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

时间:2019-05-13 00: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

第一篇: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

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

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特级教师

黄亢美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已成为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一些教师读的时段虽长,次数虽多,效果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读的指向性不明,读的方法单一机械所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目的明确,方法多样,形式新颖,且由常规的朗读、品读进而生华到美读的境界。下面撷取他的几个教例,相信看后会给予我们诸多的启发。

一、抓关键句,师引生读

(这是王崧舟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读课文有关情景的语句,要求学生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并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都串联起来品味理解。)

师:(读课文相关语句)西湖啊,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

(在教师不同语词的引读下,同学们接续读出了如下七个带“游”的句子)

生1: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生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生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生4: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生5: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生6: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生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

师:是的。孩子们,正是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才让那个小女孩发出这样的惊叹——

生齐:鱼游到了纸上!

师:正是那位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让每一个围观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深深的感受——

生齐:鱼游到了纸上!

【这个片段的教学设计的确是非常高妙的。首先,读的方式新颖有趣,教师引读课文中有关情景的语句,而学生仅是接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如此的师引生读,学生自然就精神集中,情趣盎然,较之单纯的老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这可有趣得多和鲜活得多了。其次,读的指向性非常明晰,就是要让学生的眼神和思绪都聚焦在这七个带“游”的重点句子中,通过品读和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串起来思考和体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游” 渐变含义的理解。在品读的基础上,随后教师创设语境让同学们反复地说读“鱼游到了纸上”,上升到了一种美读的境界。如此美读,既是对上面七个带“游”的句子的点化和归结,又促使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和体味题旨。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品读与美读的关系:如果说品读则重于理解和品味性的读的话,那么,美读就是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放情地读,从这个角度来说,美读是品读的升华,是朗读的极高境界。但是,美读又离不开品读,如若

文意塞滞,读通读顺尚且困难,又何来纵情地美读?

这一教例给我们的另一启示是要善于抓重点句。我们日常也知道要抓课文的重点句,但我们所抓的重点句常常是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来完成的,而王崧舟老师却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和美读来进行的,这也体现出了教者对“以读为本”的深层思考和教法上的创新。】

二、扩展想象

添词朗读

(这也是王崧舟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的一个教学片段。课文对金鱼的“动态”没有具体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想象,学生先后说出了金鱼“吐泡泡”、“甩尾巴”和“吃食物”等。教师要求把这些动态画出来,但不是用笔画,而是用朗读“画”出来,也就是在“动态”前添加上具体的描写动作的词语,于是,同学们以下的朗读就变成了创造性的朗读了——)

生1: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吹泡泡)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 当你在画金鱼吹泡泡的动态时,还需要走到金鱼缸边看看它是怎么吐泡泡的吗?

生1:不需要了!因为我已经记住金鱼吐泡泡的样子。

生2: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甩尾巴)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 当你在画金鱼甩尾巴的动态时,还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甩尾巴的吗?

生2:不需要了!因为我已经把金鱼甩尾巴的样子装在心里。

生3: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吃食物)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当你在画金鱼吃食物的动态时,还需要再走到金鱼缸边看看金鱼是怎么吃的吗?

生3:不需要了。因为金鱼吃东西的样子已经刻在我的心里。

师:好一个“刻”字啊!是的,当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的时候,他心里记着的只有谁?

生齐:金鱼。

师:当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的时候,他的心里装着的又是谁?

生齐:金鱼。

师:当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的时候,他的心里刻着的又是谁?

生齐:金鱼。

师: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他的心里只有——

生:金鱼!

师:这叫什么?(引导学生归结)对,这叫——静!(板书:静)一心不乱的静!胸有成鱼的静!

【在这里,同样也是读课文中的语句,但却是在“动态”一词前加上学生自己意象中的“吹泡泡”、“甩尾巴”、“吃食物”等不同动态的词语,这样就使得抽象的“动态”具象化了,这种添加词语的读当然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那么,这种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读当然也就具有了美读的特征了。在学生创造性的美读中,教师又先后两次用“当„„时候„„”的排比句式追问学生,使学生在反复地说读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所以,最后“一心不乱的静!胸有成鱼的静”的作结也就水到渠成的了。】

三、创设情境

引读对话

(这是王崧舟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中引导学生朗读“辩斗”部分的教学片段。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两“小儿”,要求学生在老师引读后只是忠实地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句,不要添加任何词语。)

师:好,剑拔弩张,开始辩斗。(念读课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甲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适当添加提示语,但要求学生仍然只是读课文的内容)

师:一儿不服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扯着嗓门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以脚跺地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以手相指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学生身心投入,辩斗渐次激烈,全场掌声响起)

【这是一个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经典案例,精妙的设计真是令人击节赞叹。教师开始时读课文的提示语,进而又逐渐地设以新的提示语,不断地反复引读,层层递升。在老师不断地加油添柴的“挑拨”下,两大组“小儿”们的辩斗愈加火热和激烈,最后发展到指手跺脚,互不相让,场面热烈,效果斐然,赢来了现场听课教师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个教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让全班两大组的学生扮演“两小儿”而不是叫两个学生扮演“两小儿”,凸显了课改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教学理念;教师运用排比和层递的方式不断地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反复辩斗,学生虽然也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的对话,而这样的读与我们平时让学生反复机械的读其功效是迥然不同的!这也说明了这样的事实:情缘境生,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善于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言激情,这也是由品读生华到美读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四、排比设境

复读课题

(这是王崧舟老师所上的《长相思》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有的只是——

生: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与妻子相偎依一起的温馨和幸福,有的只是——

生:长相思!

师: 在这里,没有郊外踏青时的杨柳依依和芳草青青,更无法与孩子一起嬉戏玩耍,有的只是——

生: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

我的梦会被破碎,我的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自己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播放具有浓郁悲壮美的乐曲《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

生齐:长——相——思!!

师:好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 这是一个更富于诗化的课堂教学片段。教者在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边关如何思念亲人的情景后,马上又转换到诗中描绘的现实中,用“这里没有„„有的是„„”的排比引说,让学生自然地接续说读“长相思”;最后收结时,教师的语言更是极富诗意,若排成诗行即是: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长相思!!

这样的表达方式,从情境上看,所播放的民乐《怆》是借用古曲《苏武牧羊》的几个音符重新发展而成的乐曲,其音调悲凉不已,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从文辞上看,可谓字字如泣如诉,句句如怨如慕;从章法上看,排比和复现交错,情感逐层递升,那一声声“长——相——思”反复地点染了文题,既催人泪水滂沱,又使人精神抖擞!如此美读,一种悲壮之美油然而生!诗意语文在这里也得到了形象的诠释!

通过此片段以及上述的多个片段又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美读除了教师要以情激情以及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外,善于运用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辞法来铺排造势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辞法本身的作用就是加强气势和抒发胸臆的,而且运用这些辞法的句子排列起来就具有诗句的结构特点,如此的诗意形式就与美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辞法的运用应当是教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和文化底蕴的自然外化,如果缺少了这些而故意为之,那只能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作秀而已。】

采用排比、层递、复现等修辞方法引导学生读词读句读文形成了王崧舟品读乃至美读的独特风格,也是他诗意语文的重要的一抹色彩。不但他自己在课堂上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在他指导的青年教师的课例中也充分地凸显出这种“王氏品读法”的特色。他亲自指导的浙江青年教师王自文在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所上的古诗《题临安邸》就充分地显现了他的这一极富诗意的品读特色,下面我们看看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我们刚才读的这首诗中第二句话是个什么句?

生:是个问句。

师:谁在问谁?

生:诗人在问那些整天寻欢作乐的高官们。

师:你来问一遍。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诗人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怎么问?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诗人指着那些南宋皇帝的鼻子又会怎样的怒斥啊?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让我们一起去痛斥,问问那些权贵们——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片段二

师: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你知道这“又一年”已是多少年了 吗?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六十五年了。六十五年——七百八十个月,六十五年——两万三千七百三十九天啊!

同学们,“一年过去了”(指示诗句),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六十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以上的两个教学片段依然是采用排比、层递、复现等修辞方法设计朗读,仔细品赏,我们就会发现其虽未能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与其师傅的教法设计又何其相似乃尔!再看近年来以王崧舟为首的引领者打出了“诗意语文”的旗帜,一时有众多的拥趸汇聚其麾下。我对“诗意语文”还未能有真切和通透的了解,但我敢说极富诗情的美读一定是它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这种“王氏美读法”在我国的小语界已引起极大的反响,现在已不仅仅是他的嫡传弟子在承传和发扬,在我国更大区域里的老师们也在学习、仿效和活化出新。真该感谢王崧舟老师,因他的这种创新读法使锝我国小学语文“以读代讲”的百花园里又盛开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第二篇: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全然进入“人曲合一”的境界——《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一、发现一道风景

师:不用我说大家也一定清楚,《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吧?

师: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不信,你去书上找找看。就是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师:谁找到了?把你找到的风景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王老师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很好,有感觉了。你注意这个“茫茫”,一眼望去,茫茫无边。你再注意这个“月夜”,它应该是静静的,没有喧闹,没有嘈杂。有感觉吗?再读一遍。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很好!就是这种感觉。“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齐读不一定非得大声。轻轻地、缓缓地读,更能给人以一种“茫茫月夜”的感觉。再读一遍。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很好!带着这种感觉,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把感觉读出来。生2:(朗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听了她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一股股清泉流到了一起。生4:我仿佛看到一泓清泉在缓缓的流淌着,发出了美妙的声音。生5:我看到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

生6:我看到水面非常非常的平静,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好像一块洁白的美玉。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啊!来,咱们一起读—— 生7:(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生:(齐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就是要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出这种节奏来。你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八个词语变了。变了,变成了什么?

师:是呀,变成了一首诗,变成了一首小小的诗,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来,谁来读一读这一首小诗?

生2:(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读出了什么感觉?

生2:读出了月亮照在水上很优美的感觉。生3:我体会到了一种很优美、很安静的感觉。生4:清幽的感觉。

师:优美的,安静的,清幽的,可能还会有别样的感觉。来,我们一起读这首小诗,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如银的月光,那么皎洁、那么明亮;一泓清泉,缓缓地流淌着,那么清澈、那么纯净。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是那么圆润、那么空灵。但是,同学们,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什么?

师:是的,“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 生:(齐答)黑暗。

二、体验一段人生

师:黑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在那个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听些什么?默读课文,请把你的目光聚焦到阿炳的身上。

生:(默读课文,寻找刻画阿炳心理活动的文字。)师: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面对这淙淙的流水声,双目失明的阿炳思潮起伏、思绪万千。请问,他想到了什么?

生1: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

师:是的,师父曾经跟他说过这样的话——

生1:(朗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2: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板书“坎坷”)请为“坎坷”换一个词语。生3:苦难。痛苦。穷困。屈辱。悲惨。可怜。

师:(对以上词语一一板书)同学们,他的苦难、痛苦,他的穷困、屈辱,他的悲惨、可怜,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默读课文,寻找有关词句。)师:谁来读读你的发现?

生1:(朗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这段文字当中,有阿炳的苦难和痛苦吗?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生:(闭眼听老师的朗读。)

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时代。你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是怎样艰难地行走在卖艺的路上;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事情将会怎样发展;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摊水果,你又将看到什么?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硬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各自写话,用时约5分钟。)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连声说“对不起”,无情的摊主也不肯放过他,硬是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师:留给阿炳的,是人世间的冷漠和屈辱啊!说说你看到的场面,好吗?

生2:我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趴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拣水果,但是,凶狠的老板还是对他拳打脚踢。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师: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对待阿炳? 生3:因为他是一个瞎子。

生4:因为他只是一个卖艺的人。生5:因为这时候的社会十分黑暗。师:你们还看到了怎样悲惨的画面?

生6:我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床,没有枕头。师:只有寒冷,只有饥饿,还有那无尽的黑暗和凄凉。

生7:我看到一个气势汹汹的大汉,一边拉着阿炳,一边说着:“快去给我家老爷拉曲子去。”阿炳说什么也不肯去。大汉急了,抡起拳头就往阿炳的脸上、身上打去。阿炳被打得鼻青脸肿,鲜血也一滴一滴地从脸上流了下来。但阿炳死也不去给那个老爷拉曲子。

师:是的,他要用死来捍卫做为一个人的尊严啊!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看到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世界。那里有着太多的苦难和痛苦,有着太多的穷困和屈辱,有着太多的可怜和悲惨。但是,面对苦难和痛苦,阿炳可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师:面对穷困和屈辱,阿炳可曾放弃对光明的向往? 师:面对可怜和悲惨,阿炳可曾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师: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却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就是阿炳的坎坷经历啊!(板书:一段人生尽)

而这一切,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一幕一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十多年的坎坷经历,在这一个中秋之夜,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

(大屏幕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虽然穷得身无分文,却死也不给地主老爷拉曲卖艺的那一幕——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十多年的悲惨、十多年的屈辱,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十多年的向往、十多年的追求,阿炳终于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一起读—— 师: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二胡曲《二泉映月》响起,师生静静地听完整首曲子,用时6分钟。)

三、感悟一片情怀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2:阿炳的经历太坎坷了,要不然,他拉不出《二泉映月》的。生3:好像在梦里一样。生4:伤心,又感觉很悲愤。

生5:《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心声。生6:很优美,也很凄凉的一种感觉。

师:听得出,你们对《二泉映月》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感觉。听任何音乐,感觉最重要。《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写在我们的书上,快速读一读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段落找出来,带着音乐留给你的感觉和情绪,用心地去读一读这段话。生:(默读,寻找有关段落,然后自由读课文。)师:好。谁来读读乐曲的开始部分?

生1:(朗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谁来读读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2:(朗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回忆一下《二泉映月》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像巨浪一样在心中激荡。谁再来读读高潮部分?

师:要把乐曲推向高潮,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小了一点。谁愿意跟他一起推?愿意推的我们都站起来。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气势,把乐曲推向高潮。师:请坐。乐曲的尾声部分谁来读? 生4:(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只是这首乐曲吗?仅仅只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1:我听到阿炳在说,命运啊!你对我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师:这是阿炳激愤的倾诉。

生2:我听到阿炳在说,我不会低头的,我不会屈服的,我一定要跟命运抗争。师:是的,这是阿炳倔强的呐喊。

生3:我听到阿炳在说,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人和人之间是多么得不平等啊!师:你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

生4:我听到阿炳在说,我虽然很穷,但我有音乐,我爱音乐,这就足够了。师:如果阿炳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把你当作知音的。

生5:我听到阿炳在说,师父啊,你在哪里?我想念你,你来帮帮我吧。师:这是阿炳在伤心的哭泣啊。

生6:我听到阿炳在说,人穷志不能穷,我要努力,我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

师:是的,这是支撑阿炳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啊!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一片情怀呀。(板书:一片情怀)

(大屏幕出示以下语句,《二泉映月》的音乐再次响起。“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让我们再次走进阿炳的《二泉映月》。我读前面一句,你们一起读后面一句。(朗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生:(齐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朗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生:(齐读)“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再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三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四、理解一首曲子

师:但是,在五十多年以前,在那个世道,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师:对阿炳的这一段坎坷的人生,有人同情吗?

师:可惜你没有生在阿炳的那个年代。那个世道,那个社会,对阿炳的音乐才华,有人欣赏吗?

师:这琴声中饱含着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听懂了吗?

师: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有着绝世才华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二泉映月》倾吐给这——

(大屏幕出示: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他的绝世才华,随着他的《二泉映月》,就这样融入了——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板书:付月光)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生:(齐读)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第三篇:读王崧舟的读后感

读王崧舟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

欧阳颖嫦

一直很欣赏这些语文教学名家,他们的名,不仅名闻在外,还有他们身上具有的人文修养引领着中国的语文教学。人是活生生的个体,不能仿效不能复制,但我们能借助他人所走过的路,挖掘自己内在的心力。王崧舟老师是一个用生命去教书育人的老师。他的生活是教育,教育是生活,他是语文,语文渗透在他的生命意蕴里。《语文的生命意蕴》里面记述了他有关语文教育的思考探索。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

zīzībóbó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是王崧舟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精华集萃。全书分为六辑,包括第一辑谈“境界”,第二辑谈“诗意”,第三辑谈“儿童”,第四辑谈“语用”,第五辑谈“文化”,第六辑谈“知音”,全面阐述了王崧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尤其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的要义在于指向人的诗意生命。

在这本书的每一讲里,都能有不同的收获,或是教学意识,或是教育方法,或是专业成长,或是备课研究,丰厚的实例,精深的理念,如春风朴面,舒畅宜人。

听过几次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活泼的热闹的课堂相比,他的课是沉稳安静的,在一次次的引导与诵读中,孩子们走向语文的深处。最近火了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及朗读者都给看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视著名的主持人董卿因为是这两个节目的主持也跟着火了。在春晚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是被规范化的,人们只看到她外在的美,但在这两个节目主持过程中的反应,就显示出她的人文素养,随机应变的素质没有办法采排,但是长期的读书熏陶与刻意的修行,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以及他人所喜爱的模样。王崧舟老师在书中说过自己在课堂上的遗憾,但他不断地反省并杜绝下一次的重犯。王崧舟老师也在书中提到自己如何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学,向每一个孩子鞠躬。他能随口诵读出古诗词古典文学,也能在生活中躬行实践。最近古诗词有着非常高的复兴浪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参与学习写诗和诵读经典文库。

切换幻灯片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他给我们讲述了他自己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他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读书,还要钻研,不仅要学习理论的知识,更要敢于实践。他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修行,为了自己灵魂的给养。

这本书就是一次丰厚的文化大餐,一次语文的视觉盛宴,一次诗意的精神回归之旅!

读过于永正,读过支玉恒,读过窦桂梅,但喜爱王崧舟是因为他对中国的哲学有深厚的认识,他喜欢老子庄子读佛经,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是他的老师,他不仅在教学,而且是用生命去诠释,用素养去表达。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说,每一堂课都是由时间组成,时间就是生命,这些课既是我们的生命,也是我们学生的生命,每一节课都是生命与生命的邂逅。追寻诗意的语文,就是追寻诗意的人生!

第四篇:王崧舟语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第五篇:王崧舟观后感

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桃花心木》有感

王崧舟老师一直都在教育的最前线。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提出“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

这次教研活动,安排全天语文教师观看了他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课一开始,王老师就直奔主题: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孩子们快速地找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然后让学生提炼不确定的好处有:生活考验、独立自主,转化能量、努力生长。最后反复朗读,熟记心间。但这远远不够,接着让学生看着板书,学会思考、提问:不确定指什么?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很自然地引入课文故事。接着王崧舟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哪些语句能帮助你读懂“不确定”?勾画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整合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深切感悟“不确定”的内涵。此时,精彩的朗读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王老师紧扣“不确定”,与学生合作一遍一遍朗读着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全理解了不确定的含义。“不确定”指时间的不确定、浇水量的不确定……

学到这儿,王老师话锋一转,林清玄先生一直不理解,种树人为何这样浇水?接着,层层设置悬念,他以作者的感情(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为线索,同时不断联系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再次理解不确定的深层含义。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昨晚,我家的门坏了,全家都进不去;昨天,我考试失败了……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欲罢不能。普通的课到这儿应该戛然而止。但大师高瞻远瞩,领悟深刻,想常人想不到的。王老师在让学生列举完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的事情后,又将“不确定”的生活内涵拓宽加深,一下又掀起了课题教学的又一高潮:引出林清玄一生中最佩服的三个人陆羽、慧能和玄奘一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不确定有时意味着可怜;有时意味着艰难;有时意味着痛苦…..最终悟出:心美,一切皆美!我想,那个环节感染的一定不是我一个,相信在座的许多老师、同学都会有此感受,这大概就是上课的至高境界。接下来的拓展堪称一绝,居然与佛禅联系起来,遥想自己对佛教虔诚无比,但终归所读书籍胜少,只是表面上的信仰,真正对佛教思想还是个门外汉。更何况自己也教过《桃花心木》,但从未考虑过在这儿也能渗入佛教的智慧。

课文的结尾感动着每一位老师,震撼着每一位老师,因为他将本课提升到文化的境界,传递了佛家的一个知见:无常!不确定就是无常!懂得无常,就要醒来!播放的佛家唱经的歌曲《醒来》,清新别致,意蕴悠长,耐人寻味。王崧舟老师的课从文学到文化的转折、提升,踏雪无痕,浮萍渐开!

这次“大餐”,让我目睹了大师的风采,更激发了我去思考他的文风和课风背后的精彩。相信,随着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对这次“大餐”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

一年级组:吴涛

下载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李 艳 茹 一本《王崧舟讲语文》在手,我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倒不是书名有多别出新裁,也不是装帧如何精美考究,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

    王崧舟教学艺术《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名师教学艺术赏析》 题目: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课例赏析 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1中本4 学号:2011014465 姓名:张明芳 1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

    王崧舟《与象共舞》课堂教学实录

    王崧舟:《与象共舞》课堂教学实录2011-04-11 13:29 在思维的断裂处邀您共舞 ——《与象共舞》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课例说明】 2010年7月,全国著......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2012级汉文三班 王自强 201201024147 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

    王崧舟《慈母情深》.(DOC)

    王崧舟《慈母情深》课堂实录 一、擦亮“深”这个题眼 师:请大家看黑板,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读题目! 生:(齐读)慈母情深。 师:不错,请大家注意“深”字的读法,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慈母......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课堂实录

    《普罗米修斯》第一、二课时实录 —王崧舟 聚沙成塔整理记录 师:同学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1:可以 师:好的,上课 班长:起立,生(齐):老师,您好。 班长(紧接着):向左转。 生(转向后,齐):听课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