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周角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圆周角定理(第1课时)
莲湖一中 黎梅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2.准确地运用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进行简单的证明计算。(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2.经历探究同弧或等弧所对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转化的思想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添加合理的辅助线,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三)情感与价值观
1.经过探索圆周角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2.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主动探究,并能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概念、圆的对称性、圆心角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用已有的知识探究一个新的问题,其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需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逐一证明,这对学生来说较为生疏,很难把相关知识完整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因此在教学中我力图通过直观展示、动手试验、验证探索圆周角定理,使学生逐步体会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圆周角定理、圆周角定理的推导.2.教学难点
圆周角定理分三种情况逐一证明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之前讲的圆的性质,垂径定理和圆心角定理,然后引入今天学习圆的又一性质圆心角定理。
活动2【讲授】圆周角的概念
师:出示PPT,请同学们思考图中∠ACB 的顶点和边有哪些特点?
生:①顶点都在圆周上;②两边都与圆相交。
师:评价并鼓励学生的总结给出肯定,我们把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教师出示圆周角的定义,并强调定义的两个要点。)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得出圆周角定义,理解圆周角概念。.师:出示PPT,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 88 页,练习1。
(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请一位学生作答,其他学生判断她回答正确与否.)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概念,教科书并排地呈现正例和反例,可以有利于学生对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进行比较.活动3【活动】探究圆周角定理
师:出示PPT,请同学们自己画出一条弧BC以及它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并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他们的度数,回答∠ACB 和∠AOB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请同学回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留出足够时间供同学们自己画图、探讨,并归纳出结论)生:∠ACB=1/2∠AOB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归纳出: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师:继续出示PPT,引导学生画出圆心角∠BOC 和圆周角∠BAC的几种位置关系?并用PPT展示。
师:圆心与圆周角存在三种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活动4【活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师:要得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那么以上述三种情况我们都必须要证明。我们先选择其中的第一种情况进行证明。那么如何证明呢?(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在同伴间悄悄交流自己的思路.)生:由同圆半径相等可知,OC=OB,所以∠C=∠B,根据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OB=∠C+∠B=2∠C,即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师:证明得非常好,给予鼓励!师: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的时候,圆周角∠ACB的边AC部分就是⊙O的直径,因此给证明思路的寻找带来了不少方便,当圆心不在圆周角的边上时,比如在角的内部,又该如何证明呢?(学生开始对第二种情况观察,分析,交流„„)生:连接 AO 并延长交⊙O 于点 D,可以转化为第一种情况的证明,即,如果作过点C的直径CD,那么,由(1)中的结论可知: ∠ACD= ∠AOD,∠BCD= ∠BOD,两式相加即可得到∠ACB= ∠AOB.师:很好!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写出这种情况下的证明过程,之后完成最后一种情况的证明,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证明思路.(各小组学生思考交流后一种情况的证明思路,完成证明过程.教师做思路和规范性点评.)设计意图:在本段的教学中,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究过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通过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合情推理来探索图形的性质,从而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教学时尽可能地从数学语言的三种形态“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描述,以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加强数学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师:通过上面的证明,我们得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其实,等弧的情况下该命题也是成立的。
(教师板书)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活动5【活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1.教师出示PPT,思考: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一:因为∠BAC= 1/2∠BOC,∠BDC= 1/2∠BOC,∠BAC= ∠BDC.教师:回答的非常好,给予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2.教师出示PPT,思考: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特殊性?
(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二:因为∠BCA= 1/2∠BOA,∠BOA= 180°,∠BCA=90°.教师:回答的非常好,给予鼓励。反过来,请同学继续思考: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又有什么特殊性呢?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活动6【练习】圆周角定理的运用
如图,⊙O 的直径 AB 为 10 cm,弦 AC 为 6 cm,∠ ACB 的平分线交⊙O 于点 D,求 BC,AD,BD 的长。
(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教师给予详细讲解.)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我们是怎样探究圆周角定理的?在证明过程 中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本节的知识、技能、方法,将本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 88 页 练习第 2,3,4 题.
第二篇:第9课时圆周角1
初三几何教案 第七章:圆
第9课时:圆周角
(一)教学目标:
一、新课引入:
1、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
2、准确地运用圆周角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计算.
3、通过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使学生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教学难点:
认识圆周角定理需要分三种情况逐一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圆心角的定义、圆心角的度数和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复习圆心角的定义基础上,老师通过直观演示将圆心角的顶点发生变化.满足顶点在圆上,而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得到与圆有关的又一种角.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着圆心角的定义,概括出圆周角的定义.教师板书:“7.5圆周角
(一).”通过圆心角到圆周角的运动变化,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图形在学生眼中动起来.
二、新课讲解: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真正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教师利用电脑进一步演示得到三种不同状态的圆周角.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能仿照圆心角的定义给圆周角下一个定义吗? 圆周角定义: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这时教师向全体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①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周角?
②圆和角的两边都相交的角是圆周角?
教师不做任何解释,指导学生画图并回答出答案对与否.选择出有代表性的答案用幻灯放出来,师生共同批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师生共同批改,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时由学生归纳出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接下来给学生一组辨析题:
练习1:判别图7-29中各圆形中的角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
通过这组练习题,学生就能很快的深入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准确的记忆圆周角的定义.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观察电脑演示的圆周角的三个图,说明圆心和圆周角的位置关系的三种情况.
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时,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定理内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圆拿出来,在圆上画一个圆周角,然后再画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由同桌两人用量角器量出这两个角的度数,请三名同学把量得数据告诉同学们,亲自试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由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定理,然后教师把定理内容写在黑板上.
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这时教师提问一名中下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圆心角呢?”
教师概括:虽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但它们与圆心的位置关系,归纳起来却只有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证明这个定理的成立.
已知:⊙O中,所对的圆周角是∠BAC,圆心角是∠BOC.
分析:(1)如果圆心O在∠BAC的一边AB上,只要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
如果圆心O不在∠BAC的一边AB上,我们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成立呢? 教师进一步分析:“能否把(2)、(3)转化为(1)圆心在角的一边上的特殊情况,那么只要作出直径AD,将∠BAC转化为上述情况的两角之和或差即可,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分析的目的,在几何定理的证明中,分情况逐一证明肯定命题的正确性,这还是第一次接触.因而教师分析就应从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入手,教会学生由圆心O的特殊位置的证明为基础,进而推到一般情况.同时要向学生渗透证明过程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
本题的后两种情况,师生共同分析,证明过程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证明:分三种情况讨论.
(1)图中,圆心O在∠BAC的一边上.
(2)图中,圆心O在∠BAC的内部,作直径AD.利用(1)的结果,有
(3)图中,圆心O在∠BAC的外部,作直径AD,利用(1)的结果,有
接下来为了巩固所学的圆周角定理,幻灯片上出示例1. 例1 如图7-30,OA,OB,OC都是⊙O的半径,∠AOB=2∠BOC.求证:∠ACB=2∠BAC.
例1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析证明思路,证明过程请一名中等生上黑板完成,其它同学把证明写在练习本上.
这样处理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证明,使学生切实从应用上加深对圆周角的理解.
为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有目的设计两组习题.
第一组练习题是直接巩固定理,难度较小,可提问较差的学生.
求圆中的角x的度数?
第二组练习题是间接巩固定理,需要以圆心角的度数为过渡,可提问中等偏上的学生.
如图7-32,已知△ABC内接于⊙O,的度数分别为80°和110°,则△ABC的三个内角度数分别是多少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知识点: 1.圆周角定义.
2.圆周角定理及其定理应用.
方法上主要学习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00中A6、7. 补充作业:
如图7-33在⊙O中,DE=2BC,∠EOD=64°,求∠A的度数?
第三篇:圆周角定理教案
圆周角定理教案
一、复习: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1)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二、探索新知,合作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课件或图片:展示一个圆柱形的海洋馆.教师解释:在这个海洋馆里,人们可以通过其中的圆弧形玻璃窗 观看窗内的海洋动物.教师出示海洋馆的横截面示意图,提出问题.
活动任务:圆周角定义
教师引导语预设:
(1)角的顶点在什么地方(2)角的两边和圆什么关系?
(活动二)探索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之间的关系
(1):如图:同学甲站在圆心置,他们的视角(和的位置,同学乙站在正对着玻璃窗的靠墙的位)有什么关系?
同弧上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教师抛出问题:可以给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分类吗?
问题1:在圆上任取一个圆周角,观察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问题2: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时,如何证明探究中所发现的结论?
问题3:(2)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 AC在圆心0的两侧,那么∠BAC= 1/2∠BOC吗?
(3)如上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圆心O的同侧,那么∠BAC= ∠BOC吗?
从(1)、(2)、(3),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板书)
三、课堂巩固
如图,点A、B、C、D在同一个圆上,四边形的对角线把4个内角分成8个角,这些角中哪些是相等的角?
补充练习:(要求独立完成)
(1)如图,已知圆心角∠AOB=100°,求圆周角∠ACB、∠ADB的度数?
学生预设:1:学生能发现∠ACB、∠ADB与∠AOB的关系 教师引导语预设:如果不画图,结果又怎样?
(2)一条弦分圆为1:4两部分,求这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1)从知识、探索过程及方法上总结。
(2)从练习上总结解题方法。(3)定理内容学生不能严谨的去总结
第四篇:圆周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圆周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定县第二中学 曹萍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第24章第一节,它是在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圆心角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对圆周角的性质进行探索,圆周角性质在圆的有关说理、作图、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学习圆的后续知识的重要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圆周角性质也是说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较感兴趣于有“挑战性”的任务,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系列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规律、验证猜想。
教法:
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
学法:
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观察、实践、问题转化等数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探索的快乐,发现新知,发展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圆周角概念,理解圆周用与圆心角的异同;2.掌握圆周角的性质和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3.能灵活运用圆周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能主动地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数学。
重点难点:
1.重点: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圆周角定理。
2.难点:了解圆周角的分类、用化归思想,合情推理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如图是一个圆柱形的海洋馆, 在这个海洋馆里,人们可以通过其中的圆弧形玻璃窗⌒AB观看窗内的海洋动物。大家请看海洋馆的横截面的示意图,想想看:同学甲站在圆心O的位置,同学乙站在正对着下班窗的靠墙的位置C,他们的视角(∠AOB和∠ACB)有什么关系?如果同学丙、丁分别站在其他靠墙的位置D和E,他们的视角(∠ADB和∠AEB)和同学乙的视角相同吗?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认识圆周角.1.观察∠AOB、∠ACB、∠ADB、∠AEB,这样的角有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由圆心角的图形引入圆周角定义,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两者的关系,直观、生动、印象深刻。并且由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入,水到渠成。
2.给出定义: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3.辩一辩,(完成课本P88练习1)。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识别,加深对圆周角的了解。(注意两点:1.角的顶点在圆上;2.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二者缺一不可。)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一: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注意弧所对的圆周角的三种情况,并用测量圆心角与圆周角度数的方法来初步猜测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度数的一半这一命题。
学生动手实践:在圆形硬纸片上任取一段弧,画出该弧所对的圆心角和任意一个圆周角。并根据所画的图形,探索说明“该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成立的理由。分组讨论
设计说明: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如有遇到个人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指导。
(2)充分的活动交流后,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图片、并说理、验证。
第一类: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
第二类: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第三类: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① 一类比较容易,圆心在圆周角上
OA=OC ∠A=∠C ∠AOB=∠C+∠A ∠A=∠AOB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②第二类、第三类比较难,教师引导:由圆的轴对称性和圆周角的分类标准联想到把硬纸片对折、发现过圆周角的顶点C作辅助线“直径”,可以把第二、第三类情况转化为第一类来验证。
(3)教师精讲:猜想成立,就可以把情景中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问题”化归为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问题”,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二、三类情况,加深对所加辅助线和第二、三类情况划归为第一类情况的认识,一目了然。学生归纳严格的推理过程。
设计说明:本环节以学生活动为核心,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了重点,然后教师通过引导,环环相扣,把难点突破,其间渗透了“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把第一类图形想象第二类、第三类图形分别划归成第一类图形去解决,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学生豁然开朗。
(4)由学生归纳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度数并且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说明:“同弧”说明是“同一个圆”; “等弧”说明是“在同圆或等圆中”.
(5)引导: “同弧”能否改成“同弦”呢?同弦所对的圆周角一定相等吗?(学生通过交流获得知识)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同一知识中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圆心角与圆周角,更深一步理解“同弧”二字的含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探究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关系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发现度数相等。并进一步用几何画板测量多画几个弧AB所对的圆周角,并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进一步验证“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相等”。
(3)教师引导,问题转化为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4)完成情景引入问题
四、巩固提高 1.概念辨析
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
2.课本88页练习题2 3.(1)如图1,求∠1+∠2+∠3+∠4+∠5=.(2)如图2:已知弦AB、CD相交于P点,且∠AOC=44,∠BOD=46 求∠APC的度数
设计说明:分层次练习,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数学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2.在解决圆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构成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思想方法。
3.在证明中,运用了数学中的分类方法和“化归”思想.分类时应做到不重不漏;“化归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一系列的简单问题或已证问题。
六、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7页例4 总体设计说明: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系列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规律、验证猜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运用多元的评价对学生适时、有度的“激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
第五篇:5.3.2 命题、定理、证明第1课时教学设计
5.3.2 命题、定理、证明
第1课时教学设计
嵩明县嵩阳一中
陈永丽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 和结论;
2.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教学难点: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三、教学过程
问题发现
感受新知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
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学生分析、比较发现:这些语句都是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命题的概念
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作命题。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
它就不是命题.如:画线段AB=CD.实战演练 运用新知
例1 判断下列四个语句中,哪个是命题,哪个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邻补角互补吗?(2)画一条线段AB=5cm;(3)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解:(3)(4)是命题,(1)(2)不是命题.理由如下:(1)是问句,故不是命题;(2)是做一件事情,也不是命题.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2)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命题一般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 2.“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注意: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
命题↗题设: 已知事项。↘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
项。
题设(条件)结论
实战演练 运用新知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1.对顶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同平行于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5.等角的余角相等.解: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4.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真命题与假命题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 命题1:“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
命题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命题1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命题2是一个错误的命题.特别规定:
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实战演练 运用新知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真的用“√”,假的用“×” 表示.(1)同旁内角互补(×)
(2)一个角的余角小于这个角(×)(3)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4)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6)同角的补角相等(√)
(7)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证明与举反例
公理的概念: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定理的概念:有些命题是基本事实,还有些命题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证明的概念: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实战演练 运用新知
例2 已知:b∥c,a⊥b .
求证:a⊥c.
证明: ∵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又
b ∥ c(已知)∴ ∠2=∠1=9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 c(垂直的定义).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举反例
思考: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
例如,要判定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可以举出如下反例:
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1=∠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即可.巩固新知 深化理解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D)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对顶角相等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 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D)
A.若a·b>0,则a>0,b>0
B.若a·b<0,则a<0,b<0
C.若a·b=0,则a=0且b=0
D.若a·b=0,则a=0或b=0 3.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2)若ab=0,则a+b=0.解:(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
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
(2)当a=5,b=0时,ab=0,但a+b≠0.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能说说你的收获和体会吗? 你有什么经验与收获让同学们共享呢?
六、作业布置
1、课本21页练习题.(做书上)
2、课本22页练习题.(做书上)
3、课本24页第 12题.(做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