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省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及教后反思(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00: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荷塘月色》省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及教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荷塘月色》省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及教后反思》。

第一篇:《荷塘月色》省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及教后反思

2009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朦胧淡雅)

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教后反思】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

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批主角——学生

课堂,要的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热情?答案不言而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荷塘月色》一课在内容上我无法突破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整。用一个问题统领一段内容,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参赛课中这点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名开封赵红颜老师执教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其精彩几乎盖过老师,师生表现相得益彰,非常动人。日常教学若能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最佳状态,激励发散式思维,往往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和谐。

一点注意——点评方式多样化

从古至今,我最佩服的老师是孔子,因为孔子最懂因材施教,最擅长精准评价。所以,我特意留心了此次比赛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语言。大凡遇到千篇一律说“不错”“很好”“请坐”,或者不置可否的点评,学生的反应会很冷淡,以至于课堂气氛陷入尴尬。而有些点评就让人感觉很温暖。比如欣赏性点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少年情怀总是诗”“你的积累很丰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比如补充式点评,不仅可以显示老师的博学多才,有亲和力,也可以让学生乐于交流表达,让师生的互动成就课堂的精彩。

两个误区

通过参赛,我个人认为少数参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知也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多媒体运用的误区。过多的图片、音乐对课堂的充斥,会大大冲淡了语言的文学味道。

第二,合作探究的误区。少数教师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领会其实质。比如,学生讨论时,教师缺场或蜻蜓点水地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呈现随意性。《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

个人一直认为,优质课不应该是“作秀课”,它应该是一件美的艺术品,何为美?美学上的解释就两个字——和谐。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自然流畅,和谐融洽,我想这该是课堂的本真状态吧。

以上只是个人一孔之见,期待和诸位老师商榷。

第二篇:省优质课一等奖《小狗包弟》教案

省优质课一等奖《小狗包弟》教案

授课人:贾会彬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2003年“感动中国”对巴金的颁奖词中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题目是“小狗包弟”,请你说一说围绕包弟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2、找一找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1、诵读第3段和第5段,画出描写包弟动作行为的句子,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总结包弟的特性:“这是一条(特性)的小狗,因为它(举例)。”

示例:这是一条有情义的小狗,因为它在我们不在家时,天天守在睡房门口,等我们回来,从不厌倦。

2、用诗行的形式总结。

3、“我”为什么没有小狗了?是什么外界的力量使善良的一家人最终没有保护住爱犬?

(明确)文革。教师介绍文革。

五、品读课文,深挖主旨——分析作者“歉意”。

1、为什么要表达歉意:

文革后,在别人都把全部责任推到了四人帮身上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过错的巴金向小狗表示歉意,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怎样表达歉意

诵读第10段,画出作者自责、表示歉意的句子,品读之。

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赏析打动自己的字、词、句。

七、延伸迁移,课堂练笔。

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示例:

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让我们笑着,哭着,心痛着„„

八、推荐阅读:

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和巴金的《怀念萧珊》

九、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包弟

歉意

忏悔

可爱

听话

通人性

有情义

大写的人

---------

一个有语文味的拓展

贾会彬

2009年9月,我参加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抽的课文是《小狗包弟》。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请你为《小狗包弟》写一则推荐语”。于是,在试教时,就有了下面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么好的一篇文章,我忍不住要向更多的人推荐它,我这样推荐: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让我们笑着,哭着,心痛着„„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生写作)

生1:养狗要养包弟,做人要做巴金。

(生笑)

师:这个„„似乎也可以,但总觉得有点怪。

生2:在这里,你将明白,身边琐事中也有深广的内涵;在这里,你将懂得,驾驭文字的本领,不是技巧,而是实话实说;是这样的一条小狗,展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对人性的呼唤。

师:谢谢你替我总结了这一篇文章和这一课。

生3:有一种忠诚叫做不离不弃,有一份真情可以穿越时空,有一种思念可以给人心痛,有一种良知在心灵上空留下真诚的回声。

师:有文采。

生4:读《小狗包弟》吧,你将与过去接轨,与情义相随,与黑暗对峙,与巴金忏悔。总之,在这里,会学到些东西,留下些沉思。

师:写得真棒,句式整齐且押韵。我相信,大家精彩的推荐一定会使更多的人来阅读这篇厚重的文章。课堂最后,我还想向同学们推荐这样两篇文章。一篇是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我的推荐语是:一曲凄婉的哀歌,一曲苦难民间情义的深情颂歌。一篇是巴金《怀念萧珊》,我的推荐语是:痛彻心扉的自责,永不消失的怀念。白发老人的血泪倾诉,《随想录》中的经典之作。下课。

这是一个有语文味的拓展。在后来的省优质课大赛上,本课最后的拓展虽然没有上面的片段精彩,但还是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称赞。在省优质课的评课中,开封市教研员王娅说,这个拓展是课文的“自然延伸”,是语文的拓展。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有语文味的拓展首先要和课文紧密相连。上面的拓展环节中,教师紧承前面品味精彩语言的环节,因势利导进行深化,让学生写推荐语。要想写好这则推荐语,学生必须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这个拓展事实上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是学生阅读感受的升华,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节课,应该有起承转合,应该浑然一体,拓展不能和课文完全割裂。某教师执教《我的母亲》①,设计了两课时,每一课时都“拓展”一条中考选择题与一篇中考阅读题。第一课时是《每月第一个礼拜五》,第二课时是《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两篇文章与课文《我的母亲》没有一点关系。这样的拓展为拓展而拓展,游离文本之外,不值得提倡。相比之下,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②时的拓展则让人耳目一新,课堂最后的拓展是这样的——钱老师围绕《愚公移山》写了一段文言文,让学生为其加标点,并对划线词句进行解释。这个延伸由课文而来,“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钱梦龙)钱老师的拓展也是课文的自然延伸,它和课文紧密相连,又反馈了课堂知识点,是一个有语文味的延伸。我的这个拓展多多少少受了钱老师的影响。

有语文味的拓展还应该与语言文字有关,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语文课首先是语言文字课,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与语言文字有关,拓展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新课改以来,非语文的拓展我们看得太多了。有老师教《灯下漫笔》③,拓展部分通过多媒体播放十个社会新闻案例,然后带领学生讨论:当今的人可能在哪些方面成为奴隶?你觉得应该怎样才能避免?有老师教《长江三峡》,拓展是:“查阅相关地图,看要去三峡浏览怎么走?到那里先游哪个峡?”„„这样的课还是语文课吗?不是了,它们成了思想道德课,地理课,甚至有的课还变成了音乐课、影视课等。余映潮老师说:“在课文阅读教学中不要动辄想到所谓的‘迁移拓展’,好像是很有理由地给课文教学附加上大量的非语文的‘教学内容’,那些将教学活动表面化、将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的教学手法其实是冲淡了课文教学的原汁原味。”④语文课的原汁原味就是语言的滋味,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围绕语言来开展语文活动。对《小狗包弟》进行总结,学生很容易泛泛而谈,而我的“写推荐语”总结拓展中,“10-70字之间”的显性要求使学生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精练而恰当,教师示例中整齐的句式和优美的语言又包含着隐性的要求:语言要有文采。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共同指向语言文字的锤炼,浓浓的语文味也就弥漫在了语文的课堂上。

当然,语文课堂的拓展远非一两句话所能说完;但是,语文课堂若有拓展,有语文味应该是拓展的第一要求。

第三篇:《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获奖 参考)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第四篇:《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 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师: 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 ”的美誉;广州有“花城 ”之称,济南有“泉城 ”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 ”,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 ”,那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 苏州和杭州。

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 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师: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注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师: 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师: 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 ”的“镂 ”读成了一声,“ 着眼 ” 的 “ 着 ” 读成了zh áo。)

师: 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师: 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 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 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 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 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 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师: 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 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 嗯,还有“因势利导”。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引导,信步走进苏州的园林,去欣赏那醉人的风光。

二、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师: 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 我感觉眼前看到的园林景致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生: 古典优雅,静谧清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这都是建造者们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的结果。

生: 我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如在图画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个字,“美”!

生: 看了视频心生向往,真是“人间天堂,风光无限”啊!

师: 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的造诣。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

生(齐): 苏州园林。

师: 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50 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典范。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屏显。)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 作指导。)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老师把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屏显反映课文各段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画面。)

生: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 还可以再删减掉几个字,让语言更简洁吗?

生: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 提炼得很好,这样显得更加精练了!

生: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 同学们注意,第四段不仅介绍了假山的堆叠还介绍了池沼。那么苏州园林里的池沼有什么特点呢?

生: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师: 是的,这样概括才算完整准确。接着往下找中心句。

生: 第五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第六段中心句是“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第七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师: 完美的概括,接着提炼后面几段。

生: 第八段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第九段的是“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提炼,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 中心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出现在句首,起总括段意的作用。

生: 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 是的,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 容了。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课文主要内容。生齐读。)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师: 我们跟着叶老不仅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还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二)速读课文,明晰说明顺序。

师: 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说,介绍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中间八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师: 非常明显,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重点是如何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清楚。

生: 第二自然段为一层,其余为一层。因为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师: 你能不能把写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呢?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 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个句子,后面的介绍都紧扣这一特征。请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

师: 那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特点的呢?

生: 后面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所以还是“总 —分 ”的关系。

师: 这里也是明显的“ 总 —分 ”结构。请大家想一想,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生: 不能,因为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照应了 第二段中总特点后面写到的四个方面,不能调换。

师: 观察很仔细,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生: 后面三个自然段是从苏州园林的局部、细处介绍了苏州园林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 ”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 ”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屏显课文结构图。)

师: 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

生: 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可以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层次,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照应。

师: 写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层次 ”。在梳理结构时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此结尾的看法。(屏显。)

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

么看法?

生: 感觉收尾有些草率。

生: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屏显。一生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师: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师: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师: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 5 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1 .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 .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 .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5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师: 请同学们从这 5 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写出赏析文字。

生: 我品析第一句。“标本”在句中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 一个词就把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了,可见语言之精练和简洁!

生: 第二句中的“ 一切”和“ 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生: 第三句,我认为句子中的“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复制。

师: 是的,“艺术” 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用词准确又严谨!

生: 我喜欢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珠光宝气 ”“盘曲嶙峋 ” 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师: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典雅。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说明文生动而优美的语言特色。

(生齐读句子,反复品味语言之妙。)

生: 我想问一问,文中说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这该怎么理解?

师: 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同学们,《苏州园林》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可以说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借用叶圣陶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可以说 《苏州园林》 是说明文的 ——标本,谁如果要学习 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屏显。)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 关语句。)

师: 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请问指的是什么画?

生: 美术画!工笔画!

生: 国画中的水墨画!

师: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学习中国画的?

生: 有。

师: 那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来说一说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 中国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韵,如果是画山水那就讲究自然之趣,还会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 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的,中国的绘画、建筑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

(屏显。)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生: 因为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步伐。

生: 城市中的园林是我们置身于世俗之外的一个栖息之所,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也能拥有一份闲适悠然,走进自然之中,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

师: 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住: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下课!

END

第五篇:《背影》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师: 同学们,有时候写信往往比说话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家朱自清与父亲两年没见了,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父亲的来信,这封信勾起了他对很多往事的回忆。同学们,如果朱自清要回复这一封信,他该怎么写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 清的散文 《背影》。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体现父子情感的词语或者细节,并用横线标记出来,时间 4 分钟,开始。

(师板书“背影 ”“父 ”“子 ”,生读课文。)

师: 好,时间到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 容,进一步体会一下自己画出的句子,然后代表朱自清给他父亲写一封回信,就写在老师刚才发给同学们的信纸上。好,现在开始。

(生写信。)

师: 好,时间到,不管你写了多少,都要先停下笔。接下来,请同桌之间交换阅读,相互学习一下,可以修改。

(生阅读并交流。)

师: 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要敢于表达。

(生继续讨论交流。)

师: 好,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念一念他写的信。

生: 爸爸,您好!谢谢您为我做了那么多。那次,您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我都看见了,您攀爬月台的背影,让我十分感动,我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能原谅我。谢谢!

师: 能不能把信后边的内容也一起念完?

生: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师: 很好,请坐!我们请他的同桌点评一下他写的信。

生: 我觉得他写得还可以,如果能把对父亲的歉疚写出来就更好了。

师: 哦,很好!这位同学对同桌的要求还挺高啊!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能在独立阅读后有这样的体会和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刚才,我在观察同学们写信时,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像这位同学一样,在信中都提到了难忘的那一幕,还有父亲的背影。现在,我想继续提问这位同学,父亲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文章哪个段落详细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生: 我是从课文第 6 自然段读到的。

师: 哦,很好!这段主要写了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事情。

师: 事情?请注意,刚才我们说的是儿子看到的是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再清楚表达一下可以吗?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

师: 这下准确多了。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父亲的这一背影呢?

生: 因为作者看到这一背影时流下了眼泪。

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影,竟然让儿子流下了眼泪?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次深情朗读。请找到第 6 自然段第 3 行,“走到那边月台 ”,一起来读一读。

(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第 4~11 句。)

师: 好。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 我读出了一个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很努力地爬月台的背影。

师 : 他 提 到 一 个 很 关 键 的词 ——努力。这说明父亲爬月台时怎么样?

生: 很辛苦。

生: 很不容易。

师: 也就是说,非常艰难。

(师板书“艰难”。)

师: 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不容易吗?

生: 我是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看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抓住了作者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 动作描写。

师: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体现父亲的艰难吗?

生: 父亲的背影是蹒跚的,而且父亲是一个胖子。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不仅抓住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他还由父亲的体型特征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看着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儿子流下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生: 感动。

(师板书“感动 ”。)

师: 刚才同学们只从两三句话中就感受到了儿子的感动,这正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文字简朴但情深意长。大家再想一想,儿子的泪除了感动还包含什么别的感情吗?

生: 我从第 7 自然段还看出了他对父亲的思念。

师: 很好。这位同学从第 7 自然段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但是,刚到火车站时儿子有这样的感情吗?

生: 没有。

师: 文中第几段写了儿子之前的表现?

生: 第 5 自然段。

师: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大家看一看儿子的表现。

(师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第 7 ~10 句。)

师: 同学们,你们能从老师读的内容中,找出一个表现和儿子流泪的举动正好相反的词语吗?

生:“暗笑”。

师: 你从“暗笑”这个词看出了当时儿子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

生: 儿子不理解父亲。

师: 很好,请坐。

(师板书“不理解”。)

师: 正是父亲这一艰难的背影,让儿子发生了从不理解父亲到对父爱有所感动、有所体会的转变。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时候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已经足够深了吗?

生: 是。

生: 不是。

师: 有分歧,不要紧!我们继续读文章,以加深理解。我们先看文章第 1 自然段,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 好。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字——“不”。大家想一想,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辅助体会这个字。比如,他不听我的话,主动者是哪方?

生: 他。

师: 这里,儿子与父亲不相见,主动者是哪方?

生: 儿子。

师: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 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这时,一件事情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状况出现了转机。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 父亲来信了。

师: 好,我们再看第 7 自然段。这封信到底写了 些什么?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9 句。)

师: 刚才,同学们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举“箸”提笔,“箸”是筷子的意思。继续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10 句。)

师: 请注意“我读到此处”这个句子。父亲写来的信可能有很多内容,但这几句却让儿子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联系信的内容,大家想一想儿子为何会流泪。

生: 我觉得是因为信中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让儿子想起了之前父亲为他做的一切,并很后悔当初自己没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师: 儿子后悔了,儿子开始反省了,是吗?儿子是怎样反省往事的呢?我们看第 7 自然段前 6 句。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师: 刚才她有一个字没读准,家庭琐“屑”。对她刚才读的几句话,你们有怎样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讨论一下,前后左右交流后发表意见。

(生讨论交流。)

师: 好,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 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当时父亲眼见家庭衰落而情郁于中,所以遇到家庭琐事便容易发怒,结果父亲和儿子便有了不可避免的摩擦。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结合注释能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非常棒!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儿子已经理解父亲,大家找找看。提示一下,这个词出现过两次。

生:“自然”。

师: 这里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生: 应该;应该是这样;应当。

师: 儿子是又过了多少年才获得这样的感悟的?

生: 两年。

师: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师板书“理解”。)

师: 现在,儿子终于理解父亲了。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之前为什么会有同学提到儿子对父亲有愧疚之情了。文章第 5 自然段中,哪个句子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生:“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儿子的自责?

生:“太聪明 ”。

师: 聪明本来是赞美人有智慧的,这里怎么会有自责的意味呢?

生: 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嘲。

师: 很好。“聪明 ”这个词,在这里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反语使用的。反语,就是反过来说话,常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父亲的这一封信,让儿子回忆起了父亲那充满爱的背影,唤醒了 作为儿子应该感恩并报答父亲的良知。这位同学体会出来了,大家做一下笔记。

(生做笔记。)

师: 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儿子看着父亲的来信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 我觉得,儿子最想做的是再与父亲相见。

师: 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感受的?

生: 我是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两句中读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找得很准。这两个句子很有意思,标点都是什么?

生: 感叹号。

师: 这两个句子,感叹的语气应该怎么读?是读出遗憾、失落、无奈,还是别的什么?

生: 我觉得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 我觉得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 好。这说明,儿子理解父亲之后是非常迫切且坚定地要去看父亲。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强烈的愿望读读看。

(生读。)

师: 儿子最想见到的是父亲,正是父亲的背影唤醒了 儿子报恩、尽孝的良知。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八年来,父亲一直用他的爱深深地关怀着儿子,但年轻的儿子并不理解,直到他看到父亲那艰难的背影,才有所体会,但理解还不够深,直到多年以后,儿子才最终全部理解父亲的付出。

(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爱”。)

师: 同学们,看到这个板书,你们觉得什么才是父子情?谁来说说?

生: 我觉得,就是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 那儿子呢?

生: 儿子能够理解父亲。

师: 太好了!父亲关爱儿子,儿子理解父亲,这就是父子情。

(师板书“情”。)

师: 纵使时间流逝,尽管家庭变故,哪怕偶尔争吵,就算暂时分别……这些都统统不能阻断父子之间的感情。看到这样的父子,我们不禁要说这真是父子情——

生: 深。

(师板书“深”。)

师: 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你们的感悟写到信中。老师相信,现在你们完全可以代表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了。同学们可以对前面写的信作修改。

(生修改信,师点击课件播放感人的轻音乐。)

师: 有同学还在奋笔疾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我们请一位已经写完的同学念一念他那读懂了父子深情的信。

生: 爸爸,您好!近来如何?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在内心是爱我的,我也爱您!我真希望能与您见面,过去是我不对,我不理解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儿子以前的无礼与无知。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生鼓掌。)

师: 从第一封信的懵懂感知到现在第二封信的深刻认识,他对课文、父亲、儿子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也很深刻。其实,这封简单的信,也寄托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深深感动。同学们,对于这节课,我曾想过很多种结束的方式,但我最满意的还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同学们只有自己去观察和体会,才会更懂得爱。所以,老师改编了一首小诗 《见或不见》,想送给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朗读,用心体会!

(屏显《见或不见》;师生伴着轻音乐合诵。)

你见,或者不见 \ 父亲就在那里,不去不离 \ 你念,或者不念 \ 父爱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 你想,或者不想 \ 时间都在流逝,不言不语\ 你懂,或者不懂 \ 父亲永远站在你的身后,不舍不弃 \ 去父亲的怀里 \或者 \ 让父爱住进你的心里 \ 默默\ 相守 \ 时常 \ 忆起

师: 同学们,父爱如此,母爱亦如此!课后,请同学们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老师相信,那些深埋于你们内心的父母的背影,也一定会让你们深深感动!让我们一起理解父母,感受世间最美的真情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END

下载《荷塘月色》省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及教后反思(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荷塘月色》省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及教后反思(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重庆市第四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第四片区)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

    美术省一等奖精品教案

     09年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获奖作品 (初中组)《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    2009-12-9 浏览(1835) 【大 中 小】  创造之旅——“捡拾”来的生命 苏少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

    3荷花3 省一等奖优质课 第3位老师 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2燕子2 省一等奖优质课 第2位老师 教案

    《燕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伶、俐”等8个词语,会读翅膀、纤细等16个词语,会写聚和凑等12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3、......

    《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

    三峡郦道元(省一等奖优质课)课件5篇

    《三峡》教学设计(附: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

    海燕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最终版)

    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海燕》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6年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王守松/执教、整理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种海鸟叫海燕,它有大海赋予的坚硬......

    3荷花3教学反思 省一等奖优质课 第3位老师

    《荷花》教学反思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荷花》。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