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案
第二单元
位置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位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介绍位置
师:由学生介绍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再介绍几个好朋友的位置。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1 看课本第19页的例1(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2)想一想 师:张亮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张亮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 论 师:同样都是张亮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小组进行讨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2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张亮在第2列,第3行可以用(2,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横着叫做行,竖着叫做列,用数对表示时要先列后行(数对的意义、数对的表示方法)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周明、李小冬、孙芳、赵雪、王艳的位置。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根据数对表示的具体意义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的同学的位置。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四、布置作业
P21页练习五中的1、2题 板书设计
位置
横着叫做行,竖着叫做列,用数对表示时要先列后行。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教学反思: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位置》
《
位置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位置 》。
【教学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来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养成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提出问题
1.播放歌曲《我和你》,提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去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我想同学们肯定非常喜欢这些出色的运动员是吗?今天老师带来了部分运动员的照片,想看吗?(课件出示照片)
2.这些运动员中,你最喜欢谁,把他的名字写在学习卡上,然后在反面简单描述一下他在屏幕上的位置,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
3.读学习卡,同学们猜,(一个人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猜测,让同学们产生疑问)过渡:怎样才能更清楚的更简单的表示出一个人的位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方案
(一)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1.咱们先以同学们的座次为例,刚才你们说到的竖排指什么吗?(学生指一指)在数学上称列,从哪开始数,你们有两种数法,习惯上从左往右数。(板书左右)那从观察者的角度,也就是以老师的角度来看,谁是第一列,请起立,第三列、第五列。2.横排指什么,数学上称行。从哪开始数,(板书从前往后)谁是第一行,请起立,第三行。
3.谁站了两次,为什么?
4.现在你能更清楚的告诉我你在教室内的位置吗?你朋友的位置,你班长的位置。
(二)、发挥想象,创造符号,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1.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表述了班长的位置,数学讲究简练,那你能用更简练的方式表示班长的位置吗?小组讨论
2.展示小组的意见,全班评价,找出最简单最清楚的方式。
小结:你们真厉害,用一对数就表示出了一个人的位置,知道这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数对)数对表示法是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它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看来同学们又当数学家的潜能。
3.那现在用数对表示出你在班内的位置,好朋友的位置。
4.老师说数对,听一听是谁的位置,请你站一下好吗?(3,4)(2,5)(5,2),比较后两个,你有什么发现,(4,Y)怎么回事?(让学生体会数对表示法,两个数字缺一不可)
5.小结: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主获得结论
过渡: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表示的这么清楚、简单,可能是太熟悉这个班级了,老师带来了我们班的座次表,(课件出示)1.怎样确定王红、李娟的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列、行)然后说出数对。2.把学生换成圆点,再来找一找王红、李娟的位置。(指名上来指一指)3.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中找位置。
数学家想了更简单的方式,就是把圆点用横线和竖线连起来,(出示表格),你能看懂吗?再来找一找王红、李娟的位置。(指名上来指一指)
4.学生在表格上找出这些同学的位置,(3,2)、(4,4)(1,4)、(3,3)、(3,4)、(2,4)、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作为未来的数学家,你想告诉大家什么结论。
四、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研究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现在回到上课时的游戏中,姚明的位置能更清楚的告诉大家了吗?把你喜欢的运动队员在屏幕中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再玩猜猜看的游戏。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可以在网上查询。2.介绍笛卡尔发明数对的故事,进行思想教育
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3.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A(5,9)B(2,1)C(9,6)D(1,6)E(8,1)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先学后教教案
《位置》学案
【学习目标】
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
3.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重点难点】
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难点:能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自学指导:
(一)阅读教材P19例1: 回答以下问题:
1、行与列的意义: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横排叫做。
2、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确定第几列一般是 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
数。按照此方法可以数出张亮在第 行,第 列。
3、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先数出物体所在的,再数出物体所在的。
4、数对的书写方法:用 把代表列数和行数的数或字母括起来,用逗号把代表列数、行数的数或字母隔开。如:张亮的位置是,我们班你同桌的位置是。自学指导:
(二)阅读教材P20页例2,回答以下问题:
1、用数对表示图上已有场馆所在的位置。
数一数:数出图上各场馆在第几列,第几行的交点上。写一写:写出表示各场馆位置的数对,先写列,后写行。
猴山 大象馆 熊猫馆 海洋馆 比一比: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位置的数对特点。
大象馆(1,4)海洋馆(6,4)
看一看:看图,两个场馆在同一横线上,即同一行上。
归纳总结:
在同一平面图上,如果两个数对的后一个数对相同,表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如果两个数对的前一个数对相同,表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
2、根据所给数对,在平面图上标出相应物体的位置。根据所给数对,在平面图上标出相应场馆的位置。
找一找:找出所给场馆的数对在平面图哪一列,哪一行。
飞禽馆(1,1):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猩猩馆(0,3):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狮虎上(4,3):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画一画:依据上面找出的位置,在平面示意图上画出它们的位置。
当堂检测:班级pk赛 我要当第一
1、想一想,填一填。
①、小红和小军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小红的座位在第二列,第四行,简记为(2,4),小军的位置简记为(3,5),则小军在该教室的位置是()。②、电影票上的“4排9号”,记做(9,4),则7排11号记做()③、将点A(4,3)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后,点A的位置是(7,3)。④、学校组织看电影,小刚在8排3号,许明在7排3号,秦月在9排3号,小文在8排1号。则小刚的前面是(),后面是()。
2、看图填空。1)、请你说一说棋盘中每个棋子的位置。
2)、右面是儿童乐园的示意图。(1)、写出各景点的位置。假山()迷宫()
游艇()骑马()过山车()碰碰车()摩天轮()(2)、公园东门在(8,4)处,南门在(4,0)处,卡丁车在(3,8)处,请你在图上标出 它们的位置。
拓展延伸:
如上图:如果用(X,4)表示飞机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在方格纸上至少要知道几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人教五年级《松鼠》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动物的人文情怀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小陈老师从森林里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位可爱的小动物。大家知道是谁吗?对啦就是松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松鼠》这一课。(板书10.松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相信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谁有信心来读一下?(请一位同学读,纠正,全班齐读,一词两遍)【驯良】和顺善良。驯:顺服的 【矫健】强壮有力。矫:强壮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2、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①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小视频,一起走进松鼠的世界。(观看视频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同学们,视频里描绘的小松鼠有趣吗!②过渡语:那么在我们的课文中,作者布封又是怎样描写松鼠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这篇课文,读出声音来,边读边思考屏幕上的问题。注意,先仔细读读文章上方的阅读提示。没有预习的同学先标自然段。开始!(黑板画松鼠)
1.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2.本文介绍了松鼠的什么特点?(漂亮,乖巧,驯良)
问题一:(这句话非常的重要,一起来把句子读一读,板书:漂亮、驯良、乖巧)
二:(它告诉我们这是一只____、____、____的松鼠)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过渡句:那现在我们来找找看,它的漂亮表现在哪里?
(一)研读课文
⑴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段的内容,画下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画完的同学举手。(请同学读,问:这里写了松鼠的什么?预设:面容„„最好分几个同学作答)②从刚才的回答中,一只外形漂亮的小松鼠就展示在我们面前了。他面容怎么样?(清秀„)③同学们,这段话写的好不好啊?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也就是说他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同学们快来找一找!找到的举手!
【清秀:拟人的修辞方法】清爽秀丽,不俗气。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算是用来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青年男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用了(拟人手法),把松鼠写活了,十分惹人喜爱。
特别是在描写尾巴的时候,就更加细致生动了。【帽缨形】(见过帽缨吗?出示图片理解)比喻成漂亮的帽缨,生动形象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这段话是不是很像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啊?作者把松鼠当人来写,还把松鼠的尾巴比喻成漂亮的帽缨,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对小松鼠是种什么样的感情啊)(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那么和老师一起读一读,争取啊把这种喜爱之情读出来,齐读。
④所以第一段写的是松鼠漂亮的外形(板书)。课文不仅从外形上说明了松鼠的可爱,还写了松鼠的驯良(出示ppt)。刚才我们说了驯良的意思是:温和善良,那么现在请大家来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表现松鼠的驯良的。分别从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和食物种类来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画下来。找到的同学请举手。(请同学回答,这里写的是松鼠的?预设:活动范围;是哪里啊;这样就不会,ppt提示)
⑤除了漂亮和驯良,作者还写了松鼠的哪个特点?(乖巧)乖巧的意思是和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乖巧。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三四自然段找一找描写乖巧的句子。(2分钟)找到的同学请举手。(横渡溪流——聪明、灵巧,松鼠搭窝,是随便打窝的吗,搭在哪里,这说明松鼠的„„从动作、行为上: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感情丰富。从搭窝特点上:选择窝址、搭窝过程、窝口设计)
△齐读,读着这个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是啊,这哪是一只松鼠,分明是一位航海家啊!
⑥总结: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形(漂亮),性格(驯良),行为(乖巧)的松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觉得作者喜欢它吗?(喜欢)所以这可真是一只讨人喜欢的松鼠。
(二)比较《松鼠》和《鲸》的写法上的不同之处(or表格)
1.温故知新。《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小品文。我们已经学习了《鲸》,那么同样是说明文,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老师截取了两个片段,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看屏幕上的句子,四人小组先讨论。)
(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预设:《鲸》用到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四、小练笔
同学们,你们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许许多多可爱的小动物,不妨借这个机会,尝试着用文字啊,把它“画”下来。模仿《松鼠》,写写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开始!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过程与方法: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4页)
1.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可从此处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分析,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2.例1上面的内容及例1。(课本第三页)教材通过例1上面的内容,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在“例1”中,首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松树)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小草)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
让学生独立画出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先不出示这条虚线,让学生画出它的对称轴。)进一步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小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的各对应点(A 与A′、B 与B′、C与C′)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例2及“做一做”。(课本第四页)
(1)例2。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小房子的另一半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使学生在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屋顶、房体及大门)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窗户)的轴对称图形。教材中的小精灵提问“怎样画得又好又快?”就是提示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好画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来找到关键点的对称点。
巩固并小结: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学生根据书上的折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形先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再对得到的图形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得出最后的结果。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