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5章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0:3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5章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5章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5章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教案

《第二节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

二、教学重点

“人口最多的大洲”

三、教学难点

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等相互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

(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猜一猜: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讲解: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小结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解说: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承转: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P12图B“亚洲人口分布图”了解亚洲人口的分布规律。

提问:(1)201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1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墨西哥)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板书:

一、众多的人口

讨论: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活动: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2)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3)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使学生了解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等相互结合

五、教学过程

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提问:亚洲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结: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既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提问:这一切都是巧合吗?说明了什么?

回答:不是,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讲述:我们出去旅游都喜欢参观各地名胜古迹,下面老师带大家到亚洲各地转一转。展示:图片

提问:我们参观了哪些名胜古迹?

回答: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天坛;古巴比伦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窑;印度的泰姬陵。补充:还有韩国的国宝级财产佛国寺、泰国的素可太泰护国寺、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用石头书写的关于宗教文化和文化的书籍,是目前最大的佛教殿堂。

讲述:大家请看这两张图片,越南古都顺化的太和殿和皇城,其建筑风格与哪国相似? 回答:中国

讲述:这是老挝的凯旋门和故宫,其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回答:溶入了欧洲建筑风格。

归纳:可见从这里体味到文化的交融性。

讲述:这是犹太教的哭墙,每到星期五,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到这里祈祷。画面上的人物是沙龙,你想对他和巴以局势说些什么?

回答:不要以暴制暴,应相互尊重和理解,让人民过上和平的生活。

讲述:好,这些名胜古迹大多都被收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展示文化的窗口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艺术和体育。请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体育运动。总结:刚才老师和大家进行了一次文化探访活动,体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 风情,我们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是为了各国的文化更好地交融与传播。我们应尊重各国的文化,使文化成为各国友谊的桥梁,使文化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

提问:亚洲有多少种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这些文化有无高低优劣之分?

回答:有很多种,这些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提问:目前世界上是否存在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回答存在。

提问:这种现象的结果怎样?

回答:不利于国家之间的交往,甚至发生恐怖事件或战争。提问: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不同文化的共存问题?

回答: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其特点和存在价值。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文化和民族?

回答: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人们在出国之前,都要在了解国家风土人情的同时,尊重其他文化差异。

承转: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

提问: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回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提问: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回答: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找出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学生小结:(1)亚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讲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众多”,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二篇: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构成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

2.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学生应掌握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各要素应该协调发展。

教学建议

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材分析

陆地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许多要素共同组成的,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间产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表形成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教材一方面通过示意图“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箭头表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印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教材以植被的变化引起环境变化以及碳元素的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等实例说明当陆地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教材分析

从全球看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但在不同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过程还是自然地理特征,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地域分异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自然地理现象。教材提出地域分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现象入手,配以“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

第一,纬度地带性分异,教材配有两幅景观照片“热带雨林”和“苔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两个极端实例,说明不同自然带,其差异十分明显,并指出产生这一分异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使赤道到两极的热量状况差别显著,所以纬度地带性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由于热量对水分条件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纬度地带性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分布是沿纬向延展,沿经向更替,并具有全球分异的规律。

第二,经度地带性分异,教材选择了“温带森林”和“温带荒漠”两种景观,说明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其分布是沿经向延展,沿纬向更替,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明显。

第三,垂直地带性分异,以“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说明由于海拔不同引起不同高度水热条件差异显著,从而出现垂直分异,其分布是沿同一水平方向延展,沿垂直方向更替,低纬度地区的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异与纬度地带性分异相类似。这种垂直分异只有在一定高度的山体才会出现,而且纬度越低,分异越显著。

教材分析地域分异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地狱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出现“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这几个地理名词,而是以“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出现,并且对三种地带性分布规律没有做总结,教材这一处理方式是为了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教材在最后也出现了非地带性概念,但没有列举实例,出现这一概念是为了说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如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例说明,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方法建议

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从图像或实例入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出发,分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关于,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图“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从实例出发,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西北内陆各自然要素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形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或者以学校所在地为例,进行分析,学生会感到更熟悉,更亲切,更具有感性认识,分析实例后,教师应说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也是整体性的表现。如果学校所在地与西北内陆地区环境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地区比较,由于什么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陆地环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当陆地环境中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地理环境,最后应落实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性这一事实。

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景观图片,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热带雨林”和“苔原”两幅景观图片,说明两个地区在植被上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产生植被分布差异的原因,进而说明产生两个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太阳辐射在全球分布不均导致热量的差异,结合第二单元关于气候分布规律,说明自然带的概念和以热量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特征,具有全球性的分异。以此类推,分析“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两幅景观图片,说明产生两个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海陆位置的差异导致水分多少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经度地带性特征,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最为显著。分析“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说明垂直分异特征,在分析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例及海拔,并将二者对应分析引起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并提示学生垂直分异是否显著与山体的高度和所处的纬度密切相关。最后教师应明确,除地带性分布较好的体现了地域分异外,非地带性的分布同样说明地域分异,教师可以列举实例,例如由于海陆分布因素使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由于地形起伏,使安第斯山南侧东西气候具有显著差异等,以此说明非地带性使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含义;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③自然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多媒体素材库:图片,①热带雨林与苔原;②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荒漠; 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叠加;④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 【教学过程 】

(引课)根据所学的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地貌等各要素知识,请同学说明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什么?

(阅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各地理要素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现在的地理环境综合体?

(提问思考)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差异是什么?由于什么要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板书)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①阅读教材中图片“热带雨林”和“苔原”)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了解可知,两个地区的某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整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就会有较大的差异,读图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气候对植被的影响,两个地区植被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中的热量差异产生的。

(出示多面体素材库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复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分布的主导因素,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②,阅读教材中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以水分为主导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在中纬度大陆由沿海到内陆最为显著。

(观察“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说明为什么在中纬度大陆这种差异最为显著。(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③,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通过读图验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别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④和③,阅读教材中“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结合图例观察示意图,说明珠穆朗玛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前面所提到的哪种变化相似?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区的山脉这种变化较为显著?(板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差异为基础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差异为基础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南北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什么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显著?

(板书)4.非地带性分布——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所在地自然环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并由此思考教材中的实例与学校所在地之间的环境差异。第二,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例如通过对气候知识的复习学习有关自然带的分布知识。第三,注意图象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阅读图象,提取、认定加工有效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找出两个自然带,查找关于这两个自然带:气候、植被、动物、土壤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对于自然带内部反映了整体性,对于不同自然带之间反映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

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 经济特点

位置 范围 主要地形区 农业 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 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

[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播放视频] 《黄土高原》

[提问] 壮观雄伟的黄土高原,我们已经看过了,谁能概括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提问]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

[师生互动] 一起阅读书本p.6活动2的案例。

[学生回答] 建设淤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活动] 完成书本p.6活动。[小结] 同学们,学习完北方地区,我们得到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说,教师作最后总结)。

[总结] 北方地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记住: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要合理。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见投影表格)

山区寒冷——针叶林

黑土地——东北平原

2.地区差异 地广、机械化耕作;一年一熟

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缺水,水土配合不佳;两年三熟

特点:结构疏松,易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

治理措施:建於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二节 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

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提问]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

[学生回答]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 1课时

&nbbsp;(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 1课时 &nb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

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地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地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⑤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⑥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⑦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⑧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⑩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我国传统节日„„;居民饮食„„ 3.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例1:

例2: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地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⑤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区域划分

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

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它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列举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

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

③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④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

3.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

将学生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学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最后,同学们给其他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

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它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

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它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乡既可以观赏到各种秀水美景,还可享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

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它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地区区,比较干旱;到我的家乡,7

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

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它位于青藏高原上;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人们都穿宽大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六、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香港

第十二节“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二)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四)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五)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建议

方案①:老师出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让学生辨认,并解释其构思和寓意,从而让学生了解香港这一省区的特殊性: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热爱祖国;旗、花采用红、白不同颜色,象征“一国两制”。区徽呈圆形,其外圈写有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字样,中间图案的构思和寓意与区旗相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为紫荆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因此祖国的国力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祖国东南沿海。

方案②: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区”图,讲述香港的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东侧,北与深圳市毗邻,西隔珠江口与澳门相望,南为浩瀚的南海。再通过“香港地形”图讲述香港岛的组成和自然环境的特征。

方案③:展示有关香港现代化的繁华都市“香港回归”,香港区旗、区徽等一组景观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兴趣吸引到“东方明珠”——香港的地理教学中。

讲述“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老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然后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及附近小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三部分组成。2.指导学生查看地形图,总结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从教材P.56“香港城区” 图可见香港高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香港寸土寸金,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目前香港总面积 1092平方千米,总人口 678万(2000年 11月)。结合世界地理知识,老师可提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已填海造陆400多年,被称为“低洼之国”?

3.香港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可通过分析教材P.56“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 图得出,老师可设计一组分析思考题:

(1)香港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气温为多少?

(2)香港最低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气温为多少?

(3)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为多少?

(4)分析香港气候特征并判断香港的气候类型。

为避免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直接看到答案,老师应将“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做成投影板图。最后,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教材P.56阅读材料中的3道思考题。

讲述“香港经济特征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讨论:香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你认为香港具备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条件?(香港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背靠祖国内地,南通东南亚地区,是东西方和东亚、东南亚地的区海、空交通运输枢纽,是中国南方的门户。香港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知名度高,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和良好的配套管理措施。)

2.老师可用投影片展示一组香港的资料:

香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运中心之一,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热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设备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银行,有85家在香港开业。

香港——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苏黎士齐名。香港——全球证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

可见香港经济以对外贸易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结构,竞争实力雄厚,经济水平高。

3、指导学生学习教材P.57阅读材料,得出香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结论。

4、关于“香港的产业升级”这则阅读材料,可让学生自学后结合已学知识,完成有关香港经济发展的结构图:

5.香港地区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深圳经济成功发展与香港的密切关系,可通过让学生完成活动题来进行了解。老师可就教材P.58的饼状图增加两个讨论题。(1)中国内地供应香港的主要物资有哪些?(燃料、建筑材料、工业原料和食品。)(2)香港与其他哪些地区有贸易往来?为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和配套措施。你认为香港在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提示:从外部和香港内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香港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引起全球的关注,各国都是香港的竞争对手,但直接竞争者当属邻近地区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其他三个地区和国家。

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韩国:力争确保自己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台湾: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新加坡:实施亚太地区八大中心计划。

可见,各国、各地区都在强化自己,削弱对方,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香港内部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地狭人稠,缺少发展空间,人口压力大;航运量大,港口已趋于饱和;地价高,工资水平高。

6.讨论:香港怎样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争取发展的空间?可引导学生从香港的地理位置、与祖国内地的贸易联系等方面拓展思维,得出结论: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如将自身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强大的资金投人到离香港最近的经济特区——深圳,同时与珠江三角洲实行分工,共同发展经济。

7.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的讲述可从“香港主城区” 图进人,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维多利亚港的位置、主城区内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京九铁路。然后阅读教材P.59 思考题:从你的家乡出发到香港旅游最便捷、最经济的路线是怎样的? 8.老师可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照片给学生欣赏,并有所侧重地介绍其中的一部分景点:(1)太平山位于香港岛西部,自古以来是香港的标志,站在山顶可俯瞰香港全貌,是欣赏香港夜景的最佳处。(2)天坛大佛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释迹牟尼佛像,1993年12月29日举行开光大典,大佛高达26.4米,连基座共高33.9米,其怫面有42平方米,佛头上的发卷有 325个,耳朵就有 4米长,佛手的手心上可站 19个人,佛像重

250千克,由200多块青铜板组成。大佛坐落在大屿山的木鱼峰之巅,已成为香港最诱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和香港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中国东有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大同云冈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中华大地,五佛拱照,中华五方五佛格局完美形成。

9.说明因香港实行大部分商品免征进口税,使其成为各国商品竞销的市场,被誉为“世界商品橱窗”、“购物天堂”、“万国市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人来港购物、观光。

10.阐述今日的香港,是分秒必争的商业城市。香港信息网络联通世界各地,拥有世界第一套完全数码化的电话系统和最全面的光纤网络等先进设备,使香港成为世界重要的信息中心。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中心。香港的教育比较发达。著名大学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课后活动: 1.搜集香港旅游业的有关资料和照片。

2.咨询身边去过香港的亲朋好友,了解香港主要的旅游购物品种都有哪些?

3.上网查询:香港有哪些著名的新闻媒体机构和大学院校?

1.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接管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片,讨论香港回归的意义。

下载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5章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教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5章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教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河北省

    第二节 河北省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海南省

    第十五节 “天涯海角”——海南省 第个教案 教材分析:对一个省区的介绍,其自然环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绍其他各方面的基础。本区首先介绍了海南省自然环境。从教材左上角......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福建省

    第九节“冻南侨乡”——福建省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二)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三)了解福......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1.1 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经典教案

    ●课题: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一节 农业●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山东省

    第五节“齐鲁大地”——山东省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山东简称及“齐鲁”的由来。(二)通过读图,了解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三)了解山东发达的交通。 (四)了解山东丰富的旅游......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1.1 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

    初一地理教案 严峰 第六章 第二节 亚洲 人文环境(第2(5篇)

    初一地理教案 严峰 第八章 第一节 东南亚(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