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词语教案

时间:2019-05-12 23:4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词语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词语教案》。

第一篇:高三语文词语教案

2010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分析: 能力层级:D 赋分值:6—9分

题型: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填空题

客观性选择题分两种形式,一是填空选择,一是辨析选择。考查内容:

1、近义词的选用辨析

近义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因其意义、色彩、功能的差别,用法也不尽 相同。

2、虚词的使用

主要包括关联词的使用和一些易混易错的副词、介词的选用辨析。

3、熟语的选用辨析

2004年考纲开始把“成语”改为了“熟语”,扩大了考查范围,格言、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起进入了考查范围。主要侧重近义熟语的选用、熟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辨析考查,重点是考查那些常见又易用错的熟语。其实在备考实践中,我们还是应以成语为中心,适当扩展涉及一些内容健康,含义较为固定、短小定型的熟语。

几点说明:

1、所谓的“词语使用正确”指的是:(1)词语的表义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2)与其它词语组合恰当;(3)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

2、“正确使用”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更有是否使用得恰当、更好的问题。其实从高考的实际要求看,命题者着眼的不仅是正误,更重要的是是否恰当。必须充分考虑语境,立足于整个句子去选择辨析,决不可单纯就词论词。

3、正确的使用词语,准确的理解词语,把握其词义和用法是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准确地透析语境,辨析某个词语或与其近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适用程度,这是关键。教学时数及安排: 分三个专项:

1、近义词的选用辨析

2、虚词的使用

3、熟语的使用

每专项讲授一教时,训练2教时。教学设计:

突出运用,突出规律和方法的总结,兼顾知识的讲解和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

第一教时 教学专项:

近义词的选用辨析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训练举例为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学生试做练习,然后谈自己做题的感受和方法。

(09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二、教师总结:

(一)、选用近义词,辨析是前提。

辨析近义词,可从词的意义、色彩、功能三个角度入手。

1、意义方面。(理性意义,反映事物本质特点。)(1)侧重点不同。

例如: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恬静:侧重于“恬”,是一种轻松的静;

肃静:侧重于“肃”,是严肃的寂静。(2)轻重点不同。例如:显著:非常明显。

卓著:突出的好,词义更重。再如:妨碍:指对人或物造成一定障碍。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3)使用范围、对象不同。例如:场所:指单纯的地点。

场合:时间、地点的总合。再如: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较小。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4)个体和集体的不同。

例如:船:具体的,可以说有多少只船。

船只:是概括的,不能用数量词修饰

2、色彩方面(词语的附加意义)(1)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鼓励——褒义

鼓动——中性

煽动——贬义(2)态度色彩不同

例如:诞辰和生日,诞辰就更敬重;反驳和驳斥,驳斥更严肃。(3)语体色彩不同

包括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生活用语与文学作品用语区别等。例如:食盐和氯化钠,准备和酝酿

3、功能(语法)(1)词性不同

例如:障碍和阻碍

充分和充满

诞生和诞辰(2)搭配不同 例如:交换:一般和较具体的事物搭配。

交流:一般与较抽象的或较概括的事物搭配,如思想、文化等。综上所述,辨析近义词,重点在于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而近几年高考选用的近义词大多是读音相同或半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而这类近义词词义差别正是由这不同的语素造成的,辨别时要善于抓住这个语素,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利用组词、解释等方法加以分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析形异”

(二)、选用近义词,透析语境是关键。

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语或整体把握语境,分别“度量”某个词语或与其近义词语与语境的使用程度,找出并抓住语境与词语的“契合点”,从而确定答案。此外,在做题过程中,要学会理性的分析和语感相结合;注意联想,注意语言习惯;恰当的运用排除法,学会避重就轻,“捡软柿子捏”。

三、迁移训练

1.(09年湖北卷)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答案:B 2.(09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 答案:C 3.09年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国事 况且 荣誉 答案:C 4.(09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名不副实)

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直言不讳)

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蛇添足)

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脱胎换骨)

答案:B 小结:

这里所讲的方法、规律也使用于近义成语的选用。近义成语的选用,特别要注意区分成语之间细小的差别。

第二教时

教学专项: 正确使用虚词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举例训练为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虚词的数量较实词要少得多,但其用法非常灵活,因而,是高考的难点。从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由于高考选择题量的减少,对虚词的考查以与 实词选用结合考查为主,也有结合病句题进行考查的。

考查的内容以关联词的使用和容易混用和错用的虚词使用(主要是副词和介词)为主。

虚词的备考,要注意一些易混用虚词的积累,注意语感的培养,同时要注意语言习惯。

二、新授:

(一)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1、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1)辩清关联词语揭示的关系,掌握各种关系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形式及变式,区别易混的关联词。所使用的关联词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例如:

不是A,而是B(并列关系)

不是A,就是B(选择关系)只要A,就B(充分条件关系)

只有A,才B(必要条件关系)虽然A,但是B(转折关系)

即使A,也B(假设关系)尽管A,还是B(转折关系)

不管A,都B(条件关系)(2)注意关联词的搭配。关联词常成对使用,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把握关联词在句中的位置。一般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后面;(“提取公因式”)各分句的主语不同的时候,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前面。

2、关联词语的误用举例 关联词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用哪个关联词,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使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是有一定规则的。关联词使用是否正确是靠语境加以判断的。

关联词在使用上经常存在如下问题:(1)滥用关联词

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2)错用关联词

(93全国)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 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07重庆)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物大量减产和绝产。(3)关联词的搭配不当

(06湖南4)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 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4)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尽管他行车已经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3正确填充关联词

(06全国I)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语言的形式

能是美的,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

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解析:

填充关联词,首先应对全段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逐句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同一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复句与复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间关系填写恰当的关联词。填写中可以借助已有的关联词,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

②句领起的句子是对①所在的句子的解释,具体列举了语言的形式美,前后为因果关系,应填“之所以”“因为”;③句前后连接的句子也构成因果关系,填“所以”;④句在类比中后面又出现前面的情况,并且中间用了分号,故用“也”;⑤连接的句子与⑥连接的句子内容相反,应为转折关系,填“尽管”“但是”。迁移训练:

(2007重庆2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5分)头渡小镇精巧

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

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③

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④

风吹雨打,⑤

世事变迁,⑥

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答案:①而②虽然(尽管)③但是(可是)④无论(不管)⑤还是⑥都 分析:宏观把握语意关系,准确理解短语、分句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①为并列关系,②和③为转折关系,④、⑤和⑥构成条件关系。(二)准确使用介词、副词等

1、介词、副词误用举例:(1)错用

(2000春招)消费者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06广东)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他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信心。

王大娘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了一台电脑。新来的班主任同原来的班主任一样,更会关心学生。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2)滥用

(97全国)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在卫星升空前,工程技术员对它进行了最后的检查,以确保发射成功。在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来了。(3)漏用

(06浙江)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电视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他今天特别高兴,和自己一同出国学习的好朋友见了面。

2、辨清易混虚词举例(1)对于

一般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对于”,如“对”在介绍动作行为对象时表“向、朝、对待”之意义时就不能用“对于”。如“对人民负责”“对他笑了笑”“他对老师很尊敬”等。

运用“对”和“对于”常见问题有两种,一是该用“对”的地方用了“对于”;二是主客体颠倒。如: 她对于孩子很严厉

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是看不懂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对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2)关于

对于

“关于”引进涉及的事物,表关涉、关联,表示某种范围;“对于”指出对象,指明确定的对象。如:

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公室直接联系。对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关于”组成的介词词组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词组做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如“ 关于美学,我所知有限。对于美学,我很感兴趣。我对于美学很感兴趣。(3)何况

况且

能用“况且”的地方就能用“何况”。

“何况”有两种用法:一是表一浅一深两件事物相互对比、映衬,用浅的烘托深的。二是先举一层理由,然后进一步再举一层理由,说话人认为后一层理由更充分,更重要。“况且”只有“何况”的第二种用法。如: 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何况这么条小船。你帮他找一下吧,这种材料很少,况且(或何况)他又是个新手。(4)再

“再“表示未实现的同一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续(有的是将要发生的,有的是假想的),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或行为只能用“又”。(5)通过

经过

“通过”主要是用来介绍出作为媒介的人、事、物、方式。“经过”主要是提出某个过程,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个情况得以实现,有明显的时间性。如: 经过一年的努力,李明终于赶上了其他同学。(6)因为

由于

用“由于”的分句只能放在表结果的分句之前,不能放在后边,“因为”的用法不受此限制。二者搭配习惯不同。“由于”可跟“因此、因而、所以”等搭配,“因为”常和“所以”搭配,不能和“因此、因而”搭配。(7)以至

以致

“以至”表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相当于“甚至”。“以致”表下文所说的结果是上文的原因所造成的或引起的,而且这种结果多是消极的,含有“致使、弄得”之意。如:

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8)尽管

不管

“不管”后表假设的情况,“尽管”后是确实的事实,后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如:

不管太阳怎么晒我们,我们仍继续加油干,尽管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的意见还是向他提。(9)还是

或者

都表选择,不同的是“还是”可用语疑问句中,“或者”不能。如: 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学历史还是学地理?(10)逐步

逐渐

“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如: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

第三教时

教学专题: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举例训练为辅 教学内容及步骤: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熟语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常项,它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熟语的考查主要侧重易混近义熟语的选用和易错熟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辨析,重点是考查那些常见而又易错用易混用的熟语。

一、熟语误用分析举例:

1、望文生义

指对熟语的一些关键语素或整个熟语的实际意义不能准确理解,只从字面上去附会,而造成运用上的错误。如:

差强人意:差,稍微;强,振奋,大体上还使人满意。不刊之论:刊,削去,删除;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文不加点:点,涂改;指写作一气呵成,不加点涂。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很使人信服。莘莘学子:莘莘,众多。不以为然:然,正确。不名一文:名,占有。不足为训:训,典范,法则。春意阑珊:阑珊,衰落,将尽。久假不归:假,借。

吊民伐罪:吊,慰问;慰问受苦的民众,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危言危行:危,正;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屡试不爽:爽,差错。

以上这些熟语容易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里边的关键语素而造成运用上失误。还有些熟语因为只从字面上去附会,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形容义、比喻义、引申义等)而造成运用上的失误。如: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火中取栗: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白头如新:形容相识虽然很久,但交情却一点也不深。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

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就相信了。如沐春风:比喻受到教化,沉浸于其中。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明日黄花:比喻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慷慨解囊:指帮助别人。

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非常美好。

过江之鲫:形容多而纷乱,指赶时髦的人很多。

2、断词取义

熟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如果在使用的时候只断取熟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熟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就会造成成语的误用。如:

(2000北京春招)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在句中只断取了成语中的“首”的意思。据报道,一名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时遭劫,载他的“的哥”竟然坐山观虎斗,为此,他准备将这名“的哥”告上法庭。

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时,再从中取利。湖北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副厅级干部,符合条件的人士都可报名,这叫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04全国II)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3、理解不同

指对多义熟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使用上的失误。如: 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夜晚繁华的景象。

想入非非:既可理解为“胡思乱想”,含贬义;又可为“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的意思。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不三不四:既指不正派,也指不像样子。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么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结构奇巧,也形容人聪明伶俐。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也可指山林花木非常优美。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有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

按图索骥:多比喻遵循陈规,拘泥不变;也比喻按线索去寻找,易于获得。间不容发:指事物间距离很小,也比喻与灾祸相距近,情势极其危机。偃旗息鼓: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绝决。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4、对象不当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如:

汗牛充栋:指书多。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很大。(指人)巧夺天工:形容人的技艺极其精妙。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女孩。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琴瑟失调:指夫妻。济济一堂:指人才。

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罄竹难书:形容罪大恶极。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显示出来。

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七手八脚:形容人多忙乱,动作不协调。不能用一个人。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指仗势横行的人。在劫难逃:一般指人。无出其右:多指才能。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等密集。戛然而止:指声音突然停止。长此以往:多指不好的情况说。

珠圆玉润: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诗文流畅明快。洛阳纸贵:形容好的著作。回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形容人才出众。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指艺术作品。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另外,有些熟语是谦辞,只能对己。如雕虫小技、贻笑大方、敝帚自珍、蓬荜生辉、一孔之见、抛砖引玉等;有些熟语是敬辞,只能对别人,如鼎立相助、如坐春风、虚怀若谷等。如果辨别不准,也会导致谦敬错位。

5、色彩不当

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如:半斤八两、趋之若骛、处心积虑、无所不为、无所不至、物伤其类、弹冠相庆、狗尾续貂、飞黄腾达、无独有偶、始作俑者、每况愈下、面目全非、改头换面等均为贬义;

胸无城府、凤毛麟角、蔚然成风、雨后春笋、不刊之论、谈为观止等均为褒义。有些熟语可褒义可贬义,如标新立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左右逢源、如虎添翼等。

另外,要注意在特定的语境中,为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有时可以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厉行节约,甚至应做到锱珠必较,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粮。

6、词义轻重不当

熟语词义在表达程度上有轻有重,运用不当也会造成失误。如:

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应为“无可厚非”)小明虽被多次劝告,但仍怙恶不悛。再如日理万机,有口皆碑等。

7、修饰失当

熟语在运用中相当与一个词,要和句中其它词语相搭配,不能重复,不能矛盾。如: 被人贻笑大方 而至地闯近来 人民生灵涂炭 的当务之急

难得)众多的莘莘学子

海内外闻名遐迩

难言之隐的苦衷 当务之急的问题

浑身被打得体无完肤、遍体鳞伤

接踵 责无旁贷的责任

津津乐道地说

使 一场南柯一梦

显得相形见绌

目前难得的空谷足音(空谷足音:指音讯言论等一位莘莘学子

一位浓装淡抹的女子

大家见仁见智,达成共识

两种工艺各有千秋,半斤八两

在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

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

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

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

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一下

8、功能混乱

每个熟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还有的熟语有些习惯的用法。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有些熟语常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例如:望其项背、善罢甘休、同日而语、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空穴来风、等闲视之等。再如有的成语后一般不能接宾语,例如:司空见惯、发扬光大、漠不关心、出奇制胜、求全责备、自怨自艾等。

二、解答熟语辨析题,一是准确把握熟语的词义、色彩、使用范围等,精确地加以积累,不能“不求甚解”,这是基础和前提;而更重要的是对语境的分析,把熟语和语境结合起来,这是关键。

(2008安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析:C A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应为“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D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009安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析:A B项适用对象有误,“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矫健生动;C项色彩有误,“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D项词义误用,“如履薄冰”形容做事极为谨慎小心

(2000全国)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析:“左右逢源”重点指“做事”,而句中强调“说得头头是道”。

(03全国)老王家的橱窗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析:“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但“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老王家中的珍宝。(07山东)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某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办事前后不一致或相抵触。必须是一个对象。

(07广东)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04全国II)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极其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语境中不是强调的数量,而是强调的搬下山的这点数量对实现机场净空的作用不大。

读书的关键在于透彻理解,如果生搬硬套,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处。析:“生搬硬套”指“使用、应用”,而语境强调的是盲目接受,没有理解。应用“生吞活剥”。

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析:“有条不紊”的意思是做事或写文章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性”,而句中话题是“爱干净”,“条理性”和“爱干净”两者之间缺乏语意逻辑关系,不合整体语境。小结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词性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除去有结构的相对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的特点外,还有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形成的历史性特点。有的成语要掌握其来源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如:

做事缺乏通盘考虑,顾此失彼,目无全牛,这是许多人做不好事情的重要原因。句中“目无全牛”用错,其真正的意义取自《疱丁解牛》,比喻技艺纯熟高超。另外,成语的语义是发展的,约定俗成的。最新版(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已对以下成语作出了新的解释,在使用中应引起注意: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第二篇: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7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7 6.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宾语]例如: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副词作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4.[名词+补语]

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5.[所+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如:卒中往来,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的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盖其又深,则具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1.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第三,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变,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A、形容词意动。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B.名词意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冯婉贞》: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 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何„„为?(„„干什么呢?)《鸿门宴》:何辞为?

/

《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赤壁之战》: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 ⑦不亦„„乎?(不是„„吗?)《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有君命,何其速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王忠肃公翱事》:若辈得无苦贫乎? / 《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

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理解文句

①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B级)

②翻译成现代汉语(B级)[知识要点] 把握文句句意,它同考查常见实词、虚词的联系较为密切,往往是选择一个含有几个关键性实词、虚词的文句,构成对该句句意四种不同解说,让考生选择其中一个正确的答案。为此,考生要掌握常见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在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环境,决不可从主观出发去曲解。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因此,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译今”属于必考内容。要做好翻译,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一)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直接对译。“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将对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就应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译为“整个天下”。又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践”字,原意是“登上”,但在这个句子中,就不能这样“直译”,而应该灵活地译作“凭着”、“依靠”。

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这些句子,若拘泥于直译,本来的意思很可能表达不清甚至错误。比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只能意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而不能直译为“扬起长鞭子来控制天下”。像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互文”语句,若简单地按字面对译,就与原意大相径庭。

3.省略句、倒装句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这些句子在翻译时,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必须作必要的补充和改变,使其合乎现代的语法与文理。比如:“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这句话在翻译时,如果不把省去的两个介词“于”补充翻译出来,就不是通顺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若不把置后的定语“可使报秦”调到“人”的前面,译出的句子就非常别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如依次逐一直译,不加以浓缩,就显得十分罗嗦重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必须将句中的“先后生于吾”予以扩展,译为“比我大还是比我小”。

[知识点解说]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换”“留”“删”“补”“调”。“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为“军队”)。“留”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和现代汉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这样处理。“删”是删略,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泽,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前面提到的对铺排的句子进行浓缩,也是“删”的一个方面。“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成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对”“换”“留”“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的,“补”“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的。

五、分析文章 [知识要点]

①分析文章的内容(C级)

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级)[知识点解说]

1.分析文章的内容(C级)例: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19小题)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而

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罐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行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分析】例题是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叙述了狄仁杰和高宗争论的由来,B项叙述了双方争论相持不下的局面,都符合文意。D项更进一步分析了狄仁杰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意见,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C项叙述高宗接受仁杰的谏劝,是因为仁杰十分讲究语言艺术,用尧舜的宽厚仁爱来激励高宗,使高宗进退两难,这一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也歪曲了原文的内容,答案应是C项。

2.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C级)“文章”是个整体性概念,若加以分析,其中—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议论文中,文章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但在一些借古喻今的史论中,由中心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照和感慨,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内容。《六国论》就是这样。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为对人物、事件的是非评价和爱怜憎恶。这种是非评价和感情态度,常常集中体现于作者所精心锤炼的议论句段中。《阿房宫赋》、《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促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自然,在具体的记叙描绘中,也会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项脊轩志》在这方面就很突出。

[高考试题及解析]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8)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削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备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备

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

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后汉书•孔奋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盈:满

B.不以官属礼之

礼:礼节

C.奋谢之而已

谢:拜谢

D.既至京师,除武都郡承

除:授官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节操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①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C.①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②臣乃敢上璧 D.①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

②吾从而师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项是

A.八年,赐爵关内侯

B.孔君清廉仁贤

C.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D.见有美德,爱之如亲 4.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奋修节自守、廉洁如一的品性的一组是 ①备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躬率

妻子,同苦菜茹。

④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⑤唯奋无资,单车就路。

⑥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5、下列各项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奋年轻时跟随大学者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得到刘歆的称赞,并说他已从孔奋那里学到不少道理。

B.孔奋能保持清明廉洁,在职四年,家财并没有增加,生活非常节俭,但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自己同妻儿一起以普通饭菜为食。

C.孔奋做高官后也能立节自守,太守梁统很敬佩他,不把他当作上级看而是像朋友一样对待,常常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D.孔奋离任后,百姓们为感谢他的恩德,聚集了好多财物,追送给他,孔奋只是拜谢,一点都没有接受。

6、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奋自为府丞„„郡中称为清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礼”应为“礼待”)

2、C(A项中两个“而”字,同为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B项中两个“于”字,同为表处所介词,译为“在”;C项中两个“乃”字,第—个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于是”,第二个为表限制性副词,译为“才”

;D项中两个“之”字,同为代词.译为“他”)

3、B(A项中“关内”

古义指函谷关内,今义指山海关以南地区;B项中“清廉”,古今同为“清正廉洁”

;c项中“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妻子;D项中“美德”,此为名词,有美德之人,今为名词,美好的品德)

4、D(①言其年轻时学习努力;③言其孝母;④言其治理百姓以仁爱公平为贵,故太守尊重他)

5、C(孔奋当时未做高官,只是梁统的下属)

6、参看译文有关部分。

[参考译文)孔奋,字君鱼,是扶风茂陵人。他的曾祖父孔霸,在汉元帝时任侍中。孔奋少年时随从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歆称赞他,对学生说:“我已从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王莽之乱时,孔奋与老母亲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祸。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作为自己官署的议曹掾,担任姑臧长官。八年,元帝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一任县官,没过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却一点没有增加。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自己带着妻子儿女—同以普通饭莱为食。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大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因此被众人所取笑,有的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白白地自讨苦吃。孔奋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客套礼节对待他,常在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人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车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惠,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如今他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呢!”于是大家共同凑集收敛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点都不接受。孔奋抵达京城后,授职为武都郡丞。

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杀害了郡太守。贼人害怕孔奋穷迫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想作为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个儿子,但他一心为国,丝毫不被贼人所动,仍尽力征讨。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拼命与贼人作战。郡中居住着许多氐人,熟悉山川道路,大首领齐钟留,深为氐人信赖。孔奋便率领督励齐钟留等

人,命他们在要道阻击抄掠贼兵,与官军互相呼应,里应外合,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威胁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更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赏了孔备,拜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任府丞时,已深受官民敬重,等到他担任太守后,全郡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修行操守。孔奋施政清明有决断,甄别和表扬善行,痛恨错误行为,见到人有美德,爱他如同亲人;对不良行为,则疾恶如仇,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

数:责备

B.而君反以罪臣

罪:以„„为罪

C.避贤者之路

避:避开、闪开

D.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谢: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

B.仓库少内 C.陂池之鱼

D.属托不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景公迎而贺之曰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①今臣之治东阿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C,①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

D.①寡人不复与焉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作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

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好好的,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大大地责罚他。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C.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凋查研究所致。

D.面对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沦,从而赏罚不明的景公,晏子已经不屑再为他做事,即使景公封为“东阿王”、“无复与焉”,也不能动摇他“乞骸骨”、“避贤者之路”的归隐决心,晏子再没有为景公效力。

6、翻译“前臣之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几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谢:意思应为“道歉”)

2、C(古今都是“水泽池塘”的意思。A.文中意为:更换行事的方法。今意为:改变行动的趋向或路线。B.文中意为:特指国家的仓库,即“国库”。今意为:泛指一般的仓库。D.文中意为:不接纳。今意为: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3、D(两个“与”分别意为“干涉”和“结交”。A.两个“而”都是表示承接关系。B.两

个“而”都是用于主谓之间。不译。C、两个“矣”都是语尾助词,译为“啊”)

4、B(此题应该注意题干中“正确做法”四个字.①不是晏子的做法,而是请求。③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④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⑥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所以只有②和⑤正确)

5、D(景公并没有封晏子“东阿王”,是否继续再为景公做事,文章也没有明确交代)

6、以前我治理东阿的时候,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

[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第三篇: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41.厥jue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

②副词,乃,就。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太史公自序》

③昏厥,晕倒。

42.理li

①道理。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

《采草药》

②治理,整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

③条理。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

④雕琢,加工玉石。使玉人理其璞。

《韩非子•和氏》

⑤法官。弦子旗(人名)为理。

《管子•小匡》

43.靡

(1)mi

①浪费,奢侈。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过秦论》

②细腻。靡颜腻理。

《宋玉•招魂》

(2)mi

①无,没有。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

《史记•文帝本纪》

②倒下。望其旗靡。

《左传•庄公十年》(3)mo

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

《庄子•马蹄》

44.请qing

①问。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

②邀请。乃置酒请之。

《汉书•教宣许皇后传》

③谒见,拜见。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

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45.骑。

(1)qi

①骑马。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史记•樊哙传》

②骑马的人,骑兵。骑皆舍马步走。

《三国志•吴书》

(2)ji一人一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

《鸿门宴》

46.勤qin

①辛苦,劳,与“逸”相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

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如:勤逸。

③帮助。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左传》

④殷勤,周到。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

47.让rang

①责备、责怪。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信陵君》

②辞让、退让、谦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谏逐客书》

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

①到„„去,往。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②如果,假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③或。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论语•先进》

④形容词尾,表示“„„的样子。”突如其来。49.少

(1)shao

①不多。

②稍微。或劝以少休。

《左忠毅公逸事》

③轻视,看不起。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王充《论衡》

(2)shao少年、青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50、识

①shi

认识,见识。有识之士。

②zhi

记忆,记住。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引:标记,进止皆有表识。

《后汉书•冯异传》 51.寿shou

①长寿、长存。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冈烈士事略》

②给人敬酒或献礼。为寿侯生前

《信陵君》 52.适

(1)shi

①到、往。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硕鼠》

②女子出嫁,谢家。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

③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同上)

④恰好。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于地平。

《雁荡山》

(2)di封建社会称正妻为“适”,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儿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嫡”。(3)zhe

①被流放或贬职。又以适去。

《史记•贾谊》

②适戍

被强迫去戍边。发闾左适戍渔阳

《陈涉世家》

这个意义又写作“谪” 53.实shi

①果实,种子。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②成熟。诸越则桃李冬实。

(同上)

③充实。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同上)

④真实,诚实。吾亦望其言是实。

《与妻书》

⑤实在,确实。实属不该。54.说

①shuo说法。神仙诡诞之说。

《梅花岭》

②yue同“悦”,喜欢、高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③shui劝说。范增说项羽曰。

《鸿门宴》 55.速su

①快,迅速。兵贵神速。

《三国志•郭嘉传》

②招,招致。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训俭示康》

至丹以荆卿为汁,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③邀请,迎请。不速之客。56.甚shen

①厉害。王之敝甚矣。

《齐策》

②超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③十分、很。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57.食

(1)shi

①吃。民食果瓜蚌蛤

《五蠹》

②吃的东西。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训俭示康》

(2)si给吃。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五蠹》

58.属

(1)zhu通“嘱”。

①连接。起临洮属之辽东。(临洮:地名)

《史记》

引:跟着。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信陵君》

②属文,作文章。衡少善属文。

《张衡传》

③委托,交付。以兵属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

引:交给官吏治罪。以秦王属吏。

《史记•高祖本纪》

④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2)shu

①隶属,属于,归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权,孙权)

《三国志,吴书》

②亲属。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史记》

③类。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五蠹》

④通“瞩”,看。盘桓瞻属。

《齐民要术》

59.数

(1)shu

①数日,数量。计之以数。

王安石《上宣帝万言书》

②规律,必然性。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大论中》

③天命,命远。胜负之理,存亡之数„„

《六国论》

④技艺,方术。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2)shu计算。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3)shuo屡次,次数多。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

60.脱tuo

①脱免。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蔺列传》

②疏忽。轻而寡谋,无理则脱,入险而脱,能无败乎?

《左传•崤之战》

③如果,倘若。脱获回耗,虽死必谢。

《柳毅传》

(译:如果得到回音,我即使死了也一定感谢你。)脱有祸。

《中山狼传》

④或许。脱可免祸

《后汉书•李通传》

61.亡

(1)wang

①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特:逃到国外。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

《韩非子》

②出外。不在。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通“伺”)

《论语》

③失去,丢失。亡羊补牢。

④灭亡,死亡。善败者不亡。

(2)wang通“忘”,忘记。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韩非子》

③wu

通“无”。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62.望wang

①远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

②盼望,期望。欲望百姓亲附。

③名望,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④临近。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梦溪笔谈》

⑤埋怨,责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⑥农历每月十五,月光满盈时。八月之望。

63.微wei

①隐蔽,藏匿。其徒微之。

《左传•哀公—十六年》

引:暗暗,悄悄。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信陵君》

②深奥,微妙。其文约,具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列传》

③略微,轻微。如:微笑。

④旧时指地位低下。大王起微细。

《史记•高祖本纪》

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微斯人,吾谁准与归?

《岳阳楼记》

⑥哀微,哀弱。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史记•李斯列传》

64.乡

(1)xiang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五州为乡。引:家乡。

(2)xiang

①通“向”,面对着,面向。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颈。

《信陵君》

②从前,过去。非及乡时之士也。这个意义后又写作“向”如:向来如此。

《过秦论》

③xiang通“享”,享受。专乡独美其福。

《汉书》

65.行

(1)xing

①古代与道路有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跟旅行有关。如行程、行装。

③流动,暂时性的,可以推行的。如“风行一时,行将。”

④行为,品行。

(2)hang

①行列。如第五行。雁行有序。

《与陈伯之书》

②排列。你行几?

③行业。如:同行,各行各业。

④某些营业机构。如珠宝行。

⑤量词。如—行字。

66.幸xing

①幸运,侥幸。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蔺列传》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③希望。幸来告语之。

《西门豹治邺》

④特指皇帝到某处去,驾临。帝王到什么地方去叫“幸某地”。始皇帝幸梁山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表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承蒙今事有急,故幸来告我《鸿门宴》

67.相

(1)xiang

①仔细看、审察。伯乐相千里马。

②容貌。如长相。

③辅助、帮助。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

④扶助盲人的人。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同上)

⑤丞相,宰相,相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⑥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论语•先进》

(2)Xiang

①副词,互相。黄泉下相见。

《孔雀东南飞》

②副词,具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向一方。便可白公佬,及时相遣归。(相,我)《孔雀东南飞》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相,你)

(同上)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相,她)

(同上)68.信

(1)xin

①实在,的确。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促织》

②送信的人或媒人。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竞,默默无言。《世说新语》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③音讯,消息。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祭妹文》

④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

⑤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⑥真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论语》

(2)shen通“伸”伸展,伸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69.谢xie

①道歉。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推辞。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史记•吕太后本纪》

③辞别。挥手谢公卿。

李白《留别金陵侍御》

④感谢。

⑤告诉,告诫。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

⑥请问。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陌上桑》

70.已yi

①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

学不可以已。

《劝学》

②完毕,完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③已经。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西门豹治邺》

④通“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⑤止,治。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苦斋记》

⑥太,过分。

⑦ 同“矣”。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71.与

(1)yu①给予,授予。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结交。与赢而不助五国

《六国论》

③和,跟、同。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2)yu

①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崤之战》

②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翟方进传》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四子侍坐》

72.艺yi

①种植

启陨箨以艺栗菽

《苦斋记》

②才能、本领、技能。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③艺(特[六艺]a.奴隶主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b.六部儒家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④度、准则。用人无艺。

《国语•晋语》

73.引yin

①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②牵引。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

《察今》

③举、取过来。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再如:引酒自酌。

④引导,率领。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⑤延请。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延,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蔺列传》

⑥退却,避开。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

74.因yin

①沿袭。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②趁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同上)

③依靠,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④依照,根据。如:因材施教。

⑤原因。

⑥由于。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候。

《史记》

⑦于是,就。秦军解,因大破之。

(同上)75.有

(1)you

①表发生,存在。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噪。

《五蠧》

②占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③名词,形容词词头,无实在意义。有苗不服。

《五蠧》

(2)you通“又”。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

76.营ying

①经营、料理。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训俭示康》

②经营、生意(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军营。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赤壁之战》

④谋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⑤营建。营建阿房宫。

⑥迷惑。营而离之(迷惑敌人,使分散士兵)。

《孙膑兵法》

77.遗

(1)yi①遗失。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

《韩非子•难三》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③遗失、遗漏的东西。涂不拾遗。

《史记•孔子世家》

④抛弃。不要遗弃女婴。

⑤遗留。养虎自遗患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⑥死人遗留下来的。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

⑦剩下。生民百遗一。

曹操《蒿里行》

⑧排泄大小便。顷之三遗矢(屎)。

《廉蔺列传》

(2)wei给予、赠送。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韩非子》

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

《旧唐书•黄巢传》

78.坐zuo

①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坐”。

②同“座”。公子引候生坐上坐。

《信陵君》

③“犯„„罪”或“错误”。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使楚》

④定罪、治罪。“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传》

⑤因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再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79.造zao

①到„„去。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左忠毅公逸事》

再如: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谭嗣同》

②制造,作。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墨子•非攻》

③成就。小子有造。

《诗经•思齐》

末造,一个朝代的末期,末世,含有衰乱之意。如:

满清末造。

80.资zi

①财物、钱财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

《狱中杂记》

②资本、凭借。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③资助、帮助,„„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隆中对》

④蓄积、准备。如: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信陵君》

81.载zai

①载装。载以牛马。

《史记•张汤传》

②盛。柳子载肉于俎。

《送薛存义序》

③乘坐。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陌上桑》

④充满。怨声载道。

⑤zai 年。四十载。

⑥开始,春日载阳。

《诗经•七月》

⑦连词,又。如:载歌载舞。

82,族zu

①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类。万物百族。

②灭族、古代一种刑罚,一人有罪灭三族或九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③聚结,交错聚结的地方。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庖丁解牛》

④众,一般,普遍。族庖岁更刀,折也。(同上)83.著

(1)zhu

①显露,功绩卓著。如:政绩昭著。

②写文章,写书。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史记•韩非传》

(2)zhuo

①附着,加„„之上。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论积贮疏》

②穿。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

注:衣著,即衣服。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

84.赞zan

①辅助、协助。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赤壁之战》

②引见,介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信陵君》

③古代文体的一种,多属赞扬性的,用韵文写成。

④《汉书》结尾的总评形式。文言实词表2 1贱

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贫贱有此女(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2圣

① 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滕)3愚

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4足

① 脚:非利足也(劝)② 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5攻

① 进攻:转而攻秦(过)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6经

① 经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② 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

③经过: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丘(归)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登)7劝

① 勉励、鼓励:劝学(劝)果行,国人皆劝(勾)②劝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8学 学习:学不可以已(劝)9中

① 内、里:座中泣下谁最多。(琵)② 不高不下:中述汤武(屈)

才能不及中人(过)③ 合乎:木直中绳(劝)隐中胸怀(促)④正对上,正着目标: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10疾 ①病: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五)②痛恨:君子疾夫舍曰„„(论)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③急速:鸟起马惊,疾逸道左(柳)④加强:声非加疾也(劝)⑤痛: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孟)11致

① 达到:而致千里(劝)致万乘之势(过)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12假

① 借:人多以书假余(送)② 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③ 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荆)④ 给: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⑤假期: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13绝

① 断,断绝: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② 极:佛印绝类 弥勒(核)③ 横渡:而绝江河(劝)④绝对: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14兴

①起来,兴起:风雨兴焉(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②发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大兴师伐秦(屈)③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15功

① 成绩,功效:功在不舍(劝)② 功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无期功 强近之亲(陈)16强

① 有力:筋骨之强(劝)② 强盛:强国请服(过)③勉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乃强起扶 杖,执图诣寺后(促)17用

① 运用、使用: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② 资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③ 因为(介词):用心一也(劝)④作用、用处: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18行

① 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

② 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其行廉(屈)③ 实行,做:余嘉其 能行古道(师)④ 行走:道芷阳间行(鸿)草行露宿(指)⑤ 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⑥ 行列:涕落百余行(孔)⑦ 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⑧ 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

⑨行李:出使的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19广

① 大,扩大:明道德之广祟(屈)②宽阔: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20识

① 知识:非问无以广识(问)② 知道:识盈虚之有数(滕)③ 记住:汝识之乎(石)④ 通 “智”:失其所与,不知(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⑤识别:独其为文犹可识(游)

21达①通达: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滕)②到达: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数息可达矣(柳)

22知①知道:何由知吾可也(齐)②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句读之不知(师)③通“智”: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3失①失掉:失其所与,不知(烛)②过错:我岂有所失哉(信)24军①军队:乃号令于三军曰(勾)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②驻扎:沛公军霸上(鸿)25击①敲打: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柳)②攻打: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为击破沛公军(鸿)26内①里面,(与外相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内立法度(过)②接纳,放入:距关,毋内诸侯(鸿)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

27如 ①到,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②如同,像: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比得上: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

28倍①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29谢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②辞别:乃令张良留谢(鸿)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④告诉:多谢后世人(孔)⑤凋落:花之既谢(芙)⑥谢谢,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0意①心意,意图: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以此下心意(孔)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31坐①座位: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②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③动作,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

32举①举起,抬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②成功:莫令事不举(孔)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阿)④全:举家庆贺(促)杀人如不能举(鸿)⑤拿:举以予人(六)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察)约以连兵大举(指)⑦推荐: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

33胜①胜利:胜负之数(六)②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鸿)③尽:刑人如恐不胜(鸿)何可胜道也哉(游)④才华出众: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

34斗①酒器:亚父受玉斗(鸿)②大:则与斗卮酒(鸿)③争斗:外连衡而斗诸侯(过)钩心斗角(阿)试与他虫斗(促)35置放在:置之坐上(鸿)置之河之干兮(《伐檀》)36声①声音:声如洪钟(石)忽闻水上琵琶声(琵)②伸张:为之声义(五)37发①发出:大声发于水上(石)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③打开: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④显露:雄姿英发(念)目笑之而未发也(毛)⑤头发:早生华发(念)无毫发爽(促)⑥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⑦抒发: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38易①换取: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孟)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③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五)39顾①看,回头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但、不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④顾及:大行不顾细谨(鸿)

40加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②增加,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

第四篇:高三语文教案

课题:选用句式——能力层级(D)

课时序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识;2,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教学难点:选择句式要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教具:投

影仪

教法:讨论,练习相结合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考点阐释:

选用句式,是按照题目给定的语句形式要求造句.所选语句,除句式要求之外,还要求语意恰当,与语境谐合.解法指导:选用句式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识.从结构方面说,有单句,复句,整句,散句;从表达方面说,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成分方面说,有省略句,倒装句;从逻辑方面说,有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等.2,要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语言材料的隐含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3,要尽可能地结合情境教学.如对象,场合等.试题点拨:

典型试题1:选用恰当的句式,把下面的语句加以组织,使话题统一,表意更集中,句子更紧凑.例句:武松,李逵,解珍和解保都是《水浒》里的英雄,《水浒》中有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有李逵杀虎报仇的故事,有解珍,解保猎虎蒙冤入狱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典型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水浒》里的点拨: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文话题不统一《水浒》,武松,李逵等人物和故事,要选用一个句式,使话题统一.参考答案:《水浒》里的武松,李逵,解珍,解保等打虎,杀虎,猎虎的故事,都是典型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典型试题2:将下面的语句,按照不同的表达要求,加以组织,选择不同的句式,分别写一段话.例句:①新加坡的旅游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②新加坡具有良好的旅游的天然条件.③新加坡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④新加坡的旅游业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得很好.(1)强调天然条件:

(2)强调工作认真,细致与合作:

点拨: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语言材料从大的层次关系看,是因果关系,其中“原因”复杂,有三个方面,可用“固然……但”来表达.(参考答案略)

命题趋势:纵观近年来句式的考查,不难看出,高考语文试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注意激活他们的思维.第二,呈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第三,语用的特点更加突出.强化训练:

1,选择下面衔接较好的一组句式:

(1)我把老李找来,让他立即写报告,他写完报告马上把它交上去了.(2)我找来老李,老李立刻写报告,报告写完交上去来了.(3)古都西安,许多古建筑坐落在主要街区,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4)古都西安的主要街区,坐落着许多古建筑,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A,(1)(3)B,(2)(4)C,(1)(4)D,(2)(3)

2,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1)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3)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2)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4)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1)(3)B(1)(4)C(2)(3)D(2)(4)

巩固练习

3,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部恰当的是

(1)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a柳枝被春风吹绿b春风染绿了柳枝),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2)秋天,树叶黄了,枯了,快要脱落了.枯黄的叶子离开了枝头在风中飞舞着,(a它曾经有过的婆娑身影依然那么动人b怀着对金秋时节无比眷念的心情离去)假如我是绿叶,我愿意很快地落在地上,尽情地拥抱这养育它的土地.A,(1)a(2)bB,(1)a(2)aC(1)b(2)aD(1)b(2)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的神貌.___,皆先生手迹.___,罗池东侧有柑香亭,___,祠北有衣冠墓,这些名目,只要粗知柳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1)《荔子碑》《剑铭碑》镌于石塑底座

(2)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

(3)罗池就在石塑背后不远处

(4)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

(5)西侧乃柳侯祠

(6)柳侯祠在罗池西侧

A(2)(4)(5)B(1)(3)(6)C(1)(4)(5)D(2)(3)(6)

巩固练习

5,下列选项中,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我们

看到,上海的城市环境整洁美观,但相比之下农村给我们的印象仍是又脏又乱.我们认为上海__________.A不仅应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农村的优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B不仅应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应该有优美的农村环境

C不仅有优美的农村环境,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城市环境

D不仅应该有优美的农村环境,而且城市的良好环境是至关重要的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____.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使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戏剧散文小说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____,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们读小说和戏剧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____.(1)因为一切诗都要有文学的特质(2)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3)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的人们(4)爱好诗而不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5)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记花架(6)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A(2)(4)(6)B(1)(4)(5)C(2)(3)(6)D(1)(3)(5)

拓展与延伸

第五篇: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6(xiexiebang推荐)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②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反诘: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

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

②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如:

①岁征()民间(《促织》)②成妻纳钱()案上(《促织》)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责之里正。(《促织》)⑨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6.介词“以”。也可省略。如: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五蠹》)

2.层进关系。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同“而”,不译。

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

6,因果目的关系。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齐桓晋文之事》)

7.假设关系。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论积贮疏》)

8.修饰关系。“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译成“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补语标志。译成“得”

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者”附在动词“学”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者”用在形容词“治”后,指“„„的事”。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者”用在动词后,表“„„的物”,不可译。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者”用在情态词组后,相当于“„„的样子”。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者”用于原因词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苛政猛于虎也》)“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五蠹》)“者”用于数词后,可据上下文译为所表示的人、事物。“此五者”指“五种人”。

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者”前有以名词为主的中心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三种情况。

1.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作用。如: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即“听到的一切”,“闻”的宾语“一切”没有出现,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动词后面出现了,这个“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带上了宾语“鱼腹”,“所罾”作“鱼腹”的定语。

3.“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担。如:

③臣之所好者。(《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欢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

二、语气助词

1.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也 “也”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如: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判断。

②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1)用于句尾,表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历兵马矣。(《殽之战》)

2.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述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译为“了”,或不译。

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用在句尾,表—般的陈述语气,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1)用于陈述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如: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2)用于陈述句末,表坚决、肯定语。如:②今肃等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2. 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乎

(1)用于各种疑问句末,表询问、反诘、测度等语气,可译为“吗、呢”等。①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乎”表询问,译“吗”。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乎”表反问,译“吧”。

③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乎”表反问,译“呢”。(2)用于祈使句、感叹句,表祈使、感叹语气。如:

④长铗归来乎!(《冯谖客孟尝君》)⑤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与(欤)邪(耶)

①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用于特指问句,表询问,译“吗”。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译“吗”。

③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盗邪?(《晏子使楚》)“得无„„邪”表委婉测度语气。

3.感叹语气:哉、夫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哉”表感叹。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起义》)“哉”表反问语气。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表感叹。

4.句首语气:唯、夫、盖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夫”、“盖”在句首,表引起议论,不译。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图之。(《中山狼传》)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叹词

叹词是人们在感情激动时发生的一种声响,因此,它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常用的有:诸、焉、盍。

用于句中时,“诸”是“之”和 “于”(“于”古音wu)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愚公移山》)

用于句末时,则相当于“之乎”。如: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盂子》)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介词”,“之”,代词。译时选择相当于“于之、于是”的词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盍”是“何不”的合义。如: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叵”相当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测

三、理解词语和句式——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D级)

[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知识点解说]

1、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

《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

《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

《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具体说来,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形式。(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鸿门宴》:客何为者?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易也?”

《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

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孟子》: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黄生借书说》: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石钟山记》:汝识之乎?

《卖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3)借否定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五十城请易璧,可予不?

《与妻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问刘十九》(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论语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战》:夫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殽之战》: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问说》:舍问,其奚决焉? 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1)主谓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信陵君窃符救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礼记.檀弓》:谁与,哭者?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硕鼠》:十年贯女,莫我肯顾。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鸿门宴》:沛公安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陋室铭》:何陋之有?

《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

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人马所蹈溺死者无数。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

《劝学》;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

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公)尝射于家圃。

在现代汉语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卖油翁》中的两句话中间,也不允许省去主语。

②蒙后省略

《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对话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在现代汉语中,两人对话,主语全省去,是不允许的。

(2)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促织》:审谛(视)之,短小,黑赤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前三句省略动词谓语,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词谓语。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不允许的。

(3)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宾语“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为使动句省略宾语,比较少见。

(4)省略介词宾语

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则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词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

《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促织》:又试之(以)鸡。

下载高三语文词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词语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关联词语教案(★)

    关联词语的运用 一、知识整理: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 ..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妹妹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今晚的月亮又圆又大。 ..我们到学校来是为了学习,不是为......

    语文词语(模版)

    八年级上册词语复习1 â yù suí jìnɡ zǔ â ruì bù kě dānɡ 鄂 豫 绥 靖 阻 遏 锐 不 可 当 2 jiān lì nãnɡ nai yōu xián yīn cǎn yānɡ ɡào yào z......

    语文词语

    语文词语 一、词语 1、ABB:慢吞吞、懒洋洋、兴冲冲、圆溜溜、胖乎乎、红扑扑、笑呵呵、乐陶陶、喜滋滋、静悄悄、雾沉沉、雨蒙蒙、绿油油、黑糊糊、白花花、白茫茫、 AABB:高......

    语文词语

    第一单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Kuì(溃)退锐不可düng(当) xiâ ( 泄)气 jiün(歼)灭 xiüo(消)耗逃cuàn(窜) suí(绥)靖竹güo(篙) yōu(悠)闲寒jìn(噤) qiú(泅)水张hu......

    高三语文“李白”专题教案

    “李白”专题教案 一 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唐条支都督府、今前苏联巴尔喀什湖附近),五岁随父迁居四川隆昌(今江油)县青廉乡,......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教案[精选]

    课题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与能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力 过程与方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法 情感态度和谐美,人情美 与价......

    高三语文对联教案

    高三语文对联教案朱亚秀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好的对联。(知识与能力)2、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过程与方法)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一)(精选多篇)

    班级: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正确使用词语(一) 【学习目标】 1.识别成语的错误类型:混淆色彩,褒贬、谦敬不分。 2.识别成语的错误类型: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重点: 明确高考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