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1.1~1.5)(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认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定义或解释,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发展历史和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应用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与工业设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构成和功能特征;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的核心技术问题——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评价体系。(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定义或解释——原创性技术和变异性设计理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机械系统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增强传统机械系统(产品)的附加值和自动化应用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要素)——主要研究“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三大基本要素,以及如何应用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中的核心技术问题——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方向与领域。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元件)组成的五大构成要素或子系统;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三大目的功能所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的功能特征。
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具有的主要功能要素——主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动力功能、构造功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中各子系统相互匹配的核心问题:接口技术——接口技术的定义、分类、输入/输出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和途径。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确定产品规格、性能指标—→系统功能部件、基本要素的划分—→接口设计;综合评价或系统评价—→可靠性复查—→试制与调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评价体系——以系统主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动力功能、构造功能和规格、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教学重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定义,研究目的,“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三大基本要素,接口技术问题,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评价体系。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接口技术问题,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评价体系为学生认识和掌握的知识重点。
教学处理方法: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以网络信号传递方式系统分析讲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结合传统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研发特点讲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第1.6~1.10节)(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一般原则(在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能: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提高系统的附加值的基础上,实现机电系统(产品)的自动化操作,即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类型: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了解机电一体第系统(产品)的设计程序、准则和规律;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开发过程;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的关系。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在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能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提高系统的附加价值,实现机电系统(产品)的自动化操作,即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类型——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设计程序、准则和规律——设计程序:总体方案设计、部件(或关键零件)选择与设计、技术设计与工艺性设计、标准化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收技术条件的制定,达到可靠性、适应性、完善性为设计目标。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特点;现代设计方法手段和特点;两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和优势;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类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并行工程(CE——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虚拟产品设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环保产品设计,反求设计,网络协同合作设计等。
(3)教学重点 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理念和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的关系。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的关系及各种现代设计方法的初步认知。
教学处理方法: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品中的实例,重点讲述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理念和方法。
(5)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机电一体化涵义、目的、特征、基本组成要素及可实现哪些功能;工业三大要素和机电一体化三大效果(要素)的内涵;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设计思想、方法;开发性设计、变异性设计、适应性设计之间的关系与异同。
题量4~5题 —— 祥见本课程教案或教学日历。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2.1~2.2)(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部分设计或选择的特点,目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形式;滚珠丝杠传动部件及其要求;齿轮传动部件及其要求;了解挠性传动部件和间歇传动部件。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部分设计或选择的特点——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部分与一般机械系统机械部分相比所具有的特殊要求(四点);达到这些特殊要求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五点)。
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与设计——机械传动部件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 基本功能:实现能量(动力)和运动形式的转换——工作机和信息机。目的:实现执行元件与负载之间的匹配——能量(动力)和运动匹配。基本要求:精密化,高速化,小型化,轻量化。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形式——丝杠螺母机构的主要作用;分类:滑动和滚动丝杠螺母机构(包括结构和功能特点);丝杠螺母机构的主要结构传动形式: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丝杠转动螺母移动、螺母移动丝杠移动、丝杠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以及差动传动等。
滚珠丝杠传动部件及其要求——滚珠丝杠传动部件的组成及结构特点;滚珠丝杠传动副的典型结构(滚道截面形状、滚珠的循环方式);滚珠丝杠传动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和预紧(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式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式预紧调整、弹簧式自动预紧调整、单螺母变导程预紧调整);滚珠丝杠副支承方式(四种);轴承组合安装支承结构;滚珠丝杠副结构形式的确定与选择方法(单圆弧螺纹滚道的单螺母丝杠副,单圆弧螺纹滚道的双螺母丝杠副,双圆弧螺纹滚道的双螺母丝杠副)等。
齿轮传动部件——齿轮传动的典型结构形式;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配置的基本要求;各级传动比最佳分配原则;齿轮传动间隙的调整方法(偏心套筒或偏心轴齿侧间隙调整法,轴向垫片齿侧间隙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齿侧间隙调整法)。
挠性传动部件简介
间歇传动部件简介
(3)教学重点
滚珠丝杠传动副的典型结构(滚道截面形状、滚珠的循环方式);滚珠丝杠传动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和预紧;滚珠丝杠副的结构形式的确定与选择方法;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配置的基本要求;各级传动比最佳分配原则;齿轮传动间隙的调整方法。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滚珠丝杠传动副的典型结构(滚道截面形状、滚珠的循环方式);滚珠丝杠传动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和预紧;齿轮传动间隙的调整方法。
教学处理方法:与图文并茂和实际应用的形式,详细讲解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2.2~2.6)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导轨副的组成、主要类型及其应满足的要求;常见导轨副组合与间隙调整、特点;导轨副材料的选择及其机械性能确定;提高导轨副耐磨性的措施;滚动导轨副的类型与选择;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了解回转运动滚动导轨副;滚动轴承导轨副。
(2)主要教学内容
导轨副的组成、主要类型及其应满足的要求——导轨支承部件的作用和组成;导轨副的主要类型;导轨副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导向精度、导轨的刚度、精度保持性、运动灵活性和低速运动平稳性、温度敏感性和结构工艺性要求);导轨副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步骤。滑动导轨副的结构及其选择——常见滑动导轨副的截面形状和特点(三角形导轨、矩形导轨、燕尾形导轨、圆形导轨)。
常见导轨副组合与间隙调整、特点——双三角形组合导轨,矩形与矩形导轨组合;三角形导轨与矩形导轨组合;三角形导轨与矩形和平面导轨组合;燕尾形导轨与矩形导轨组合。
导轨副材料的选择及其机械性能确定——导轨副材料的选择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常用导轨副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导轨副材料机械性能确定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提高导轨副耐磨性的措施——采用镶装导轨;提高导轨精度、改善导轨表面粗糙度、采取合理的润滑;减少导轨单位面上的压力(比压)、采用必要的卸荷装置。
滚动导轨副的类型与选择——滚动导轨副的组成、分类(滚动体和循环方式)与结构特点;滚动导轨副的基本要求:高的导向精度、高的耐磨性、足够的刚度、良好的工艺性。
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滚动体循环工作方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回转运动滚动导轨副——回转运动滚动导轨副的工作方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滚动轴承导轨副——滚动轴承导轨副的工作方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3)教学重点
导轨副的组成、主要类型及其应满足的要求;常见导轨副组合与间隙调整、特点;导轨副材料的选择及其机械性能确定;滚动导轨副的类型与选择;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工作原理与结构形式。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常见导轨副组合与间隙调整、特点;滚动导轨副的类型与选择;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工作原理与结构形式。
教学处理方法:与图文并茂和实际应用的形式,详细讲解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5)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动机构的作用;对传动元件的基本要求;滚珠丝杠副的主要构成元件、传动特点以及支承方式(特点);齿轮传动系统的传动比分配原则。第三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执行元件选择与设计(3.1~3.2)(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执行元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了解常用控制电机类型与主要特点;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掌握典型伺服控制电动机的主要特点和选用原则。
(2)主要教学内容
执行元件的主要类型,能量转化方法及其特点——电气式、气压式、液压式、其他形式。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惯量小,动力大;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便于维修维护;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控制电机——DC/AC电动机、力矩电动机、步进(脉冲)电动机、变频调速电动机、开关电磁电动机以及其他电动机(直流或交流脉宽调速电动机、电磁伸缩元件)等,及其主要特点简介。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性能密度大。即功率密度 Pw=P/G 或比功率密度 Pbw=(T2/J)/G 大;快速性好。加速度大、响应特性好;位置控制/速度控制精度高、调速范围大、低速平稳性好、分辨率高和振动噪音小;能适应频繁启动,可靠性高、寿命长。
伺服控制电动机的种类、特点以及选用
种类:动力用电动机和控制用电动机;主要特点:伺服控制电机电特性与应用原则;伺服控制电机的选择基本原则(要求)。
(3)教学重点
执行元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常用控制电机类型与主要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典型伺服控制电动机的主要特点和选用原则。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特点与选用原则。
教学处理方法:在详细讲解伺服控制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中对伺服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选用和应用特点。
第三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执行元件选择与设计(3.3~3.5)(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步进电机与驱动技术: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步进电机的驱动与控制(驱动电路、变频控制信号、环形脉冲分配器、功率放大器、细分驱动电路、典型细分驱动电路);了解直流电机与驱动技术和交流电机与驱动技术。
(2)主要教学内容
复习内容:步进电机的定义;基本工作原理;主要类型与主要特点。
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分辨率;静态特性(矩-角特性、静态稳定特性);动态特性(动态稳定区、启动转矩、矩-频特性、惯-频特性);其他技术参数。
步进电机的驱动与控制——驱动电路:主要由脉冲分配器和功率放大器两部份组成,实现信号分配和能量放大;变频控制信号:主要有脉冲频率与电机转动方向控制信号,确定位移、转速、转向的实现。
环形脉冲分配器——软件分频;通用集成电路分频;专用集成电路分频。
功率放大器与作用——功率放大;限制电流;续流保护;典型放大电路:单电压功率放大电路、高低压功率放大器、晶闸管功率放大器、恒流源功率放大器。
细分驱动电路——工作原理:在不改变步进电机结构的条件下,将步进脉冲电流细分逐步增加到Imax,再逐步减少到Imin,形成阶梯波电流,从而提高了步进电机的步进精度,减小了振动、噪声。
细分驱动电路的特点:在不改变步进电机结构参数的条件下,可降低电机运转的步进角。
典型细分驱动电路——多路功率开关细分电路;单功率放大细分电路。
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
交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
(3)教学重点
步进电机与驱动技术: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步进电机的驱动与控制(驱动电路、变频控制信号、环形脉冲分配器、功率放大器、细分驱动电路、典型细分驱动电路);直流伺服电动机及驱动;交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步进电机的驱动与控制(驱动电路、变频控制信号、环形脉冲分配器、功率放大器、细分驱动电路、动电路);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交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教学处理方法:在详细讲解步进电动机、直流/交流伺服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中对控制电动机的基本要求,选用和应用特点。
(5)第三章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对执行元件的分类与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步进电机具有哪些特点与环形分配方式、功率放大器电路种类以及工作原理、细分电路的特点、细分方式。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的选择与设计(4.1~4.2)(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定义;了解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类型、抉择和权衡方法;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微机系统构成与种类;了解微机软件与程序设计语言。
(2)主要教学内容
微机控制系统:是将微型计算机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器,结合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接口电路(数字和模拟)的设计、相应的控制软件,实现对控制对象的控制形式和动作控制方式等控制功能的实现。
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类型:单片机、单板机,微型计算机——构成与特点。
微机控制系统专用与通用、硬件与软件的抉择和权衡——专用与通用的抉择;硬件与软件的权衡;必要的抗干扰措施。
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确定系统总体控制方案;确定控制算法(逐点比较法、数字积分法、PID调节控制法、最小拍控制法、最优控制法、随机控制法、自适用控制法、遗传控制法、模糊控制法、鲁棒控制法、神经网络控制法、专家系统);选择微型计算机(较完善的中断系统、足够的存储容量、完善的输入/输出通道、实时时钟控制能力);系统总体设计(接口设计、通道设计);软件设计: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应用程序的一般编写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法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法。
系统调试:硬件调试、软件调试、系统调试三大步骤。
微机系统构成与种类——微处理机、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等系统的总称。
微机软件与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Machine language),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高级语言(High level language),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应用程序库或软件包(OFFICE、C、VC++、JAVA、CAD、PRO/E、UG、3DMAX、MATLAB、MAPLE 等)。
(3)教学重点
微机控制系统的定义;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类型、抉择和权衡方法;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微机系统构成与种类。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教学处理方法:结合不同微型计算机的构成和性能特点,以及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进行设计思路的讲解,并对一定的实例进行分析。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的选择与设计(4.3)(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PL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基本构成;PLC的编程特点与执行过程;了解PLC的应用和编程步骤。介绍运动控制器、嵌入式运动控制器、基于ARM的运动运动控制器的优缺点及发展概况。
(2)主要教学内容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基本构成
工作原理:使用可编程存储器存储用户设计的应用程序指令,由指令实现逻辑运算、顺序操作、定时、计数、算术运算和I/O接口通讯来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
基本构成:主要由微处理器(CPU)、存储器(RAM、ROM、EPROM)、I/O接口(数字、模拟)、编程接口、编程器(含显示)等组成。
PLC的编程特点与执行过程——顺序串行编程与执行。
PLC的应用举例——下面借助于实际例子了解PLC的应用和编程步骤(执行加工工艺流程)。
(3)教学重点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基本构成;PLC的编程特点与执行过程。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PLC的编程特点与执行过程。
举例讲述PLC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和编程特点。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微机控制系统的选择与设计(4.7 ~4.8)(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输入/输出接口控制信号的可靠性设计基本要求;提高输入/输出电路与接口可靠性的主要方法;了解检测传感器的分类与基本要求,传感器的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和传感器的微机接口。
(2)主要教学内容
微机应用系统的输入/输出控制的可靠性设计
输入/输出接口控制信号的可靠性设计基本要求:能可靠地传递控制输入/输出信息;能够进行信息的转换,以满足微机对输入/输出信息转换要求;电平量转换与匹配;电量与非电量转换;强电与弱点转换与匹配;具有阻断干扰信号进入微机控制系统的能力。
提高输入/输出电路与接口可靠性的主要方法:光电隔离电路和信息转换电路设计。
信息转换电路设计:弱点/强电转换电路;数字/脉冲信号转换;数/模(D/A)转换、模数(A/D)转换;电量转非电量。
检测传感器的分类与基本要求:检测传感器的定义、作用;检测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选用原则;改善和提高传感器的性能的技术措施。
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模拟型测量电路;数字型测量电路;开关型测量电路。
传感器的微机接口:模拟量接口方法、数字量接口方式、开关量接口方式。
(3)教学重点
输入/输出接口控制信号的可靠性设计基本要求和提高输入/输出电路与接口可靠性的主要方法。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输入/输出电路与接口可靠性的主要方法。
教学处理方法:重点讲述不同接口电路中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5)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掌握机电一体化微机控制系统设计中,微机选择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提高微机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光电耦合器的光电隔离原理;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及其基本特性。
10、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特性分析(5.1)(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机械系统的主功能和基本特性要求,变换机构及其运动变换分析。了解机械系统的机构静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
(2)主要教学内容
机械系统的主功能:将一种机械物理量变换成与目的要求相对应的另一种机械物理量(运动参量、力/力矩参量)。
机械系统的基本特性要求:在具有承担外载荷足够的强度(бb, бs, бp)和刚度(结构刚度、接触刚度和局部刚度)的前提下,质量和惯量要小,系统响应要快,带负载的能力要强。
一般线性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X(s)/Fx(s)= 1/[(Jm+JL/i2)s2] 典型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齿轮减速:Y = f(x)=(1/i)x;只有机构转动惯量:X(s)/Fx(s)= 1/Jms2;只有负载转动惯量:X(s)/Fx(s)= 1/(JL/i2)s2。
非线性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
变换机构及其运动变换分析:齿轮传动机构(线性);柔性带/链传动机构(线性);回转/直线机构(线性);间歇机构(非线性);连杆机构(非线性);凸轮机构(非线性)等。
机构静力学特性与研究的主要问题:输出端负载向输入端的转换;机构内的摩擦力/矩对输入端的影响;各外部和内部载荷或重力载荷产生的加速度对机构内部构件承载能力的影响。
机构动力学特性与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机构要素的惯性和机构中各元素、部件以及整机的刚度特性和振动特性;平面运动机构要素的动态力及动态力矩;空间运动机构要素的动态力及动态力矩;机构输出端的弹性与动态特性。
(3)教学重点
机械系统的主功能和基本特性要求;变换机构及其运动变换分析;机械系统的机构静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机械系统的机构静力学特性研究和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
教学处理方法:以动力机构、变换机构为基础,分析机械系统的机构静力学特性和机构动力学特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特性分析(5.2)(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机械系统中传感器的主功能;传感器的分类;动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和压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了解具有其他平滑特性的变换传感器和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特性。掌握传感器检测系统的整体特性的组成部分与要求。
(2)主要教学内容
机械系统中传感器的主功能:由传感元件将机械物理量变换成电平参量或另一机械物理量,再经运算放大器或机械变速器转换成可接受利用的信号参量。
传感器的分类(按变换物理过程分类):电/磁变换传感器(动电式、静电式、磁阻式、霍尔效应式等);压电变换传感器;应变/电阻变换传感器;光/电变换传感器。
典型传感器的特性。
动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当LS/R<<1时,传感器具有线性特征。
压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当RCs>>1时,Gme≈d/C,放大系数与压电系数成正比,与电容量成反比。但在τ= RC(固有振动周期)低时,系统测试不准确。故压电式变换传感器只能用在被测信号频率足够高时,测试结果才准确。
具有其他平滑特性的变换传感器(即线性特性或数字特性):差动变压器传感器、静电/电桥式传感器、应变计传感器、光电编码器。
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特性:机械变换、机电变换、电气变换等部分组成。
(3)教学重点
机械系统中传感器的主功能;传感器的分类;动电式变换传感器和压电式变换传感器的特性。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各类传感器或传感系统传递函数特性分析与应用。
教学处理方法;以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和应用特点为基础,进行特性分析与应用原则的讲解。
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特性分析(5.3~5.4)(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电气式执行元件系统的主功能和系统组成;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特性分析;具有反馈环节驱动电路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步进电动机的特性分析。了解压电式执行元件及其特性分析;执行元件与机械结构结合中的若干问题。
(3)主要教学内容
电气式执行元件系统的特性分析 电气式执行元件系统的主功能:将输入电控信号转换为机械物理参量。
电气式执行元件系统的组成:控制电路→驱动电路→电/机变换→机械变换。
常用电气式执行元件:DC/AC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直线电机(含电磁铁)、压电元件、超声波电机等。
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特性分析:DC/AC伺服电机为例进行特性分析。
具有反馈环节驱动电路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DC伺服电机典型反馈驱动电路控制的动态特性分析;测速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反馈驱动电路控制的动态特性分析。
步进电动机的特性分析:环行分配、功率放大、步进电动机变换的特性分析
压电式执行元件及其特性分析:电压—电荷—应力变形特性分析。
执行元件与机械结构结合中的若干问题:机械惯性阻转矩的匹配方法、凸轮理论曲线分析、残余振动分析、无残余振动的定位分析。
(3)教学重点
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特性分析;具有反馈环节驱动电路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步进电动机的特性分析。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特性分析;具有反馈环节驱动电路电磁变换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步进电动机的特性分析。
教学处理方法:结合不同的电磁变换元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系统中的应用特点,详细分析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
(5)课外习题要点
复习巩固掌握典型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常用的线性变换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第六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6.1)(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口电路、放大电路、电源的匹配选择与设计。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系统的输出运动参数的技术状态;执行元件的参数选择;功率(力/力矩)的匹配以及过载能力的验算;各主要元件的选择与控制电路的设计;信号的有效传递;各级增益的分配;各级之间阻抗匹配和所采取的抗干扰的措施。
负载分析:典型负载,负载的等效换算。
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伺服系统执行元件的转矩匹配,伺服系统执行元件的功率匹配。
减速比的匹配选择与各级减速比的分配:减速比匹配选择一般原则要求,各级减速比的分配原则。
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口电路、放大电路、电源的匹配选择与设计;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方法,伺服系统主要功能部件的选择与设计。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半闭环控制方式(数学模型),全闭环控制方式(数学模型)。
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
(3)教学重点
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口电路、放大电路、电源的匹配选择与设计。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的认知了解。
教学处理方法:应用实例分析进一步学习和认知稳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六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6.2~6.3)(1)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机电有机结合的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了解机械结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和减少影响可采用的措施,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
(2)主要教学内容
机电有机结合的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稳态设计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基础上,选择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校正(或误差补偿)形式;设计校正(或误差补偿)装置,并有效的与稳态设计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系统相融合,构成具有误差补偿作用的反馈调节系统,最终达到稳定工作和满足被控制对象的各项动态指标要求。
伺服系统的控制方式:前置反馈和反向误差调节反馈控制方式。校正(或误差补偿)形式:波德(Bode)图法和根轨迹图法。
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伺服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与过渡过程,动态特性与动态稳定性参量或指标,伺服系统动态稳定性校正,伺服系统调节校正分析,速度反馈校正(测速发电机局部负反馈)。
机械结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有效地减少机械系统产生自激振荡而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各种因素,最有效的方法是机械系统的控制频带避开机械系统的固有谐振频率。
通常采用的方法:机械振动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简化系统,建立弹性变形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结构框图;写出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的控制等效框图;建立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应用根轨迹法判定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设计程序及要求。
机电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可靠性的概念、保证产品(系统)可靠性的主要方法。
(3)教学重点
机电有机结合动态设计考虑方法的主要内容,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
(4)教学难点与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设计软件进一步分析和学习伺服系统的调节方法、调节程序步骤等机电有机结合动态设计方法的知识要点。
第七章 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改造分析与设计
了解
第八章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简介)
了解
第二篇:体育教学任务与要求
体育教学任务与要求
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2.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常识、基本技能方法。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4.注重课堂教学的转化,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始。
5.教会学生学科规定的知识、技术、方法,并不断反复的练习。6.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锻炼和保护学生的身体发育,促进学生正常健康成长。要求:
1.以增进小学生的健康为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转变观念、情感、态度,帮助学困生改变自我心理。3.加强过程评价和激励性评价。4.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5.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6.科学分配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
学情分析:
1.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根据“新体育课程标准”制定了全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进度和课时计划。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上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外体育活动
我们在本学年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落实关于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要求。制定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认真上好体育活动课,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是和学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教学查房规范_与要求
教学查房规范与要求
教学查房是实习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查房一般是指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查房形式。它不同于日常的医疗查房。二者区别在于,医疗查房是以实施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措施为目的的医疗活动,对医学理论与技能不能作过多的涉及;教学查房则是通过对典型病例、少见病例、疑难病例及危重病例与技能水平的诊治过程,进行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实习医师的理论与技能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查房一般分为:
1、主任医师(教授)教学查房:一般每周1次。以少见病例、疑难病例及危重病例查房为主,相当于科室的大查房。每次一般查1-2位病人。
2、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教学查房:一般每周1-2次。以典型病例、少见病例、疑难及危重病例查房为主。每一次一般查2-3位病人。3、主治医师(讲师)教学查房:一般每周1-2次。主要以所管辖的病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或少见病为主。在每次的医疗查房中,可选择2-3位病人进行教学查房。
教学查房的时间安排可根据教学查房的类型不同而异。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教学查房一般每位病人40-60分钟左右;主治医师教学查房一般每位病人30-40分钟左右。具体查房时间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情况灵活掌握。
教学查房的规范与要求:
一、查房站位。教学查房时,在主查医师带领下,按主查医师、主管床位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其他医师的先后次序进入病房。主查医师一般站位于病人的右侧;实习医师与主查医师相对而立(站于病人的左侧);分管床位的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站位于病人床尾(人数较多时住院医师也可以站位于实习医师一侧);其他医师则随机站位。
二、汇报病历。教学查房一开始,首先由分管床位的实习医师汇报病历。实习医师汇报病历要系统完整、重点突出。按照大病历的格式,从病人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特点等)、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到体格检查(重要阳性体征和阴性体征)、主要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及其诊断依据、入院后诊疗经过、目前病人的主要问题等依次汇报。注意要声音宏亮,内容娴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实习医师汇报病历的时间一般掌握在5-10分钟。实习医师汇报病历后由分管床位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集资补充病历,注意不要重复内容。
主查医师在听取病历汇报时,可以插话询问或纠正实习医师的汇报错误之处。并在病历汇报结束后,有重点地追问病人一些病史。此外主查医师还要注意对实习医师书写的大病历及病程记录进行必要修改,并作出正确评价。
三、技能操作示教:病历汇报结束后,主查医师根据病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或局部示教性查体。特别注意查体手法、体位等一定要规范。也可让实习医师进行某一部位或某一器官地查体,并对不规范之处予以现场纠正。对一些特殊检查,要予以现场示教。
四、提问与讨论。教学查房过程中,主查医师要善于提问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或基本技能问题。提问可以穿插于病历汇报、示教性查体、讨论分析等查房的整个过程中。
在查体结束后,一般回示教室进行讨论分析。如果对病人影响不大,或讨论时间不长,也可以在床边进行讨论分析。
五、病情分析。主查医师在提问的讨论的基础上,应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分析的重点内容要放在结合病人特点,运用国内外新进展、新观点,分析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制订具体的治疗措施等。特别要解释病人所出现的异常症状和体征。分析时也可以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提问,由实习医师、分管医师依次回答,以活跃查房气氛。
第四篇:教学实习目的与要求
(一)实习目的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安排在一个完整的学期进行,但并不具有绝对独立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理论的高度对医疗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实习要求:
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老师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2、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给指定的老师,工作可能很琐碎。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全局出发,了解医疗运行的基本规律、病人的基本心态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增强适应能力。1、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前通过“双向选择”(指定、自定)方式确定一些研究课题,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深入,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论文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汉语拼音教学目标与要求
汉语拼音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材分析:
这部分有四部分内容: 一a o e i u v b p m f d t n l 的学习二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的学习三ai ei ui ao ou iu ie ue er的学习
四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的学习
教材中安排了情景图,把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情景图提示了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儿童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中每课要求拼读的音节,展现的形式主要是拼读结果,目的的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可以更好的发挥帮助识字的作用。但要注意不是要求直呼音节。
在拼音教材中还有70个汉字,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些字只要求认识,能读正确,能结合语言环境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教师不作字形分析,让学生整体认记即可。
儿歌的编排主要是为了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歌要求在教师的领读下读熟即可,不要求背诵。
这部分主要任务是学拼音,其次是认汉字,再次是读儿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的拼读音节。
3、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教学难点:
1、读准声母、韵母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2、能带调读准整体认读音节。
3、能准确的拼读音节,尤其是三拼连读的音节。
4、能认清易混的声母:b p d q.5、会用四线格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6、j q x 与v相拼时v上两点要省略。
教学时间:
一
a o e
2课时
i u v
3课时
b p m f
3课时
d t n l
2-3课时
复习
2-3课时
二
g k h
3课时
j q x
3课时
z c s
3课时
zh ch sh r
3课时
复习
2课时
三
ai ei ui
2-3课时
ao ou iu
2课时
ie ue er
2课时
复习
2课时
四
an en in un vn
复习
3课时
ang eng ing ong 3课时 2-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