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3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

1哈哈1如果是大人和小孩能一起玩跷跷板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L1L2杠杆oF2F1平衡螺母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

远。)

提问: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总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这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跷跷板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跷跷板

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跷跷板1教案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跷跷板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

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学生汇报交流。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_跷跷板2教案_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跷跷板 明城学校:韩炳善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1哈哈11

要求:

1、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的装置(杠杆),指出杠杆上的三点;

2、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受物体重量,用杠杆撬重物,多次改变支点位置,感受手用力的大小;

3、小组交流,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实验探究杠杆作用要求:

1、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实验器材轻拿轻放;

2、支点左侧为重点,右侧为力点,改变三点间的距离,比较用力大小;

3、每次杠杆平衡后再做记录;

4、分析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举重若轻的杠杆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找一找人身体中的杠杆。

第五篇:《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二、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4)左右对称就平衡;(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灯泡亮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3、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过程与方法):

通过灯泡亮了这一电路的设计,经历提出问题、研究、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设计、组装简单的电路。乐于了解或研究

生活中的电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电路知识告诉他人。

教学重点:探究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知道完整电路的组成。

教学难点:探究多个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

教具准备:手电筒、电池两个、导线若干、小灯泡两个、开关一个、灯座两个、透明胶纸一卷,若干曲别针、纸、金属夹子。(以上材料每小组一套)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手电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教师出示手电筒)这个小小的手电筒中还蕴藏着很多的科学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看,它可以根据我的需要亮或者灭。

3、提示:对于此,你想到什么问题了?学生提出问题。(借机引入并板示课题)

4、要求:大家可以把你的手电筒拆开看一看。观察手电筒中的各个重要部分(电池、开关、灯泡、外壳)。

5、学生动手拆手电筒,观察、研究。

6、小结:手电筒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池、开关、灯泡、外壳四部分)开关有什么作用?(可以控制灯泡的亮灭)。

如今,我们使用手电筒的机会少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材料组装出更新颖的装置来使小灯泡发光,行吗?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请小组代表介绍准备的材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材料试着连一连,看能不能使一个小灯泡发光,好吗?

2、学生分组讨论制作方法。小组代表交流组装电路的方案。(提示注意事项: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连接过程中别忘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分组连接

(学生制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连接情况。相机板示几种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提示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探究结果。)

4、提问:哪一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让他们边讲解边演示,并让各小组把本组的方法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到黑板上。在学生讲述完成后,让下面的同学把自己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小组的同学给以补充介绍,或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介绍。学生的探究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不要求统一,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6、小结:同学们利用这些简单的材料,发现了使小灯泡

发光的秘密。要使小灯泡发光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个完整的回路包括哪几部分?(一个完整的回路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我们这个完整的回路叫什么名?(板书电路定义)

7、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在电路中,让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有哪些方法?

选择时机,组织谈话:每组的同学都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教师执手电引导:手电是不是一个电路?它的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分别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属于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三、评价。1、引导:下面请大家根据你们在实验、发现灯泡发光的秘密、小组里跟同学的合作等各项表现进行评价,给每一位同学做一个合适的星级评价,并讲一讲为什么。2、学生分组评价,公开小组里同学的成绩。

4、小结:通过大家的评议,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让我们都一起进步。

四、拓展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设计电路的知识。我们又增长了一项本领。课后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路口用的红、黄、绿灯交替发亮的电路?

提示:遇到困难时,可查阅《学习单》中的资料--“学习资源”的相关内容,对电路的设计会有帮助。

一、教学内容;摆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活动准备:

1、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铁环、铜线、玩具人、沙包等。

2、搜集有关摆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㈠导入:

〈师〉播放一段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大约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位科学家,名叫伽利略。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厅里看见一盏吊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的摆动。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用右手按住自己左手的脉搏,计算吊灯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观察吊灯的摆动有什么规律。结果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而且是一个与当时书上写的结论不同的秘密。

〈师〉那么吊灯摆动有什么规律?伽利略发现了什么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师〉揭示课题:摆的秘密。

㈡ 活动一: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见过摆吗?在哪见过?

〈生〉把自己见过的摆说给大家听。

〈师〉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摆的图片,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与展示。

〈生〉分组展示,交流自己的图片。

〈师〉生活中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摆的实验吧!

㈢活动二:

〈师〉想一想:做一个摆需要那些材料?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小铁锁。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螺丝。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沙包。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铜线……

〈师〉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材料,我们就来做摆。

〈生〉同桌为单位做一个摆。

〈师〉瞧,同学们做得多好啊1现在请你们同桌来协作做一个小实验,看一看摆,摆动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生〉一名同学做摆动,一名同学用秒表或电子表记下时间。

〈师〉同学们合作的真好啊!现在请你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0.5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1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0.8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1.5秒。

〈师〉大家记录的真认真。同学们想为什么你们做的摆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会不相同呢?现在请你们把做的摆互相比一比。

〈生〉互相对比做的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重物不同。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绳长短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解决,要逐个解决,那么我们怎样解决重物不同,对摆的快慢是否有影响呢?

〈生〉我认为可以在螺丝帽的中间加上橡皮泥,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在铜钱的孔中插上一个圆柱形的铁棒,这样重量也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找一个沙包,把沙包钻上许多孔,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师〉同学们想得真巧啊!现在就让我们做做试试吧!要求把重物变化前后的时间分别记录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有的摆动摆,有的记时间,有的写记录。

〈师〉你们分工协作多合理啊!现在请分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但摆动一次的时间没变。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摆动的角度也变了,但摆动的时间不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你们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我的结论是:当摆的长度不变时,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无关。

〈生〉我的结论是:摆的重量与摆动的角度有关,与摆动的快慢无关。

〈师〉你们的结论真对,那么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想一想,我们前面做的摆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摆绳的长度也不一样。如何做摆绳长度不同的实验呢?

〈生〉我们把两把相同的小铁锁分别挂在不同长度的绳子上就可以了。

〈生〉我们把玩具人分别挂在长短不同的线上就可以了。……

〈师〉你们可真是小神仙啊。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来做一下实验吧。要求把每次摆动的时间记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先做摆绳长实验,记录时间,在做摆绳短实验,记录时间。

〈师〉你们个个都是探究家。现在请分组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摆绳长短不同,摆动的快慢也不同,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快。

〈生〉我发现:摆绳的长度不同,但摆动的角度相同,所以摆绳短,摆的就快;摆绳长,摆的就慢。

〈师〉你们简直成了小发现专家了。根据你们的发现,总结实验结果吧。

〈生〉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就快。

〈师〉现在我们终于清楚了,摆的快慢的原因了。这也就是我们要探究的摆的秘密,也就是伽利略的发现。

㈣活动三:

〈师〉当一个人发现了一件以前所不曾知道的事情时,是非常兴奋的。老师现在的心情与大家一样。平静一下心态,你们再观察摆的摆动,你们还会提出什么疑问?

〈师〉拿出一个学生制作的摆,把摆摆动一下。

〈生〉仔细观察。

〈师〉等到摆停了后,教师问学生,谁来提问题?

〈生〉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的摆动?

〈生〉摆为什么摆动一段时间会慢慢停下来?

〈师〉同学们想:静止的摆想动,必须怎么办?要想让摆停止,你又有什么办法?

〈生〉分组讨论:可以拿出一个摆,边想边做。要想让静止的摆动,你必须给它一个作用力,这个力也是摆自身外的力,要想让摆停止,也必须用手或木棒等挡住摆。

〈生〉根据以上的边动手操作,边思考,找到答案,然后交流。

〈生〉摆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最高点降到最低点,然后又从最低点升到最高点,这样往返摆动,由于摆在摆动过程中不断受到空气的阻碍,慢慢就会停下来。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我真为大家高兴,请同学们写出你对摆的认识。

㈤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㈥课后作业:

请大家动手做一个一分钟摆动50次的听话摆

下载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

    《跷跷板》教学设计[大全]

    《跷跷板》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

    科学二年级上跷跷板教学设计(xiexiebang推荐)

    【教学分析】“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习杠杆这种简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

    《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教学设计

    19 灯泡亮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⑵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连接起来; ⑶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8《肌肉》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8《肌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针对人体肌肉提出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教学设计钟山区大河镇裕民学校:付应辉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