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丝绸之路教案)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影片,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
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张骞)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齐读,读了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哪里去到哪里呢?我们来看丝绸之路的地图(PPT)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班超弃笔从戎,玄奘取经)
二、学习生字 出示:
矗立 美轮美奂 芝麻 商贸 匕首 鸵鸟 循着铃声 身着戎装
凹凸不平
第二篇:丝绸之路教案范文
﹡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小黑板或投影片。
课型: 略读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 高鼻凹眼 戎装 缫丝 冶铁 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 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
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 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一)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如生不()其()浩浩()()绫罗()()五彩()()()山峻()丰()多()美()美()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________省________市玉祥门外,这里原是汉代古都________,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往西一直到________。
2、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中国将________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如养蚕、缫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溉等;将西域的食品带到中国,如葡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芝麻、无花果等,还将犀牛、________、良马等动物也带回中国;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绘画、雕刻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______________。
板书:
丝绸之路
迎候——会面——赠礼
友好热情
第三篇:《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丝绸之路》,进一步感受现代电子音乐的魅力。
2.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学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电声乐队表现音乐的方法。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喜多郎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他担任了《丝绸之路》的音乐制作,日本最具影响的公共传媒机构NHK使用他的歌曲原声带作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的主题曲,受到广泛喜爱,也使他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增加。乐曲采用合成器演奏,声音色彩、层次丰富,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作品富于浓厚的中国情调,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现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
二、《丝绸之路》
1.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 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
2.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 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
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
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
三、课堂小结
第四篇:丝绸之路教案
丝 绸 之 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一带一路”的概念。
2、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意义。
3、使学生充分认识申遗的重大意义。学习过程:
一、用“一带一路”为话题引入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由来
2、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与路线图
3、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张骞、玄奘)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及其意义)
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2)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2、意义: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①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②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③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意义
1、是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
2、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途径。
3、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谋划。
4、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历史选择。
五、总结“一带一路”
六、丝路申遗
七、练习题
第五篇:丝绸之路教案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
(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自学指导
(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本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1):写“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
第二段(2--13):由雕像引出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第三段(14):点明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感悟课文,积累语言)自学指导
(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在旁边划一划、读一读,做出简单的批注。)
(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说,不足他人补充。学习第1自然段: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学习2―13自然段: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六、小练笔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2、师小结: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七、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支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支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