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5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第一篇:《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证明

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无锡市庞彦福名师工作室 庞彦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第一节“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西安市八年级某班的学生.尽管西安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历史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教育基地.但是,将要与笔者合作的班级学生情况对执教者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的层次、学习的风格与习惯以及现任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习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等都无法获知.基于此种情况,教学设计是低起点的、开放型的,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因材施教.

2.教材分析:学习数学,实验、观察、操作、猜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实验、观察、操作、猜想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正确地认识事物,不能单凭直觉,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为什么要证明”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第7章(也是本册最后一章)第1节内容.“为什么要证明”这一节内容在不同版本也有出现,苏科版教材是安排在七年级下册,青岛版教材与北师大版教材一样也是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该节内容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理性的,理解证明的必要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知识呈现方式是抽象的,研究数学的态度必须是严谨的、表达数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数学的结论是需要推理论证.证明就是要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证明的过程要做到有根有据.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2.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正确的数学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的严谨、严密性,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判断一个数学结论必须一步一步、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并进一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说理论证,学着寻找证明的思路.

教学活动:

一、生活现象,似真似假(1)1+1,什么时候等于3?(2)我的人民币怎样缩水啦!(3)到底是几根?(如图1)(4)点A与点B在同一高度 上吗?(如图2)

二、观察发现,困惑在哪 如图3是一张8 cm×8 cm的 正方形纸片,面积是64cm2.把这

图2

图1

B

A 张纸片按如图3所示剪开,把剪出 的4个小块按图4所示重新拼合,这样就得到一个长为13 cm,宽为5 cm的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图3

三、追溯探源,需要什么

1.刚学习几何时,三位同学为了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他们进行了测量,A同学测量的结果是363°,B 同学测量的结果 是360°, C同学测量的结果是358°.聪明的你是如何看的呢?

ABDC3 3 5 5 5 3 3 5 图4 5 8 5 ***8图6 图5 2.如图6,请把编号相同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代数式n2n11的值是质数吗?当n=0,1,2,3,4,5试一试,你能否得出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n2n11的值都是质数吗?小组讨论.

变式:当n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吗?

四、揭示本质,推理论证

1.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如图7把地球看成球形)?

变式1:如果把1米改成10米呢?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能 放进一个鸡蛋吗?

图7 变式2:假如要在地球的腰上打一个箍,也在小小的足球的腰上打 一个箍,这两个箍要不大不小,刚好能紧紧地套住这两个“球”. 若不小心把两个箍都打长(周长)了1米,试问,当把这两个打

长了的箍再套到这两个“球”上去的时候,它们和“球”的间隙哪一个大?是地球上的大,还是足球上的大?

2.大数学家也有失误

费马:当n=0,1,2,3,4时,221= 3,5,17,257,65537都是质数.所以对于所有自然数n,221的值都是质数.

欧拉:当n=5时,221= 4294967297=641×6700417.

证明:什么是证明?证明就是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

五、怎样证明,深入学习

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证明的格式与书写.„„

六、课堂小结,学习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探索与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七、课后延伸,反思学习

学习知识、获得知识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要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2.相传一位老农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如图8),地里有 一口水井,他将水井与地的4角分别相连,把地分成4块,然后对 他的两个儿子说:“地分给你们了,每人各取相对的两块;水井不 分,两家共用。”精明的弟弟要求先选,果断地选择了面积之和

图8 “大”的②④两块,同学们,诚实的哥哥吃亏了吗?

2.小时候,大家都玩过数数游戏:从1,2,3,„一直数到 100,1000,或是一些更大的数.可是你想过吗,如果按1分钟数100个数字的速度,从1,2,3,„依次往下数,数到10000要用多少时间?凭你自己的经验,先猜一猜,你用多长时间能数完?

八、教学反思,体会感悟(待写)

nnn

第二篇:公开课《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尹集中学2013-2014学 尹集中学2013-2014学

第三篇:《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

为之:难→→易。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 富者

《为学》教学反思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亮点:

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

二、重点词语的解读。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课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与改进:

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为学》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为学》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g、贫者语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四、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写法上采用了设喻论证的方法,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4、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课文

方法:给学生3-4分钟自己背,然后老师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请若干学生试背,全班结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练习积累内化

(1)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鄙”和“曰”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四、总结: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为学

人之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第四篇: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二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讲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工具书和注解自己理解文章,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3、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指生读。

学:①学习②学问 资:天资 材:通才,才能 怠:懈怠 道:学问 卒:最后 鲁:愚钝 鄙:边境 语:告诉 恃:凭借,依靠 越:到了 之: ①的 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 ③前往,到 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去:距离 顾:难道 是故:因此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第五篇:为学 教学设计

为学

陈静

教材分析:《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学情分析:阅读教学应该是读者、作者、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本课来说,主要抓住人物形象,体会寓意、概括寓意,发展语言和拓展训练,迁移运用等能力。综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篇文章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同学们能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

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

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

2、一词多义:之

3、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

三、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

1、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2、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

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3、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4、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

“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

四、思考交流: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难 ———— 易

不为

七、教学反思: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下载《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要证明实力

    【要证明实力,就得先做好小事】 1、没有机会做大事的人,是因为没有通过做好小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2、放在越不起眼的地方,越要主动发光。 3、在别人不敢委以重任之前,把小事做......

    《为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

    为学教学设计一

    《为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

    为学教学设计修改

    《为学》教学设计 李惠利中学:李敏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品读“贫富二僧去南海” 的故事,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工业区为教学设计

    5.6“工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湖北省浠水县第一中学 申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是一堂新知识的传授课,“综合国力竞争”是紧接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内容......

    《为学》教学设计5篇范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 ,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 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

    《为学》教学设计(合集5篇)

    《为学》彭端淑 一 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

    《间接证明》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年级:高一教材:学校: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作者:夏晓静《间接证明》教学设计知识背景:教材在紧接着直接证明开展了本节内容,实际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采取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