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4、《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更浩瀚的海洋》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这是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这以前已经多次接触了写景散文,对于散文的阅读方法都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对散文中的“形”与“神”都有了一定的把握。通过学习,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而本课的学习,则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形象的描绘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从而掌握议论性散文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寓言式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同样是一生的时间,有的人就可以干出让人骄傲的成就,活得很精彩;而有的人却只能是碌碌无为,平凡又平凡地度过一生。因此,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同样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亮点。所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一种科学、乐观、豁达、不畏艰险、不断进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也就是说,应当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不懈地为美好的人生努力,并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精彩的痕迹。
二、走近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1883年1月6日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4月10 日卒于美国纽约。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
他的散文、散文诗等用双语写作。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
三、整体感悟
1、题目解说:“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2、字词积累
浩瀚(hàn)污垢(gòu)赤裸裸(luǒ)躯体(qū)镶满(xiāng)怜悯(mǐn)安谧(mì)庸人(yōng)虔诚(qián)芳草萋萋(qī)糟糕(zāo)心扉(fēi)隐蔽(bì)胸脯(pú)袒露(tǎn)
3、理清条理: 本文共有22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营造一种诗的意境。第二部分(2-19):作者用寓言式的手法否定了七种人生态度。第三部分(20-22):卒章显志(篇末点明中心),体现了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界的精神品格。
四、教师小结:
本课是一篇寓言式散文。作者以他那惯有的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循着作者的视线,倾听作者的心声,看到了七种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表现及他们所代表的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用“我”的一次次离去,说明“我”与那种种人生态度的格格不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二、语言特色:
1、我的心对我说?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谁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一直的追求,他追求的是生活之美、精神之美。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
4、于是我们离开了这地方,继续前行。
明确:本句用在第一个和第二个场面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面几个场面之间也有类似“我们又往前走”的句子勾连。这样使文章显得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5、作者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绘各有特征的七种人不同的精神世界,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 明确:开篇,作者就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寓言的元素,“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要用海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接下来,作者用七个相同的行文思路,为读者描绘了七个场面和其中活动的七个人物。并通过对他们各自行动和道具的个性化、戏剧化的描绘,揭示了七种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大致概括如下:
(1)把盐撒向大海的悲观厌世者。道具是盐。盐的味道是又苦又咸的。
(2)手捧珠宝匣,往大海里扔糖的人。道具是糖。糖只有甜的味道。这是一个没有体会生活的全部味道的轻浮的乐天派。
(3)捡死鱼放回大海的虚伪的慈善家。道具是死鱼。行为是把死鱼放回海里。(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行为是在沙滩上勾画自己的想象。(5)追求虚无的空想家。道具是泡沫和一只玛瑙缸。
(6)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行为是背对大海,把一只贝壳的轻微声响当作是大海的声音。
(7)为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行为是把头埋在沙子里。
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之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们赤裸裸的躯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直到最后“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之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
三、合作探究:
1、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对哪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明确:作家用寓言式的手法,表达了对以下七种人生态度的否定:(1)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感受不到生活的丰富、美好的悲观者。(2)缺少对生活本质的认识,轻浮的乐天派。
(3)虚伪的慈善家。(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5)愚顽的空想家。(6)自以为是的庸人。(7)拒绝痛苦逃离生活的懦夫。
2、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3、阅读附文并和课文比较,看看它们在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明确:课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用对话的方式,通过描述“我”的一次次“离开”,表达了“我”对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附文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了两种人,表达了对追求光明、真理者不怕牺牲的赞扬与歌颂。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4、更浩瀚的海洋
撒盐→悲观者 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检死鱼→虚伪的慈善家 勾画者→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泡沫者→空想家 听贝壳者→庸人
头埋沙子者→懦夫(所见)→人生角色(否定)→(逃离)
否定七种人生态度:厌世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庸人、懦夫;
卒章显志:追求更理想的境界。
——不懈追求。【教学反思】
第二篇:《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
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他在逝世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三、题目解说:看一看
“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四、整体感知:读一读、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
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五、各抒己见:说一说
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我的心对我说……”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六、合作探究:想一想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版块,旨在通过探究性思考和对话让学生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
3、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七、深入思考:议一议
写作特点分析(本文具有寓言的特点,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1)象征手法和复沓写法的运用。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2)借鉴寓言的写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浅出。
本文通过“我一次次离开”,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主题。作者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样的简单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见大地阐发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远。
(3)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八、学以致用:写一写
“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如果找到了,是什么样的?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展开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给本文续一个结尾。
九、积累运用:抄一抄
谈谈在你们的记忆仓库中适合今天所学文的名人名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有一些人追求永恒的美,他们把无限放到他们的短暂的生命里。另外一些人胸无大志地活着。——罗曼罗兰
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用生动的名人名言再次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熏陶)
第三篇:《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诗人抒发的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4、体会课文诗化的语言、意象,尤其是全诗的境界。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对哪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撇泡沫
怜悯
萋萋
2、解释词语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撇:从液体表面轻轻地舀。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作者以他那惯有的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们随着作者的视线,倾听作者的心声看到了七种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表现及他们所代表的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用“我”的一次离去,说明“我”与那种种人生态度的格格不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散文诗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感情色彩,散发着醉人的艺术馨香,是东方现代文学的重要成果。
纪伯伦关于人类必须向前和向上发展的观点,明显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读到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兴奋不已。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他盛赞尼采“是一位巨人,名副其实的巨人”,称尼采“可能是近代最活跃、最具有自由精神的灵魂中的一个灵魂”,说“在今天被视为许多伟大的人物消逝之后,他的著作仍将长存”。“你愈读他(尼采),对他的爱就愈深”。不过,纪伯伦并不把尼采当成自己思想的教父,相反,他声称,是尼采提前支取了他的思想,摘去了他思想之树的果实,他的遗憾是出生得太晚了。纪伯伦具有艺术创造的热情,这热情来自一种神圣感。他在给著名的黎巴嫩作家雷哈尼的一封信中曾这样指出:“艺术是一位伟大的神祇,我们只有用经火的洗礼的手才能触摸到他的衣角,只有通过浸泡在泪水中的眼眸,才能一睹他的容颜。”
在纪伯伦心目中,创作决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场搏斗。这里有“从心里拔出的利箭”的痛苦,也有“火焰升腾”的欢乐。他认为所谓“创造的欢乐”,就是从周围的万物中解脱出来,照亮周围的事物。
他在文学创作上有一种特殊的“功利观”。他表示,艺术创造的目的首先是“心灵的欢悦”和“精神的获益”,如果在某种物质上的好处,他也愿意“成为最后一位——而不是第一位——获益者”。
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先知》《沙与沫》《先知园》,小说《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哪七种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
1、把盐撒向大海的悲观厌世者。道具是盐。盐的味道是又咸以苦的。
2、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的人。道具是糖。糖只有甜的味道。这是一个没有体会过生活 的全部味道的轻浮的乐天派。
3、捡死鱼放回大海的虚伪的慈善家。道具是死鱼。行为是把死鱼放回海里。
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行为是在沙滩上勾画自己的想像。
5、追求虚无的空想家。道具是泡沫和一只玛瑙缸。
6、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行为是背对大海,听一只贝壳的轻微声响当作是大海的声音。
7、为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行为是埋在沙子里。
三、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作者的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应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作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四、作家用寓言式的手法,表达了对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1、只看到生活阴暗,感受不到生命的丰富、美好的悲观者。
2、缺少对生活本质的认识,轻浮的乐天派。
3、虚伪的慈善家。
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5、愚顽的空想家。
6、自以为是的庸人。
7、拒绝痛苦,逃离生活的懦夫。
五、阅读课文P21附文并和诗文比较,看看它们在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在《诗人》中作者写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用以抒发自己的追求。《更浩瀚的海洋》一文的作者也是描写了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并以自己的毅然离去,表白自己的人生追求。诗和散文表现出相同的主题。从表现手法来看,尽管课文是散文形式,但是本篇课文具有很多诗的元素。例如,诗化的语言意象,尤其是全文所表现出的诗的境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诗的意境?
开篇,作者就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寓言的元素“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要作海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接下来,作者用七个相同的行文思想,为读者描绘了七个场面和在其中活动的七个人物。并通过对他们各自行动和道具的个性化,戏剧化的描绘,揭示了七种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之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我的身体为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直至最后“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第四篇:《更浩瀚的海洋》教案(定稿)
《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总体构思: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时计划:
⑴计划时数:
时
⑵计划进度:
二
周节
⑶授方式:
新授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⑵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
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⑴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寓言式的表现手法。
⑵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由前准备导入。
⑴配乐读文(配《南极物语》)
⑵解题:“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⑴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明确:“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⑵“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明确: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⑶“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明确:通过“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
⑷“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明确: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三)各抒己见,探究文。
⑴“我的心对我说……”这个句子的含义如何?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⑵“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⑶“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想一想。
⑴“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⑵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版块,旨在通过探究性思考和对话让学生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
(五)拓展延伸。
⑴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
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⑵写作特点分析(本文具有寓言的特点,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明确:
(1)象征手法和复沓写法的运用。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2)借鉴寓言的写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浅出。
本文通过“我一次次离开”,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主题。作者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样的简单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见大地阐发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远。
(3)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六)堂小结。纪伯伦: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七)布置作业:“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如果找到了,是什么样的?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展开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给本文续一个结尾。
第五篇:04《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4、更浩瀚的海洋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品味作品继承法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追求不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寓言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识记生字
瀚(hàn)裸(luǒ)镶(xiāng)悯(mǐn)谧(mì)撇(piē)萋(qī)袒(tǎn)虔(qián)
2、掌握词义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苦行僧: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安谧:安宁,安静。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心扉:人的内心。
二、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他在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三、题目解说
“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 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四、整体感知:再读一读
1、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点拨】“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点拨】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点拨】通过“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
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点拨】 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第二课时
一、各抒己见:说一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1、“我的心对我说„„”
【点拨】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点拨】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点拨】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
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版块,旨在通过探究性思考和对话让学生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
3、.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点拨】作家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三、深入思考:议一议
写作特点分析(本文具有寓言的特点,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1)丰富的想象。
本文通过对在海边所见的七种人的行为的描述,想象出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2)象征手法和复沓写法的运用。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文中的七种人在海边的表现,各象征了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这几种人面前,作者毅然离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
(3)借鉴寓言的写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浅出。
本文通过“我一次次离开”,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主题。作者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样的简单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见大地阐发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远。
(4)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鲜明点。
四、学以致用:写一写
“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如果找到了,是什么样的?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展开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给本文续一个结尾。
五、积累运用:抄一抄
谈谈在你们的记忆仓库中适合今天所学课文的名人名言。
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3、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4、有一些人追求永恒的美,他们把无限放到他们的短暂的生命里。另外一些人胸无大志地活
着。
——罗曼.罗兰
5、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用生动的名人名言再次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熏陶)
六、板书设计
更
撒盐→悲观者
浩 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翰 捡死鱼→虚伪的慈善家
的 勾画者→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海 撇泡沫者→空想家 洋 听贝壳者→庸人
头埋沙子者→懦夫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