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张金亮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教、学、练一体化。
它的具体要求是: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和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和师傅一体化;学生和员工一体化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等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这种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适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设计:
一、设计教学情景,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这是进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一体化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我校计算机的教室安排分为两部分: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老师讲解部分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上机实验部分是在机房进行。由于计算机课程大多是讲软件的操作,在多媒体教室讲了的操作步骤,学生上机操作时又忘记了,老师又要重新讲,这样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这种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实验分割的教学场地安排,与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一体化教学不相适应,不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智力特点。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1.在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使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
2.在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的目标。
通过以上设计,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插进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教师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能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建构的路径和方向。
二、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实行模块化教学
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目前我校计算机的教学计划是按照教学指导方案或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定的,对一体化教学要求不明确。教学计划要真正体现一体化的要求,就必须把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做好统筹安排。整个教学计划必须突出技能目标,要以技能训练为轴,以理论教学为线,科学地安排课时,实行模块式教学。按目前的计算机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可分成以下几个模块(模块的多少及组成可按教学及鉴定要求调整):
1.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计算机概述及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数制与编码、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病毒与防治等。
2.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内容为:操作系统及WINDOWS的基本概念、WINDOWS的文件系统、资源管理器与文件管理及控制面板等。
3.WORD文字处理软件:主要内容为:文档录入与编排、页面设置、编辑表格、编辑公式、在文档中使用图片、艺术字等。
4.EXCEL电子制表软件:主要内容为:编辑工作表、工作表的操作、格式化工作表、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等。
5.其它模块,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
每个模块的教学相对独立,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
三、编写一体化教材,设计案例式一体化课程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资源,编写好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计算机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职业标准的要求,又要突出实用性。理论部分要简明,技能部分要具体。语言要生动有趣,信息量要大,要尽量多用图示和案例。现行计算机教材中的软件操作教学内容就像是看软件说明书一样,只是按菜单讲解各个命令有什么作用、怎么操作等,大多没有实际的典型的案例,十分枯燥,即使是很简单的操作也会让学生觉得很难学,学了也容易忘记。因此在教材编写中,要改革现行教材的写法,精心编写一些典型的,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情景的案例,运用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案例设计必须典型,要能涵盖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且把相关知识点作适当的描述和解释;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要与现实中的工作过程相吻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最好还具有生动性,比如用一个故事情景把案例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在学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在扮演情景当中的一个角色在完成任务,增加了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必须成系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地编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除了精心编写教学案例以外,还要设计大量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操作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内容力求实用、新颖,对各种操作编写大量的实例,并配上相应的操作参考步骤,深入浅出,易学易懂。
四、编写一体化教案、学案
写好教案是组织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编写教案应该依据一体化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教材中的要点。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结合而成,有教案而无学案显然是不完整的。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提供较为系统的服务和学习支持,如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等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备课不能只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此教学不能只根据教案进行,还得根据学案进行。教案、学案要按一体化要求做出具体安排,要将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统一安排,把理论讲解和技能训练统一安排,把老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统一安排,把教学过程和自主学习统一安排。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一体化教学
1.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支持帮助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变成实际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伸,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教师的角色由主要演员向策划者、帮助者和支持者转变,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来达到的。
2.课题教学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如果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往往效果不佳,原因是学生对菜单中各种命令的功能既需要理解又需要消化。为此,应制作教学练习盘,将Windows、Word、Excel等各个模块中常用的操作编排了一批课题,并配上相应的环境及素材,当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操作演示后,学生即可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模块化系列教学,学生感到易学易懂,并能当场练习当场掌握,将一些原本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学生较难接受的理论与操作技能从“耳提面命”、“按图索骥”、逐渐变得“得心应手”、“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法,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课题之中,缺乏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零散的,因此,在一个模块(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
3.因材施教法
由于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计算机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要介绍一些有较大难度的课题给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实践提高。而对那些“吃不了”的学生要因势利导、补课补差、及时巩固。
4.举一反三法
在学生已可以完成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对有些操作题的做法有多种,老师应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来完成。此举的目的不仅在于熟悉各种菜单与快捷方式的灵活操作,也是强化技能训练的需要。
5.互帮互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既得“鱼”又会“渔”,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六、组建一体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推进一体化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因素。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由于我校在计算机教学中没有配备实验员,所以计算机的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都是由教师一人承担的,这就要求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上机辅导,既要掌握软件知识,还要掌握硬件知识,即能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又能对硬件进行维修,是教师和师傅一体化的要求,即“双师型”教师。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注意计算机教室、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学案、及教法、师资等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才能组织好一体化教学。在以上环节中,一体化师资建设是关键,一体化教室与教学设施是基础,编写一体化教学计划、教材、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等是保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求,我院不仅在计算机教学中,而且其他专业课教学中都会逐步实现一体化教学,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篇:一致性思考 一体化设计
在本刊今年第3期的《问诊新课堂》专栏,我们讨论了“基于标准的教学”的三个特征,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内容选择适于教学目标、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以下我们结合徐智慧老师的课堂叙事,具体解析“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策略。
与以教科书为逻辑起点的传统教学不同,“基于标准的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逻辑起点的。而在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中,又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基点,综合考虑课标、课本、学情、考情等四个要素。有一次,我和实验学校的老师讨论这一问题时,一位老师灵机一动,将这四个要素合并为“两课两情”――既好说又好记,真是一个高明的概括!
不过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心里可能会犯嘀咕:我写教案本来就够辛苦了,你现在来个“两课两情”――“一手托四家”,搞得也太复杂了吧?古语有云:“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一旦你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复杂的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
怎么样?现在您有决心一试身手了吧?如果能得到您肯定的回答,我将十二分地高兴,并愿意提供三种目标确定的方法:解剖术、铺路术和焊接术。
解剖术多用于课程标准的分解,它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寻找并标记关键词。课程标准一般包括三项内容:(1)学生应知什么,即学科的概念或内容;(2)学生能做什么,即技能;(3)具体的语境,即教师所使用的材料。概念或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以名词和名词短语呈现的,技能则是以动词呈现的。因此,课标分解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这些关键的动词和名词。为了更清楚地区分这些名词和动词,我们可以在关键名词下面画线,把关键动词加黑。以徐老师课堂叙事中涉及的数学课标条目为例,我们可以标记如下:
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在标出关键的名词和动词之后,就可以分别扩展或剖析这些词语了。还以徐老师课堂叙事中涉及的课标条目为例,其中名词的意义已经非常清晰,因此不需要再分解;而“探索”和“理解”这两个动词的意思则较为抽象,需要分解成一些可观察、可测量的动作。此时,您既可以依据个人的经验去剖析,也可以借用目标分类学研究的已有成果。比如,《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就将人的认知过程分为6类19种,其中将“理解”分解成了“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等七种典型行为。徐智慧老师将“理解”分为“说出”“解释”“判断”,显然是受了这一成果的启发。而徐老师能将“探索”分解成“作图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则源于其个人经验和专业判断,可以看出他一个善于思考和创造的老师。
第三步,组合关键词并选择合适的目标。如果课程标准的某一条目只需要一个关键词,情况就比较简单;如果同时分解了几个关键词,就会排列组合出很多条教学目标来。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这么多的目标不可能同时完成。此时,教师就需要运用铺路术和焊接术这两个“筛子”,对这些目标做一番分拣。
铺路术其实就是学情分析的技术。我之所以给它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课程”一词的拉丁文原意就是“跑道”,意思是说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铺设的道路上奔跑。而教师作为一个“铺路者”,在铺设问题之前就必须知道:学生可能在哪里迷路、需要在哪里打盹儿、需要在哪里搀扶等。只有摸清了这些情况,教师才可能有的放矢,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紧要处扶学生一把。
了解学情的方法很多,如作业分析法、观察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特级教师赵谦翔就发明了“一言心得法”。他每隔一两周就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写几句话,从而掌握学情的变化。我在中学当校长时,有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在仔细观察了他的教学之后,我发现他的“秘诀”在于和学生聊天,平时和学生“泡”在一起,每次考试过后要找所有的学生面谈一遍。因为学情摸得透,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焊接术指的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要把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其原因有两个。
第一,与课程标准相比,考纲的要求往往更为具体,它使目标的确定变得更为容易。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的要求,但“思路”这个名词包括哪些内容,标准并没有具体的说明;而在《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手册(语文科)》中,则对文章的思路结构做了具体的要求: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插叙、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显然,后者对教学的指导性更强些。
第二,目前很多命题者对课程标准把握得并不准确,命题超标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得不在课标和考试之间做出平衡。我在实验学校指导时就经常有老师向我诉苦:“我想按课标教,可是上面不按课标考,我到底该听谁的呢?”此时,我只能无奈地告诉他:大规模考试和课标的一致性是一个暂时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问题。目前唯一的应对办法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加入考情的因素,找到考试要求与课标的差距,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的是要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就考虑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条绳子的话,目标和评价就是绳子的两端,我们只有先攥住它们,整个绳子才能绷成一条直线。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凸显。但形式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说是老师放手,实则学生放羊;说是重在参与,实则组织无序;说是“享受过程”,实则“劳而无功”。这就是美国的课程学者汤姆林森所一再批评的“模糊的设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一致性思考目标、教学、评价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将评价和教学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在这一方面,徐老师的课堂叙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例。他把三个主要的课堂活动全都设计成了评价活动,每个活动又由评价任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三个部分组成。这样一来,每个活动由谁来做、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因为明确了活动的方向、锁定了活动的主体、明晰了活动的标准、圈定了活动的边界,教学自然就变得紧凑而简约。
由此可见,在“基于标准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两个一”工程:一个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出发,思考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这个工程做好了,教学的思路就清楚了。另一个是从评价的设计入手,完成教学和评价的一体化。这个工程做好了,教学的内容就集约了。
第三篇:关于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关于电子技术基础及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电子专业技能训练》时出现的问题,提倡实行一体化教学:整合理论和实训课程,编制课题;统一教学目标;及时教学评价;成立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电子技术一体化;课题化;教学
电子技术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的提出,是基于现代工业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需要提出的,目的是想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是电类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普遍感到《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难学,听不懂,而《电子专业技能训练》实训内容枯燥,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础薄弱,尤其是对技校学生而言,初中基础差,数学和物理学的较薄弱,难以理解很多细节问题的推导,听不进去。
(2)《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性理论多,逻辑性强,内容抽象,本身难度较大。
(3)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只注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过多倚靠书本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奏效。
(4)《电子专业技能训练》基本上也是先理论,再实际操作,通过仪器观察,电路单一,没有趣味性,学生没有兴趣。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强电与弱电相互结合与渗透,社会对电类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方面的技能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在
很多技工学校已把电子实训作为电类专业主干实训模块之一,而我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电子实训课程的建设上还显得较为薄弱。
要较好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实行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我们在电工专业中开设了《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两门课程。从本学期开始,我们首先在此专业进行了《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和尝试。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一些看法。
一、分析教材,整合两门课程,编制教学课题
我们结合大纲和我校的实际,把《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大量删减了重复内容,使两者成为有机的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对两门课程进行了课题的统一,实现电子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无缝对接。在制定课题时,我们还注意把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让实验成果更加直观化,趣味化,能亮的亮起来,能闪的闪起来,能响的响起来。整合后电子课程共划分为八个课题,分别是:趣味电路;放大电路;低频功率放大器、集成趣味电路;晶闸管触发电路、直流电源、逻辑门电路、课程设计。
二、根据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所需,完善教学目标,实现两者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要完成一体化教学,首先相关的老师要进行深入的研讨,对每个课题的理论目标与技能目标进行有机的统一。做为教师要提出完成实
训课时学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这些要求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设置理论教学目标;并提出需要在实训中深化及验证的理论内容,教师据此进行完善技能目标。例如:在直流电源课题的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中,教师提出:学生应掌握
1、电路的工作原理:在电压正负半周时二极管工作情况、分析输出的波形以及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关系,2、掌握简单算:会根据实际电路要求选择二极管等元器件。在实训中应让学生
3、通过检测,验证输出波形以及输入与输出电压的数值关系。
4、通过设置故障进一步对原理进行分析理解。
三、根据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 以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为例做个对比:平常我们上课的流程为:
理论授课为2课时,主要理论内容:
1、课程导入:回顾单相半波整流的特点,提出电路缺陷,引出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2、主要内容:1)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图及组成,2)工作原理分析:①在正负半周二极管的工作情况;②电路输出的波形。3)简单计算:①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②整流二极管上的电流和最大反向电压。③例题:关于二极管的选择计算。
实训授课为4课时,主要实训内容:
1、下达课题,2、根据课题要求选择元器件、并作以检测,3、分割原理图、绘制草图
4、元件、电路安装,5、通电试验,检测线路,6、检测输入、输出电压,验证二者关系。
7、检测输出波形,8、设置故障,检测输出波形、电压,根据原理分析原因。
9、书写实验报告。
(二)整合后合并为6课时,上课流程为:
1、教师宣布本节课要完成的课题,把桥式整流电路主要知识点给大家讲解一下,接下来由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2、情景模拟:模拟某客户需定做直流电源,把要求的规格等报出来,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融入了情感熏陶。
3、每组学生分工画原理图,查阅资料,并展示每组的设计思路,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4、学生制作电路,相互检查,制作完后,清理现场,在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准备,这样即模拟了工厂实际现场环境,学生体现了6s管理,5、教师在进一步检查电路板,然后通电,接入不同的负载,学生观察现象,例如把灯泡接入整流前后的电路观察,再把灯泡和电感串联接入电路再进行观察,就会看到亮度不同,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点燃求知欲。就会积极使用仪器仪表,完成本电路的检测
6、检测输入、输出电压,验证二者关系,检测输出波形,设置故障,检测输出波形、电压,根据原理分析原因。书写实验报告。
7、学生分组再进行本课题的发言,教师进行回顾,引起课堂的进一步共鸣。
8、学生讨论填写工作页,圆满完成本课题的教学任务。
四、及时总结,完成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教学目标的统一,课堂教学的组织,以上述课题为例,我们
认为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训以下几个方面较好的结合:
1、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与工作实际的结合
2、理论计算元器件参数与实际选择的结合
3、原理图与实际电路多样的结合
4、原理分析的输出波形与实测波形对比的结合
5、输入与输出电压的关系验证的结合
6、故障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结论的结合
五、成立兴趣小组,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限的实训课程仅能够为学生掌握电子技能打下一个基础,对于那些学有余力,兴趣高的学生,只靠课堂上的训练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为此,我们准备成立电子制作兴趣小组。结合教学大纲、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我们初步设定了调光台灯、叮咚音响电子门铃、音频放大器、烟雾报警器、收音机等电路的制作。例如我在讲逻辑门电路课题时,通过逻辑电路的学习,让学生制做一个叮咚音响电子门铃,从电路的设计,焊接、调试等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最后调试成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使他们理解了逻辑门电路的工作原理,而且成功地制造出了一个电子产品,让他们十分有成就感,兴趣就会培养出来。
以上是我和几位教师在电工专业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思考,力图将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进行有机的统一,实现一体化教学。由于是初步尝试肯定会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可行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最终共同搞好《电子技术基础》《电子专业技能
训练》课的教学工作。
关于电子技术基础及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王 学 7
军
第四篇:计算机教学设计
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用途及优缺点。(2)、了解三种图形在Excel中的创建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的把一张表格所要的数据转换到一张图上(三种图表)。
(2)、了解如何修改图表。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的思想,利他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自学)及其动手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如何正确创建所需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
(二)、如何修改创建好的柱形图。
三、学生分析
(一)、学生具有爱动手,调皮、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对特殊事感兴趣的年龄特征。应该制定以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让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控制。
(二)、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多面对基础比较低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及复习教学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用到的调查表,图片、ppt等资料。
(一)、导入新课:出示水缺乏的图片,然后列出全国各省缺水的现状图表,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让学生培养节约用水及不污染水的习惯和防治水污染的思想)
(二)、①、出示表格“全国各省缺水统计表”和与之对应的柱形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据,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进行归纳:“采用图表表示数据,可以让表格数据更形象,更直观。”
②、对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比和练习(柱形图、折线图用于完成量。饼图用于百分比的比例。)
(三)在图表中演示如何把表格转换为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1、如何转换为柱形图:
(1)单击“插入”→“图表”,弹出图表对话框,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与合适的“子图表类型”(每一种子图表类型单击以后就会出现该种子图表名称)。(2)选定好后单击“下一步”操作按钮,进行“图表源数据”的设置。(解释系列产生在行或者列的含义(图表是用来分析数据的平面图,平面图由Y轴、X轴组成;数据由数据表的行标、列标、数值组成。产生行与列的区别在于比对的结果不同。产生行,是以行作为X轴形成图表,反之,是以列作为X轴形成图表。所形成的图表所显现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3)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图表选项”对
标题等这些标签进行填写。
(4)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图标位置的设置。
(5)单击完成按钮,制作好的表格就会出现在工作表中。2如何把表格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和饼图。
与1的方法一样学生自己在底下进行操作与练习。3如何重新编辑与修改图表。(1)图表的大小改变。(2)改变图表类型。
(3)数据系列的添加与删除(4)图表的移动与美化
4、学生自己根据演示内容进行自我练习。教师从旁协助,解决学生的问题。
5、发现学生问题并收集与整理,进行统一的讲解。
6、学生作业的提交及收集。
六、课堂小结
重新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
在Excel中制作一个“个人一周消费支出表”并把表格转化为饼图,柱形图,折线图三种表图。(提示支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支出,零食支出,学习用品的支出等。)希望同学们发挥想象,做好这次作业。
第五篇: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对Windows的概念、功能、特点和桌面有一个初步了解
重点:WinXP的桌面的操作 难点:WinXP的桌面的操作 教学过程
Windows中文版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多任务、多窗口的中文操作系统,它拥有强大的网络功能,可把桌面排版、图象处理、多媒体技术集为一体,成为一个集成化的操作系统,并且在系统中内置了许多相当有用的工具软件。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提问)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系统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硬件、软件资源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这里所谓的“资源”当然不是指自然资源,而是指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的各种能力。比如计算机运行程序的能力,存储能力,打印机的打印能力等,可以说计算机系统各种资源能够相互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都依赖于操作系统的统一控制,因此,一台电脑只有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进入最基本的工作状态。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来操纵计算机,可以省去很多具体细节,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环境。
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CPU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三、Winxp的特点
Winxp以其更直观的工作方式、更出色的系统性能、更快捷的运行速度,以及对硬件更好的支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它除了具有Windows95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全32位完整的操作系统、虚拟内存管理、即插即用、支持长文件名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更新的硬件及软件支持
2、更强的界面设置
3、更高的可靠性和管理性
4、Internet集成
四、Winxp的桌面操作(教师演示)从图中可以看出,Winxp桌面上放置了图标、“开始”按钮和任务栏。桌面占据了整个屏幕空间,它是使用者工作的地方,就象我们的写字台、办公桌。桌面上从上向下排列的图形就是图标,每个图标代表一个应用程序。由于放在桌面上的应用程序不需到处查找,直接双击就可运行,因此也称桌面上的图标为快捷方式或快捷图标。桌面的左小角有一个“开始”按钮,用来打开“开始”菜单,执行Winxp的各种命令,以及启动应用程序。桌面的最下面有个任务栏,任务栏上一般放有工具、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按钮,它主要用来切换应用程序。
1、鼠标的使用
向学生演示不同状态下鼠标的不同指针形状及含义。A、就绪状态
B、正在执行状态,需要用户等待 C、后台操作
D、移到窗口或图形边界时的状态,此时可以改变窗口或图形的大小 E、移动状态,此时可以可以拖动窗口或对话框 F、文字选择 G、链接选择
2鼠标操作方式及方法 A、左键单击 B、右键单击 C、双击 D、拖放
3、键盘的使用
Winxp下的键盘操作大多是通过复合键操作实现的。例如: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当前文件夹中的所有内容,可以用复合键Ctrl+A来完成。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先使用鼠标完成操作,待熟练后有些操作可以用键盘来完成。
4、桌面的布置
Winxp允许用户按照自己的习惯和使用风格来布置桌面。对于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将该应用程序设置为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这样当需要使用时,双击该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就可以了。为了使桌面整齐、干净、用户可以将没有用的快捷方式删除。还可以重新命名、重新排列等。A、创建快捷方式
创建快捷方式有许多,这里介绍最常用的2种。(1)使用快捷方式向导(2)使用拖放方法 B、移动快捷方式
如果希望将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的明显位置,只要将鼠标指针放到该快捷方式的图标上,然后按下左键并拖动图标到目的位置就可以了。C、重命名快捷方式 两种方法:
(1)选中图标,再用鼠标单击图标名,然后在编辑框中输入新的名称,输好后按确认键。
(2)将鼠标指向该快捷方式的图标,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在快捷菜单中选择“重命名”命令,输入新名称,然后按确认键。D、删除快捷方式(教师演示)
(1)选中图标,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命令,在出现“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单击“是”按钮。(2)将鼠标指向要删除的快捷方式,然后按下左键将其拖到“回收站”图标上,松开左键,在出现“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单击“是”按钮。E、排列快捷方式 将鼠标指针移到桌面上的空白位置,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从快捷菜单中选择排列图标的方式,如可选择“按大小”“按日期”等。
5、“开始”菜单的使用 A、“开始”菜单的内容(1)程序:主要用来启动程序
(2)收藏夹:是Winxp新增加的选项。该选项用来收藏从网上下载的文件、频道信息、软件更新信息等。
(3)文档:此选项包含了用户最近处理过的文档。
(4)设置:包含“控制面版”“打印机”“任务栏”“开始”“文件夹”“活动桌面”等,通过它可以使用户改变Winxp的设置。
(5)查找:可以让用户查找文件、文件夹和计算机,也可以查找网上的资源和用户。
(6)帮助: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帮助信息。
(7)运行:可以运行在“开始”菜单中没有列出的程序。(8)注销:用来注销某一用户在系统中的登记,取消该用户。(9)关闭系统;可以关闭Winxp系统。B、“开始”菜单的指定(1)向“开始”菜单中添加程序(2)从“开始”菜单中删除程序
6、任务栏的使用 A、任务栏的组成
一般情况下任务栏的左边有个“快速启动”工具栏,它可以让用户迅速打开Internet Express等主要应用程序。任务栏的右侧放置了一些图标,用来修改系统中常用的设置,如计划任务程序、输入法、音量等。B、利用任务栏切换应用程序和窗口
Winxp系统有多任务处理功能,可以同时启动多个应用程序,每个启动的应用程序在任务栏上都有个相应的按钮,单击这些按钮,就可以在多个应用程序或窗口中切换。C、改变任务栏的大小 D、调整任务栏的位置 E、自动隐藏任务栏
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单击其中的“设置”菜单项,并从其级联菜单中选择“任务栏和开始菜单”选项,这时回出现“任务栏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的“任务栏选项”中选择“自动隐藏”,再单击确定。学生练习
1、什么是操作系统?
2、Winxp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操作题)
3、熟悉Winxp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5、将“画图”程序添加到“开始”菜单下
6、将任务栏隐藏
7、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创建“WORD”的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