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学 教案
学前教育学
教案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
2.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重点、难点)
3.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
4.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
5.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重点:
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
2、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
3、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
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
2、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一)中国
背景: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颜之推
1.家教著作《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2.家教思想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及早施教)
(2)要爱与教相结合(威严而有慈)
(3)重视环境的影响(风化陶染)
(4)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博习致用)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1.重视蒙养教育
2.要求慎择师友
3.强调学“眼前事”
4.提倡正面教育
(二)国外
1.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
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三)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
1.丰富性
2.实践性
3.零散性
二、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
夸美纽斯
1.学前教育著作
《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
2.学前教育思想
(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
卢梭《爱弥儿》
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
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
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
(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
(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期)
19世纪中叶,学前教育学开始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陈鹤琴: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创立活教育理论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五指教学法
五指教学法将课程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等五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主张“中国化”、“平民化”的学前教育
2.提出“生活教育论”
3.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二)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之父
主要贡献:
1.首创幼儿园;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
3.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著有《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年)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
4.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蒙台梭利
1.提出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2.总结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
3.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了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
4.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
(三)初创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
四、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之后)
(一)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特点:理论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节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学前教育现象
(二)学前教育规律
(三)学前教育理论
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有助于掌握具体的教育规律
(三)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
(四)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
(五)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三、学习学前教育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拓展和利用相关学科知识
学习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记学前教育功能与学前教育效益的概念
2.了解学前教育功能与学前教育效益的基本类型
3.分析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与效益(重点)
4.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难点)教学重点:
分析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与效益 教学难点:
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一、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教育的功能在学前阶段的应用,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还包括学前教育的衍生功能。
二、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1.领先性
2.广泛性
3.对象性
4.发展性
5.延后性
三、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一)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
(1)是由学前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2)保育具有的新内涵:大健康观
(3)保教结合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1)婴幼儿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新生儿已经有初步的感知觉、记忆,新生儿最早的记忆是妈妈抱着吃奶的姿势,出现心理现象的最早时间可以提前到孩子出世之时,甚至更早。表现为:
A、对光和声音刺激的感受性
B、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化的能力
C、强烈地渴求与成人的交往等
(2)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期
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从动物的心理研究中提出来的学前期是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如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3岁,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如果让儿童生活在外国,用不一年就能学会日常口语。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斜视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
(3)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
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期望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家庭功能。
四、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让每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幼儿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监管
学前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很强,涉及到的管理部门多、难度大的特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协调机构或机制。
(三)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
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其途径:
1.师范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加重见习与实习的比重等
2.教育机构:园本培训、专家引领、课题研究、交替上课、案例分析、质量监控等
3.教师本人:通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同伴互助等方式
(四)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国家财政应该有学前教育的单列经费。政府的出资主要应该办好两件事:
1、举办一定数量的幼儿园;
2、扶持城乡弱势家庭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政府出资办幼儿园,可以引导整个事业的健康发展,体现政府对社会事业的干预和补偿。
(五)多渠道办托幼机构
我国应该贯彻政府、集体、个人一起上,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办家庭托儿所,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六)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
(七)为学前教育立法
近十几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但相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全国性法律而言,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2、明确各因素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3、运用相关原理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重点:
明确各因素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相关原理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范、期望等传授给儿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溺爱、专制、民主和放任
(一)家庭教养方式:溺爱
子女表现的特点:比较不成熟、任性、责任感低、附和朋辈、欠缺领导能力
(二)家庭教养方式:专制
子女表现特点:依赖性强、自信心较低、社交技巧较差、好奇心不强
(三)家庭教养方式:民主
管教特点:
1、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
2、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
3、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
子女表现特点:
情绪稳定而乐观;,性格外向;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家庭教养方式:放任
管教特点:
1、不向儿童提什么要求,与儿童沟通不多
2、父母任孩子自由、不受约束地发展
子女表现特点:略
美国合格父母10条标准
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
2.不拿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
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
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
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
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
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
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
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模仿、认同以及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模仿学习的实验
班杜拉首先让儿童看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也学着成人榜样的动作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这说明,对模式的模仿或观察学习与道德行为的获得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1.模仿
榜样只有当它具备以下三种特征时,才能刺激儿童的模仿:
一是教师控制自己的需要、情感冲动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一种”威望”
二是教师真诚的关心、帮助、指导
三是类似性
2.认同
美国研究者认为,认同一般可以分成四种:模仿学习、禁令学习、认同强者、分享体验
3.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
启示: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时,孩子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主观认定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天生愚笨、后天偷懒、难以造就,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
(二)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
例如,脑重:出生330克,1岁 900克,3岁1000克,6岁开始接近成人脑重。以后发育速度减慢。
脑的发育需要刺激
如: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
罗森兹韦格等(Rosenzweig et al.):小鼠生存环境对大脑发育的比较研究。一组小鼠被饲养在丰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丰富的环境条件包括:大的笼子,有小梯、轮子、小箱、平台等”玩具”。另一组小鼠则置于单调的环境条件下,每天除了定时有食物供应外,没有丰富的环境刺激。
80天以后,对两组白鼠分别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是,成长于丰富环境的白鼠,大脑皮质更重,所含的蛋白质更多,大脑结构比成长于单调环境的白鼠要复杂得多,脑的化学物质也更为丰富。该研究充分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动物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动物实验证明,在脑发育的某段时间里,脑视觉区若要得到正常发育,必须积累丰富多样的视觉经验。如果让一只初生小猫呆在黑暗中3-4天,脑的该区域就会退化,如果呆在黑暗中2个月,损伤就是永久性的。严重的刺激剥夺还会影响到整个大脑。家养的宠物与隔离喂养的动物相比,宠物的脑更重,密度更大(Greenough & Black, 1992)。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
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2.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良好的幼儿园教育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强调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三、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特点。《纲要》要求:”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资料窗
美、日、英和澳大利亚等国社区学前教育都较发达。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
社区拥有无限的教育资源
1.自然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景光等,农村的庄稼、田园等
2.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社会各种设施资源、体育资源、旅游资源
3.人才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中的人、优秀的人才、各种职业的人才等
第四章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图片新闻:育人乎?造”神”乎?
“不到一岁开始学习大学生物学,两年后引入高等数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幼儿园的任务;
2.理解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概念、意义、任务和内容;
3.明确并运用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4.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解决学前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等。
教学重点:
1、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幼儿园的任务;
2、明确并运用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教学难点:
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解决学前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等。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教育总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教育总目标 普遍要求
2.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特殊要求
3.短期目标 阶段要求
4.活动目标 具体要求
二、幼儿园的任务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的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幼儿园工作规程》
即教育儿童、服务家长双重任务
资料窗:日本幼教
日本,除实行全日制和半日制保育以外,还发展临时保育事业,以方便家庭主妇出门临时购物,或为那些母亲突然生病以及有其它紧急情况的儿童提供服务;为未入园儿童及家长提供活动条件;为低龄学童提供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开展家长培训和利用假期为社区的各种活动提供服务等。
案例:对”服务家长”的批评与质疑
去年6-7月间,《新民晚报》组织了一次关于”如何开好家长会”的大讨论,其中一些家长发表了批判性挺强的文章。一篇题为《别让家长会走了味》,反映了一些学校把家长会开成暑期办班的”动员会”,”差生家长”的 “批判会”,购买校服、教辅材料的”订货会”。
为《家长会不能”歪了点子”》说了一些引起家长反感的家长会的三种情况:一把家长会开成了”大呼隆”会,没个主题,目的不明。二开成了”评功摆好会”,”广告宣传会”,大讲特讲学校的历史、成绩和远景规划。但家长最想了解的孩子的事,一句也没说。三开成了”资源开发会”和”赞助会”,要求家长 “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既为子女着想,又为学校做贡献”。
思考:
两篇文章集中反映的家校关系幼儿园也存在,原因在于:
(1)在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中,学校教育惯于居高临下,向家长发号施令,而忽视家长的权利与需求。
(2)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并没有让家长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甚至还传递了一些错误信息。
(3)缺少认真的准备。
总之,缺少教育的服务意识。
三、幼儿园工作的原则
(一)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内涵: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计划、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当以”完整儿童”的培养为指导思想,不能片面追求学前儿童的特长和技能。
目前培养”完整儿童”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完整儿童”是指一个和谐平衡全面发展的儿童,是指其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体性发展。
案例: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
魏永康
2岁识1千多汉字→4岁初中→ 8岁县重点中学→13岁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03年肄业回家。
劝退的理由: 生活不能自理;缺乏交流;知识结构不合理
研究资料:
美国学者推孟曾对天才人物中的150名最成功者和150名最不成功者作了分析,发现两者的主要差别有四方面:
1.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
2.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
3.自信心和克服自卑感的能力
4.适当的适应能力和实现目标的内驱力。这四个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上。
(二)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其次,尊重每个儿童,不搞成见,不偏见。
第三,促进师幼之间的沟通。
案例一:
有位幼儿园教师带领一个班的小朋友去一个纪念场所参观,进大门之前,她让小朋友排成一列,并规定”后面一个人要看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脑勺”。结果,参观完后,有几个小朋友回到家里,当家长问他们参观看到些什么时,都回答说是”前面一个人的后脑勺”。
——那位教师的本意当然并非如此,她只是担心小朋友走失,便采取了这样一种简单的教育方法,而不去动脑筋费力气,让小朋友既参观好,又不会走失;当然更谈不上去鼓励小朋友们主动探索,大胆提问,积极思考。
案例二:
在美国教育中,教师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大量的鼓励,有的鼓励甚至别出心裁。
一位小学校长很有幽默感,她向孩子宣布,如果全校孩子们能按照她的要求,在一个学年内读够了25000本书,她就去吻一头猪。于是,全校孩子欣喜若狂,拼命地读,为的是看校长如何吻一头猪。
当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校长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在孩子们的”吻猪”的欢呼声中真的吻了一头猪。此事还上了当地媒介头条新闻。
有人问校长,猪也吻了,下个学年还能用什么方法鼓励孩子读书?她豪放地说,准备租一个热气球,将阅读分最高的孩子升到天上去。
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世界上没有别的职业比医生和教师更富有人道性了。师生关系不应是从属、服从、压制的关系,而应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爱默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三)保教结合的原则
内涵: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前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他们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具体要求: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四)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内涵: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基本要求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五)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
内涵:指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中。
基本要求:
1.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2.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指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寓教育于游戏中,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2.提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
案例
开学的第一天,一大群家长围在贴有班级一周教育活动安排表的幼儿园宣传廊边议论纷纷,园长仔细打听,原来是一些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安排很不满意。有的家长说:”一周就安排上这么几节课,这么多的时间用来游戏,难道我们花钱给孩子上幼儿园是让他到这儿来玩的?”
分析:
把儿童游戏与学习以及儿童的发展对立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到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七)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内涵:指充分利用来自各种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经验的学前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各类环境、各种力量的合力作用,将使教育更加开放,更经济,更生动活泼,更有意义。
基本要求
1.让学前儿童真正接触社会
2.让家庭、社区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行列
第二节 学前儿童智育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
1.发展智力的教育
2.初步知识和概念的教育
3.学前儿童求知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实施
(一)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途径
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前儿童自主活动。
(二)实施学前儿童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重视学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兴趣、求知欲、注意学前儿童知识的结构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德育
一、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品质构成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是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知是基础。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
他律性
儿童只是按成人提出的道德准则进行道德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自己对道德标准的理解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个阶段”服从”就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直观性
1.把行为的直观效果,即直接看见的效果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2.儿童还不能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道德判断
情绪性
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对自己有好处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情,即道德情感。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所有表示的喜、怒、哀、乐、爱、憎的情绪体验。它是伴随着思想品德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是转化为思想意志、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不稳定性:学前儿童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比较容易、简单
模仿性:往往模仿成人或其他孩子进行道德判断
外露性:学前儿童的喜怒哀乐经常容易表露于外
(三)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自觉性低、自制力弱、坚持性不强
(四)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规范,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是表现在:知行常常脱节;容易反复。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
1.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
3.学前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求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方法
1.说服
即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学前儿童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学前儿童分清是非,使学前儿童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方法。
使用说服法的注意事项
(1)说服要结合具体事例,防止抽象、枯燥的说教(针对性、艺术性)
(2)说服要伴随良好的气氛,防止简单、生硬的压服
2.范例
指对学前儿童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典型事例,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教育影响学前儿童的一种方法。
使用范例的方法进行教育时,应注意两点:
1.教师要为儿童选择和确立积极的范例
2.教师要以身作则
3.评价
指对学前儿童品德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是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它能起到控制学前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作用。
运用评价法应注意三点:
1.幼儿园应以表扬、奖励为主
2.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必须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3.运用评价法要适时适度
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2、领会幼儿园各种活动的组织要领;
3、能够组织各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4、明确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种类及其作用。教学重点:
1、领会幼儿园各种活动的组织要领
2、明确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种类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组织各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
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指在幼儿园全部教学活动中,必须向儿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启蒙教育,贯彻完成幼儿园德育的任务
贯彻思想性原则的要求
1.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
2.教师应结合知识的传授,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儿童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
贯彻科学性原则的要求
1.选择正确的符合儿童全面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
2.教师对知识的介绍、说明、讲解、分析、举例等必须准确无误,以有利于儿童形成科学的概念
3.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教学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利用儿童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吸引儿童注意力,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
主要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 模具直观 电化教育直观 语言直观 动作直观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使用需要注意: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
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以教学为主,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是目的(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导儿童积极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应注意:
1.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儿童注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2.组织安排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具体、生动、形象与兴致勃勃的活动之中
3.培养儿童初步的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五)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使各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起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贯彻趣味性原则的要求:
1.必须结合儿童特点进行,以活动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趣味性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积极性
2.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准备
1.学期计划
(1)学前儿童情况的简要分析,包括完成上学期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
(2)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求
(3)本学期各科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2.编写活动方案
(1)钻研教材,确定教学要求
(2)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具
(3)制订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内容: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开始部分,教师主要应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向儿童提出学习任务,使儿童知道学什么,应该怎样学。
基本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教师的任务是有步骤地组织儿童学习新教材或复习旧教材,完成教学任务。
结束部分应有活泼、愉快的气氛,教师要小结这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儿童的学习态度,提出新的要求,引起他们再学习的愿望。
(三)各年龄班学前儿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组织
1.小班
在儿童刚入园的两周内,教师可以把儿童分成小组进行教学活动,开始集体教学活动时,时间要短。教学时应尽量让儿童观察实物,多运用直观教具和游戏法。
2.中班
课堂教学活动的次数要适当增多,时间要适当延长,教师可适当运用语言进行讲解,要求他们认真听,并且学会复述。教师对儿童的作业应进行评价。
3.大班
课堂教学活动内容要丰富、充实,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要延长,逐渐接近于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教学方法上,要逐渐减少游戏的成分,增加运用语言讲解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脑力劳动的习惯和必要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四)课堂教学活动评定
1.课堂教学活动目的具体明确,教材内容深浅恰当
2.正确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教师与儿童双方积极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章 幼儿园环境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2、识记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心理环境、幼儿园物理环境等概念;
3、熟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
4、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的环境。教学重点:
熟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
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的环境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制约作用: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方式和发展方向
(二)启迪作用:引导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激励作用:强化学前儿童的积极态度
(四)调节作用:平衡学前儿童的情绪
二、幼儿园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环境包括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
广义的环境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前者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后者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类型
从环境的性质维度划分,幼儿园环境主要分为两大类: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一)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熟悉的环境、舒适的环境、富有新意的环境、贴近自然的环境、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我国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1)安全和健康
(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
(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与特点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
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特点:教育性、可控性、隐蔽性、复杂性。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树立科学的儿童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学前儿童有真挚的爱,与学前儿童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儿童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及标准。
(二)发展性原则
指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1.情感发展的需要包括:
(1)建立友谊的需要;(2)提供支持的需要;(3)给予理解的需要。
2.心理发展的需要:3-6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是:
(1)具体形象思维代替感知动作思维;(2)独立性倾向日益明显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强调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过程是学前儿童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具体要求:
1.避免教师中心主义
2.培养学前儿童的主体意识
(四)开放性原则
一是指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心态来设计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二是指设计幼儿园心理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环境系统。
三、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一)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理环境,要求:
首先应该符合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
其次在环境的布置上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
(二)创设幼儿园成人之间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园长应该了解教职工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知人善用;
其次园长应该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科学的奖惩及管理制度;
再次倡导在教职员工间建立文明的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三)建立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师幼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其次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四)建立学前儿童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1)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儿童,同时应采用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2)积极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尤其是集体游戏(3)教给学前儿童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知识和方法
第三节 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
主要指的是幼儿园为满足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为促进其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
以墙饰为例
指儿童在幼儿园内所能接触的所有墙体的环境创设
墙饰是幼儿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墙饰是幼儿园的脸谱
体现幼儿园教育理念
展示园所特色
儿童的“第三位教师”
墙饰创设的误区:;重美观精致轻实际功效;重教师布置、轻幼儿参与;长时间不更换。墙饰陈设指南:注重实效;注重生成;注重关联;注重参与。
第六章 幼儿园环境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2、识记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心理环境、幼儿园物理环境等概念;
3、熟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
4、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的环境。教学重点:
熟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
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的环境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制约作用: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方式和发展方向
(二)启迪作用:引导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激励作用:强化学前儿童的积极态度
(四)调节作用:平衡学前儿童的情绪
二、幼儿园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环境包括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
广义的环境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前者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后者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类型
从环境的性质维度划分,幼儿园环境主要分为两大类: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一)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熟悉的环境、舒适的环境、富有新意的环境、贴近自然的环境、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我国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1)安全和健康
(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
(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与特点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
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特点:教育性、可控性、隐蔽性、复杂性。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树立科学的儿童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学前儿童有真挚的爱,与学前儿童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儿童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及标准。
(二)发展性原则
指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1.情感发展的需要包括:
(1)建立友谊的需要;(2)提供支持的需要;(3)给予理解的需要。
2.心理发展的需要:3-6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是:
(1)具体形象思维代替感知动作思维;(2)独立性倾向日益明显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强调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过程是学前儿童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具体要求:
1.避免教师中心主义
2.培养学前儿童的主体意识
(四)开放性原则
一是指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心态来设计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二是指设计幼儿园心理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环境系统。
三、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一)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理环境,要求:
首先应该符合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
其次在环境的布置上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
(二)创设幼儿园成人之间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园长应该了解教职工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知人善用;
其次园长应该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科学的奖惩及管理制度;
再次倡导在教职员工间建立文明的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三)建立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师幼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其次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四)建立学前儿童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1)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儿童,同时应采用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2)积极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尤其是集体游戏(3)教给学前儿童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知识和方法
第三节 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
主要指的是幼儿园为满足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为促进其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
以墙饰为例
指儿童在幼儿园内所能接触的所有墙体的环境创设
墙饰是幼儿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墙饰是幼儿园的脸谱
体现幼儿园教育理念
展示园所特色
儿童的“第三位教师”
墙饰创设的误区:;重美观精致轻实际功效;重教师布置、轻幼儿参与;长时间不更换。墙饰陈设指南:注重实效;注重生成;注重关联;注重参与。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明确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重点)
3、根据相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明确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
2、根据相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相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指导者、心灵的工程师、养护者、沟通社会的中介者、教师是研究者。
从时代要求看
从教育对象看 从教育过程看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
一、观察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作用
1.促进有效教学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观察能力的特点
迅速而准确
细致而深入
全面而客观
(四)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
1.要有强烈的观察动机
2.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
3.要注意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
4.要深入关心学前儿童
二、沟通能力
(一)沟通能力的基本构成 1.目光沟通
2.动作沟通
3.语言沟通
4.面部表情沟通
(二)教师的沟通技巧
1.熟记儿童的名字
2.选用适当的语言
3.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
4.语调语速要适当
5.语气要和善
6.善于倾听
7.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
(三)培养沟通能力的方法
1.提高语言素养
2.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
3.多参加集体活动
三、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一)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内涵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
(二)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基本要素
1.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
2.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3.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三)培养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途径
1.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2.经常向教学行家学习3.从事教学研究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一、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
对话,协作,帮助
二、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一)反思日记的内涵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二)反思日记的类型
1.自传叙事
2.教学叙事
3.生活叙事
(三)反思日记表述方式
1.叙事为主,夹“叙”夹“议”
2.基于生活,超越生活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环节
第八章 幼儿园的家庭与社区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了解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意义;
4、运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运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的方法。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的家庭工作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案例: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捕、被判刑的。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的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
分析:
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柏拉图
“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马卡连柯
(三)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案例:书本是甜的
在犹太人的家里,小孩子稍稍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可见,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对学前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适宜的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案例:撒切尔夫人的成长历程
撒切尔夫人5岁时,她的父亲罗伯茨就教导女儿:凡事要有主见,用自己的大脑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撒切尔夫人早年生活清淡艰苦,家里没有洗澡间、自来热水和室内厕所,她没有值钱的东西,难得看一次电影或戏剧。这并不是罗伯茨没有钱,而是他执意为女儿创造一种节俭朴素、拼搏向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氛围。
正是罗伯茨对女儿独立人格、坚毅个性的培养,才使撒切尔夫人最终成为一位连任三届英国首相、执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与“撒切尔主义”的创始人。
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影响日积月累地作用于儿童身心,并引起他们的行为反应,塑造出各个儿童特有的个性特征。
二、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必要性
教育目的的计划性与随机性
教育对象的集体与个人
长幼关系的权威性与亲情化
三、幼儿园与家庭衔接中的问题
(一)家长方面
1.认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没有衔接的必要
2.认为教师是权威,自己无法参与
3.没有时间与教师沟通
(二)幼儿园方面
1.盲目迎合家长
2.利用家长
3.排斥家长
4.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
四、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
(二)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三)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
(四)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五)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案例:英国保育学校的家长参与活动
一幼儿母亲来到学校,组织一组幼儿开展食品制作活动---制作三明治。家长准备好面包、黄油、奶酪等,孩子们只要把材料放好就可以了。孩子们很有兴趣地做着,家长指导和讲解。最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把作品带回家,教做三明治的家长体会了老师的辛苦。
五、幼儿园与家庭衔接方法
(一)个别联系方式
个别谈话与家长咨询:家庭访问、书面联系
(二)集体联系方式
家长会
家长开放日
家长接待室或父母育儿橱窗
家长座谈会等
六、家园相互合作的原则
平等尊重
注重沟通艺术
一视同仁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儿园入小学---儿童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
西方国家几项大型的追踪研究,如“开端计划”和“高瞻学前教育方案(High/scopeproject)的研究也证明,学前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
“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引子:贝贝妈妈的困惑
贝贝刚满六岁,进入小学才几天。这天妈妈送她去上学,进教室后,贝贝一直紧张不安,坐在角落里,吸着手指头,老师认为贝贝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准备好上小学,她告诉贝贝妈妈,贝贝在同学面前很不自在,好像总是很不开心,很多时间不能专心听,遇到不会做的事就发急,或干脆放弃不做了!
而妈妈对女儿的表现很不解,她对班级老师说:“怎么回事呢?我不明白上学怎么就这么难!为了上小学,她在幼儿园学了很多东西呀,字母倒背如流,从1数到100,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会认很多字呢!怎么就没有作好入学准备了呢?”
思考:
1.聪聪入学时掌握的知识远远没有贝贝多,为什么老师说贝贝没有作好入学准备而聪聪已经准备好学习了呢?
2.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幼小衔接?
3.入学准备要做哪些工作?
聪聪也是六岁,与贝贝同班,他并不如贝贝学得多,只会从1数到20,26个字母还时有混淆。今天是他上学的第三天,他轻松愉快地与妈妈说再见后,就轻快地走向他的同学说:“你们在玩什么呢?我可以加入进来吗?”老师很快就发现他对学知识有强烈的渴望,总是积极地尝试新东西,做得不好也愿意试试,老师为这个孩子的自信感到欣慰,在心里感叹到:“嗯!这孩子已经准备好学习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2.明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3.掌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教学重点:
1、明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2、掌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教学难点:
掌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邻近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很多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很重视写字技能和计算技能的训练,总是让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习题,多写几个字,而不注意其他方面尤其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准备。科研证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表现出来的任务意识以及主动性和独立性,对他今后的语文和数学成绩的影响是突出、明显的。
衔接是儿童体、智、德、美等全面准备
一、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社会要求变化;生活制度变化;师生关系变化;生活环境变化;教育内容变化;教学方法变化。
以上六个方面适应不良现象,会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
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过渡期的存在 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儿童的长远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
指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
指幼小衔接工作应当从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
三、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原则
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提前让学前儿童学习小学的教材;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学前儿童
四、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原则
指幼儿园教育应和社区、家庭、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第三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容与途径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
1.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主动性
(2)培养独立性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3)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二、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途径
1.日常生活
2.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
3.其它各领域的教学活动
完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1教案2012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0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简单史。2.正确理解学前儿童观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
(二)学校教育的机构及形式:胎儿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托幼园所一体化、幼儿班、儿童福利院、SOS国际儿童村、家庭教育。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对象: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
1、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2、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如: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影响了整个欧洲及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 1.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
3.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4.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5.他指出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她指出,学前教育在确定自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之前,只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
2.她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陈鹤琴的思想:
1.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
3.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儿童成为“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4.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5.他提出要对幼儿加以指导。6.他提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紧密配合。
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一)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的界说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种类 1.儿童是“小大人”。2.儿童是“白板”。3.儿童是“有罪的”。4.儿童是“花草树木”。5.儿童是“私有财产”。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第二节 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
(一)儿童权利的国际认识
1.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重在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贩运童工迫使其卖淫等。2.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
3.1979年,联合国又发起了“国际儿童年”,继承并发展了联合国大会于1959年提出的儿童权利的基本思想。
4.1989年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正式生效。
(二)儿童权利的中国承诺
1.1991年国务院通过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2.1992年,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3.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1996年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
(三)儿童权利的保障与实施。1.儿童权利保障的绩效(1)儿童的生存权。(2)儿童的发展权。(3)儿童的教育权。2.儿童权利保障的困境(1)儿童的出生权。(2)儿童的生存权。(3)儿童的健康权。
第三节 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一)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
(二)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 1.生物因素是儿童成长的生理基础。2.社会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条件。3.儿童发展潜力要及时挖掘。
4.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5.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1)儿童的发展有性别差异。(2)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3)儿童的发展有文化差异。6.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7.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三、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复习整理今天的课堂内容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0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课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教育的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2.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理论、、方案、设计及评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价值 1.保证胎儿健康的出生。2.保证婴儿及时的成长。3.保证幼儿迅速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发展较快,但存在不少问题:(1)办园(班)条件简陋。(2)“小学化”现象严重。(3)“城市化”教育误导。
(4)幼儿园(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5)教师专业素质较差。(6)幼儿发展水平落后。
(三)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1.处于困难条件下的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护。
2.处于残疾状态下的学前儿童的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四)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社区学前教育与托儿所、幼儿园相比,是一种非正规化的学前教育,受到世界学前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
(五)网上学前教育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前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景象,有的国家已为学前教育机构设立了互联网,我国幼儿园电脑教育也开始发展起来。
(六)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1.托儿所的保教目标。2.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3.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托儿所更注重儿童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更注重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 1.美国学前教育的目标。2.法国学前教育的目标。3.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目标。4.日本学前教育的目标。
第四节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
(一)热爱儿童
1.要热爱每一个儿童,既不论其性别、年龄、相貌、发展水平如何,也不论其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怎样,均一视同仁。2.要关心儿童,爱护儿童。
3.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
(二)尊重儿童 1.要信任儿童。2.要尊重儿童的隐私。
3.要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4.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5.要杜绝体罚儿童。
(三)全面教育儿童
(四)寓教于活动之中
1.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2.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的机会。3.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的机会。4.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的机会。
5.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五)教育要儿童化 1.首先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2.还体现在方法的运用上。
(六)多种教育形式结合
(七)因儿童而施教
(八)争取家庭配合
1.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家长能正确地理解学前教育。2.教师要利用儿童入所入园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3.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家长能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4.教师还要帮助家长解决面临的杂症。
5.教师要组织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使家长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因材施教
(一)实现角色转换
(二)深入研究儿童 1.教师要亲密接触每个儿童。2.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儿童。3.教师要准确标签每个儿童。
(三)构建独特环境
1.营造尊重每个儿童的文化和语言的环境。2.创设发展每个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环境。3.构建促使每个儿童获得进步和成功的环境。
(四)开展小型活动 1.小班化教育。2.小组教育。3.个别教育。
(五)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
(六)利用儿童的强项 1.发现儿童的特色。2.鼓励儿童的强项。3.改善儿童的弱项。
(七)实行多元评价 1.多维度横向评价。2.多视角纵向评价。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课程
第一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界定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涵义
学前教育课程是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相互作用的结晶,它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儿童的学习活动。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 1.分开的学前教育课程。2.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3.两种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观点 1.成熟社会化的理论。2.教育训练的理论。3.认知展的理论。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柜架结构 1.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2.儿童的学习、发展与教学过程。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拟定 1.制定课程大纲。2.确立课程目标。3.编排课程的形式。
(四)学前教育课程观的测试 1.试题及内容。2.答案及评价。
第三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
(一)发展儿童认知的课程方案
(二)提高儿童能力的课程方案
(三)陶冶儿童情感的课程方案。
(四)训练儿童行为的课程方案。
(五)协调家园关系的课程方案。
第四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原则
1、承认儿童的权利。
2、反映民族特色。
3、面向世界。
4、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5、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二)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1、全面性。
2、启蒙性。
3、社会性。
4、发展性。
5、灵活性。
(三)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策略。
第五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儿童的发展
1、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儿童。
2、教师应对儿童多进行纵向评价。
3、教师应对儿童少进行横向评价。
(二)评价课程的所有环节
1、教师要评价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2、教师要评价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否考虑到儿童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3、教师要评价课程形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既有计划性、稳定性,又有偶发性、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1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理论和实践、设计原则。2.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设计实施、观察与评价主要知识点。3.理解掌握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种类、价值及准备。4.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观察、指导及评价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涵义: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5.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 1.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2)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3)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2.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1)广泛开展游戏活动。(2)充分发挥语言作用。3.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1)树立模仿范例。(2)重视情感感染。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小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2.中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3.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过程 1.创设隐蔽性环境。2.落实重复性任务。3.运用实践性方法。4.利用社会性资源。
第二节 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一)幼儿社会化的涵义
1.幼儿社会化的界定:主要是指幼儿的道德发展,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2.幼儿社会化的意义。
(二)幼儿社会化的理论 1.统一论。2.冲突论。3.互动论。4.主体论。
(三)幼儿社会化的成因。
1.教师及其教育行为:积极的社会强化、模仿和辨认、期望和要求、特性分类。2.同伴及其相互交往;朋友、互助、冲突、社会地位。
(四)幼儿社会化的内容 1.道德社会化。2.认知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5.职业社会化。
(五)幼儿社会化的特点 1.能动性。2.强制性。3.连续性。
(六)幼儿社会化的策略
1.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生活活动、交往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2.安排发挥家长的作用。3.注意挖掘社区潜力。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三)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
(四)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
(五)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相互统一的原则。
(六)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四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策略
(一)主题教育路径: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来对儿童进行社会领域的教育。
1.内容:儿童中心的主题、季节性的主题、节日性的主题、内容性的主题、全国性的主题、儿童喜欢的主题。
2.步骤:恰当地选择主题、编织全面的主题网络、适时地导入主题、不断地维护主题、发展性地评价主题。
(二)方案教育路径:是一个或更多的儿童主动参与,对社会领域教育中的某个小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对某个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也叫项目教育路径。
(三)区域教育路径:是教师以活动区的方式布置班级环境,寓社会领域的教育于活动和材料之中;儿童在活动区里自我导向、自由选择、自动探索、自主行动。
(四)旅行教育路径:是教师把儿童带出园外,让儿童直面现实生活,接触真实世界,了解 社会中的人、事、物,增强方向感、距离感和位置感,拓宽社会知识和感性经验。
第五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 1.主题教育。2.节日娱乐活动。3.参观游览活动。4.情景表演。5.实践活动。
(二)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 1.日常生活活动。2.各科教育活动。3.角色游戏活动。4.交往活动。5.随机教育。6.环境影响。
第六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 1.观察的意义。2.观察的内容与形式。3.观察记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第一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种类
(一)游戏的界定:游戏是儿童个体发起的活动,是令儿童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二)游戏的种类 1.从教育的作用上分: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2.从教师的指导上分:幼儿自发游戏、规则游戏。
3.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上分:非游戏行为、旁观游戏、独立游戏、平等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4.从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分:机能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
第二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六)发展幼儿的美感
第三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准备
(一)设定游戏时间
1.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2.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
3.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4.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
(二)布置游戏空间 1.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2.开辟各种游戏区域。3.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4.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三)提供游戏材料 1.广泛收集废旧物品。2.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3.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4.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四)丰富知识经验
1.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2.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3.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
(一)观察的价值: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水平和质量,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二)观察的策略
1.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2.要在幼儿彼此熟悉以后进行观察。3.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观察。4.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5.要对幼儿反复进行观察。
(三)观察的记录
1.教师可以以幼儿为主线,设计记录表,来加以记录。2.也可以以游戏区为线索,列好记录表,来进行记录。
3.有条件的幼儿园,还要充分利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来进行观察记录,保证记录的全面性、立体性、长久性和有效性。
第五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
(一)尊重幼儿的游戏 1.尊重幼儿游戏的倾向。2.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3.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创造。
(二)支持幼儿的游戏
1.教师要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使游戏能继续下去。2.教师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3.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4.要关心幼儿游戏的进程。
(三)参与幼儿的游戏 1.应邀参加幼儿的游戏。2.应主动地参加幼儿的游戏。3.教师对游戏的参与要适当。
(四)引导幼儿的游戏 1.要诱发幼儿的游戏。2.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3.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4.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5.可据游戏的情节,予以引导。
(五)干预幼儿的游戏
1.要注意矫正幼儿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渐渐科学化、合理化,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2.一些无益有害的自发游戏,教师及早进行干涉,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3.教师应对游戏的过程加以监督,以随时消灭隐患。
第六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
(一)幼儿游戏环境的评价:幼儿游戏环境是否具有安全性、刺激性、协调性和教育性,适合于幼儿的发展?是否能引发有益于幼儿成长的各种行为与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评价每一环节,评价组织形式,评价时间和材料等等。
(三)幼儿游戏水平的评价 1.教师评价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2.幼儿评价自己的游戏发展水平。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1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七章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八章 幼儿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园家庭教育的价值、内容、原则及指导要点。
2.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素养要求,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及聘任考核等内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七章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
(一)有利于贯彻幼教法规
(二)有利于与世界幼教接轨
(三)有利于发挥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五)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一)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目的:是为了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任务 1.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2.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3.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4.支持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5.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教育配合的意识。6.鼓励家长全方位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
(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1.宣讲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2.说明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3.讲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
4.讲授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增进健康、开发智力、培养品德、提高美感。
5.讲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热爱孩子的原则、要求孩子的原则、教育一致的原则、全面发展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6.阐明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家庭生活结构、家庭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
7.阐述家庭教育的若干方法:讲解说理法、榜样示范法、表扬奖励法、批评惩罚法、提醒暗示法、实践活动法、陶冶感染法。8.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概况。9.述评孩子的在园表现。
10.引导家长与幼儿教育保持一致。
第三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一)了解性原则:了解幼儿家长及家庭。
(二)方向性原则: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同国家的教育方针、幼儿教育法规的精神相一致。
(三)科学性原则 :要注意科学性,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又有通俗性,注重实效。
(四)尊重性原则: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各类家长,尤其是各方面发展暂落后的幼儿的家长,并引导家长在家庭里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五)协调性原则 :要经常和家长交流情况,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协调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六)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幼儿和家长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型和分层次的指导,注意灵活性。
(七)直观性原则:要采用一些直观教育、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讲解相结合,使家长通过观察和表象,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八)艺术性原则: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使家长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丰富教育孩子的知识,发展教育孩子的能力。
第四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一)家长委员会
(二)家长学校
(三)家长会议
(四)家长开放日
(五)家长园地
(六)家庭教育咨询
(七)接送时交流
(八)电话交谈
(九)家园联系册
(十)家庭访问
(十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十二)其他形式
第五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案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案是幼儿园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具体做法。它应反映指导活动的全过程。
(二)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的结构一般由下面几部分组成:指导活动的名称、指导活动的主持者、指导活动的对象、指导活动的时间与地点、指导活动的目标、指导活动的准备、指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指导活动的具体步骤与过程、指导活动的评价等。例: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指导方案。
第八章 幼儿教师
第一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幼稚性。2.全面性。3.时代性。4.复杂性。5.多样性。6.地方性。
(二)幼儿教师的权利和职责 1.幼儿教师的资格。2.幼儿教师的权利。3.幼儿教师的义务。
(三)幼儿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是维护幼儿身体健康的保健师。2.教师是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3.教师是塑造幼儿高尚品德的工程师。4.教师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美容师。
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1.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2.对待幼儿的道德。3.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4.对待自己的道德。
(二)幼儿教师的智能结构 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I”型知识结构。(2)“一”型知识结构。(3)“T”型知识结构。(4)“H”型知识结构。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能力(2)表达能力(3)组织能力(4)教育能力
(5)创造能力(6)设计能力(7)交往能力(8)评价能力。
第三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
(一)幼儿教师培训的意义。
(二)幼儿教师培训的机构。
(三)幼儿教师培训的课程
1、必修课
2、选修课
(四)幼儿教师的培训形式 1.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相结合。2.脱产进修和业余学习相结合。
3.广播电视教育、函授面授辅导和教师自学相结合。4.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观摩活动相结合。
(五)幼儿教师的培训实践
(六)幼儿教师的性别问题
(七)幼教师资队伍的发展现状。
三、教师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上课时间:2012年7月12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九章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及总复习【教学目标】
1.了解国外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2.帮助整理学习思路,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3.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学前儿童观,掌握一些简单的学前社会教育、游戏活动、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措施,使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学生的工作实践服务。【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九章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目标
(二)开放多样的学前教育途径 1.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2.五彩缤纷的区角活动。3.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4.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
(三)千姿百态的学前儿童教师
(四)责权并重的学前儿童家长 1.广泛的权利。2.重大的责任。
(五)启示及思考
1.加强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2.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3.开展活动区教育的研究。4.增加参观和施行的机会。5.给予家长相应的权利。第二节 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学前教育的机构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三)学胶教育的内容 1.2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内容。2.2岁以上儿童的教育内容。
(四)学前教育的途径 1.一日活动。2.区域活动。3.浏览活动。
(五)学前教育的师资 1.工作时间。2.证书类型。3.职业规范。4.在职培训。
(六)学前教育的管理 1.评估。2.收费。3.投诉。
(七)启示与思考 1.幼儿班级与编制。2.幼儿数学教育。
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4.幼儿教师学历。5.幼儿教育收费。
第三节 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特点及评析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领域
(四)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1.半日活动。2.教学活动。3.区角活动。4.游戏活动。5.主题活动。6.参观活动。
(五)学前教育课程的师资
第四节 埃及幼儿教师的特征及思考
(一)主要特征:极具爱心、极其虚心、极有童心、极为细心、非常有心、十分精心、确有诚心
(二)比较和思考 1.鼓励教师多通道观摩。2.培养教师的优秀品质。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复习:《学前教育学》的主要考核要点
1、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及创办时间。
2、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包括八个方面)
3、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求(五个方面)
4、幼儿社会教育的涵义。
5、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价值。
6、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四、请学生结合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分析所学的理论
1、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现状分析。
2、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分析。
3、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五、教师点评小结。
六、学生复习,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
七、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做好复习和整理,准备参加下午的考试。
第三篇:大专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3、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
4、对杜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家
1、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2、基本教育思想
3、教育方法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菲、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有: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5、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四)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成熟理论,或成熟势力说。
1、成熟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2、成熟主义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饿贡献。
(五)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基本理论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1、基本理论观点。
2、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七)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1、提出了入学年龄(从7岁提前到6岁)
2、托儿所与幼儿园合并统一管理。
3、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
4、明确规定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内容。
5、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比人们估计的要高,4岁起就可以学习一些初步的语言和数学知识。
(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1、学前教育向低龄延伸(含优生、胎教、婴幼儿教育)。
2、在保育和教育结合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3、注重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4、注重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成人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灵活运用。
5、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倡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及表现、创造。
6、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正规化的和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并举。
7、重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密切结合。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恩物 2.学前社会教育 3.学前教育年龄对象 二.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前教育主张有哪些? 三.简述蒙台梭利法包含的基本内容。
四.简述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哪些影响? 五.简述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六.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影响学前教育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化与学前教育、环境与学前教育 教学难点: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环境与学前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条件的综合。
(一)环境的分类
环境可分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所组成。
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信息。
(二)物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
2.学前儿童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 卫生 舒适 优美 丰富 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3.托儿所 幼儿园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作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有密切影响的精神环境一般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情调 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平与文明程度,托幼园所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2.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片面性,表面性和情绪性,极易接受精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二.经济与学前教育
(一)经济与教育
1.教育上所谈经济概念的涵义,“指物质生产方式运动。”
2.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3.生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作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二)经济与学前教育
1.生产力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2.生产关系与学前教育 3.生产方式与学前教育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体系由两部分构成: 1.理念,意识,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2.权利机构,包括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政治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1.政府权利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重视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条件。2.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程度不同。3.政治决定学前教育目标的确立。四.文化与学前教育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1.广义文化概念 2.狭义文化概念
(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反映一定政治经济的水平2.文化可以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
1.对教育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的影响 3.对个体发展方向的影响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水平对教育间接影响
2.文化水平对教育直接影响
(五)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
(六)文化选择与教育
1.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 2.按教育需求选择文化
(七)文化变迁与教育
(八)文化与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内容反映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2.根据区域环境与家庭文化水平状况设计,组织学前教育 3.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传播
4.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
5.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来适应文化变迁。
五.人口与学前教育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3.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现状 2.人口发展趋势
3.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三)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
1.我国人口多,增长快
2.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
3.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应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特点与形式。
六.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
(一)家庭与学前教育
1.家庭的演变 2.家庭结构的类型 3.家庭社会功能
4.家庭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二)邻里与学前教育
1.邻里的涵义 2.理想邻里的标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 2.广义文化 3.狭义文化 4.家庭教育 5.邻里
二.简述物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三.简述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四.简述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五.简述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六.简述人口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七.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幼儿园保教目标的涵义。
第三章 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理念;现代学前教育与传统学前教育的异同;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教学重点:现代教育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现代社会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整体化增强。
(二)社会的革命性,变动性加剧。
(三)走向现代化 二.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一)现代社会前的教育依附于宗教,政治。
(二)教育有等级地位转向社会发展的基本地位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一)传统教育
1.传统教育可继承的优秀部分 2.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二)现代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3.教育决策,教育规划和教育科研一体化。4.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5.现代教育走向开放化,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地位提升
(二)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
1.实施胎教
2.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 3.依据大脑功能的发展规律施教 4.坚持儿童发展的全面化和个性化 5.依据儿童发展特点,巧妙使用教育方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幼儿园生存与发展问题
1.市场经济发展呼唤优质的幼儿园教育 2.幼儿园要从依靠型管理转向经营型管理。3.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4.以城市和乡村社区为依托,走社区化的多种类,多形式并存的学前发展道路。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双轨化 2.儿童优先原则 二.简述现代社会特点
三.试分析传统教育的优秀部分及弊端。四.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有哪些? 五.试述如何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掌握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认识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关于影响儿童发展因素的争论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发展的全面观
2、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3、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一)天性——教养之争
1、天性难移
2、性相近,习相远
3、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
(二)诱导——促进之争
1、前苏联教育家的看法
2、学前教育职能的两种界说
三、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教育)促进胎儿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促进新生儿的发展
(三)环境和教育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
(四)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人的个体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3、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于儿童发展有哪些基本观点?
2、试述美国心理学家安娜斯塔西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的内容及其存在的不足。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三、概念:
1、最近发展区
2、人的个体社会化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观的变革过程。
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教学重点: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教学难点: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儿童观的变革
(一)古代的儿童观
1、以人为本位,儿童对成人具有依附关系,儿童没有作为人的权利
2、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兵源和劳动者,是家族香火的延续,是光宗耀祖的希望
3、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最初的认识,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能的,具有教育可塑性
4、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二)近代的儿童观
1、对儿童有了新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和权益
2、儿童具有天赋力量,具有可发展的潜能
(三)现代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儿童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一)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1、现代胎教的兴起
2、超前教育观念与超常儿童的培养
3、儿童发展本身开始作为教育的目标
4、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5、对学前教育过程的新认识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1、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多样化趋势
2、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
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现代的儿童观是什么?
2、现代学前教育有哪些新观念?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二、概念: 超前教育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教学目标: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掌握各年龄段儿童教育的要领
教学重点:三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四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五至六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教学难点:幼小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出世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二)出世至周岁儿童的教育
1、给儿童以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
3、提供适当的玩具
4、儿歌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动作发展
2、认知发展
3、社会性发展
4、总体心理特征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教育
1、在游戏中教和学
2、户外活动
3、亲子阅读
三、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
2、同伴关系的发展
3、总体心理特征
(二)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四、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二)4岁儿童心理的几个显著特征
1、活泼好动
2、具体形象思维
3、有意识行为开始发展
(三)4岁儿童的教育要点
1、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2、培养儿童的同情心
3、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五、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爱学、爱问
2、抽象思维发展
3、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
4、有意识的行为增多
5、个性初步形成
(二)5、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
1、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
2、利用生活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3、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4、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运动
5、做好幼小衔接
复习题:
简答题:
1、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2、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3、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第七章、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了解托儿所的物质环境。
掌握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和保教要领 掌握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掌握、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教学难点: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一)托儿所是为3岁前儿童设立的集体保教机构,负有教养3岁前小儿及为其父母亲参加工作提供方便的双重任务。为此,托儿所既具有社会福利性,又极有保育教育性。
(二)任务:保障小儿健康,培养小儿饮食、睡眠、活动、穿衣、盥洗及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二、托儿所的物质环境准备
(一)选址:
(二)总体平面设计:
(三)建筑物要求:
(四)用具与玩教具:
(五)环境布臵:
三、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一)必须从小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三)根据小而神经活动特点安排活动
(四)切忌拔苗助长
(五)尊重小儿个性
(六)爱护和尊重小儿
(七)重视小儿独立性的培养
(八)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九)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十)托儿所英语家庭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的参与配合。
四、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一)睡眠
(二)饮食
(三)卫生习惯
(四)大小便习惯
(五)语言发展
(六)动作发展
(七)认识能力发展
(八)与成人、小朋友关系的发展
五、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介绍
(一)如何稳定新入所小儿情绪
(二)如何进行小儿生活常规培养
(三)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四)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干预措施
(五)小儿动作发展的做法
(六)如何让两岁小儿学会跳起来
(七)如何对0-2岁小儿进行口语训练
(八)小而开心、开口、开窍训练
(九)小儿游戏的指导
(十)玩插片游戏的指导
(十一)托儿所分组活动的组织
复习题:
一、论述题:
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二、简答题:
1、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2、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有哪些?
三、概念:
托儿所
第八章 幼儿园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理解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掌握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二、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三、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保教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幼儿园保教目标的特点
(三)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一)体、智、德、美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既重视幼儿年龄特点,又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三)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四)寓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中。
(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两害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六)以游戏危机嫩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2、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二、简答题:
1、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2、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三、概念:
幼儿园
第九章 幼儿园的活动
教学目标:了解关于活动的理论,掌握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教学重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角色游戏的指导、表演游戏 教学难点:历史文化学派的活动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一)活动的要素
(二)教育中的活动理论
二、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一)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
(二)在生活活动中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三)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
(四)保育和教育相配合
三、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一)教育活动内容的确定应以本版阶段性的保教目标既有而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
(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皱纹的环境资源组织教育活动,不因将幼儿关闭在活动室中,依靠书本的材料内容组织教育活动
(三)教育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官活动,使幼儿各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四)在教育活动中应灵活的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形式
(五)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六)注重活动过程,使幼儿充分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用脑、用手、用口、做活动
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一)游戏的特点及分类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三)幼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2、创设儿童游戏场低
3、配备游戏材料
(四)角色游戏的指导
(五)结构游戏
1、丰富并加深儿童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儿童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
3、帮助儿童掌握构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儿童有目的的、独立的进行构造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建造材料和建造成果
6、玩沙游戏的指导
7、玩雪游戏的指导
8、玩水游戏的指导
(六)表演游戏
1、选择适合儿童表演的作品
2、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3、使儿童自然生动的表演
4、在表演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七)智力游戏
1、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智力游戏
(八)体育游戏
(九)音乐游戏
五、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
(一)接待幼儿入园
1、接待幼儿
2、晨检
3、幼儿活动的指导
(二)早操
(三)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间隙活动
(五)游戏或自由活动
(六)盥洗
(七)进餐
(八)睡眠
(十)户外活动
(十一)劳动
(十二)散步
(十三)实验操作活动
(十四)离园
(十五)晚间活动
(十六)组织领导幼儿园一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把幼儿一日活动列入教育计划,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主动地发展。
2、要制定一日生活常规。
3、要把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和分散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4、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5、要面向全体幼儿。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怎样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
2、怎样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
3、怎样组织幼儿园
二、简答题:
简述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
三、概念:
1、角色游戏
2、结构游戏
3、表演游戏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十章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的重要意义。
掌握家庭教育的守则。
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教学重点: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教学难点: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亲子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基础。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家庭教育给予儿童的影响是更多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学习如何给学前儿童传授知识的技能,还要学会如何帮助家长教育好儿童,懂得家庭教育的运作规律 一.家庭育儿环境
环境:指儿童所接触的外在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总体
(一)和谐的生活气氛
1.家庭生活气氛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情绪和健康。2.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不断的巩固着家庭关系。3.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的形成。(1)各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敬爱。(2)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二)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臵
1.室内家具摆放安全、整洁。
2.保持室内整洁,美化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时有变化的环境可以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
(三)文化生活的渗透
1.文化生活的渗透,通过多种手段在家庭生活中传播文化。
2.提倡健康高尚的文化生活,父母应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环境,给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气氛。
(四)有属于儿童的天地
1.儿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有自己的特殊活动,应有自己的空间。2.父母应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和特点创设儿童的空间。3.儿童的天地的放臵要求:
(1)
放臵基本用具(2)
放臵儿童的玩具(3)
儿童天地有儿童管理
(4)
儿童的小天地中摆放的玩具和用品应有更换(5)
应允许儿童在家庭中到处活动
(五)危险事故的防范
1.电器设备的安臵
2.门窗关好,锁好的插销和锁,不许儿童开关 3.管好煤气、煤火,防漏气,烧烫儿童 4.桌上柜中尽量少放易砸散物品 5.管理好药品
6.家具的棱角和牢固稳定的程度也应加以改造和加固,以免碰伤。7.室内留有儿童活动的空间,尽量将家具放臵室内四周。
二.家庭育守则
(一)守则一:作好榜样
1.凡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 2.完美自我,道德高尚 3.自身缺点不宜回避
(二)守则二:恪守一致
1.父母要达到对儿童有一致的认识和评价,这是达到一致要求的基础。
2.父母要对学前儿童特点有一致的认识,从而取得儿童观的一致和教育态度的一致。
(三)守则三:提示在先
1.为了使儿童的活动顺利进行,并为防止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的现象出现,家长采用提示在先的办法。往往是奏效的。
2.提示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孩子易于发生的问题进行提示。
(四)守则四:尊重儿童
1.正确的尊重儿童就是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
2.尊重孩子,满足儿童的需要就是要充分地理解儿童的需要和提出恰当的要求。
(五)守则五:善用鼓励
1.鼓励的方式多样
2.鼓励场合因事而宜
3.精神鼓励为主,要少采用物质鼓励 4.因人因时,鼓励恰当
(六)守则六:适当回避
3.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向是儿童不宜参与的,不必知道的 4.要养成儿童自己活动的习惯
三.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
(一)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二)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四)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
(五)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四.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
(一)要从小重视品格的养成
(二)良好品行的养成
1.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2.培养儿童同情及助人行为 3.培养协商与合作意识
4.正确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1.执幼发脾气的矫正 2.过度侵犯行为的矫正 3.胆怯和孤独的改善
4.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问题 5.不良习惯的矫正
五.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一)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
(二)读给一岁以下婴儿听和看
(三)和一岁以上婴儿一起阅读
(四)善于利用图书中的画面内容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
(五)指导自己看书
(六)教育儿童自己管理图书
(七)阅读图书向儿童提供口语练习和认读文字的机会 六.生活中的教学教育
(一)养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初步兴趣
(二)在开心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学数学
(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渗透数学教育 七.如何看待儿童的绘画活动
(一)现并培养儿童画画的兴趣
(二)让儿童自己决定画什么
(三)使儿童画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画画的技能不断进步提高的根本方法是:一让儿童多看,二让儿童多练.(四)儿童画完以后,成人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应注意画画时的健康因素 八.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问题
(一)儿童看电视的积极效应
1.电视为庆儿童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天地 2.电视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健康活泼的电视节目可以调剂孩子的情绪
(二)收看电视的不良影响
1.电视正在毁坏儿童的健康
2.电视文化对幼儿认识活动也有消极的影响 3.电视文化中的某些节目对幼儿是极其有害的
(三)家庭正确引导儿童看电视的做法
1.选择与控制收看电视的内容 2.控制收看电视的时间 3.控制收视距离
4.看电视过程中家长儿童有谈话有交流,不要限制儿童的发问,鼓励儿童积极发表意见和解说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家庭
2、环境
3、自我中心化思维
二、简答
1、家庭教育自身的特点
2、创造家庭良好的育儿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早期阅读需要掌握哪些科学方法?
三、论述题
论述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利弊及家庭怎样正确引导?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我国农村学前教育 教学重点: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
1.起源: 1844年丹麦教育学家科维隆在乡村创建国民高等教育学校 2.发展:美国为适应各层次的人群提供适当的社区教育 3.社区教育的特点:(1)地域性(2)开放性(3)实用性(4)综合性(5)双向性(6)非正规性
(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1、美国的社区学前教育
2、澳大利亚的社区学前教育 二.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
(一)起步: 1.陶行知1927 年搞乡村教育实验 2.晏阳初 1926 年开展“平民教育”实验 3.梁溯溟 1928 年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
(二)发展: 1.广大社区为学前儿童的优生.优育.优教.创设环境
2.在不断发展与提高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的同时,发展非正规的多样化形成的社区学前的新摆式
三.我国城市在社区学前教育
(一)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1.父母需要上班、年幼的孩子无法照料 2.家长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儿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饿社区环境
(二)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1.城市社区人群居住集中,便于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 2.共同的生活意识为社区优先育人环境奠定了群众基础 3.城市社区资源丰厚,为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人力、物力保证
(三)城市社区学前教育概况
1.积极创设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教育机会 2.以“三优”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 3.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儿童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
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各种形式
1.幼儿园:接受3、4、5岁年龄儿童
2.学前班:接受入小学前一年的儿童,也可接收入小学前两年的儿童 3.幼儿班:接受3~6岁的儿童 4.草原流动幼儿园 5.巡回辅导班 6.游戏点 7.学前教育基础 8.儿童游戏场 9.家庭辅导 10.家长学校
(三)依靠农村社区发展学前教育 五.社区玩具图书馆的建设
(一)玩具图书馆在国外
1972 年正式成立全英玩具图书馆协会
(二)玩具图书馆在中国
(三)建设和发展我国社区玩具图书馆的意义
1.玩具图书馆是丰富儿童娱乐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
2.玩具图书馆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3.儿童玩具图书馆有利于培养儿童爱读书的好习惯 4.儿童玩具图书馆也是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的良好场所
(四)社区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形式
1.馆址的选择与设施的配备 2.玩具和图书种类的选择
(五)童玩具图书馆的活动形式
1.儿童在玩具图书馆进行活动
2.儿童把玩具和图书借回家里使用
(六)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管理
1.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 2.玩具图书馆的管理制度 3.玩具图书馆的经费来源
六.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
(一)学前教育的价值
1.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促进大脑发展。(2)有助于改善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对社会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接受教育(2)学前教育的投资可降低基础教育的成本,并提高其效率(3)学前教育的广泛实施,减少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4)学前教育的实施消除性别的不会,(5)学前教育有助于重要的社会道德 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保持和巩固(6)学前教育的实施,将社会的目光集中到儿童
(7)改善教育状况可使父母、家庭和整个社区都收益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社区教育
二、简答
1、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
2、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3、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式
三、论述题 学前社区教育的价值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 PPT
七、教学过程
★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人脑组织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哺乳动物。大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量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2岁半至3岁时脑重量发展到900克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75%。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合和神经纤维的伸长。(触觉)神经纤维髓鞘化渐渐完成,它能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生理的未完成:需要接受教育(狼孩)人脑的发展可能性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依靠出生后的文化和教育。一个孩子出生后先是一个生物,然后是自然后,最终将要成为社会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要完成社会化,这就需要教育。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黄皮书P15)
只有了解了儿童发展的特点,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指导。
1、顺序性(会坐、爬、直立、行走)
儿童动作发展的三个原则就是顺序性特点的表现:头尾原则、离心原则、大小原则
2、波动型连续性
顺序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特点可以用语言和动作发展的图表来讲解)在儿童一岁左右时,语言尚处在准备期,儿童尚不能表达,但这一时期,儿童动作发展迅速。在2-3岁时,儿童处在语言发生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积极主动地说话,能够掌握基本的口语。
3、阶段性
每一年龄段上的儿童都会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幼儿园中小中大班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就有很多的不同。在小班中,玩具的数量比较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有自己的玩具,幼儿之间的分享、同伴行为较少。而中班大班则不同。
4、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5、分化与统合
三、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
(一)成熟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皮亚杰
成熟优势发展观的理论认为,成熟时任何一种发展的前提;无视成熟的练习和训练是徒劳的,不能持续的。
代表人物:皮亚杰(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内容)皮亚杰认为认知学习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从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史儿童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的前提依赖于儿童内部已存在的成熟的图式。环境等外部影响是其次的。(游戏)它重视儿童的主动性、自发性。儿童的发展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出自儿童本省,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儿童。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的发学习机会外,还可以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第二种观点)
(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华生、维果茨基、布鲁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将重点放在个体内的成熟过程与结构变化上的,强调的是内因的主导作用,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则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外部条件,尤其重视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方面。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发展,脱离了周围的环境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儿童发展的本质。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个体的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成长不是靠内部条件制约的自发性完成的,而是靠个体外部的文化介入,强调教育在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语言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他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即儿童目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儿童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相应的要求儿童到达更高的发展水平。而这种水平的制定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好的教育,不是追随在发展滞后,而是在于超越发展过程,引导发展过程。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我们该持有怎样的观点)
(三)我们该持有的儿童发展观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闪光之处,但也各自存在不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外部影响
学习优势的发展观:重视成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容易发生“导演”的现象。
儿童的发展史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将两种观点相结合使用,不可偏废其一。
四、关键期
(一)关键期
“关键期”这个概念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它也被称为“敏感期”。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发现鸭鹅之类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时,让其接触其他种类的鸟类或会活动的东西,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而对自己同类母亲没有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像在凝固的蜡上课上标记一样,称之为“印刻”。同时劳伦兹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我们的人的一生有很多个关键期。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关键期就已经存在。例: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脆弱,胎儿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怀孕头三个月是关键期,这一时期处在细胞和组织分化前期,所有的细胞和组织都是按照严格的步骤和精确的规律进行繁殖、分化、迁移和消长,并有条不紊地形成各个器官的原基,对这一环节和步骤的干扰,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畸形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发生死胎和流产。)
当我们出生后一直到我们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学前期。这一个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刚才讲过,在这一阶段中大脑迅速发育,大脑的神经元会比成人产生更多的联结。我国的朱熹也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儿童的教化能够与心智发展相吻合,就会达到一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效果,这时养成的一切品质都会很稳固的。
我们在最开始所讲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是指的一个关键期的问题。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并进行分析、鉴定,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发展,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这就是通过后天培养、教育,发挥良好的个性特征,克服不良的个性倾向所取得的效果。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埃里克森也曾提出过,3-5岁是儿童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6岁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
我们刚才所讲的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同样在儿童发育的其他领域也存在关键期。书P48。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除了语言、视觉等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即使是过了关键时期,这些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仍然可以学习,但是发展水平不会很高。(例:自闭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关键期学习各种技能最容易熟练掌握,同时通过关键期的学习活动也能塑造大脑的结构。这是一个相互发展的过程。
带领学生阅读书P50材料(例:情绪控制)
(二)关键期的价值
1、儿童的教育要及早进行
胎教盛行。优秀人才成长经历: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2、注意发现并确定关键期的出现
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3、尊重孩子发展的主动性 家长和教师必须要确立的观念
4、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蒙氏教育:注重感官教育。给儿童提供参加各类游戏的机会。
例: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5、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五、学前教育的价值(根据上课时间而定是否详细讲)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1、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2、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1、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
2、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
让每一个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也能稳定社会的发展。不受学前教育或没有受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容易导致儿童学业失败,进而导致其成年期的贫穷。而且也会造成儿童认知、情感上的缺陷,从而引发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稳定。
★
第二节
学前教育目标
一、学前教育目标概述
我们在谈及教育目标时常会提到另一个词:教育目的。这两个词之间的含义是不同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意识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下为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统一指导思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1、指导性
2、确定幼儿园教学课程
①儿童中应当发展的行为种类——行为侧面 ②行为得以实现的学习领域——内容侧面
3、提供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标准
三、学前教育目标类型
(一)普遍性目标
总目标,适用于中个学前教育阶段。把一般学前教育宗旨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
特点: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将幼儿园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法上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儿童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是相对具体的、外显的,易于被观察发觉的。
行为目标的设计是有很强的具体性,可操作性,预设性。
例:今天课程要求,教会小朋友数数。外显的行为上的变化,一目了然,易于对学生、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价。
特点:简单明了、易于把握(相对于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
不足:
1、不适用于所有课程目标。认知不是完全外显的。比如道德评价。例:老师在与不在是否一样
2、过于强调行为目标,会成为强加于教学过程的枷锁,师生的主体性会泯灭。
3、缺乏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教学、学习划分为一小块一小块,没有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儿童的高级心理和素质分解开来培养容易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生成性目标
引入:由行为目标的不足引出生成性目标
针对“行为目标”的不足,有人提出“生成性目标“这个概念。我们刚才提到“行为目标”强调外在行为变化的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的变化,但有的学习结果很难行为化,它不能完全反映学习的本质特征。同时,在教学中的预设性很强,师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容易被淹没。而生成性目标不同,它否定这种预设性的目标对于实际过程和手段控制,对儿童和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主动性表现出应有的尊重。生成性目标的过程性决定了它不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和结果上,而是放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上。
生成性目标的基本宗旨是通过活动过程培养儿童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儿童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获得了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突发的问题,而问题的产生是有情境性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由外部事先予以明确规定。
例: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P128 自主性游戏
“生成性目标”对于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兴趣点、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2、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
特点: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
引入: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奠基阶段。终身学习强调的人要不断学习,学会学习。因而在学前阶段,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儿园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让儿童对学习感兴趣的过程。而我国学生比较缺乏这种学习能力。例:南方周末。我们的教育强调了记识。基本功扎实,但是学习和实际相脱节。中国的教育更喜欢使用行为目标,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化的培养。——引出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有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所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不是规定儿童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但它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遭遇中学到什么。简单来说,表现性目标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儿童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拓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表现性目标不同于行为目标,它没有标准答案,因而对儿童的评价也不同,它采用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儿童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鉴赏式的批评,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点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
例:语文雷人标准答案
特点:
1、反对把教学目标技术化的取向。
2、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课程的情境性。强调个人接受既有文化时个性化,强调个人对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3、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
在艾斯纳看来,这两种目标模式对课程来讲都是需要的,且也都存在于课程实践中,但他们需要不同的课程活动和评价过程。行为目标适合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概括人的较低层面的素质),从而使进一步的探索成为可能;表现性目标则适合于表述那些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并且,这类活动有时需要发明新的智力工具,从而导向创造性的活动,这使文化得以扩展和重新构建而保持勃勃生机。
4、允许差异的存在,评价上主张一种批评、鉴别式的评价方式。
(五)、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不是以儿童表现出某种变化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儿童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体验分为两种:
1、直接体验:游戏、活动。
2、间接体验:读书、试听。
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直接体验。幼儿感官丰富有利于其自身认知的发展,因而在幼儿园中,教师要让儿童多进行游戏活动,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社会生活。在体验中丰富感官认识,促进儿童身体、思维、自信心等能力的发展。
强调体验性学习。书P55
★
第三节
学前教育原则
原则是儿童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这些原则内化,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
一、儿童本位
平等看待每一位儿童
(一)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教育的阶级性 精英主义
大众主义: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①平等: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公平②高质量: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到达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学前教育 介绍美英等国学前教育的情况,反观中国的学前教育。
(此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我国学前教育还很薄弱,尚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园率仅50%且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困境主要表现在:
(1)入园难
(2)农村等贫穷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的落后、缺乏(3)学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对于儿童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亲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依恋)。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师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教师的言行观念会影响儿童(小朋友:我们不要和他玩,老师说他是个坏孩子;流动儿童;父母亲的职业)
2、扎实的专业知识、高素质——能够正确的教学: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幼儿园中感受到关怀,建立自信心,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正确地教育小朋友,帮助他全面发展。
3、杜绝体罚。(怎样看待体罚这个问题,怎样界定体罚,适当组织同学讨论)这一点适用于幼儿园。学前教育不仅幼儿园,同时也是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在家教中,也存在打骂孩子。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例:偷窃行为
百度百科: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成年人(如父母或教师)对小孩身体使用的惩罚,其严厉性从打手心到打屁股不等。
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段内容简略带过,学生可自己学习)
(一)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促进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四)促进儿童交流能力的发展
(五)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六)促进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 解析“个性”。
我们常说的“个性”常指特例独行。
心理学:个性主要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这主要指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标性。着主要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家孩子管、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系统、气质系统和能力系统。个性是在儿童2岁左右开始萌芽,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
个性发展:
1、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2、有独立性,独立的思维,不要永远人云亦云——会学习会思考的表现(招聘中,喜欢有思想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公司有活力。国家也同样)
3、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交融,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
4、个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发展个性、充实个性就需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独立的思想也是因为要多看多读多交流才能形成,要终身学习。——学期教育是基础。
在教育中,主张个性化教育,反对一刀切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调动儿童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保障每一个儿童以多样个性为出发点的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幼儿园的使命在于,培养每一个儿童成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构筑学习共同体。
四、重视游戏
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他们实践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儿童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需要,游戏时儿童的权利。
1999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1、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游戏时对幼儿园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3、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邱学青P125)
(一)游戏的特征(邱学青P12-13)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处于身体的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带给儿童快乐的享受。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儿童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处于自发、自愿的需要。游戏的目的存在在于主体的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儿童在游戏中将显示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儿童自己的世界,不受他人支配。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儿童玩医生病人游戏)
3、游戏时一种假装行为,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二)定义
游戏时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三)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详见:邱学青P24-44)
1、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1)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自我中心语言、交流沟通语言)(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自由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邱P32)
2、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2)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3)游戏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
(4)游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积极的情绪,帮助儿童宣泄消极的情绪(2)游戏可以丰富、深化、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4、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1)游戏是发展基本动作的重要途径(2)游戏促进儿童运动能力的提高(3)游戏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
(四)游戏的教育意义(留给学生自学)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哪一阶段?(C)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
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5.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D)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6.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D)
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7.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D)
A.社会性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生理需要 8.下列哪个不属于亲社会行为?(D)
A.谦让
B.帮助
C.合作
D.攻击性行为 9.婴儿最初的笑是(D)
A.出声的笑
B.有差别的笑
C.诱发性的笑
D.自发性的笑 10.在哪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B)
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11.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12.“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13.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A)
A.奖励和示范
B.批评
C.教育
D.表扬
14.(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依恋感 15.“视觉悬崖”试验说明了儿童已有了(A)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视觉定位
D.形状知觉 16.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
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
D.班杜拉 17.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幼儿对其知觉就(B)
A.越难
B.越容易
C.越容易消失
D.不容易判断
18.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19.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谁的思想?(A)
A.维果斯基
B.华生
C.班杜拉
D.托马斯
20.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B A.错误
B.正确
2.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A A.错误
B.正确
3.4-5岁儿童已经能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B A.错误
B.正确
4.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B A.错误
B.正确
5.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A A.错误
B.正确
6.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睬。A A.错误
B.正确
7.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B A.错误
B.正确
8.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B A.错误
B.正确
9.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为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A A.错误
B.正确
10.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A A.错误
B.正确
11.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B A.错误
B.正确
12.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A A.错误
B.正确
13.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B A.错误
B.正确
14.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B A.错误
B.正确
15.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准备是解释学习的关键。B A.错误
B.正确
16.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B A.错误 B.正确
17.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B A.错误
B.正确
18.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A A.错误
B.正确
19.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B A.错误
B.正确
20.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B A.错误
B.正确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是用于测查婴儿的(A)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大小知觉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B.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
C.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D.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 3.下面几种记忆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
A.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
B.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运动记忆
C.形象记忆、词语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词语记忆 4.婴儿最初的笑是(D)
A.出声的笑
B.有差别的笑
C.诱发性的笑
D.自发性的笑 5.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D)
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6.下列哪项不属于自我调控?(D)
A.自制
B.自立
C.自主
D.自信
7.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8.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9.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10.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C)
A.感觉的概括性
B.知觉的概括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记忆的概括性 11.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哪一阶段?(C)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B)
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1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14.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D)
A.社会性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生理需要 1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B)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16.(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依恋感 17.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D)
A.心理活动的速度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18.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A)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
20.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B)
A.挫折
B.榜样
C.惩罚
D.强化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办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A A.错误
B.正确 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B A.错误
B.正确
3.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B A.错误
B.正确
4.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B A.错误
B.正确
5.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B A.错误
B.正确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B A.错误
B.正确
7.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B A.错误
B.正确
8.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B A.错误
B.正确
9.六七岁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B A.错误
B.正确
10.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B A.错误
B.正确
11.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B A.错误
B.正确
12.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B A.错误
B.正确
13.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B A.错误
B.正确
14.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A A.错误
B.正确
15.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B A.错误
B.正确
16.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A A.错误
B.正确
17.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A A.错误
B.正确
18.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中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A A.错误
B.正确
19.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B A.错误
B.正确
20.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参与最高的一种游戏。A A.错误
B.正确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D)
A.0—1岁
B.1—3岁
C.3—6岁
D.0—6岁 3.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4.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想象”活动的是(A)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5.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
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
D.班杜拉
6.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哪个阶段?(D)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7.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是(B)
A.学习
B.游戏
C.劳动
D.手工
8.将“2705”记为“两栖动物”,可记得更牢,这说明(C)
A.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是相互独立的 B.机械记忆可渗透到意义记忆中
C.意义记忆可渗透到机械记忆中
D.机械记忆效果好于意义记忆的效果 9.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10.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11.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
A.观察学习
B.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12.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D)
A.心理活动的速度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13.导致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是(B)A.社会文化影响
B.移情
C.性别角色认知
D.同伴相互作用 14.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为(C)
A.1岁
B.2-3岁
C.4岁
D.7岁
15.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16.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17.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A)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认知能力
B.智力
C.成熟
D.教养
18.从学前儿童心理“量变”和“质变”的表现来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是(D)
A.有连续性,就不可能有阶段性
B.有阶段性就不可能有连续性 C.绝对对立的 D.辨证统一的 1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B.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
C.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D.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B A.错误
B.正确
2.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A A.错误
B.正确
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A A.错误
B.正确
4.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B A.错误
B.正确
5.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准备是解释学习的关键。B A.错误
B.正确
6.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B A.错误
B.正确
7.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B A.错误
B.正确
8.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B A.错误
B.正确
9.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A A.错误
B.正确
10.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A A.错误
B.正确
1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A A.错误
B.正确
12.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B A.错误
B.正确
13.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A A.错误
B.正确
14.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B A.错误
B.正确
15.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B A.错误
B.正确
16.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A A.错误
B.正确
17.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B A.错误
B.正确
18.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A A.错误
B.正确
19.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B A.错误
B.正确
20.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B A.错误
B.正确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四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B)
A.再认
B.再现
C.识记
D.保持 2.下列哪项不是自我体验?(D)
A.自尊
B.自信
C.内疚
D.自立 3.下面几种记忆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
A.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
B.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运动记忆
C.形象记忆、词语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词语记忆
4.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5.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C)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6.“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
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7.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B)
A.挫折
B.榜样
C.惩罚
D.强化
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A)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认知能力
B.智力
C.成熟
D.教养
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 10.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达尔文反射
B.莫罗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1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12.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
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
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 13.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D)
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1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
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
15.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B)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16.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想象”活动的是(A)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17.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
A.观察学习
B.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18.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19.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D)A.社会性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生理需要 20.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B)
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B A.错误
B.正确
2.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A A.错误
B.正确
3.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A A.错误
B.正确
4.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A A.错误
B.正确
5.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A A.错误
B.正确
6.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B A.错误
B.正确
7.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准备是解释学习的关键。B A.错误
B.正确
8.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中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A A.错误 B.正确
9.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A A.错误
B.正确
10.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A A.错误
B.正确
11.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B A.错误
B.正确
12.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A A.错误
B.正确
13.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B A.错误
B.正确
1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B A.错误
B.正确
15.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B A.错误
B.正确
16.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变化或直观的位置移动。A A.错误
B.正确
17.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B A.错误
B.正确
18.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B A.错误
B.正确
19.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A A.错误
B.正确
20.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B A.错误
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