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0:4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教学设计》。

第一篇: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教学设计

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p15-17,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向线段的概念。

2、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概念。

3、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二)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有向线段的概念。

2.正确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

(三)德育目标

通过三角函数值的几何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拓展思维空间.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地用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难点:正确地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三角函数值

三、教学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的线段定义三角函数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三角函数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在研究三角函数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角的终边和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之间的联系,并在角的变化过程中,将这种联系直观地体现出来。所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本质。激发学生对三角函数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在各象限的函数值符号分别如何?

生:可以看到,正弦值的正负取决于P点纵坐标y符号,余弦值的正负取决于P点的横坐标x的符号,而正切值的正负取决于x和y是否同号。

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二、新课推进

1、引入:前面我们研究了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学习了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成0º到3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一组公式,我们知道角是一个图形概念,表示角的大小是一个数量概念(弧度数)。作为角的函数——三角函数值是一个数量概念(比值),能否用几何方式来表示三角函数值呢?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知道,对于角α的各种三角函数值我们都是用比值(数)来表示的,代数表示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

知识探究

(一):有向线段

2、有向线段(板书)师:顾名思义,有方向的线段(即规定了起点与终点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数值由其长度大小和方向来决定。

那么如何建立有向线段与数的对应关系呢?这需要借助坐标轴。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可以规定两种方向。

如图2,线段AB可以规定从点A(起点)到点B(终点)的方向,或从点B(起点)到点A(终点)的方向。

当线段的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一致时,就规定这条线段是正的;当线段的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反时,就规定这条线段是负的。

如图中AB=3(长度单位)(A为起点,B为终点),BA=-3(长度单位)(B为起点,A为终点),类似地有CD=-4(长度单位),DC=4(长度单位)。

知识探究

(二):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板书)

3、正弦线和余弦线

师问题:我们学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利用单位圆对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是如何定义的?

生:如图2所示,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r=op=1。那么:(1)yy sinyMPr1,xxy叫做α的正弦α,即sinα=y; cos,记作xsinOMr1 2

yyyMPr1(2)xxcosxOMr1

x叫做α的余弦,记作cosα,即cosα=x;

yyy

(3)tan,叫做α的正切,记作tanα,即tanα=(x≠0)。

xxx(同学可能答不上来,教师给出更明确的提示。)sin

所以,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

可以看到,正弦值的正负取决于P点纵坐标y符号,余弦值的正负取决于P点的横坐标x的符号,而正切值的正负取决于x和y是否同号。

由此看出,角α与单位圆的交点P(x,y)的纵坐标恰是角α的正弦值,但sinα是可正、可负、可为零的实数。

思考1:能不能找一条有向线段表示sinα?

生:找一条有向线段跟y一致就行了,y是正的,线段方向向上,y是负的,线段方向向下,然后让线段的长度为|y|。(同学可能答不上来,教师给出更明确的提示。)

师:理论上很对,到底选择哪条线段呢?我们不妨分象限来看看。如图,设角α为第一象限角,其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则 sinα=y,cosα=x 都是正数,你能分别用一条线段表示角α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吗?

|MP|ysin|OM|xcosyAT=tanx,x≠0.(图3中的线段随教学过程逐渐添加。)其余三个象限角分别进行。

生:如果α是第二象限角,sinα=y是正数,也得找一条正的线段。因为α的终边在x轴上方,与第一象限一样,作PM垂直x轴于M,MP=sinα。

师:第一、二象限角的正弦值几何表示都是MP,那么第三、四象限呢?注意此时sinα是负值。

生:这时角α的终边在x轴下方,P到x轴的距离是|y|=-y。所以还是作PM垂直x轴于M,MP方向向下,长度等于-y,所以sinα=-y。

师:归纳起来,无论α是第几象限角,过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M,有向线段MP的符号与点P的纵坐标y的符号一致,长度等于|y|。所以有MP=y=sinα。同样方式得余弦线。

称有向线段MP,OM分别为角α的正弦线和余弦线。正弦线是角α的正弦值的几何形式。余弦线是角α的余弦值的几何形式。

(1)正弦线——有向线段MP(2)余弦线——有向线段OM 师:对轴上角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学生经过思考,答案肯定。)

图3(图3中的线段随教学过程逐渐添加。)其余三个象限角分别进行。

生:如果α是第二象限角,sinα=y是正数,也得找一条正的线段。因为α的终边在x轴上方,与第一象限一样,作PM垂直x轴于M,MP=sinα。

师:第一、二象限角的正弦值几何表示都是MP,那么第三、四象限呢?注意此时sinα是负值。

生:这时角α的终边在x轴下方,P到x轴的距离是|y|=-y。所以还是作PM垂直x轴于M,MP方向向下,长度等于-y,所以sinα=-y。

师:归纳起来,无论α是第几象限角,过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M,有向线段MP的符号与点P的纵坐标y的符号一致,长度等于|y|。所以有MP=y=sinα。同样方式得余弦线。

称有向线段MP,OM分别为角α的正弦线和余弦线。正弦线是角α的正弦值的几何形式。余弦线是角α的余弦值的几何形式。

(1)正弦线——有向线段MP(2)余弦线——有向线段OM 师:对轴上角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学生经过思考,答案肯定。)知识探究

(三):角α的正切线(3)正切线——有向线段AT 师:那么哪条有向线段叫正切线呢?不妨先找某一个象限角的正切线。生:设α是第一象限角,α的终边与过A的圆的切线交于点T,T的横坐标是1,纵坐标设为y′,有向线段AT=y′,AT可以叫做正切线。(同学可能答不上来,教师给出更明确的提示。)

师:的确像刚才同学们说的,正切线确实是单位圆的切线的一部分。注意正切值不是每个角都有。

师:刚才讨论的是四个象限的象限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轴上角有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吗?

生:当角α终边在x轴上时,P和M重合, 正弦线退缩成了一个点,正弦值为0;T和A重合,正切线退缩成了一个点,正切值为0;当角α终边在y轴上时,M和O重合, 余弦线退缩成了一个点,余弦值为0;α的终边与其反向延长线和过A的切线平行,没有交点,正切线不存在。

我们把角α与单位圆有关的三条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统称为三角函数线。

归纳:

师:现在我们归纳一下任意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作法。其步骤是:

(1)作直角坐标系和角的终边,并在单位圆中找出角α的终边,设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

(2)过P点作PM⊥x轴,垂足为M,则有向线段MP叫做角α的正弦线,OM叫做角α的余弦线。

(3)设单位圆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为A,过A(1,0)点作x轴的垂线AT,使AT与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于T点,那么有向线段AT叫做角α的正切线。

利用三角函数线,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如准确求得角α的各个三角函数值,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准确画出各三角函数的图象等。

3、三角函数线的应用(观看课件)

例1 作出下列各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54(1)(2)

65练习:课本第17页:第2题的(1)、(3)题。

三、小结及作业

三角函数线是研究三角函数的几何工具,它是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中的体现.我们应掌握三角函数线的作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注意在用字母表示有向线段时,要分清起点和终点,书写顺序要正确。

作业:

1、课本第17页:第2题的(4)题。第3题。

2、预习下节: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第二篇:叫正稿教学设计A

《叫三声夸克》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2.温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明确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读懂文章大意,个别疑难的地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完成,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重点:

1、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总结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2、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难点:物质的组成,多层次的复杂分类

突破策略 多读深思、分析综合、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课前准备: 导学案 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请观看一组图片,填上一个词,热身。

2、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温故知新。

1、简要温习说明文的知识。(删去)

2、回顾或简要说明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步骤。

三、运用说明文的方法,三读课文。

一略读课文,弄清说明对象,概括主要内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属什么说明文?

2、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用上关键词:物质

可分

基本粒子

夸克,不超过30字)

二跳读课文,思考:

1.说明文有哪三种常见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课文开头为了说明物质的组成,开篇用礼品盒子为喻,提到了许多层的“盒子”,请将这些“盒子”按大到小的顺序排个队,即填空:

物质---()---(原子核)---()---()

3、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请用上第2提中的“物质---()---(原子核)---()---()”简要概括这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辨识说明方法,分析作用。

(1)根据质量大小,可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另一类是强子。电子和中微子属于轻子,轻子的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答题要素:

方法

作用

对象

特征)

(2)为什么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呢?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3)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加速器中,发现了更多的粒子,基本粒子的数量猛增到300多种,据新报道说,已经达到了700多种.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要素:

表态

理由(限制方面

比较差别)】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这句话中的“大约”能否去掉?

(2)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外围是电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句中“几乎”一次能否去掉?

四、小结。

1、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你觉得哪种精神值得你学习?

2、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五、反馈检测。(只选择一种)

• 同步反馈检测

(一)。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好奇心qū________使,再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

(2)在研究夸克的时候,发现夸克与3这个数字特别有yuán ________。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你任选一种来说明你所熟知的一种事物的特征或一种事理,例如文具盒、彩虹等。•

• 同步反馈检测

(二)• 阅读短文:①维生素K是维生素家庭中的止血“功臣”,人体缺少它,出血时血就不能凝固。

• ②维生素K的两兄弟K1、K2的性格、脾气有同有异。• ③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中性黄色的化合物,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性质十分稳定,不怕酸,也不怕热,即使在强酸下或在150℃的高温中也能泰然自若。但是,维生素K却非常害怕碱和紫外线,一旦和它们相遇,就会被撕得支离破碎。因而,含有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如青菜、猪肝在烹调中切不可放碱,否则,会把维生素K破坏殆尽。

• ④不同的是,在常温下维生素K1是液体,维生素K2却是固体。维生素K1通常存在于植物体内,在各种绿色植物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K2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的肝脏内。

• ⑤它们化学结构中都有一个名叫α-甲基酸的结构,因此都有止血的本领。但由于其结构有不同之处,因而止血的效力也不同。维生素K1的止血本领要比维生素K2大百分之六十。

• ⑥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在哪里呢?

• ⑦原来人体血液中含有凝血酶元,它能起止血的作用。可是光有凝血酶元是不能使血液凝固的,一旦人体某处组织出血,血小板遭到破坏,就会释放出凝血活素和钙离子,这二者与凝血酶元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凝血酶。在凝血酶的催化下,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就很快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这样,出血也就被止住了。而维生素K不仅是凝血酶元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还能促进肝脏制造凝血酶元。所以缺乏维生素K就会缺少凝血酶元,凝血酶的组成便遭到破坏,血液就不能凝固。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也就在这里。

•(节选自王一川《生命科学的奇葩》,有删改)

• 完成:1.本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请写出维生素K的四个特点。• 说明对象:

• 维生素K的四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 3.本文用了主要用哪几种说明方法?请你至少找出一个句子,分析一下使用这种的好处。

4、“维生素K1通常存在于植物体内,在各种绿色植物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K2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的肝脏内。”句中的“通常”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三篇:正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能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3、体会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两个大小一致的正方体。(如图所示)

1、师:这是什么图形?两个正方体中都有一个通道。如果将数球7放入第一个通道中,数球7再从连一个出口出来时,它会显示几呢?如果放入第二个通道,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猜测)

2、介绍:这是一个正方体魔盒,球一旦进入通道,就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体魔盒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正推方法:

1、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

2、提问:

(1)师:这个魔盒你能看懂吗?

(2)师:如果数球7,放入通道中,出口时,数球是几?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根据图回答)

板书:(1)7+5=12

12÷6=2(2)(7+5)÷6=2 师:这里为什么要添加圆括号,不添加可以吗?

(3)师:我们还可以用树状算图表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尝试)(4)师小结:这是一个魔盒,有了输入数,按一定的指令,可以求出输出数,像这样按照顺序计算的解题方法,称为“正推”。

3、出示:如果将数球19和数球79分别放入这个通道,出口时两个数球分别编成了多少?

(1)师:先请大家列式计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3)小结:输入两个不同的数球,在同一个通道,指令相同,输出时数球会有大小。那么如果输入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结果是否会相同呢?

4、课本43页:数球上的数分别是27、25,通过不同的计算通道后分别显示的数是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小组合作,任选一组画出树状算图再写出算是计算。

2)师:输入同样大小的数球,为什么输出时大小会不同?(由于推导时计算符号(指令)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3)师:知道了正推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快的写出较复杂的推导算式。探究二

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学生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列式计算。

2)师:你认为要正确地正推,应该注意些什么?(正确的明白指令,并合理地添加圆括号。)

小丁丁有两个大小魔盒,每个魔盒的魔法也一样。如果一个两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时,需减去9;如果是一个一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就要加倍,小丁丁先从进口输入数球16,最后出口时,应是多少?

1)师:认真读题,说说这题是如何推导的? 2)师:请你列出算式。

3)师:如果魔盒的弯道再多一点,结果还会一样吗?会是几?(让学生明白,指令重复出现的次数变化后结果也会变化)

课堂小结

四、课后总结:

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正推的思想方法。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5~37

第四篇:于永正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

【文本呈现】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生站起来,于老

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于老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于老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评析:于老师始终不忘自己教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总是不断鼓励学生,时而引导,时而讲解,时而感悟。谈笑风生,课堂充满情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评析: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还要靠推测。于老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

【评析:学生理解对了,于老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于老师予以指正。反思我们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回答一度只许肯定不许否定,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评析:这是于老师第二次强调这个“杨”字了。用心良苦!】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举手。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评析: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读书,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一个举手。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

师:掌声。(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于老师和学生握手)

师:谁再来背一遍?(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师:叫什么名字?

生:李宇。

师:还有谁会背吗?(又指一生背)

师:太好了!掌声。(全体鼓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评析:短小的课文,于老师都是力求使全班同学达到会背的;长些的课文,也一定要让学生读熟。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我们许多老师把握不住读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显得很匆忙。于老师的课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四、品读文本

师:现在于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

生:(齐)明白了。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反应快”,是不是啊?

生:(一齐)是——

师: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

生:会说。

师: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

生:还会听。

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 反应快 会说)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较长时间的等待)

【评析:教学节奏的快慢是由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决定的,需要涵泳、意会的地方,不要那么匆忙。热闹、活跃并不适应深思琢磨。于老师既善于备课时对教学节奏进行预先设计,又善于在教学进行中即时变化。因此,他的课总让人感到自然、清新、朴实。他是为学生服务的,他是配合学生的。】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师:说出来。

生:听出了孔君平是拿他的姓及杨梅的“杨”跟他开玩笑的。

师:拿他的姓和杨梅的“杨”字跟他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么说杨梅就是你们家的果子了!真会听!他听出了话里有话。能听出话中话的人是会听的。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你们看聪明不聪明?紧接着回应一句——,再把下一句读一读,齐读,未闻——

生:(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小孩的确是聪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他乖在哪儿呢?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

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

生:他很会招待客人。

师:以礼待人啊!非常热情,非常好客,非常大方,不只端一种杨梅果,而是拿出好多水果装在一个大盘子端出来了。热情吗?

生:热——情——

师:大方吗?

生:大——方——

师:懂礼不?

生:懂——礼——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生思考,师期待着)看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评析:叶老说:“阅读阅读,总得读。”放慢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读书思考。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中读出“乖”在何处;反之,一旦读懂了“乖”在何处,对“甚聪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自己读出来的。】 生:从第二句“乃呼儿出”。他看到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

师:嗯——年纪不大,很懂事。还从哪儿看出他乖?请说。

生:最后一句,他非常聪明,听出孔先生话里有话,如果他不懂礼貌,他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师:嗯,那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乖。

生:从“未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师: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乖不乖?

生:乖——

师:聪惠不聪惠?

生:聪惠——

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

【评析:于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读书方法。品,才能品出味道来,会品味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于老师常说,老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有味道,就是因为他“钻出味儿”来了。】

师: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学生再次读全文)

五、读写结合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

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一、二、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

【评析:于老师这一课,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再经意识加工,语言文字就不再是静态的铅痕,而是动态的形象,学生也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做,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生写文,师巡视,辅导。)

师:最后2分钟,抓紧时间进行修改。写好了,朗读一遍,声音放开。

先请写外貌的这一排读。请你站起来,选一个同学读。

生:嗯——我选赵晴!

师:哪位?(指以示师)

师:噢!有请!过来!你肯定是尖子生对不对?“赵氏之子”啊!(众笑)

生:(读)古时候,梁国有家姓杨的人家。这家有个儿子,九岁了,叫杨修。杨修非常聪明乖巧,长得也十分可爱。他双眼皮,大眼睛,水灵灵的眸子,晶莹闪亮。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尽往人心里说话;他对人总那么有礼貌,非常讨人喜欢。

师:把杨修的特点写出来了,尤其是他的嘴和眼睛,描写得很生动,我读了都有点爱不释手了。请回。

第二段老师要请——请你来读吧!

生:(读)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到他家。孔先生扣响了红漆大门的门环,杨家的男佣前来开门。

师:红漆大门?改成黑漆大门成不成?红漆大门那是皇宫啊!(生笑)生:(读)扣响了黑漆大门的门环。男佣前来开门,听说孔先生是来拜访杨老爷的,就说:“孔先生啊,实在对不起,老爷他出门未归,不过杨公子倒是在家。”

师:很好!语气多自然啊!写得多通顺啊,描写得多生动啊!往下听!

生:(读)您好几年没见他了,他都九岁了。

师:改成好久不见吧!不要那么长的时间。

生:(读)您好久都没见到他了,他现在九岁了,长得眉清目秀的,要不您见见他吧!篇二: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作者:于永正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二:初读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分别叫3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t: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t: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t: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 理解“汴水”“泗水”。

t: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t:“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s(回答略)

t:不错,有收获。

t: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s:(略)

t: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s:(略)

t: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s:被“叛徒”俘虏了。

t:说的通么?改改。

s:被“敌人”俘虏了。

t:说完了。为什么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s: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t;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国者)

t:午梦惊秋醒未醒。

s:(略)

t: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t:“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s:(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t:不错。

t: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s: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s: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篇三:于永正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

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篇四: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一书,让我从中领略到一代名师的风采。那一篇篇精彩的语文教学实录,颇有见地的教学论述,读起来令人折服,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行动得到激发,智慧得到提高。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这是于老先生在本书的开头写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沉思了许久,而后读了他的课堂实录和他的论述“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他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与鼓励。他那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运用语言、通过爱抚、传递微笑、耐心等待、物质奖励?表扬、肯定、鼓励学生。在《大红花》一课中,于老师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励和那丰富充沛的情感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放松、放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情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于老师把“重情趣”作为“五重教学”的首要内容,在他的很多课例中体现。这也是“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实的艺术。他的爱是一种负责。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自评中,于老师说,“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没有平时的教育,学生没有读、思的习惯,”

平时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在这里我看到了课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和实。于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这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这不是他在教学上追求的一种真,一种实吗?在《月光曲》教学札记中,于老师对自己说:备课,你一定要把方方面面都想到,该弄明白的,一定要弄明白;一定要把所需要的东西一一记在备课本上,那怕是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彩色粉笔。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就反映了他这样一种“默”和“磨”。这种“默”和“磨”我认为这也是对教育事业求真求实的体现。而于老先生这种求真求实的教学艺术背后藏着的是什么?那就是爱,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爱。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于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于老师的课,是他智慧、人格、学识的结晶,是他的教学观、人生观、学生观的生动体现,处处折射出“五重教学”的思想火花。

这本书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从中看到像于老师这样的名师,这样的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材,是在怎样的教学观、语文观、学生观的指导下,用什么方法教语文的。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十分愧疚。我的身上有“语文”的气息了吗?没有。不过,今后我会努力让自己像个语文老师。我希望我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学习,加强语文基本 功训练,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第二,认真学习更多新的理念,努力探索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三,努力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当然,我这些“努力”要倾注的是爱,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读书心得体会

祁生仓

2013.3.4篇五: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草》片断赏析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

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生: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

(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生: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这一句点拨得好。]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师: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如下图。)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他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评:这就叫循循善诱。](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又改为下面的样子。)(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顺手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á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学生认真朗读,老师指名背诵。)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第五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正稿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育星小学

向美华

一、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充满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西风胡杨》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文本中有生动的词语、大量的排比句、对句。第2、3、4自然段在介绍胡杨自身特点的同时,作者给他们赋予了人的性格:坚韧、无私、悲壮,从而赞扬了胡杨的品格,写胡杨特点的时候,运用了总分的段式和并列的段落。第6自然段作者以简短的文字,写了胡杨孕育了西域文明,但拓荒与征战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继而作者写出了作者对人类的希望与信心。让高年级的孩子读这样的文章,会使他们意识到大自然不仅可以使人陶醉,还可以给人震撼;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既有对胡杨的喜爱,又有对胡杨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韧、茎、氏、炙、耸、摧、蒸、赐、垦”10个生字,会写“韧、茎、氏、炙、摧、肝、裂、朽、躯、耸、蒸、垦、熬、润、祈”14个字,掌握“坚韧、炙热、催肝裂胆、不朽、身躯、滋润、蒸熬、人类、围垦、祈求”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4、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5、认识整句,进一步学习总分的段式。体会整句的作用,能用总分的段式和整句写一段话。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胡杨的特点,感悟作者对胡杨的关注及同情。

认识整句,进一步学习总分的段式。体会整句的作用,能用总分的段式和整句写一段话。

四、教学难点

认识整句,进一步学习总分的段式。体会整句的作用,能用总分的段式和整句写一段话。

四、教学设想:

基于文本的特点,我的教学设想是从句子入手(认识整句,体会作用)——认识总分的段式(明白胡杨的特点)——语用训练(总分的段式、整句运用,设计有梯度的能力迁移训练)。——朗读训练,收束全文(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总分的段式,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得较好,这节课中只是巩固这个知识,以为学生的能力迁移服务。我的主要训练点设计在整句上,句子这一块的流程是:由词语切入,认识第二自然段中的整句——学生自己找整句——师传授整句的知识——学生品整句——用整句。在能力迁移训练时,我想结合文本第5、6、7、8自然段,由易到难设计两次语言学用,一次是默读第6、7自然段候,以“假如你是胡杨,你想对上游的人们说什么”为话题训练,第二次是学生在朗读完第8自然段后,学生写写怎么来赞美胡杨。我想借助于这两次训练,既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从而懂得人类要关注环境的意识,又是对我训练点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出示句子,认识胡杨的特点。胡杨,是最()的树。生答,师整理。胡杨,是最古老的树。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最悲壮的树。胡杨,是最美丽忠直的树。学生练习,背诵。

二、字词

出示词语,学生齐读。(PPT1)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西风胡杨,首先,我一起来读读课文中的词语。坚韧、炙热、不朽、身躯、滋润、蒸熬、人类、围垦、祈求 斑斑盐碱

层层黄沙

芸芸众生

稍纵即逝

奇花异草

摧肝裂胆

二、品句

1.识句

出示词语(PPT2)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再来读一组吧。学生读。摄氏度

炙热

斑斑盐碱

层层黄沙

师:我们把这几个词语放到句子中,来读读句子。(PPT3 出示句子)学生读。

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浸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学生齐读句子

师:现在我们换个方式来读这句话,(出示变换形式的句子。)(PPT4)

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浸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你们读得真美,向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了,我和你们一人读一句,我读之前说“我来读”,你们读的时候说“我来对”,师生合作读句子。通过这样一读,你发现我们所读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2.品句

师:请同学们找找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句子吗?找到之后,同桌之间用我们刚才的方式合作读读。(PPT5 出示句子)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课它们不在乎。

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同桌合作读,读完之后,将PPT4的句子同时出示.(PPT6)师:像这样的句子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就叫做整句。

质疑:那你能说说整句有什么作用吗?(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强调事物的特点。)

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去课文中找找这样的句子。(PPT7 出示)

用“~~~~~”找出第6、7自然段的整句,体会句子的作用,并用“我找到了()这个句子,从句子中我感悟到了到()”句式汇报。

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指导、点播。并指导朗读。

三、知段

师:这篇课文不断句子优美,它的段落也美,请看。(PPT8 出示第2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是用什么方法写胡杨坚韧的特点?(PPT9)

第3、4自然段是一样的方法吗?

师生合作读。师读总写句,生读分写的句子。练习背诵。生答。

师传授:这三个自然段都先用一个总写句概括了胡杨的品格,然后用句子具体说明了这个特点。三个自然段连在一起,写出了胡杨的三个品性。

四、读写结合

1、写出胡杨的无奈和呐喊。(一个自然段)

师:是的,作者这么一写,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了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它战胜了——,战胜了——,战胜了——。

却败给了人类,于是胡杨哭了。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6、7自然段,如果你是胡杨,你会对上游的人们说什么呢?

(PPT11)请同学们边读边完成阅读单。

胡杨们,读了课文后,为了生存,你想对上游的人们说什么呢?把你说的写下来。(提示:记得用上整句哦)

人们啊,你们救救我吧!————————————————————————————————————————————————————————————————————————————————————-——————————————————。

学生写,展示,老师面评。2.写出胡杨对人们的感谢。

上游的人们听到了你们的心声,并付诸于行动,胡杨们,你们终于茁壮成长了,不是么,读,(PPT12)

出示第8自然段。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五.引读课文,收束全文。(Ppt,配乐,胡杨图片,文字内容第8自然段)

坚韧、无私、悲壮的胡杨们,请自豪地读。遍体鳞伤、不受保护的胡杨们,请辛酸地读。茁壮成长,美丽忠直的胡杨们,请深情地读。

板书设计

最坚韧

妙用整句 最无私

总分段式 最悲壮

并列段落

西风胡杨

下载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教学设计[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教学设计[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梅兰芳》教学设计正稿2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梅兰芳》教学设计 上埠镇山口岩小学 欧阳友 教学内容说明 《梅兰芳》是小学语文S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讲述了现代著名 课时安排......

    余氏宗祠庆典主持词(正稿)

    余氏宗祠庆典主持词 时间:二0一六年正月初五上午(九点开始) 地点:余家岗村余氏宗祠内 主持人:余国海 余甜甜 仪程:一、准备(9:00——10:00) 1、播放音乐、与会人员入场。 男、女:尊敬的......

    教学正能量

    教学正能量 -----颜诺 教学是一个深远的话题,孔子办学至今的各种教育模式,都传承的优良的教育思想,并不断的改进向前发展,响应时代的进步。 如今的教学将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无......

    作文《我学会了》教学设计正稿范文大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步作文:《我学会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所写的内容要真实,是学生自己经历的、体验过的,而且是感触最深的。2、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

    公开课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正(五篇材料)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鞍山市第六十八中学 张冬华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余正发1)[五篇模版]

    党员干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单位:欧店中学职务:总支委员、校长姓名:余正发根据中央和省委以及中心学校的总体要求,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集中解决......

    慢生活-超级演说家-余崇正

    慢生活-余崇正 十秒钟,我让各位稍候了我十秒钟,十秒钟的沉默不是真空,十秒钟的沉默装载了想象,编导要想余崇正是出了什么状况了吗,你们要想这位台湾大叔八成是紧张忘词了,四位导师......

    《切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切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惠农区回民学校 于玲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新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97页《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 2.内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