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3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1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二第13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二第13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必修二第13课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共有三部分内容:

1、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的倡议下开放五个经济特区,其中要重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然后通后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2、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介绍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通过开放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特点,以及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介绍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力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教材“历史纵横”部分,指导学生归纳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有哪些;通过有关浦东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的资料,让学生感受浦东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探究,力求通过创设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去调动学生,突出自主性,合作性,培养学生能够联系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4、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5、了解对外开放伟大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运用观看视频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改革开放近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方法

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1、导入设计

以《春天的故事》音乐做背景,展示30年前和今天淮北的照片,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30年家乡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淮北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由此进入课题。

2、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主要探究三个问题:(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3)对外开放的成就

教学过程中才用倒叙的方法,由成就回顾历史。

【推进新课】

探究

一、对外开放的成就

探究学习设计:

1、这个问题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师不提供固定的答案,指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具体方法:前后位四人一小组讨论体现对外开放成就的新变化,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探究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探究形成的背景

(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2)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 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3)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出示邓小平文选,让学生得出结论:中国必须实行对开开放

2、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1)设立经济特区

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

提出问题: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学生回答)

用视频展示特区发展成就,思考经济特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让学生完成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

包括: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江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放;⑤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3)探究形成的特点

结合地图,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来,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探究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视频文件《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视频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分析后利用图片、文字资料,展示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伟大成就。如上海世博会;中国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

【延伸拓展】

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淮北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请你为淮北的对外开放进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样进行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

国际

背景 国内

经济特区 点 沿海

对 沿海开放城市 线 上 决定 外 过程 沿海开放区 海 目的 开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面 内地 浦 条件 放 沿边开放城镇 东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特点 全放位、多层次、宽领域

对外开放伟大成就

四、教学反思

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新旧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浦东开发前后的巨大差异对比等都有所不足。

第二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 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 ”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

第1节 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 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 化学键 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生:看书、讨论 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生3: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感觉是吧。

师:关于第3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 师[多媒体播放,11 na各数字的含义] 22.99 师: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 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生:它们之间有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生(讨论):

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生2: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生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师(微笑):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的含义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周期 三个短周期 四个长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ⅷ o族 [知识拓展] [多媒体播放: ⅷ族、零族介绍] [例题剖析] [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 b. 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 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教师精讲] 据题中所给信息,对周期表族序号重新排列,但内容不变,因此,要熟悉原周期表结构,在原表中分析各选项是否正确。

答案:d [例题剖析] a.hf b.h30 c.nah d.h202 [教师精讲] 本题属较简单的信息题,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求解;但是,有时对信息未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不妨试一试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可减化思考过程,提高正确率。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训练一题多解。

答案:c 师:在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na的性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客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客观性质的关系。[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师:请同学们看书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na、k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实验二:na、k与h2o反应]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同时演示k、na与水反应。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表

(一)na、k与o反应 +

(二)请同学们看书p6—p7。(多媒体展示:结论①②)

师:碱金属不仅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物理性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知识拓展] 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测题剖析] 【例题剖析】

【例3】 有某碱金属的单质和其氧化物的混合物1.98g,加入适量的水使成为氢氧化物后,得到氢氧化物为2.76g。求原来混合物中的碱金属的种类,和其单质、氧化物的质量各多少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开始,请同学熟记表的结构,通过na、k性质比较,初步理解原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形成利用实验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上网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门捷列夫原始周期表排列形式,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素性质递变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苯、溴水。[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表的结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二、三短周期表的示意图。[实物投影:2份同学的作业]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推进新课] 师:在主题1中我们已经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画出cl原子结构示意简图。并在周期表中找到

氯元素所在的位置,卤族元素包含哪几种元素?

生:看书。翻阅周期表。

师: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根据教材提

供的卤素的原子结构,请同学们推测氟、溴、碘的可能性质,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思考分析,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4.置换反应

师:请同学们看书p8,卤素单质与h2反应,总结出变化规律。师:请同学们完成下表[实物投影仪投出表格,内容先用纸盖上] 表

(一)卤素单质与h 反应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k、na的金属性较弱,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证明cl2、br2、i2 的非金属性强弱。

实验1-1:教师演示,请同学认真观察,完成下表: 表

(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同主族元素,从上→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

属性逐渐减弱。

第三篇:必修二教学反思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谢本兵(20130708)

回头反思这章的教学过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毕竟这章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及精力,也充分体验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总之,感悟多多,收获也不少。

刚开始对这一章的备课时,在充分阅读并领会了教学参考书之后,我对这章的教学充满了信心及热情。主要原因有:第一我有多年立体几何教学的经验,第二对于教材的处理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教学参考书有诸多一致的地方,第三,对学生及学情渐渐地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及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动手实验、直观感知、归纳猜想、操作确认”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不断经历“概念及定义的探索及发现过程”,强化生生、师生互动,等等。在这些措施的综合因素之下,有力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了“空间想像、逻辑思维”等能力,学会了“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等数学方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量不断增加,譬如概念、判定及性质定理等。由于刚学习,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进而出现了“学习负担明显加重,知识互相混淆,甚至张冠李戴”现象。越到后来,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严重,进而不少学生出现了消极情绪及负面心态。

另外,立体几何的一大难点就是“思维证明”,主要原因在于:①理性思维能力欠缺

②思维品质如严密性、敏捷性、灵活性、发散性等较差

③没有相关的解题经验,缺少可操作性的解题方法、策略及步骤等。④心理因素,不少同学患有“证明恐惧症”。

尽管新教材在这个方面作出了诸多尝试及努力,大大降低了证明的要求及难度,只须对性质定理及应用给予证明。可是,学习几何,不可能回避“证明”,何况证明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及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到平行及垂直性质定理及证明的过程中,从作业反馈及学生建议来看,诸多学生对于证明习题无法入手;有些学生明晰思路,可无法用书面语言加以描述;有些学生书面语言欠缺规范,解题思路混乱,等等,不一而足。数学知识具 有系统及连续性,作为教师应该在新授课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并有意识地复习前面的知识。譬如,在例题、习题的设置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题目,既照顾到旧知识,同时又为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打好良好的基础。

另外,如何突破“数学证明”的难关,目前我总结如下看法:

①重在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②教师应该做好格式的示范及榜样作用③引导学生归纳常见证明策略、方法、步骤等④遵循由易到难原则,设置系列证明习题,强化训练,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解题经验⑤当然,几何中的三种语言规范使用是一切几何学习的前提及保证。

最后,感觉内容太多,而课时偏少,很多内容无法展开,进而学生学到的多是表面知识,无法领会知识的核心及精华,在解题中不断遭遇挫折,在挫折中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及信心。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苯》教学设计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课时)苯

一、教材分析

苯的相关知识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中,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基础和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使学生初步认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相关性质。在必修二的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共价键的相关知识,以及在上一节和乙烯的学习中对组成有机物的基本结构骨架——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等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节所学的难点——苯的结构——的学习有所帮助。本节知识的作用在于对将来在选修五中学习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做好铺垫,以及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掌握自然科学方法论探索科学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画出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了解有机物的基本骨架是由碳碳单键、碳碳双键(重键)等组成,初步了解等效H原子的辨别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但对苯的结构不了解,在学习苯的结构时可能会产生疑惑和困扰,是本节课所重点突破的难点。

【学生“生活概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装饰涂料、消毒剂、染料等用品中了解到苯是一种有毒的有机物,在化工生产中也能知道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知道苯具有一般有机物的燃烧通性,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帮助。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学习,对有机物的结构认识较为浅显,但已具备基本的知识迁移对比能力,通过与烯烃的比较得出苯的有些化学性质,如氧化、取代、加成反应等但对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研究思想并不太了解,在学习苯的性质与烯烃有所不同时也会产生困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讲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理解苯环的结构特征。

2.掌握苯的典型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实验事实逐步推断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3.掌握总结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验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精神,养成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2.体会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分子结构以及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分子结构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探究法

六、学法指导

敢于假设、讨论探究、合作交流

七、教学准备

苯、Br2水、Br2的CCl4溶液、酸性KMnO4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的一种——乙烯,想必大家对其具有的碳碳双键所带来的较为活泼的性质很感兴趣吧。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认识另一种基本的化工原料——苯。

【展示图片】苯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墙面漆——不含苯、汞、铅

在服装、纤维、药物、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

【实验演示】前面所展示的图片都是苯经过化学加工后所得到的产品,下面我来近距离的观察苯的实际状态。请每个小组按如下进行试验:

1、先在试管中加入2ml苯,观察苯的颜色、状态,并闻味。

2、再加入5ml水,振荡,观察现象。

认真归纳苯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苯

一、苯的物理性质(ppt展示)

【过渡】如今我们能够很容易的从煤和石油中得到苯,可是200多年前的今天,人们发现苯、研究苯的过程是极不容易的。让我们来看看是如何发现苯的吧。

【资料】苯的发现史

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

在之后的研究中,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是为C6H6,是一种高度不饱和的烃。

【提问】在之前学习的乙烯也是一种不饱和的烃,其不饱和度为2。请同学们算一算,苯的不饱和度是多少,并联系前面所学的乙烯及不饱和烃,试着写写苯的结构简式。

【展示】科学家曾经预测的苯分子的结构及学生写出的结构。

【过渡】苯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19世纪科学家做了许多关于苯的性质实验,力图从性质出发推导出苯的结构。

【投影】实验事实

1.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6H6+3H2

C6H12

【提问】上述哪些结构不合理?

如果苯分子是环状的,又会有哪些结构?

为此,化学家们又做了以下实验进行推测。

【视频】科学家把苯和液溴在Fe做催化剂下发生反应。

原理:C6H6+Br2

C6H5Br+HBr

【投影】实验事实

2.苯易发生取代反应。

C6H5X只有一种结构。

【提问】上述哪些结构不合理?

如果苯分子的6个H原子是等效的,又会是什么结构?

接下来我想让同学们来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探究】分别向3支盛有苯的试管中加入Br2水、Br2的CCl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投影】实验事实

3.苯不能使Br2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难以发生加成和氧化反应。

科学家还进一步的进行了验证:

实验事实

4.C6H4X2的邻位卤代产物只有一种。

性质完全相同,是同种物质。

【科学史话】介绍凯库勒及发现苯环结构的过程。

【投影】(名言)

到达知识高峰的人,往往是以渴求知识为动力,用毕生精力进行探索的人,而不是那些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凯库勒

【展示】苯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板书】

二、苯的结构

分子式:C6H6

结构简式:

空间构型:平面正六边形

结论:苯环中碳碳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且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

【小结】

上述探究过程:

1.根据分子式推测可能的结构。

2.根据实验事实1、2否定部分结构。

3.根据事实3、4提出假设。

4.科学论证假设,从而上升为理论。

【练习】

1.苯的二溴代物有三种,则四溴代物有[

]种。

A.1

B.2

C.3

D.4

2.下列哪些能说明苯环不是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A.苯的一溴代物无同分异构体。

B.苯的邻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不能使Br2水或酸性KMnO4褪色。

D.苯环上的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

【讲授总结】

今天,同学们成功的用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揭开了苯分子结构的神秘面纱。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学习了不少有关苯的化学性质,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苯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三、苯的化学性质

(1)

取代反应

①溴代反应

②硝化反应

(2)

加成反应

(3)

氧化反应

2C6H6+15O2点燃燃

12CO2+6H2O

总结苯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1、难氧化(但可燃);

2.易取代,难加成。

【观察归纳】

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阅读史料】

【计算】

不饱和度为

【猜想书写】

苯的结构

CH≡C-CH2-CH2-C≡CH

CH3-C≡C-CH2-C≡CH

CH≡C-CH=CH-CH=CH

CH2=C=C=CH-CH

=CH2

CH2=C=CH-CH=C=CH2

【讨论】

加成后的产物依旧不饱和,产物应该是环状的,推测苯分子应该是环状的。

【讨论】

苯分子的6个H原子是等效的。

苯分子中各碳原子之间是以单双键交替形式存在。

【观察,总结】

1、加入溴水

上层变橙红色,萃取

2、加入溴的CCl4溶液

溶液均匀混合3、加入酸性KMnO4溶液

紫色不褪去

【质疑】

苯分子中不具有碳碳双键

认真体会和学习自然科学方法论探索科学问题的基本过程

体会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激趣,使矛盾心理处于急于探索求新的高潮状态。

通过化学史的教育,进行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检查对苯的结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的回顾并归纳总结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一、苯的物理性质

二、苯的结构

分子式:C6H6

结构简式:

空间构型:平面正六边形

结论:苯环中碳碳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且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

三、苯的化学性质

(1)

取代反应

①溴代反应

②硝化反应

(2)

加成反应

(3)

氧化反应

2C6H6+15O2点燃燃

12CO2+6H2O

第五篇:人教版必修二《采薇》教学设计

(这是《〈诗经〉两首》第二课时的教案,第一课时是《氓》,网上相关资源已经有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下载必修二第13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二第13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2.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高二物理必修二功率教学设计

    7.3《功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P=W/t,P=Fv的运用 ㈡过程与方法 1、P=W/t通常指平均功率,Δt→0为瞬时功率......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2.方法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 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荷......

    高一英语必修二 unit1 reading 教学设计

    Unit1 Cultural Relics Reading :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教学设计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culture, state, look into, rare......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5.4《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5.4《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4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时间飞快,这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案例:《兰亭集序》 【案例背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