吧?假如你认为还有一篇文章比这篇课文更好,你把它找来作为阅读教材好不好?总之,老师在课程内容上要有发言权。薛老师选择《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是他今天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这是我谈的第一点,我希望通过这一点能让老师们理解薛老师的一种课程开发意识。你们注意到了吗?薛老师在教学中说他在网上搜索关于《爱如茉莉》的资料,找到了一篇和它差不多的《爱如百合》,那么还有没有比《爱如茉莉》更好的课文呢?在网上找一找,这都是课程开发意识的一种体现。
第二点,薛老师的课之所以上得如此之好,他的语文教学适合了、体现了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用生活替代语文。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绝不意味着语文的庸俗化。因为语文一旦庸俗化了,可能语文本身也就悄然地离开了。因为,把一个东西在生活中运用,是所有学科的共同追求,并不是以牺牲你这个学科为代价。我的意思是,数学也要回归生活,艺术也要回归生活,但回归生活之后,语文、数学和艺术在什么地方能够区分开来呢?就在于语文、数学、艺术等等,它所体现的这种独特文化的独特性,使它们区别开来了。在这篇课文当中,既强调和生活相联系,回归生活,同时也没有迷失语文。它尊重了我们祖国语言和文学的最宝贵的特点之一,即:直见性命。什么叫“直见性命”呢?就是中间不隔东西,直接与性命相见。
我总感到,我们祖国的语言,逻辑思维没有发展得很好,但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关注,却被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所欣赏,比如当泰戈尔在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回去后就写了一篇东西,题目就叫《中华文化的美丽精神》,他感叹:这个民族的文化为什么这么好?他不需要宗教,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真情,并且能用恰当的方式把日常生活当中的真情给表现出来,不论是语言文字还是艺术创作。一束花,一棵草,一枚石子,就可把人世间最宝贵的超越的东西给表现出来,把陌生的东西,一下子变得让你熟悉起来,而中间不需要隔一个逻辑的推论,这是很了不起的,是我们祖国文化中的一种美。讲到这里,我想到庾信的一首诗,我说给你们听听:
树里闻歌,枝中见舞。正对妆台,诸窗并开。遥看已识,试唤便来。
这首诗就表现了中华文化那种直见性命的特性。
“爱如茉莉”的这个“如”字,也表现了我们祖国文化“直见性命”的特点。我们的“爱如茉莉”和“I love you”是两种境界。“爱如茉莉”既表达了爱,又保护了爱。而“I love you”直接把爱说出来,却肤浅了,反而会伤害了爱。这种“直见性命”的特征既在《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中体现出来,也在薛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所以我说,他的语文教学体现了我们祖国文明的那种“直见性命”的特性。
第三点,薛老师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把学生自己的思想摆在这堂课的核心,但并不放弃教师的指导。教师“倾听学生思想的表达”,与“指导学生”是融为一体的。比如,薛老师对“如”字的解释等等,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可以换一种思路再来处理的地方:
第一,薛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讲了很多话,比如“语文要有温度”“关注细节”“言语知冷暖”等等,这些都非常好,但这里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认为可以稍加指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
第二,在开始上课时,教师让学生谈“心中的茉莉”,给了学生六个词汇,让学生用上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得越多越好。我想,假如我们一开始不呈现这些词汇,就让学生来谈他心中的茉莉,在谈了之后和谈的过程当中,再把这六个词汇缓缓放出来,是不是更好?因为一开始就用上这些词汇,而且用得越多越好,于是就会掩盖了学生自己经验中的东西。
第三,教学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如能展开的话,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在课的结尾部分,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说:“爱不一定像茉莉,爱可以像玫瑰般热烈,还可以像海棠般的纯洁,‘爱如茉莉’关键的不是‘茉莉’,而是‘爱’。”我们的薛老师当时是很赞同这一点的。我认为,这里是一个学生讨论的契机。假如说他认为这里关键是爱,而不在茉莉花上,其他的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很有可能有同学们认为关键在茉莉,因为茉莉花确实有它的特点。还有可能认为这里的关键不在“茉莉”和“爱”上,而在“茉莉”和“爱”之间。那么为什么妈妈选择茉莉花而不选择其他花呢?这个地方如果能展开一些讨论的话,我想可能会把课文更加引向深入,而最后不仅仅只是引向“爱”字当中去。
总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今天听课的感受,那就是:今天薛老师的这节课,是当前我所见到的为数很少的我非常欣赏的好课,我衷心地向薛老师表示感谢。(掌声)赵士英——我的五点“感言”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全国的老师一起研讨语文教学,感到非常荣幸。我首先想谈一点对本次活动的感言。语文课程改革当前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如何把教育教学研究推向深入,需要各方面专家来共同研究。像今天这样,我们一线的教师、课程专家、教研员和教材编写者走到一起,共叙一堂,平等对话,共同研讨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刚刚听了张华教授的谈话,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刚才张华教授是从一个课程专家的角度对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感受。这个视角,我们很多一线老师不一定能够想得到,比如,他说到“等待”——这样一种关于儿童的心理期待、心理预热的学习心理;比如说,他讲到如何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体现在我们所教的文本里,也体现在课堂上师生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在静静地思考、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言等教学行为之中。张华教授对薛老师课的评价从课程和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语文教育的关系。这样的视角,我们平时可能很少关注到。因此,我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觉得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提升。我非常欣赏这次活动的理念,我认为主办者是想搭建一个平等、互动交流的平台,追求思想观点碰撞的火花,倾听不同的声音。应该说,我们追求的是没有定论、没有结论的一种探讨,目的在于引起老师们的思考,引发新的探索,这样的一种活动理念,是我非常欣赏的。
本次活动四个分论坛用了四个主题,我感到这些主题都很有新鲜感,很诱人。我们看到,在全国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育实践者的可贵的探索,比如“诗意语文”、“智慧语文”、“主题教学”“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些都直指了我们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当中的一些问题及语文教育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所以,我感到,我们这次活动是别开生面的。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言。
今天我们听了薛老师的课和薛老师关于他的“组块教学”的解读,我深受启发,对薛老师的探索和尝试,我有如下四点感悟。谈得不一定对,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我很赞赏“智慧语文”这样一个提法。我个人以为,“智慧语文”从内涵上来讲,它不仅仅是儿童学习语言的言语智慧,同时,也有我们教师的语言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儿童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学习过程当中言语智慧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智慧语文”既包含着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实践语文教学的智慧,也包括儿童的学习语文过程当中的学习智慧。因此,我想,“智慧语文”是一种有意义的追求,也是对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深刻的把握。
第二,我对薛老师“组块教学”有这样的理解。薛老师对于“组块教学”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追求,除了语文要走向智慧,他还提倡我们的语文要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这是解决我们语文教学以往的弊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根本的措施和策略。
我认为,这里的“走向生活”,意味着向儿童的经验世界开放,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联系,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让儿童真正找到语文学习背后的意义。薛老师提出这样的理念,是非常有价值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儿童的经验本身,也是我们语文课程非常好的一种资源。“走向综合”意味着打开学科界线,打开语文学习的时空界线,打开各种学习方法途径的界线。语文学习的综合化,意味着语文学习本身的各个要素也要有一个有机的联系。
比如在薛老师的课里,他把字词的学习,对文章的感悟,对儿童语感的训练,对儿童学习方法的指导等一系列语文学习要素很好地综合在一堂课里边。这样的语文学习形成了一个综合化的整体效应。“走向运用”是把语文学习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学习,一方面引导儿童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包括儿童运用语言文字来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意义,能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是有用的,是快乐的,是能够找到儿童自我需要的学习。因此,我觉得,这种追求是解决我们当前语文教学问题的一个根本性的策略。
第三,薛老师的探索是有新意有创意的。看了他的课,我觉得薛老师在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在他的课中,把智慧、生活、综合、运用,和谐地整合在一起,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美的境界,这是一种高品味的教学。
第四,薛老师在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率。他提出“简简单单学语文”,这里的“简简单单”不是没有品味,没有内涵,不是随随便便地降低语文学习的要求,而是在自然的状态中学习语文。我个人感觉,这些年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重,可能我们背负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想让语文教学来扛,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薛老师强调把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最本真的东西拿出来,使儿童能够轻松、自然地把语文最核心的东西学扎实。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以上是我的五点感言,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掌声)
教师与专家的对话
吴琳:各位专家、薛老师,台下的老师们在听课时有一些困惑,很想和各位交流一下。在观摩课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位手机尾号是1106的老师发来一条短信,他说:“两天的课听下来,觉得这些孩子怎么不像北京的?不活泼,为什么?”(笑声)昨天,我们听了一天的课,大家感觉到我们授课的教师一直比较激情洋溢,而学生却似乎有一些漠然。今天一开始,课堂气氛也是比较低沉,后来,随着薛老师课堂教学的展开,我又接到了这样的短信。这是手机尾号1372的朋友发来的,他说:“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两天却有不同的表现,薛老师有什么魔法?”(掌声)这个问题,我想留给我们的薛老师和大家交流一下。
薛法根: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我想,任何一位学生在这种公开教学的场合,都有别于常态的一种学习状况,他可能比较拘谨,也有相当多的孩子不适应在舞台上上课,这是我们应该理解的。我有一种观念:在课堂上,老师不要过于表演自己。有些感情是教师自己的,不是学生的;有些精彩的话语,是教师自己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的。真正的课堂,应当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的语言、思想、感情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精彩的。勉强地给予学生的课堂永远是虚假的课堂。就像塑料花一样,只可以看看,是闻不到香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把很多时间给了学生,把很多精彩发言的机会给了学生,我们的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主宰的课堂。(掌声)
吴琳:谢谢薛老师!也正如我们这位手机尾号是0917的朋友说的:“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愚蠢;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聪明;薛老师的课真切、自然、润物细无声,有很强的操作性,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海市蜃楼!”(掌声)
张华:我插一句,刚刚有老师发短信说,这些学生怎么不像北京的学生,而薛老师的教学又使他们像了北京的学生。薛老师的回答相当精彩,因为老师给了孩子们机会,使他们忘记了有一千多人在看着他们,于是就像北京的学生了。但是,我感觉北京的学生就是北京的学生。比如在上课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28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众笑,笑张教授能准确记录第28个发言的学生),他是这样讲的:“爱就像美国对伊拉克„„”老师一听很吃惊,“爱”跟美国和伊位克有什么关系?接下去他说:“爱如白鸽,象征着和平与友好。”
吴琳:北京的学生很关心政治。(众笑)
张华:对,只有北京的学生才会把爱和美国、伊拉克联系起来。(众笑)我想可能除了北京,任何一个地方的学生都不会把爱与政治,与国际关系联在一起。(众笑)
吴琳:刚刚还有一位老师发来手机短信,他讲:“我在想,这篇课文要让王崧舟上会怎样?是否会另具特色?”(笑声)
薛法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上出的情趣和风格是各不相同的,我以为百花齐放,课堂也应该这样。我们不要觉得今天一位特级教师上了一课书,以后其他老师都不敢上这篇课文。我们现在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一个地区,一个特级教师上了公开课,就没有别的老师再上这节课。因为你上过了,别人可能就拿你的课堂效果来评价他。其实,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处理和把握,我们应当上出自己的特色来,上出自己的个性来,这是最重要的。
吴琳:我到是想给大会的主办者出个主意,下次我们可以搞一个活动,让王崧舟演绎一下《爱如茉莉》,让薛法根上一节《长相思》,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感觉?(笑声、掌声)特级教师嘛,老师们希望能够看到你们选择更多不同类型的课文来上观摩课。(掌声)薛法根:我觉得这以后可以尝试一下!(掌声、笑声)
吴琳:在薛老师上课之前,我们的电教老师准备好了所有的电教设备,当问到薛老师先用电脑还是用实物投影时,薛老师说:“我什么也不用。”在薛老师的课上,我们注意到,他没有音乐,没有画面,没有那些强大的视觉、听觉的冲激,但却正如这位手机尾号是9629的朋友所说:“我现在听课的感觉就像在品闻着茉莉淡淡的幽香,每一缕中都散发着教师的智慧,体现着教师的水平,学生在无声的细雨滋润中学会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同样,手机尾号是9827的朋友也说:“非常欣赏薛老师的课,扎实简约,如品茗一般,平淡而有韵味,我想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经得起考验,永葆朴实本色,‘彩儿’都出在了孩子的身上。这是真正的‘彩儿’。”(热烈的掌声)
在薛老师上课的时候,有很多老师发过来一些有趣的问题,这里,我们就来谈一个轻松的话题。
老师们在欣赏薛老师课的时候,也被薛老师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因此就开始浮想联翩。(众笑)比如,这位手机尾号是5879的朋友,就发来这样一条短信,他说:“薛老师,您把教材中的故事解读得如此打动人心,我很想知道生活中您是怎样爱您的妻子的?(笑声)如茉莉还是如玫瑰?”(笑声、掌声)
薛法根:这个问题也要回答?(笑声、掌声)我觉得生活中的爱总是变化着的。(笑声)谈恋爱的时候嘛,像玫瑰一样(笑声),轰轰烈烈的那种感觉(笑声)。有了孩子以后嘛,就像茉莉了(笑声),平平淡淡,不管玫瑰也好,茉莉也好,都是很珍贵的。不像台上这盆花,它没有根,没有生命。(笑声、掌声)
吴琳:昨天,《小学语文教师》的李主编在讲话时,也说到这盆花,我们是不是可以请会务组将这盆花拿掉?(笑声、掌声)在听课过程中,老师们还发来一些短信,手机尾号是4436的朋友说:“薛老师的课让我们在两天的听课中感受最真实,最朴实,最实用,最具有可借鉴性。但也有一个困惑,开课时大段传授写作的理论知识是否恰当?”
薛法根:在课上,我有一段话讲得很长。我是有这样一个想法,课堂上该老师讲的,一定要讲。该你讲的你不讲,学生就会似懂非懂,他不清楚,不明白。我们的“课改”,走过了这样几个阶段,先是老师讲,后来老师不敢讲了,怕“满堂灌”。“满堂灌”不行了,就开始“满堂问”。(众笑)再后来,不让“满堂问”了,又开始“满堂读”,从头读到尾——你读出了什么?你悟到了什么?现在读也不敢读了,老师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笑声、掌声)
我有个想法,一些基本的方法,基本的要求,基本的理解,该老师讲的,老师一定要讲,而且要讲透、讲深。如果学生愿意听,而且有收获,我认为“教师讲”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要刻意回避这种教师的讲。最可怕的是,该你讲的时候,你讲不出来,你没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你肚子里没有货,你讲什么?(笑声、掌声)
张华:顺着吴琳老师和薛法根老师的思路,我再补充几点。刚刚薛老师谈到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的问题,他也谈到了“该讲就讲”的问题,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老师给学生机会,并不意味着放弃指导的责任。老师们“不敢上课了”的原因,是因为给老师做评价的人太多了。一会儿教育局的领导来了,一会儿教研室的领导来了,一会儿省里的领导来了,一会儿市里的领导来了,一会儿大学里面的专家又来了,有这么多的人来评价老师,一会儿说你像新课程,一会说你不像新课程,于是老师们就不敢去展现自己,或者他给客人看的和自己实际做的是两回事。
我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这种做法是违背我们课程改革的精神的。课程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还老师以应有的课堂上的权利。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课堂,不是听课者和评价者的课堂,老师一定要有自己对课堂的信念、理解和追求。我很赞成“该讲则讲”的观点,但同时我必须指出,什么叫“该讲则讲”,该讲什么,这很重要。
我刚才在指出薛老师课的一个问题的时候讲到,他一开始提出六个词汇,当学生在联想自己关于茉莉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的时候,为了附合黑板上的词汇,而掩盖了自己的经验,这个地方的处理,在我看来,就不妥当。为什么呢?给那些词汇是好的,但它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如果我们让学生先谈出来,再运用这些词汇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就不一样了。我的意思是,该指导就指导,但是你讲的内容的一个前提是不能损害学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情感,这是一个衡量的标准。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的指导阅读,指导谈话,指导写作,教师说透了,讲透了,学生并没有受到伤害,反而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而又没有忘记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老师们不要用“我该讲多少”“学生该有多少机会”来简单地做文章,更不要用“我讲10分钟”“学生讨论20分钟”来划分,这样的课堂不是有生命的课堂,不是教师应有的品质。我们要使课堂变成一个活的东西,有智慧生成的东西,我们要认识到一点,我们所讲的,无论是自己的理解,还是外部的知识,都不要以掩盖、遮蔽、去掉学生自己的情感为代价。(掌声)
吴琳:我们注意到薛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之前,有这样一个细节:
薛老师说:“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时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接着,老师板书了一行字:“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讲到这里的时候,台下有位老师发来短信,这是手机尾号1114的朋友,他说:“请问: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寻找细节,怎样体现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
薛法根: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一般上课我们都是让学生大体地浏览一下,然后再进入到细节。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学生在此之前是否和课文打过招呼。我估计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把课文读过两三遍了。我们现在公开课上,从头开始,教生字,教词语,初读、再读„„这好像演出一样,一定要把序幕拉开。我觉得已经完成的学习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
我有个思想,我们现在学的都是现代白话文,像《爱如茉莉》这样的文章,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读两遍,大体内容都懂了,都能说出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大体内容是什么。课文的生字、词语到了六年级,也能借助课后的拼音基本上已经认识了。当然,今天的词语教学,我为什么要教六个呢?第一,这里面有生字;第二,都有茉莉有关,是非常核心的词语。在课堂上,如果重新教起,孩子们无非是多读一遍课文,也没有更多的收获,还不如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你不用再去重复它,否则,就是极大的浪费。我们的教学应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的东西、不懂的东西,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课,不是虚假的课。我也可以给你弄个10分钟来试一下这个过程,但我认为没有必要。我认为,这样的课更具有实效,一小时上完,就是一小时,不要再去拖。这就是我的观点。(掌声)
吴琳:手机尾号是6072的朋友,发来短信说:“我们有点儿迷惑,感觉薛老师的课有点像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是否有些重感悟轻读书?”手机尾号是1272的朋友也说:“薛老师的课上得非常精彩,但有个问题希望给予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合理安排读与说?”
这两位朋友提出的问题有类似之处,都指出了今天课堂上学生似乎书读得少了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读”与“悟”的关系呢?刚刚在观摩课后,我和薛老师做了几分钟的短暂交流,发现在这个问题上,薛老师有着自己的想法,让我们先听听薛老师怎么说?
薛法根: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稍后请专家再做指导。关于“读”,我不知道老师们怎么理解。是不是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要大声地读?我觉得这篇《爱如茉莉》最重要的就是课文第九自然段,那个情景的描绘是这篇文章中最精华的部分,不但画面描写得精彩,语言也是最精彩的,是最能打动人的一幕。其他的语言当然也很美,但课堂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我为什么只在这段上让学生反复读了三次,指名读了四五个学生,精彩的、精美的语言要让学生反复地读,要让学生将这样的语言伴随着课文的思想、情感,留存在他的脑海里,而其他的可读可不读的,就不一定非要读得有感情,课文如果从头到尾都有感情地去读,恐怕就要声嘶力竭了。教师把主要的精力花在最有价值的那个段落,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更能体现一种核心的价值观。
另外,我觉得“读”不一定大声地出声地读才是好的。现在我们很多课堂都是让学生在那里大声地读。我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你要用心地读,轻声地读,我不赞成你一开始就在那里大声地读,边读边悟最好用默读,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那么,后来,我又让学生大声地读,因为孩子们体会到了,捕捉到了课文里蕴含着的情感,那就可以用大声的朗读表现出来。所以,学生看书也是读,是默读。
最后,我想谈的是,不同类型的文章,朗读的价值也不一样。有的文章不适宜朗读,比如《为会民服务》你让学生读,他能读出什么感情来呢?适合抒情性的朗读的文章,花时间用读来感悟,是可以的。所以,我认为,朗读要因文而异。
这节课可能“说”的比“读”的时间更多了一点,这可能是我这节课的不足。哪些地方该读,读什么,用怎样的方式读,我们可以再深入地研究。当然,今天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读得更多一点,读得更精彩一点,可能学生的感受也能更深刻一点。非常感谢这位提出问题的老师。
吴琳:刚才薛老师谈了关于朗读的看法,我觉得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人民服务》也照样可以读出感情的呀!(众笑,掌声)
赵士英:过去我们分析得比较多,问答的比较多,儿童在语文课堂当中所获得的真正读书的机会相对就比较少,这种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此现在的课堂里面,我们很重视读书。关于“读”,首先要弄清读的价值是什么。比如,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就这样一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不是很复杂,又不太适合用类似诗歌的比较抒情的方式去读的情况下,我以为,默读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今天薛老师的课上,给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比较长、比较充分的。但我也感觉到,如果在某些段落上再适当增加一些朗读,可能会更好一些。这个“度”的把握,是和你的教学目标、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文章的特点密切相联系的。
张华:关于“读”和“悟”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反对简单地把它区分为哪些内容该“读”多长时间,哪些内容该悟多长时间或该“谈”多长时间。因为现时当中,很多人把阅读当成了一种形式,变成一种形式以后,那就意味着什么呢?比如,读经运动——穿上长袍马褂,要和辙压韵,非要把过去的那些东西“读”出来。这种东西让我联想到了小和尚念经,我们常说“小和尚念经,心不在焉”,这是老百姓悟出来的话,意思是这种阅读只是“舌头”的阅读,不是“心”的阅读。所以,怎样的阅读是好的,老师们一定不要只拘泥于阅读的形式的追求。必要的形式我们需要,但如果你只是追求一种形式的话,就麻烦了。阅读和体悟一定是合二而一的东西。“读”和“悟”应该变成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这很重要啊,老师们。
唐诗、宋词、元曲尽管都有词牌、曲牌等形式,但也有很多东西是没有形式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附和哪一个规律呀?附和“平平仄仄仄平平”吗?附和五言、七言诗歌的规律吗?没有,但它为什么变成千古流唱的像我们20世纪初诞生的新诗一样地脍炙人口呢?
最重要的还是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在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所以说,阅读和谈话绝对不是矛盾的,我看到这班学生在课堂上不是那种“摇头晃脑式的”的“有表情”的朗读,我感到是非常不错的,这个班的语文老师非常不错的。读书有时就用家常式的说话方式,我觉得也很棒。阅读也是一个创造知识、表达情感、追求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把一个外部的东西给简单地重复出来。我们要追求“心的阅读”,而不是“舌头的阅读”。(掌声)
吴琳: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老师们和专家见一次面很不容易,能否在这最后的几分钟里,请几位专家结合今天的活动把自己最想对老师们说的话,用简短的语言再说上一两句?(掌声)
张华:一个理想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语文。反之,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就是这个语文老师。谢谢!(掌声)
赵士英:什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用奥斯贝尔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如果把全部的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这是我们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掌声)
薛法根:我把获得智慧教育的终极目标概括为四个字,叫“知人知己”。知人者可以体味他人,自知者可坚守自己。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从文中读出他人,读出自己,读出一个人来。这样的话,学生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的语文教学。
吴琳:感谢两位教授,感谢薛老师!老师们,观摩课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会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的教学生活。一如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追求生活纯朴的本真一样,我们也期待着语文观摩课,能够洗尽铅华,剥掉包装,去除更多人为的设定和玩味语文的庸俗,关注学生真实的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在更高的层面上,向着天然本味的“家常课”回归。
第三篇: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教师课前板书: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爱如茉莉
弥
漫
诗
意
课前交流:请同学们读老师的名字。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
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学生说)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开始已经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反思:学生现场反应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对课文不很熟悉,所以读词,说话不流畅;更主要是平时缺少这样的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意图。可以看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建议: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然后再交流,实现真正的顺学而导。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
(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评价: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平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板书这两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这样长期训练就可以真正学到语文,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是因为教师自己缺少文化底蕴,所以教师语言干瘪,不能传递文化气息;再就是目的不明确把语文课上成其他类型的课;现实中,很多语文课设计意图也很好,但是往往直奔主题,这个主题是教师执教的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但是往往因为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具体化,学生不知应该怎么做。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到怎么学习语文,所以最终总是效果不好。应该从这堂课的设计及执教方式上获得启发。
建议:如果是在自己班级上课,学习要求一次性提出来,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潜心读书。
三、交流。
师:先把自己划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没有动静)
评价:教师提出的汇报要求具体明确,渗透了方式和方法。
建议:可以开始就提出要求,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学生在开始读的时候就能够调动情感,让第一次朗读更有效。
师:不管对错,要敢于表达。(教师鼓励)
(指名说)
生:第一篇(页)最后一个段落„„我感到妈妈对爸爸的爱,平淡无奇却又是真挚的爱,善意的谎言表现了真挚的爱。
师:还有补充吗?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
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
(学生有一会沉默)
评价:对“奔”字的感受,从语音入手,获得语义的理解,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把语文学习的真谛隐含在这个字的处理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感觉到文字的温度。
生:“你爸爸在床边睡着了„„”手脚麻木了,表达了妈妈特别爱爸爸。
师:再读一下行吗?
(学生读)
师: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生:(没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还划了“我夜里睡得沉沉的„„”,可以看出父母互相为对方着想。
师:两处联系起来看,爱是双方的。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第8自然段“爸爸没有吃饺子,也没有听我„„”爸爸的心情多焦急,反映了那份纯洁的爱。
师:文中很多(这样的地方),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再一次鼓励)
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师:幽香钻进鼻子,为什么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生:“钻”在现实中不行,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心,是父母之间的爱。
师:“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十分纯洁„„人们心情好,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好的。
评价: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延伸学生的理解,进行完善,同时通过教师的话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者感受不深的。把教师的理解评价与学生的理解结合起来,就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认识。
师:第9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的留意?认真读,读完谈留下什么印象。读出声音。
(自由读)
(指一名学生朗读,学生把叮嘱读成叮属)
师: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一下。生:读得不太好。
师:怎样才能读得好?
生(齐):读熟练。
师:推荐一名同学,你觉得她会比你读得好。
一名学生朗读。
(仍把叮嘱读成叮属,教师纠正。)
师:自己评价一下。
生:不怎么好。
师:要读好,要读熟,还要投入得读。自己大声读,一会找同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合唱,老师希望独唱。现在有两位同学举手了,还有没有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师:第五位(举手的)同学来读。
师:谢谢!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读一下,我读的不是最好的。你听老师读,体会给你什么感受?
(师范读)
反思:在教师的设计里,这里可能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这种现场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又是真实的存在,是学生学习的真实面目,是不能够回避的。多数的公开课上大家都不希望出现意外,因为时间是有限的,这样的地方时间太多,往往不能展示其余,有时又是这样的地方影响现场的效果,不能被“听众”所接受,所以就常常成为真正的尴尬。如果执教教师自己放松一点,正视这种存在,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评价,让他们自己内心有所感触,然后发奋去读,哪怕课下去用功,也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听众”也应该放松一下,不是来看学生平时训练的精彩,不是来看学生平时能力的展示,我们所期待的是执教的真正精彩,是感受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独特理解,是看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时刻即使尴尬,同样有价值,同样值得喝彩。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教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
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师生笑)
师:完了吗?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能够感受到“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
反思:在教师的设计中,这里应该是放开学生的时候了,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但是现场的学生没有展示出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独特理解。教师没有着急,用了引导的方法,直接提出“探”这个词语。我想到了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中提出教师应该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在这样的时候,教师怎样才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是引导学生先看某一段,发现了吗?没发现,再看某一句,发现了吗?然后学生说出某个字、某个词。我想这样的引导不是真正的引导,这样的引导是和学生玩一种猜谜的游戏,最后的谜底是某字某词,而不是对某字某词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时间允许就 7 让学生再去读一读,想一想;如果时间不允许,就直接提出来,让学生再去思考、讨论,这样更能体现教师作用。
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
生:强调。
师:爱就如茉莉?还有吗?
生:表示一种感叹,可以深入心灵。
师:充满温馨。
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
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啰嗦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的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
(学生齐读)
师:拿出感情来读行不行?
(学生读)师:作者心中这样的爱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
反思:我觉得这个班的学生还是很有个性的,他们似乎没有理解作者意图,也没有理解教师意图,而恰恰是这种不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过于理解教师意图的学生往往让公开课的过程变得平淡无味,让学生的发言变得假、大、空。这些学生不理解而努力去理解,展示了学习的真实,也展示了教师执教的真实,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拓展。
师:同学们眼前,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各自)写一句话。
(学生写,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生:爱如百合,我看到一个动画片上,一个女孩特别白,比喻成“白百合”。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师:爱如玫瑰,轰轰烈烈,也不要忘记爱如茉莉。
生:爱如柠檬糖,有酸也有甜。爱如卡布西诺,带泡沫的咖啡„„
师(笑):什么东西?
生:卡布西诺,苦中有甜。
生: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一把火,给汽油就燃烧,给空气就灿烂。
(全场笑声)师:要有热烈的爱,爱也要有理性。
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
生:爱如繁星„„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掌声)
生:爱如星光,虽然月亮遮住了它,但不能阻止放光。
生:爱如动力„„
生:爱如月光,给人光明而不耀眼。
师:爱如咖啡„„
评价:给学生写感受的时间,就是给学生和梳理自己思想和思考学习所得的时间。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一节课学生肯定不会立竿见影,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每节课都有这么一点时间,学生不但语言表达,并且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文字的温度。
反思:这个部分是这堂课中学生发言最热烈的时候,不乏精彩语句,说明学生能够思考,并且能够表达。我想是因为,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给学生鼓励,都给学生机会。无论多么“艰难”,教师都没有越厨代疱,都没有越过学生去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案。
师:人生不同阶段,对待爱情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
下课。
听课后,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美到极至是平实、自然。看《爱如茉莉》的教学,就有这样的感受。薛老师不急不躁(内心不 10 得而知),整堂课如涓涓细流,像一首清丽的小诗,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同样动人。没有一句,没有一处是脱离语文的生发,课堂上飘荡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文本的审美过程。回味起来,让人感到很多地方都在启发着我们,这就是袅袅不去的清香吧。
语文课的激情,语文课的明净,语文课的千百种滋味,由谁来决定呢?是教师特长?是学生特点?还是文本本身蕴涵的情感?语文课的基调应该由文本所表现的基本情感作为参照,这种情感不是教师过度解读的情感,不是学生过度生发的情感。过度的生发与解读,让语文学习失去了本来面目,以至于群情激昂,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正是语文课不成为语文课的根源所在。语文课应该强调对文本的基本解读。从这节课的执教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同时教师引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景语”“情语”等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整堂课下来,线索清晰,干净利落,没有旁枝斜蔓。想必学生学习的所得也是清晰的。
每一名教师在上课前,肯定都带着自己现成的东西,教学思想,文本理解,教学的设计„„学生呢,同样带着自己的东西,原来的生活经验,原来的学习经验,甚至课下发生的事情带给他的情绪体验„„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这堂课中充分调和了这种“供需矛盾”,教师给学生空间,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设计通过强硬的方式给学生,始终在顺应学生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树木与森林”的关系问题。关照了文本中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稍弱;也许这是薛老师第二课时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一堂课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是带给我们无尽思考和启发的课。
(注:此实录据2005年7月25日下午执教实况整理,四部分内容的划分为评者所为。)
附:
爱如茉莉
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我见从妈妈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
“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已是不可救药的“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朦胧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萦不去。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第四篇:《爱如茉莉》课堂实录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范一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读—— 生:爱如茉莉。
师:妈妈说爱就像茉莉,在映儿的心中留下了大大的问号,爱怎么会像茉莉呢?课文中对于茉莉的描写有好几处,我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找到描写茉莉的句子,用笔划出描写茉莉的词语。
(生自读全文)
师:有些同学眼快手快,很快找到了。谁先来说一说。(生读句子,说词语)
【板书】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师: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词语)生: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茉莉的。那爱与茉莉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心目中的爱又是怎样的呢?谁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爱? 生:温暖
永恒
无私
真诚
师:是呀,在我们的心目中,有如玫瑰一般烂漫、浓郁的爱,有如大海一般宽广、无私的爱。有没有一种爱像茉莉一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映儿一家的生活,读读6—8小节,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爱。(生自读6—8小节)
师:谁来说一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爱? 生:从“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这句感受到了爸爸对妈妈的爱。师:你能想象一下,爸爸每天去医院都做些什么? 生:买早餐,洗洗脚。
师:你照顾得真周到。你们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爱? 生:“记住,要等到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出示】
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师:妈妈想通过什么来表达对爸爸的爱? 生:包饺子。
师:妈妈病了,还牵挂着爸爸,想着煮饺子给爸爸吃。谁能把这种病中的牵挂读出来,注意老师点红的字词。(生读)
师:哪个细节更能体现妈妈对爸爸的爱? 生:“记住,要等到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妈妈不想让爸爸知道,不想让爸爸担心。
师:多么体贴入微的爱呀!谁能读出来?【点红】记住
(生读)
师:还有哪些词句让你也感受到了爱? 生:“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从“直奔”我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出示】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师:从“直奔”一词体会一下爸爸的心情。
生:爸爸知道妈妈病了住院,把所有的事情都抛之脑后,一心想着妈妈!师:你能把这种急切读出来吗?(生读)
师:你能想像一下爸爸一回到家就直奔医院的情景吗?
生:放下行李就问妈妈在哪?没听我说的谎话,便知道妈妈生病了。师:所以爸爸没有—— 生:吃我买的饺子。师:也没——
生: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言。师:便—— 生:直奔医院。
师:同学们,妈妈病了住了医院,爸爸一回来就直奔医院。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疑问吗?开动脑筋想一想。
生:爸爸是从哪儿知道妈妈生病了?
师:再开动脑筋想一想,爸爸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了? 生:从表情中。生:气氛不对劲。生:从谎言中听出。生:从饺子味中。
师:说明爸爸也很细心。妈妈尽力瞒着病情,爸爸却一眼就看出来了,真是心有灵犀—— 生:一点通。
师:其实爱就在这些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中。【板书】平平淡淡
师: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通过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等细节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爱。下面让我们跟随映儿来到医院,继续品读爱的细节,感受茉莉般的爱!自由阅读9—18小节!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爱的温度,用笔画下来。(生自由读)
师:这些爱就像茉莉一样星星点点的散落在文字里,只有用爱心和慧眼才能品读出来。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从“妈妈的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中感受到了宁静、温馨、幸福、甜蜜。【出示】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师:还有哪个细节打动了你? 生:“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上睡着了。”这句话打动了我。从“紧握”这个词能看出爸爸对妈妈非常关心,以致于晚上睡觉的时候注意妈妈是否醒了?
生:如果爸爸睡在陪床上,就不会知道妈妈醒来有事,所以他的手会紧握妈妈的手。生: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这样睡很容易着凉,可爸爸全然不顾,为了妈妈,他宁愿这样做。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谧美好
师: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转移到妈妈的身上,看看妈妈哪个表情让你觉得温暖? 生:“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可以看出妈妈很幸福。师:妈妈因为什么而幸福?
生:因为爸爸能为她着想,一只手紧握着她的手,她觉得很温暖,很幸福。师:从爸爸的手心妈妈接收到的是爱。师:我们一直在说爸爸的手为什么要握着妈妈的手?看课文也要联系上下文,下面让我们从文中找找原因,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一谈。生:因为妈妈一动爸爸就醒了。师:读读文中的爸爸的话。生:“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爸爸无微不至的爱。
师:爸爸为了能照顾好妈妈。他的手一直紧握着妈妈的手。爸爸睡得好吗? 生:睡得不好。师:从哪可以看出? 生:布满血丝。生:边打哈欠边说。生:睡眼朦胧。师:爸爸没有睡好是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好病中的妈妈。其实文中还有很多细节能表现爸爸对妈妈的爱,下面我们继续交流,哪些细节体现爸爸对妈妈的爱?
生:我从“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可以看出,特别是从“蹑手蹑脚”可以看出爸爸非常爱妈妈,他不想打扰妈妈的睡眠。生:“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可以看出爸爸很关心妈妈,他想给妈妈一丝温暖和幸福,所以他让我带了一大把茉莉给妈妈,送给妈妈一缕清香。师:为什么送茉莉?送玫瑰不好吗?
生:因为茉莉花平淡无奇,病中的妈妈正是希望得到这种平淡无奇的爱。
师:爸爸知道妈妈喜欢这平淡无奇的茉莉花。当妈妈欣欣然睁开眼的时候,看到这茉莉花,该多有诗意呀!
生:从“轻轻”也可以体现爸爸对妈妈的爱。师:你把这种感觉读一读。(生读)
师:妈妈在爸爸的照顾下,很幸福,脸上露出恬静的微笑。可妈妈睡着了吗? 生:妈妈并没有睡着。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
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看出来的。
师:你再读读:我怕惊动他
不敢动。(生再读)
师:你们已经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妈妈也很爱爸爸。妈妈虽然躺在病床上,仍然想着关心爸爸。师:手脚都麻木了,都不愿意—— 生:不愿意动。
师:请同学们注意一个细节,妈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爸爸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
师:那再想想爸爸刚才说话的时候,妈妈知道吗? 生:妈妈也不知道。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这句话可以看出。
师:通过刚才两个细节地品读,我们知道父母都在为对方默默地付出。【板书】默默付出
师:这是一种心甘情愿地承担,多么无私啊,就像茉莉一样洁白纯净。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温馨的一幕。(生齐读)
师:这样的漫漫长夜,他们是怎样度过的?展开你丰富的想像,看屏幕,轻声读题目,想一想,父母会跟对方默默地说着什么?想好了同桌先交流。【出示】
夜深了,爸爸伏在床沿边,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 _____ 妈妈望着床沿上的爸爸,心里默默地说:(生讨论)
师:夜深了,月亮升起来了,妈妈腰酸醒来想翻个身,可看到爸爸就在床边,怕惊醒他,不敢动。爸爸夜里醒来看到妈妈憔悴的脸,心疼极了,手握得更紧了!师:谁来说说?
生:夜深了,爸爸伏在床沿边心里默默地说:映儿他妈,你快点好起来吧!师:充满了一种关爱。
生:夜深了,爸爸伏在床沿边心里默默地说:映儿他妈,你要是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诉我,千万不要含糊啊!
师:谁来说说妈妈的话?
生:妈妈望着床沿边的爸爸,心里默默地说:映儿他爸,你这样睡,可千万别着凉了啊!师:互相体贴,互相关爱。
生:妈妈望着床沿边的爸爸,心里默默地说:映儿他爸,你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希望你也要好好的。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想像,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之间那种真真切切的爱。【板书】真真切切
师:因为有爱,睡梦中的爸爸依然紧握着妈妈的手;因为有爱,病中的妈妈脸上依旧挂着恬静的微笑。(音乐起)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温馨的一幕。(生齐读)
师:因为有爱,连阳光也动了情。【出示】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师范读)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温馨,体会爸爸妈妈之间平平淡淡、默默付出的爱。师:读出来。(生读)
生:我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相互之间的爱,他们的爱打动了初升的阳光。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从“悄悄地”“探”“轻轻柔柔”“静谧、美好”可以感受到。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
师:生命因为有爱而芬芳,生命因为有爱而散发光泽,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阳光笼罩着他们,爱包围着他们,就像病房里那一大把茉莉花一样,弥漫着清香。让我们在这茉莉的清香里,再次回到那温馨的一幕,用心去品味。【出示】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音乐起)
师:谁想单独读一读。(生读)
师:我似乎闻到真情的芬芳。
(生读)
师:似乎有一种茉莉般的爱在我们的心里静静流淌,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爱就在静静地守候,默默地付出中,这种爱就像茉莉的缕缕幽香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出示】
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师: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段话仅仅是写茉莉吗?袅袅地钻到我们心中的仅仅是茉莉的缕缕幽香吗? 生:不仅仅是茉莉的缕缕幽香,还有爸爸妈妈之间的爱。
生:爸爸妈妈的爱就像这洁白纯净的茉莉一样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师:哪个字最能体现爸爸妈妈的爱已深深打动了我们? 生:更 生:钻
师:一个“钻”字形象地体现了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茉莉般的爱。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齐读)
师:一开始妈妈说爱像茉莉,映儿听了差点笑出声来,而现在她亲身体会到了这种爱,这种融于生活细微处的爱,他她终于相信了。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生齐读)
师:这种爱已经钻到我们的心中,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读出来,来深吸一口气,慢慢地吐出来!(生读)
师:映儿对于这种茉莉般的爱由衷地赞叹,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对于爱是什么,我们有了全新的认识,爱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是妈妈病中的牵挂,爱是爸爸紧握着的手。生活中像这样爱的细节还有很多,我们再次默读全文,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留意一些细节,用“爱是什么”的句式写下你对爱的理解,就写在老师给你们的书签上,一句两句都行。(生默读练笔)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写的?
生:爱是温暖的大手,抚摸着我们的脸庞。
生:爱是那小橘灯,它以那令人陶醉的光亮温暖着你我。生:爱是一盏灯照亮了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生:爱是妈妈在我身上付出的全部精力,让我们茁壮成长。
师:同学们都在用心写着,都沉浸在这茉莉般的爱中。老师把文中的细节整理了一下,写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的牵挂; 爱是爸爸的叮嘱; 爱是妈妈嘴角的微笑; 爱是爸爸紧握着的双手; 爱是清晨淡淡的阳光;
爱是病房里那簇芳香的茉莉;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幽香缕缕;
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又充满诗意……(生齐读)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终于理解为什么说爱如茉莉,放学回家,爸爸妈妈的饭菜已做好,这也是一种茉莉般的爱,回家把这篇课文读给父母听,把做好的书签送给父母。下课。
此课获江苏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09年4月23日)
第五篇: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推荐:寻找梦的羽翼
网址:http://blog.eduol.cn/user1/muzittkl/archives/2007/364571.html
素描作文【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学生:上海建平实验学校六年级 听课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二楼礼堂
听课时间:2007年4月7日上午8:50-10:20 记录整理:秦克波(杏花江南)
一、闲聊导入,指导观察:
师:大家认识我吗?不认识好好看看。【冷场】
师:觉得我丑是吗?不要紧,实话实说。生1:你牙丑,凸板牙。师:有缺点的人才可爱。生2:你喜欢笑。师:爱笑的人才可爱。生3:你比较高。师:猜猜有多高? 生3:1米75。
师:差不多,我1米77,因为驼背,所以看起来矮一点。生4:老师手的动作多,手一直动来动去。师:人活着就要动,动,说明我还活着。生5:你笑的时候有酒窝。师:几个酒窝? 生5:一个。
生6:老师幽默,说话让人发笑。生7:老师心地善良。师:哇,这也能看出来,不简单。师:看看老师外貌上有什么特点? 生8(鼓足勇气):你长得像猴子。【全场哗然】
师(亲切地):哪点像? 生8:尖嘴猴腮。
师:哦,他的意思我明白,是说我脑袋小。可我脑袋小智慧多啊。生9:你像湖南卫视的支持人大兵。师(幽默地):应该说大兵像我!生10:你会反驳。
师:我很自信,自信的人就善于反驳。(作推眼镜状)还有谁发现了我的特点? 生11:你戴眼镜。师:现在才看见啊。生12:你有学问。
师(打趣地):戴眼镜的人一定有学问吗? 生13:你穿西装戴领带,有绅士风度。
师:哈哈,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夸我有绅士风度。师: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缺点呀。
生14:你的手一直在握成拳头,是不是想打人啊?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人都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师:下面请大家说说对老师的初步印象,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生15:身材修长,有学问,文质彬彬。师:知道我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薛】名字叫法根,是不是不像老师,像出家人的名字啊? 【全班同学笑】
二、由说到写,大胆练笔:
师:用三五句话把你对薛老师的初步印象写下来,一个要求:真实。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给大家5分钟时间。【生自由练笔,师巡视。】
三、启发点拨,感悟写法: 生读习作片段,师相机口头点评。(共有四人朗读)
生1读后,师评价:一段文字中那么一两句很优美,就很不错了。
生2读后,师评价:写得好,但读得不太好,要珍惜你的劳动成果,再读一遍,好吗? 生3读后,师评价:修改时能把别人的好词好句加进自己的文字中,很棒。生4读后,师评价:抓住一个特点,从多个侧面来写我,很好。
四、现场提问,开拓选材:
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有哪些方式? 生16:看户口簿。师:可以啊。生17:网上搜索。
师:那必须有一点名气的人才能用这个办法。生18:直接提问。师:干脆利落。生19:私下交流。生20:询问朋友。
师:了解我,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21:直接提问。师:从哪些方面来提问? 【冷场】
师(提示):比如可以问问老师的兴趣爱好。生22:还可以问年龄。生23:喜欢吃什么。师:瞧,思路不是打开了吗? 生24:问老师教学生的成绩怎么样?
师:了解一个人的职业、成绩、贡献,可以啊。生25:还能问姓名、星座、血型。生26:还能问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师:问重要的。
生27:你几岁了?你平时讨厌什么?喜欢什么? 师:这样吧,我把我的基本资料告诉大家吧。【生埋头速记】
师(微笑地):真的要记吗?听听就可以了。
师:了解一个人,关键要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最喜欢什么?最自豪的是什么?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师:下面每人用两分钟时间设计三个问题,要问得准,问对路。【两分钟后】
生28:你每个月工资多少?
师(笑眯眯地):怎么总问这个呀?我可以不回答吗? 生29:你家的四口人是谁?
师: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妈妈、我、我爱人、我儿子。生30:你喜欢什么运动?
师:我喜欢静。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写作,静静地思考问题。我认为做大脑的运动比身体的运动更有价值。
师(和蔼地面对全班):大家记下刚才的问题和我的回答了吗?下面请继续提问。生31:你有什么痛苦?
师(娓娓叙述):我讲一件失败经历的事。我读师范时,一次音乐考试,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首歌曲参加考试。我选的是当时流行的一首《军港之夜》。辛辛苦苦练了一个星期,考试时,老师弹琴,我唱歌。唱完后,老师说,你以后不要再学音乐了。我说这件事是想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专长,也有自己的弱点。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大智慧。好,下面谁来问?
生32:这一生中你最快乐的什么? 师(反问):你最快乐的是什么?
生32:我希望拥有一双手、一个大脑、一双眼睛。
师(赞许地):要求不高,其实你希望拥有的是一颗平常心。我也一样。生33:你最敬佩的人是谁?
师:我敬佩能超过老师的学生。将来你如果能超过我,我也敬佩你。生33:你是高级教师吗?
师:我不但是高级教师,还是特级教师。生33:你的手机号码是多少?
师(压低声音):你的问题问得好,我偷偷告诉你,你别告诉别人。【众生笑】
生34:你小时候有什么趣事?
师: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最快活的是和小伙伴在河里游泳,惊动了鱼儿,却又抓不住它们。那时候我最快乐。
【薛老师的叙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我的笔实在跟不上,只记下大概内容。】 生35:你有什么职业上的成就?
师:“成就”不敢当,只能说取得了一点成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把一批批学生送到了高一级的学校,让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35:你当了老师后遇到了哪些挫折?是怎样克服的?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我很高兴回答你。那是在我参加工作刚满一年后,学校领导让我上一节大型的公开课。我精心准备了三天,上课时我很紧张,学生比我更紧张,课堂上我们是大眼瞪小眼,一个个紧张得说不话来。课自然上失败了,但我想从哪里跌倒的就该从哪里爬起来。后来,我又上了很多次公开课,一次比一次上得成功。好,提问到此结束。
五、组织材料,动笔成文:
师:通过刚才的提问交流,你对薛老师有了哪些更多的了解?把刚才获得的信息在脑海中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用一两段话写出你对老师的印象或感觉。想想,能不能把老师写像了、写活了、写得栩栩如生?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限时10分钟。【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六、习作交流,反馈点评:
10分钟后,指名一女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师仔细倾听,发现有不妥之处,随机纠正,评改。】
女生读完后,教师鼓励她连起来再读一读,这次流利而且有感情。
师总评:真实、鲜活、准确。
七、总结写法,举一反三:
师:写一个人,要写出哪两个方面?
生36:外貌、内心。
师:对了。写外在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写作材料,要抓住特征来写。内在的东西可以通过提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习作素材。总之,通过全面的了解,才能把一个人写活。我们作为高年级同学,不但要会以貌写人,还要学会以事写人,也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脾气。
好,今天的作文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完】
点评:(秦克波)
这是“新思路”全国小学作文教学观摩课的第一节公开课,由著名青年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
薛法根的名字在我心目中一直如雷贯耳,他年仅39岁【仅比我大两岁】,已经是名闻遐迩的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知名校长。《小学语文教师》曾发过对他的个人专访,并在封二刊登了几张照片。在我印象中,薛老师身材颀长,脊背微驼,戴一副细腿眼镜,脸上始终浮动着一层和蔼的微笑,酷似乡野田间一株饱满而谦逊的谷穗。
薛老师一直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以前多次在教育刊物上拜读过他的课堂教学实录,观摩过他的教学录像,不过都是阅读课,的确是“大道至简”,教学效果扎实而高效。这回是首次欣赏到薛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原来同样精彩。以下是我的几点随感:
1、课前交流和导入新课巧妙融合在一起,大雪无痕。
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有一个和学生熟悉的过程,通常都是采取聊天的方式。薛老师也不例外,可是他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在聊天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他的外貌,为下一步描写对老师的初步印象累积素材。
2、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
纵观薛老师的这节指导课,启迪学生由说到写,写后简评,而后模拟记者提问,进一步打开思路,丰富选材,再练笔后交流,即兴评改,既果断地指出不足,又热情地鼓励修改,最后言简意赅地归纳出写作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感悟到“找米”的途径,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掌握把“米”【素材】煮成“饭”【习作】的方法,可谓是“授之以渔”,终身受用。
3、无处不在的教育机智,挥洒自如的节奏调整。
上课不久,有个学生在口述薛老师的长相时,突兀来了一句“你长得像猴子”。按说这样形容老师是很不礼貌的,但是这个孩子有勇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且不能不说他完全胡说八道。这种尴尬的情况薛老师如何处理呢?他一如既往地含笑追问:“哪点像?”当学生说出“尖嘴猴腮”的“不恭敬”之语后,薛老师以自我调侃的方式很轻松地化解了矛盾:“哦,他的意思我明白,是说我脑袋小。可我脑袋小智慧多啊。”
当学生说他像名主持人大兵,薛老师随机应变,自信地反驳道:“应该说大兵像我。”
当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时,薛老师巧妙提醒大家:“要问得准,问对路,问关键性的问题。”这实际是帮助启发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习作素材时,如何学会取舍,也就是要学会围绕要表达的中心组织材料,优化文章结构。同时,这样的提醒点拨,也节约了课堂时间,调整了课堂节奏,避免因为浅薄无关的问题干扰了下面的教学流程。
4、稳重朴实的教学风格,诙谐得体的语言谈吐。
课堂上没有教师的激情渲染,没有刻意的写作技巧传授,在看似平淡如水的师生对话中,却处处流淌着智慧和灵感,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孩子们学得轻松,写得愉悦,读得自信,改得高效。
薛老师自始至终面带谦和的笑容和同学们交流,回答提问,评价练笔,那份笑容驱散了孩子们的紧张心理,赶走了作文的神秘面纱,连我这个听课者心里也贮满了温馨,贮满了对薛老师的亲近和好感。亲其师,信其道,真理也!薛老师的教学语言也十分简练,风趣,没有枝枝蔓蔓,有的是四两拨千斤一般的点睛之语。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当上课的学生列队走下舞台,主持人在介绍下一个要上课的老师时,我发现我敬佩的薛法根老师,拿着黑板擦,在一丝不苟地擦着黑板上的板书。他不时推一推金丝眼镜,直到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才收拾教案,从舞台侧面走下来。
我赶紧拿出我的傻瓜相机,向安全门走去,因为薛老师正站在门口稍事休息。我简要说明了想和薛老师合影的要求,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一点名师的架子都没有。我赶紧请靠安全门边坐的一位老师帮我按快门。
在四月明媚的阳光下,我和薛法根老师的剪影定格在上海浦东!薛老师在各地上大型公开课不止一次,也许慕名找他签名合影的教师不止一个,他大概习以为常了。可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2007年4月7日上午10点25分!
责任编辑:士心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