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单元《歌剧览胜》教案
教学内容: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八单元《歌剧览胜
(一)》 第1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歌剧的基本含义,能够正确区别舞剧和歌剧。
2、能够了解1-2部中国经典歌剧的基本故事情节。
3、能够学会演唱歌剧当中的一首歌曲,并进行简单表演。
教学重点:了解歌剧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能够做好歌剧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一)歌剧《白毛女》欣赏
1、与舞剧进行对比,歌剧的不同之处。
(1)观看舞剧和歌剧视频片段,对比不同。
两种艺术形式不同在主要的表达方式,一种用舞蹈一种用唱歌。
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舞剧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
歌剧(意大利语:opera,opere为复数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2)而由于各国唱歌的方式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国的特色。
观看国外歌剧与国内歌剧演唱片段,对比不同点。
2、结合已学舞剧知识,谈一谈编排一台歌剧需要做哪些准备?
歌剧具备: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
然而编排首先需要一位好的导演;
需要专业的服装、道具、音响师;
需要出色的演员表演;
需要背景及背后工作人员;
齐心合力,共同完成,它是一项集体的艺术。
3、聊一聊歌剧《白毛女》的故事情节。(分小组讨论,各组相互完善)
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
4、为歌剧《白毛女》划分故事章节。
(1)杨白劳、喜儿开开心心过年;
(2)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
(3)喜儿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
(4)八路军解救喜儿。
5、聆听2首《白毛女》歌曲,说一说可以将它们放置在歌剧《白毛女》故事的哪个部分?
聆听《北风吹》和《扎红头绳》
(二)歌剧《江姐》绣红旗部分表演前期准备工作
1、推选导演一至两人;
2、导演编排故事,对同学讲解故事情节;
3、安排服装、道具、音响各一人,与导演协商,自行制作道具并搜集音乐;
4、选出孙明霞、难友甲、杨二嫂、江姐、难友乙、送饭人等角色扮演者,分角色对(串)台词;
5、背景合唱人员练习歌曲《太阳出来了》和《绣红旗》;
(三)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歌剧,同时做好了歌剧表演前的基本工作,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表演歌剧《江姐》,这将是我们全班参与编导演的第一部歌剧,我将制作成录像送给大家,同学们,期待下节课的再见。
(四)下课仪式
教学内容: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八单元《歌剧览胜
(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融入到歌剧表演中,尽情展现。
2、完整展现歌剧《江姐》绣红旗部分。
教学难点:学生能融入到故事,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歌剧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深巩固歌剧知识
歌剧(意大利语:opera,opere为复数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教师让学生与学生合作,简单了解各种演唱方式的不同。
(二)歌剧《江姐》表演前氛围营造
播放战争画面,革命者英勇牺牲及爱国视频。
(三)片段演练指导。
片段1——信到之前:
孙明霞:看样子敌人要逃跑了!
难友甲:天,就要亮了!
杨二嫂:国民党垮杆了!
江姐:不要忘了,毒蛇临死还会咬人一口。
胜利就在眼前,斗争会更加残酷的„„
表演指导:互相轻声的在耳边说话,但语言有力量,眼睛有神兴奋的神情。江姐第一句,面带怒色,在众人面前弯腰说话。第二句站直,眼睛望着远方,神情严肃。
片段2——信到后,念信:
表演指导:
送饭人:小心谨慎。
孙明霞、众难友、杨二嫂、难友乙:一直带着一种兴奋高兴的神情,从开信—游击队来了—国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兴奋之情一步一步升温,但又不能太高兴让看守发觉,因此压低声音说话。
江姐:低声有力的念信,第一段坐着念信,第二段站起来念信。安慰杨二嫂的话,要扶着杨二嫂的手臂说。欢呼的一段,走向前台低声有力的说,并带有手掌向上举高的动作。
片段3——绣红旗:
江姐:第一句台词激动地话语,并拿出红旗。第二句台词坚定,固执,不可否认的神情及语言。第三句台词召唤大家,并带有召唤动作。
送饭人:焦急的情绪但语速不宜过快。
众难友:迫切、急切、难过。
(四)联排,合伴奏。
(五)总结
我们班歌剧表演的成功有同学们不可磨灭的功劳,得要感谢导演、服装师、道具师、音响师、各表演者以及我们可爱的合唱团,虽然还有
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老师为你们的表演感到骄傲,自豪,你们在表演领域有了自己小小的成就,恭喜大家。
(六)下课仪式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及其的发展。
二、了解歌剧的起源。
三、欣赏。
四、对外国歌剧与民族歌剧进行简单对比。教学重点:
一、歌剧欣赏。
二、歌剧的起源及其表演形式。教学难点:
一、歌剧的起源。教学内容:
一、《北风吹》(选自歌剧《白毛女》)
二、《扎红头绳》(选自歌剧《白毛女》)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歌剧的起源
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
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非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起
源
一
: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
起艺术
产源
生的二
根
源
。: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
歌
剧的源重
要
起
源
之
一
。三
起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起
源
四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
律
和
简
单源的和
声
伴
奏
。五
起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
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二)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
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
式
出
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
作
品
近
百
部
之
多。
二、《白毛女》
(一)歌剧简介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二)艺术形式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而这段歌词,是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
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三)形象简析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她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她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的了。”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在她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正是一系列苦难的折磨,培育了她对地主阶级的不共戴天的仇恨。
杨白劳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四)人物原型
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五)创作背景: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
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六)创作特色: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白毛女》是歌剧。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如此。歌词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歌词凝练、深刻,一般采用传统戏曲唱段中句句押韵的方式,音韵和谐、铿锵,琅琅上口;同时学习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抒情写意的方式,大量使用比兴、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巧用对比,也是《白毛女》的一个重要特色。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黄家堂后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讨租索债,逼迫卖女,内外情景的对比揭示了地主阶级用穷人的尸骨建筑自己天堂的罪恶本质。特别是在人物塑造
上,剧中人物性格迥然不同,黄家主奴的凶残,杨白劳的纯朴忠厚,正反分明,对比强烈,形成尖锐的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主题。在刻画反面人物时,多以夸张的语言突出其本质特征。如穆仁智上场时“讨租讨租,要账要账”的唱段和黄世仁上场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唱段,就把狗腿子和恶霸地主的不同身份与丑恶灵魂表现得入木三分。
(七)重要意义:《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华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八)欣赏
三、本科小结
第二篇:第八单元《歌剧览胜》教案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及其的发展。
二、了解歌剧的起源。
三、欣赏。
四、对外国歌剧与民族歌剧进行简单对比。教学重点:
一、歌剧欣赏。
二、歌剧的起源及其表演形式。教学难点:
一、歌剧的起源。教学内容:
一、《北风吹》(选自歌剧《白毛女》)
二、《扎红头绳》(选自歌剧《白毛女》)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歌剧的起源
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第一部
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非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起源一: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起源二: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起源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起源四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起源五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二)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二、《白毛女》
(一)歌剧简介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
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二)艺术形式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而这段歌词,是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三)形象简析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她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她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 的了。”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在她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正是一系列苦难的折磨,培育了她对地主阶级的不共戴天的仇恨。
杨白劳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四)人物原型
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五)创作背景: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
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六)创作特色: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白毛女》是歌剧。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
毛女》就是如此。歌词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歌词凝练、深刻,一般采用传统戏曲唱段中句句押韵的方式,音韵和谐、铿锵,琅琅上口;同时学习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抒情写意的方式,大量使用比兴、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巧用对比,也是《白毛女》的一个重要特色。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黄家堂后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讨租索债,逼迫卖女,内外情景的对比揭示了地主阶级用穷人的尸骨建筑自己天堂的罪恶本质。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剧中人物性格迥然不同,黄家主奴的凶残,杨白劳的纯朴忠厚,正反分明,对比强烈,形成尖锐的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主题。在刻画反面人物时,多以夸张的语言突出其本质特征。如穆仁智上场时“讨租讨租,要账要账”的唱段和黄世仁上场时“花天酒地
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唱段,就把狗腿子和恶霸地主的不同身份与丑恶灵魂表现得入木三分。
(七)重要意义:《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华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八)欣赏
三、本科小结
第三篇: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八单元 歌剧览胜(二)《回忆》教案 湘艺版
《回忆》
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 ,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教学策略
1、通过听、辨、看来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运用直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欣赏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式导入
师:下面播放两剧目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剧?歌剧?是音乐剧?(学生举手回答)媒体播放《白毛女》片段、《如果·爱》片段。
当学生说出歌剧的答案时,教师马上提出:你能说出判断为音乐剧的理由吗?(学生回答问题)师: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这音乐剧的圣堂……
(二)、音乐剧的基本知识
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1、什么是音乐剧?
2、音乐剧起源的时间和国家?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问题1: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问题2: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
(三)、欣赏音乐剧《猫》
1、作者简介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巨星耶稣基督》。
师:《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撼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2、剧情介绍(戏剧元素)《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3、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播放《猫》中的舞蹈视频。(学生讨论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场景一:“介绍保姆猫”保姆猫是猫中的保姆,她一般白天显得很懒散,整天睡,但一到晚上,她便非常繁忙,因为她要训练老鼠织毛衣,还要为蟑螂失业的问题而担忧,这不她带着她的一支蟑螂童子军来了……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场景二:杰利克舞会,场面宏大、激情澎湃,摇滚猫带领猫儿们所跳的现代舞,动感十足,也突出了的他狂野的个性。
4、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与舞蹈一样《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师: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回忆(1)这首歌曲感觉唱完了吗?歌声表达的是他什么样的心情?(有意犹未尽之感,音乐表达了孤独、无助、凄凉的情绪。)
你想一个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辉煌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亲人,而当她年老色衰,以这样一副丑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这两者之间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欢聚的兴奋中,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当时暖融融的氛围,猫儿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们的女主人公内心肯定非常复杂,孤独、无助与凄凉。领袖猫同情地向她伸出手,但她没有看见,黯然地离开了。
回忆(2)领袖猫告诉猫儿们,幸福的含义不仅仅是现在,也包括过去那些不能遗忘的事情,月光下,杰里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杰米玛唱起了《回忆》,猫儿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悲天悯人,宽大为怀。(音乐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由其最后全体猫儿们起立的一刹那,表达了猫儿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企盼,盼望幸福的降临。
5、舞台美术
据介绍,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绝大多数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妆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
舞台效果,在前面的舞蹈和音乐片断中已经感觉到了舞台效果在剧情的表达及人物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通往九重天》这一段,舞台效果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纯洁的白猫维多利亚首先对魅力猫表示同情,杰里可猫们终于原谅了她,接纳她回到族中。领袖猫选择魅力猫是今年获得重生的猫,猫儿们欢送她登上了通往九重天之路!
(四)、课堂小结
以《猫》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与歌剧、舞剧比起来,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这大概就是音乐剧能在众多舞台艺术中异军突起,广受观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今天的介绍希望同学们喜欢音乐剧,为音乐剧而疯狂。
第四篇:歌剧览胜教学设计
歌剧览胜教学设计
介绍歌剧
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 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 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 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 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西洋歌剧的故乡是意大利,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在那 里产生。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 种戏曲,也有歌剧的性质。五四以后特别是延安时期,音乐工作者开始尝试借鉴西 洋歌剧的创作方式来创作具 有中国特色的歌剧。
1、知晓《白毛女》《江姐》的故 事情节,能参照本单元教材内容说 出歌剧的概念,能简单地阐述歌剧 音乐在歌剧中所起的作用。
2、能认真欣赏歌剧《白毛女》片 段——《北风吹》《扎红头绳》; 欣赏歌剧《江姐》选段《绣红旗》,初步感受歌剧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 造过程。
教学目标: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 <北风吹 > <扎红头绳 >《白毛女》 剧情简介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 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 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 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恶 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 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 历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 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 卤自尽; 喜儿在黄家受尽虐待,坚强不屈,她在张二婶的帮 助下冲出虎口,逃进深山。日久,一头青丝变成白发; 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视为“白毛 仙姑”下凡显灵。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大 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 造“白毛仙姑”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 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 洞中与喜儿相逢。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 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换青丝,终 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江姐》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 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 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 姐》。《江姐》把中国歌剧的“民族 化”推向了一个较成熟的阶段,成为 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此 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 作曲。讲述的是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地下党员江雪琴接受中共四川省委交 给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一 同战斗。由于叛徒出卖,江姐不幸被 捕,关入渣滓洞集中营。江姐在敌人 的酷刑和利诱下坚强不屈,最后从容 就义,年仅29岁。
布 置 作 业
第五篇:八年级音乐上册-8-2《歌剧览胜》
第八单元 歌剧览胜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歌剧的特点、历史发展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加强学生对中国歌剧的理解,培养其欣赏的兴趣。
2、比较中国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之间的差异,增进学生对不同歌唱艺术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歌剧知识;中国歌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一)中国歌剧的历史
中国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发展、停滞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
(1919--1944)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了适应当时反帝爱国斗争的需要,中国艺术创作要求遵循科学、民主思想,力求通俗化、民族化,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就是中国歌剧的萌芽,如《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后来在反映现实题材、借鉴西洋歌剧创作经验、艺术形式民族化等方面继续探索的还有: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
2.发展阶段
1)由秧歌剧到新歌剧的发展。
(1944----1955)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国歌剧出现了以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秧歌剧,代表作品:安波的《兄妹开荒》、马可的《夫妻识字》等。秧歌剧的创作为新歌剧发展开辟了道路,1945年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找到了中国歌剧独特的发展道路,该剧也成为是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现了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代表作品还有:《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等。
2)新歌剧发展的探索
1956年以后,艺术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新歌剧继续进行大胆探索:
(1)继承传统戏曲创作道路的《红珊瑚》
(2)以民间歌舞剧为基础的新型歌舞剧《刘三姐》
(3)以话剧加唱表演形式的《星光啊星光》
(4)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道路的《阿依古丽》
(5)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兼取西洋歌剧、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成功之作:《洪湖赤卫队》《江姐》。
3.停滞与恢复发展阶段
十年文革使新歌剧停止创作。1976年改革开放之后,新歌剧才重新恢复发展。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人们的艺术观念、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促使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发展,作为艺术探索的主要目标。代表作品:施光南的《伤逝》金湘的《原野》等。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美,歌剧《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其中《原野》是国际保留剧目中第一部中国歌剧。1991年歌剧《党的女儿》是新时期探索的成功之作。
二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创作理念,用来探索中国音乐剧的创作道路。音乐剧与歌剧最大差异就是没有唱法的界限,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都音乐剧有。早期作品:《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友谊与爱情的传说》,近期较成功的作品:《蝶》《赤道雨》等。
二、讲授中国歌剧并欣赏
1、歌剧《江姐》 剧情介绍 全国解放前夕,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四川省委交托的发展华莹山游击队的重要任务,离开重庆奔赴川北。在重庆,江姐机智地摆脱了特务头子沈养斋的搜查。在赴华莹山途中,她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制住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立即投入了对敌斗争。江姐和游击队员们广泛发动群众,抗丁抗粮、阻截敌人军火,开展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在川北被敌人逮捕,并被关进了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江姐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江姐慷慨高歌,英勇就义。
音乐特点:
该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剧本拍摄了歌剧艺术电影。
2、剧情简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老根据地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因叛徒告密,二区桃花乡的党员大部分牺牲,只有女党员李玉梅死里逃生。她遵照支部书记牺牲前的嘱咐,前往武阳镇找区委书记马家辉,谁知马家辉已经叛变,但在马家辉妻子的帮助下,玉梅得以脱险。兴国东山有游击队依然在坚持斗争,她便独身一人上东山去找党的组织。路上,玉梅先后遇到了女党员秀英和惠珍。秀英一开始误会玉梅叛变革命,对她不予理睬。误会解除后,三位坚强的女党员组成党小组,组织群众掩埋被敌人杀害的烈士们的遗体,领导群众继续坚持斗争。不久,游击队派通讯员小程与她们取得联系。但一次,小程来取党小组为游击队准备的给养时被敌人包围,玉梅为掩护小程,挺身而出,英勇就义。
该剧自1991年上演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演,饮誉大江南北,为庆祝中共建党80周年,总政歌剧团安排了这次演出,剧中主要角色女共产常员田玉梅、桂英、采药老人七叔公、叛徒马家辉,将分别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杨洪基、秦鲁锋、孙丽英、程桂兰等饰演。
3、课堂讨论
你喜欢中国歌剧还是意大利歌剧吗?谈谈你的见解? 意大利歌剧与中国歌剧有何差异?谈谈你的体会? 练习题
中国歌剧与意大利歌剧体现了怎样不同的美学观念? 中国歌剧与传统柳琴戏之间有何差异?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