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数学《面积单位》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他们的实际 大小。
3、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4、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 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难点: 建立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比较面积都有哪 些方法? 你能说说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格吗?
2、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问: 有没有好方法可以准确的比较出他们的大小?(添上小方格)。
3、有两个图形,可惜看不见,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 形的面积最小呢? ①号图形 4 格。②号图形 10 格 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对,数格法虽好,但是用大小不一样的方格去量物体的表面的 大小,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一问题呢? 生: 必须统一规定方格的大小。师:你们真聪明!这个统一规定的小方格的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师 板书,生齐读)面积单位。
二、主动探究 构建新知
1、认识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并剪下来。(学生活动)用手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 1平方厘米面积的大小。再闭上眼 睛想一想 1平方厘米有多大? 板书: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平方厘米;写成 1 厘米 2 或 1cm2
(2)请同学们想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 1平方厘米。(食 指指甲的大小、一颗扣子、开关按钮的面„„)(3)先估计银行卡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同桌再动手摆一摆。说明: 计量较小的图形的面积常用平方厘米做单位。(4)数出每个图形的 面积。
2、认识 1平方分米(1)学生动手操作,用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桌面(不用量完),请 学生谈感受。(感受:1平方厘米的面积太小了,量起来很不方便,如果能换一个 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2)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分米。边长是(方形面积是 1平方分米。写成„„(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摸一摸,再闭上眼睛想一想 1平方分米有多大?(4)请学生和同桌一起伸出手比划 1平方分米的大小。(5)生活 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近似 1平方分米。(粉笔盒面或墙上的开 关盖面„)(6)请四人小组,用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 有多少平方分米?
3、认识 1平方米。(1)如果让你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选平方厘米 还是平方分米呢?(都不选)两个都不合适,那打算用什么面积单位来测量呢?(平方米)(2)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 1平方米?完成书上第 36 页中间的空。(3)教师拿出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教具,然后让学生手势在空中比划一个 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在闭上眼睛想一想 1平方米有多大?(4)日 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1平方米?(餐桌、单人床„ „)(5)估一下黑板的面积、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充分体验,在活动中巩固表象。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学了 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谁来估计一 下 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①猜一猜。②哪些同学愿意到上面来站一站,刚才谁估得比较准。(10~12 个)你 们感觉拥挤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由于人类破坏,我们脚下的这 片土地每天大约减少 1800平方米,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这样拥挤 的生活在一起。同学们,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2)淘气写的数学故事。放学回家后,小马哈一家三口坐在 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 心一粒石子把小马哈那颗约 1平方米的大门牙磕掉了。顿时,鲜血直 流,小马哈赶紧掏出 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和家人往医院跑 去„„ 你觉得哪里比较好笑,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3)议一议。1平方分米和 1 分米有什么不同? 在作业本上画出一个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和长 1 分米的线段。
四、解决问题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枝圆珠笔长约 15()(2)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 54()(3)课桌面的面积约是 40()(4)文具盒盖的面积约是 40()(5)王明家的客厅面积约是 20()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外作业
1、《补充习题》下一页。
2、测量一件你喜欢的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课后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 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吗?(师贴1平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几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平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平方米。
师: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平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邮票和课桌面的面积。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不小,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面积单位,并且也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积,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好吗?
第三篇: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以单位面积为参照,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估测能力。
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教学准备:
课件、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习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1)它的面积是多少?(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 4 表示什么? 3 呢? 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3)用 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 方法一样?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 单位了。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2)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 个„„)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1)“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呢?(2)那我们今后就揣着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扛着平方米的面积单 位到处去测量面积吧。比如足球场场地面积„„,想说些什么?(3)讨论:我们不妨把这张卡片就当作„„,大家开动脑筋,小组 研究能不能找到简便的方法?(4)探究交流:为什么长 20 厘米就能摆 20 个 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 位呢?(5)为什么宽是 4 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6.利用多张卡片深 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它的面积是多少啊?怎么想的?(课件)看到长 9 厘米,就说明能 摆„„,宽 6 厘米,说明„„,一共多少个面积单位?所以„„。怎 样列式?(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书算式。)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三)归纳公式(1)研究到现在,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3)(指算式)看到长几厘 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三、在解决 实际问题中验证公式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研究过程,渗透数学研究的方法 回顾一下咱们的研究过程:同学们经历了“解决长方形卡片面积问 题—直接测量到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发现规律: 间接测量方法—形成 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 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篇:2017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doc
《什么是面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9页至41页。
教材分析: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涵盖知识内容又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学生动手画
3、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习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 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平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平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平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习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第五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成都市武侯科技园小学
伍素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39~40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面积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图形面积概念。
2、不同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图片各一张。
学生准备:语文书、数学书各一本,一元硬币1枚,形状不同的树叶2张,方格纸1张。
教学过程:
活动一:(摸一摸)
请学生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和语文书放在桌上。
请孩子们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侧面,你有什么感觉?(上面光滑、侧面扎手)请生说。
师:请把语文书的上面与数学书的上面比一比,哪个面大?
活动二:
师:请孩子们拿出1元和1角的硬币,摸一摸、比一比哪个的面大?
活动三:
请拿出两张树叶,摸一摸,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给予肯定。
活动四:
请一个孩子伸出右手,与老师的右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五:
师出示一张正方形图片、一张长方形图片、一张圆形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请孩子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给予肯定。
小结出面积概念并揭示课题:认识面积(并板书)
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引导孩子读一读,记一记)
活动六: 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把附页2中的图5剪下)
师问:你打算怎么比?同桌的可以讨论,动手比一比。师巡视指导。(可以借助硬币、树叶、方格纸)
请生汇报,全班交流。(这一活动体现比面积大小的策略多样)
(A、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B、可以剪拼。C、可以利用小方格摆。D、可以同一硬币量个数。E、可以先画同样大小的格子,再数个数比。)师肯定学生动手操作的结果,并赞扬他经历比的过程。
活动七:
师:你愿意做一个小小设计师吗?
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8个小方格面积,比比谁设计的多? 请开始动笔设计。(时间2分钟)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展览。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回家以后与爸爸妈妈说一说。
课后反思: