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教案

时间:2019-05-13 00: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音乐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音乐史教案》。

第一篇:中国音乐史教案

中国音乐概述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概况。

教学重难点:

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音乐的发展脉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是世界文明历史上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考古发现,我国可考的音乐文明史可追溯至近9000年前,甚至更为久远。

中国音乐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是以古代的炎黄部落所组成的“华夏集团”为中心,与其四周部落或民族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即“四夷之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先秦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远古时期的音乐活动主要是乐舞活动,乐器大致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种,此时期的音乐是集歌、舞、乐一体的音乐。周代进入了奴隶社会,出现了《六代乐舞》、乐悬制度、礼乐制度,从此,音乐成为了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典型的乐器要数曾侯乙墓编钟,乐律学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期亦是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最为繁盛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音乐机构----乐府,音乐体裁方面又有新的发展,鼓吹乐、古琴艺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歌舞发展的顶峰时期,称为是歌舞伎时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在中外交流方面,当时的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与此同时带来了诸多乐器(琵琶、箜篌、羌笛、荜栗等)、曲调、乐舞、音乐理论等等。

宋元时期,戏曲居于主导地位。音乐体裁有:说唱音乐、杂剧等。杂剧居于首要地位。到元代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四大传奇。音乐理论也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结束期。出现了民歌小曲;其次,在律学上的成就是朱载育的“新法密律”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价值。

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中新的产物,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友好交流;民间器乐有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演奏形式----吹奏乐、广东音乐、丝竹乐等;各种新式乐团也随之出现,为新音乐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五六十年代时,无论在声乐、器乐、还是格局、舞剧、电影音乐等,在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与创作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六七十年代,除了声乐作品有“毛主席语录歌”和“大颂扬”歌曲;戏曲和歌舞剧音乐有“革命样板戏”外,其余创作和表演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八十年代后,是信息时代的多元文化,是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课后作业:

查找各个时期相关的音乐体裁、音乐家。

教学反思:

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音乐史,表现出一种很渴望学习的神态,上课能集中精力,理由是理论知识与图片的结合,今后会更加使用好多媒体!

第一章 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掌握这一时期的乐舞形态、乐器种类、理论知识 教学重难点:

《六代乐舞》、贾湖骨笛、曾侯乙墓编钟、礼乐制度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才有了早期音乐的存在。夏商时期,进入了奴隶社会,标志着社会阶级的诞生,也意味着音乐被奴隶主使用,表现为祭祀活动中的音乐和图腾崇拜。周代,思想体系,政治制度承袭了商代。他们也注重祭祀,对神鬼持信奉态度。当时的礼乐文明是封建礼教的最佳体现。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衰落,“礼崩乐坏”,文化下移,郑卫之音,使得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钟磬之乐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战国时期,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其中楚文化尤为突出,这种社会形态的变化促进了音乐形态的发展。

二、音乐体裁

(一)、乐舞

1、原始乐舞:

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是我国乐舞的早期形态。

2、《六代乐舞》:

从原始社会至周代产生的六部由代表性的乐舞,是黄帝时代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我国乐舞的创作由幻想性发展至现实性,可看到我国乐舞的专业化程度在逐渐提高。

(二)、古歌

1、《葛天氏之乐》: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葛天氏部落族流传下来的一首声乐套曲,包括《载民》、《玄鸟》等八首歌,这部作品在表演时,由舞蹈、由道具。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

2、《蜡辞》:

是一首祭歌,反映了部落先民们在每年岁末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土壤回原位,流水归深谷,不要发生虫害,灾荒等自然灾害,盼望丰收的愿望。

(三)、乐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1、贾湖骨笛: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贾湖骨笛,出土有25支,为7、8音孔,据科学测定距今已有8000年,它为我国早期音阶的形成提供了新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律学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的情况,它把中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推进了3000年。

2、埙:

原始社会至商代发展的一种乐器,陶制,卵形,原始社会后期的埙,无发音孔或仅有一个发音孔,可奏一个三度音程;夏代的埙发展至三音孔,可奏二三四五六度音程,商代的埙发展至五音孔,可奏七声音阶及部分半音。价值:可考察我国原始社会至商代音阶的发展情况,可反映当时的作曲技术。

3、曾侯乙墓编钟:

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4枚,可以旋律、多声部、转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音乐创作的情况,鈡上铭文3000余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乐理著作;每钟发双音,为三度关系,说明在音乐实践中已运用三分损益律与纯律,代表当时律学发展的高度。它为公元5世纪的遗物,证明了中国首先发现的三分损益律。

4、磬:一种打击乐器

5、骨哨:一种吹奏乐器。

6、鼓:一种打击乐器

7、铜铃:一种打击乐器。

三、音乐理论

(一)、礼乐制度:

礼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用音乐的形式表现称为礼乐制度。用乐制度规定: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二)、八音分类法:

是我国古代乐器按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三)、三分损益率:

是春秋时期乐律生成的计算方法,是以弦的长度为计算基础。

(四)、十二率:

是乐律学名词,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无射、应钟。凡奇数的六种律为阳律,凡偶数的六种律为阴律。

(五)、《乐记》:

成书于汉初,是先秦儒家关于礼乐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乐记》共23篇,前8篇论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后3篇记录了有关音乐人物及其言行。

(六)、《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包括民间歌曲、宫廷音乐、和祭祀乐舞三大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风》包括15国风,共160首,基本上是北方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共40篇,是古老的祭歌和乐舞。

(七)、诸子音乐说:

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以及老庄学派等。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

墨家:对音乐持否定态度。“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老庄学派:老子否定人为的音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庄子认为“无声之中独闻和”、“金石不得无以鸣”、否定“彰声而声遗”的世俗礼乐。课后作业:对学习了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感想 教学反思:

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了最初乐舞的形象,与现在的音乐、舞蹈相联系,对音乐有了一种挚爱与渴望。但是对百家音乐思想有些难解,课后应对看资料去了解。

四、音响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秦汉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相和歌、相和大曲、李延年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立号为皇帝。统一了度量衡、钱币、文字。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由此,带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音乐机构乐府、这样聚集了各国的音乐文化、民间音乐,促进了传统音乐的发展。

汉代,沿袭秦制,政治、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两大科学高峰,把音乐带入了中古伎乐时期。由于统治者喜欢民间音乐,促进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的融合,即相和大曲便是当时的产物,进入了以歌舞伎为主流的时代。此外,西乐东渐,刮起了一阵胡风,随之,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与胡乐相融合,进一步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二、音乐体裁

(一)歌曲

1、相和歌:秦汉时在民间歌曲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化歌曲形式。在发展中,曾有徒歌、但歌、和带管弦乐伴奏的相和歌三种。演唱者持节歌唱,伴奏乐器:笙、笛、琴、瑟、琵琶等。代表作《大风歌》。

2、相和大曲:相和歌发展的高级形式为相和大曲,曲式结构为艳、曲、乱。代表作品《白鹄》、《东门》、《西山》,其作品带有叙事性和抒情性。

(二)器乐

1、古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称七弦琴。由古琴演奏的琴曲与琴歌,也称弦歌。

三、音乐机构

1、乐府:创始于秦代的我国官方音乐机构,职能: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组织大型的音乐活动、训练乐工。音乐管理的乐工,如档案等。乐府在汉武帝时最盛行,乐工达一千人,代表音乐家为李延年为最高管理长官。,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四、音乐家

1、李延年:乐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曾为司马相如等人撰写诗词配曲、运用外来音调进行创作改编的音乐才能。

五、音乐理论

1、京房六十律:汉代音乐家京房提出的一种律制,他在三分损益法求出第十二律之后,继续损益推算,直至第六十律。价值:显示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发现了三分损益法的优点和缺陷(不能旋转调);在客观上显示出五十三平均律这个律学结果。

六、音乐欣赏

1、琴曲:《广陵散》、课后作业:总结秦汉时期的音乐体裁 教学反思:

秦汉时期的音乐,相对于远古时期的音乐,已有一定的发展,且音乐思想、乐律有了一定的体系,同学们认为乐律知识较难懂,这也提示我们今后应该将知识深入浅出。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魏晋南北朝

教学目标:

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的音乐机构、音乐体裁、音乐家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教学重难点:

清商乐、清商大曲、苏祗婆、文字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战乱比较频繁。政治中心从北方的长安、洛阳转向南京,随之出现了清商乐体裁。当时的音乐家由于政治的黑暗,所作的作品都有反叛思想,表现出的作品性格都倔强,为了宣泄他们的情绪,只有通过古琴来表达,这样,文人与音乐结合,促进了古琴的发展。此外,西域音乐、印度佛教都传入中原,为隋唐燕乐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二、音乐体裁

1、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相和歌、相和大曲流入南方,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新音乐风格。包括吴歌、西曲、神弦曲三类。吴歌的特点:曲调优美,婉转、抒情性强,如《子夜歌》;西曲的特点:热烈、奔放、舞蹈性强,如《莫愁乐》、《那呵滩》。

2、清商大曲:清商乐的高级形式为清商大曲,是歌唱、器乐、舞蹈的一种综合音乐。曲式结构为弦、歌弦、送歌弦,大大加强了器乐的表现。特点:抒情性高、作品追求意境或情境。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

三、音乐家

1、曹妙达:北齐宫廷中的西域任他对曲项琵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苏祗婆:北周天和三年随阿史那公主抵达长安的一位龟兹乐人,擅长琵琶的演奏,精通龟兹的宫调理论,将西域的五旦七调理论传授给北国的内史大夫郑译。苏祗婆对促进西域与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以及对隋唐燕乐宫调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

3、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著有古琴艺术的辞赋《琴赋》。

4、阮籍: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著有琴曲《酒狂》,他崇奉老庄之学,在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四、音乐理论

1、文字谱:是一种用文字详细记述古琴演奏时的指法、弦位、与乐曲的琴谱。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碣石调幽兰谱》是我们现今见到的中国最早的记谱法实例。

2、何承天新律:魏晋南北朝时何承天提出的一种律制,它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将第十三律与第一律之差平均分为十二等分,然后将此数值一次递加各律之上。价值:在实践上初步解决了旋宫转调问题;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果。

3、声无哀乐论:是嵇康撰写的音乐美学著作,他提出了音乐的娱乐作用与美感作用,而否定了音乐的教化作用与道德作用。他一反传统的思辨方式阐述了崇尚自然、注重体验、重视审美特殊规律的音乐美学观,主张提倡音乐自身的功能性。是一种带有明显“自律论”色彩的美学观点。

4、荀勖笛律:荀勖,是西晋时期重要的乐律学家。他于晋泰始十年制成12支一套形如后世直吹之萧的笛律,每笛适用于吹奏一调,正应十二律。

五、音乐欣赏

1、琴曲:《酒狂》,相传是阮籍创作的一首琴曲。

2、琴歌:《胡笳十八拍》

课后作业: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体裁。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对于远古时期的音乐,已有一定的发展,且音乐思想、乐律有了一定的体系,同学们认为乐律知识较难懂,这也提示我们今后应该将知识深入浅出。

第三章隋唐时期的音乐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坐立部伎、燕乐大曲、音乐机构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隋朝结束了两晋以来南北分裂、实行了南北统一,共经历了37年的繁荣昌盛的时代。在隋朝统治期间,对外贸易比较频繁,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从而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等国的商业、经济。进而促进了音乐文化交流。为唐朝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为音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使 得唐朝成为歌舞的黄金时期。西域音乐的传入,使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成为了可能性,以致于出现了坐部伎、立部伎,使宫廷音乐达到了顶峰时期。唐朝的音乐机构发展到了四个,培养出了更多的乐伎、歌舞伎,出现了丰富的音乐体裁,由于唐朝出现了较多的歌舞伎,也使得歌舞伎成为了当时贵族文人重金赎买的对象。

总之,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使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封建音乐文化的全盛时期。

二、音乐体裁

(一)歌舞

1、隋朝七部乐:国伎(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每一乐部中都有歌曲和舞曲。

2、隋朝九部乐:在七部乐基础上,增加了“康国”和“疏勒”两部歌舞。

3、唐朝九部乐、十部乐:是在隋朝七部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后又加了高昌伎,形成了十部乐。

4、坐部伎:一般歌舞人数较少,少则3人,最多为12人。较注重个人技巧,多表现细 腻、抒情的歌舞。器乐演奏均坐在堂上表演,属于小型歌舞乐形式,个人演奏技术与作品要求极高。

5、立部伎:歌舞人数较多,歌者最少有五六十人,多则达一两百人。多表现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大型歌舞。歌舞、乐队立于堂下表演。

6、燕乐大曲:又称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 音乐,也是各类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结构主要有散序、中序、曲破三大部分。

7、《霓裳羽衣曲》:是唐朝的大曲作品。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 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全曲结构共36段。

(二)、乐器

1、曲项琵琶:由印度传入中国,其形制为梨形音箱,曲项、思弦、四柱、横抱演奏,用拨子弹奏。

2、箜篌:唐朝的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鳳首箜篌三种形制。在唐代宫廷中占有较突出的地位。

3、筚篥:由龟兹传入的吹奏乐器,唐代荜栗为九孔,用芦苇作哨片吹奏。

4、羌笛:是羌族的吹奏乐器,汉代已传入内地,为四孔,有双管与单竹两种形制之分。

5、胡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代的吹奏乐器。“似荜栗而无孔,后世卤薄用之。吹奏出的声音有着别具一格的哀怨情调。

三、音乐机构

(一)大乐署:是唐代隶属于太常寺的最高音乐机构,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与考核。,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体机构。

(二)鼓吹署:唐朝军乐仪仗的官署,专门管理仪仗乐队中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三)教坊:属于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是宫中培养乐工的场所,有内教坊和左右教坊之分,是唐朝歌、舞、乐精华人才的集中之地。

(四)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梨园是学习法曲,专门训练器乐的组织。课后作业:

思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音乐机构的发展变化。教学反思:

同学们能从隋唐时期的音乐状况出发,来看我们现在的音乐状况,这种对比法对我们的讲授很有好处。

第三章隋唐时期的音乐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唐朝著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四、音乐理论

(一)、记谱法

1、减字谱: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古琴专用记谱法,首创者曹柔,它在文字谱的基础上简化,取偏旁组成新谱字,用来记录古琴音乐演奏的音位和指法。

2、管色谱:属于燕乐半字谱体系,用于笛子、荜栗、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法。

3、弦索谱:属于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弹拨乐器的记谱法,唐时多用于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筝等乐器。

4、龟兹谱:是唐代由龟兹传入的鼓谱。

(二)、古文献

1、《乐书要录》:中唐时期出现的一本重要音乐理论著作,作者元万卿等。全书十卷,现仅存三卷。内容涉及音乐理论,传统乐调、律、谱、器等音乐理论。价值:是了解唐代宫调理论的重要文献。

2、《教坊记》:唐代开元年间重要的音乐著作,崔令钦所著。全书记载了教坊制度、艺术家、乐曲、重大音乐活动。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文献。

3、《乐府杂录》:晚唐时期重要音乐著作,作者是段安节。全书内容主要包括音乐体裁、音乐家、乐器、乐曲、音乐理论等内容。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音乐材料。

4、《羯鼓录》:唐代南卓所著,是关于羯鼓的乐器专史著作。内容包括羯鼓考证、演奏家及乐曲。是研究唐代的重要音乐文献。

5、《通典·乐典》:唐杜佑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共200卷,其中7卷为《乐典》,内容涉及了历代音乐制度、律学、乐学、乐器学、歌舞、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外来音乐、乐舞奏议等方面。是一部记述音乐历史源流的著作,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五、音乐家

1、永新:开元年间宫廷女歌手,歌唱能力曾一时传为佳话。

2、段善本:唐代琵琶名家。

3、雷海清:梨园乐工,精通琵琶演奏。

4、康昆仑:唐代琵琶名家。

六、作品赏析 琴曲《梅花三弄》 琴曲《离骚》 《阳关三叠》 《綠腰舞》 《霓裳羽衣曲》 《秦王破阵乐》 课后作业:

思考从隋唐时期所用的乐器来看中原与西域文化的关系

教学反思:

隋唐音乐,已显示出音乐的繁荣,同学们看到了这种繁荣的景象很是惊奇。尤其对这时期的舞蹈钦佩不已。对于自己的课前准备,还是有些欠缺,由于资料缺乏,没能让同学们了解更透彻,这也是给自己的一个任务,不断的搜集资料。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一)——宋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宋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鼓子词、诸宫调、唱赚、宋杂剧、宋南戏、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多,呈现出一派繁荣,由此,人们有了多余的时间去寻求娱乐,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和勾栏)、新的音乐体裁。后来,北方战乱频繁,政治中心由北方迁入南方,称为南宋。北方的音乐随着人们的南迁也被带到南方,与当地的民间音乐音乐想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体裁。

二、音乐体裁

(一)歌曲

1、宋词:也叫词乐,是唐代诗乐后,我国艺术歌曲的又一发展。风格上:有豪放派、婉

约派。代表:苏轼、柳永。创作方法有依曲填词,自度曲。曲式结构有令、慢、近、犯。旋律以旧音阶宫羽调式为主,多用上下四度转调。代表:《扬州慢》、《杏花天影》。

2、《白石道人歌曲》:姜夔所著。这部歌曲集中用三种记谱法记写了三类不同形式的歌曲。包括祭神曲《越九歌》10首,用律吕字谱记写。琴歌《古怨》1首,用减字谱记写。词调歌曲17首,用宋代俗字谱记写。

(二)说唱音乐

1、鼓子词:宋代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演唱者击鼓伴奏而得名。它的音乐用一个曲调反复变化演唱,来讲唱故事,说唱交互。代表作品:赵德璘《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2、唱赚:是勾栏艺人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鼓板基础上创新而成的一种说唱形式。早期包含缠令、缠达两种曲式。唱赚的曲本叫赚词,唱赚的音乐范围很广,它既包含有传统艺术歌曲,也有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伴奏乐器为鼓、板、笛等。

3、诸宫调:宋代产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形式。相传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其音乐来自唐宋大曲及民间乐曲、曲子。伴奏乐器有鼓、板、笛等。艺术特点:作品结构庞大,多调性,采用转调技术。曲式结构多样样。代表曲目:《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4、涯词:也称崖词,是宋代说唱音乐的一种。深受城市子弟的喜爱。

(三)戏曲

1、宋杂剧:宋代北方戏曲的体裁。艺术特点:音乐结构分艳段、正杂剧、散段三部分。音乐来源于唐宋大曲、诸宫调及民间曲牌,音乐为气盛音阶,曲调高亢、豪放。伴奏乐器有鼓板笛。表演有角色之分,净、旦、孤、末。代表作品:《莺莺六么》。

2、宋南戏:宋代南方的戏曲,艺术特点:剧本可长可短,只有一个故事;音乐每折可转换宫调,五声音阶,曲调优美,抒情性强;作曲手法:南戏音乐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曲手法,如前腔换头、南北合套等。表演分独唱、对唱、合唱多种形式。代表作品:《王焕》、《乐昌分镜》。

(四)乐器

1、古琴:郭沔《潇湘水云》

2、琵琶

三、音乐理论

1、蔡元定十八律:宋代蔡元定所提出的一种律制,在三分损益法求出前十二律的举出上,继续算出六律,以解决旋宫转调中出现的音程不统一问题。价值:在理论上合理解决了三分损益转调后音程不统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著作:《律吕新书》。

2、陈旸《乐书》:北宋陈暘著,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前95卷记载音乐史料,后105卷记载声、律、谱、器、音乐体裁等。价值:我国研究宋代以前音乐的重要文献;书中的乐器图是我国音乐图像学最早的音乐研究成果。

3、《碧鸡漫志》:南宋王灼著,是研究歌曲的专著,对于上古至唐声乐艺术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琴史》: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朱长文著,共分6卷。前5卷记述了162位琴人或与琴有关的人物事迹。后一卷收有11篇论著,论述了琴的形制、弦徽、各部位名称、音调、琴歌,以及有关琴的美学理论等问题,记载了大量的人物传记。

四、音乐欣赏

琴曲《潇湘水云》

教学反思:

通过对送杂剧的学习,同学们看到了戏曲的雏形,明白了角色是如何演变而来。由此,学生可能对现代京剧颇感一点兴趣。知识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国粹。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二)——元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元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元杂剧、元南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由于蒙古族人的野蛮,无视文化,使当时的文人流落民间,这样,文人有机会接触到最底层人的生活,创作了许多作品,进一步促进了杂剧的繁荣,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四大传奇。

二、音乐体裁

(一)说唱音乐

1、货郎儿:元代在商业叫卖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音乐结构为货郎儿起+若干曲调+货郎儿尾,它的高级形式称转调货郎,即用多套曲调讲唱长篇故事。代表作品:《九转货郎儿》,伴奏乐器有串鼓、板。

(二)戏曲

1、元杂剧:元代以后,北方的戏曲又进一步发展为元杂剧。艺术特点:每剧四折、每 折一宫;每折主角一人歌唱;伴奏乐器为鼓板笛,高亢、嘹亮,戏剧性强。代表作品: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幽魂》。

2、元南戏:从温州杂剧发展而来,在民间歌舞小戏基础上吸收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长处至元代后期日趋成熟,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外末贴等。产生了《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本及《琵琶记》。

三、音乐理论

1、《事林广记》:宋末元初陈元靓辑。本书对古代乐器、乐舞、乐谱、琴谱等有较详细的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唱论》:元代燕南芝庵著,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歌唱艺术理论著作。书中内容包括歌唱方法、格调、情调、技术。并针对歌唱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

四、音乐欣赏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教学反思:

从宋杂剧——元杂剧——现代京剧,同学更多地了解了我国的传统音乐。加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如此之重要。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四大声腔、昆曲、梆子腔、皮黄腔、京剧、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疆域很广,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外音乐交流,特别是说唱音乐方面。到明末,内部出现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明代灭亡。

清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促进了中国与日本、朝鲜、泰国等国的音乐交流,后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当时的国家时局,使得市民音乐、民间小曲、民间器乐、说唱音乐、戏曲有了新的发展。

二、音乐体裁

(一)歌曲

1、民歌

汉族《凤阳花鼓》:是一首典型的汉族民间歌舞。旋律优美,节奏活泼,短小精炼,娱乐性强。演奏形式:边唱边表演,也可场地表演。手中拿着小鼓一边敲一边唱。

秧歌调《洪秀全起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悠扬、朴素、内容具有新意、形式新颖。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悠久的大型民间歌舞,根源追溯到隋唐时期的龟兹乐。它的结构分大拉额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部分。音乐特点:调式音阶丰富、复杂、节奏独特。伴奏乐器:手鼓。代表作《南疆十二木卡姆》。西藏《囊玛》:大型的古典歌舞,结构分为引子、若干歌曲、舞蹈代表作品:《仓央嘉

措》。

纳西族《白沙细乐》:以器乐演奏为主的歌舞形式。其来源与元代蒙古族音乐有关,音乐缠绵动人,载歌载舞。伴奏乐器:竖笛、胡琴等。代表作品:《美丽的白云》。

2、小曲

《山门六喜》:流行于江苏地区,表演时用琵琶自弹自唱,属曲牌体套曲。《俚曲》: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部分故事,采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民间小曲,改编而成的通俗民间说唱形式。又称“蒲松龄俚曲”。

第2课时

(二)戏曲

1、四大声腔

海盐腔:元末明初,流行于浙江,演唱风格:文静、优雅、细腻、柔婉。伴奏乐器:鼓板锣等打击乐器。后衰落。

余姚腔:流行于浙江余姚县,特点:采用地方方言,曲调高亢。用鼓板伴奏。

弋阳腔:流行于江西弋阳,唱腔灵活、自由;风格粗狂、豪放。演唱形式:一人唱众人和。伴奏用打击乐器。

昆山腔:元末明初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到明代中叶魏良辅对此进行改革。声腔上细腻、婉转、唱腔上清新。伴奏以笛、三弦、琵琶、板等。

3、昆曲: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萧、笙、琵琶等为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势于一体的“水磨调”,也称为昆曲。特点:抒情性强,动作细腻,唱腔与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代表剧目: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等。

4、梆子腔:又称秦腔、乱弹、西秦腔,因用枣梆子击节奏而得名。是起源于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古老戏曲曲种。梆子腔在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多个剧种,后演变成棒子腔剧种,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声腔系统。梆子腔的伴奏乐器有板子、梆子、用于击节。主旋乐器用板胡。在秦腔的唱腔分花音、苦音。花音也叫欢音,是用于表达欢乐的情感。苦音也叫哭音,则用于表达悲哀情调,两者都具有极强的地方色彩。

5、皮黄腔:皮黄腔是西皮与二黄腔相结合的产物。西皮起源于秦腔,是在弋阳腔传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西皮腔自由、流畅、,明朗,常用于表现喜悦、激动、高亢的情绪。二黄腔深沉、柔和,常用于表现回忆、沉思、感叹、悲愤的情绪。二者在唱腔上构成色彩与情绪的对比。皮黄腔的音乐属于板式变化体。主要乐器为板胡。

6、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乾隆五十五年,为给其祝寿,四大徽班应昭入京,徽班艺人汲取汉戏、徽调、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并加入了京音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京戏”,也叫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其音乐属于板腔体。

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的音乐已接近现代,同学们了解又容易些,乐谱、音乐家、各种名曲、乐律、音乐思想等内容都相当成体系。期待有更多的视听资料给同学们展示。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鼓词、弹词、朱载堉、新法密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三)说唱音乐

1、鼓词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汉间大鼓,起源于河北省中部地区。伴奏乐器有小三弦和木板,演员自弹自唱,后期改为用大三弦和铁板伴奏。演奏形式为一人伴唱,传统数目以中长篇为主。

山东大鼓:也叫梨花大鼓。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矮脚鼓、敲击犁铧的碎片演唱,也有男女二人对口演唱,以三弦伴奏的形式。书目以中、短篇为主,有《三国》、《红楼梦》等唱段。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演唱形式为一人自击鼓、板、站场,也有二人双唱的形式。伴奏乐器有加用扬琴和萧。唱腔的基本句式为七字、十字句。唱腔为板腔体,有慢板、垛板、紧板等。

京韵大鼓:也称京音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各地。京韵大鼓是木板和子弟书的融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曲调流畅、明亮、强调字正腔圆。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节奏,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

2、弹词:我国南方的说唱音乐。

3、道情:原为道士布道时所唱的歌曲。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音乐属曲牌连缀体。曲调较为丰富。

4、琴书: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形式。演唱是以地方方言说唱,曲调因地而异,常由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代表曲调:《凤阳歌》、《上合调》、《叠断桥》。

三、音乐理论

1、朱载育与新法密律:

朱载堉,我国乐律学家,科学家、音乐家。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和乐律的研究。一生共写了《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论》、《瑟谱》等20多部。其中《乐律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巨著,涉及律学、乐学、舞学、力学、算学等多种相关学科,其中书中的乐律学著有《律哩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说》4种。

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意义:彻底解决了我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难题,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在国际上同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研究领域中所据有的领先地位。

2、《神奇秘谱》:由朱权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广

陵散》、《酒狂》、《小胡笳》等唐宋以前的古曲15首。中下卷“霞外神品”48曲。共收录63首,说明琴曲的内容及其源流演变,对我国后世古琴艺术的研究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納书楹曲谱》:由清代叶堂编撰,书内收录了昆曲单折戏和一部分地方折子戏,共300余出,共1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戏曲谱集。

4、《弦索备考》:又名《弦索十三套》,由清代蒙族文人荣斋所编,所用乐器有琵琶、三弦、筝、胡琴四种弦乐器。是我国第一部器乐合奏谱。

5、《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芳园琵琶谱》,是我国清末编印的一本重要琵琶曲

谱。谱集中收有《将军令》、《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13套琵琶大曲。

6、公尺谱:是我国一种传统唱名的乐谱,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用“上、尺、工、凡、六、五、乙”记谱。节拍用实板和眼。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戏曲、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

第2课时

四、作品赏析

1、琵琶曲《十面埋伏》

2、琴曲《平沙落雁》

3、琴曲《渔樵问答》

4、古琴曲《流水》

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的音乐已接近现代,同学们了解又容易些,乐谱、音乐家、各种名曲、乐律、音乐思想等内容都相当成体系。期待有更多的视听资料给同学们展示。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 ——清末民初的音乐(公元1840-1919年)

第1课时

一、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总体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对经济、政治、军事入侵,对人民残酷剥削,由此,使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中华民

国成立,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标志着清帝国已经结束,民国开始,即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开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音乐的形态有了变化,从此西方音乐形式逐步影响到中国,学堂乐歌即是这时期的产物。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涌现出了肖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民族器乐、儿童歌舞音乐、音乐理论做出了贡献。1921年,共产党的成立,后,国共合作破裂,使近代音乐由城市转入农村,使工人、农民有了自己的歌曲。1931年,武装侵略,全国掀起了抗日热潮,涌现出了抗日救亡的歌曲作家。如:肖友梅、黄自、聂耳、冼星海等许多优秀的音乐家。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京和延安,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产生了显著的不同特色,涌现出了又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如:马思聪(小提琴)、谭小麟(室内乐)、丁善德、瞿维(钢琴)、贺绿汀、萧淑娴(管弦乐)等。

二、20世纪50年代前的划分:

1840—1919.,启蒙阶段,维新变法-------新式学堂------沈心工、李叔同

1919---1929,发展阶段,五四运动------出现了新音乐创作、歌咏演唱----肖友梅、赵元

任、刘天华

1930----1940,提高阶段,九一八,推进了救亡抗战歌曲-----黄自、贺绿汀、聂耳、冼星

1940----1950,再发展阶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秧歌剧,如《白毛女》、《夫

妻识字》、《兄妹开荒》。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音乐形态。教学重难点:

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一次次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再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激起了人民爱国理念的觉醒。由于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必然导致了音乐文化的转型。随着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这种“强势文化”的影响,导致一些西方音乐形式开始在我国初步传播,在19世纪末叶兴起了“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

1、学堂乐歌:一般指清末民初,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

为学堂唱歌而编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的曲调。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家为代表。

意义:⑴学堂乐歌多数是一种借用现成曲调填写歌词的歌曲形式,继承了我国唐宋曲子和元代散曲“按谱填词”的传统。⑵学堂乐歌是以“学堂”为中心发展和推广起来的,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⑶学堂乐歌以歌唱形式反映了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民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背景下盼望变新图强的思想感情,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⑷学堂乐歌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2、代表人:

(1)沈心工: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我国第一个在学校创设唱歌课的教师。他

编辑的《学校唱歌集》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学堂乐歌集和唱歌教材,创作了180多首乐歌作品,是近代学堂乐歌运动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人。其乐歌作品题材广泛、通俗易懂。词曲结合好、有生动的形象。如《体操—兵操》、《竹马》等。

代表作品:《体操—兵操》、《竹马》、《革命军》、《铁匠》、《赛船》、《黄河》。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

(2)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创办了我国第一

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其乐歌作品中部分乐歌表现了爱国热情《祖国歌》,大部分乐歌作品为抒情歌曲,文辞秀丽。词曲结合好。如《春游》。

代表作品:反映爱国思想理念的,《祖国歌》、《出军哥》、《我的国》、《大中华》等。借景抒情的,《春郊赛跑》、《春游》、《忆儿时》、《送别》等。出家后写的《清凉歌集》。(3)曾志忞:组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西式管弦乐队。乐歌:《练兵》、《游春》、《扬子江》等。音乐理论方面有着较突出的成就,《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法》、《乐典教科书》、《和声略意》。

三、音乐社团

1、《音乐小杂志》:是李叔同独立编印出版的音乐刊物,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音乐刊物。

该杂志刊有署名“息霜”之作,均为李叔同所作。该杂志有木炭画《乐圣贝多芬像》一副,是国内最早发表的贝多芬画像。

2、音乐讲习会:是沈心工于1902年12月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参加者为留日学生。

举办处在日本江户留学生会馆。邀请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铃木米茨郎担任讲师,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音乐社团。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 ——20年代(公元1919-1929年)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音乐形态。教学重难点:

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发生了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一股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时代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促使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世纪的中国音乐,真正进入了专业音乐创作的历史时期。

二、音乐家

1、、肖友梅: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先后主持我国第一批音乐教育机构,对音乐教学、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同时又是现代作曲家,对我国专业音乐的创作起开拓作用。作品:歌曲有90多首,《问》等;器乐《新霓裳羽衣舞》《秋思》。

2、赵元任:现代作曲家,语言学家。创有100多首歌曲,代表作:《劳动歌》、《老天爷》、《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上山》;1首合唱曲《海韵》;器乐小曲: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创作特点:词曲结合好,曲调有民族风格;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善于实用和声色彩调性表达情感,是中国最早对和声的探索;坚持民主爱国和无私精神。

3、刘天华:二胡独奏曲《病中吟》、《乐夜》、《悲歌》、《光明行》、《独弦操》等,琵琶曲:《歌舞引》、《虚籁》、《改进操》及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等,刘天华对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创作二胡曲十首,琵琶曲三首,民族合奏曲二首,真实地表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有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练习曲的创作,为民族器乐教学新体系奠定了基础;改革了民族器乐的记谱法;改革了二胡,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

4、黎锦晖:成就主要有“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形式。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因为你》、《蝴蝶姑娘》等。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小画家》等。

5、王光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抱有“音乐救国”之思想,踏上音乐研究道路的音乐学家。代表论著《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音乐史》。他在比较音乐学和音乐史学领域都作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作出了具有双向性交流意义的贡献。

三、音乐社团与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1、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有刘天华等35人发起成立的国乐社团。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其宗旨,这是我国近代有重要影响的国乐社团。

2、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22年8月在原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的。

蔡元培任所长,肖友梅任教务主任。办学宗旨为“以养成乐学人才”、“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设本科、师范科、选举三种。1927.6停办。

四、音乐欣赏

教学反思:

同学们对50年代前的音乐,有很多耳熟能详,理解比较容易,知识能按部就班的介绍给学生,但缺乏那么一点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 ——30年代(公元1930-1940年)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导致了全面抗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概。出现了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二、音乐家

1、黄自:我国现代作曲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歌曲中政治性题材《抗敌歌》、《热血歌》;社会性题材《农家乐》;艺术歌曲《点绛唇》、《花非花》;清唱剧《长恨歌》;管弦乐序曲《怀旧》。创作特点: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词曲结合好。

2、贺绿汀: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为电影配乐《春天里》、《天涯歌女》;歌曲《游击队歌》、管弦乐《森吉德玛》;并著有论文集《贺绿汀音乐论文集》。创作构思严谨,结构完整,手法洗炼、感情真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3、聂耳:群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民族器乐合奏曲4首《金蛇狂舞》等;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历史意义:(1)、他为人民群众,为祖国、中华民族而创作。第一个在音乐作品中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及广大劳苦大众的形象。(2)体现了时代精神。(3)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问题。(4)初步解决了如何创造性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借鉴了外国音乐的精华来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问题。

4、冼星海:多产作曲家。歌曲有50多首,如群众歌曲《救国军哥》、《太行山上》、《做棉衣》;劳动歌曲《拉犁歌》;抒情歌曲《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四部大合唱《黄河》、《生产》、《牺盟》、《九一八》;歌剧一部;交响曲《神圣交响》、《民族解放》;管弦乐《满江花》、《中国狂想曲》;室内乐《小提琴与钢琴》。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始终坚持与聂耳共同所开辟的新音乐运动的道路。取材于现实生活;成功塑造了各种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器乐作品有重大地位。

5、张寒晖:作曲家,戏剧活动家。作品有《松花江上》、《游击乐》,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风格,朴素、洗练、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6、麦新:编写了60多首抗日歌曲,如《大刀进行曲》、《行军歌》、儿童歌曲《马儿真正跑》。

7、任光:歌曲有40多首,发展了电影音乐,如《渔光曲》、《王老五》、《打回老家去》;创有2部歌剧,《洪波曲》、《高粱红了》;民族器乐曲4首,如《彩云追月》、《花好月圆》。

8、江文也:管弦乐《台湾舞曲》、《北京点点》又名《故都素描》、《孔庙大成乐章》、《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小曲《断章小品16首》、钢琴曲《北京万花集》、钢琴套曲《五首素描》、声乐《台湾山地同胞歌》。

三、外籍音乐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

齐尔品: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贡献:⑴举办了“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创作评奖,并在各处演奏这些获奖作品。

⑵在北平和东京创立了一所音乐出版社,专门用来出版当时中国和日本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使之在欧美发行。

⑶他与李献敏结婚后,两人在各国的演出中,每场必演中国乐曲。还专门写了钢琴《五声音阶练习曲》。

⑷ 曾对国立音专提出了宝贵的教学建议:中国音乐不必像欧洲过去那样,古典主义一步步走下去,现在可以跳跃式地一步迈向现代派。

齐尔品对中国音乐及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永远令人难忘的。

四、音乐欣赏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

——40年代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41年是个重要的年头。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胜利后,文化中心又转移到了南京和延安,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产生了显著不同的特色。从创作的角度而言,群众歌曲的创作,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谭小麟的室内乐,丁善德、瞿维的钢琴音乐,贺绿汀等人的管弦乐。音乐理论也有新的成果出现。

二、音乐家

1、马思聪:我国现代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音乐体裁丰富。小提琴《内蒙组曲》、《西藏音诗》;交响乐两部《第一交响曲》;管弦乐《山林之歌》;声乐《春天》、《民主》、《祖国》。创作特点:发展了我国小提琴音乐这一题材;吸收了国外现代注意作曲技术来发展我国民族新音乐,特别是法国印象派;多取材于民歌,充满了民族风格。

2、谭小麟:最重要的作品是室内乐。《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弦乐三重奏》、《中提琴和竖琴浪漫曲》;艺术歌曲:《彭浪矶》。创作特色:将兴德米特的作曲理论与中华民族音乐相结合。

3、丁善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创作集中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四个领域。交响乐《新中国交响组曲》、《长征交响曲》等;钢琴《春之旅》组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理论《单对位法》、《作曲技法探索》等。

三、音乐知识

1、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于1938年,吴玉章任院长。该校由毛泽东、周恩来、等发起。建校初期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增文学系。该校采用短期培训教学制度,音乐教育方针强调与抗日斗争实际相结合,并注重教学与生产劳动,群众音乐运动相结合,注重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

四、音乐欣赏

教学反思:

同学们对50年代前的音乐,有很多耳熟能详,理解比较容易,知识能按部就班的介绍给学生,但缺乏那么一点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3、华彦钧:即阿炳,杰出的民间器乐演奏家,留下的作品有二胡三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三首《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作品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感情淳朴深沉,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第七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音乐

——文革前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

教学重难点:

群众歌曲、革命样板戏、歌剧、舞剧、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者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品积极豪迈、健康向上、歌颂人民美好的新生活为主题。1950年后期,在陕北民歌的推动下,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民俗民风特色,产生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表现部队生活的军旅歌曲。1960年初,出现了第一所培养音乐人才的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了一批从事民族音乐制作和表演的专业艺术团体。

二、作品欣赏 A、群众艺术歌曲

1、《歌唱祖国》

2、《歌唱二郎山》

3、《我的祖国》、4、《九九艳阳天》

5、《马儿啊,你慢些走》

6、《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7、《祝酒歌》

8、《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9、《再见吧!妈妈》 B、器乐作品

1、丁善德《儿童组曲》

2、李焕之《春节序曲》

3、刘铁山、茅沅《瑶族舞曲》

4、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

5、辛沪光《嘎达梅林》

6、黄海怀《赛马》

7、王惠然《彝族舞曲》

8、马耀忠、李中汉《新疆之蠢》

四、音乐知识

1、中央音乐学院:建于1950年,前身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各具特色的几所高等音乐院、系。1958年由天津迁至北京,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原清醇王府旧址,原隶属于文化部,2000年归教育部。现设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等十几个院系及多个音乐专业方向和研究中心。1999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现任院长为王次炤。

2、中国音乐学院:是以中华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的高等学府。1964年9月21日成立,校址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恭亲王府院内,1987年迁至健翔桥畔新校区。设有音乐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指挥、民族声乐、歌剧、钢琴、管弦、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等专业。

3、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与演出于1964年,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描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首演式及以后的演出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3500多名专业与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演出,这部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宏伟的气势,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展现主题。它包括大量的新编作品和许多各个历史时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优秀歌曲和舞蹈作品。

五、1、艺术歌曲:《九九艳阳天》、、《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2、器乐作品:李焕之《春节序曲》、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辛沪光《嘎达梅林》

教学反思:

70年代的音乐是我国音乐的“停滞”阶段,但仍然给我们留下几步经典著作,在课堂上,不光是听乐曲,应该将乐曲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些歌曲。

第七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音乐

——文革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

教学重难点:

群众歌曲、革命样板戏、歌剧、舞剧、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66-1976年文革时期,文艺方向发生了变化,只有样板戏和语录歌,使中国音乐的发展全面出现了停滞和倒退。从建国到1970年代末,这时期的音乐创作构思和风格上基本上继承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音乐传统,以英雄性、战斗性、颂歌性为典型风格。

二、革命样板戏、歌剧、舞剧

(一)、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样板戏”源于1967年5月31

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这些作品的描写都是中国人民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作品被赋予了政

治意义。代表作品如下:

1、京剧《红灯记》

2、京剧《沙家浜》

3、京剧《智取威虎山》

4、京剧《海港》

(二)、歌剧

1、《小二黑结婚》

2、《洪湖赤卫队》

3、歌舞剧《刘三姐》

(三)、芭蕾舞剧

1、《红色娘子军》

2、《白毛女》

三、作品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第八章20世纪80年代后的音乐

——改革开放中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后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教学重难点:

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艺术逐渐恢复了生机。中国音乐创作开始在朦胧中苏醒和蜕变。音乐的体裁、题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音乐家的出国访学,使我国民族音乐创作与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二、音乐体裁

1、新潮音乐: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一个必然的历史文化现象。人们将这种观念激进、技法前卫并且渐渐汇聚成潮的音乐现象称之为“新潮音乐”,他们的代表人物则被称之为“崛起的一群”。

2、流行音乐:亦称通俗音乐,一般指在社会中流行的、主要适合当代人审美、通俗易懂的抒情性或娱乐性较强的音乐。特征:即兴性强;节奏多变;主题乐句清晰简

单、舞台服饰与形象入时新颖;60年代起,将电子新技术用于其中,求得听

觉上的奇特效果。

3、影视音乐:分电影音乐和电视音乐。

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包括电影主题音乐和变奏、主题歌曲及插曲等。特点:贴近时代、贴近

人民、贴近生活、在艺术上完整而生动,亲切易唱。电视音乐: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品种。

5、艺术歌曲:亦有时代特点,《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

三、音乐家

1、胡登跳《欢乐的夜晚》:于1980年创作的丝弦五重奏,即二胡、琵琶、扬琴、筝、阮5

种乐器组成的一种新型的演奏形式。形象地描绘了联欢会上各种精彩场面。体现了

人们喜悦欢畅的心情。

2、田丰《云南风情》:田丰,师从吴祖强教授学习理论作曲。曾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谱曲。该作品是一首大型的民族合唱作品。作者以云南少数民

族为题材,描绘了白族、傣族、纳西族、景颇族和彝族人民的生活篇章。

3、刘炽《太阳颂》:大型民族合唱曲《祖国三部曲》,刘炽作曲。共有《祖国颂》、《大地颂》、《太阳颂》3部大合唱组成。其中《太阳颂》是作者看到党永庵的长诗《微笑的太

阳》后,酝酿了以太阳为永恒主题的颂歌,整个作品气势辉煌豪迈,旋律轻松洒脱。

乐曲既有颂歌庄严的气氛,又有圆舞曲的抒情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

4、施光南《伤逝》: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歌剧

《伤逝》的戏曲结构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隐喻主人公的冷暖人生为发展线

索。着重描写了涓子和子君的爱情生活,表现了人物丰富动人的内心世界。

5、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等,《党的女儿》:是一部六场歌剧,主要描述了1935年江西苏区

杜鹃坡的一个故事。

四、音乐知识

1、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声乐的一种发生演唱方法。广义上:中国数百种戏曲的唱法、说唱唱法、不计其数的民间歌曲的唱法,创作的民歌、歌曲和歌剧的民族风格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的总称。声乐界:综合继承传统戏曲、说唱、民

歌3种唱法的特点与精华,并在这些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洋唱法,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唱法。

2、电影音乐:是专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中国第一部配乐影片是1933年上海联华影片公司

摄制的《母性之光》,由田汉编剧、聂耳作曲。

3、校园歌曲:多由学生所作,体现校园生活和学生心境或感受的创作作品。歌曲质朴,感

情真挚自然,在校园内流行传唱的歌曲。教学反思:

由于这些内容更接近于我们当代,所以同学们是较感兴趣的。今后会搜集更多的相关内容。

第八章20世纪80年代后的音乐

——新世纪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后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教学重难点:

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迈入新世纪的共和国,加大了推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力度,国民经济在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有了大幅度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一宏观态势,为音乐艺术在新世纪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国家队音乐创作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国营专业音乐团体与作曲家之间的委约创作也渐渐成为时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创作的繁荣。

二、音乐体裁

1、新世纪音乐:包容从现代轻松音乐一直到冥想型灵魂探索的音乐。采用电子乐器,包括

西方与非西方的乐器及偶尔的歌唱,创造缓和的旋律来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

特点:节奏,存在于音乐自然的律动与音符的强弱之间。

旋律,即兴演奏的味道很浓,旋律不易记忆,没有明显的终止。

和声,相当和谐。

音色,透明而神秘,朦胧而变幻。

2、R&B曲风:源于黑人的流行音乐。其歌曲是由相似的和声、进行模式以及编曲构成的。

但扔保留着摇滚乐、灵魂乐和说唱音乐中及其重要的部分,并在音乐中发挥

重要的作用。

3、Rap:相当于谈话,产自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歌词幽默、风趣、常带讽刺性。

4、中国文化元素: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

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认为“中国文化元素”。

三、音乐家及作品

1、十二乐坊《敦煌》:十二乐坊,是一个以流行音乐形式来演奏中国音乐的中国乐团。创

立于2001年,演奏员有13人,表演形式有别于传统民乐演奏方式,给观众以新鲜感、被经纪人王晓京定位为“视觉音乐”。在《敦煌》专辑里收有17首演奏曲目。

2、陶喆《susan说》:陶喆将R&B曲风诠释得最淋漓尽致的典型代表人物。作有《流沙》、《黑色柳丁》、《爱很简单》、《就是爱你》、《爱我还是他》及加入中国小调风格的《Susan

说》。此曲是将京剧《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而成的。

3、周杰伦《青花瓷》:周杰伦,台北曲词作家,导演。作有《东风破》、《发如雪》、《菊花

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引领了中国风。《青花瓷》是一首以中国青花瓷为创作元 素的歌曲,以瓷器作为“中国元素”来创作歌曲,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 作的新路。

4、谭盾、《地图》:谭盾被人们称为现代音乐领袖之一,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为影片《南京大屠

杀》谱曲、创有《地图》、《水》、《鬼戏》、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且获得了1983

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地图》,谭盾作曲、马友友大提琴演奏。此曲将中国文化要素收集并整合,强调灵魂深处

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作品旋律节奏均衡,或急或缓时轻时沉,突破了时空,震撼

了人心。

4、何训田:著名作曲家,1983年创立了RD作曲法,是中国第一位用自己的理论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6、朱哲琴:与何训田为黄金搭档,是享誉全球的中国新世纪音乐家。

7、郭英男:台湾阿美族马兰社部落居民,为了阿美族的歌声继续流传,组建了“马兰吟唱

队”。作有《生命之环》、《跨过黄土地》两张专辑。

四、作品欣赏 谭盾《地图》

复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教学重难点:

各时期的音乐体裁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复习远古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二、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三、复习隋唐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四、复习宋元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五、复习明清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六、复习明末清初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七、复习20世纪20年代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八、复习20世纪30年代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九、复习20世纪40年代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十、复习文革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十一、复习20世纪80年代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十二、复习新世纪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随堂练习:

让学生把上述内容填写出来。

教学反思: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很清楚、且条例地掌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希望今后讲课能更加条里的讲授。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周柱铨 主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

汪毓和

编著

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 “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2)张厚载的观点(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2)大同乐会

重点听赏:《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听赏:《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

3、民间艺人华彦钧(1893?~1950)重点听赏:《二泉映月》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背景(通史210页、399页)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二、基本内容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五四”前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如:《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另外,如《勉女权》、《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还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替封建旧习俗的思想等。由于面向学生,也有反映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如:《体操》、《竹马》、《春游》、《送别》等。

三、艺术形式

以填词艺术为主。学堂乐歌的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运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极少,创作者更少。重点听赏:《中国男儿》

四、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1870~1947)

心工是笔名。生于上海。1902自费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1月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回国,一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11年起任该校校长。创设了我国较早的乐歌课,任教期间曾创作百余首乐歌,1927年退休;前后30年,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听赏:《体操—兵操》、《竹马》、《黄河》。

《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他留学日本时的处女作,在国内广为流传。

2、李叔同(1880~1942)

1880生于天津,1898迁居沪租界,入南洋公学,接触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1906去日本,在东京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以“惜(息)霜”为名成为当时闻名的女角演员。一个人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05,李曾编印《国学唱歌集》;1958,丰子恺编选《李叔同歌曲集》。至1990,企释、培安编定《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

重点听赏:《送别》、《春游》。

3、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巨商家庭。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自学绘画、音乐。1901赴日留学,主攻法律。1902曾参加“音乐讲习会”,1904年改为“亚雅音乐会”。1907回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

五、历史意义

课后习题:(1)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沈心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概况。(3)简述阿炳的二胡曲创作。(4)简介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 “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

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社团的建立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通史415页)

1919年1月成立,目的在于“研究高尚乐理,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缺点,使之以时进步”。蔡元培(1868~1940)任会长,聘萧、杨仲子、王露等人为导师,内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乐、师资特别班等组,会员达200多人。1920出版期刊《音乐杂志》,后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2.中华美育会(通史416页)

1919年在上海成立,由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以“提倡美育”为主旨,1920年4月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

3.国乐改进社:刘天华等发起,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音乐杂志》。

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

通史419~429

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通史423页)

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选科。

2、国立音乐院(通史426页)

在蔡元培支持下,192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初建时由蔡兼任院长,萧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辞,由萧代理院长。1929,因**降格,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学校采用学分制,主科分初、中、高三级。学校每年公开演出,校刊特辟歌词专栏,邀请投稿。各种杂志相继出版,扩大了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一、本时期的音乐思潮

20年代的音乐思潮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在新文化运动中,怎样认识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怎样发展新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认识:

1、主张“以西为师”。

2、坚决维护“国乐”。

3、主张“全盘西化”。

二、王光祈及其音乐学研究

1、生平简介: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曾于1919年参与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力图救国,被选为大会主席、执行部主任,领导该会工作。同年底,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半工半读探求社会改革之途,幻想逐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0年6月,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学习德语及政治经济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2年,受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的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1月,病逝。

2、音乐学研究

第三节

20年代的歌曲创作

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本节主要通过介绍二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萧友梅、赵元任;了解二十年代的群众歌曲、学校歌曲、艺术歌曲及合唱曲的创作情况。

一.群众歌曲:通史247页。工农兵歌曲,213、247、248。

二十年代,出现新式工农革命歌曲,多是填词性质。进行曲节奏较多,也有用小调、民歌填词的。重点听赏:工农兵联合歌、国民革命歌

二、专业创作:

1、萧友梅(1884~1940)

通史319页。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活动家。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1884生于广东香山,字思鹤,又字雪朋,5岁随父移居澳门,进私塾灌根草堂读书,1898年考入广州第一所洋学堂时敏学堂。1901赴日本学习。1906加入同盟会。1910返国,任北京学部(教育部)视学。1912中华民国成立,任总统府秘书。几个月后公费留德,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及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研究教育学。1916春,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返国。

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兼音乐研究会导师,1922秋,改名“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萧任教务主任,主讲和声学、音乐史等课程。1927国立音乐院成立。1940病逝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创作、器乐创作

重点听赏:《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

2、赵元任(1892~1982)

通史320页

生平简介:字宣重,祖籍江苏常州,生于天津。1910在美康乃尔大学求学,主修数学、物理,1914毕业,后到哈佛大学,于1918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回国任清华心理学与物理讲师,1921秋去哈佛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携全家回到清华,1928始对中国语言进行研究,并从事方言的实地调查。1938~39在夏威夷大学任教,1939~41在耶鲁,1941~46在哈佛,1947~62退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教中国语言和语言学。1982因心脏病在美麻省剑桥去世,终年90岁。

创作: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多为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1928)、《儿童歌曲集》(1934)、《民众教育歌曲》(1939)。1938后创作很少,1942《老天爷》几乎是最后作品。

“开一代乐风的作曲家”主要指二十年代的创作。重点听赏: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 1994年12月,中国文联曾出版《赵元任音乐论文集》。

3、其他创作

通史284。

二十年代从事歌曲创作的还有邱望湘、陈啸空、钱君掏(封面设计家)等人。作品多收入《摘花》(1928)、《金梦》(1930)两本抒情歌曲集。

重点听赏:《湘累》

第四节

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

黎锦晖及其音乐

参考:通史366,《黎锦晖评传》。

一、生平:(1891~1967),湖南湘潭人。兄弟姐妹11人,行2。

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年轻时,受长兄锦熙影响,投身到中国最早兴起的国语运动中,受到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与熏陶。1919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成员,获得学习民间音乐的机会。1921到上海,应中华书局之聘编写小学国语教本,后任“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1922兼任当时最有影响的儿童读物《小朋友》周刊的主编。

1922,长期筹划的“明月音乐会”成立,兼任会长。1927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兼任校长。1940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解放后,一直在上影工作,兼任中央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67病逝于上海。

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二十年代,黎氏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及一部歌舞剧、多首歌曲、器乐曲等。前两种是当时儿童音乐的新体裁,代表作《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

重点听赏: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三、创作特点

第五节

民族器乐创作

刘天华及其创作

参考:通史331页

一、生平简介:(1895~1932)

1895生于江苏江阴,1909入常州中学,参加军乐队,吹军笛与小号,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912辍学,随兄赴上海,在一个演“文明戏”的“开明剧社”中工作,萌发以音乐为职业的志向。1914~1920间,在江阴、常州的学校教音乐,开始学习民族器乐。1922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同时在其他学校任教,其间学习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并继续创作。1927,发起筹组“国乐改进社”,主办《音乐杂志》10期。1932夏逝世,时37岁。

二、音乐思想

受“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主张“要顾及一般民众”,毕生热情贯注于“改进国乐”的宏业。

三.创作:

重点听赏: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

课后习题:(1)简述萧友梅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方面的贡献。

(2)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概况。(3)简述赵元任的创作概况。

(4)简述刘天华在二胡音乐方面的贡献。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音乐发展状况

音乐状况:大体分传统音乐、专业创作、流行音乐。传统音乐自行发展,到延安时有新的变化,但总体不大。

专业创作,以国立音专的黄自等人(学院派)和左翼聂耳、星海等人(借鉴专业音乐技术写作,在社会)为主,同时还有马思聪、江文也等人的创作。

流行音乐,以黎氏兄弟、陈歌辛等人为主,贺绿汀也写。

第一节

社会状况及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

1、《毛毛雨》的诞生

2、黎锦晖的“时代曲”

3、黎锦光及其代表作

4、陈歌辛及其流行歌曲创作

5、刘雪庵及其流行歌曲

第二节 左翼音乐运动与歌曲创作

一、音乐运动

1、左翼音乐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城市,我党建立根据地,重新联络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白区(国民党统治区)成立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我国新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联合战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指导,以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为目标,一方面介绍马的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艺成就,一方面探讨文艺大众化问题。机关刊物《大众文艺》,音乐方面主要介绍苏联的革命音乐,呼吁造就真正能为劳苦大众所能接受的新兴音乐。

2、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国防军”,“左联”全部解散,即而提出“国防音乐”。

(1)“民众歌咏会”

(2)聂耳、吕骥组织的业余合唱团,重点听赏:《救亡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等。

二、音乐创作

1、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

(1912~1935)学名守信,字子义。1931.4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1932.6开始以“黑天使”等笔名发表评论文章,1933.3任联华公司一厂音乐股主任,1934.4,进入英商“东方百代公司”曾任音乐部副主任,1935 4离开上海东渡日本,7.17与友人去鹄沼(hu zhao)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时23岁。

创作:工人题材的歌曲、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及民族器乐改编曲 重点听赏:《码头工人》《开路先锋》《毕业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

2、其他创作:任光、张曙、吕骥、麦新、张寒晖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渔光曲》《日落西山》《新编“九一八”小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

第三节

学院派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概况

一、专业音乐教育情况

二、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生平简介:(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县人。自幼受封建文化传统熏陶,同时也受“新学”的影响。1916,入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开始学习音乐;1924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高等科,遂公费留美,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1926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因学习期未满,留校继续学习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转至耶鲁大学音乐院,1929以管弦乐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适逢官费期满,取道欧洲回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在音专兼课,1930后,在音专任作曲理论教授、教务主任。1938年病逝于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器乐作品

重点听赏:《花非花》《玫瑰三愿》《抗敌歌》《旗正飘飘》《踏雪寻梅》《长恨歌》

三、其他学院作曲家的创作

主要介绍青主、应尚能、周淑安、陈田鹤、刘雪庵、贺绿汀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吊吴淞》《纺纱歌》《山中》《红豆词》《故乡》《静境》

课后习题:(1)聂耳主要创作了哪些音乐作品?有何音乐特点?

(2)30年代左翼音乐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性作品?(3)简介黄自的音乐创作。

(4)30年代学院派作曲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作品?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抗战初期

一、抗战初期的音乐活动

二、贺绿汀的音乐创作(通史P294)

贺绿汀(1903 ~ 1999),原名安卿(安钦),又名抱真、楷、如萍,笔名罗亭、华生、山谷。湖南邵阳人。1926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考入音专,选修理论与钢琴,并从黄自学习作曲。1934,以《牧童短笛》(原为《牧童之笛》)和《摇篮曲》分获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的一等奖及名誉二等奖。同年冬,入明星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配乐,1936任音乐科长,此间先后为17部影片配乐、作曲。抗战爆发后,赴前线宣传抗日,创作《游击队歌》、《上战场》等。

重点听赏:《天涯歌女》《牧童短笛》《嘉陵江上》《游击队歌》《垦春泥》

第二节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冼星海(1905~1945)

通史P321

一、生平:广东番禺县人,1905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自幼寄居外祖父家,1911随母去新加坡,靠母给人帮佣及洗衣服为生。1921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开始半工半读,对音乐发生兴趣,学会单簧管,又自学小提琴、乐理、作曲、指挥等。

二、创作:歌曲、大型声乐作品、器乐作品(1)法国时期(2)上海-武汉时期(3)延安时期(4)前苏联时期

重点听赏:《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夜半歌声》《黄河大合唱》《中国狂想曲》

第三节

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生活及音乐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三个政权区域:沦陷区、国统区、根据地和解放区,音乐创作呈现不同色彩。

一、沦陷区

包括:1932年3月以溥仪为首的“满洲国”,成为东北沦陷区,即“伪满”;1935年以后,日本政府“蚕食变鲸吞”,先后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临时政府”,形成华北沦陷区;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汪精卫为首的“汪伪”政权。至抗战胜利,我国沿海众多城市均处于此三个伪政权统治。

江文也及其创作

重点听赏:《断章小品》《北京万华集》《台湾舞曲》

二、国统区

1938年10月底武汉失守,相持阶段开始。以国民党为主、国共合作形式的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称为国统区。丁善德、马思聪、谭小麟的音乐创作

1、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春之旅》

2、马思聪及其创作:

(1912~198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重点听赏:《内蒙组曲》

3、谭小麟及其室内乐创作

重点听赏:《自君之出矣》《彭浪矶》《弦乐三重奏》

三、根据地及解放区

主要指陕甘宁边区、华中、华北敌后抗日民族根据地等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音乐创作、演出、理论研究、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42年全党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进行了文艺整风,使得音乐工作者更加普遍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1943年春节在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此时,群众歌曲全盛时期已过,进入尾声,创作主要在解放区、国统区。延安作曲家群体

参考通史P327

1、马可:(1918~1976)

2、安波:(1915~1965)

3、郑律成:(1918~1976)

重点听赏:《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

第四节

歌剧创作

一、中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概况

包括歌剧与歌舞音乐的发展,歌舞音乐主要讲秧歌剧(民间歌舞小戏)

二、新歌剧《白毛女》

1、故事情节与创作概况

2、主要段落分析

3、音乐特点

重点听赏:《白毛女》主要音乐段落

课后习题:(1)概述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2)概述我国近代歌剧发展脉络。(3)简介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4)简介马思聪、江文也、谭小麟、丁善德等人的创作。(5)简介延安作曲家的创作。

(6)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周柱铨 主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

汪毓和

编著

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章 “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2)张厚载的观点(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2)大同乐会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重点听赏:《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听赏:《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

3、民间艺人华彦钧(1893?~1950)重点听赏:《二泉映月》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背景(通史210页、399页)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二、基本内容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五四”前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如:《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另外,如《勉女权》、《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还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替封建旧习俗的思想等。由于面向学生,也有反映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如:《体操》、《竹马》、《春游》、《送别》等。

三、艺术形式

以填词艺术为主。学堂乐歌的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运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极少,创作者更少。

重点听赏:《中国男儿》

四、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1870~1947)

心工是笔名。生于上海。1902自费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1月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回国,一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11年起任该校校长。创设了我国较早的乐歌课,任教期间曾创作百余首乐歌,1927年退休;前后30年,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听赏:《体操—兵操》、《竹马》、《黄河》。

《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他留学日本时的处女作,在国内广为流传。

2、李叔同(1880~1942)

1880生于天津,1898迁居沪租界,入南洋公学,接触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1906去日本,在东京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以“惜(息)霜”为名成为当时闻名的女角演员。一个人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1905,李曾编印《国学唱歌集》;1958,丰子恺编选《李叔同歌曲集》。至1990,企释、培安编定《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

重点听赏:《送别》、《春游》。

3、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巨商家庭。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自学绘画、音乐。1901赴日留学,主攻法律。1902曾参加“音乐讲习会”,1904年改为“亚雅音乐会”。1907回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

五、历史意义

课后习题:(1)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沈心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概况。(3)简述阿炳的二胡曲创作。(4)简介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二章 “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

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社团的建立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通史415页)

1919年1月成立,目的在于“研究高尚乐理,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缺点,使之以时进步”。蔡元培(1868~1940)任会长,聘萧、杨仲子、王露等人为导师,内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乐、师资特别班等组,会员达200多人。1920出版期刊《音乐杂志》,后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2.中华美育会(通史416页)

1919年在上海成立,由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以“提倡美育”为主旨,1920年4月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

3.国乐改进社:刘天华等发起,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音乐杂志》。

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

通史419~429

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通史423页)

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选科。

2、国立音乐院(通史426页)

在蔡元培支持下,192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初建时由蔡兼任院长,萧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辞,由萧代理院长。1929,因**降格,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学校采用学分制,主科分初、中、高三级。学校每年公开演出,校刊特辟歌词专栏,邀请投稿。各种杂志相继出版,扩大了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一、本时期的音乐思潮

20年代的音乐思潮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在新文化运动中,怎样认识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怎样发展新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认识:

1、主张“以西为师”。

2、坚决维护“国乐”。

3、主张“全盘西化”。

二、王光祈及其音乐学研究

1、生平简介: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曾于1919年参与组织“少年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学会”,力图救国,被选为大会主席、执行部主任,领导该会工作。同年底,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半工半读探求社会改革之途,幻想逐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0年6月,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学习德语及政治经济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2年,受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的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1月,病逝。

2、音乐学研究

第三节

20年代的歌曲创作

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本节主要通过介绍二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萧友梅、赵元任;了解二十年代的群众歌曲、学校歌曲、艺术歌曲及合唱曲的创作情况。

一.群众歌曲:通史247页。工农兵歌曲,213、247、248。

二十年代,出现新式工农革命歌曲,多是填词性质。进行曲节奏较多,也有用小调、民歌填词的。

重点听赏:工农兵联合歌、国民革命歌

二、专业创作:

1、萧友梅(1884~1940)

通史319页。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活动家。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1884生于广东香山,字思鹤,又字雪朋,5岁随父移居澳门,进私塾灌根草堂读书,1898年考入广州第一所洋学堂时敏学堂。1901赴日本学习。1906加入同盟会。1910返国,任北京学部(教育部)视学。1912中华民国成立,任总统府秘书。几个月后公费留德,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及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研究教育学。1916春,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返国。

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兼音乐研究会导师,1922秋,改名“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萧任教务主任,主讲和声学、音乐史等课程。1927国立音乐院成立。1940病逝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创作、器乐创作

重点听赏:《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

2、赵元任(1892~1982)

通史320页

生平简介:字宣重,祖籍江苏常州,生于天津。1910在美康乃尔大学求学,主修数学、物理,1914毕业,后到哈佛大学,于1918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回国任清华心理学与物理讲师,1921秋去哈佛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携全家回到清华,1928始对中国语言进行研究,并从事方言的实地调查。1938~39在夏威夷大学任教,1939~41在耶鲁,1941~46在哈佛,1947~62退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教中国语言和语言学。1982因心脏病在美麻省剑桥去世,终年90岁。

创作: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多为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1928)、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儿童歌曲集》(1934)、《民众教育歌曲》(1939)。1938后创作很少,1942《老天爷》几乎是最后作品。

“开一代乐风的作曲家”主要指二十年代的创作。重点听赏: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 1994年12月,中国文联曾出版《赵元任音乐论文集》。

3、其他创作

通史284。

二十年代从事歌曲创作的还有邱望湘、陈啸空、钱君掏(封面设计家)等人。作品多收入《摘花》(1928)、《金梦》(1930)两本抒情歌曲集。

重点听赏:《湘累》

第四节

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

黎锦晖及其音乐

参考:通史366,《黎锦晖评传》。

一、生平:(1891~1967),湖南湘潭人。兄弟姐妹11人,行2。

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年轻时,受长兄锦熙影响,投身到中国最早兴起的国语运动中,受到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与熏陶。1919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成员,获得学习民间音乐的机会。1921到上海,应中华书局之聘编写小学国语教本,后任“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1922兼任当时最有影响的儿童读物《小朋友》周刊的主编。

1922,长期筹划的“明月音乐会”成立,兼任会长。1927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兼任校长。1940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解放后,一直在上影工作,兼任中央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67病逝于上海。

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二十年代,黎氏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及一部歌舞剧、多首歌曲、器乐曲等。前两种是当时儿童音乐的新体裁,代表作《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

重点听赏: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三、创作特点

第五节

民族器乐创作

刘天华及其创作

参考:通史331页

一、生平简介:(1895~1932)

1895生于江苏江阴,1909入常州中学,参加军乐队,吹军笛与小号,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912辍学,随兄赴上海,在一个演“文明戏”的“开明剧社”中工作,萌发以音乐为职业的志向。1914~1920间,在江阴、常州的学校教音乐,开始学习民族器乐。1922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同时在其他学校任教,其间学习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并继续创作。1927,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发起筹组“国乐改进社”,主办《音乐杂志》10期。1932夏逝世,时37岁。

二、音乐思想

受“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主张“要顾及一般民众”,毕生热情贯注于“改进国乐”的宏业。

三.创作:

重点听赏: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

课后习题:(1)简述萧友梅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方面的贡献。

(2)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概况。(3)简述赵元任的创作概况。

(4)简述刘天华在二胡音乐方面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音乐发展状况

音乐状况:大体分传统音乐、专业创作、流行音乐。传统音乐自行发展,到延安时有新的变化,但总体不大。

专业创作,以国立音专的黄自等人(学院派)和左翼聂耳、星海等人(借鉴专业音乐技术写作,在社会)为主,同时还有马思聪、江文也等人的创作。流行音乐,以黎氏兄弟、陈歌辛等人为主,贺绿汀也写。

第一节

社会状况及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

1、《毛毛雨》的诞生

2、黎锦晖的“时代曲”

3、黎锦光及其代表作

4、陈歌辛及其流行歌曲创作

5、刘雪庵及其流行歌曲

第二节 左翼音乐运动与歌曲创作

一、音乐运动

1、左翼音乐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城市,我党建立根据地,重新联络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白区(国民党统治区)成立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我国新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联合战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指导,以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为目标,一方面介绍马的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艺成就,一方面探讨文艺大众化问题。机关刊物《大众文艺》,音乐方面主要介绍苏联的革命音乐,呼吁造就真正能为劳苦大众所能接受的新兴音乐。

2、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国防军”,“左联”全部解散,即而提出“国防音乐”。

(1)“民众歌咏会”

(2)聂耳、吕骥组织的业余合唱团,重点听赏:《救亡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二、音乐创作

1、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

(1912~1935)学名守信,字子义。1931.4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1932.6开始以“黑天使”等笔名发表评论文章,1933.3任联华公司一厂音乐股主任,1934.4,进入英商“东方百代公司”曾任音乐部副主任,1935 4离开上海东渡日本,7.17与友人去鹄沼(hu zhao)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时23岁。

创作:工人题材的歌曲、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及民族器乐改编曲 重点听赏:《码头工人》《开路先锋》《毕业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

2、其他创作:任光、张曙、吕骥、麦新、张寒晖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渔光曲》《日落西山》《新编“九一八”小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

第三节

学院派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概况

一、专业音乐教育情况

二、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生平简介:(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县人。自幼受封建文化传统熏陶,同时也受“新学”的影响。1916,入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开始学习音乐;1924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高等科,遂公费留美,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1926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因学习期未满,留校继续学习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转至耶鲁大学音乐院,1929以管弦乐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适逢官费期满,取道欧洲回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在音专兼课,1930后,在音专任作曲理论教授、教务主任。1938年病逝于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器乐作品

重点听赏:《花非花》《玫瑰三愿》《抗敌歌》《旗正飘飘》《踏雪寻梅》《长恨歌》

三、其他学院作曲家的创作

主要介绍青主、应尚能、周淑安、陈田鹤、刘雪庵、贺绿汀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吊吴淞》《纺纱歌》《山中》《红豆词》《故乡》《静境》

课后习题:(1)聂耳主要创作了哪些音乐作品?有何音乐特点?

(2)30年代左翼音乐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性作品?(3)简介黄自的音乐创作。

(4)30年代学院派作曲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作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抗战初期

一、抗战初期的音乐活动

二、贺绿汀的音乐创作(通史P294)

贺绿汀(1903 ~ 1999),原名安卿(安钦),又名抱真、楷、如萍,笔名罗亭、华生、山谷。湖南邵阳人。1926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考入音专,选修理论与钢琴,并从黄自学习作曲。1934,以《牧童短笛》(原为《牧童之笛》)和《摇篮曲》分获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的一等奖及名誉二等奖。同年冬,入明星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配乐,1936任音乐科长,此间先后为17部影片配乐、作曲。抗战爆发后,赴前线宣传抗日,创作《游击队歌》、《上战场》等。

重点听赏:《天涯歌女》《牧童短笛》《嘉陵江上》《游击队歌》《垦春泥》

第二节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冼星海(1905~1945)

通史P321

一、生平:广东番禺县人,1905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自幼寄居外祖父家,1911随母去新加坡,靠母给人帮佣及洗衣服为生。1921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开始半工半读,对音乐发生兴趣,学会单簧管,又自学小提琴、乐理、作曲、指挥等。

二、创作:歌曲、大型声乐作品、器乐作品(1)法国时期(2)上海-武汉时期(3)延安时期(4)前苏联时期

重点听赏:《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夜半歌声》《黄河大合唱》《中国狂想曲》

第三节

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生活及音乐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三个政权区域:沦陷区、国统区、根据地和解放区,音乐创作呈现不同色彩。

一、沦陷区

包括:1932年3月以溥仪为首的“满洲国”,成为东北沦陷区,即“伪满”;1935年以后,日本政府“蚕食变鲸吞”,先后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临时政府”,形成华北沦陷区;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汪精卫为首的“汪伪”政权。至抗战胜利,我国沿海众多城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市均处于此三个伪政权统治。

江文也及其创作

重点听赏:《断章小品》《北京万华集》《台湾舞曲》

二、国统区

1938年10月底武汉失守,相持阶段开始。以国民党为主、国共合作形式的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称为国统区。

丁善德、马思聪、谭小麟的音乐创作

1、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春之旅》

2、马思聪及其创作:

(1912~198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重点听赏:《内蒙组曲》

3、谭小麟及其室内乐创作

重点听赏:《自君之出矣》《彭浪矶》《弦乐三重奏》

三、根据地及解放区

主要指陕甘宁边区、华中、华北敌后抗日民族根据地等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音乐创作、演出、理论研究、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42年全党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进行了文艺整风,使得音乐工作者更加普遍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1943年春节在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此时,群众歌曲全盛时期已过,进入尾声,创作主要在解放区、国统区。延安作曲家群体

参考通史P327

1、马可:(1918~1976)

2、安波:(1915~1965)

3、郑律成:(1918~1976)

重点听赏:《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

第四节

歌剧创作

一、中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概况

包括歌剧与歌舞音乐的发展,歌舞音乐主要讲秧歌剧(民间歌舞小戏)

二、新歌剧《白毛女》

1、故事情节与创作概况

2、主要段落分析

3、音乐特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重点听赏:《白毛女》主要音乐段落

课后习题:(1)概述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2)概述我国近代歌剧发展脉络。(3)简介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4)简介马思聪、江文也、谭小麟、丁善德等人的创作。(5)简介延安作曲家的创作。

(6)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讲

授课内容:下编 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1840——1990)

第一章 中国近代音乐(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教学目的: 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 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和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

1903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也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1920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它为“五·四”以后新式音乐社团期刊的大量出现和发行提供了先例。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由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音乐会”,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的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的尝试。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它向我国介绍了西洋音乐的理论、体裁,扩大了中国人民的音乐视野,② 我国的音乐家学习和运用了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术,在发掘整理我国丰富民间音乐宝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许多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的优秀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从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2 “学堂乐歌”的兴起 背景

19世纪末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瓜分日益加剧。中日“甲午战争”惨痛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促使了我国知识分子觉醒。他们提出了“抵御外侮”、“进行改革”、“救亡图存”、“力图自强”等口号。“戊戍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当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一部分留学生把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的流行歌曲曲调,填上新词,编成大批新歌曲在国内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种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乐歌课”。西洋音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进行曲”、“少年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等由此时传进我国,独唱、重唱、齐唱和简单的合唱也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掌握。不仅如此,在国内及日本,唱歌书也陆续得到刊行。“学堂乐歌”是后来音乐界对这些在“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课及所唱歌曲的称呼。

内容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国耻》、《劝用国货》、《黄河》、《扬子江》、《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等,宣传了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歌曲,如《女子体操》、《缠足苦》、《勉女权歌》等。同盟会女英雄秋谨(1875——1907)曾写过很多诗文和弹词《精卫石》等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她还利用“学堂乐歌”宣传革命,所填词乐歌《勉女权歌》用“简谱”刊印在她主编的《中国女报》第 2期(1907年2月)上。这首歌号召妇女勇敢地摆脱封建压迫的精神枷锁,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并希望妇女们要为“恢复江山劳素手”,在当时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学堂乐歌”中,有一首号召“少年努力咸自爱”,“近学日本远欧美”的歌曲——《勉学》,这首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发奋学习来挽救祖国危机。我国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丰子恺先生曾在《艺术趣味》一书回忆他在学校读书时演唱此歌的情形说:

“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们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热情赞扬“辛亥革命”的歌曲。如1912年刊印的《共和国民唱歌集》中就有《光复纪念》、《女革命军》、《庆祝共和》、《共和国民》、《爱国歌》等。其中的《光复纪念》是一首具有叙事性歌曲,作品叙述了1911年10月10日(农历是8月19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时的情景。

“学堂乐歌”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思想和鼓吹“君主立宪”的作品,如《忠君》、《尊孔》、《颂立宪》等。可见“学堂乐歌”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世纪交替时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但“学堂乐歌”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应该给予肯定。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对我国“新音乐”的出现具有“启蒙”意义。

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淑同等音乐家。此外,象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 沈心工人物简介

沈心工学堂乐歌作品的内容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兵操》、《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等;

自己的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黄河》等。

其中的《黄河》,以中华民族形象的象征——“黄河”为题材,进行曲的曲调雄壮、豪迈,给人以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之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 李叔同人物简介

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他在1905年所写的《祖国歌》就是一例。

大部分作品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在当时是一位很有修养和造诣的艺术家。所选配的《春景》、《送别》、《西湖》等受到当时知识青年的喜爱和欢迎。

除填词外,他还进行了不少创作的尝试,现存有《春游》、《早秋》和《隋堤柳》片断等。其中以《春游》一曲较为突出。作品欣赏: 1《中国男儿》 2《勉女权歌》 3《勉学》 4《光复纪念》 5《竹马》 6《革命军》 7《黄河》 8《竹马》 9《革命军》 10《黄河》 11《祖国歌》 12《春游》

图片欣赏: 1 沈心工画像

2 沈心工的《民国唱歌集》 3 李叔同画像 作业: 名词: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2 简述西洋音乐传入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3 简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课后预习:

第五章 中国现代音乐(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式音乐社团的兴起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

第五篇:中国音乐史

来”;2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3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4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最早和有意识地对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搜索和整理的先驱人物之一。

14、1920年代工农革命歌曲与“学堂乐歌”在音乐风格方面的主要区别?答:前者大量采用了中国民歌中的城市小调进行重新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特征,如澎湃用海陆来民歌填词的《田崽骂田公》、《五一劳动节》等;/后者的曲调来源则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歌曲,故而以西洋和东洋音乐为主。

15、瞿秋白对工农革命歌曲传播和创作的贡献。答:要点:《国际歌》传入中国的最早介绍者和译词者(1923年6《新青年季刊》);工农革命歌曲中最早的创作歌曲之一《赤潮曲》的作者(1923年6《新青年季刊》)。

16、1920-30年代红色根据地革命歌曲的主要音乐风格特征。答:与工农革命歌曲相似,主要由民歌(城市小调)曲调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传统民族化音乐风格),如《红区干部好作风》就是用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曲同填词而成。

17、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体裁歌曲的曲目,创作年代,创作者背景和作者。答:《长恨歌》1932年—34年,上海“一"二八事变”,黄自。

18、聂尔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答:要点: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音乐家,电影和戏剧音乐的早期重要创作者之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1932)的曲作者。

19、冼星海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重点)答:要点:抗日救亡音乐的旗手;中华民族新音乐(中国传统+西方风格的音乐)的成功实践者;中国现代合唱套曲的最伟大创作者之一(《黄河大合唱》1939年,中国合唱套曲创作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20、什么叫“秧歌剧”?答:19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其代表性剧目有《兄弟开荒》、《夫妻识字》、《周子山》等。

21、什么叫“新歌剧”?答:以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上演为起始标志的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歌剧体裁,新歌剧产生于西方歌剧与边区秧歌剧相融合的实践基础之上,其音调广泛地采用了中国民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和戏曲曲艺音乐教材,并吸纳了欧洲歌剧中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如咏叹调,宣叙调的不同功能应用,人物的主导性音乐主题及其发展,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应用等)。新歌剧的代表性歌剧作有《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柯山红日》《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

(中国部分)

填空

1.“八音”是周代开始的乐器 的分类法

2.《毕业歌》、《卖报歌》、《码头工人》等是我国作曲家聂耳的作品,他较著名的歌曲作品还有《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器乐作品有《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3.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载在《管子。地圆篇》中

4.洗星海早年留学法国,他最著名的两首大合唱是《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两首交响曲是《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5.《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的经典著作。

6.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钢琴曲是《牧童短笛》

7.教坊和梨园是唐代的音乐机构。

8、我国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四大声腔是指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9.关汉卿是元代的戏曲艺术家。

10.南戏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地区。

11.《延安颂》是郑律成的代表作之一。

12.《二泉映月》是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

13.李延年是汉代乐府里的音乐家。

下载中国音乐史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音乐史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古代: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嵇康《广陵散》: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我国持续使用到20世纪的传统记谱法是工尺谱。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的活动中心是瓦子(......

    中国音乐史

    远古及夏商音乐1. 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说、游戏说、信号说、“太一”说、潜意识(无意识)说、情感表达说。 2. 远古乐器:A、吹管乐器(骨笛、埙、角、......

    中国音乐史(上)

    1.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的“六代之乐”分别是哪六部? 《云门大卷》《大咸》《九韶》《大夏》《大濩》《大武》 2.《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

    一.填空题 1,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有那些:(《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2, 1934年贺绿汀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钢琴比赛中以(《牧......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题 一、填空: 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2.肖有梅的(《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 3、......

    中国音乐史(下)

    我国合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1)学堂乐歌时期①时代背景:19世纪末随着西方基督教在我国各地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教堂中的唱圣诗也移植到中国。中国创办“新学堂”、开设“......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刘茹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大专班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中国音乐文化史为学科对象,其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考......

    中国音乐史试题

    中国音乐史试题 一、填空题 每空1分 共20空 计20分 1 在远古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溶为一炉,不可分离,所以古代文献中常把音乐写作(乐舞); 2 到周代时,周的统治者把从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