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设计史论文
先秦玉器分析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关系简析
河北科技大学
文法学部 环艺
081班
贺伟强
学号
08L1204102
指导老师
郑以墨 课程
中外设计史
内容概要
一 中国悠久的玉器文化
二 先秦玉器
三 课堂演示文稿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 玉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
中国悠久的玉器文化
中国玉文化是一首凝固的史诗,有着浓浓的历史沉淀感。
她以优美而精练的笔法、绚丽而朴实的语言记刻着我们民族古老、艰辛而灿烂的历程。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其萌生、发展的历史不下万年,这已逐渐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得到证实。若以起源之早、延续之久、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等特点来衡量,则中国堪称世界玉器产地之巨孹。
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原始先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过程中,发现了玉的质地细腻、色彩美丽,可使用于非生产性的装饰上,其时间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兴隆洼、查海文化时代(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相传至黄帝时代,人们便视玉为神物,或以玉为媒介去沟通神灵,听取他的旨意,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红山文化、大溪文化时期。
在古代,玉有很多别名。如“琬”,《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玦”,《左传·闵公二年》:“公与 石祁子 玦,与 甯庄子 矢,使守。”还有瑰、瑜、璐、琪、瑶等。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
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无所不能,无处不用玉,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延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二 先秦玉器 红山文化中的玉器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我想可能是在物质极度缺乏的当时,人们崇拜的对象就是能提供给自己衣食之源的东西。
现在众所周知的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型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的遗物,由于它已经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因此被喻为“中华第一龙”。
红山出土 的这件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表明史前中华民族就已经崇尚龙、信奉龙。考古界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条c形玉雕龙,是以蛇的身躯为主体的多种动物的复合体。但是在龙的头部,是什么有很多说法,较为常见的有动物说、自然物说、植物说。同类的动物造型玉器还有玉猪龙、玉猫头鹰等。
特点:玉器通体均素面,制作手法简练,但雕琢却出神入化,造型栩栩如生,非常传神是这一时期玉雕的特点。二里头文化(夏代)玉器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夏代是一个不断改写中国历史之最的朝代,用5个“中国之最”来形容:这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夏代的礼仪玉器中,兵器形玉器占了重要地位。这种突出“玉兵”的现象,值得探讨。夏王朝经过血雨腥风的长期的战争才得以建国和巩固政权。它们所反映的是战争与战争特殊文化形态,是促使强化的主要天神力量,代表
是”七孔玉刀”。这标志曾经过激烈的武力争战后,夏王朝统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后,对武力的重视。夏代玉器种类主要生产工具有玉斧、玉铲、玉城;装饰品有管、珠、锡形器、绿松石饰、嵌绿松石兽面纹钢饰牌;礼仪器有戈、铀、圭、刀、牙湾、柄形饰等。夏代玉器以几何型器物为主,以直方形为主(如斧、圭、刀),绝大多数为光素。
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制造业并不十分发达,表现在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用玉制度。三期的玉器数量和种类都达到高峰,这一现象与三期二里头遗址夏代王都文化繁荣的景象是密不可分的;四期的玉器出现明显衰落的趋势,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体现了夏商政权交替对手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夏代玉器历史意义:作为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朝代的玉代玉器、它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历史总结,它的成果为商代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我们所见的夏代玉器很少(可能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尚未发现),但其一些造型(如刀、圭、戈、钺、桐形饰)与纹饰(如兽面纹),均成为商玉制作的根据。据此,夏代玉器在历史交替时期的承上启下的价值是显见的。
商代玉器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墓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约 100米处,属殷墟第二期。
妇好墓玉器的艺术特点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艺术传统,而且依据现实生活又有所创新,如玉龙继承了红山文化的玉龙,仍属蛇身龙系统而又有变化,头更大,角、目、口、齿更突出,身施菱形鳞纹,昂首张口,身躯卷曲,似欲腾空,形体趋于完善。玉凤是新创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长尾,飘逸洒脱,与玉龙形成对照,《山海经》上说:“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足见凤在当时还是道德、仁义的象征,也许当年妇好佩此玉凤,除了表示高贵,还寓吉祥之意吧。
玉象、玉虎等动物玉雕来自生活,用夸张概括的象征性手法准确地体现了动物的个性。玉人是妇好墓玉器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如绝品跪形玉人,头戴圆箍形,前连结一筒饰,身穿交领长袍,下缘至足踝,双手抚膝跪坐,腰系宽带,腹前悬长条“蔽”,两肩饰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 S形蛇纹,面庞狭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表情肃穆。其身份是墓主人妇好还是贵妇,难以确辨。
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玉工利用了白玉的褐色外皮,用来做鳖盖,身略扁圆,两眼圆凸,四足平
伸向前爬行,头部上翘向左,半龟缩状,呈欲行欲止状。最引人注目的是,玉料的黑色部分被巧妙地作成鳖的背部和双目,而灰白色部分作成鳖的头、颈、腹和足。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制俏色作品,在玉器制作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也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
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中间,无论是玉禽、玉兽还是玉人,均为正面或侧面的造型,这是妇好墓玉雕以至整个商代玉器的共同特点。西周玉器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周王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
西周玉器的最大变化,是表现在玉器品种上。新石器时期至商代盛行的实用或不实用的玉制工具,至此时已逐渐消失;仿实战武器而作的玉制仪仗器中,玉刀、玉戚等至少在中原地区已不能见到;玉戈、玉戚已步入衰亡期,具体表现是不仅数量不多,且器形也向小型化发展,其用途也变为象征性的;周代非常注重礼制的建立,从而促进礼仪玉器的发展,《周礼》中对礼仪用玉的形状、颜色都有严格的定制,“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总体来看西周玉器较商代种类减少,数量也减少,礼器中的玉琮,在西周王室所在地,特别是今陕西省周原一带,有大批发现,玉璧多已趋向小型化,玉璜、玉琥(即写实的玉虎型器)突然增多,玉圭首次在玉器群体中出现,玉璋则仍未见实物;此期的玉佩,一个重大的变化是突破以往多为单个为佩的习惯,而向成组并有一定规格及组佩方向发展。其形式多由若干件玉璜和甚多不同质色的管珠等成组串缀而成,佩挂在胸前至腿足,给人一种光彩夺目和富丽堂皇的新鲜感。此外,以兽面为本摹作的嵌饰品和专供死者陪葬用的缀玉覆面(又名玉面罩)首次出现也给人深刻印象。
玉制写实性动物形器,虽数量极可观,但品种较殷商时期为少,即由殷商期的数十余种减至十余种,常见有牛、羊、猪、兔、鸟、虎、鹿、龟、蝉、蚕、鱼、螳螂等。龙之形亦有很大的发展变化,除一部分保留殷商间瓶形角和双足龙外,还新出现了两龙或多条龙相互交接盘结式和口吐长舌的无足龙。这些神鸟神兽的突然增多和更加变态神秘,说明当时的人们从早期崇奉自然和写实动物为主转向崇奉神灵为主。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各诸候都大力制造青铜器、玉器,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僭越活动作礼仪上的准备。现存世的此期玉器数量颇丰,除东周王室玉器之外,还有春秋的郑、晋、齐、吴等以及战国的韩、魏、赵、鲁、楚、秦等诸侯国玉器。这些玉器,或细密婉约,或粗犷豪放。物主生前所用及佩带玉器大多精致无比,令后人无法企及,这与使用铜铁砣及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由于统治
者对玉器标准甚高,故推动玉人碾琢玉器的技艺更加精进。当时的玉器已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装饰品,它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1)春秋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
春秋时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玉器的遗风,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为战国玉器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春秋玉器特征主要为:出现大量和田玉质的玉器;礼器减少,佩饰增加,玉璜多为三分之一圆形片状,玉龙多似蛇形;纹饰玉器众多,从平面向浮雕、隐起发展,纹饰排列规整,镂空、透花技术十分娴熟。
(2)战国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
战国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战国玉演进的过渡色彩,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中小贵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价格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远之地的美石。战国琢玉技艺精湛,战国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龙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龙居战国玉器神瑞动物图案中的首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凤。龙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由虎豹等猛兽演化而来的,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与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种则头长、身细、尾尖、四足,是从蟒蛇变化而成的。
战国玉器特征主要有:新出现玉带钩、玉剑饰、玉印章;玉龙造型从“C”形龙变为“弓”形龙,身上多琢谷纹,龙角如耳成鸟冠,无足,长身,龙头上唇长大,下唇短小,饰马头;人物、动物玉器更趋于写实,造型极富动感,如翩翩起舞的玉人;兽面纹、蒲纹、乳丁纹、谷纹、龙纹、鸟纹大量出现,玉璧也多纹饰,分蒲纹璧、谷纹璧、龙纹
璧等等;玉器雕琢也表现高超技术,由于工艺和工具进步出现俗称“游丝描”的细线纹,刻划细而利,走势扭曲委婉。——些扁平玉器边缘常有刀刃感。镂空技术更加精湛。
三
课堂演示文稿提出的问题解答
问题:怎么证明二里头文化中的玉戈是龙山文化中玉戈的沿承?
分析:首先,这里所说的龙山文化是河南龙山文化,并不是海岱龙山文化,二者虽同属豫西地区,但后者发展为岳石文化,并且有,很大的倒退。
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豫西地区前后相承的文化。
龙山文化消失和二里头文化消失时间非常吻合 二里头文化除了龙山文化,在中原地区在熬夜找不到渊源(从陶器的特点可以看出)
出现差异的原因 : 公元2000年左右,洪水迫使龙山文化迁徙,与当地文化融合及东方文化的渗入,这是二里头文化产生的原理。
四
玉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以玉比德,从春秋时期儒家兴起开始
《论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仅“山”、“静”、“寿”三个字就高度概括了中华精神的精髓,而“玉”恰能概括这三个字所意蕴的文化内涵。玉有山的坚硬、稳固和高大,屈原“登昆仑兮食玉
英,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玉的品质符合中华文化的道义、伦理的博深与崇高;它又是静的,饱满却不张扬,深邃而不外露,是中华精神含蓄、有内蕴的体现;它寿,因为能够长久保存,而不变纹理,不变质与量,正如中华文化超越所有乱象,依旧庄严、神圣。
玉是权力的象征
《周礼》中记录了六种被称为“瑞”的玉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璜、玉琥,统治者用它们来祭拜四方天地。此时,玉是代表与天对话的法器,代表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对玉器的膜拜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安定。中国古代社会是阶级意识很浓厚的社会,各阶级各守本分,而不僭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这一点在玉文化上有很明显的体现。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至高无上的天子用权力获得最上层的宝玉,不同品级的官员也因为权力大小而获得不同品质的玉器,这一点在封建的法律文典上有明确的规定。
战国时代的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池,为了争夺它,秦国和赵国险些发生战争。君主拥有最宝贵的玉器,就代表着他拥有至高的权力,所以他们不惜发动战争来争夺玉器。玉是身份的标志
我们的民族历来有一种很坚固的文化信仰,叫“执身如玉”,人们以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玉,由于其自然属性,加之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常以玉喻身,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同身份的人,佩戴不同质地的玉来寻找同类;一个人的修养和身份,也通过他所佩戴的玉器来直观的表现。在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律的声音,这种声音代表着这个社会的主旋律,能净化人的灵魂。
玉是财富的体现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玉与黄金连在一起,比如“玉堂金马”,“金枝玉叶”,“玉质金相”等等;黄金是极其珍贵的,但人们却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可见玉器的极高的价值。
在重视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古代社会,玉作为这些重要文化的载体,影响可见一斑。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玉文化虽然有所淡化,但无疑它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因为它融入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性的元素。
结语: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之说,不仅是对玉的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而且还精辟地阐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内涵,确是中国人审美观的理论基础。秦汉以后,由于文学、音乐、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审美观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讨、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赏与收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由此派生的沁色美、残缺美等新的审美视角被爱玉者察觉,但这仅仅是某些社会群体在特定文化领域的审美要求,对中国人的审美观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交流而已,不能与上古审美观相提并论。
千言万语,归结一句话,玉是中国人审美观的基石。确切地说,玉应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的基石,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华人均不例外。
第二篇:中外美术史论文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中外美术史论文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作者:XX
摘要
一个时期的艺术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例如园林的营造艺术,凡属风景式园林或多或少地都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历代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按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来造园,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的手法屡见不鲜,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现在将从两者的关系,从立意,构图,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点来阐述山水画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之间的联系。
正文
一.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
山水画的出现历史悠远,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发展于隋唐。隋朝时期,从创作的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了秦汉时期,着重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到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有了意境,不再是具象的东西,也开始出现适中的真意深情。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代和唐初的大兴土木工程即宫殿、台阁的大量建筑上。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便要绘制大量的山水背景,出现了李思训、吴道子、王维等
人。唐末、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卫、荆浩、李成、范宽、董源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这段时间的大山水画家多位是隐士,他们的山水画成就特别高。隐遁山林的画家,自然以山水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画、花鸟画不是特别好,而山水画出名。他们都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地区山密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称北方画派。其实五代宋初时期的南方山水画成就也不低,南唐的大山水画家董源、卫贤、赵干等成绩很高。由于南唐的群臣都是文学和艺术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绘画,诸如花鸟、人物、山水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南方画派与北方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北宋中后期绘画已经普及到一般文人,以苏轼、黄庭坚、米蒂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则竭力推动文人画的发展,他们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不求形似,但求达意”的意境美。北宋的文人几乎都知晓画,甚至亲自浑染,将自己的审美观带入到绘画中去。李唐、马远、夏垚、刘松年,他们并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脚”;夏垚构图常取半边,中空旷大,近景突兀,远景清淡,自具一格,人称“夏半边”二人都是遗貌取神,这种边角构图,为传统的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到了元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元代的绘画用以寄托性情,这是元代文人闲逸、苦闷、悲凉的精神状态所致。士人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心,而隐逸形成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他们百般无聊,于是引发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感,这时期的山水画以赵孟頫为代表,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并称为“元四家”,他们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甚至画高山峻岭也小景化。明朝初期,阴柔的元代画风逐渐被放弃,抒发胸臆的宋画重新兴起,随着商品经济逐渐繁荣,绘画也逐渐商品化,画家靠买画为生。同时这一时期画派纷起,自成体系,也促进了画科的全面的发展。到了明末后期,山水画的主流又回到追求的是淡、柔、静、寂风格。清代的绘画,继承了元、明画风的趋势,山水画家更多关注笔墨情趣,造成了多样形式面貌,派系愈加林立,参差不齐。这时候,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山水画技法在清代都有自己的继承者。总的来说,清代的山水画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全面总结,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又一个高潮。明清两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有诸多共同点和延续性,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与园林艺术相近的艺术现象和特征,如皇家的宫廷画院的兴盛,文人画的主导地位继续发展,复古与创新交锋,世俗化绘画的兴起,雅俗文化的合流等。清朝初期发展后期逐渐没落。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园林大概起源于殷周时期,其演变历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末)【1】。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我国造园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园林建造与绘画都反映了人民追求隐逸、无为的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画的画科正式确立,私家园林也勃兴于这个年代;魏晋南北朝时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艺术上提出了“吉不尽意”、“悟对神通”的依托哲学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园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这时期山水画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为主。唐朝的王维,这位倍受后人推崇的文人画家的鼻祖,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同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据传都是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巾有画:观摩诘之画,画巾有诗。”宋朝时期的山水画和园林同时达到成熟阶段。“文人园林”是当时文人和画家共同参与造园活动的典范,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诗、书、画、园林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山水画中追求的“得意忘形"的创作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园林受其影响更注重“意境”的塑造。伴随着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而这些王公、贵族、以及官僚们大都是绘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具有极高的文人艺术素养与非凡的鉴赏力,由他们参与的造园运动,进一步糅合、统一了园林创作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主旨。由于全社会对文人哲学理想以及审美思想的推崇,此时的造园家很自觉地与文人、以及文人画家的理念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更高的写意山水园阶段。
三、建园旨趣与山水作画的一致性
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骨髓里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中的一切,花、草、鸟兽、山川、湖泊、都影响并制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成为我们生命中必然组成的部分,从敬畏到亲和,人们开始认识自然美,重视和表现自然美,并借助一定表现手段,以沟通艺术家与自然山川情感的共鸣,山水画因势而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处境与他们的美学理想相去甚远,对他们来说,寄情山水、在山水与自生之间寻找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获得生命愉悦与慰藉的途径。于是,描绘丹青和营造园林就成为他们的情感归宿。如此来说,不管是造园还是山水绘画,都是借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都取得了一种与山水之间的沟通和与大自然的对话。造园是用实物,花、草、树、石,而山水绘画则是通过笔墨在纸卷上挥洒。
入唐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图规律和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山水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之后,也于中唐的突变后进入了迅速的发展期,诗与画之间出现自觉的相互渗透,同时,山水画也影响着园林,诗人和画家开始有意识的把诗画融入园林中,并在私家园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达到了全盛时期【2】,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园林——辋川别业图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
四、以王维山水画来分析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王维的诗和画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禅宗与魏晋玄学、老庄相通,表现出清淡朴素、纯正单一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情趣极大的影响了王维的诗画及园林的创作。王维的山水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以青、柔为主要特色,线条柔和、温润,多平远构图,意境平和、宁静,画作多为雪景、寒山、村墟、栈道之类;《唐朝名画录》称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唐书·王维传》中也记载“如山水平远,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能及也”。
辋川别业,又称“终南别业”。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城南,最初它曾是唐初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后由王维购得而筑辋川别业。别业一词,现代一般解释为郊区别墅,与城市园林相对,又指本宅之外另建的游憩观赏的场所。在唐代“别业”一词出现频率极高,几乎可作为私家园林的代称,如辋川别业图。王维的辋川别业共有园林景点20处,依游览路线有:孟域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朱萸泔、宫槐陌、临湖亭、南姹、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圪、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辋川别业地处终南山,又有辋川水流过,故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濑、滩等等,其自然景观非常丰富。这一方面与园主人的隐逸思想相关,另一方面则迎合了园林欣赏的趣味,记载在《园冶·相地扩1中谈“山林地”.》中便有:“园地惟山林地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加上临湖筑亭(临湖亭)、背岭建屋(文杏馆)、竹林藏舍(竹里馆)、沿堤植柳(柳浪)、傍道树槐(宫槐陌)等等造园手段的营造”,产生更加富于变化和诗画情结的自然景观,提升了园林的艺术美。山水画、山水诗和山水园林对王维而言,是他生活和志趣的一部分。故无论景物题名,还是人物感受来说,辋川别业和王维的山水画一样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诗画境界,诗画情趣与园林美的融糅,强烈的表达出王维的审美理想,并由此影响了时代的审美标准【3】。王维的画在唐代影响并不及张躁、吴道子等人,但是由于其画作中的意境表达在宋、明两代都备受推崇,苏轼称之:观摩诘之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则以王维为“南宗画”之首,且诗画意境逐渐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评价的标准。1.空间布局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里的“意”应该是透视法、观察法,即对空间布局的认识。如同后代的“目中有山,始可做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等观点,都是王维“意在笔先”思想的延续。辋川别业划分为20个景点,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王维的山水画作品中如同“千里江山图”这样气势磅礴的作品并不多见,从《辋川集》的记载中也可知道,其山水画多作山林小景,展现出质朴、宁静的风格。辋川别业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则讲求主次分明和相互对比的效果,并且构成大小变化、疏密相间等有节奏的变化。在布局与景观元素的对比与均衡上,充分的体现出其:“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的画理。山水、植物等自然构造物是辋川别业中主要的造景元素,体现出禅宗“物我合一”的思想观,也是中国自然美学思想的呈现。在构园的比例和尺度上,则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王维好画雪景、栈道、捕鱼、山居,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画面清新脱俗。“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既是王维的向往,也是历代士大夫的渴望。山水画是中隐理想的抒发,而园林则是中隐理想的实现,也是主体安身立命之所。所以现在去看一些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中的留园,拙政园等都会感觉景中有景,一直走不完看不尽的感觉,每一个景又围合出来一个空间,奇妙的空间组合另人赞不绝口。2.构图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都可视为“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种源自于自然的“理想图景”的创造。其中山水画是二维的,而园林为三维的,故山水画中的理想风景式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图。山水画的构图与园林空问的布局虽说是两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游人在游览中所见到的仍是一个个的画面。因此,传统山水画中的许多构图手法仍可为造园所利用。经营位置是谢赫所提出的绘画六法之一,经营位置按原意是指在绘画前,对画面进行必要的构图揣摩,这是一幅画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内容的安排和画面整体的美感。这个思考过程同样适用于园林艺术的创作过程。3.理水与叠石
王维笃信佛法,佛家常常以净水来比喻佛法,王维的诗经常描写独自一人,面对寒林净溪,临水晏坐,与水合一的境界;《旧唐书·王维传》指出辋川别业“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等等,《园冶》中:“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架桥通隔水”便与此相合。王维的山水画对园林中水体以及水体与建筑关系的处理都给予清楚的指导。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宋代有宋徽宗与艮岳,明代有爱石成痴的米芾,山石与水体构成了中国自然风景园中的二元论的主题,占有重要的地。5.立意
王维推崇亲近山水,结庐丘壑,过朴素简逸、修禅冥思的自由生活。山水画、山水诗、园林是满足其畅神、寄情、遂志追求的重要途径。正如宗炳所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即说明借神游山水画(园林)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山水画、山水诗给人愉悦的精神满足,而园林给出了自然一个真实的所在。王维笃信禅宗,而禅宗信奉“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即为“以物观物”的境界深刻的影响了王维的创作。故在王维的山水画与辋川别业中,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水草木泉石,不仅仅是独立自在与人无关的,被欣赏的无生命的东西,而是融合在人的思想感情之中,人的生活组成部分自然山水融入了主体的精神,主体则借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怡情悦志。王维的辋川别业反映出唐代自然山水园林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由六朝中的发现自然美走向了更高的阶段——发掘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也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园林设计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即计成所谓的“相地”。只有经过立意规划,才能相形度势,扬长避短,顺理成章。此外,传统山水画家讲究“立意为象”,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此即所谓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园林设计也同样如此,但凡一处成功的园林,必有其明确的立意,其他所有元素都在此立意之下进行组织,这种组织的过程是“因任自然,随机应变”的过程,所以得到的结果是浑然统一而又不着痕迹的。这与中国山水画论中的“形散神聚”、“外松内紧”的道理是相通的。
五、结语
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就山水画和园林而言,两者体现出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画论代替园论,指导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具有坚实的基础。故刘庭风指出:没有山水画也就没有以山水画为构架的中国园林,意境创造和气韵、骨法用笔和绘图、随类赋彩和宛自天开都是相对应的【5】。
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学习了中外美术史,虽然只是说的美术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其中山水画这一小部分就可以映射出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反映在我们身旁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生活中不缺乏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1】 引自《中国山水画史》 作者:陈传席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第5页
【2】 引自《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设1999.第164~167页、【3】引自《天然图画——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作者:王世仁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334页
【4】引自《中国园林美学》 作者:金学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73页 【5】.引自《山水画与园林——山水画中有关园林布局的理论》作者:孙筱祥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91页
第三篇:中外摄影史论文
中外摄影史论文
院系名称: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艺设F1004 xxx 学
号: xxxxxxxxxx
任课教师: xx
流浪的自拍客
摘要:如果问道:“哪个华人摄影家在世界摄影史上已经居于被确认的历史地位?”此问题的答案,可能被国人想到的人选,似乎可能列举出郎静山,还有人会举出陈复礼或陈长芬等。但在我的心里不是以上诸位名家,而是鲜为国人所知的曾广智。因为他的作品以典型的中国人形象,跻身于世界摄影史的影象画廊,而不是人们仅仅认识到的他的自拍像。他是一个流浪的人,一个流浪的自拍客,一个与中国思想所融合的自拍客,也许没有什么人能够和他一样,能够在摄影中留下自己的脚步。
曾广智这个不为大多数中国摄影家所知道的华裔摄影家,他的风格、思想 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从小在中国生活,后来才游居国外,才能成就他的摄影的独到的见解。
一、“东方遇见西方”独特的摄影理念
曾广智以其东方思维的智慧,在世界现代艺术史和摄影史上,以一个人与自然与环境方面的哲理思想,来拓展人类文化与艺术表现的探索路径,并且以其艺术创作实践的影响力,在西方文化社会造成震动。
曾广智秉持的独特“东方遇见西方”摄影创作思想,明显地折射着多元文化的艺术观念。这样一种自拍影象,既涉及人像摄影范畴,也涉及风景摄影范畴,还涉及观念摄影和行为艺术等等更加广泛的艺术和人文领域。“综观曾广智的作品,其所显示的不止是一份志业,更像是一桩使命。他不但具有非凡、准确的眼光,更致力于影像的改良和微妙的进化。在充斥着花言巧语的艺术十年间,艺术家被视为‘僧医’、‘文化守护神’甚至‘末期资本主义的评论家。’但是曾广智却选择了一个极其广泛的主题:艺术家化为游客,置身于这个在社会生活中受制于怪异速度的人们与日俱增的现代世界。曾广智不断地凭借着个人想象力与天然或人造奇观间的对抗,来表达。
是这样,曾广智带着源于血缘的东方情愫,以其艺术人生游走于西方世界的异乡旅途,在实践“东方遇见西方”的艺术使命过程中,他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融,立下了独辟蹊径的汗马功劳。西方人之言:“旅人在此褪去他的第二自我,与‘道’合流,不再是异乡的陌生人。”以东方人的理解,曾广智在游历西方的旅程间顿悟,切实地领会到了其原始身份由血缘维系的文化传统。在此意义而言,曾广智在其跨地理与跨文化的人生“长征”途中,魂兮归来,魂归家园。
而从另一个意义而言,曾广智浪迹天涯的人生领悟,又超越了地理与文化的人为分界线,升华为人类一家的思想境界。
二、独特的摄影风格
独特的前期作品
我认为曾广智前期摄影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全部都是自拍像,这也是他的一大风格。因为没有一位摄影家像他那样,这与美国著名女摄影家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的那种不断化妆更衣变化环境背景、扮演社会各种女人的自拍像作品的表现形式明显不同,曾广智的自拍像虽然也不断地变化环境背景,但是他自己总是以一套固定的中山装、在上衣胸前口袋别一张有照片的自制身份卡和戴一副反射阳光的墨镜、以及不变的发型之本人定型形象呈现于照片之中。
他的早期作品在“东方会见西方”的思想下拍摄出的摄影作品,这一系列的照片始于1979年。曾广智拍下世贸大楼、金山大桥、好莱坞山这些美国明信片用滥的地点,把自己置身于各种纪念碑的照片,从神圣的(巴黎圣母院、里约的基督像),世俗的(林肯纪念碑、埃菲尔铁塔)以至完全商业的(迪斯尼乐园的城堡、高耸的波尔多葡萄酒瓶),为大众揭开复杂的神话网路。他将古罗马的圆犁剧场和自由女神像这些文化指标,列为必经之地,替这些受观光业及过度曝光之累的地点,注入敬畏与能量。
改变的后期作品
随着工作的进展,曾广智照片的重心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在1985年以后放弃使用遥控快门之举,反而让他能离得相机更远。在很多记录大自然奇观的照片里,如大峡谷、南达科他州的不毛之地、纪念碑山谷、加拿大国家冰河公园等地,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人影。
他作品当中的矛盾在于,尽管他希望唤起人对隐藏大帝国纪念碑(不论是人造的或是天然的)背后主权力结构的注意,却也决心要找到艾默生和梭罗所信仰之事物的超凡一致性。曾广智所追寻的大自然是特殊的:令人昏眩的高度,巨岩、绿林或冰雪覆盖的苍穹——这种奇特景色引导着19世纪的风景画家,远离了哈得逊河,走向美国西部边疆。跟多数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家一样,曾广智在影像中所大量引用的视觉源头,从通俗娱乐到艺术史兼容并蓄。希区考克的《北西北》一片促成曾广智1986年的罗希摩尔山之行,但是他仰望这座超现实美国纪念碑的渺小背影,却又让人想起盖司伯·大卫·菲德里奇那些持相同姿势,凝视着浩瀚大自然的人物。
曾广智后期的人在大风景中的作品形式,继承了风景绘画的传统,即重新发现那种人类对大自然的纯洁与敬畏之情。而对于幼时即曾学习绘画的曾广智,由中国人的族裔立场思考,可以视为他是继承了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如同水墨山水画中的那些置身于大风景里面的小人形。其实,就如曾广智在创作他的系列摄影作品时的立意明指之“东方遇见西方”,在其以观念化的艺术想象力和个性化的独特造型形象打入西方现代主流艺术领域的实践中,对于自己的东方人和中国
人。总之身份确认,一直是支撑曾广智摄影创意的主旨。
三、独特的画面内容
美国艺术评论家Gardy Turner 认为:“曾广智把自己以乔装独白的姿态投向透彻的大自然,以此向世人亮出一位浪漫人物闪烁光华的一瞥。”
早期的“东方会见西方”系列里,大部分照片都刻画着戏剧化、令人昏眩的相机角度,空间的压缩,艺术家或访客与建筑物、结构物间违背常情的模拟交往。例如与自由女神的合照,人和纪念碑以同一角度倾斜着,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画面。然而曾广智僵硬下垂的手臂和手中那具万能又邪恶的快门遥控器,正好抵销了自由女神高举“光明之炬”的意义。在恐怖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无法不想到遥控快门和炸弹引线两者间的关连:曾广智所采取的方式概括了苏珊·桑塔所说的“软性谋杀”。无论如何,我们所看到的照片,显然是那条遥控线所留下的记录。如此一来,摄影家和拍摄对象合而为一,成为合成的第三者。不论是在伦敦大桥、巴黎圣母院或者国会山庄前,曾广智机械般的姿势,单色调的几何图形服装,还有在看不透的太阳眼镜下的冷峻表情,使得他像一块磐石。他的姿势不但无法让他融入风景,反而更形疏远。好像我们所看到的是个算错时空的外太空访客,伪装成一个“常人”,乘着光束来到地球。置身这个怪异增加的速度与其所能限定者成比例的世界,他不断藉着想像与天然或人造奇观间的对抗,来表达人类长期之疏离感,和欲以超凡之和谐取而代之的愿望。
曾广智的初期艺术创作即带有观念艺术的成分,他机智地把握了现代艺术创作与表现(表演)之间的互为关系。例如在其早期摄影创作的“纽约”系列作品中,“他擅自闯入在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上流阶层的社交宴会,摆出一副中国权贵姿态,不断地和包括王室成员和名设计家等赴宴宾客拍合照。
曾广智后期采取直接地拍摄风景的行动,是为人类对自然的那种质问和解析式的凝视而承担义务。从他著名的以隐喻为标题的‘东方遇见西方’(完全出自其跨文化思维的独白)中,以西方世界为背景的照片,直接地呈现了旅游者面对那般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例如置身于大峡谷和纪念碑山谷时的自觉意识。人类身体在那其间,相形之下显得何其渺小,面对照相机或放眼望去,乃是一片崇高与蛮荒毗连的景象。人类似乎是风景的媒介物与创作者,就如同经过人类手工处理过的,不仅有‘自然’,还有全景视察规模的被其描绘为改造风景的十九世纪文化。
我想作为一位独特而卓越的摄影家,曾广智在融汇东西方文化观念的艺术实践中,的确超越了传统的东西方风景摄影模式。例如将曾广智和郎静山做比较,可见“一代宗师”郎静山的风景摄影形态,只是掠取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表相层面;而曾广智的风景摄影本质,则切实贯彻了中国哲思之“天人合一”的观念本相。曾广智如果以他自己设计的固定姿态,走进与自身血缘相通的中国大陆,在那些星罗棋布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之地,那么他将会拍摄出怎样的自拍像照片呢?也许曾广智作为一位自命的东方文化使者,已经以其自觉的艺术贡献,沟通了东西方多元文化间的冲激,而且加深了相互之间的融会理解。曾广智作为遍布世界的华人艺术家之杰出代表人物,在世界现代艺术殿堂,摘取了一顶闪光的桂冠。
所以说我在某种角度上说更加的爱好曾广智的作品,当让并不是说我也爱自
拍,只是在学习他的某些内在的东西,学习这位永恒经典的摄影家的摄影语言。也许,在浩浩荡荡的中国血统的摄影家队伍里,真正高屋建瓴地以中国生命哲学的精神,来切身实践艺术创作的人,并且真正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艺术性地化境于作品内涵与形式、而又能被世界范围接受的高手,竟可能是这位从未涉足过中国大陆本土,为了完成文化探险使命,而终生浪迹天涯的独行者——曾广智。
第四篇:中外设计史复习题
中外设计史复习题
一、填空
1、瓦当四神中的青龙代表的季节是(春季)。
2、古希腊陶器按色可分为(黑绘)、红绘式和白绘三种。
3、龙门石窟人物面容以(秀骨清像)为主。
4、包豪斯学院于1919年在成立,首任校长是(格罗佩斯)。
5、宋代景德镇窑产的(影青瓷)瓷,风格独特。
6、包豪斯学院第二任校长是(汉斯·迈耶)。
7、清代四大名绣为顾绣、蜀绣、粤绣、(湘绣)。
8、青铜器“饕餮
纹”的象征意义是(权利)。
9、“长信宫灯”体现了设计中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10、(吉奥.庞蒂)被誉为意大利的米斯。
11、德国工业联盟的开创者是(穆特休斯)。
12、“网师园”的‘网师’是指(渔夫)。
13、法国卢浮宫入口是(贝聿铭)设计的。
14、战国时期齐国流通(鬼脸)钱。
15、包豪斯学校教师(拜耶)改变了德国设计中的字体,变大写为小写。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虎食人卣”是__时期的青铜器。
(b)
A、战国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下面
哪
位
不
是
波
普
艺
术
家
b)
A、安迪·沃霍尔
B、伍重
C、劳申伯格
D、汉密尔顿
3、“蚯蚓去泥”、“橘皮”、“泪痕”在哪种瓷中出现。
(a)
A、钧窑瓷
B、哥窟瓷
C、耀州瓷
D、汝窑瓷
4、德国
现
代
设
计的特
点
是
(b)A、情感化
B、理性化
C、幽默感
D、保守主义
5、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属于
(d)A、风格派
B、流线型
C、国际风格
D、构成主义
6、下面哪座园林属于私家园林。
(b)
A、清漪园
B、拙政园
C、圆明园
D、避暑山庄
7、强调以科技为基础设计教学模式的学院是
(c)A、包豪斯
B、魏玛工艺美校
C、乌尔姆设计学院
D、耶鲁大学建筑系
8、(a)A、罗维
B、德雷夫斯
C、提格
D、克里木特 “可口可乐”标志的设计师是
9、维也纳的“分离派”的组创人是
(d)
A、麦金托什
B、高迪
C、劳特思克
D、霍夫曼
10、下列木材非明家具采用的是
(d)
A、紫檀
B、红桃木
C、梨花木
D、柳木
11、阿尔塔米拉洞穴绘画在(d)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西班牙
12、下
列
玉
器
属
于
明
器的是
(a)
A、金缕玉衣
B、玉琮
C、璜
D、羊脂玉羽人飞马
13、汉代瓦当四神纹中的四神为
(a)
A、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B、青龙、白虎、仙鹤、神
C、青龙、仙鹤、玄武、朱雀
D、青龙、白虎、朱雀、蟒蛇
14、“少即是多”是(a)
A、米斯
B、柯布西埃
C、蒙德里安
D、康定斯基
提出的。
15、帝王“黄袍加身”、“龙饰至尊”始于
(a)
A、唐
B、汉
C、北宋
D、清
16、()不是倡导艺术与手工艺的设计家。
(d)
A、阿什比
B、沃赛
C、马克穆多
D、麦金托什
17、古希腊“多利克柱式”属于()审美范畴
(c)
A、崇高
B、阴柔
C、阳刚
D、悲剧
18、()不是埃及雕塑的主要特征之一。
(b)
A、程式化
B、表情丰富
C、正面律
D、整体性强
19、非
洲
木
雕
面
具
是
(d)
A、透雕
B、篆刻
C、浮雕
D、圆雕
B B A B D
BCAD D、D AAAA
DCBD。
1、不能区分清代官员品级的服饰是
(b)
A、顶戴
B、皂靴
C、补服
D、朝珠
2、“欧洲家具设计史上最具有女性化审美特征的时代是
(d)
A、英国摄政时期B、法国帝政时期C、德国魏玛时期D、法国路易十六时期
3、下列哪件作品是柯布西耶设计的。
(a)
A、朗香教堂
B、联合国大厦
C、流水别墅
D、母亲住宅
4、青
花
瓷
是
(c)
A、釉上釉下相应成趣
B、釉色
C、釉下彩
D、釉上彩
5、下面哪个故事没有出现在武梁祠画像石中
(c)
A、荆轲刺秦王
B、周穆王会西王母
C、二桃杀三士
D、大禹治水
BDACC
1、唐代用的比较少的装饰纹样是
(a)A、岁寒三友
B、牡丹
C、芭蕉
D、莲花
2、斯堪的那维亚五国的现代设计被称为
(a)
A、有机主义
B、功能主义 C、理性主义 D、激进主义
3、青铜
器
中的“
爵
”
属
于
(d)
A、乐器
B、贮酒器
C、取酒器
D、饮酒器
4、下列哪个不是古希腊陶瓶的装饰手法。
(b)
A、红绘
B、剔釉
C、黑绘
D、白描
5、下列哪种玉器是用来礼天的。
(d)
A、璜
B、琮
C、环
D、璧
6、“圣家族教堂”的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家
(c)
A、沙里宁
B、文丘里
C、高迪
D、米斯·凡·德洛 AADBDC
1、庙
底
沟
彩
陶
纹
样
多
为
(a)
A、鸟纹、蛙纹
B、鱼纹、草纹
C、鸟纹、鱼纹
D、蛙纹、火纹
2、文字瓦当中的字体是书法中的(b)
A、楷书
B、篆书
C、隶书
D、魏碑
3、下列哪个图案只在四川汉画像砖中出现。
(c)
A、二桃杀三士
B、水陆攻战
C、弋射收获
D、荆轲刺秦王
4、长信宫灯是通过__处理油烟的。
(c)
A、专门烟囱
B、经袖至头顶 C、经袖至腹
D、经口与鼻
5、以“流水别墅”而著名的设计师是
(b)A、沙里宁
B、赖特
C、贝聿铭
D、伊姆斯
ABCCB
1、属于解构主义风格的建筑是
(d)
A、联合国大厦
B、草原住宅
C、AT&T大厦
D、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 2(d)
A、兵器
B、酒器
C、乐器
D、水器、鉴
属
于
3、日本人说的“堆朱杨成”中的“堆朱”指哪种工艺?
(d)
A、缂丝
B、玉雕
C、鎏金
D、雕漆
4、从包豪斯毕业后留校执教并改革了字体设计的是
(c)
A、纳吉
B、康定斯基
C、拜耶
D、伊顿
5、意大利生产的“菲亚特”汽车是()型的。
(a)A、大众
B、豪华
C、赛车
D、折衷
6、下列
玉
器
属
于
明
器的是
(a)
A、金缕玉衣
B、玉琮
C、璜
D、羊脂玉羽人飞马
DDDCAA
1、国际风格建筑与包豪斯建筑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结构方式
B、意识形态
C、装饰风格
D、功能追求
2、“唐
三
彩
”
中的三
主
色
为
(d)
A、蓝
绿
黄
B、紫
黄
白
C、红
白
朱
D、白
绿
黄
3、汉瓦当四神纹中主宰西方的是。
(c)
A、青龙
B、朱雀
C、白虎
D、玄武
4、下列哪个不是粉彩瓷器的艺术特征
(d)A、晕染作画
B、釉白如玉
C、字如蝇头
D、胎体厚重
5、莫里斯的设计思想中唯独没有
(b)
A、民主化
B、机械化
C、自然化
D、手工化
6、新艺术运动时期属于直线派的设计师是
c A、维尔德
B、蒂芙尼
C、麦金托什
D、盖勒
BDCDBC
1、解
构
建
筑
主
义
大
师
是
(d)
A、文丘里
B、米斯
C、赖特
D、盖里
2、“
豫
园
”
之
“
豫
”
是
(c)
A、河南简称
B、迟疑
C、豫悦老者
D、人名
3、“
唐
三
彩
”
属
于
(c)
A、陶
B、瓷
C、精陶
D、搪瓷
4、帝王“黄袍加身”、“龙饰至尊”始于
(a)
A、唐
B、汉
C、北宋
D、清
5、下列
哪
件
作
品
是
秦
代的。
(b)
A、长信宫灯
B、铜车马
C、牛形灯
D、马踏飞燕
DCCAB
1、贝聿铭的设计属于()建筑风格。
(a)
A、新现代主义
B、现代主义
C、国际主义
D、有机主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纹饰最多是
(a)
A、莲花
B、牡丹
C、芭蕉
D、婴戏
3、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雕刻与古希腊雕刻的不同在于前者更注重
(a)
A、绘画性
B、装饰性
C、立体感
D、写实性
4、设计中特别注重人体工程学的公司是
(b)
A、三星
B、布劳恩
C、波音
D、飞利蒲 莲鹤方壶是__时期的青铜器。
(a)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AAABA
1、清代对玉器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皇帝是
(b)
A、康熙
B、乾隆
C、顺治
D、雍正
2、鼎与簋配合使用很有讲究,天子使用
(b)
A、七鼎六簋
B、九鼎八簋
C、八鼎六簋
D、十鼎九簋
3、下面哪位是制作紫砂壶的大师。
(b)A、何朝宗
B、时大彬
C、顾名世
D、计成
4、和中国青铜器装饰风格相近的设计是
(d)
A、伊斯兰陶器
B、古希腊陶瓶 C、古巴比伦陶器
D、玛雅文明中陶器
5、非古
代
希
腊
设
计
作
品的是
(d)
A、帕特农神庙
B、掷铁饼者
C、米罗岛的维纳斯
D、斗兽场
6、不是美国设计主要特点的是
(c)
A、实用主义
B、商业主义
C、哲学表征
D、折中主义
7、“少即是烦”是(a)
A、文丘里
B、柯布西埃
C、米斯
D、康定斯基
提出的。
8、()是格拉斯科学派的代表设计师
(c)
A、阿什比
B、沃赛
C、麦金托什
D、马克穆多 BBBDDCAC
三、名词解释题
彩陶
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最早在河南绳池仰韶村发现,用手捏制,图案色烧后形成,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哥特式教堂 又称高直式,是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浮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荷兰风格派: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 其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风格派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绝对抽象的原则,也就是说艺术应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而用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来体现整个宇宙的法则与和谐,这种对于和谐的追求是风格派恒定的目标.斗彩 明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新瓷种。首先在素胎上用青花装饰,罩釉入窑烧,然后在釉上着他色装饰,在入窑烘烤而成,釉上、下两色彩的图案相映成趣。
装饰艺术运动
所谓装饰艺术运动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兴起的同时,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展开的一场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首先,从造型语言来说,它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地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囿于直线,这些新奇样式又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其次,从色彩的运用而言,“装饰艺术”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持征,与讲究典雅的以往各种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
唐三彩
指唐代再单色釉基础上出现的混合运用釉色的彩色釉陶。因常见白黄蓝三色故名。这种技术再陪葬的人物和动物俑中产生了许多色泽美丽、光彩动人的陶塑作品。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在国际风格建筑影响下形成的以简单明快的版面编排,无饰线字体为中心形成的高度功能化、理性化,但缺少人性关怀的设计。
巴洛克风格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又称路易十四风格,关于巴洛克词汇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来自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种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巴洛克艺术风格强调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运动与变化。
缂丝缂丝又名刻丝,是一种新兴织品,纬线根据图案需要织入,即”通经断纬”织法,主要用来织书画作品,细腻写实,一如描画,北宋时主要产地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松江)为中心,出现了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名家。
画像砖
同画像石都是建筑装饰的组成部分.一般建筑用砖,以素面居多.而装修建筑物的砖多有画像和文字.砖的雕饰始于秦汉时期,多为雕刻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六朝开始,画像砖开始用模制批量生产,唐代制砖工艺达到历史最高峰,唐代以后,画像砖逐渐衰落.比利时线条: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塔塞尔公寓的设计师维克多*霍塔,他在设计中发展了成熟的新艺术曲线风格,用葡萄蔓般的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比利时线条”(“鞭线”),并把这种风格用于家庭住宅设计上.剔红
就是雕漆工艺。它的工艺特征是,在木胎、陶胎或者夹贮上涂上数十甚至上百道朱色漆,待干后,在漆皮上雕刻、镂刻纹饰,达到浮雕效果。雕漆作品典雅高贵,极具装饰性。
浮世绘
描绘日本江户时代”浮世”.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廉宜,采用平涂重彩的印象画法,背景单纯,形象深刻,装饰性强.黑绘:它是古希腊陶器的装饰手法。黑绘风格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黑漆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
清式家具
具体出现是指出现于康熙年间,盛行于乾隆年间,停滞于清中晚期的具有典型清代繁缛华丽的家具,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与满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其用材之考究,品种之繁多,造型之庞大,雕饰之繁丽,技巧之精湛,一反明清家具的简洁质朴,清雅书香的书卷气息,代之以绚丽豪华和贵族气派。
苏麻离青是一种青花瓷料。系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这种青花瓷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因含锰量低,就可以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度的温度下可以烧成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又因含铁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
曲线派 主张师从自然,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代表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等.特点:最典型的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多是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内在活力.青花 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用毛笔描绘图案花纹,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的起源可以追溯的唐,宋时期,但当时技术还不成熟,其流行可能在元代中期以后。
绿色设计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设计思潮。强调设计对生态平衡的作用,考虑设计对资源的节约。减少主义、回收利用、重新使用成了设计的重要知道思想。
四、简答题
1、陶与瓷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要点:第一原材料不同:前者为黏土后者为瓷土;第二温度不同:前者为800度左右,后者约1300度。第三前者有细微的孔隙透气,而后者没有,第四:前者声音铿锵后者喑哑等
2、简述包豪斯的设计思想。
要点:1讲究材料,形式的美感.2 材料,质地,形式的搭配.3产品的结构,功能与装饰的关系.4追求经济效益(成本)5 艺术家转向应用美术,重视设计的民主化6 将建筑,雕塑,绘画形成三维一体的未来殿堂
3、元代装饰中作为辅纹的“八吉祥”与“暗八仙”分别是指哪些图案?(10分)
答、所谓八吉祥指佛教中的八件宝物,所指并不固定,一般指:法轮、法螺、宝伞、莲花、白盖、宝瓶、金鱼、盘长。
所谓“暗八仙”指道教中八仙所用的八件宝物——葫芦、扇子、鱼鼓、荷花荷叶、横笛、宝剑、花篮、阴阳板代替八仙。
4、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对我国发展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有哪些?(7分)
1).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的设计经验和教训 2).发展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设计 3).重视对现代设计的宣传和教育 4).重视技术的发展
5、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答: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
一、在祭祀中作为“人神”沟通的工具;
二、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
三、作为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器;
四、武器、乐器与其他
6、高迪建筑可分为拿几个时期?各具有怎样的风格? 答: 第一阶段阿拉伯摩尔风格特点,并不单纯是复古,通过了折中处理,在细节上可以看到有机风格.第二阶段:大部分作品带有明显的哥特风格.第三阶段:高迪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具有有机特征和神秘传奇的色彩,不少装饰图案都有强烈的象征性.7、简述古代埃及浮雕和壁画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程式和作用。程式有:
①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 ②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 ③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④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⑤固定的色彩程式
8、包豪斯学院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1).确立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2).确立了基础课和工作室的教学方式 3).把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 4).探讨现代设计的新形式
9、简述我国商周青铜器纹样设计的总体特征。与该特殊的礼制文化紧密相关,形成以下主要特点:
包含了人类艺术起源之模仿自然的认识和审美活动 纹样应该是某种神圣的符号,应该是统治阶级的象征,而不是反面角色和牺牲形象
装饰纹样的形成和传承都具有制度化的程序,十分庄重严肃,纹样不会轻易变化,而设计者装饰设计的热情表现在风格的日益繁缛富丽上。
10、简述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特点。要点: 1继承了德意志工业联盟的精神,强调手工艺与现代机器相结合,了解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设计应该为工艺服务; 2注重基础训练,把现代抽象艺术的探索结果发展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基础课程,奠定了设计教育的基础;
3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要进入工作室进行工艺和技术训练;
4强调设计是一个集体的.客观的过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实践.。
11、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审美意蕴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第一、灵动活脱的生态之美;第二、自然精巧的布局之美;第三、曲折尽致的意境之美;第四、以小见大的构景之美;第五、楹联匾额的文学书法之美;第六、寓意深远的象征之美;第七、质朴精雅的色调美。总之,她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生动的哲学,是中国人追求的“诗情画意”生活的写照。
12、古罗马建筑的历史性成就有哪些?
1、伊特鲁利亚时期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2、罗马共和国盛期的公路、桥梁、城市街道、输水道以及后来的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
3、罗马帝国时期的凯旋门、记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以及豪华宏大的剧场、浴场等。
13、比较“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区别。
两者之间的不同:“工艺美术”运动比较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把哥特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充分运用了植物、昆虫、女人体和象征主义;把感觉因素引入了设计,并经常运用明显的性感形象。
14、简述德国现代设计思想形成的过程及现代设计的特点。
1、答: 首先他们创办了设计学校培养专门的人才1).德意志工业联盟 2).包豪斯设计学校 3).乌尔蒙高等设计学院
他们的特征为:重功能、重理性,善于运用科学技术,重视产品质量,强调秩序感、逻辑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的设计特点
15、比较现代主义建筑与国际风格建筑的异同。相同点:
1、建筑造型简洁;
2、无装饰;
3、注重室内空间的利用律,突出功能性;
4、崇尚理性的设计;
5建筑都采用框架、钢混结构等。
不同点:
前者主要是为大众的设计,体现了浓厚的民主主义思想,建筑设计、制造与使用中均考虑成本因素;
后者是为富裕阶层的设计,是体现工业化时代的集权制度的表征,不考虑成本。
16、意大利激进设计的利弊是什么
答:从60年代开始,以索特萨斯为首的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受到法国”波普”运动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成立许多反对现代主义设计,反对国际风格激进设计团体,追求所谓的”坏趣味”,折中地使用各种历史风格而不是技术风格,任意拼帖各种大众文化的图象和符号.他们的设计主要是打破功能主义设计观念的束缚,强调物品的装饰性,大胆甚至有些粗暴地使用鲜艳的颜色展现出与国际主义,功能主义完全不同的设计新概念,他们的设计不仅为理论家们提供了反思现代主义设计的话题,也激发了设计师们创造的灵感但只在形式上做些文章,没有实用性,不符合大众需求.17、中世纪欧洲设计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中世纪的设计艺术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是一种神权与王权同时并存又互为影响的时期。注重精神表现,而摒弃了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神话传统和写实方式,转向神学思想指导下的对人类精神内在世界的传达。低沉、凝重、冷峻、肃穆、庄严、虚幻、神秘而压抑。
18、新艺术运动“直线派”的设计特点和贡献?
答:以麦金托希为代表,在建筑、室内和家具设计中,创造了一种以直线为主、白色为基调的装饰手法。后来这种风格影响到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分离派在建筑、室内装饰、家具和灯具等方面,开创了一种与机械生产相适应的简洁的直线几何形体风格,为以后的功能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
19、我国古典私家园林和西方园林的不同风格。
答:我国古典私家园林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诗情画意、讲究自然生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曲线多、布局巧、变化多端),但却是文人士大夫脱俗养心的场所,与世俗的老百姓隔绝。西方园林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注重理性,直线多,比较规整,审美效果一览无余,强盗视觉效果,但强盗机会、交往等公共空间的功能等
20、简述唐代邢瓷与越瓷的各自特征。
要点:邢瓷指河北邢窑所产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白瓷。它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前人以“洁白如玉”比喻它的质地美。越瓷是浙江越窑产的南方青瓷器。胎质细腻,釉色呈水青色,色泽鲜丽,比前者更透亮晶莹,正所谓“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21、简述拉斯金的设计美学思想 :(1)否认大小艺术之区别的设计美学
(2)为人民创作的艺术,民主的艺术,反对精英主义设计;
(3)用工人创造新的环境
(4)“美术不是为美术的美术。而是要工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动喜悦,并且要在观察自然,理解自然之后产生出来的美术。”师承自然,使用传统材料,忠实材料特性。
(5)设计的实用性。“最伟大的作品要适合于某一特定场合,从属于某特定目的”。
(6)否认工业品的美学价值,保守于怀旧。
22、简述明式家具的总体风格。要点:
1、采用硬木制造;
2、造型简洁,线条流利;
3、装饰适度;
4、不髹漆,体现木材本身的肌理和质感;
5、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等。
23、简述麦金托什p97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设计主张? 答:他主张建筑应顺应形式,不再反对机器和工业,他抛弃了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曲线为主的装饰手法,改用直线和简洁明快的色彩.室内设计常用白色墙面,家具以黑白两色为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格拉斯格学派的设计超出了流行的风格,打破了长期以来英国设计界的沉闷气氛,它还对维也纳分离派产生影响。格拉斯格学派的主要建筑有:风山住宅。格拉斯格艺术学院等。麦金托什对日本艺术也很感兴趣,在平面艺术创作中运用了简单直线的编排和布局,并用曲线将纵横交错的部分流畅地的连接起来,并大胆的运用黑白为主调。
五、论述题
1、试论三国两晋南北朝与唐朝、清朝服饰各自的特点,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以及你的评价。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服装宽衣服博带,穿着讲究个性,变化比较快,洒脱自如,反映的是对人的独立性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以及思想相对解放的时代精神;
唐朝的服装宽松、艳丽、潇洒、飘逸、与时俱新、追逐时尚、女穿男装等,反映的是蓬勃向上的积极精神风貌和日渐奢华的生活状况,也有对人性的尊重等;
清朝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封闭严实尤其是对女性的禁锢较深。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等。
2、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流派,并谈谈你对它的评价。
答案要点: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主张建筑应该而且必须有装饰。在建筑的细节上,往往采用各种古典装饰,运用变形、分裂、删节、夸张、矛盾等手段使装饰充满趣味性和象征性。
第二,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强调建筑的形体质量感,提倡建筑的“内”、“外”双重性,重视层次感和深度感。强调重视传统历史风格,主张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等方法,并且将这种折衷处理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
第三、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评价:一方面,从现代主义受到质疑到否定,从后现代主义萌芽到最终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切艺术的综合,它不仅受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与现代科技,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3、试比较“新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异同。要点::新现代主义是坚持现代主义思想,同时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改良,发展和完善,活跃在当今国际建筑界的一种建筑思潮,较之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的建筑,它具有更为客观的,冷静的,多样的成熟的,非教条的特征.新现代主义者们坚持现代主义理性和功能化,但同时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重新诠释.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厅,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法国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这些作品没有繁缛的装饰,造型语言简洁明快,遵循了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赋予了造型以象征注意的基本内容,具有历史性的,文明象征性的含义.新现代主义由于具有现代主义注重功能和理性的严谨而简洁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人表现,象征性的风格,因而深受新一代建筑家们的喜爱,得到了较大的发
4、简述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并以它为例谈谈你对明代设计总体风格的认识。
答:答:“明式“家具的造型设计艺术勇创新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设计注意到了:
1,材料美。充分显示木材的纹理和本色,而不加遮饰。2。结构美,不用钉,不用胶,主要应用榫卯的结构,不同部位应用不同的榫卯。
3。工艺美,做工讲究,榫卯精确,上百年亦不松动,打磨光滑平整。4。意匠美,“巧而得宜,精而合宜”。“明式”家具艺术风格可以用“简。厚。精。雅”来概括。
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明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为“健”与“约”。所谓健,是充实而不浮艳;所谓约,是概括而不赘疣。无论造型还是纹饰,装饰性都很强,使人感到该工艺美的样式化。明代工匠既善于把握材料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它的自然美,又善于将精细的手工技术巧妙低融合在工艺品的构成中,而不外露,因此质朴甚至笨拙的工艺美学使得器具更具有一股庄重敦厚的意味。
5、以明、清私家园林为例,试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风格以及对当代城市造园的借鉴价值。
要点:我国古典私家园林注重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典雅(诗情画意)、静中有动(各种拓景手法的应用)、以小见大(咫尺千里)、自然生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借鉴意义中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文化内蕴的传达等。
6、论述:什么叫“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结合现实谈它的本质和利弊。
答:,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的考虑以后几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基本形成一种制度,使汽车的式样最少每两年一小变,三到四年一大变,人为,有计划造成市场上轿车式样老化,促使消费者为追逐新的潮流,而放弃旧式样的积极的市场促销方式.(第一问的答案)
7、简述元瓷装饰设计风格。
答:1,瓷器的装饰方法一般有刻花,划花,画花,印花和堆塑等。到了元代,受到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代表的釉下彩绘瓷成了新贵,因此画花成为此时的装饰主流。
2元瓷部分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文饰繁密严谨,层次丰富。器皿上所绘文饰,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但并不杂乱无章,而是主体突出,层次分明。装饰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主纹和辅纹两类。在元代瓷器上作为主纹的纹样主要有以下几种:A各种花卉植物B各种动物纹C历史故事。作为辅纹的有八大码。
8、何谓“绿色设计”?结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谈谈绿色设计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意义。
答: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月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 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挥手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以内以产品环境属性为主要设计目标,着重考虑产品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目标,并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和经济性等,突出”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位”的设计观念.A产品的简约设计B产品的可拆卸设计C无包装设计D在利用包装。
9、举例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后现代设计思潮的。
1).对现代设计的同一性、冷漠性、功能至上等特征的反思和修正
2).只是部分地反思现代设计,不是对现代设计的全面否定。或者说是在现代主义的肌体上粘贴一些形式化的装饰符号。3).肯定了传统设计语言和民族及地方风格,强调设计的文化内涵.4).开启了设计的多元化局面,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5).对现代设计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引发了绿色设计思潮。
6)。有形式主义、极端主义、自由主义乃至民粹主义等趋势,没有真正把握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
10、“低碳生活”日渐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你认为在城市规划、建筑、室内装修等设计中应主要体现哪些设计思想与之适切。谈谈你的理由。(15分)
主要体现绿色设计理念。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月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 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挥手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以内以产品环境属性为主要设计目标,着重考虑产品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目标,并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和经济性等,突出”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位”的设计观念.A产品的简约设计B产品的可拆卸设计C无包装设计D在利用包装。.
第五篇:中外美术史结业论文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简议宋代山水画
之
探郭熙三远技法,品宋代笔墨山河
姓
名
力 宏
王
年级班级
11-02
专
业
XX大学XX学院 二零一二年五月
目 录
一、中文摘要……………………………………………………………3
二、引言…………………………………………………………………4
三、主要内容
1.郭熙与《林泉高致》…………………………………………………5 2.什么是“三远技法”…………………………………… ……………10 3.“三远技法”的历史意义……………………………………………12 4.郭熙作品欣赏
4.1《树色平远图》……………………………………………………13 4.2《早春图》…………………………………………………………14 4.3《关山春雪图》……………………………………………………15 4.4《幽谷图轴》……………………………………………………16
四、结语…………………………………………………………………16
五、参考文献……………………………………………………………17
六、附录…………………………………………………………………17
七、致谢…………………………………………………………………18
八、原创声明书…………………………………………………………19
一、中文摘要
北宋初约一百年中,保持着五代的传统,花鸟画遵守黄筌的程式,山水画是传李成、范宽的衣钵。熙宁元丰年间(公元一○六八—一一○○年)由花鸟画家崔白和山水画家郭熙的出现而有了显著的新变化,由于扩大了表现范围,宋代的绘画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时的画论著作(《林泉高致》和《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主张,反映了创作实践上的新要求。
(摘自:百度百科)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明亮)、夏苍(淡青色或草色)、秋净、冬暗(深黑色)。”“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
(摘自:林泉高致)
(众多文献来自网络,无从考察,如有异议,敬请联系本人)
主要内容
引言
中国宋朝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回话丰富多彩的面貌。
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间内社会保持者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北宋初约一百年熙宁和元丰之际,保持着五代的传统,花鸟画遵守黄筌的程式,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他们在内容级艺术上都展示出崭新的风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养。崔白和郭熙都不经起稿而放手作画。崔白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青苔,善于表现败荷灰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郭熙通过景色季节及其后的描绘,表现乐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来的北方画派推向更高水平。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苏轼等人的论画诗文显示了此一时期会画理论的新成就。宋代的绘画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1、郭熙与《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郭熙,河南温县人。字淳夫。活跃在北宋中期。画院翰林待召。
初师李成但自成一家。作品真实、细腻、工巧,注意表现大自然四时之景的丰富内涵和微妙变化。在《林泉高致》中说到,“春山淡腋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晚年作品风格转为雄壮。
郭熙是北宋画院中最成功的山水画大家。他受到神宗赵项赏识,在宫廷画院中占尽风光。从画史的角度上看,山水画创作从画院外转入画院内,而郭熙便是这个转折点上的显著标志。他在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因宰相富弼的推荐,从老家河阳(今河南孟县)奉旨入京,先任翰林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最后被擢至翰林待诏直长。由于神宗喜爱李成的画,而郭熙创造性地发扬了李成的画法,因此深得皇上器重,并得遍览秘图所藏。他常于高堂素壁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峥嵘、峰峦郁秀、云烟变灭、气魄雄伟、赢得神宗练练称赞。
郭熙在神宗朝红极一时,但到了哲宗朝,由于党争原因,他的画遭到厄运,甚至被用来揩拭几案。但徽宗继位之后,郭熙的画又重新得到肯定。
郭熙的画早起并无师承,“盖天性得之”,中年后专学李成。黄山谷说他因为摹写李成的《骤雨图》六幅,颇受启发,从此笔墨大进。而实际上,郭画的风格和李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的话或清旷悠远,或曲折幽深,或巍峨雄壮,用墨淡润而不乏浑厚,运笔俏利却不失含蓄,同时擅于表现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不同季节、气候景物的微妙变化。可以说是博学众览,加之师法自然,从而能自抒胸臆。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
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它强调了如下几点:
(一)画家要深入观察生活,抓取主要特征。“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对于山水的四季朝暮、阴晴雨雪等环境下的变化,郭熙都经过认真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不少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对山水“三远”的提出及山水在“三远”状态下的特征,对山水画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明亮)、夏苍(淡青色或草色)、秋净、冬暗(深黑色)。”“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等等,不一而足。
(二)抓住富有诗意的情节,酝酿构思。“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带着诗人的心怀去观察自然,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节,再给予诗化的表现,画面必然充满诗意的内涵。
(三)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反复修改。郭思追述郭熙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精墨妙,— 7 —
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不敢以轻心佻之者乎。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至今仍值得提倡。
(四)师承要广取博采,不局限于一家。“专门之学,自古为病。”“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
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唯事营丘(李成),关陕之士,唯摹范宽。一己之学,尤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所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殆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五)技法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笔墨要为人使,不可反为笔墨使。”“或曰:‘墨之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西山。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取粉黛杂墨
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了然故尔。了然之后,用青墨水重叠过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对于笔墨色如何具体运用,郭熙也作了论述:“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轻轻之意)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淋之,谓之渲;用水墨滚同而泽之(布施或铺开)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拃(手持笔顺势轻拖之意);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抽拔或耸起之意);以笔端而注之谓之点。点施于人物,亦施于木叶。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施于楼屋,亦施于松针。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风色用黄土或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浅深取之。瀑布用缣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产生了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不再过隐居生活,他们也不再强调山水画一定要表现隐居思想。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以总结。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使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笔墨技法方面,郭熙的贡献更为突出。
中国画的积墨法和用笔法实完备于郭熙,而积墨法的完备,大大提高了水墨画的表现力。所谓积墨法,就是用淡墨重叠数次,使画面深润、厚重,对画面的模糊处和应分层次处,再用干浓墨破醒,破醒后再用淡墨水渲染,务使达到深厚而层次分明的境界。此外,用笔方法的皴擦点刷拃擢画,也是郭熙第一个系统总结的。而这些对山水画
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元好问说:“山水家李成、范宽之后,郭熙为高品。”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2.什么是“三远技法”
三远,山水画技法名。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
“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而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用来描摹崇山峻岭再合适不过了。《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我们今天应用透视学的观点,即把物象放在视干线上,就显得岸然兀立。在这部书中提出用泉水以助其势之高,如画雁荡山的龙激飞瀑,即应有高远之气势才好。但是书中的借泉助高,并不能把问题说得十分清楚,因为你把山画得再高,泉水画得再长,还是不及真山的千分之一高。怎样把象千仞之高的大山画在尺幅之内呢?刘未对宗炳在历山水序》中指出,眼与山只要有了相当的距离,按照比例来画就行了,“坚划三寸就有千仞之感”、“舱里数尺即可体现百里之遥”。比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 10 —
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得很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都是人小山大。有时也可把峰顶推出画外或隐入云层,使人不知山有多高多大。画高的形势,可以把下部虚起来,如画山头用云虚断山脚也有崇峻之感,即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反之,如画极远的平川,可把上面虚起来,也会造成平川万里之势。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
“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意思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
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芥子园画传》解释加强云气有深远感,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所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横秦岭、气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使用了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屋宇柿比送次,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之感。
“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回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深远法所赐。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
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对于前一种画法《芥子园画传》强调用烟气加强平远之感,有了烟'气,便觉得苍茫辽阔。实际上无论高远、平远,这一点都是适用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赞的《紫芝山房图》就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对于描绘平原景色的辽阔地貌,也可以用一些类似的手法,但主要还是应当利用景物的透视,如林带、田埂的透视,河流的纵横带来加强平远效果。一马平川的大地原是国画中难于奏效的画题,近代画家有用稻田波影来衬托白帆片片,也有用树木和房屋层层推远的。“平远”的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元代倪瓒的作品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像他的《渔庄秋霁图》,三段式构图,表现出太湖的云水朦胧,精致悠闲的小景山水。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3.“三远技法”的历史意义
三远之法,自郭熙提出之后,到了韩拙和后代的黄公望、王概以及曾到日本旅徙过的费汉源,他们都对三远法有不同的发展。郭熙还在三远中提到了三种色调感觉,那就是高远之别样,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矿结合他分析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意冲融而缥缥缈缈、看来作者是作了深入观察后述。我们面对高山自山下而仰山巅,必然觉得山色楚明确,山峰傲立突出。如自山前降望山后,必然山色阴晦而重叠。如果是自近山而望远,这时会感由于远距离而使远山在空气层中产生缥缈模糊之感以上都是由于取景时画家与景物距离视线的方向,野的大小等差距而产生的。
4.郭熙作品欣赏 4.1《树色平远图》
绢本,墨笔,纵:32.4厘米,横:104.8厘米。文物现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作品简介:此图为宋代郭熙所作的《树色平远图》,原属私人收藏,先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该画以横卷构图,描绘出晚秋郊野清幽淡远的景色。此图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近水临风,远山延绵,其间扁舟轻移,野凫飞动,看上去景色开阔。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画面以平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而在秋林野水间有一土埠,上筑茅亭。老者在童仆的搀扶
下已经过小桥向茅亭走去,前面携琴带酒的仆人已经抵达土埠下方,而暮霭里的亭中亦隐约看见人影。看来是这些高人逸士要雅聚小饮,把酒长歌了。4.2《早春图》
绢本,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画幅左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 14 —
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画。”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画作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4.3《关山春雪图》
绢本,淡设色,纵:197.1厘米,横:51.2厘米。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本图以立幅形式表现深山春雪过后的— 15 —
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木衬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画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宁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山春雪之图,臣熙进”款识,可知此图绘制时间与《早春图》为同一年,画法有大体相近。4.4《幽谷图轴》
绢本墨笔,纵167.7、横53.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作品简介:《幽谷图》所画景物,具有典型的中国西北山川风貌。雪后的山间幽谷,高寒惨淡,山岩峻险。山下,一股清泉从参差崚嶒的巉岩中喷涌而出,波回崖壁,浪激石尖,腾起一片迷茫之气。临潭而立的一块巨石,石缝中三五棵老树,枯枝上不着一页,唯见其盘根错节,虬屈舒伸,随着山势蜿蜒而上,也使坦荡如砥的峰峤渐入眼帘,然而峰峦之间则是一道盘回曲折的幽壑。崖边林梢层层,谷底寒气森森。远处的主峰如虎踞龙盘,巍然而立,下临千丈绝涧,浩渺之气,直与天接。图中山石轮廓方硬,全以淡墨渲染皴擦而成,近景枯枝寒树墨色焦浓,笔力刚健,十分简练。远处的林木则以淡墨点染,所费笔墨不多,但层叠错落之状,非常清楚,显示出幽谷清寒而萧森的意境。
四、结语
宋代的绘画受到理学以及北宋宫廷画院的影响,郭熙的画作也不例外。这幅《树色平远图》由形似的描摹转向对物性,物理和物态的生动再现,不仅仅是传统画论中“传神”与“气韵”的理学翻版,而是强调精致的状物技巧,即“格”的基础上,表达出物体内在的生命活力。而“三远法”有别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是一种运动的观察方式从动态的角度来表现山水,展现出静态山水的动感,赋予它们更多活力。北宋画院经历了神宗朝改革,政治改革“熙宁变法”对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后,“有缺即于以次等第内拣试艺业高低”成为画家晋升的依据,艺术创作中的大胆创作也受到提倡,正是在这种风云变幻的背景下,郭熙等人才能脱颖而出。鉴于本人对“三远法”以及宋朝历史认识尚浅,对相关作品的研究不多,特别是对于平远的理解仍有许多困惑之处,如以上评论有任何不足或错误之处,望多提出意见,交流学习。
五、参考文献
《林泉高致》
作者:郭熙、郭思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五代北宋绘画》
作者:刘诗能、李从芹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主编:姜松茸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七、后记
论文写到这里,以尽快结束了。人生第一篇论文,想不到可以写这么长,看着底下的页码,我感到十分的激动,这也证实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我时常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赞叹和钦佩之情,古人的智慧与才能,令人难以超越啊。
论文的创作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创作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无疑是最重要又的,找到一个新颖又有创作价值的主题,使我几乎翻遍了北宋的美术材料。直到一个字眼浮现在我眼前:郭熙。作为一名“盖天性得之”的天才式人物,他的画别具一格,他的思想,迥然先进,所以,我选择了他。也最终实现了对此篇论文的起草和研究。
感谢服装班的所有同学。感谢你们对论文的帮助。你们的存在给我依靠,给我温暖,给我希望。
感谢我的亲人、朋友,在我奋力前行时你们总让我不孤独,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的爱伴我成长,使我成熟。
最最重要的是感谢我的授课及论文指导老师搓你妹。严谨、正直、幽默和博学的您是我一生学习与努力的榜样。谢谢您对我这一学期来细心且耐心地教导和帮助,谢谢您的宽容和微笑,感谢您。致辞
敬礼
2012年6月2日
八、原创声明书
XX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络: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得成果。除文中也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也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
人承担。
年级与班级:
论文作者签名:
2012 年 6 月 2 日
简议宋代山水画中的剩水残阳 之探郭熙三远技法,品宋代笔墨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