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0:0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颁行与新课程的逐步推进,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日常功课。新课程的备课与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学习理论、与同行合作、参加培训和参与校本教研等,新旧观点的碰撞、习惯行为的改变,将理论知识、他人经验和新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是教师做好备课与教学设计这个日常功课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适应新课程要求,为新课程教学备课、设计教学,就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程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依据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等进行。从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与思考:

1.写教案与备课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虽然也强调学习大纲、研究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也强调“备学生”和准备教具等,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学管理者查教师“备课笔记”(其实只能查教案)等原因,造成教师对备课的理解狭隘化。有些教师以为“备课”就是“写教案”。《现代汉语词典》对备课的解释为“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这也是不够准确的。教师课前的各种教学准备工作,通常称作备课。可见,写教案或者说制定教学方案只是备课的一个步骤,是把备课的结果书面化。备课的内涵小于写教案,外延大于写教案。

备课,应称为教学准备,它不仅仅为一节课准备。为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准备、专业技能准备外,还应有为教学新课程的准备。因此,现阶段,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新教材的岗前培训、学历提高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等等,都应是备课的应有之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节课后问上课教师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教师说:“备了一辈子”。2.教学设计与写教案

“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写教案”可以认为主要是在上课前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把对某一节课教学所做的预设形成文字,它是课时教学设计的组成环节。因为,课时教学设计还包括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试行教学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等环节。站在教师个体日常工作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包括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等。很明显“写教案”不是“课时教学设计”,更不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与“写教案”的区别主要在于: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就课堂教学来说,它一个微观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教学设计采用系统理论,注重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组织结构,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随着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为教师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只设计教,要突出为学生设计,以学生为本,表现为教学目标表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描述同样重视学的设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和这一教学设计新理念是统一的。这两点是“写教案”所没有的,因为“写教案”只为教而设计,较少考虑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另外,“写教案”一般也不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

3.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

同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越来越显出其作用和必要性。因为,同行合作可以重建教师的生存环境,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可以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成果,促进经验、思想的交流,促进专业成长。同时,可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技能和习惯,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集体备课是同行合作的一种形式。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着同一个教学内容集思广益,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试验区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强调集体备课并不是不要个人备课,得到所谓的“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与检测),压制教师的个性化设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是可取的方法,它有利于围绕主题深层对话。

集体备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从时间上分,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题备课。从人员分,有同校备课、异校备课(如学区备课会)和专家与教师备课。还有同年级学科备课,同学段学科备课,学科教研组备课和异学科备课等形态。如一节课的集体备课,或就教学内容作全面的交流,或对某一教学细节作深入研讨;既可以研究教学设计,也可以说课后反思修改,还可以在备课组内试教后反思修改。

4.一次设计与多次设计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思想被许多教师接受,并开始实践。但是,由于习惯的、时间的、精力的以及管理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进行一次设计(严格的说,不能称之为“教学设计”),这是其与许多特级教师的重大区别之一。如,特级教师赵景瑞的“全程备课”: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赵老师所说的备课其实就是课时教学设计。可见,课时教学设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预先设计,也可称为“预设”;二是适时设计,也可称为“现设”;三是课后设计,一般叫“教后反思”,不妨称为“后设”。

三次设计,仅是一节课时教学设计的常态要求。在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研修往往经历多次反复。如,集体备课----个人“预设”----试教“现设”----试教“后设”----集体备课----个人“预设”----上课“现设”----上课“后设”。这样做,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统一,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反思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5.教科书与教材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进行中业内流行的说法。至少它有两个错误,一是仍强调“教”,二是混淆了“教材”与“教科书”两个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教材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教科书已经不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教材至少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挂图、配套的练习册、工具书、学具等,乃至学生和教师的对话。课外教学资源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另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资源,也被涵盖进教材,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课程和视频课程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教材”应当淡出,而“用教材教”也应该变为“用教材指导学”。为此,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视野就必须开阔,不再是仅就一本教科书了。教师、学生目力所及、识见所逮、能力所为的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资源都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素材。

6.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因此,课时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学习资源,还要设计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指介入学与教的过程,承载、传递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两类。

新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举措之一。但是,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课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唯现代媒体是追。更有一种说法,“键盘 +鼠标”将代替讲课和板书,“显示器”“大屏幕”将取代纸张和黑板,似乎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不用或少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教学。殊不知传统教学媒体并不等于传统教学,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现代教学媒体的作为并不大,甚至不适应。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媒体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条件性、适应性、科学性和优化教学的目的性。

7.几个具体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过程中,有关课时教学设计的许多问题困扰着教师,如,教案要不要写?写详案还是简案?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教学设计一定要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管理没有与新课程同步,二是管理者和教师的功利目的。教案要不要写?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显性备课指写教案。他指出,教案相当于“作战计划”,写教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案一定要写”。

写详案还是简案?教案的详简主要看教师的素质,如果在隐性备课上下了大功夫,“备课于心”,就写简案。否则,应该写详案。选择的标准,不是年龄的大小、教龄的长短。也不是有人提倡的因为新课程教学要关注“生成”,“预设”就要少(写简案);或反过来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就应该把课前充分考虑的情况都写出来(写详案)。

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计算机、打印机、U盘等文字输入、输出和存储手段的普及和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纸笔办公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变化。通过现代办公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存入便携式存储设备或通过网络传输等,已是新时代教师工作的特点之一。因此,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形式呈现不仅允许,还应该提倡。但这需要制度的跟进。

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肯定经历一个逐步修改、完善的过程。教师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有必要记录下来,就有了对第一次设计的增加、删除、调整、充实,圈圈划划应是正常行为。随时的想法,一时的灵感,随手记下来,写不工整自是必然。教育管理者为了“好看”“赏心悦目”,要求教师教学设计书写工整的做法早该休矣!

教师怎样落实好备课上课

(一)规范备课

一、备课原则:熟悉内容,融会贯通,阅读教参

要任教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绝不是现买现卖。有的老师不是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都吃透后上讲台的,而是明天要讲什么内容他就去熟悉什么内容,准备多少就讲多少。不知道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占什么地位,会对以后的课程起到什么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老师在上讲台之前必须对这本教材的全部内容融会贯通,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杯水,但准备的内容却是一桶水,这样的备课才是充分的。新教师在熟悉全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认真阅读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样才可以确定每个章节的学时数以及课时的划分,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熟悉教材,读懂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之后方可进行教案的书写。现在网络中有很多配套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习惯下载使用,甚至备课完全依赖网上下载,这是不足取的。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网上好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备课应该融入自己的研究、思考,要留下自己的思维印痕,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二、备课要求

备课是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境界的体现,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一册教材要有总的学科教学计划。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应有总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每一课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内容、授课时间、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课前准备、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教学预设(凸现双基训练点)、教学评价及反思等。

3、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每一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意义要明确,要有重难点的处理,要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法指导,要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要做到超周备课,纸介和电子教案必须有二次修改痕迹,上课之前要进行复备,备课检查主要检查二次备课及复备的内容。新教师所教学科都要有教案,而且必须是详案。

5、备课教案里要有板书设计。如果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问题,要用精练的文字和简明的图表,必要时可用动画显示视图中动态的信息流动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重难点的理解。

6、教后反思应成为教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反思主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出亮点,反思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课后反思,还可以拾遗补缺。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缺憾。这些缺憾来自于多个方面,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二)规范上课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

一、上课要求

1、任课教师必须提前候课,预备铃响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用目光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发现学生缺课要及时弄清情况,正式上课铃响后准时上课,下课铃响准时下课,既要确保一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又不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2、课前要做好上课的相关准备,包括复备教案,准备好教材、资料、教案、教具、课件,调试好班班通设备等。不允许出现不带教科书和教案进入课堂或中途离开课堂取教具等行为。

3、传授知识要准确无误,课堂环节要设计合理,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有效地利用好课堂40分钟。板书要工整、规范、美观、大方。

4、要充分发挥电教、实验、演示等多媒体教具的直观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课堂练习密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5、教学态度要和蔼,语音要适中,语速要合理,姿势要文明。课堂上要努力避免声音太小、一个音调、有口头禅、吐字不清、语速太快、方言土语。肢体语言要丰富,善于激情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课堂教学按计划(教学设计)进行,当堂内容当堂完成,不得提前或超后完成教学任务。每节课的要求可以用27个字概括: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7、教师不得坐着讲课,不许在课堂吸烟、喝水、接听或拨打电话,严禁酒后进入课堂。

8、要尊重、爱护学生,不对学生出言不逊、讽刺挖苦,不准把学生赶出课堂,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上课“六忌”

一忌“盲”。新教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盲”,即教学无目标。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比较随便,课堂教学时间把握不准,教学方法缺乏,课堂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教学无重点、难点等。

新教师上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安排教学过程。其次是要认真设计教学细节,让细节凸现你的教学精彩。

二忌“慌”。新教师上课没有什么经验,课堂上往往比较“慌”,不能静下心来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丢三落四,如忘记写课题,忘记评价学生,忘记教学内容,忘记教学环节,过度生硬,有时脱节,板书出错,遇到突发事件不知所措等。面对这种情况,首先不要慌,要冷静,要沉着。在冷静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忌“快”。新教师上课常常不顾学情,一“快”到底。表现为上课只重视教学设计的执行,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上课,一上课就按照教案写的一讲到底,并且速度较快,有时连学生听都还没有听明白,教学就进入了下一环节。掌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基本功。四忌“灌”。“灌”即“灌输”,教学时,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尽管新教师在师范学校时,学习了不少新课程理论,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面对具体教学实际,往往还是采取了简单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效果差。

新教师要多研究教法,变“灌”为“引”,多让学生自己学习。要知道,学生的能力只靠教师讲是讲不出来的,要靠学生自己学,自己练。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切忌强行“灌输”。

五忌“乱”。新教师上课,一会儿多媒体展示,一会儿小组学习,一会儿比赛辩论,一会儿作业练习,使得课堂“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虽说不是线性的,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新教师上课,不要只关注课堂的“热闹”,形式的新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序组织。课堂上不能不要纪律,不能不要秩序,不能不要方法,更不能想当然。每门课程有其教学规律,我们不能违背。所以,新教师要按照学科学习规律,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一步一步地实施,做到过程清楚,循序渐进。

六忌“多”。新教师上课,往往按照教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如教学结构上的样样齐全,哪个环节都不能少;知识传授上,每个知识点都讲到;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小黑板、自制教具等样样用到。仿佛课堂就成了堆积这些内容的“战场”。讲得多,并不说明知识就丰富;教具用得多,也不证明教师能力强。新教师上课要学会取舍。课堂上,教师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等,都要有所取舍,要使教学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堂标准:新、简、实、活、趣

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新

1、理念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性知识,还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新课程的人才观:教育者要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的教学观: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

2、方法新——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却又大大的不同,原因是教学设计思路不同。

3、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指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简:环节简单、语言简洁、板书简明

1、教学环节简单。比如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三步:积累、感悟、实践。

2、教学语言简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的每句话都是有目的,有作用的,无关教学的话尽量少说,争取不说。

3、板书设计简明。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概括,对教学环节的梳理,或教学重点的突出。

实:内容充实、目标落实、训练扎实

1、内容充实。合理确定教学容量。一节课内容过多,学生难于掌握;内容过少又浪费时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科学划分课时,当堂内容当堂完成,适度拓展延伸。

2、训练扎实。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既形式多样,又突出重点,且针对性强,同时,要注意训练的及时反馈。

3、目标落实。即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活:活用方法、活用教材、激活学生

1、活用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特点而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意多种方法的运用,其根本出发点是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活用教材。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能活用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延伸拓展。学会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在运用教材的基础上注意把教材同社会生活联系,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

3、激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独立思考;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趣:激情满怀、意趣盎然、风趣幽默

1、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他的课堂能有活跃的气氛吗?没有活跃的气氛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

2、激趣。激发兴趣的有效办法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要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善于设计富于变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万不可简单发问,提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3、风趣。教师课堂语言既要精炼,也要风趣幽默。理想的课堂语言应是幽默不失典雅,庄重而不失活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实践

关于教师们备课与上课现状的思考

上周我参加了镇中心校组织的教学常规工作突击检查。检查的方式是:听教师上课、查看教师的听课记录、家访记录、考试记录、教案、作业等,通过几天的检查发现教师备课(写教案)有许多不切合实际,课堂的有效性不够高,引起了我对备课与上课的思考。我的思考如下:

一、教案的编写。

1、目前老师们写教案的现状:一部分教师喜欢抄袭一些名家、名师的教案,自己购一本名师编写的教案,自己写教案时基本就抄写一遍,或略加修改一下。我的思考:(1)买的教案书多是名家、名师编写的,有许多的优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等都很合理、科学。(2)这些教案,我们可以去借鉴。

2、纯粹的抄这样的教案有一些弊端。(1)名家的水平、理论知识、教学技巧与我们不同。(2)名家编写这个教案所面对的学生与我们面对的学生有差异。(3)我们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技巧赶不上他们。所以直接把他们的教案拿来用有很多地方不切合实际,也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我们应该如何写教案。

1、熟读课文,认真解读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2、研究教参,理顺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到位。

3、参考名家的教案,借鉴比较适合我们自己、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方法、设计。

4、结合实际(教师、学生、学校)编写教案。

三、上课应注意些什么。

1、进入教室教师就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饱满的激情,相信自己一定能把课上好。

2、理清上课的思路与线索,即使在课堂上遇到了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自己也要清楚应该怎么去上课,将怎样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3、敢于对文本进行取舍,一定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直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什么也没有教好。

4、放开手脚,相信学生,不要让教师一讲到底,生怕学生学不会,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维挑战的机会。

5、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把反思记录下来,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一、备课

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白费心机。

1、备课之前的熟悉教材

要想备好课,在备课之前首先要熟悉教材。除了熟悉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大纲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所应掌握的程度。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会因为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在教学上存在知识和智能的落差。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就越有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只有充分熟悉教材,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真正作到对这堂课,对要交给学生的知识把握的准确到位。

2、备课

(1)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决于两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与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基本知识结构状况、思想动态发展与学习志向的选择。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决定。

(2)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对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的处理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听懂”、“学会”、“会学”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迷惘”、“困惑”、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气氛就会沉闷。知识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知识过于复杂,学生却因接受不了也提不起兴趣。所以,课堂学习的知识最好是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心理上产生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既有一定的知识坡度、难度,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能学习掌握,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备课在听课之前进行,修改在听课之后完成

对于所有的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都会去听自己的师傅或者备课组里其他老师的课。听听他们是如何处理自己即将要上的这堂课的。听课的目的是为了等到自己上课的时候能够对知识有更准确的把握,是为了弥补自己由于经验缺乏而可能在备课中备不到位的情况。听课确实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先听课后备课。就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将备课放在听课之前进行,将修改放在听课之后完成,效果更佳。作为青年教师必须要学会自己处理教材,纵使由于自己毫无经验,对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但若在听课之前先把课备好,哪怕是一节不成熟的课,等到听课的时候你必然是处于一种对知识已经了解,对教材已经有认识的基础上的听课,这样听课的效率必定会更高。听完课之后对教案的修改才能更深刻。上课时课堂效率的提高才有保证。自己的成长也会更迅速。

二、课堂 1、40分钟的布局

一节课40分钟,如何有效地利用?我将40分钟划分为以下三块:(1)5分钟的复习提问时间:、知识的学习总是前后贯通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将每堂课开始后的前5分钟用于复习提问,即能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也能起到承接新知识的目的。就我个人而言,复习提问的方式经常变换,有的时候是单纯的一问一答,有的时候是随堂测验两道题目,甚至有的时候是通过对上次作业的评讲进行复习。复习提问是计作平时成绩的,虽然分值不大,但学生终究对分数还是在意的,因此在上课前他总会花些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有帮助的。

(2)25分钟的新授时间:

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教材进行了预习,因此新授知识的时间安排成20分钟是合理的。对于如何合理的利用这段时间我将在下面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中进行详细说明。

(3)10分钟的课堂反馈时间: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知识,衡量一节课效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及时的反馈练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加深。如果这节课我制作了课件,则课堂反馈练习一定将出现在课件的最后几张上面;如果没有课件的话,则会利用学生身边的已有学习资料进行。

2、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想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甚至可以是师生换位等。

第二篇:新课程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怎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应当怎样去设计教学过程。

3、“高度尊重学生”

我们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过去我们的香火上不是供着这么几个字么,“天地君亲师”,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但同时也使我们陷入了忽视学生的自尊,学生过于迷信权威的尴尬境地。新的教育观要求我们放下架子,把学生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有平等权力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学会“蹲下来说话”,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民主的,平等的跟他们进行交流。

4、“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秋季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了,当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牵着妈妈的衣角来到学校报名,他们第一次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面,这时候的他们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自豪,他们对一切,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里的一花一草,一桌一椅都是那么好奇,觉得那么新鲜。可是,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学生的这些好奇感、兴奋感将不复存在。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我们是否有意无意的给学生设置了太多太多的条条框框,从学生一踏进校门,我们就给他们设置了一道高高的门槛!有好事者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即众所周知的“跳蚤试验”,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的把学生当成了跳蚤,反而成了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呢?这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

5、“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

从过去听过的许多课来看,课堂上至少有相当部分的老师最担心的是自己无话可说,那怕是转身写板书的时候,往往嘴里也会念念有词,不甘于沉默。这是不对的,这样做,显然没有把学生置于主角的地位。什么都你说了,学生还说什么?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说,课堂上,作为教师,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去当主角,我们要懂得“沉默是金”,我们要敢于当配角。

二、探究学习与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学习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按陶行之先生的说法,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

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去创造。第斯多惠也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如一个教师在教学《识字4》(认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的时候,有这样的设计:

四、语文学习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中,数学学科提出了一个数学生活化的问题,这是针对过去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而提出来的。那么,语文教学中是否应当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呢?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我举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吧,比如查字典的问题,我们往往是脱离了查字典来考试查字典,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把字典带进考试,真真正正的查一查呢?什么叫语文?正所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吧。实际上,语文就是表达,就是说话和写作。我们生活中谁能离得开说话和写作呢?语文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跟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密不可分。如果脱离现实生活,这样的语文学习怎么能够鲜活起来,这样的语文学习还有什么价值呢?

有个教师在教学归类识字《菜园里》的时候,有这样的设计:

课前,教室四周摆满蔬菜,如白菜、卷心菜、萝卜、红绿辣椒、茄子、南瓜、黄瓜、豆角等等。蔬菜旁边都有一张卡片,标明蔬菜的名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念一念。学生备有卡片,老师举起一种蔬菜,学生举一张卡片,并读出来。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陪妈妈去买菜,把蔬菜画下来,并制作成卡片。

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如果我们问,课程是什么?有些人一定会这样回答,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本,就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容易陷入作茧自缚,思想僵化的尴尬境地,唯书本是从,受制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新的教育观认为,教材是“引子”,是“载体”,是“桥梁”。这就是说,教师要学会使用教材,驾驭教材。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合理开发资源,“从无字句处读书”,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在社会中去学,充分运用好生活这本大的百科全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无疑是大大的提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只要我们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我们一定会大有作为,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第三篇: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定稿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阳泉郊区义井联校南庄学校 王小茹(女)联系电话:*** 邮编:045000 摘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学智慧,做一位优秀的智慧教师。

关键词:教学行为、尊重、引导、合作、责任

近两年来,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接受学习的意识,”教师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从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现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功夫不负苦心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些许变化。

1、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这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前提:一是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教师不要有意或无意地侵害学生的这一权力。二是不要轻易当众批评学生。“批评是管教孩子最糟的方法。”“如果你严厉地指责孩子,为什么倒翻牛奶?”这是最不恰当的批评,通常没有什么效果,只会使孩子更加的厌学。

2、学生“惩罚”,反对体罚

体罚还增大了学生对教师进行报复性攻击的可能性,特别是他们长大后;体罚向学生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

3、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把握构建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的基点

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你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朋友式的老师;对学生平等、公正的教师;知识面广的教师;经常组织活动的教师;给我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教师;严格的教师;对我好的教师。

4、正确认识,合理树立教师的权威

教师权威排序:敬佩——服从——惧怕——鄙视 教师的教学权威由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组成。教师由好人堆里挑出来的好人才有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学魅力来自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改进。

5、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目前的学校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本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

6、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单边式”教学方式,就必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的过程。其主要问题有:第一,互动对象选择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二,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三,互动过程持续时间明显具有倾向性。第四,互动关系建构上明显具有倾向性。

7、杜绝“马太效应”

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被称为马太效应。即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后果:教师牺牲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只为少数人服务,对少数人来讲是一种良性循环。

8、利用“霍桑效应”

实验的目的在于考察特定的工作条件对工人产值的影响。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9、重视“皮格马立翁效应”

亦称“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

10、避免“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也称社会刻板印象作用。它的表现是:一是遮掩效应,“以好概差”;二是扫帚星效应,以差概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11、慎用“参照效应”

12、克服“成见效应”

13、摒弃“宽大效应”

14、正视“理想效应”

二、拨开迷雾见晴天—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注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但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甚至陷入了误区。

1、对待教材的态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教材观认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不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缺乏逻辑性和递进关系;另一方面,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课外资料、事例、设计教学活动等。其实,教材中所呈现的都是专家们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意义,这样做,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对待课堂讲授的茫然无措。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讲多了怕“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按照教科书讲似乎太死板,不按教材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只让学生活动难免流于肤浅等等。

这些疑惑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来说,仍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模糊。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的彻底否定。新课程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精力放在“讲什么”、“如何讲”的研究上,这种“讲”是有的放矢的,是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基础上的有选择、有实效的“讲”。一般来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思维的结果),学生所看到的只是结论性的知识,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教师也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恰当讲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果当讲的不讲,该掌握的没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也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势必因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不够厚重而丧失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盲区。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极端。主要表现在:(1)、有的教师简单的认为,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就是在设计中增加一些教科书之外的背景资料、典型案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反而给人以堆砌材料、滥竽充数之感。(2)、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和利用不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争论时突口而出的话语、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等,都是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亮点,都能够为我所用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注意或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的流失。(3)、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才是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听了不少,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微乎其微。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课件的许多功能也确实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一种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说,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那么,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情景中,一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4、教师在课堂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等方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1)、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45分钟的时间共提问了几十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这样的“满堂问”就是我们要的吗?从我国古代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直至近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都有不同的诠释。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结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适时提问,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才是新课程对课堂提问的本质要求。否则,问题再精彩、设疑再有悬念,也只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现在的公开课还有一种现象,“太棒了”的赞誉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不绝于耳,那些回答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我深深地意识到,表扬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有一定的道理。作为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对于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或修正。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用自己的心血努力去探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行为以取得更加优异的业绩。做一个会学习爱合作肯思考,具有教学智慧的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③[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④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内容摘要: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学习中,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转变 英语 教学 行为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为广大教师提出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笔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尝试着做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组织教学”转向“动机激发”

学习需要热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是教师广为关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motivation的问题。Motivation即指“动机”,是人们驱动力的重要诱因。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利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学手段多方面激励他们,及时找到新的激励点,使他们产生新的动力。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1、创设运用语言的情景,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愿望,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引入课堂中。如:坚持课前5分钟Free talk,形式求新,内容不限。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思想,使语言自然融于真实生活中,增强了学生印象,提高了听说能力。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我常常在课前播放通俗易学的英文歌曲,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因为唱歌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保持稳定、持久。也可让学生进行Free Talk,使他们无拘无束,自然地进入英语学习的佳境。

2、充分利用教材,寻找兴趣点,激发学生,使之乐学。

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的彩图,图文并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数字的这一话题中,我充分利用书本中插图——车牌、电话等,教学生学习0-10的数字,学生会觉得这些数字离自己很近,就在日常生活中。在完成教学后,引出句型What’s your phone/ID number?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活用教材。从而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创设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在课堂上,我经常和学生配合形成灵活的直观“教具”,再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传授或巩固相关知识。在做对话演练时,鼓励、帮助学生创设仿真语境,调动学生的激情。比如在做shopping这一对话时,我把教室进行分区,让学生设摊位,学生可自由组合,准备一些道具,演练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对话,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在乐此不疲中学到好多东西,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引入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经常开展一些小组竞赛或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既紧张又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引入竞争的机制,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我把班级分为四大组,在黑板上画一个比赛表格,设计比赛任务,最后统计得分情况,给获胜的组员一定的奖励,给落后的小组略施惩罚。这种比赛形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让他们从中体验参与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凝聚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对那些学困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纳为六点,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三大理念,充分表明了课程标准是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路进行设计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做起。

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应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首先必须了解全体学生的学情,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以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但还要了解到个别差异,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做好“学生成功引导者的角色”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对外语的教学研究也不断深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的“交际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到九十年代对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学习环境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也提出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是顺应当今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有必要探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任务。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英语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语法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有为名人曾说过:“ 一个好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四、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英语教学中,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的模式即“和分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有针对不同层次小组的教学,也有对全班同学或两个小组合起来的教学。通常,新授课中的语法知识可放慢速度,多采用“合”的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训练则可采用“分”的形式。例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时,便采用了“以合为主,以分为补”的形式,并适当放慢速度,通过若干个典型例句的讲解和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从中发现表达形式、结构和归,总结其基本构成。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疑惑,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自学”总结出语法构成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而今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为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本质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新课程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需要我们教师们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征,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蓬蓬勃勃的新课改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钟启泉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3]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姓名: 姚 新 翠

单位: 西安市阎良区六三〇中学 时间:

2012年12月6日

第五篇:对备课中的师德行为的两点思考

对备课中的师德行为的两点思考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汪文华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制约备课行为,影响备课质量的两个主导方面。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并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道德行为,教育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新时期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和学生观。教师的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其中,教师的专业情意则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专业理想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树立教育事业心,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有教育责任感,是对教师职业理想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想备好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要不断提高和完善专业素质。

一、转变备课观念

在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育人为本”教育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做到学生全体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是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具体表现,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备课观念;教师的备课观念决定了教师的备课行为,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新时期,我们教师要首先形成以下两方面的备课观念:

1、“教”为“学”服务,为学生有效地学习设计教学

教师是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还是为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反映了教师是否具备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是否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以学定教。

为学生有效地学习设计教学,教师就会十分重视学生特征分析,对学生学习准备、学习风格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态度、技能),测定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有学习条件、认知方式、人格因素、生理类型等)。

为学生学习有效地设计教学,教师就会本着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分析、预测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遇到的问题,把其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科学制定教学策略,精心选择和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等。教师也就会不断地反思、调整、修改、完善教学设计,通过不断地改进“教”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

同时,教师要设计好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选择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以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如,自主学习指导的设计,探究学习指导的设计,合作学习指导的设计。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对备课的新要求、新内容。

2、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教学

是否树立了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不仅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上,也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以往,我们的教案上一般以表述教师活动为主。如,教学目标(原来称为“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被陈述为“使学生……”“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等。再如,教学过程的设计内容,一般只有教学步骤(或环节)、教师做什么和怎么做,极少(或没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等内容,更没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设计教学。因而,教师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不同特征,以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具体情况为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假想的教学对象,或者做《教案》和《教参》的“搬运工”,或者沿用“老”教案上课,也就是“目中无人”。为使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做到以下两点尤其重要:(1)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教学。如,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设计,数学教学对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设计和适用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设计等。(2)在熟悉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教学。如,基于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设计,在合作学习中合理设计学生角色等。

将上述备课观念落实到备课上,就是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的具体行为。(1)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思考。如,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如何调动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等。(2)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需要为基础,注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如,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注意了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差异,等等。(3)在确定教学结构时,要注意学生的现实状态,考虑学生的现实能力,教学节奏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等。(4)选择教学策略时,要做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关注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培养等。

二、提高和完善专业素质

提高和完善专业素质的途径很多,主要有理论学习、系统进修、专题培训、技能训练、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面得到发展。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理想(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即教师的教育事业心、工作积极性,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强化,从而具备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自觉性。可见,教师职业道德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备课行为。从备课的角度来看,提高和完善专业素质可以抓住行动研究和终身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备课技能,培养专业情意。

(一)备课与行动研究

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说明,行动研究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备课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方法开展行动研究:

1、教师个体的“三次备课”

由于习惯的、时间的、精力的以及管理的原因,教师们往往只进行一次设计。这是许多教师与特级教师的重大区别之一。

对于个人备课,于漪老师的“--篇课文,三次备课”值得我们效法并付诸实践:“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

又如,特级教师赵景瑞的“全程备课”: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赵老师所说的备课指的是教师个人的课时备课。

可见,课时备课一般经历三次对教学的设计。一是预先设计,也可称为“预设”;二是适时设计,也可称为“现设”;三是课后设计,一般叫“教后反思”,也可称为“后设”。

2、教师团队的“研修课”

三次备课,是对教师个人备一节课的一般要求。在新课程校本研修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往往经历多次反复。如,“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集体备课程序。

在校本研修中,不少地方高度重视教师间的合作和反思,开展“研修课”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说课或无生上课)----观课议课(献课)----反思修改(课后备课)。

(1)集体备课,经历“初备”和“再备”。

初备,针对本学科教师在教学新课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研讨形成共识,并指定教师围绕研究的问题设计教学,上研修课。

再备,教课者将教学设计提供出来,并进行说课(或无生上课)。组内教师针对教学设计和说课(或无生上课),展开研讨,为教课者提出修改意见。

(2)献课----观课----议课

教课者研修课后,学科组或教研组要及时组织组内教师或学校组织观课者议课,本着利于共同提高的目的,组织观课者展开研讨,进行教学诊断(议课)。

(3)反思修改

教课者在听取观课者的研讨中,参与对话研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之后,教课者撰写教学反思,进行小结,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课后备课),形成校本研修课案例。

上“研修课”,其实就是经历以下备课程序:集体备课----个人“预设”----试教“现设”----试教“后设”----集体备课----个人“预设”----上课“现设”----上课“后设”。

(二)备课与终身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节课后问上课教师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教师说:“备了一辈子”。用一生备课,就是教师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笔者以为,用一生备课要做到这几点: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地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学科知识;参加系统进修,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

(2)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中学”,进行行动研究和实践反思,加强与同行、学生及家长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科研工作。

(3)参加网络教学研究活动,撰写教育教学网络日志(博客、个人工作室),进入专业聊天室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困惑,与全国的教师和专业人员交流,获取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

下载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体备课改进教学设计行为

    集体备课改进教学设计行为。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团队优势,形成研讨氛围。“一个苹果交换另一个苹果,手中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思......

    新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优秀范文五篇]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淞欣学校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资料) 主讲人 朱木林 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此次课改......

    关于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关于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目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人对教师集体备课和发展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存在关系上的片面认识,这些认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体备课的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与思考[精选5篇]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与思考 发布者:陶国荣 发布时间: 2011-10-11 10:33:59 一、学习内容 1.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 、什么是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科学......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给老师带来严峻的挑战。此次课改所 产生的深刻变化,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 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反思的思考(最终定稿)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反思的思考 1、什么是反思? “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 ,称为“反思”。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探索与思考(最终定稿)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探索与思考新世纪高中矫 彬 摘要: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